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七巧板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七巧板的歷史也許應該追溯到我國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經》,其 中有正方形切割術,並由之專證明了勾股定屬理。而當時是將大正方形切割成四個同樣的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還不是七巧板。現在的七巧板是經過一段歷史演變過程的,它是由宋代的燕幾圖到明代發展為蝶幾圖,到清初再演變成七巧圖,到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貳』 七巧板的由來
七巧板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發明,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兩代在民間廣泛流傳,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一中寫道「近又有七巧圖,其式五,其數七,其變化之式多至千餘。體物肖形,隨手變幻,蓋游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
在18世紀,七巧板流傳到了國外。李約瑟說它是「東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至今英國劍橋大學的圖書館里還珍藏著一部《七巧新譜》。
美國作家埃德加·愛倫坡特竟用象牙精製了一副七巧板。法國拿破崙在流放生活中也曾用七巧板作為消遣游戲。誰能想像到七巧板居然會跟拿破崙·波拿巴、亞當、杜雷、愛倫坡特以及卡洛爾等人發生關系?實際上他們全都是七巧板的狂熱愛好者。
18世紀,七巧板傳到國外,立刻引起極大的興趣,有些外國人通宵達旦地玩它,並叫它「唐圖」,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
(2)七巧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多少年以前擴展閱讀:
七巧板是一種拼圖游戲,它是用七塊板,以各種不同的拼湊法來拼搭千變萬化的形象圖案。
將一塊正方形的板按圖所示分割成七塊,就成了七巧板。用這七塊板可以拼搭成幾何圖形,如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的多角形等;也可以拼成各種具體的人物形象,或者動物,如貓、狗、豬、馬等;或者是橋、房子、寶塔,或者是一些中、英文字元號以及數字。
利用七巧板來求解或證明數學問題。七巧板按不同的方法拼擺、組合可以拼排成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和形象,如橋梁、船隻、房屋、手槍或是跑步、跌倒、玩耍、跳舞、站立的人物以及戲水的魚、貓、狗等。
操作七巧板是一種發散思維活動,有利於培養人們的觀察力、注意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因此,不僅具有娛樂的價值,還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被人們運用到了教學當中。由於七巧板可以持續不斷地反復組合,已引起哲學、心理學、美學等多領域的研究者的興趣,還被作為製作商業廣告和印章的輔助手段。
『叄』 七巧板的由來
宋朝有個叫黃伯思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他熱情好客,發明了一種用6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請客吃飯的小桌子。後來有人把它改進為7張桌組成的宴幾,可以根據吃飯人數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狀,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更好。後來,有人把宴幾縮小改變到只有七塊板,用它拼圖,演變成一種玩具。因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們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宮中的人經常用它來慶賀節日和娛樂,拼成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故宮博物院至今還保存著當時的七巧板呢! 今天,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圖,它在國外被稱為「唐圖」(Tangram),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不是唐代發明的圖)。 七巧板的歷史也許應該追溯到我國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經》,其 中有正方形切割術,並由之證明了勾股定理。而當時是將大正方形切割成四個同樣的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還不是七巧板。現在的七巧板是經過一段歷史演變過程的,它是由宋代的燕幾圖到明代發展為蝶幾圖,到清初再演變成七巧圖,到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18世紀,七巧板傳到國外,立刻引起極大的興趣,有些外國人通宵達旦地玩它,並叫它「唐圖」,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在歐洲,大約在1805年出版的《新編中國兒童謎解》中有24幅七巧圖並附有一份木製的七巧板。隨後,1810年在法國,1818年在德國和美國都紛紛出版了關於七巧板的書,在義大利出版的書中還介紹了中國歷史。在這些書的前言中說:這是一種男女老少、達官貴族、平民百姓無不咸宜的消遣游戲,而且它不像其他賭具那樣會讓您輸掉錢 財。 荷蘭作家高羅佩在他的小說中寫了一個啞巴男孩用七巧板拼字來補充他的手勢。據說法國拿破崙被放逐後就常常玩七巧板來消磨歲月。 七巧板傳往歐洲至今風靡不衰。1978年荷蘭人JoosfElffers編寫 了一本有關七巧板的書,書中搜羅了1600種圖形,並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
『肆』 七巧板的來歷
今天,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圖,它在國外被
稱為「唐圖」(Tangram),意思是中國圖(不是唐代發明的圖)。
七巧板的歷史也許應該追溯到我國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經》,其
中有正方形切割術,並由之證明了勾股定理。而當時是將大正方形切
割成四個同樣的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還不是七巧板。現在的七巧
板是經過一段歷史演變過程的。
