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福州連江縣的歷史文化是什麼

福州連江縣的歷史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06 10:07:21

㈠ 連江縣的歷史沿革


根據考古發現,連江縣境內可證實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時期,連江縣境屬閩越地,秦代屬閩中郡, 西漢時期歷屬閩越國、會稽郡、冶縣,東漢時屬東侯官,三國時期屬孫吳建安郡侯官縣,設溫麻船屯,溫麻之名亦自此始。晉太康三年(282年)析侯官縣溫麻船屯地置溫麻縣,屬晉安郡,為福建最早5個縣份之一,後撤銷
隋開皇九年(589年)並入原豐縣,開皇十二年(592年)改名閩縣。唐武德六年(623年)從閩縣析出重置溫麻縣,同年改名連江縣 。 同年以城域大江前橫,盈盈如束改名連江並沿用至今。天寶元年(742年),縣治從伏沙遷移今址鳳城,「北枕龍漈,南瞰鰲江」,此地因城域形似展翅南飛的鳳凰得名。
唐至五代中原大批移民南遷,割據福建的王審知推行鼓勵農桑、輕徭薄賦政策,同時開辟甘棠港,連江縣域經濟得以發展。
至宋代,連江進入鼎盛發展時期,推廣種植雙季水稻,農業產量增加,海洋捕撈和養殖業發展,並以產蟶聞名,海運和貿易較發達;教育曾興盛一時,理學家朱熹曾到連江講學,咸淳元年(1265年)一科考中19名進士,為連江史上之最。
五代十國時期,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稱閩王,閩國貞明六年(920年)升福州為大都督府,連江仍屬之。閩國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王審知卒,子延翰立,稱威武軍留後,連江屬之。閩國天成四年(929年)十月,延翰自稱閩王,十二月被王審知養子延稟所殺,延翰弟延鈞繼,尋封閩王。連江屬之。閩國長興四年(933年),王延鈞稱帝,改元龍啟,升福州為長樂府,連江隸屬不變。閩國通文六年(939年),王審知少子延羲殺繼鵬自立,改元永隆,翌年稱大閩皇。連江屬之。閩國天德三年(945年),延政以福州為東都,改國號為閩。八月王氏亡,復名福州。連江隸屬不變。吳越國文德十八年(947年),福州為吳越國佔領,連江縣屬吳越福州威武軍。吳越國文德二十一年(951年),改福州威武軍為新武軍,連江屬之。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復以福州為威武軍,連江屬之。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升福州為福安府,連江屬之。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兵入福州後,初設福建中書省,尋廢,改福安府為福州路,連江均屬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連江屬福建行省福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福州路改為福州府,連江屬之。南明 隆武元年(1645年),連江屬天興府。清,連江屬福建省寧福道福州府。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留道,連江屬東路道(後改閩海道)。民國14年,道廢,連江為福建省直轄縣。民國22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劃為4個省2個特別市,連江屬閩海省。翌年1月事變失敗,連江再度為省直轄縣。
民國25年(1936年)12月12日,東涌島從閩侯縣劃到連江縣。民國26年2月13日,琯頭的新道、拱嶼、塘頭、竹岐、陽岐、山兜、塘邊、溪邊8個鄉及川石、壺江兩島,從閩侯縣劃到 連江縣。
民國36年,福建重劃7個督察區,連江三度為省直轄縣。
民國38年9月,連江隸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林森縣
民國30年2月3日,連江第二區巽北鄉(巽嶼、北山)及所屬7個保劃屬羅源縣轄。
1950年改名閩侯專員公署。
1956年6月,閩侯專署撤銷,連江改屬福安專署。1959年8月,恢復閩侯專署,連江復屬之。1961年11月,連江從閩侯專署劃到福州。1963年8月,連江再回屬閩侯專署。
1954年8月30日,西洋島劃歸霞浦縣轄。1956年5月15日,經福建省人民委員會批准,羅源縣上杭鄉的葉洋、漈頭兩村劃屬連江縣轄。5月22日移接時只移漈頭村,歸丹陽文朱鄉。葉洋村因山場、水利等原因仍歸羅源縣轄。
1956年6月25日,閩侯專區閩侯縣琅岐島的閩琅鎮及吳嶼、金沙、龍鳳、雲龍、公婆等5個鄉劃到連江縣轄。同年10月15日劃回閩侯縣轄。
1959年8月8日,閩侯專區恢復,閩侯又歸其管轄。1970年,閩侯縣改隸莆田地區。
1961年11月,從閩侯專區 閩侯縣劃 縣建新、亭江、琅岐、北峰4個公社劃到福州郊區。
