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九龍在鹽亭那個方向
好像是叫舉溪鄉
❷ 「九龍松」有多少年歷史
九龍松
編輯
九龍松位於豐寧縣城西北方向15公里處的五道營鄉,據專家考證,此樹栽植於北宋中期,歷經六朝,距今已有980多年的歷史。九龍松高9.1米,圍2.8米,枝幹最長達13米。從其外觀看,它有九條粗大的枝幹,盤旋交織在一起,九條枝幹,枝頭好似龍頭,樹身彎彎猶如龍身,樹皮呈塊狀,好似龍鱗,九條枝幹條條像龍,飛騰而起,故當地百姓稱其為九龍松。那麼,為何它又有天下第一奇松的稱譽呢?因為它有幾奇,在世界上也可以稱得上是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
中文名
九龍松
外文名
無
地 點
豐寧縣
栽植時期
北宋中期
目錄
1 四奇
▪ 第一奇
▪ 第二奇
▪ 第三奇
▪ 第四奇
2 疑團
四奇
編輯
第一奇
此樹如果從遠處看,好像一個大的盆景,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其外觀迥然不同,如從北朝南看,此樹的輪廓和長勢,同前面駙馬山山脈的輪廓走向完全一致,更尤為奇特的是此樹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地分為上下四層,與其對應的駙馬山也相應地分為上下四層,山和樹遙相呼應,相映成趣。
第二奇
此樹枝幹長勢奇特,經過千年歲月,此樹並沒有向高處生長,而是向四處延伸伸長,而且它所有的枝幹全部是盤旋,彎曲,翻轉著生長的。它的長勢有以下四大特點:
首先,樹不高,覆蓋面積大。其樹高9米有餘,主幹高3.5米,樹圍三人合抱,覆蓋面積525平方米,佔地8分。其次,樹干長勢曲曲彎彎,有龍的形象。再有,某些枝幹長勢似有人工雕琢的意識。還有,樹干長勢有分有合,分合有致。
第三奇
此松歷經千年歲月,依然年年向外生長,每年結出松果。松子在未成熟時潔白飽滿,成熟後裡面只有一層皮。經河北省林業廳多年實驗,它的松子,即使是使用最先進的技術和手段,也育不出第二代松柏,這一點可以稱得上是天下一絕。
第四奇
經過專家測定,樹周圍為一強大的混元氣場,如閉上眼睛,可感覺到某種東西,耳貼近樹干,可聽到一種異常的迴音;而且此松獨木成林,一縷微風掠過,也能響起松濤陣陣。
疑團
編輯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此樹沒有樹冠,卻仍能生長了近1000年,至今無法也找出准確的理由來加以解釋。
有此四奇,九龍松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松當之無愧,即使黃山之松,孔府之柏也無出其右者,故在中國河北林業志的頭一章中,這神奇的九龍松又有了「中國北方的森林之王」的稱謂。
這棵樹是怎麼來的呢?民間傳說是從豐寧南面45公里處的白雲峽谷(即白雲古洞)中飛來一隻仙鶴途經此地歇腳時,嘴裡叼著一顆松子被風刮落落地生長而成,因此有一副對聯是這樣描述它的:
上聯是:鶴銜神籽落地生根看盡六朝雲雨。
下聯是:仙植奇樹蔽天降福引來一代風流。
有一首詩是這樣贊美九龍松的:「翠雲十丈一柱擎,老乾虯枝騰九龍,千載奇松驚看客,最佳還待雪初停。」因為隆冬時節,一場大雪過後,蒼勁的九龍松坡上皚皚白雪,九條枝幹如九條玉龍飛舞,更是神奇。
九龍松的發現者,傳說為清朝的康熙皇帝。據傳說當年康熙出巡塞外,狩獵木蘭圍場,聞說古北口外的鮑丘水境有一棵奇松,便欣然前往。到此後一見此樹木長勢之奇,嘆為觀止,提筆親題了「九龍松」三個字,並令當地工匠刻了一塊匾掛在廟宇之上,還留下五百御林軍來保護此松。這五百御林軍經過世代繁衍生息和當地百姓通婚,逐漸定居,到現在為止形成了九龍松周圍毗鄰的五個村落。其下面三個村落分別為頭道營、二道營、三道營,上面的兩個村落分別為四道營和五道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當地百姓流傳著這樣幾句口頭禪:「到了豐寧城,必到四道營;看看九龍松,幹啥都成功;勝景如此美,看了不後悔;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樹下留個影,鶴壽又松齡;樹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摸摸九龍松,越活越年輕」。
望採納
❸ 九龍區的歷史回顧
九龍的命名,源於這樣一個典故。相傳從前有一位天子出巡,來到九龍時,舉目四望,但見八山環抱,便欲以「八龍」命之;隨從提醒皇帝,他自己即是人中之龍,應該是九條龍,於是皇帝命名該地為「九龍」。
