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特點是什麼意思

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特點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1-03-07 07:39:53

㈠ 不同歷史時期家庭教育發展的形式和特點是什麼

家庭教育適合歷史的發展,相輔相成的它具有時代性

㈡ 請從歷史的角度談談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教育制度的特點及形成的原因。

1、原始社會的教育原始社會的教育是教育的其中一種形態,它主要形成於原始社會時期。原始社會的教育具有一下特徵及形成原因:

第一,教育水平低。沒有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機構,教育只是在社會生活(各種儀式等)和生產(如狩獵、捕魚等)中進行的,教育內容貧乏,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傳和實踐中的模仿;

第二,教育沒有階級性,無論是男是女,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

2、古代社會的教育古代社會的教育包括古代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教育,其主要特徵及形成原因:

第一,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等級性,在西方還具有鮮明的宗教性;

第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分離;

第三,教育是面向少數有特權階層子弟的,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養統治階級,另一方面是對被統治階級實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維護自己的統治;

第四,教育的主要內容是軍事知識、宗教教義和道德知識;

第五,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嚴酷的紀律和強迫下的反省,體罰盛行,注重機械的練習;

第六,教育組織形式以個別教學為主,沒有形成系統的學校教育制度;

第七,教育實踐以教育經驗為基礎,教育理論研究不獨立、不系統、不科學;第八,教育與生活相脫離,是一種封閉式的教育。

隋,最早提出進士科,作用不明顯,官僚階級大多仍由世家大族把控。建立進士科的原因是為了擺脫世家大族的影響,進一步中央集權。

唐,建立起較完善的科舉制度,貞觀年間作用不明顯,武則天執政時期打擊山東望族集團後有所改善,唐玄宗時期出現書院寒門子弟得以受到良好教育進一步沖擊世家大族。確立科舉科的原因也是為了擺脫世家大族的影響,進一步中央集權,並拉攏各階級人才。

宋,讀書人的黃金時代。紙張的改進後也變得廉價起來,各地書院興起,教育得到一定的普及。糊名法以及較開放式的考試內容也使寒門子弟真正踏入到官僚階級。這才真正實現了唐太宗那句「天下英雄盡入我吾彀中矣!」

明,如果說宋朝是讀書人的黃金時期,那麼明朝對讀書人來說是天堂也是地獄。此時的科舉制已經非常完善,各地的書院,私塾,學堂也繁多起來,文房器具也開始全面平民化。但是八股文的流行以及漸漸限定的考試內容開始約束讀書人的思想。

清,隨著文字獄的興起,漢家典籍大量的被篡改焚毀,科舉制的考試內容完全被鎖定進一步禁錮讀書人的思想,科舉制淪為歷史的殘渣。原因就是為了維護清朝統治,保證滿清的正統地位。
中國古代的「教育制度」緣起於政治,所以也必然服務於政治。因為古代為了鼓勵讀書國家制度規定,有功名的讀書人及其家人是不用交稅的。

3、現代社會的教育特徵及形成原因:

現代社會的教育包括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兩種特殊形態,其特徵及形成原因如下:

第一,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論從理想走向現實,這是現代教育區別於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特徵;

第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范圍、程度和意義日益擴大,教育的生產性日益突出和加強;

第三,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從分離走向統一;

第四,教育民主化向縱深發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機會均等成為教育決策和教育行為的基本准則;

第五,教育的技術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時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資源不斷豐富,教育制度的彈性和開放性不斷提高;

第六,教育的地位不斷提升,教育功能不斷增強,教育事業成為興國之本;

第七,教育不斷變革,現代教育從目標到課程、內容、方法、組織形式、評價標准、結構體系等,都是需要不斷變革的;

第八,教育的理論自覺性不斷提高,經驗主義、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日益被克服;

第九,教育科學事業不斷發展,為現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識和理論的基礎;

第十,教育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深化,為教育改革和法子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

第十一,教育的終身化,現代教育不局限於學齡階段,而是貫穿於人的一生。

㈢ 新中國教育各個階段的特徵是什麼

新中國教育發展階段按其特徵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一是窮國辦大教育;二個是大國辦大教育;三是大國辦強教育;四是強國辦強教育,即未來的現代化強國舉辦更強大教育。

