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軍埠鎮的下轄村簡介
以下人口按保留本地戶口人數算,軍埠鎮有建制村13個(其中浮洋等5村組成隴頭鄉),社區2個,其中大長隴(全國人口第一村)、石橋頭(全國人口十大村之一)、隴頭、蓮壇為軍埠四大鄉,四大鄉占軍埠鎮總人口近87%,其中大長隴、石橋頭兩鄉總人口量占該鎮總人口62%,這是全省乃至全國所僅見的。 地處軍埠鎮南部,與汕頭市潮南區陳店鎮和仙城鎮相毗鄰,普寧大道從南面穿越,距離鎮區2.1公里,村總人口43100人。
大長隴為單姓鄉:陳,其下共分灰草(7291人)、深西(5920人)、長龍(5809人)、雙墳(5711人
)、寨內(5972人)、灰下(6862人)、灰上(5635人)七片 地處軍埠鎮東北部,與潮南區陳店鎮、普寧市佔隴鎮毗鄰,國道324線從中間穿越,有軍石公路、雙橋公路、糖廠公路等主要干線,距鎮區4公里,村總人口37953人。
石橋頭為單姓鄉:楊,其下共分石東(15989人)、石中(15389人)、石西(6775人)三片 地處軍埠鎮中部,軍圤公路、軍石公路分別從東西兩旁穿過,距鎮區1.8公里,村總人口19269人。
蓮壇鄉有陳、庄、方、林、葉共五姓,其中以陳為主,共分上園(陳,4021人)、下園(陳,3973人)、豐美(陳,3018人)、安田(陳、林,3235人)、神仙溝(庄、方,4183人)、沙堆六片(葉,839人) 地處軍埠鎮西部,包括後樓、浮洋、山家、東桂、新南五座自然村,該鄉與占隴鎮交界,國道324線從北面擦過,占湯公路貫穿全境,距鎮區約2.3公里,隴頭鄉總人口16339人。
隴頭為單姓鄉:王,共分後樓、浮洋、山家、新南、東桂五村。
後樓村:位於軍埠鎮西北部,與占隴鎮下隴、占楊、占梨村交界,國道324線從北面經過,距鎮區2.5公里,總人口數5372人。
浮洋村:位於軍埠鎮西北部、占湯公路從東面穿越,距鎮區2.3公里,總人口數2588人。
山家村:位於軍埠鎮北部,占湯公路及占圤公路從兩旁經過,毗鄰占隴鎮,距鎮區2.2公里,村總人口數2439人。
新南村:位於軍埠鎮西北部,占湯公路從東面穿過,距鎮區2公里,總人口數2829人。
東桂村:位於軍埠鎮西部,占湯公路從東面穿過,距鎮區1.4公里,總人口數3111人。
☆軍老居委:軍老居委單姓:陳(與大長隴同宗),位於軍埠鎮南(偏東)部,屬鎮中心組成片區,總人口數3301人。
☆軍新居委:軍新居委單姓:謝,位於軍埠鎮南(偏西)部,屬鎮中心組成片區,總人口數2236人。
筆架山村:該村單姓:何,位於軍埠鎮西南部,陳沙公路延長線穿越,毗鄰下架山鎮,距鎮區1公里,村總人口數2521人。
樹腳村:該村單姓:顏,地處軍埠鎮東部,毗鄰潮南區及大長隴村,無鎮級以上公路經過,距鎮區2.2公里,總人口數6002人。
何厝圍村:該村單姓:何,地處軍埠鎮東部,毗鄰陳店鎮及石橋頭村,無鎮級以上公路經過,距鎮區2.8公里,總人口數3422人。
三壇村:該村有林、翁二姓,地處軍埠鎮東部,新建的普寧大道從北面穿過,距鎮區1.5公里,總人口數4886人。
新厝村:該村有林、謝二姓,位於軍埠鎮西南部,陳沙公路延長線穿越,毗鄰下架山鎮,距鎮區1.2公里,總人口數1569人。
故軍埠鎮15個建制村,共11個村級聚落結構如下:
全國僅有的近二十個3萬人以上的村級聚落軍埠鎮有兩個:大長隴、石橋頭
2萬人以上村級聚落:無
1萬人以上村級聚落兩個:隴頭、蓮壇
5000人以上村級聚落一個:樹腳
3000~5000人聚落四個:三壇、軍老、何厝圍
小型村落三個:筆架山、軍新、新厝
軍埠鎮姓氏結構大致如下,本鎮戶口基本為陳、楊、王、顏、何、謝、林、庄、方、翁、葉11姓:
陳姓約佔41.89%,楊姓約佔27.76%,王11.51%,顏4.23%,何4.19%,謝3.45%,林3.01%,庄1.55%,翁1.41%,方1.40%,葉0.60%。
⑵ 普寧十大旅遊景點有哪些
普寧,廣東省轄縣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東北接榕城區,與揭東區隔河相望,南鄰惠來縣,西北接揭西縣,東毗汕頭市潮陽區和潮南區,西南連陸豐市;境內主要河流有練江。
