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題)為什麼說改革是一把雙刃劍
改革是一把雙刃劍,可以使一個國家在一段時間內擺脫經濟落後的狀況,回成為強國;它可以答使一個國家擺脫民族危機實現民族獨立;。但是改革不當也會導致國家分裂。同一時期,同一種社會制度的國家改革,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成功的古代例子:唐太宗李世民 比如說輕徭薄賦、減法輕刑、改善民族關系之類的改革。
失敗的近代例子:戊戌變法 最後譚嗣同掛了,其他人基本上一拍兩散。
比如蘇聯的赫魯曉夫改革和中國當時的社會主義改革(可以說是建立:合作社、三大改造什麼的)
可以。它可以從兩方面證實改革會帶來發展或者是出現國家歷史倒退、甚至是分裂的局面,從而達到說明「改革是一把雙刃劍」的效果。
教訓:1、改革是一種創新,是國家發展強大的重要動力,因此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2、不符合實際的改革會給國家帶來挫折,因此政策的調整要適應形式的發展,要符合國情,要實事求是。
Ⅱ 社會主義社會改革的原因是B(選擇題)
這種題目說真的很無聊,但是一定要比較A和B的答案哪個更好,那隻能說是B了。回改革和改善不一答樣。改善可能是小補小修,比如這個東西不夠好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改革意味著制度性的變化,因為它內部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社會主義的矛盾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協調,因而要作出制度性的變革,這不是小補小修可以解決,需要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等等。
Ⅲ 歷史考試問題 中國改革開放的目的和原因
原因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覺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以適應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要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必須圍繞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把改革開放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新時期29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增強的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的強大而持久的動力源。當然,改革並不是改變社會主義制度,而是在堅持基本制度下對某些具體體制如經濟體制的改變。我國的經濟體制最初是模仿蘇聯模式建立的,這種體制在歷史上雖然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隨著實踐的發展,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29年的改革開放,就是對原有的舊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目的在於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發展的大好局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提出的理論、路線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最鮮明的特徵就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沖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程中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要在新的實踐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說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堅定改革的決心和信心,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體制和機制保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顧走過的歷程,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29年來,無論遇到什麼復雜局面,無論遇到什麼風險考驗,我們黨都始終引領改革開放的航船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前進的成功之路。社會主義要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就必須通過改革不斷完善自己。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斷推進和深化改革,用改革的辦法解決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努力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相適應的比較成熟、比較定型的制度,是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不推進改革開放,不僅不能取得新的成就,而且已經取得的成就也難以保持,更談不上繼續推進我們的事業。我們必須按照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觀點,不斷增強支持改革開放、深化改革開放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目的
材料一是對毛澤東思想採取教條主義的態度。
這種態度認為凡是毛澤東講過的
話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
只能照搬照抄,
甚至不肯實事求是地承認毛澤東晚年犯
了錯誤,並且企圖在新的實踐中堅持這些錯誤。
「
兩個凡是
」
的觀點就是想原封不
動地把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思想堅持下去。
材料二因為毛澤東晚年犯錯誤就企圖否認毛澤東思想的
科學價值,否認毛澤東思
想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作用,
這是錯誤的,
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
和建設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
是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這與毛
澤東個人思想有正確和錯誤是不同的,毛澤東個人思想的錯誤是不屬於毛澤東思想范疇的。
上述兩種錯誤傾向都是沒有把經過長期歷史考驗形成為科學理論的毛澤東思
想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加以區別,而這種區別是十分必要的。
對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態度是:
一要恢復、
繼承和堅持毛澤東思想,
把毛澤東那
些正確的東西恢復起來,
加以貫徹執行;
二是要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
從反面
吸取教訓;三是要以符合實際的新原理和新結論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把民族資產階級看作是中間階級的錯誤觀點,
現階段國內矛盾的重點依
然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一般說來,人民內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
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
民族;
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
建設和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保持和發
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是
(堅持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
路線、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
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
路,
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最根
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新的偉大革命。
改革開放,
是我們黨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的偉大抉擇,
是我們黨在新
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中國命運的歷史選擇。
二、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思想、實現了思想的解放。
而改革開放所帶來最根本的變化就是思想的解放、
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
因就是解放了思想。
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不是為紀念而紀念,
而是為了更深入
地改革開放而紀念,
關鍵是在具體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從而進一步解放思想,
繼續推動改革開放。
三、改革開放最偉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結晶就是開辟了道路、創新了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偉大旗幟,
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而一切
――
這一
條偉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結果、
這一個偉大理論正是思想解放的結晶,
這也正
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和最偉大的成果。
四、
紀念改革開放的現實意義在於進一步解放思想以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
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
