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霞浦有那些名勝古跡及古今的變遷
福建霞復浦的名勝古跡制包括龍泉庵,赤岸村,楊家溪,空海大師紀念堂,灘塗,三沙留雲洞,九鯉溪瀑,七都溪等~
福建霞浦龍泉庵乃千年古寺,座落於福建省霞浦縣境內松港街道東關縣下塘村北山坡下,據《霞浦縣志》記載:「龍泉庵始建於唐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屬霞邑六大庵之一」。歷宋,元,明,清,民國,距今存1300餘載,歷代以來,不僅為霞浦縣禪宗朝佛聖地,亦是霞浦縣名勝古跡之一,具有較高佛教文化和文物價值~
㈡ 霞浦縣的歷史沿革
據《霞浦縣志》,「清置霞浦縣,縣境西南有霞浦江,東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黃四嶼,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這是山以江名,縣以江名。」
晉太康三年(282年),劃侯官縣東北部置溫麻縣,隸屬晉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溫麻縣並入原豐縣(後稱閩縣)。
唐武德六年(623年),以原溫麻縣地改置長溪縣(一說復置溫麻縣,詳見《附錄·唐溫麻縣建置考略》),隸屬泉州(今福州,下同)。同年,長溪縣移治連江,改稱連江縣。武周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縣以白鶴嶺為界,復置長溪縣,仍屬泉州。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長溪縣升為福寧州,轄福安、寧德縣,隸屬福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福寧州,以州本部境域置福寧縣,屬福州府。成化九年(1473年),福寧縣復為福寧州,直屬福建布政使司。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同時置霞浦縣為附郭縣,霞浦縣屬福寧府。
民國2年(1913年),廢福寧府,霞浦縣屬福建省東路道(翌年改稱閩海道)。民國14年,廢除道制,霞浦縣直屬省轄。民國22年11月至次年1月,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劃分4省、2特別市,霞浦縣屬閩海省。民國23年7月,全省設10個行政督察區,民國24年10月,改為7個行政督察區,霞浦縣先後屬第二、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2年9月,增設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霞浦縣屬之。民國36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區改稱第一行政督察區,霞浦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直至霞浦解放前夕。
民國23年4~12月,在中共閩東特委和閩東蘇維埃政府領導下,在霞浦、福安、福鼎等縣的邊界地區,先後建立福霞、霞鼎、安福、霞鼎泰4個縣蘇維埃政府及其所屬蘇區,實行紅色割據。
1949年10月,全省設立8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專區),霞浦縣屬第三專區(專署駐福安)。1950年3月,第三專區改稱福安專區,霞浦縣屬之。1970年7月起,福安專區專員公署移駐寧德,改稱寧德地區,到1990年底,霞浦縣屬寧德地區。 21世紀,屬寧德市。
㈢ 寧德霞浦的歷史
霞浦
福建省霞浦縣位於東海南部之濱、台灣海峽西北岸,與
日本的沖繩島緯度相近。建縣歷史1700多年,曾是閩東的政
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海濱鄒魯」之譽。霞浦處於中
國沿海經濟開放前沿的中心,是國務院批準的沿海經濟開放
區和閩東綜合改革試驗區縣份,是福建省最早的對台貿易重
要口岸,享有多種特殊政策。
霞浦縣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環境優美。全縣14個鄉鎮中沿海鄉鎮佔11個。陸地1489平方
公里,海域28897平方公里;海岸線404公里,占福建省的八分之一;島嶼196個,均居福建省
各沿海縣(市)的首位。海洋盛產大黃魚、石斑魚、鮑魚、海參、劍蟶等珍貴名品,
是中國的海帶、牡蠣、紫菜主產區及大黃魚天然繁殖、人工
養殖基地。擁有「海國桃源楊家溪」和秀麗的海濱沙灘,「空
海之旅」是福建省4條涉外旅遊線路之一。
海釣勝地
