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秦淮河位於今天的江蘇南京,因歷史上有多個朝代在此建都,遂有什麼之稱
秦淮河是長江下游右岸的一條支流,位於江蘇省西南部,全長110公里,流域面積2630平方公里。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是南京最大的地區性河流,被視為南京的「母親河」,其中流經南京城內的一段被稱為「十里秦淮」。
秦淮河古稱龍藏浦、直到唐代詩人杜牧作《泊秦淮》之後才被廣泛稱為「秦淮河」。自此時起「秦淮」也被不少人誤傳誤認為是秦、漢之時的「淮水」,但是秦、漢時代絕大部分可信度較高的古籍中所提到的淮水毫無疑問的都是指向當今的淮河,而不太可能是秦淮,盡管如此,這一獨特的名稱也因夾雜著一份雅緻詩意而仍舊保留至今。秦淮河有南北兩源,北源句容河發源於句容市寶華山南麓,南源溧水河發源於南京市溧水區東廬山,兩河在南京市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匯合成秦淮河幹流,繞過方山向西北至南京城外城城門上坊門進入南京市區。秦淮河在南京城東南通濟門外九龍橋處分為內、外兩支:內秦淮為正流,過九龍橋直向西,由東水關進入南京城,向西流至淮清橋與青溪會合,再向西南在利涉橋匯小運河,再經文德橋、武定橋、鎮淮橋轉折向西北,過新橋至上浮橋、陡門橋,與運瀆會合,再過下浮橋,向西經過南京夫子廟,從西水關出城;外秦淮在南京城南外繞行,是五代十國時開鑿的護城河,過九龍橋向南轉折向西,經長干橋後匯合落馬澗,向西至賽虹橋、覓渡橋在西水關外與內秦淮復合,內外秦淮合流後向北經草場門、定淮門、石頭城,在三汊河匯入長江。外秦淮在與內秦淮合流前,在賽虹橋分出支流,過江東橋在北河口入江。秦淮河在從三汊河入江以前分出支流惠民河,向東北經中山橋至下關入江。秦淮河從北源至三汊河全長110公里,全流域面積2630平方公里,內外秦淮河合流之後的武定門閘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5立方米每秒。此外,在江寧東山與長江之間還有一條17公里長的秦淮新河,是1981年建成的人工河道,經西善橋到金勝村入江,河口設節制閘和抽水站。
⑵ 秦淮河的歷史傳說有哪些
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為長江下游右岸的支流。歷史上,秦淮河起著航運、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1、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據這一傳說,改稱秦淮。杜牧(唐)《泊秦淮》一詩現世後,秦淮河之名始盛於天下。李白(唐)《留別金陵諸公》詩中,也有「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群英」的詩句,出現了「秦淮」河名。
2、清代,有位名叫潘恩的雅士,在秦淮河停雲水榭題了一副懷古的楹聯,將秦淮河的前世今生說了個明白。所謂停雲水榭,是秦淮河畔的一個亭台。這亭台名字中的「停雲」,意為停止不動的雲,最初源自於晉代大詩人陶潛的《停雲》詩:「靄靄停雲,濛濛時雨(譯文:雲霧密集停雲亭,蒙蒙的雨霧)。」
他曾在自序稱「停雲,思親友也(停雲亭是專門用來思念親友的)」所以後世多用作思念親友之意。潘恩的楹聯是這般寫的:「一曲後庭花,夜泊銷魂,究是三生杜牧;東邊舊時月,女牆懷古,我如前度劉郎。」
10、馬湘蘭明代女詩人、女畫家。她二十四歲那年,認識了一位落魄才子—長洲秀才王稚登。馬湘蘭痴心戀系王稚登,希望能成同林鳥,以脫離青樓生活;而王氏因懷才不遇未能高就,不願傷害這位紅顏知已,始終不提迎娶之事。
就這樣,馬湘蘭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卻象一朵幽蘭,暗自飲泣,暗自吐芳。王稚登七十壽誕時,馬湘蘭抱病趕到姑蘇,為他舉辦了隆重的祝壽宴會,宴會上,她重亮歌喉,為相戀三十餘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聽得老淚縱橫。在姑蘇盤桓了兩個月後,馬湘蘭返回金陵,已是心力交瘁,油殘燈將熄。
⑶ 秦淮河的歷史
在遠古時代,秦淮河就是揚子江的一條支流,新時器時代,沿岸就人煙稠密,經濟發達,這里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
從南朝開始,秦淮河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兩岸酒家林立,濃酒笙歌,無數商船晝夜往來河上,許多歌女寄身其中,輕歌曼舞,絲竹飄渺,文人才子流連其間,佳人故事留傳千古。
六朝時,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更成為文人墨客聚會的勝地,兩岸的烏衣巷、朱雀橋、桃葉渡紛紛化作詩酒風流,千百年來傳於後世。烏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風流的中心,東晉時曾經聚居了王導、謝安兩大望族而名滿天下。
隋唐以後,秦淮河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吊,儒學鼎盛,南宋始建的江南貢院,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於是秦淮逐漸復甦為江南文化中心。
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凌波,成江南佳麗之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節時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燈萬盞,秦淮兩岸,華燈燦爛,金粉樓台,鱗次櫛比,畫舫凌波。
在清代江南貢院考區高中狀元者達58名,占清代狀元總數的52%。明清兩代名人,吳承恩、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翁同龢、張謇等均出於此。
⑷ 關於秦淮河的詳細介紹
秦淮河
【秦淮來歷】
秦淮河古稱淮水,據說秦始皇時鑿通方山引淮水,橫貫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又名「龍藏浦」,相傳當初秦始皇東巡至金陵,有方士說金陵乃王氣之城,秦始皇為了江山永續命人挖河斷龍脈,因成「秦淮河」。
【秦淮簡介】