——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
怎樣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要發展對外貿易。
通過發展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
增加就業,
是我們必須
長期堅持的方針。
要優化進出口結構,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
努力緩解外貿順差過
大的矛盾。
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
擴大服務產品和農產品出口,
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要增加能源、原材料以
及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進口。加強國家口岸管理和檢驗檢疫工作。
要做好利用外資工作。
注重提高引進外資質量和優化結構,
更多地引進先進
技術、
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
引導跨國公司把高端製造和研發環節轉移到我國,
吸引外資加快向中西部、
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符合產業政策的領域擴展。
大
力承接國際服務外包,
提高我國服務業發展水平。
加強對外資並購的引導和規范。
優化投資環境,
規范招商引資行為,
糾正一些地方違法違規變相給予優惠政策和
層層下達分解指標的做法。
要引導和規范企業對外投資合作。
完善財稅、
信貸、
外匯、
保險等政策措施,
支持有實力、有信譽、有競爭力的各種所有制企業走出去。加強引導和協調,避
免企業在境外盲目投資和惡性競爭。
發展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
辦好境外經
濟貿易合作區。
推動多哈回合談判進程,
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規則制定,
穩步推進
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區建設。
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
,
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
第一
,
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
,
就是清楚地向世人表明了黨的鮮明的
階級性。中國共產黨是以工人階級為基礎的
,
由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組成的政黨
;
是
以先進理論
,
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
三個代表
"
重要思
想武裝起來的工人階級政黨
;
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則建立的工人階級政黨。
第二
,
說中國共產黨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
則
進一步強調了黨的廣
泛的群眾性。我們黨從來就不僅代表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
,
同時也代表整個中
華民族的利益。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怎樣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
首先,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必須始終堅持我們黨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隨著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我國工人階級自身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工人階級的隊伍在壯大,工人階級整體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日益提
高。工人階級的先進性在發展,黨的階級基礎也在不斷增強;
其次,
要積極穩妥地吸收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優秀分子加入到黨組織中來,
不斷擴
大黨的群眾基礎。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是一項
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它需要全社會各個方面忠誠於祖國和社會主義的優秀分
子,
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領廣大群眾共同加以推進。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增強黨
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結合起來。
只有這樣,
才能提高我們黨在全社會
的戰鬥力、影響力和凝聚力。
新時期如何全面推進黨的建設
(一)
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著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
新成果武裝全黨。
思想理論建設是黨的根本建設,
黨的理論創新引領各方
面創新。
(二)
繼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著力建設高素質領導班子。黨的執政能力
建設關系黨的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
必須把提高領導水平
和執政能力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的核心內容抓緊抓好。
(三)
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著力增強黨的團結統一。黨內民主是增強黨的
創新活力、
鞏固黨的團結統一的重要保證。
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
主,
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尊重黨員主體地位,
保障黨員民主權
利,推進黨務公開,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環境。
(四)
不斷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
著力造就高素質幹部隊伍和人才隊伍。
堅持
黨管幹部原則,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形成幹部選拔任用科學機制。擴
大幹部工作民主,
增強民主推薦、
民主測評的科學性和真實性。
加強幹部選拔任
用工作全過程監督。
健全領導幹部職務任期、
迴避、
交流制度,
完善公務員制度。
健全乾部雙重管理體制。
五)
全面鞏固和發展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
著力加強基層黨的建設。
要扎實抓好
黨員隊伍建設這一基礎工程,
堅持不懈地提高黨員素質。
要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
全面推進農村、
企業、
城市社區和機關、
學校、
新社會組織等的基層黨組織建設,
優化組織設置,擴大組織覆蓋,創新活動方式。關心和愛護基層幹部、老黨員、
生活困難黨員。注重解決基層組織經費保障和活動場所等問題。
(六)切實改進黨的作風,著力加強反腐倡廉建設。要堅持群眾路線,真誠傾
聽群眾呼聲,
真實反映群眾願望,
真情關心群眾疾苦,
多為群眾辦好事、
辦實事,
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以求真務實作風推進各項工作,多
干打基礎、利長遠的事。加強調查研究,改進學風和文風,精簡會議和文件,反
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反對弄虛作假。倡導勤儉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業,反對
奢侈浪費。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
Ⅳ 歷史年級下冊題 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經驗
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歷史表明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成績和進步的原因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主要有: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
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
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
把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
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
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
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
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
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
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
三,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擔當起帶領中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極大的鼓舞著全國人民更加緊密的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以更大的信心和熱情去爭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勝利.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少困難和難題,突出的是:
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
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
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等.