福建省霞浦縣地處閩東北,東海之濱,自古海上交通十分發達,是閩東地區經濟、交通重地,古稱福寧府。霞浦縣三面臨海,一面依山,海岸線長達404公里,是全國沿海縣級海岸線最長的縣,海域面積約28897平方公里,海域生態環境條件十分優越,海岸線曲長,港灣眾多,岩礁島嶼星羅棋布,海底地形多樣,多為泥沙岩礁結構,全縣大小島嶼194個,近岸還有數量較多的紅樹林分布,給生物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霞浦縣南部下滸半島向海洋縱伸呈「J」狀地勢,把所轄海區分為外海和內海。外海是全國著名的四大漁場之一閩東漁場,海口小肚大是魚群回遊、產卵、越冬的主要場所,並內結多條江河。境內有二洋(東吾洋、官井洋);三灣(福寧灣、三都灣、牙城灣);四港(鹽田港、古鎮港、東沖港、呂峽港)港灣澳口眾多,受風面小,潮流暢通,大都為溪河淡水的入海口,水質肥沃,除臨縣溪河流入外,本縣牙城灣,福寧灣和東沖口又是七都溪、羅漢溪、杯溪的入海口,對調節海水比重,促進水質肥沃,都有一定積極作用,並帶來大量的有機質和無機鹽類,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餌料基礎,構成了多種多樣的海洋生態環境。
霞浦縣海洋生物資源十分豐富,魚類有60多科100多個種屬700多種魚類,還有頭足類烏賊、魷魚和腔腸動物的海蟄,以及哺乳動物的海豚等,淺海灘塗常見生物近二百種,如貝類、螺類、海帶、紫菜等等。可釣魚種有大黃魚,小黃魚,黑鯛,石斑魚、短尾大眼鯛、黃花鯛、姑魚、帶魚、鱸魚、墨魚、白鮸魚、鯧魚、鰻魚、鯊魚、馬鮫魚、日本鰻、河豚等。霞浦縣沿海是台灣暖流和閩浙沿岸水系的交匯區,水溫、鹽度適中,給魚、蝦及頭足類等的產卵、索餌、回遊、越冬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場所,因而在四霜列島、西洋島、浮鷹島和官井洋、東吾洋水域構成了一年四季海訊連續接替的良好釣場。
在風光旖旎的西洋島上,釣手們過足了釣隱,一人一天就可釣獲鱸魚幾十公斤。霞浦的海上養殖閩東地區由於受歷史原因的影響,地理條件交通閉塞的限制,一度成為沿海黃金地帶的斷裂層,經濟相對其他沿海地區較為滯後。也正是由於處於這種情形,霞浦縣的自然環境才未遭太大的破壞,至今保持著得天獨厚的釣魚環境
全縣14個鄉鎮中沿海鄉鎮佔11個;海岸線長404公里,占福建省的八分之一;淺海灘塗面積104萬畝,港口138個,大小島嶼195個,均居福建省各沿海縣(市)的首位。三沙是全國五大漁港之一,國家二類口岸。內海官井洋、東吾洋具有湖泊型海洋的獨特生態環境,是發展養殖業的理想海區。
㈣ 霞浦的風俗習慣民間傳說歷史人物故事的
霞浦的「霞」字,老一輩的人都將它解讀為「蝦」(同音);而「蝦」這種動物一輩子內只能紅極一時,當它大容紅之日,就是大悲之時。因此古代人認為;在霞浦為人處事,要盡量低調,一旦名氣太大,就會遭遇蝦一樣的不幸。如今想想,這種說法似乎很滑稽;但,卻符合古代人所說的「人怕出門,豬怕壯」的道理。「名」這個東西;小了有福享受,大了心不靜,再大定不幸。
洪江出美女的原因是美人鏡?
很久以前,在霞浦東沖半島中部的葛洪山麓,有一塊奇石,終日海風拂拭,光亮無比,酷似鏡子,女子在它跟前一照,就會亮麗無比,附近村莊的女子,經常上山照一照,果真越照越美。「美人鏡」一說不脛而走,十里八鄉的女子蜂擁而至,長此以往,「美女」就像種子一樣在海邊播撒,生生不息~
㈤ 霞浦一小的歷史是什麼
歷史不好
㈥ 霞浦原名叫什麼
晉太康三年(282年)建溫麻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撤並於原豐縣。唐版武德六年(623年)復縣,權改名長溪,不久遷治連江,改稱連江縣。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分治,復置長溪縣。唐開成年間分設感德場(後升為寧德縣),宋淳祜五年(1245年)分置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為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年)復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為福寧府,以原福寧州地置霞浦附郭縣。乾隆四年(1739年),分置福鼎縣。至清末,素為閩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民國2年(1913年)廢府留縣,民國24年,以第四區分設柘洋特種區(後改為柘榮縣)。新中國成立後,霞浦縣建制不變,今隸屬寧德市。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縣歷史,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海濱鄒魯」的美謄,曾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霞浦是閩東最古老的縣城,之前繁榮昌盛,如今已然蕭條。
望樓主採納,謝謝!