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北回歸線在此經過,並受海洋暖溫氣流調節,四季如春素有「水寨之鄉」的美稱,旅遊資源和景點豐富,以山水風光、天然溫泉、潮人文化、革命跡地、宗教寺廟等名勝古跡為特色,構成了普寧特有的自然、人文游景觀。2006年,因城市自然風景秀麗、生態環境優美而獨具生態特色魅力和生活特色魅力入選由世界著名品牌大會主辦機構世界品牌組織評選的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強。
普寧市是廣東省革命老區,境內分布有眾多歷史文物、古跡和革命文物遺址,經發掘管理,現查明普寧市有:古文化遺址13處、古墓葬8處、古建築11處、名勝古跡7處、古碑刻18處、革命遺址39處、革命紀念建築物5處、革命烈士墓6處、館藏革命文獻遺物200多件。
普寧在清乾隆年間形成了昆崗松韻、鐵嶂蘭芬、靈匯甘泉、錢湖漁艇、培風寶塔、洪寺幽探、南岩遠眺、雲石樵徑的「普寧八景」,這些勝跡都在古城洪陽的周圍,八景中現只有靈匯甘泉、培風塔、南岩、雲石岩尚存。
培風塔在洪陽鎮烏犁村西,俗稱烏犁塔,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七層平面八角形,塔身高36米,為磚石框架貝灰三合土結構,塔內有內轉石階120級,建築甚有特色。
境內盤龍閣、西林古寺、七星洞天、馬嘶岩、南岩古寺、雲石岩、白水岩、浴龍岩、樟崗岩、圓通庵等古剎名寺,無不山清水秀、古木參天。
⑶ 普寧陂頭有多少年歷史
我也陂頭人,我們的第一世祖是【吳平祿】公宋代末年公元1185年到現在,前面我們內能查到清楚的祖先只能容追到明朝【吳碧泉】公。目前還是不敢確定陂頭的年代,現在的資料來看就800多年的歷史左右。那時候不是叫陂頭,是叫【坡頭鄉】
⑷ 葵坑村的歷史
約500多年前,有曾、謝等姓在此定居。後鄭姓從五華縣遷入,他姓遷走。相傳,村旁山坑有形似鯉魚、獅頭的奇石,取名奇坑。因客家話「奇」與「葵」諧音,故稱今名。
鄭氏源於春秋鄭國國君鄭桓公姬友。鄭國今在河南新鄭、滎陽、開封一帶。所以鄭姓人家的大門後匾上常常可以見到有「滎陽舊家」,或「滎水衍派」之類的字樣,以示其祖先發源之地。
鄭姓,源遠流長。宋寧宗嘉泰三年,癸亥科(1203),鄭念二,又名浩源、碧泉、忠定,時年十六歲,中進士,二十四歲官拜明殿大學士、太子輔之職(一品官銜)後因受權奸所害,被貶於江西永定、上杭,自此,鄭念二就在江西永定創祖,立為第一世祖。
明嘉靖三年(1524)鄭氏德興、德軒二公,因避戰亂從江西永定遷至普寧市泥溝,定居於村裡潭墘,後嶺兩處。後來德興公部分子孫遷移至普寧市高埔鎮葵坑定居,派下子孫現有人口約3~40000人(現居葵坑村、龍掘村、梅樹下村、華寮村及陸豐、番禺等地。後潭墘鄭氏子孫又相繼遷移外地,現住人口僅有幾十人。以德興公為開基派鄭氏字輩:錢妣發祥甚攸長,宗家之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敦禮義,蘭桂廷英立綱常。通德風規千載詠,崇公家訓萬年香。子孫振起明庭上,文武經邦有滎陽。
本村屬革命老區。
⑸ 求廣東省普寧市下架山鎮資料
下架山鎮.海撥19米.普寧市轄鎮.在流沙東南9.3公里處,東毗潮陽,南鄰惠縣,1949至1956年先後屬普寧縣橫溪區\占隴區\第六區...1994年5月鎮遷新南湖下架山大道西側辦公.有耕地2.05萬傾,山地9.8萬畝. 是革命老區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軍南下,郭沫若等領導人曾在咸村西南馬鞍石洞避敵...1961年建下架山公社,後並入軍埠公社,1973年重建下架山公社,1984年改區,1986年設鎮。
位於市境東南部,面積82.74平方公里,人口約8萬。境內公路網連接各村。轄下架山居民管理區、安溪、陂老、陂新、長壇、大海、多年、高明、古山、和寮、橫溪、蛟池、葵嶺、南城、新光、石盤、雙豐、湯坑、塗坑、碗仔、西山、咸寮、下西埔、上西埔、白沙溪、百吉嶺、長溝圍、虎崗山、老堆柄、老南湖、倪厝鄉、水供塘、新南湖、中央埔等農村管理區.
