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歷史上的錯誤
對於歷史上的是非對錯我們要以一個,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在中國幾千年來專的歷史觀屬始終都是成者王侯敗者寇。歷史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無論勝利之前做過什麼只要它他最後獲得了勝利那麼他所做過的一切都對的,都是正確的他所代表的永遠是正義的一方。而失敗者無論之前他做過什麼好事或是有益的事情。在勝利者看來那都是為了一己之私所做的,失敗者永遠代表者非正義的一方。正是由於這種狹隘和偏激的歷史觀點使我們不能正確的看待歷史上許多人物和事件的真實一面。無論任何人或是事只有在他結束或死亡若干年後人們對於他蓋棺論那才是真實的也是可信的。一個人或是一件事物的好壞要以實踐來證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絕對不是用嘴巴或是書能夠真實評價的。
② 如何看待黨在歷史上的錯誤
我們看到抄的、聽到的歷史一定不是真實的歷史,或者說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只是前人想叫我們知道的歷史,有些歷史你 永遠都不會知道。所以,怎樣看待多是不準確的,也是意義不大的。所以最好別研究這個了,白費時間和精力。
③ 歷史上有哪些錯誤改變了歷史進程呢
一,哥倫布的計算錯誤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一個巧合。他的任務是找到一條前往東方的新航線。但由於一系列計算錯誤,他少算了西班牙到印度的距離,因此他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後,卻以為到了亞洲,並將當地人命名為印第安人。
④ 如何看待有些影視劇中出現的歷史常識錯誤
我覺得來,現在好多影視作品源出現很多歷史常識錯誤,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同時也會拉低作品的水平,給人粗製濫造的感覺,最重要的是會誤導觀眾,讓人民群眾把影視劇中的歷史常識錯誤當做正確的去連接記憶,甚至多年後錯的東西四下傳播,以至於真真假假說不清,後果不堪設想,。
⑤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要做到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分析,從古代的角度看古代歷史,要有邏輯思維。
1,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分析。沒有哲學思想的評價歷史那等於沒看書一樣,要有唯物主義,不是你說什麼就什麼,要不然變成唯心主義。所以要根據唯物主義歷史觀,客觀全面的分析歷史,不要有偏見和極端思想。
2,從古代的角度看古代歷史。而不是現在的發展眼光看古代歷史,古代殺人和現代殺人的性質和制度不一樣,沒有可比性,不能現代的法律道德價值觀來衡量古代歷史。古代沒有手機,現代有,這樣不可能對比的,看看那些狗血劇,穿越劇,不符合歷史。
(5)評價歷史出現的錯誤有什麼問題擴展閱讀: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性、協調發展,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第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條件;第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社會發展必須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將發展科技與生產力與生態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將人類社會的內在尺度和生態環境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
⑥ 怎樣正確看待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錯誤和挫折
一、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大的錯誤和挫折?中國共產黨的8O年歷史,有過五次大的挫折。
第一次是 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這使我們開始懂得了武裝斗爭和堅持統一戰線的領導權的極端重要性,並且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是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主力被迫進行長征。這使我們開始真正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自己的問題,並且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這兩次失敗,—次是由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造成的,另一次是由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造成的。而在緊急關頭糾正錯誤、帶領全黨從失敗走向勝利的,是毛澤東。由此奠定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袖地位,並逐步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第三次是「大躍進」的教訓。這使我們開始認識到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尊重科學的重要性,認識到中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的不發達階段。毛澤東對這次失誤負有主要的領導責任。同時,也正是他首先察覺到錯誤,並領導全黨認真改正已經察覺到的失誤。但當時對錯誤的認識是不徹底的,對錯誤的糾正也不可能徹底。
第四次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這使我們開始認識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從此進入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新時期。引導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進行撥亂反正,開創了一條社會主義的正確發展道路的,是鄧小平。
第二,分清錯誤的性質,對錯誤採取科學的分析態度。
毛澤東對待錯誤有兩條重要的原則:懲前毖後;治病救人。他主張「要以科學的態度來分析批判過去的壞東西」(《毛澤東選集》第3卷,827~828頁)。
在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統治時期,毛澤東受到了排斥和打擊。對於王明「左」傾錯誤的危害,他有著特別深切的感觸。但是在延安整風對黨的這段歷史作結論時,毛澤東十分慎重。他提出:「對四中全會到遵義會議這一段歷史,也不要一切否定。當時我和博古、洛甫同志在一起工作,有共同點,都要打蔣介石,分歧點是如何打蔣介石,是策略上的分歧。在土地問題上,對六大決議中關於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的政綱,是沒有爭論的。爭論是在沒收後博、洛等主張富農分壞田、地主不分田,而我是不同意的。如果把過去一切都否定,那就是一種偏向。我們對問題要分析,不要籠統地一概否定。」(《毛澤東文集》第3卷,94~95頁)26[1~2001~一高技理論戰談「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晚年犯的最為嚴重的錯誤。鄧小平深受其苦。系統地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鄧小平也是第一人。但是在鄧小平主持起草的第二個歷史決議裡面,對這一錯誤也仍然採取分析的方法,指出:「對於『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毛澤東同志負有主要責任。但是,毛澤東同志的錯誤終究是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所犯的錯誤。毛澤東同志是經常注意要克服我們黨內和國家生活中存在著的缺點的,但他晚年對許多問題不僅沒有能夠加以正確的分析,而且在『文化大革命』中混淆了是非和敵我。他在犯嚴重錯誤的時候,還多次要求全黨認真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還始終認為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是為鞏固無產階級專政所必需的,這是他的悲劇所在 」((-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814~815頁)事實證明,分清錯誤的性質,並採取科學的分析態度,這是做到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基本前提。
第三,善於從錯誤中得到正確的理論。
承認錯誤,分析錯誤,不僅僅是為了改正錯誤,而且還要「吃一塹,長一智」,從中產生正確的理論,指導今後的實踐。
毛澤東在理論上的兩次重要創新,都是同總結錯誤的教訓分不開的。一是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初步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二是總結王明教條主義的錯誤,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毛澤東說過:「在民主革命時期,經過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兩次比較,我們才認識了中國這個客觀世界。在抗日戰爭前夜和抗日戰爭時期,我寫了一些論文,例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 、《<共產黨人)發刊詞》,替中央起草過一些關於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經驗的總結。那些論文和文件,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產生,在以前不可能,因為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比較,還沒有充分的經驗,還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律。」(《毛澤東文集》第8卷,299頁)鄧小平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也是和正確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訓分不開的。鄧小平指出:「過去耽誤太多,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自己找麻煩,自己遭災,不過教訓總結起來很有益處。現在的方針政策,就是對『文化大革命』進行總結的結果。最根本的一條經驗教訓,就是要弄清什麼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怎樣搞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3卷,223頁)
第四,正確處理好糾正錯誤與全面評價是非功過的關系。
正確對待錯誤,除了糾正錯誤、開辟未來以外,還有一個如何總結歷史、全面評價是非功過的問題。不能科學地總結歷史,就無法順利地開辟未來。在這方面,毛澤東和鄧小平同樣堪稱典範。
⑦ 如何看待歷史劇中出現的歷史錯誤
歷史題材電視劇畢竟也不是史書,只是供大家娛樂也就是了,有必要這么斤斤計較嗎?有些歷史穿越劇,比如《太子妃升職記》、《宮》之類的,大家不都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嗎?