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同年6月,閩侯地區駐地移駐莆田,改為莆田地區。
1970年7月1日,福州郊區琅岐公社再次劃屬莆田地區連江縣轄。 1975年12月15日琅岐公社再次從莆田地區連江縣又劃到福州郊區。
1970年7月,連江再度劃屬福安專區,翌年遷址改名寧德地區。
1983年7月,連江從寧德地區劃到福州至今。
元代後常受戰亂影響,逐漸衰退。明永樂八年(1410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150餘年間,縣境屢受倭寇侵掠。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邑人陳第配合戚繼光,在馬鼻大破倭寇,倭禍始靖。明代有甘薯、煙葉等外來農作物傳入, 因縣內大量種植甘薯,糧食總量增加。明清嬗代之季,兵連禍結,南明隆武政權、鄭氏延平政權與清軍在連江數番交戰,拉鋸爭奪,縣內士民死者無算。此後清廷閩浙總督姚啟聖厲行遷界和海禁, 連江沿海居民悉遷內地,田園荒蕪5.7萬畝,漁業、海運皆受較大影響。 及至清末,宣統三年九月十九日(1911年11月9日)夜,連江縣光復會成員攻入縣署,知縣周之松繳印出署,清廷在連江的統治結束。 民國時期連江縣先後屬福建省東路道和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其中曾3次為省直轄縣。民國肇始中國即出現軍閥割據,連江初為地方軍閥李厚基勢力范圍,民國13年(1924年)後被北洋軍閥海軍陸戰隊割據。北伐戰爭後,縣境內的軍閥勢力被驅逐,連江縣由南京國民政府管治。四·一二事件後,國共斗爭漸趨激烈,連江亦為國共內戰的戰場。民國21年(1932年)6月連江出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武裝——閩中工農游擊隊第一支隊,進行武裝暴動,建立游擊根據地。隨後連江縣政府建立保衛團指揮部,籌建地方常備武裝,數次配合正規軍,進攻共產黨游擊根據地。民國22年(1933年)福建事變中,連江縣曾劃歸中華共和國閩海省管轄,但只維持了53天。
民國24年(1935年),連江縣被南昌行營列為重點剿匪區,全面清查戶口,編組保甲,設區署和聯保,實行「政治清鄉、軍事圍剿」和「移民並村」、「連坐切結」,並在丹陽、透堡等原游擊根據地設「特種教育」,清除中共影響。在抗日戰爭期間,民國30年(1941年)和民國33年(1943年),侵華日軍兩次佔領連江縣城,共計達373天,這一期間全縣物資匱乏,糧食緊張,物價飛漲,實行糧食統制、計口授鹽。民國34年(1943年)5月,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師收復連江縣城。抗戰結束後第二次國共內戰旋即爆發。民國38年(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進入福建,在淮海戰役後敗退到閩東北地區的中華民國國軍陸軍第七十四軍開始於連江、福州一帶集結防禦,二級上將湯恩伯親臨連江重新部署。8月,解放軍第三十一軍九十三師從古田進入連江境內,8月16日佔領連江縣城和琯頭。國軍七十四軍在連江之戰中傷亡、被俘共3000人以上,二一六師少將師長谷允懷被俘,余部向琅岐和馬祖列島等退卻。 民國38年(1949年)9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軍93師進駐連江小滄,成立了連江縣人民民主政府,後改名連江縣人民政府。1949年後,連江縣人民政府開始實施大規模的社會改革。私營企業逐步國有化,還進行了多次政治運動。1953年8月17日,彼時由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在馬祖列島復設連江縣政府,連江縣從此由兩岸分治。雙方長期武力對峙,駐軍均在萬人以上,多次發生武裝沖突,規模不等。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連江開始,直到1978年4月。1979年後,連江開始對文革中受迫害的人士進行平反,海峽兩岸關系也逐漸緩和,連江不再作為兩岸軍事斗爭的最前線,經濟得以較快發展。1988年初,經中國國務院批准連江縣列入經濟開放區。 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連江交通進入大發展時期,迅速構建起包括高速公路、鐵路在內的現代交通網路。以此有力的條件為支撐,通過加大招商引資,近幾年工商業開始呈現加速增長的趨勢。到了2009年5月,中國國務院又公布了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決議,許多人認為這一舉措將進一步推動連江的經濟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連江縣曾三次(計18年)屬閩侯專區,二次(計16年)屬福安(寧德)專區,1983年7月1日第二次歸屬福州市轄區,為福建省福州市下轄的一個縣。