農業主產水稻、番薯、水果。工業以服裝、化塑、葯品為主。漢族民間舞蹈的英歌舞活動遍及各村。湯坑古文化遺址距今已3千多年歷史。鹽嶺徑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石刻標語10條,屬省級文物。下架山英歌隊:普寧英歌的一份子,首推下架山咸寮與塗坑等村。
"湯坑水庫"工程於1958年8月興建,1960年1月竣工,集雨面積原為41.5平方公里,上游白沙溪水庫建成後,集雨面積為34.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321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7542萬立米。防洪標准,按100年一遇設計,1000年一遇校核,正常蓄水位58.26米,相應庫容為2979萬立米;設計洪水位59.11米,庫容3130萬立米;校核洪水位60.2米,庫容為3339萬立米,壩後興建電站一座,裝機2台,容量800千瓦和日產3噸的水廠。 水庫設計灌溉面積4.7萬畝,現達灌溉面積4.05萬畝。是一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顯著的多功能水庫工程.
水庫主要建築物:
1.土壩:均質土主壩一座,長350米,壩頂高程61.96米,壩面寬6米,最大壩高39.7米;副壩一座,長130米,壩頂高程61.96米,壩面寬6米,最大壩高27.7米。
2.溢洪道二座,一為套簡式,直徑1.9米,堰頂高程42.56米,最大泄流量為98立米秒,一為有控開敞式,設3孔,堰頂高程53.26米,總凈寬14.1米,最大泄流量為467立米秒。
3.輸水涵管為鉿有壓圓管,直徑1.1米,進口高程33.32米,最大流量為6立米秒。工程失事對下游的影響有:普寧市下架山、軍埠、占隴三個鎮,耕地面積5.6萬畝,18萬人口,流沙市區供水和國道324線等。
"大壩仔水庫"大壩仔水庫是下架山鎮一座小型水庫,總庫容400萬立方米,水量豐富。是解決當地群眾飲水難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為使該項目早日上馬建設,下架山鎮黨政精心抓好項目籌建申報工作,得到上級的批准。工程計劃總投資1000多萬元,日可供水2萬噸。為籌集建設資金,該鎮一方面積極向上級爭取扶持資金,另一方面積極籌集民資投入工程建設。該鎮主要領導動員廣東康美葯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興田為這一民心工程出錢出力。馬興田先生決定拆除該公司在大壩仔水庫邊的康旺畜牧養殖基地,並投資530萬元參與該項目建設,使建設資金得到有效保障.解決全鎮8萬多人口的飲水問題。
"湯坑溫泉"位於下架山鎮湯坑村河邊,流量0.4升/秒,水溫44攝氏度? 。
"下架山市場"下架山鎮一直以來「有鎮無墟」,群眾主要在蛟池村至下架山中學路口的狹窄道路兩旁集市,占路為市、阻塞交通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該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決定開發建設鎮農貿市場。市場工程計劃總投資1800多萬元,佔地60多畝,總建築面積約35000平方米。工程分2期建設,第一期工程已投入資金800多萬元,已建成鋪面50間,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部分鋪面已交付使用。第二期工程計劃總投資1000多萬元。目前,原有商住樓拆遷安置補償、地基平整和市場具體設計工作已完成,其它建設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普寧有名城,名為南婆城.南婆城是下架山鎮境內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大南山北麓竹竿山鑼鼓石東北側、縣城流沙東南6公里處。據傳,南宋末年,詹、呂、薛三姓從福建遷於此創村。明、清年間王、孔諸姓從潮陽及本縣等地遷入。祥興一年(1278)宋帝昺戰敗南逃,於此建「南方新城」,稱「南城」,分頂城、下城、東門、西門、一馬路巷、二馬路巷、圍內等。