教育具有基礎性、超前性和戰略性特點。總體上判斷,我國教育發展正處於大國辦強教育的發展階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將為國家現代化奠定教育與人力資源的堅實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是中國教育實現從大到強、建設教育強國的新時代,是中國教育適應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是中國人民享受世界水平現代化教育的新時代,是中國教育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時代。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它第一次被寫入中國共產黨全會報告,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奮斗目標,這是黨中央發出建設教育強國的動員令,這是教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新定位、新使命,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新特徵、新征程。

(3)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特點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2016年,全國學前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77.4%,小學凈入學率達99.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10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7.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7%。

進入中等發達國家中上水平。一流大學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北京大學在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榜中並列第27位,清華大學排名進入第30位。

要深刻理解十九大報告精神,深刻理解中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內在含義和外在表現。中國教育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重要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和更加多樣的教育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教育面臨的主要矛盾。

教育發展已經從規模增長為主要矛盾轉身質量提升為主要矛盾的新階段,必須主動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從大到強的新趨勢、新特點和新需求,建立「投入於人就是投資於質量」的新的發展觀。

㈣ 梳理"教育"概念不同歷史時期的涵義(詳細點,拜託!)

教育概念的綜述
(一)西方歷代教育學家對教育含義的理解
誇美紐斯認為, 人人俱有知識、德行和虔信的種子, 但這種子卻不能自發地生長, 需要憑借教育的力量, 只有受過恰當的教育之後, 人才能成為一人。他沒有給教育直接下定義, 但很明顯, 上面的話是對教育的一種解釋。這裡麵包含著宗教的影響, 他認為人的天賦是上帝創造的, 知識、德行和虔信三個種子是自然存在我們的身上, 教育則使這些種子發芽生長。他的學說可以稱之謂「生長說」。
英國教育家洛克則主張人心沒有天賦的原則,人心是白紙, 通過教育能使兒童掌握知識和德行。是謂「白板說」。
法國教育家盧梭則提倡自然教育, 教育的任務是使兒童從社會因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歸於自然, 培養自然的人, 自由的人。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了作為獨立的一門科學的教育學的理論體系。他說:教育學作為一門科學, 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 後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德行」, 同時通過教學來進行教育。因此他認為, 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和「無教育的教學」。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則把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狹義的教育中, 學校、負實際責任的教育者和教師是教育者; 廣義的教育是無意識的教育, 大自然、家庭、社會、人民及其宗教和語言都是教育者。他認為:「完善的教育可能使人類的身體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廣泛的發揮」。
美國教育家杜威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出發, 主張「教育即生長」。他給教育下過一個定義: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這種改造或改組, 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 又能提高指導後來經驗進程的能力0。杜威的教育觀也是「生長說」,但與誇美紐斯的「生長說」有所不同。杜威把教育建立在兒童的經驗上, 雖然他認為兒童的經驗是建立在他的原始本能上的,但又認為經驗是人的有機體與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1]
(二)中國古代對教育的理解。
1. 在先秦古籍中教和育不連用,常用教來表述教育的現象和活動。
2. 春秋戰國末期《學記》稱「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3. 中國古代儒家經典四書之一《中庸》稱:「修道之謂教。」
4. 戰國時期的荀子說:「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5. 戰國時,孟子最早把教育二字合為一體作為一個新詞使用,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6.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教,上所施,下所教也。」「育,養子使做善也。」
(三)現代社會中教育的定義
1、列舉教科書式的比較權威性的定義
(1)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現象,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必要手段。(《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
(2)傳遞社會生活經驗並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通常認為:廣義的教育, 泛指影響人們知識、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的各種活動。(《教育大辭典》)
(3) 廣而言之,凡是感化身心之影響,俱得雲教育。只稱其結果,不計其方法;狹而言之,則唯有目的,出以一定方案者,始雲教育。此中亦分二類:對象及限期有定,其功效有可以明確表出者;反是,前者指學校教育,後者指社會教育。(《教育大辭書》)
(3) 廣義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進人們知識、技能、身心健康以及形成或改變人們思想意識的活動。(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教育學》)
(4) 教育是一種社會活動, 它區別於其他社會事物的本質屬性就是人的培養。(潘懋元主編《高等教育學》)
(5)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
(6)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或教育的本質。( 王道俊, 王漢瀾主編《教育學》)
(7) 吳宗璜為首的「 主客體關系學」 研究課題組在《教育是什麼》一書中, 試圖用主客體關系的理論來論述教育問題。他們認為, 人與其他生物一樣, 總是力爭生存和發展的, 要生存和發展, 就要趨利避害,因此「 教育屬於人的趨利避害的活動」,「 人的教育, 或者狹義的教育, 應該定義為『 智能的積累遺傳』, 這是人的教育的基本特徵, 也是人的教育的『 本質』」。作者認為,當今的教育, 由於對思維——智力的機制和規律還沒有像對基因遺傳的機制和規律那樣已經被揭示和掌握,所以認識教育只能停留在人們可以認識和把握的外在行為的教育(傳授)水平上。作者斷言,「 當今人的教育, 本質上還是動物式的教育」; 傳統教育是「 傳授知識——接受知識」 的教育模式, 新型教育模式應是「 開發智力——培養創新」 的教育。
(8)魯潔在《教育: 人之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一書中對教育作了一個界定性的表述:「 教育實踐的出現,表明人決心要按照他的目的———人的理想存在來改造人的現實存在, 改變人在自然、自發狀態下的發展結果, 為此, 教育過程的人的發展是一種人的有目的的參與、干預下所發生的運動過程,由這一過程所產生的結果也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動的創造物, 可以說是一種「人造的人工對象」 。 魯潔的文章強調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 教育是使人在已有規定性的基礎上不斷創造出自己的新的規定性來」,教育是人類有目的的活動。[2]
2.對認可度較高的教育定義的分析理解。
(1)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同社會發展,人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
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教育這個詞,有時還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義詞使用。」[3]
上述的描述性定義中,教育有三層含義,即廣義的、狹義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義詞,這目前在我國國內是通用的。
(2)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4] [5]
這個定義中:(1)「人」指各種年齡的受教育者;(2)強調「有意識的」,是為了把教育與其他並非有意,但可能對人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社會活動區別開來;(3)「目標」前加上「直接」二字,有兩層意義:不以影響人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活動不屬於專門的教育活動;教育除影響人身心發展外,還有間接目標,如推動社會發展。
作為名詞的「教育」,有廣義狹義之分,上述為廣義教育的含義,而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的教育。
「教育」作為動詞,表示教育活動進入行為狀態。
(3)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實踐活動。[6]
這個角度的定義點明了:首先,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並非偶然的、自發的活動。其次,教育是有背景條件的:是在一定的人類社會背景下,受到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的制約,並非是自然狀態下發生的。 再次,教育包含著規范、引導、限制等語義。
教育等同與個體的學習或發展過程,朗特里將教育定義為成功地學習知識、技能、正確態度的過程。單純從社會角度定義將教育曲解為外在強制過程,忽略個體的需要。而且過於寬泛,幾乎是生活的同義語。單純從個體角度定義,又會忽視社會要求在教育中的巨大影響。
理解這個角度對於教育的定義,就要理解兩個耦合過程:一方面根據社會的要求將個體培養成具有一定態度、技能、知識情感的社會人;另一方面,把各種社會觀念、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內化到素質、需要、興趣各不相同的個體身上,形成具有個性的獨立的人。