㈡ 福州連江縣

江南村、已古村、橫槎村、連沙村、魁岐村、南塘村、鏡路村、連興村、連登村、澄岩村、花塢村、文新村、王莊村、儒洋村、梅洋村。15個村

㈢ 福州的歷史簡介

「三次大融合 」:晉代「八姓入閩」,五代「十八姓從王」,南宋政治中心南移。
「四大文化淵源」:曇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壽山石文化。
「五次定都」:無諸定冶城、閩國定都福州、南宋趙是定行都、南明朱聿鍵定臨時王都、中華共和國臨時首都。
「六次建城」:無諸建冶城、晉嚴高建子城、唐建羅城、梁建夾城、宋拓外城、明建府城。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
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州地區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閩人」就是當時的土著居民。
距今約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末至公元前16世紀初的夏朝時期,這里的閩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了聯系。
至周代,這里與中原的關系更加密切。它不僅隸屬於周朝,而且也進入了奴隸社會。
戰國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擊敗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閩,與閩族融合成為閩越族。
前221年,秦朝設閩中郡。
前85年,漢朝在福州設立冶縣,屬會稽郡,這是福建歷史上成立的第一個縣。
725年(唐開元十三年)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帶領居民廣植榕樹,故福州有「榕城」之別稱。南宋末年,端宗趙罡改福州為福安府,為陪都。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遷返福州。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
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治。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定,福州被辟為通商口岸;19世紀7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成為近代中國海軍的搖籃。
1883年,中法戰爭期間,雙方在閩江口展開了著名的馬江海戰。
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
1933年,19路軍兵變,福州成為中華共和國臨時首都。1946年,設福州市。
194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福州。
1980年,福州被中國國務院設為沿海開放城市。