後因宋帝昺卧地「沉蝕」而改稱「南婆城」。是原國家廣電部秘書長孔邁(名東平、號祥哲,孔子75代孫)和現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孔泉的故里.清乾隆年間,南城百姓於練江之濱、村西側的「浮水蓮花」地建「大聖古廟」,祭祀「齊天大聖」,當地群眾習慣稱「大聖古廟」為「南婆城佛祖廟」,該廟香火旺盛,顯譽潮、普、惠三縣。具有230多年歷史的「大聖古廟」,因豐富的文物價值和深厚的人文底蘊而受到當地歷代百姓的崇敬。南婆城因「大聖古廟」而更加馳名。
葵嶺村--《汕頭市長故鄉》,這里是90年代人人都知汕頭市長周日方;葵嶺華僑張中畊--張中畊,香港華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中華總商會常董、汕頭商會副會長、潮州商會會董、廣東政協委員、人大代表。
倪兒村華僑倪少傑--倪少傑,香港企業家。1948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工程管理系,1949年赴英留學,畢業後返港。在堂兄的織染廠擔任主任、廠長,後任日豐公司主席、中國廠商聯合會副會長、立法局議員。1993年被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和新華社香港分社聘為第二批港事顧問。
碗仔村.別名案仔村.馬氏創村所建石屋前,有一長方形狀若案幾的山地,故名.有因村四面環山,呈凹圓形,狀若碗,故稱今名,該村人才輩出,數有名的就是康美葯業董事長馬興田.
湯坑村.在普寧縣城東南10.8公里。屬下架山鎮 。村南坑中有溫泉噴出,故名。
雙豐村.原名雙鳳圍村,地處湯坑、下西埔、蛟池的交界處。和湯坑馬氏是同一宗。
橫溪村.明萬曆年間,橋柱陳氏一支遷居於此.後有鄭,宋等姓也遷居於此.因有一條溪流橫貫村中,故名.
石盤村.明末,張姓從福建遷居大埔縣,清初再遷此.村四周環山,怪石嶙峋,地域圓似盤,故名.
蛟池村.明末,黃氏遷此.後傅,陳,鍾,翁等姓遷入.相傳村中有一池塘,曾有蛟龍出現,故名.
長壇村.又叫長腳壇.橫山陳氏一支分衍於此.
百吉嶺村,明萬曆廿年(1592年),馬氏從揭陽遷居於此.相傳嶺徑常有盜賊搶劫,故名百劫嶺,又劫與吉諧音,故稱今名.
⑹ 普寧市雙鋒服飾有限公司怎麼樣
普寧市雙鋒服飾有限公司是2009-12-16在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注冊成立的有限版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權股),注冊地址位於普寧市軍埠鎮樹腳新村和記樓。
普寧市雙鋒服飾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5281698157818W,企業法人顏慶文,目前企業處於注銷狀態。
普寧市雙鋒服飾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生產、銷售:各式服裝及配件;銷售:紡織品。(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普寧市雙鋒服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⑺ 有誰知道洪陽方十三家族的一些歷史,越詳細越好
方十三一般指方臘。
方臘(約1076年-1121年),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 ,一說安徽歙縣 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三際」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
歷史把普寧的四個大村:洪陽方、果隴庄、北山許、西社黃稱為普寧四大家族。 洪陽就是姓方的,果隴就是燎原鎮的果隴村,姓庄的,北山就是流沙鎮的北山村,就在鐵山腳下,姓許的,西社是到快到占隴的西社,在國道旁。
(7)普寧市樹腳村有多少歷史擴展閱讀:
普寧四大家族的特點就是地廣人多,還有都是一個姓(方、庄、許、黃),同時有很多有名人士,如庄世平、方方等。庄世平對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捐資建設了很多教育設施。
北山村,在清朝後期經過發生過農民起義,許阿梅鐵山起義。現在北山人在深圳做生意。北山和西社有好多人在各個縣市當官。如許麗珠、許偉謀、黃少寬、許鴻基等。
⑻ 求廣東省普寧市下架山鎮南城村詳細資料
普寧有名城,名曰南婆城。
南婆城是下架山鎮境內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大南山北麓竹竿山鑼鼓石東北側、縣城流沙東南6公里處。有王、孔、薛、張、吳、黃、湯、陳等8姓4000多人。
南婆城有特產「普寧南婆城白花荷蘭豆籽」,年產250擔左右,遠銷東南亞及國內各地,古時普寧人「過番」,喜歡捎帶一些家鄉特產,「南婆城白花荷蘭豆籽」是必備特產之一,海外赤子吃到「南婆城白花荷蘭豆籽」,就彷彿回到故鄉一樣親切。我外公以前就是在村裡賣「南婆城白花荷蘭豆」很有名的菜籽商。不過很可惜現在的南婆城白花荷蘭豆已經絕跡了。
據傳,南宋末年,詹、呂、薛三姓從福建遷於此創村。明、清年間王、孔諸姓從潮陽及本縣等地遷入。祥興一年(1278)宋帝昺戰敗南逃,於此建「南方新城」,稱「南城」,分頂城、下城、東門、西門、一馬路巷、二馬路巷、圍內等。後因宋帝昺卧地「沉蝕」而改稱「南婆城」。關於南婆城的由來,村裡曾經的傳說是這位南宋皇帝逃難來到這里,他的軍師在看到地形後說這里適合建造都城,不過在經由竹竿山時轎子破了,後來說可惜呀可惜,城破了,於是把南城改名「南破城」,但後來為了好聽人們把「破」改成了「婆」,因此「南婆城」由此而來。
清乾隆年間,南城百姓於練江之濱、村西側的「浮水蓮花」地建「大聖古廟」,祭祀「齊天大聖」,當地群眾習慣稱「大聖古廟」為「南婆城佛祖廟」,該廟香火旺盛,顯譽潮、普、惠三縣。每年農歷三月,該村及早塘鄉、大長隴等34個鄉村在此舉行廟會,朝拜者眾。清同治元年(1862)、1980年和2005年,當地群眾及社會賢達集腋成裘,三次在原廟址依原狀翻新修建。具有230多年歷史的「大聖古廟」,因豐富的文物價值和深厚的人文底蘊而受到當地歷代百姓的崇敬。南婆城因「大聖古廟」而更加馳名。
1925年至1949年南城經歷第一、二次國內戰爭和解放戰爭,是歷次革命時期我地下黨的活動據點,其中「大聖古廟」、「頂新厝」、「下新厝」為主要活動陣地,1926年罹兵焚,1933年和1948年該村村民陳錫臨、孔武,泥溝鄉村民許武於此壯烈犧牲,全村先後共有8位革命烈士。解放後南城被稱為「紅色游擊區」和革命老蘇區,是原國家廣電部秘書長孔邁(名東平、號祥哲,孔子75代孫)和現任中國駐法國大使孔泉的故里。
關於烈士孔武的死,我聽爸爸說我的爺爺曾經透過家裡的窗口親眼見到孔武的犧牲過程。爺爺說孔武是當時武工隊(武裝工作隊)的隊長,當時孔武為了革命的需要曾接受任務炸了普寧白馬橋,後來躲到了村裡過起了日子,可是由於叛徒的出賣,有人把他告發了,於是當時就有人要來抓捕他,本來孔武是可以逃脫的,可是當他看到他的同伴被人抓住的時候,他為了返回去救他的同伴,結果腿被槍打中了,可是他仍然堅持跑到了我們村與隔壁村交界的「蓮池」,不過,他後來還是被人給追到了,結果還是在村裡的經溝(潮汕話)那裡壯烈的犧牲了。不過可惜我的爺爺已經去世很多年了,對於這段歷史我還是沒辦法詳細的了解。
⑼ 揭陽(普寧)歷史遺跡介紹及觀後感
揭陽是粵東右邑,見諸史載已有2200多年。市域內旅遊資源豐富,史、嶺、江、海各揚其勝,擁有聞名遺跡的山海勝景,情韻獨持的園田風光,風格迥異的寺廟古跡,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特色鮮明的地方文化,四季名花佳果飄香,人傑地靈,名人輩出,軼事廣傳,素有「海濱鄒魯」、「國畫之鄉」、「小戲之鄉」、「水果之鄉」、「著名僑鄉」之美譽。市區榕城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慣來被譽為「水上蓮花」。普寧市除了是名副其實的「著名僑鄉」、「書畫之鄉」、「英歌之鄉」等名鄉之外水果方面更被關有:「中國青欖之鄉」、「中國青梅之鄉」、「中國潮柑之鄉」。揭陽倚山瀕海,山川毓秀,名勝古跡甚多,主要旅遊景點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榕城、揭陽學宮、雙峰寺、黃歧山風景區、桂竹園風景區;惠來金海灣植物園、神泉海角甘泉和海市蜃樓、百花峰、銘湖岩;揭西大洋高山旅遊。