19世紀初,隨著廣州成為清朝的海路交易中心,有大量外國商船(當中不少為鴉片船)在尖沙咀對開海面停泊。1839年7月7日,有英國水手在尖沙咀醉酒鬧事,毆打村民林維喜致死,史稱林維喜事件,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之一。1860年,根據《北京條約》,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被割讓給英國,包括整個尖沙咀。英國佔領尖沙咀後,在該處興建軍營及水警總部,又開始填出尖沙咀西部海傍作海運用地。自1888年開辦了天星小輪後,尖沙咀藉以逐漸繁榮起來,也成為了外國人的新興住宅區。1860年起,芒角隨著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到了1909年,香港政府開始在該帶填海及興建避風塘,而附近亦開始有碼頭和道路。1930年代,芒角被改稱為旺角,取其興旺之意,但英文名字(Mong Kok)則沒有改變,一直沿用至今。而當時旺角是個工業區,制煙廠、棉織廠及五金廠林立。
尖沙咀曾經是九廣鐵路的終站。自從,九廣鐵路香港段於1910年10月1日通車後,尖沙咀的火車站於1913年動工,尖沙咀鍾樓作為火車站的一部分,於1915年完工。尖沙咀遂成為當時香港交通的樞紐。而1928年開業的半島酒店,是當時全亞洲最豪華的酒店之一,也成為當時九龍半島的地標建築。
1970年代,原尖沙咀以東的紅磡灣西岸進行填海工程,發展出現時尖沙咀東及紅磡的用地。而隨著尖沙咀的發展,尖沙咀火車站主樓於1978年拆除,遷往紅磡後擴大地盤,原址建起香港太空館和香港文化中心,鍾樓在市民的要求下保留下來,仍然屹立在九廣鐵路尖沙咀火車總站的位置上。二十一世紀以來,鍾樓被香港文化中心門前的廣場環抱,並且成為香港的地標建築。火車站搬遷後,部分曾被路軌佔用的地方亦被重新發展,包括新世界中心及尖沙咀東一帶。
❹ 九龍村的歷史
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1253人。光緒初年建屯,九龍坪屯落後面有九個向前伸出的山回頭,象九條龍伸答出的龍頭。由此得名九龍坪。村因駐地而得名。解放前先後屬尚仁社、志仁鄉、葦蘭村、春興村;解放後,1945年11月屬於春興區,1956年為依蘭鄉九龍村。1958年為依蘭人民公社九龍管理區。1961年改為九龍大隊。1983年10月改為九龍村。2002年與明興村、柳菜村合並為九龍村。
❺ 請教:四川綿陽市鹽亭縣的由來及它的歷史有那麼名人
鹽亭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東經105°12'至105°42',北緯30°53'至31°30',幅員面積平方公里,耕地60萬畝。轄36個鎮鄉(其中回族鄉1個),474個村,8個居委會,有漢、回等7個民族,總人口60.26萬人,以回、蒙、羌、藏等為主的少數民族佔0.68%。鹽亭是四川省對外開放縣和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
據《平太寰環記》引《蜀記》記載,南朝劉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於今鹽亭縣毛公鄉僑置宕渠縣和西宕渠郡,隸益州(治今成都市區),是為縣境州郡建置之始。梁大同元年(535)改西宕渠郡為實郡,又分廣漢縣(治今射洪縣廣興鄉)新置北宕渠郡,於靈江之東鹽井亭置鹽亭縣,因井為名,作為北宕渠郡郡治,此為鹽亭建縣之始。鹽亭縣城即今雲溪鎮,北周保定初(562),建高渠郡、縣時,即設治於此,依杜甫「雲溪花淡淡」詩句得名。鹽亭縣城屬以發展輕紡食品業為主的小城市。
鹽亭屬盆中丘陵區,北高南低,一般海拔350-650米,山丘起伏,溝壑縱橫。鹽亭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825.8毫米,平均氣溫17.3%,無霜期294天;春早,夏熱,秋短,冬溫,氣候溫和,熱量充沛,動植物品類繁多。縣內有梓江、彌江、湍江、櫸溪、雍江5條河流,流經縣境246.7公里。地下礦藏石油、天然氣、鹽囪、膨潤土、石灰石、白堊土及遍布全縣的砂石建築材料,大都先後得到開發利用,給社會經濟帶來了生氣和活力。