清陸以湉在《冷廬雜識》中記載:
「宋黃伯恩燕幾圖,以方幾七,長短相參,衍為二十五體,變為
六十八名。明嚴瀓蝶幾圖,則又變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錯
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制六,其數十有三,其變化之式,凡一百有
余。近又有七巧圖,其式五,其數七,其變化之式多至千餘。體物肖
形,隨手變幻,蓋游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
這基本說明了淵源,即宋代的燕幾圖到明代發展為蝶幾圖,到清
初再演變成七巧圖。
「燕幾」包括兩張4X1的長桌,兩張3X1的中桌和三張2X1的短桌。
這七張桌子可以組合成廣狹不同、形式多樣的實用桌,是為今日組合
桌具之祖。《燕幾圖》給出76種組合圖(陸以湉稱六十八名,有誤),
作者黃伯思自序署「紹熙甲寅歲十二月」(1194年),即作於南宋時。
但黃伯思是北宋時人,卒於徽宗初年,時間顛倒,有人據此斥為偽記。
《蝶幾譜》成書於明萬曆丁已年(1617年),為戈汕所作。嚴瀓
曾為此書作序(陸以湉誤以為嚴瀓所作)。戈汕字庄樂,常熟縣人。
《常熟縣志》記載「戈汕造蝶幾且有譜」。「蝶幾」是三角形和梯形
的幾(圖一),計六種十三隻。用「蝶幾」拼的圖形比「燕幾」圖形
要復雜豐富得多,能組成亭、山、鼎、瓶、蝴蝶等形狀,變幻無窮。
實用之餘,轉為清玩,變桌為板,具體面微,成為「七巧圖」的前身。
康熙年間劉獻庭在《廣陽雜記》中記述他看到的十三隻拼板圖,所拼
成的圖形頗似「蝶幾圖」,但其記述十三塊板「或長方、或半長方、
或銳角、或鈍角」則又不似「蝶幾」。顯然這已是拼板游戲了。
『伍』 誰能告我七巧板的歷史和來源
巧板」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發明,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到了回明代基本定型。明、答清兩代在民間廣泛流傳,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一中寫道「近又有七巧圖, 七巧板
其式五,其數七,其變化之式多至千餘。體物肖形,隨手變幻,蓋游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
宋朝有個叫黃伯思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他熱情好客,發明了一種用6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請客吃飯的小桌子。 後來有人把它改進為7張桌組成的宴幾,可以根據吃飯人數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狀,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更好。 後來,有人把宴幾縮小改變到只有七塊板,用它拼圖,演變成一種玩具。因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們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宮中的人經常用它來慶賀節日和娛樂,拼成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故宮博物院至今還保存著當時的七巧板呢! 18世紀,七巧板傳到國外,立刻引起極大的興趣,有些外國人通宵達旦地玩它,並叫它「唐圖」,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
『陸』 七巧板的詳細發展歷史
根據近代數學史家們的研究,七巧板是於明、清兩代間由中國人所發明的;少許人士說七巧板經已發明了一千多年了。
宋朝——燕幾圖
七巧板雛形是「燕幾圖」,燕幾的意思是招呼客人賓宴用的案幾,引發這個點子的人是北宋進士黃伯思,他先設計了六件長方形案幾,於宴會時能視賓客多寡適當調整位置,隨後又增加一件小幾,七件案幾全拼在一起,會變成一個大長方形,分開組合可變化無窮。已和現代七巧板相差無幾了。
明朝——蝶翅幾
明朝戈汕依照「燕幾圖」的原理,又設計了「蝶翅幾」,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幾而組成的,拼在一起是一隻蝴蝶展翅的形狀,分開後則可拼成出一百多種圖形。
近代——七巧板
現代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幾圖」與「蝶翅幾」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出來的。七巧板在明、清兩代很快就快傳往日本和歐洲。1805年,歐洲的書目中已經收有介紹中國七巧板的書籍。
傳播和英文名字
七巧板的英文名稱則為「Tangram」,來自俚語「Tanka」,話說從前居住於中國東南沿海岸被稱為疍家的水上居民,他們供應食物給一些在運輪擺渡中的商家,除了供應食物以外,他們還提供一些娛樂招待,其中一樣即是由七片薄片組成的中國謎題。「Tangram」一詞大約就是Game of the Tanka -「船上人家的游戲」演化出來的。
『柒』 七巧板歷史悠久,最早什麼年代就有了這個游戲
七巧板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漢武帝時期左右),但是當時只是一個雛形,沒有明確的記載,而且還沒有成為一個游戲。在宋朝時期,演化形成了燕幾圖,在明朝時期進一步演化成了蝶翅幾 ,在清朝時期才形成了現代的七巧板。
在清朝時期,人們將燕幾圖和蝶翅幾結合到了一起,形成了現代版本的七巧板。清代陸以湉的《冷廬雜識》中記載:“宋黃伯思宴幾圖,以方幾七,...,明嚴瀓蝶幾圖,則又變通其制,....,近又有七巧圖,其式五,其數七,其變化之式多至千餘。體物肖形,隨手變幻,蓋游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從這個記載之中可以看出來,七巧板在清朝最終成型,並成為了一個游戲。
『捌』 七巧板是誰發明的
宋朝有個叫黃伯思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他熱情好客,發明了一種用6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請客吃飯的小桌子。後來有人把它改進為7張桌組成的宴幾,可以根據吃飯人數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狀,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更好。後來,有人把宴幾縮小改變到只有七塊板,用它拼圖,演變成一種玩具。因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們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宮中的人經常用它來慶賀節日和娛樂,拼成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故宮博物院至今還保存著當時的七巧板呢!