㈦ 霞浦的地名來歷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霞浦是閩東最古老的縣份。晉太康三年(282年)建溫麻縣,隋開皇九回年(589年)撤並於原豐縣。唐武答德六年(623年)復縣,改名長溪,不久遷治連江,改稱連江縣。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分治,復置長溪縣。唐開成年間分設感德場(後升為寧德縣),宋淳祜五年(1245年)分置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為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年)復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為福寧府,以原福寧州地置霞浦附郭縣。乾隆四年(1739年),分置福鼎縣。至清末,素為閩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民國2年(1913年)廢府留縣,民國24年,以第四區分設柘洋特種區(後改為柘榮縣)。新中國成立後,霞浦縣建制不變,今隸屬寧德市。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縣歷史,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海濱鄒魯」的美謄,曾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㈧ 霞浦的地名來歷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霞浦來是閩東最古老的縣份源。晉太康三年(282年)建溫麻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撤並於原豐縣。唐武德六年(623年)復縣,改名長溪,不久遷治連江,改稱連江縣。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分治,復置長溪縣。唐開成年間分設感德場(後升為寧德縣),宋淳祜五年(1245年)分置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為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年)復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為福寧府,以原福寧州地置霞浦附郭縣。乾隆四年(1739年),分置福鼎縣。至清末,素為閩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民國2年(1913年)廢府留縣,民國24年,以第四區分設柘洋特種區(後改為柘榮縣)。新中國成立後,霞浦縣建制不變,今隸屬寧德市。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縣歷史,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海濱鄒魯」的美謄,曾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㈨ 霞浦有哪些名人
1、林嵩,字降神(一作降臣,又字雄飛),長溪赤岸(今霞浦縣松港街道赤岸村)人。唐朝詩人。林嵩,字降神(一作降臣,又字雄飛),長溪赤岸(今霞浦縣松港街道赤岸村)人。
約生於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848年)。自幼天資聰穎,好學有大志,懿宗李漼的咸通(860—873年)中,在靈山(今福鼎市太姥山東脈,屯頭村和斗門村境內,後名草堂山或草皇城)築草堂(茅屋)刻苦自學。
僖宗李儇乾符二年(875年),歷盡艱險赴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以所作《王者之道如龍首賦》一舉考中進士科,成為自唐神龍至後唐天成223年間,今福州、寧德兩市僅中36名進士(見《三山志·科名》)之一,也是繼「開閩進士第一人」的薛令之後最負盛名的及第者。
2、黃壽祺,教授(1912-1990),字之六,號六庵,一度自號巢孫,霞浦縣鹽田人,祖籍寧德石堂 。民國元年生於清末秀才家庭。
早年游學北平中國大學國學系,師事曾國藩再傳弟子尚節之(秉和)及章太炎高足吳檢齋(承仕)等著名學者。返閩後,先後執教多所高校,曾任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副校長,著名易學專家。
3、王伯大(?-1253),字幼學,號留耕。南宋時福建長溪縣(今霞浦縣)赤岸村人,生年不詳。父王萬全。嘉定(1208-1224)進士,曾任青田縣令,樞密副都丞旨,兼左司郎中,淳祐七年(1247)拜簽書樞密院兼權參知政事。次年,拜參知政事。被論罷官,以資政殿學士知江寧府、卒。
4、丘堤(1906-1958),原名邱碧珍,字秀昆,福建霞浦人。中國第一代最為激進、前衛,活躍在油畫歷史上一個才華穎異的現代派傑出女畫家,也是中國油畫藝術的奠基人之一 。
丘堤年少在福州女師范讀書時,已突顯新女性之特點,帶頭剪短發,並利用暑期挨家挨戶動員家庭主婦學習文化,組織補習班。1928年上海美專第二屆西畫系畢業,隨後赴日本東京考察學習,受後期印象主義之影響。
1931年為上海美專研究員,1932年參加《決瀾社》,成為唯一獲《決瀾社》獎的畫家,是中國第一代女油畫家。業余愛好是建築設計與服裝設計等。1932年與龐薰琹結為伉儷。抗日戰爭中,因子女皆幼,家務繁重,但仍堅持在極艱難條件下抽空畫油畫。
5、游光繹(1758—1827),字彤鹵,號磳田,清代福建霞浦縣城後街(今松城鎮萬賢街)人。
乾隆四十八年鄉試亞元,乾隆五十四年登進士。游光繹進士及第後被優選為庶常館庶吉士,後授職翰林院編修,在館閣以「博文強識,文學華瞻」聞名。
嘉慶三年(1798年)和六年,先後分校順天(今北京市)鄉試。嘉慶四年,升任陝西道監察御史,身居諫官,直言向仁宗進諫,先後提出《論用人》、《請查州縣虧累之積弊》、《論君德》等奏疏,「以直言聞一時」。嘉慶八年,彈劾權貴,「以言事不當」被罷官。
游光繹工於書,長於詩。書法秀勁,風骨矯健。詩論頗為嚴謹。罷官歸閩期間,曾參加梁章鉅「藤花吟社」。老尤篤學,著有《炳燭齋詩集》(抄本)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