揭陽八景是原揭陽縣最為歷史悠久的景色風貌。 黃岐夕翠 黃岐山在榕城東北八里,以山土色黃,故名。黃岐山成東西走向,綿亘十餘里,主峰高近300米。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於此,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此處山上林木蔥蘢,磴徑盤曲,風景秀麗,有明代的古塔和月容墓,半山亭、侶雲庵竺岡岩、卧雲洞。還有宋代文彩卓著的學者陳希伋讀書處等古跡,以及歷代名人遊客留下的石刻墨跡。登上黃岐山,俯瞰榕江,如彩練縈繞,遠眺村落,盡收眼底。看紅日西沉、百鳥歸巢,牛羊下山;聽牧笛橫吹,山僧木魚,縈繞叢林。黃岐夕翠美,遊人意忘返。故前人有《岐嶺鍾聲》詩雲:「寺隱深林鎖暮煙,寒鍾初動月娟娟,乍疑潮岸敲金石,欲譜梵音入管弦。青嶂望中聞鳥噪,白雲堆里有僧傳,焚香坐久渾無寐,一百八聲霜蒲天。」每逢正月既望,重陽佳節,遊人踏青覽勝,紅男綠女,登高懷古,絡繹不絕,乃郊遊之佳境。 黃岐山是揭陽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象徵。近年,由於政府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等,修建亭台廟宇,鋪設石路,改造山貌,美化環境,以使其成為一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樵樓曉角 譙樓原在縣衙前院,用以擊鼓報更及吹角司晨,明代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建進賢門之後,改移於進賢門城樓。進賢門樓分三層,下層為瓮城門,中層為城樓,上層為琉璃亭閣,四面配以花窗活牖,朱漆畫欄,壯麗堂皇,為榕城五門之冠。該城樓職司報曉,每當晨曦初現,報曉號聲隨風悠盪,驅散晨霧,迎來朝暉,故稱「譙樓曉角」。1937年修建環城馬路,城牆拆除,獨留此門,作為東面進城門戶。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展,進賢門已失去「門」的意義,而成為街心花園的一部分。譙樓猶存,但成為歷史古跡。建國後,由於周邊建築地坪不斷增高,原城牆近三分之一被埋於地下,加上年久失修,整座城樓內外形貌受損嚴重,已難覓古八景風韻。近數十年來,曾多次進行修葺,恢復原貌,栽花植樹,荷池噴水,使古樓重煥新姿。並常於樓上開展書畫藝術展覽和文娛活動,成為民眾逸游小憩之處。進學考試者和旅遊者多以走過此門為吉利。旅遊者多在此候車。
雙溪明月 雙溪明月一景,在炮台鎮東面,榕江南、北河合流出 海處。據清人《韓江聞見錄》載: 「揭陽雙溪之合流也,中秋夕,潮汛漲,月出桑浦石黽之尖,可於合流處得雙月影,亦一奇也。」該處江面開闊,每逢月明之夜,泛舟游此,夜景陶人,故清代庠生卓伯先有「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銀蟾縞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的詩句。郭之奇在《兩溪明月》中也有「長憶元暉如練語,更添月意作江情」之句。明代天啟年間,為防倭寇侵犯,於此處填下巨石七堆,以阻倭船入侵,名為七星石。
玉窖喬榕 玉窖即北窖橋。初建於宋末,明代修城時,改建為三孔石拱橋,並設開關,形成水上城門。清又改建成單孔拱橋。橋之靠河處,有二株大榕樹,盤根交錯,蓊鬱繁蔭,狀如華蓋,氣勢雄偉,自成一勝。古有詩稱「何年同托根,初在石坦上,歲久侵土膏,盤結類柱磉,株似跨鶴形,枝如連理想„„」又有:「環城奇樹傲群峰,栽入清溪翠影重,夜月陰高招舞鶴,雪濤秋卷吼吟龍,居然漢史稱千植,不向秦時羨五封,我倩橐駝移越土,明湖一為躡仙蹤。」清時古榕已枯,後人雖重植,但不奇特,且周圍有高大挺拔之木棉數十株,因而又稱為「玉窖棉蔭」今古跡依稀,尚存名於世。1938年,國民黨縣政府將牆城拆掉,沿城牆一周改建為環城馬路,北窖橋於是成了環城路上的一座公路橋。