今天,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圖,它在國外被稱為「唐圖」(Tangram),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不是唐代發明的圖)。
七巧板的歷史也許應該追溯到我國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經》,其 中有正方形切割術,並由之證明了勾股定理。而當時是將大正方形切割成四個同樣的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還不是七巧板。現在的七巧板是經過一段歷史演變過程的,它是由宋代的燕幾圖到明代發展為蝶幾圖,到清初再演變成七巧圖,到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18世紀,七巧板傳到國外,立刻引起極大的興趣,有些外國人通宵達旦地玩它,並叫它「唐圖」,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在歐洲,大約在1805年出版的《新編中國兒童謎解》中有24幅七巧圖並附有一份木製的七巧板。隨後,1810年在法國,1818年在德國和美國都紛紛出版了關於七巧板的書,在義大利出版的書中還介紹了中國歷史。在這些書的前言中說:這是一種男女老少、達官貴族、平民百姓無不咸宜的消遣游戲,而且它不像其他賭具那樣會讓您輸掉錢 財。
荷蘭作家高羅佩在他的小說中寫了一個啞巴男孩用七巧板拼字來補充他的手勢。據說法國拿破崙被放逐後就常常玩七巧板來消磨歲月。
七巧板傳往歐洲至今風靡不衰。1978年荷蘭人JoosfElffers編寫 了一本有關七巧板的書,書中搜羅了1600種圖形,並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
『玖』 七巧板是由什麼演變
七巧板又名「益智圖」,也稱「七巧圖」,是中國著名的拼圖玩具.因設計科學,構思巧妙,變化無窮,能活躍思維,特別是啟發兒童智慧,所以深受歡迎.在國外,號稱「唐圖」,意即「中國的圖板」.
從公元1803年起,用七巧板拼搭成的圖案可以說是成千上萬.大致上可歸納為三類:
第一類,模擬人、動物或其他實物的圖案,風趣並有一定的藝術意境;第二類,用七巧板的一部份或全部,或用幾副七巧板來拼搭一些幾何圖形;第三類,用七巧板來研究組合分析中的數學問題,因此它與電子計算機、程序設計技術以及人工智慧有著密切的關系.
七巧板應該追溯到我國先秦的《周髀算經》,當時是將大正方形切割成四個同樣的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後來由宋代的燕幾圖到明代發展為蝶幾圖,到清初再演變成七巧圖,到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燕幾」包括兩張4X1的長桌,兩張3X1的中桌和三張2X1的短桌,這七張桌子可以根據吃飯人數的不同,組合成大小不同、形式多樣的實用桌,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邊形……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和諧,是現代組合桌具之祖.《燕幾圖》給出76種組合圖,作者黃伯思是北宋時人。
「蝶幾」是三角形和梯形的桌子,用「蝶幾」拼的圖形比「燕幾」圖形要復雜豐富得多,能組成亭、山、鼎、瓶、蝴蝶等形狀,變幻無窮.《蝶幾譜》成書於明萬曆丁已年,是明朝戈汕所作.後來,有人把宴幾縮小改變到只有七塊板,用它拼圖,演變成一種玩具.因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們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宮中的人經常用它來慶賀節日和娛樂,拼成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故宮博物院至今還保存著當時的七巧板呢!