要高度重視這些問題,繼續認真加以解決;可以在前進中解決,也只有在前進中才能解決.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
強調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後,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於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
"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Ⅳ (歷史題)為什麼說改革是一把雙刃劍
改革是一把雙刃劍,可以使一個國家在一段時間內擺脫經濟落後的狀況,成為強國版;它可權以使一個國家擺脫民族危機實現民族獨立;。但是改革不當也會導致國家分裂。同一時期,同一種社會制度的國家改革,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成功的古代例子:唐太宗李世民 比如說輕徭薄賦、減法輕刑、改善民族關系之類的改革。
失敗的近代例子:戊戌變法 最後譚嗣同掛了,其他人基本上一拍兩散。
比如蘇聯的赫魯曉夫改革和中國當時的社會主義改革(可以說是建立:合作社、三大改造什麼的)
可以。它可以從兩方面證實改革會帶來發展或者是出現國家歷史倒退、甚至是分裂的局面,從而達到說明「改革是一把雙刃劍」的效果。
教訓:1、改革是一種創新,是國家發展強大的重要動力,因此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2、不符合實際的改革會給國家帶來挫折,因此政策的調整要適應形式的發展,要符合國情,要實事求是。
Ⅵ 中國改革開放的原因和目的,歷史考試問題
供需矛盾突出,物質匱乏
Ⅶ 歷史題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走改革開放之路
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改革不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那種原來意義上的惡革命,不是也不允許否定和拋棄我們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它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必須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
改革的實質和目標,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掃除發展生產力的障礙。改革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堅持改革開放,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是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增長的持久動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相互促進、互相統一,不可分割。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定是前提,發展是改革和穩定的基礎。堅持改革開放還得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即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保持改革、發展和穩定在動態中的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把改革的 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
Ⅷ 哪位高中歷史高手告訴下 那些歷史簡答題的答題方向 如答原因要回答哪些方面之類的
1、 歷史背景
(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
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方法題的解題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無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
關於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
如鴉片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佔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
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
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
如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
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
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
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
②失敗。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
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
關於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麼」、兩個「為什麼」,即結果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後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如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穩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英國工業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Ⅸ 歷史試題,要說出為什麼 謝謝
、人民英雄紀念碑,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到1952年,全國優秀的建築師和專家們共設計了一百多種圖案,經有關方面通過各種方式徵求各界人民的意見,歸納、修正成最後的圖樣。
2 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全國開展新人土地改革運動。
1950年夏,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了土地改革的方針是: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在對待富農政策的問題上,為了減少土地改革運動的阻力和發展農業生產,採取了保存富農經濟和政治上孤立富農的政策。
以往的土地改革: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1921年到1949年,共進行三次土地革命戰爭(又稱國內革命戰爭)。從1921年到1927年的第一次土地革命戰爭。共產黨提出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由於當時共產黨力量很小,不可能實施。
從1927年到1937年,第二次土地革命戰爭。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在根據地實行打土豪,分田地,分地主浮財的政策。成立農民協會,分地主的土地,鎮壓惡霸地主,分地主的家產給農民。
從1937年到1945年抗戰時期。國共合作,共產黨根據解放區(抗日根據地)的實際情況,聯合一切抗日力量,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就是地主把地租給農民種。農民把收成3成交給地主,7成歸農民自己。或者4成交給地主,6成歸農民自己。
1946年以後,共產黨頒布了《土地法大綱》,在解放區實行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按土地多少把農村人口劃分為惡霸地主、普通地主、富農、富裕中農、下中農、貧農、雇農幾個等級。把地主、富農的土地按人口分給貧下中農、雇農。不得侵犯富裕中農的利益,鎮壓惡霸地主。到1950年全國基本完成土改。
3、生產工具在當時並未改革,社會主義優越性太假了。
4、都可以啊,參考第2 題的土地改革政策。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