雙峰晚鍾 雙峰寺舊址在磐溪都之雙山,宋紹興十年,僧人法山所創建。後移於榕城之馬山巷,佔地面積二萬七千平方米,為我縣規模最大之古寺院。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一三九一年)冬十月,全國大毀寺觀。翌年,將揭陽各地被廢的寧福(在榕城)、花果(在仙橋)、豐化(在白塔)、寶福(在桂嶺)、雙山(在桂嶺)、資福(在梅雲石馬山)、福城(在亨羅山)等寺田產,並歸雙峰寺所有。清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年),雙峰寺被颶風摧毀,知縣陳樹芝庀工修復。昔時寺內,聳竹修篁,庭樹垂蔭,曲徑通幽,每當夕陽西下,鳥雀歸巢,鍾鼓鐸鈸,木魚篤篤,梵經陳聞,也別有情趣。
南浦漁歌 在南門街口環城路外,昔時為一片河邊淺灘,倚城臨水,為漁人泊舟之處。此處河面寬闊,水流平緩,觜魚(俗稱刺魚,又名鳳魚或鱭魚)群集,漁人捕之,日間漁舟數,設計圍捕,由遠而近,敲木柝、擊船板,仿平吆叱之漁歌,然後眾網漁魚。晚間漁民則集中灘地,攤賣魚鮮,燈火點點,弦曲漁歌悠悠悅耳。由此得名。南浦,在揭陽的文明史上,曾經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擁有華麗的歲月,神妙的氣韻,皎潔的風采。時光悠悠,江水滔滔,人生無窮己,昔日的「南浦漁歌」,今已難覓其芳蹤。南浦的詩意盎然變成了一種空靈的形態了。不管歷史多麼悠久,風景多麼美麗,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必然要被現代化所替代。
釣鰲仙跡 釣鰲橋,今稱吊橋。據清《一統志》記載:城西二里為南北二河之襟帶,當春湖逐浪,舟楫過往,似箭離弦。傳說唐時呂洞賓(純陽子)成仙後,曾現舟於此,題詩於橋邊雲:「桃花浪暖禹門高,平地雷聲驚怒濤,願借天家虹萬丈,垂鉤直下釣金鰲。」後以「釣鰲仙跡」名景。建縣之前已有橋,置縣之後建成五孔石橋。明初被水沖毀,另在靠近北河處建成木橋。明中葉,又在原址建成三孔石拱橋,後復遭水劫。清初改建成二墩石橋。由於南北二河水差高低,每於春雨過後,北水南瀉,群魚逆水而上,傍橋垂釣者甚多。明代邑舉人曾敬有《鰲橋釣浪》詩雲:「誰築鯨鯢金背高,跨天雙爍鎖波濤,臨流若問絲綸手,不釣凡魚只釣鰲。 1965年,揭陽縣人民政府為改善西關一帶交通狀況,將吊橋改建為長20米、寬7米的鋼鐵橋。20世紀90年代初,再次將吊橋改建為24米寬的鋼筋混凝土橋。
紫陌春睛 紫陌山亦名鳥木山或筆架山,在榕城南面五里許,與仙橋山隔河相對,山高五十米。昔時山上遍植桃李,山坡有僧寺、書軒。每當春晴,山明水秀,桃李吐艷,景色迷人。傳明嘉靖御史鄭一初曾在此讀書及聚徒講學。清康熙二十三年文人鄭濂曾作《紫陌春晴》詩:「春 郊晴望日遲遲,立馬褰帷問俗宜,初綠小橋楊葉短,新紅古院杏花垂,幾村雞犬疏籬隔,十畝原田薄霧滋,處處枝頭啼布穀,但教深耨起瘡痍。」庠生卓伯先也作有「獨乘煙艇過前溪,一片春陂路不迷,芳草未銷辭客夢,乳鶯初傍酒人啼」的吟詠。
揭陽紅亭 揭陽紅亭(又叫進賢門)位於原揭陽古城東、北二城門之間,始建於明代天啟元年(公元1622年),距今已有380年的歷史。因為揭陽古城不像一般的古城那樣只有東、南、西、北4座城門,而是有5座,多出來的一座就是進賢門,所以它又不是一般的城門。 揭陽紅亭分上下兩部分,下為石築城門,上為三層門樓。門樓通高16.77米,純杉木結構。首層三進5間,四周配以花窗活牖,南、北兩側各有一門亭,屋面四周起翹。上層為八角亭閣,屋面是八角攢尖琉璃頂。整個建築古樸大方,是潮汕古城門建築中的佼佼者。明、清時期,城樓上設有更夫,每當殘月西斜,晨曦初現,更夫吹響報曉號角,角聲隨晨風傳遍全城,「譙樓曉角」因此得名。
滿意請採納哦
⑽ 普寧有什麼好玩的