[1] 顧明遠.對教育定義的思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1999(1).
[2] 葉菁,王健. 關於教育定義的文獻綜述[J]. 當代教育論壇, 2005,(12) .
[3] 《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
[4] 葉瀾主編:《教育學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頁。
[5] 王守恆,查嘯虎,周國興主編:《教育學新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頁。
[6] 教育學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二所重點大學聯合編寫 .2010.1.

㈤ 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一、我國古代社會教育具有下列特點

1、產生了專門的教育機構和執教人員。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古代社會的學校已開始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職能和獨立的社會過程;腦力勞動者也逐漸從體力勞動者中分離出來,出現了專門的職教人員。

2、鮮明的階級性和嚴格的等級性

在古代社會,學校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在選擇和傳承文化的同時,承擔著為統治階級培養人才和教化或愚弄百姓的雙重任務,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等級性或宗教性。

3、教育與生產勞動的分離和對立

學校與社會生產勞動相脫離,主要傳遞一些與社會生活相關的軍事、道德或宗教知識,人文學科在學校中占據主要位置。

4、教育方法崇尚書本,呆讀死記

古代社會教育方法崇尚書本、呆讀死記、強迫體罰、棍棒紀律。雖然通過豐富的教育實踐,古代社會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創新之舉,但總的來說,教學方法簡單,體罰盛行,教學水平還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5、官學、私學並行的教育體制