⑧ 中國歷史上所謂的正史有什麼錯誤(討論)
什麼叫歷史?就是過去發生過的事情!這些事情一般都只有當事人專知道,同時代的人也有可能屬誤傳!在經過了這么多年的時間考驗,又有這么多的社會動盪,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一本史書是完全權威的!所謂史書是後人對先人的傳說或者某些依據做的推測。畢竟誰也沒有親眼目睹。這種推測和真實情況一定有一些差別。我們現在的歷史是經過不斷改編的版本。記錄歷史的史官也有可能按自己習慣的方式表達,而後人又曲解了。所以當今沒有史實可言,我們只能說這是某某人的觀點或者見解不能單純理解為史實。
⑨ 歷史課本中有哪些錯誤
試答首先定個位,中國歷史教科書在大的傾向性和選材廣泛性,對於爭議問題的定位,說相當不錯是沒問題的,至於有沒有錯誤,肯定會有,畢竟中國歷史是以書面記載為主,具體分析如下。 上古時代部分(原始人夏商西周) 這部分問題較大,這部分由於年代久遠,經常會隨著新發現而被推翻,比如中國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似乎有人發現更早的古人類化石,巫山人204萬年,此處有爭議) 以及研究而被推翻,比如初中課本最早的精確的時間是武王伐紂公元前1024年,現在已經推出夏朝歷史是公元前2070年了。 還有一部分隨著研究而改變,比如夏朝開國君主從以前的啟到現在的禹。這些部分都可以算是錯誤,如要一一列舉,還是有不少的。 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學術爭議,比如中國何時進入封建時代等等,就有諸多說法,從西周到魏晉都有,這些學術爭議,某種程度,也可以算是歷史課本的錯誤。 春秋戰國到清朝(1840以前) 這部分開始有明確的歷史記載,當然,人的記載,難免會帶有主觀性,雖然可能客觀性很高(尤其是春秋戰國),二十四史,給上個王朝修史這類不可信部分很多,而歷史課本的主要來源就是這些,有可能會帶有一定問題,就我個人而言,感覺比較明顯的是正史里對於農民起義描寫往往偏於負面,而歷史教科書往往偏向正面太多(很多農民起義遠沒有歷史課本描述那麼好),這種矯枉過正算是歷史課本的錯誤,其餘還有一些爭議內容的定位可能有失偏頗,比如岳飛是不是民族英雄的一些爭議(並非否定岳飛歷史地位,而是對岳飛戰爭性質的討論)。 清末民國到近當代 這部分開始,由於年代較進,至少個人覺得,在大的傾向性上並沒有太大錯誤; 而在一些定位上,往往有問題(不過提出問題的恰恰是網上某些非歷史學家的公知們) 比如說抗日戰爭該不該用孩子(小兵張嘎)和婦女作戰,還舉出美南北戰爭為例說這是不人道的行徑, 至於還有一些說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是合理的;汪精衛不是漢奸等等觀點,就不予列舉了。 而除了這部分非學術爭議,在一些小細節上,常常是各方有各方的說法,數據來源不同常常有不同結論,比如抗日戰爭日軍陣亡人數就有N多版本,這種情況下很難定義到底哪個錯哪個對(當然網上一群人鼓吹國軍是抗日中堅,共軍消極抗日,我只能說這些人真敢說,至少我身邊的歷史愛好者,無論左右,對於國軍抗日都基本當笑話看;至於誇民國多美好的,就不評價了),所以,很難定義為哪個對哪個錯。建國之後的一系列問題,寫的並不夠透,比如一個三年自然災害中國餓死多少人的敏感問題,並不感談,大躍進這部分錯誤,並沒有寫透;文革部分就很有意思了,課本的定位是全盤否定,這個確實寫得很透,但文革真的一無是處么,其實未必。 還有某個敏感時間,不得不說,早期歷史課本基本不提,最近的似乎寫進課本了,定性是政治風波,但也是略而不談,有失偏頗公允。
⑩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應注意什麼問題
公正、客觀評價,從正反兩方面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