農業是鹽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鹽亭是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全縣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形成一條龍,絲綢織品暢銷國內外, 為四川省蠶繭生產基地縣。從1995年開始實施「2000萬只畜禽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出欄畜禽2000萬只的目標。鹽亭封山造林成績顯著,森林覆蓋率在23%以上,榮獲「全國長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
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為地方工業起步奠定了基礎。生產的辣椒天然色素遠銷國外,宮庭粉絲榮獲國家金獎。「玉龍桃片」獲商業部優質產品。
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又大力實施增收富民戰略。從1997年開始實施「富民工程」,組織號召「十萬農民項目,十萬民工掙現錢」,全縣共上種、養、加致富項目11萬多個,上規模、上檔次的專業戶、重點戶達1.5萬多戶,有序組織勞務輸出13萬人,年勞務收入 達3億元。近幾年來,通過實施畜禽、蠶繭、綠色食品等三個工程,廣大農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200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76元,農民人均居住面積達20.6平方米,磚混結構樓房佔67%;27%的家庭有了洗衣機,80%的家庭有了電視機。
鹽亭人民把發展林業作為振興鹽亭經濟的突破口。60年代開始造林,70年代被植管護,80年代總結推廣林山經驗,全縣共采種育苗3.49萬畝,成片荒山打窩造林68.97萬畝,疏林補植74萬畝,四旁植樹14.49萬株,定植速生泡桐533萬株,栽桑、果、桐為主的經濟林木3500萬株,人平植樹3630株,森林覆蓋率達到24.5%,活立木總蓄積1293萬立方米,每年平均增長18.34萬立方米,基本綠化了全縣荒山草坡,成為四川的造林綠化先進縣。鹽亭林山鄉,70年代開始突擊人工造林,現綠化率達99.7%,到1985年,木材蓄積量產值達1260多萬元,戶平萬元以上,中央綠化委員會授予林山為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對發展林業起了很好的示範推動作用。2000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4.7%。
縣委、縣政府抓住被列為「四川省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的契機,「先栽梧桐樹,引來萬鳳棲」。縣委、縣政府組織群眾開通了縣城及16個場鎮民用天然氣,架設了11萬伏輸變電線路,建成了第二自來水廠,拆遷拓寬了兩河場鎮過境公路,建成2公里長的文同幹道,協助市上建成嫘祖大橋和綿鹽高等級公路,近千畝的嫘祖壇風景區建設完成了規劃征地,沿山公路竣工通車,城市擴大,功能改善,投資吸引力大大增強。民營經濟得到迅猛發展。2000年全縣個體工商戶已達2萬戶,私營企業242家,注冊資金達2.26億元,2000年個體私營企業稅收達2507萬元,占縣財政收入1/3,民營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2000年全城共有大小街道38條,商場29家,商店2800多家,集貿市場6個,個體工商戶4000餘戶,城市面積6.5平方公里,城區綠化面積58萬平方米。三台至鹽亭110 千伏輸變電線路為城區生產、生活提供了豐富的電力資源。光纖程式控制電話13000多部, 行動電話、BP機日漸普及。省道唐巴公路穿城而過,縣道公路直通梓潼、射洪、綿陽,每日汽車流量達20000多輛。城內有的士100餘輛,火三輪、人力三輪1000餘輛川流不息。
縣內旅遊景點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高山公園、有紀念勸民種桑養蠶的縣令董叔封的墳墓。
❻ 九龍的歷史拜託啦!!!!幫幫忙
香港九龍位於新界以南,全名為九龍半島的九龍 Kowloon,與一海之隔的港島一樣,是組成香港繁盛的市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以尖沙咀、油麻地及旺角(簡稱油尖旺)最具吸引力,這些地區購物、飲食、娛樂與文化應有盡有,與港島不分高下!