古代社會,隨著人們對教育需求的增加,既有國家和統治者建立的學校教育系統,私人辦學也逐漸興起,教育體制呈現官、私並行的特點。

另外,還產生了個別施教或集體個別施教的教學形式。由於古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局限,教育的組織形式以個別施教為主。這種教學形式最顯著的優點是教師能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缺點是教育效率低下。

二、中國古代社會教育

1、古代社會教育的概念

按照不同歷史時期,教育可分為原始社會的教育,奴隸社會的教育和封建社會的教育(以上統稱為古代教育)資本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等。

中國古代教育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說文解字》釋「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誨培育的意思。

古代教育在原始社會大多由長者通過實際活動身教與口耳相傳。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圖書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會有專門傳授和學習的機構,當時稱為「成均」,這就是學校的最初萌芽。

2、官學教育

中央官學的產生、發展和衰落,是同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相適應並為其服務的。

到了夏代,則有了正式以教為主的學校,稱為「校」。西周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當時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

漢代特別重視發展官學,重點是太學。東漢末年創立的鴻都門學,南朝的史學、儒學、玄學,唐宋明三代分別創辦的書學、算學、律學、醫學、畫學、武學等,都屬於培養某種專門人才而設立的專門學校。此外,還有研究科學、玄學,如唐朝咒禁學、崇玄學等,都屬於特殊的專門學校。

隋文帝設國子寺,隋煬帝時改名國子監,是中國設立專門教育管理機構之始,一直延續到清代。太學和國子監是封建王朝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在辦學育人、繁榮學術、發展科舉取士等方面,都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中國和世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地方官學繁盛。自天寶安史之亂後,即告衰廢。地方官學除由長史管轄的「儒學」外,還有直屬太醫署的「醫學」。

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初,既在全國諸府州縣設立府州縣學,又在邊防區衛學,鄉村設立社學。最盛時期,全國共計有學校1700餘所。清代基本上沿習明代學校的規模。

3、私學教育

古代社會教育分為官學,還有私學。中國古代私學教育主生於春秋時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私學是與官學相對而存在的,並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秦朝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頒「禁私學令」,否定教育的作用,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實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今文經學為官學,但是並不禁止私學。於是古文經學面為由私人傳授的私學,到東漢末年已取得了壓倒官學的地位,如馬融、鄭玄等古文經學大師的私學學生多達千人以上。漢代尤其重視師傳家法,皆由孔丘以來的私學培養而成。

唐代以後,宋元明清私學教育,一方面是書院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形成私學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學教育主要是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和蒙學。

㈥ 各朝代教育制度的特點

1.夏朝:夏朝目前為止仍被冠以「傳說中的朝代」,其代表性的「二里頭文化」未能像商代殷墟出土甲骨文和大量有甲骨文的青銅器文字證明,所以在國際史學界一直不肯定夏朝確實存在!

2.商朝:商朝是文字證明最古老的朝代,其典型的文化特點就是大量的青銅器,如司母方鼎和四羊方尊,作為統治的象徵和對天神的崇拜,祭祀一直是國家生活中最為莊重的一環,也是因為這種復雜的祭祀制度,給現代社會留下了大量的追溯其輝煌的印證!

3.周朝:周朝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後世自稱自己禮儀之邦的制度創新,周公輔成王,制定禮樂制度,封建等級思想開始形成,禮樂制度對於國家的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嫡長繼承製」,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儲君的繼承製度,這也是周代得以800年延續的原因。西周的制度創新對於國家體系的完善,對於社會的穩定以及對中華文明的發展都是意義重大的。

4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是東周的一部分,戰國的大部分屬於東周時期,這是個禮樂開始潰崩的時代,孔子極力恢復禮樂制度,卻也無能為力,公侯伯子男各等爵位開始僭越禮法,戰爭不斷!作為諸侯的楚國國君卻與周王室平齊,自稱王!