普寧市是廣東省革命老區,境內分布有眾多歷史文物、古跡和革命文物遺址,經發掘管理,現查明全市有:古文化遺址13處、古墓葬8處、古建築11處、名勝古跡7處、古碑刻18處、革命遺址39處、革命紀念建築物5處、革命烈士墓6處、館藏革命文獻遺物200多件。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北回歸線在此經過,並受海洋暖溫氣流調節,四季如春素有「水寨之鄉」的美稱,旅遊資源和景點豐富,以山水風光、天然溫泉、潮人文化、革命跡地、宗教寺廟等名勝古跡為特色,構成了普寧特有的自然、人文旅遊景觀。2006年,因城市自然風景秀麗、生態環境優美而獨具生態特色魅力和生活特色魅力入選由世界著名品牌大會主辦機構世界品牌組織評選的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強[1]。
普寧古剎
普寧在清乾隆年間形成了昆崗松韻、鐵嶂蘭芬、靈匯甘泉、錢湖漁艇、培風寶塔、洪寺幽探、南岩遠眺、雲石樵徑「八景」,這些勝跡都在故稱洪陽的周圍,八景中現只有培風塔、南岩、雲石岩尚存,培風塔在洪陽鎮烏犁村西,俗稱烏犁塔,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七層平面八角形,塔身高36米,為磚石框架貝灰三合土結構,塔內有內轉石階120級,建築甚有特色。境內盤龍閣、馬嘶岩、雲石岩、白水岩、浴龍岩、樟崗岩、圓通庵等古剎名寺,無不山清水秀、古木參天。
洪陽(普寧故城)佔地面積四萬平方米,是國家城鄉住房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確認的廣東東部六個地級市中首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古鎮保護核心區的普邑城隍廟和清代抗英禁毒、虎門銷煙欽差大臣林則徐忠魂歸宿之處——文昌閣,以及全國
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組群德安里——提督府是目前保存完好的特大型清代建築組群等建築處處透著古雅莊重的古城氛圍。
另外,還有周恩來同志在流沙主持召開的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舊址——「八一」紀念館,彭湃烈士夫婦居住的「白馬仔石屋」,徐向前元帥早年住過院的大南山紅軍野戰醫院舊址,大詩人郭沫若題字「流沙人民公園」內的「紅宮」,都是遊人留連忘返的名勝地。此外,雅飄的鐵山蘭,煙霧飄渺的雲石樵徑,水天相連的大南山秀色,市區新河兩岸景點,多處天然溫泉,令遊客心曠神怡。
民俗特色
繼1996年被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之後,2008年普寧市再獲文化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殊榮。在潮汕文化的氛圍中,普寧有著潮劇、漢樂、城隍廟會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藝術。其中,普寧市擁有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嵌瓷。
在許多傳統節日和重要日子,像游神賽會等具有濃郁潮汕特色的活動自然不會少,普寧也有別具特色的民俗,如元宵佳節有些地方有「擺景」「行頭橋」的習俗:有些人將家藏的玉石、書畫、古董、盆景、手工藝品擺出來,供人欣賞,稱為「擺古董」、「擺景」;在古鎮洪陽有「行頭橋」的風俗 。 「頭橋」——即太平橋,位於洪陽老縣衙前的保城帝君廟前面的城內河上,大約建於四百多年前。拱型小巧的石橋兩端各有五級石階,橋面由七板約六米多長的石板組成,橋寬約三米,兩側欄桿兩端均有兩頭石獅。小小石橋,雖不雄偉壯觀,可是小巧精緻,歷史悠久,古式古風,熱鬧異常,特別是「十五夜行頭橋」,已成當地人們的慣例,而且是元宵佳節,必不可少的一個活動項目。 元宵,是一年裡的第一個節日,在這一天晚上,人們酒足飯飽之後,總是三五成群,扶老攜幼地去「行頭橋」,意在圖個好兆頭,行過太平橋,一年裡便平平安安。這天夜裡,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不論從哪個方向走來,都必須走過太平橋,而且走過橋時切不可回頭,常說好話,並配以和諧的動作。
另外南溪鎮還有「萬佛」之稱的南岩古寺,塔腳的古塔,大壩的五福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