它的源頭有兩處,東部源頭出自句容縣寶華山,南部源頭出自溧水縣東庭山,兩個源頭在江寧縣的方山埭交匯,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秦淮河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秦淮河是揚子江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里,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歷史上極有名氣。近代因戰亂等原因,兩岸建築多遭毀壞,河水亦日漸污濁,昔日繁華不復存在。1985年以後經修復,已再度成為著名游覽勝地。
【秦淮地位】
在眾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心目中,秦淮似乎是個永恆的話題。她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搖藍。這里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
【人文景觀】
六朝時代,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便已繁華異常,十里秦淮兩岸貴族世家聚居,文人墨客薈萃。隋唐之後,一度冷落。明清再度繁華,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凌波,成江南佳麗之地。秦淮風光,以燈船最為著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燈懸掛,游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燈船為快。由朱自清名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可領略燈船豐采一、二。
遊客雲集之處。「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因其得天獨厚的地域人文優勢,古往今來,星移斗轉,在這「江南錦綉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美稱「十里珠簾」的秦淮風光帶上,點綴著數不盡的名勝佳景,匯集著說不完的軼聞掌故;曾涌現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又留下了多少可紀可述的史跡!她既有歷史 上的繁華盛況,更有現代再創的燦爛美景,歷代名人為她擊節吟詠,當代志士為她慷慨放歌!
【秦淮八艷】
秦淮河,更以秦淮八艷的事跡聞名於世。秦淮八艷的事跡,最先見於余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艷。
她們八人有幾個共同點,首先都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秦淮八艷除馬湘蘭以外,其他人都經歷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當時好多明朝的貪官貪生怕死,賣國求榮,而和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淮八艷雖然是被壓迫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在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卻能表現出崇高的民族節氣。然後呢,她們在詩詞和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她們八人個個能詩會畫,只是大部分已經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來較多,她們創作勤奮,努力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
【今日秦淮】
如今,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古建築群、白鷺洲、中華門城堡,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景觀,融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河房廳和民俗民風於一體,極富情趣,魅力空前。
「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勝地今更輝煌」。秦淮風光帶自從八十年代中期復建以來,至今已是十載有餘。
由於各級政府和旅遊部門的關心,「十里秦淮」經過十年努力,如今以內秦淮河為軸線,以夫子廟為中心的具有明清風格、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商業、服務等多功能相結合的秦淮風光景區,以嶄新的風姿出現在南京城,日益顯示出她迷人的魅力。1991年5月,夫子廟和秦淮風光帶被國家旅遊局作為「中國旅遊最好景點」推向國際旅遊市場。
【秦淮河歷史】
在遠古時代,秦淮河就是揚子江的一條支流,新時器時代,沿岸就人煙稠密,經濟發達,這里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流入城裡的內秦淮河東西水關之間的河段,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譽。兩岸全部是古色古香的建築群,飛檐漏窗,雕梁畫棟,畫舫凌波,槳聲燈影,加之人文薈萃、市井繁華,構成了集中體現金陵古都風貌的游覽勝地——秦淮風光帶。
⑸ 南京秦淮河有多長
110公里來
南京秦淮河
秦淮河是源長江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里,是南京地區的主要河道古名----淮水,本名「龍藏浦」。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壠為瀆,入於江,後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吊,詠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復甦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金粉樓台,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漿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但到了近代,由於戰亂等原因,河水日漸污濁,兩岸建築多被毀壞,昔日繁華景象已不復存在。1985年以後,江蘇省、南京市撥出巨款對這一風光帶進行修復,秦淮河又再度成為我國著名的游覽勝地。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和民俗於一體。