5.秦朝:大一統的朝代,各國文化得以趨同,統一國家的概念開始深入人心,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刻,有歐洲史學界認為歐洲正是缺少像秦始皇這樣的人物才使得西歐至今也未能像中國一樣多民族統一的國家!
6.漢朝:漢朝立國400餘年,隨著絲綢之路的打開,西域文明開始進入中原,一些帶有「胡」字的蔬菜就來源於西域,如胡蘿卜,胡椒等,這一時期中國漢字從秦代小篆轉化為我們熟知的繁體漢字,東漢末都書寫繁體漢字了。

㈦ 教育的歷史發展分為哪幾個時期各個時期的教育有什麼特點

發不上來,看回答看 http://210.36.247.113/coursewarefouth/jyxwlkj/enetplan/book/Untitled-4.htm

㈧ 各階段教育特點

各階段的教育特點分成原始社會教育特點、古代社會教育特點、近代社會教育特點以及現代社會教育特點。

(一)原始社會教育特點

大家可以設想一個生活情景,在原始社會部落里的年長者帶著小孩出去打獵,孩子們就在這種情景下學習如何打獵、如何採集食物。聯系著這個情景,我們來總結一下原始社會的教育特點:

(1)自發性、廣泛性、無等級性。原始社會的生產資料是公有的,由此決定了兒童是公有的,也是公育的,教育機會對所有兒童都是均等的;

(2)教育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進行的。原始社會沒有學校,教育活動融合在生產、生活中;負責教育的是有豐富生產生活經驗的長者,但這些長者還不是從事教育的專職人員;

(3)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教育方法也只限於動作示範與觀察模仿、口耳相傳與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會教育特點

經過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也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得到發展,但同時受制於當時的生產力和文化背景等,教育的發展還不夠完善。同時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自己看過的電視劇電影等,大家會有一個感覺,古代的教育動不動就在打板子,但是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一般都比較高。此外還有大家看美劇英劇等,也有相關的教育情節。結合著咱們的經驗,我們來看一下古代社會教育的特點:

(1)古代產生了學校,教育成為社會專門職能。教育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

(2)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具有非生產性。

(3)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具有階級性;封建社會的學校還具有等級性。

(4)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表現出道統性、專制性、刻板性和象徵性。

第一,道統性。教育的內容就是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教育服從於統治之道。

第二,專制性。教育過程是管制與被管制、灌輸與被動接受的過程,道統的威嚴通過教師、牧師的威嚴,通過招生、考試以及教學紀律的威嚴予以保證。

第三,刻板性。教育方法、學習方法刻板,死記硬背,機械模仿。

第四,象徵性。教育的象徵性功能佔主導地位。能夠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標志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獲得實用的知識,而是受教育本身。經典、教義的教育處於社會較高的地位,習得實用知識的教育處於社會較低的地位。

(5)古代學校教育初步發展。尚未形成復雜的結構體系。



(三)近代社會教育特點

這里的近代不僅僅指的是中國的近代,我們可以聯系著近代西方的教育發展來理解。教育經過了整個古代社會的發展,當進入到近代社會的時候由於生產力的提升和教育經驗的積累,教育已經發展的相對較為完善了,而我國有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經過留學,將國外的先進思想傳入了我國。結合這些歷史,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近代社會教育的特點:

①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視教育立法,倡導以法治教;

⑤出現了雙軌制;

⑥形成了較系統的近代學校教育制度。

(四)20世紀之後社會教育的特點

這一階段的教育大家應該都深有體會了,我們到目前為止都處在這一階段,所以大家可以結合著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理解這一階段的教育特點:

第一,教育的終身化

教育的終身化是適應科學知識的加速增長和人的持續發展要求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個年齡階段的各種方式的教育,如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的各種教育,還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社區)教育等。在內容上,它既包括基礎教育,也包括職業教育和專業性教育,以及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它是將終身教育貫穿於整個教育過程和教育形式中。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須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且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和專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讓所有人都受到同樣的教育,包括教育起點的機會均等,教育過程中享受教育資源的機會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結果的均等,這就意味著對處於社會不利地位的學生予以特別照顧。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權的擴大,根據社會要求設置課程、編寫教材的靈活性,價值觀念的多樣性等。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具體表現為培養目標的多元化、辦學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學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的現代化

教育的現代化是指現代科學技術(包括工藝、設備、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運用,並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

㈨ 針對從不同歷史時期教育所呈現的不同特點你發現教育發現什麼奧秘

不同歷史時期教育所呈現的不同特點,其根本的原因還是為了國家的長久發展,社會的長久發展,因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閱讀全文

與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特點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