香港九龍的歷史就是香港的歷史
一直以來,歷史書籍記載香港的歷史,多由英國對香港實行殖民統治說起。然而,香港早在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最有力的考古發現是:最近在香港最大的外島--大嶼山上,發現了一座5000年歷史的(古窯)。至於史前新石器時代的石刻散見在香港各地,雖然前人刻鑿的意義和創作者身分已不可考,但可以深信的是,這避風港和淡水灣曾經吸引不少在太平洋沿岸航行的古人在此停留。
約2000年前,在漢朝時,中國把香港納入版圖。坐落於九龍李鄭屋的漢墓就建於此時。十四世紀,許多廣東人紛紛來香港定居,還有從中國中部南遷至香港的(客家人)。許多現代香港人至今依舊向當日地主的後代支付(佃租),這些族群習稱為(新界五大族)。
根據一些最早的史冊紀錄,香港認定要成為一個經濟重鎮。官方史實中記載,軍隊最早駐守在屯門和大埔,目的是為了確保吐露港蜒另外,來自廣東東部的鶴佬漁民也到香港定居。十七世紀,滿清入主中國,為了剿平反對者及海盜,清廷嚴禁老百姓在沿海定居。最後,禁令廢除,新的移民又陸續到香港定居,即(客族)或(客家人)。
原本務農的客家人以後就開始種稻米、栽茶樹,亦出產莞香及鳳梨。家採收珍珠的利益;現在,屯門和大埔已搖身一變成為新界的兩個主要市鎮。
香港早期的生活方式,可在一些小漁村和小田莊里找到歷史證據。這些早期村落,許多至今仍有訪御牆、護城河及守衛室保護著。
英國人的到來,使得香港捲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紀,英商來華進行鴉片貿易,賺取大筆財富,換取中國的白銀、絲綢、茶葉和香料。清廷擔心老百姓受到鴉片煙毒影響,決定禁止鴉片的進口。英商方面,欲渴望在港口加強地位,不受滿清朝廷控制,因此導致鴉片戰爭(1840-1842年)的爆發。英國維多得亞女皇的船堅炮利,而香港島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簽訂的南京條約中,永久割讓給英國。亨利.砵典乍爵士是香港首任英國總督,在中環就有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砵典乍街(Pottinger Street)。
大陸的九龍歷史
九龍鎮與泰州市區間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河,河上有一座橋——九龍橋。相傳,這河與橋路明南京吏部左侍郎儲灌有關。
儲灌的一祖輩作古,儲家想尋一風水寶地下葬。其舅舅是當時頗有名氣的堪輿家。儲家讓其相地,幾經尋覓,一日走到泰州城西唐樓庄,他驚喜地說,此地甚好,在此安葬,子孫後代定能做大官、發大財。於是儲家決定擇良辰掘穴出殯。第一天挖好了墓穴,可第二天墓穴就不見了,再挖又是如此。挖穴人把這一情況立即回報給堪輿先生,他等到挖穴的走後,自己親自帶著大鍬,並在鍬柄上繫上一雙草鞋,來到墓地焚香作揖,然後把鍬提得老高,使勁一挖,挖破了龍潭,潭水泛起,向南北流去,沖出了一條彎彎曲曲的河。「突有蒼龍落九天」,這就是九龍河。此河南起通揚運河,北入姜堰市罡場鎮,境內起乞九公里。儲家就在河首築起了涵洞,控制上、下河水流,使九龍河旱能引,澇能排,受益農田兩萬畝,潤澤黎民數萬人,爾後又在河上造了一座橋,名為九龍橋。
果然,神龍現瑞。泰州地區風調雨順,物埠民豐。儲家亦因此發了大財,人越來越聰穎。儲灌5歲過目成誦,9歲能寫文章,人稱其神童;成化間中鄉試、會試皆第一,官授吏部郎中,後旋升戶部左侍郎。後人刻石人、石馬、石虎祭祀之。
1950年由此而定名為九龍鄉,後因行政區劃及體制的變更,九龍鄉先後易名為洋橋人民公社、泰西人民公社、泰西鄉;1994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撤泰西鄉,設九龍鎮。從而這塊神龍寶地又插上了新的翅膀,譜寫出新的篇間。
素有中國車件之鄉美稱的泰州市九龍鎮,地處泰州主城區西大門,南接滬寧、寧通高速公路,北連寧啟鐵路,中國的萊茵河——泰州引江河縱貫南北,328國道橫穿東西。鎮區有新建的佔地1500畝的台商工業園區;全鎮以自行車、摩托車、汽車配件為主產品;鎮區內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是泰州市十強鄉鎮之一,是江蘇省對外開放工業衛星鎮。
「龍馬精神海鶴姿」,正是九龍人民的生動寫照!
❼ 九龍的歷史和名字來歷。
九龍的歷史:1860年,清廷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即英法聯軍之役)再敗給英法聯軍,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 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
1937年,政府開始將界限街以北及九龍群山以南的新界劃作新九龍,使九龍的面積接近現貌。1990年代的西九龍填海工程,不但使九龍的面積大為增加,更將九龍半島與昂船洲連接在一起。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亦曾使用「九龍中」、「九龍東」、「九龍南」、「九龍西」、「九龍東北」、「九龍西北」及「九龍西南」等分法。
自1998年起,立法會選舉選區有兩個:
九龍東:包括黃大仙區及觀塘區(2004年:5個議席;於2008年減少1個議席) 九龍西:包括油尖旺區、深水埗區及九龍城區(2004年:4個議席;於2008年增加1個議席)
選舉選區的議席數目根據人口而決定,個別選區的議席數目會因人口增減而或有更改.
九龍的名字來歷,源於這樣一個典故。相傳從前有一位天子出巡,來到九龍時,舉目四望,但見八山環抱,便欲以「八龍」命之;隨從提醒皇帝,他自己即是人中之龍,應該是九條龍,於是皇帝命名該地為「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