⑹ 秦淮河的歷史淵源
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王版氣」,下令在今南京權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據這一傳說,改稱秦淮。後人指出:,實是。 唐杜牧《泊秦淮》詩行世後,秦淮河之名始盛於天下。李白《留別金陵諸公》詩中,也有「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群英」的詩句,出現了「秦淮」河名。 對此河之來歷,《六朝事跡編類》載:「淮水……分派屈曲,不類人工,疑非始皇所開」,經地質、考古學者證實,秦淮河屬自然河道,非人工所烎。但其中某些地段為人工所開鑿,仍不能排斥。
⑺ 秦淮河距今多少年了
秦淮河,中國長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稱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 秦淮河有南北兩源,北源句容河發源於句容市寶華山南麓,南源溧水河發源於南京市溧水區東廬山,兩河在南京市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匯合成秦淮河幹流,繞過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門上坊門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區性河流, 歷史上,其航運、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宋代開始成為江南文化的中心。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艷的事跡更是膾炙人口。
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據這一傳說,改稱秦淮。後人指出:,實是。唐杜牧《泊秦淮》詩行世後,秦淮河之名始盛於天下。李白《留 別金陵諸公》詩中,也有「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群英」的詩句,出現了「秦淮」河名。 對此河之來歷,《六朝事跡編類》載:「淮 水……分派屈曲,不類人工,疑非始皇所開」,經地質、考古學者證實,秦淮河屬自然河道,非人工所烎。但其中某些地段為人工所開鑿,仍不能排斥。
⑻ 秦淮河歷史
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版「王氣」,下令在權今南京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
到唐代,根據這一傳說,改稱秦淮。李白《留別金陵諸公》詩中,也有「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群英」的詩句,出現了「秦淮」河名。
對此河之來歷,《六朝事跡編類》載:「淮水分派屈曲,不類人工,疑非始皇所開」,經地質、考古學者證實,秦淮河屬自然河道,非人工所烎。但其中某些地段為人工所開鑿,仍不能排斥。
(8)南京外秦淮河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秦淮河,中國長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稱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 秦淮河有南北兩源,北源句容河發源於句容市寶華山南麓,南源溧水河發源於南京市溧水區東廬山。
兩河在南京市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匯合成秦淮河幹流,繞過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門上坊門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區性河流,歷史上,其航運、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⑼ 秦淮河的來歷秦淮河有哪些傳說
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為長江下游右岸的支流。歷史上,秦淮河起著航運、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1、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據這一傳說,改稱秦淮。杜牧(唐)《泊秦淮》一詩現世後,秦淮河之名始盛於天下。李白(唐)《留別金陵諸公》詩中,也有「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群英」的詩句,出現了「秦淮」河名。
2、清代,有位名叫潘恩的雅士,在秦淮河停雲水榭題了一副懷古的楹聯,將秦淮河的前世今生說了個明白。所謂停雲水榭,是秦淮河畔的一個亭台。這亭台名字中的「停雲」,意為停止不動的雲,最初源自於晉代大詩人陶潛的《停雲》詩:「靄靄停雲,濛濛時雨(譯文:雲霧密集停雲亭,蒙蒙的雨霧)。」
他曾在自序稱「停雲,思親友也(停雲亭是專門用來思念親友的)」所以後世多用作思念親友之意。潘恩的楹聯是這般寫的:「一曲後庭花,夜泊銷魂,究是三生杜牧;東邊舊時月,女牆懷古,我如前度劉郎。」
10、馬湘蘭明代女詩人、女畫家。她二十四歲那年,認識了一位落魄才子—長洲秀才王稚登。馬湘蘭痴心戀系王稚登,希望能成同林鳥,以脫離青樓生活;而王氏因懷才不遇未能高就,不願傷害這位紅顏知已,始終不提迎娶之事。
就這樣,馬湘蘭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卻象一朵幽蘭,暗自飲泣,暗自吐芳。王稚登七十壽誕時,馬湘蘭抱病趕到姑蘇,為他舉辦了隆重的祝壽宴會,宴會上,她重亮歌喉,為相戀三十餘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聽得老淚縱橫。在姑蘇盤桓了兩個月後,馬湘蘭返回金陵,已是心力交瘁,油殘燈將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