七巧板傳往歐洲至今風靡不衰.大約在1805年出版的《新編中國兒童謎解》中有24幅七巧圖並附有一份木製的七巧板.隨後,1810年在法國,1818年在德國和美國都紛紛出版了關於七巧板的書,在這些書的前言中說:這是一種男女老少、達官貴族、平民百姓無不咸宜的消遣游戲,而且它不像其他賭具那樣會讓您輸掉錢財.據說法國拿破崙被放逐後就常常玩七巧板來消磨歲月.1978年荷蘭人JoosfElffers編寫了一本有關七巧板的書,書中搜羅了1600種圖形,並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
『拾』 七巧板的歷史
今天,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圖,它在國外被 稱為「唐圖」(Tangram),意思是中國圖(不是唐代發明的圖)。
七巧板的歷史也許應該追溯到我國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經》,其 中有正方形切割術,並由之證明了勾股定理。而當時是將大正方形切 割成四個同樣的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還不是七巧板。現在的七巧 板是經過一段歷史演變過程的。
清陸以湉在《冷廬雜識》中記載:
「宋黃伯恩燕幾圖,以方幾七,長短相參,衍為二十五體,變為 六十八名。明嚴瀓蝶幾圖,則又變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錯 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制六,其數十有三,其變化之式,凡一百有 余。近又有七巧圖,其式五,其數七,其變化之式多至千餘。體物肖 形,隨手變幻,蓋游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
這基本說明了淵源,即宋代的燕幾圖到明代發展為蝶幾圖,到清 初再演變成七巧圖。
「燕幾」包括兩張4X1的長桌,兩張3X1的中桌和三張2X1的短桌。 這七張桌子可以組合成廣狹不同、形式多樣的實用桌,是為今日組合 桌具之祖。《燕幾圖》給出76種組合圖(陸以湉稱六十八名,有誤), 作者黃伯思自序署「紹熙甲寅歲十二月」(1194年),即作於南宋時。 但黃伯思是北宋時人,卒於徽宗初年,時間顛倒,有人據此斥為偽記。
《蝶幾譜》成書於明萬曆丁已年(1617年),為戈汕所作。嚴瀓 曾為此書作序(陸以湉誤以為嚴瀓所作)。戈汕字庄樂,常熟縣人。 《常熟縣志》記載「戈汕造蝶幾且有譜」。「蝶幾」是三角形和梯形 的幾,計六種十三隻。用「蝶幾」拼的圖形比「燕幾」圖形 要復雜豐富得多,能組成亭、山、鼎、瓶、蝴蝶等形狀,變幻無窮。 實用之餘,轉為清玩,變桌為板,具體面微,成為「七巧圖」的前身。 康熙年間劉獻庭在《廣陽雜記》中記述他看到的十三隻拼板圖,所拼 成的圖形頗似「蝶幾圖」,但其記述十三塊板「或長方、或半長方、 或銳角、或鈍角」則又不似「蝶幾」。顯然這已是拼板游戲了。
七巧板的發明可能在18世紀初,源於蝶幾。將圖1中的蝶幾樣法 取右半部,再切割兩刀即成七巧板。七巧板很快傳往日本和 歐洲。在歐洲1805年編的書目中已收有介紹中國七巧板拼圖的書。 日本七巧板的分割方式略有不同它應該是採用蝶幾樣法的 中心正方形補充分割而成。由於日本在1742年出版了《清少納言智慧 板》,而我國現能找到的《七巧圖合壁》是1803年出版的,所以日本 認為七巧板不是中國傳去的。但筆者認為中國七巧板及日本七巧板都 源於「蝶幾圖」,而且早期七巧板風格和樣式也都沿襲「蝶幾圖」。
在歐洲,大約在1805年出版的《新編中國兒童謎解》中有24幅七 巧圖並附有一份木製的七巧板。隨後,1810年在法國,1818年在德國 和美國都紛紛出版了關於七巧板的書,在義大利出版的書中還介紹了 中國歷史。在這些書的前言中說:這是一種男女老少、達官貴族、平 民百姓無不咸宜的消遣游戲,而且它不像其他賭具那樣會讓您輸掉錢 財。
荷蘭作家高羅佩在他的小說中寫了一個啞巴男孩用七巧板拼字來 補充他的手勢。據說法國拿破崙被放逐後就常常玩七巧板來消磨歲月。
七巧板傳往歐洲至今風靡不衰。1978年荷蘭人JoosfElffers編寫 了一本有關七巧板的書,書中搜羅了1600種圖形,並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