㈣ 連江的歷史古鎮

連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古發現,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三國孫吳時為溫麻船屯,隸侯官縣。西晉泰始間(265~274年)置溫麻鎮於伏沙(今敖江鎮白沙村)。太康三年(282年)設溫麻縣,為福建最早5個縣份之一。同年建有溫麻廟,遺址猶在。隋大業三年(607年)並入閩縣。唐武德六年(623年)重設溫麻縣,旋改名連江縣。唐天寶元年(742年)縣治從伏沙遷移今址,北枕龍漈、南瞰敖江,因城域形似展翅鳳凰又名鳳城。唐至清代連江隸屬福州府。民國時期先後屬東路道和第一行政督察區,其中曾3次為福建省直轄縣。新中國成立後有3次屬閩侯專區,2次屬福安(寧德)專區,1983年7月後第二次劃歸福州市轄。1995年轄內設21個鄉鎮,263個村居(未包括待統一的縣屬馬祖列島,下同),全縣總人口609892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22人。其中城鎮人口50022人,佔8.2%。境內居民以漢族為主,畲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2%。
連江地理區位特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和抵禦外敵侵擾的前哨。尤其元代之後,人民深受內憂外患之苦,養成了剛強勇敢的秉性,富有正義感和反侵略反壓迫的優良傳統。明永樂八年(1410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縣境屢受倭寇侵掠,縣內軍民奮起抵抗。縣城和沿海先後建造10多座城堡和眾多台寨。琯頭壺江島民同心抗擊倭寇侵犯,生擒倭寇數十人,受巡撫嘉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大舉侵連,邑人陳第主動配合明副總兵戚繼光,並獻平倭策,在馬鼻一舉全殲倭寇400多人,救出被擄男女2000多人。自此倭禍始滅。鴉片戰爭後,西方帝國主義列強輪番侵擾,洋貨、毒品充斥城鄉。清廷相繼在閩江口長門等地修築炮台,後設閩江要塞總台部,加強防範。連江有識之士發動群眾開展禁煙和抵制洋貨斗爭。清同治七年(1868年),英國傳教士強行在閩江口要地川石島租地建教堂,遭島民堅決反抗,英艦派水兵登陸示威並打死島民1人,島民一面提出強烈抗議和懲凶賠償正義要求,一面聯絡周圍鄉民組織團練,保衛鄉土,堅持10年,終於迫使租地契約交還川石人民。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長門、金牌等炮台官兵英勇抗擊,受清廷褒獎,後詔建昭忠祠並立碑紀祀忠烈。
辛亥革命中,連江吳適等革命黨人響應孫中山號召,帶領20多名志士赴廣州參加起義,黃花崗72位烈士中連江佔9名。武昌舉義成功,連江與福州同日光復,推翻帝制,結束清朝封建統治。後又參加反袁護國和護法斗爭,吳適組織的護國軍,一度攻克連江、羅源、寧德等多座縣城,隊伍擴展到5000人,有力牽制福建地方軍閥李厚基的實力。
近代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後,連江人民為民族解放進行了前赴後繼的斗爭。民國14年(1925年),連籍旅榕學生回連組織「上海五卅慘案連江後援會」,集會遊行,搗毀日商「建和」洋行,遭北洋海軍陸戰隊鎮壓,造成打死市民1人、打傷學生20多人的「建和慘案」,連江縣城罷市抗議,上海全國學聯派代表來連參加追悼會,並向福建當局控告。翌年9月,共青團中央特派員方爾灝幫助建立共青團連江特別支部,不久改為中共連江特別支部。土地革命時期,連江是閩東革命策源地之一,鄧子恢、陶鑄、葉飛等相繼親臨連江指導革命,民國23年前後形成革命熱潮,全縣有一半以上鄉村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改革,先後組建紅軍第十三獨立團和紅軍西南團,武裝斗爭如火如荼,後遭國民黨殘酷的軍事「圍剿」,主力上調成立紅軍閩東獨立師,堅持開展游擊戰爭,後北上參加抗日。連江為革命而犧牲的有楊而菖等700多名烈士。民國26年7月,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連江是福建最早淪陷區之一,縣城和多數鄉村兩度遭日軍蹂躪,燒殺擄掠,浩劫空前。全縣人民同仇敵愾,抗日救亡運動席捲城鄉,先後組織多支抗日游擊隊,與日本侵略軍進行殊死斗爭,前後共有7100多個男兒奮戰抗日疆場,為中華民族作出巨大犧牲。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閩浙贛區委在連江發展組織,發動人民開展反內戰、反迫害、反飢餓、爭民主的斗爭,先後創建6支游擊隊,開展武裝斗爭,反霸分糧,配合人民解放軍九十三師解放連江,人民徹底翻身,翻開連江歷史新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後,台灣當局仍占據連江馬祖列島,並不斷派遣武裝匪特騷擾破壞。連江人民發揚光榮革命傳統,積極支援前線,組織民兵,配合人民解放軍和公安部隊,開展剿匪、鎮反、肅特、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斗爭,鞏固海防,保衛人民政權,穩定社會秩序,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作出貢獻。1979年後,海峽兩岸關系逐漸緩和,但一些台獨分子和外國勢力仍在阻撓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有時甚至製造事端。連江人民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在進一步搞好軍民聯防、共守海防的同時,充分利用近台鄰馬的獨特條件,加大對台工作力度,積極接觸台馬同胞,聯絡感情,增進理解,熱情為台胞尋根認祖、覓親訪友、旅遊觀光、投資興業等創造條件、提供服務,使連江成為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沿陣地。
連江位於閩江口金三角省會福州經濟圈的北翼,是經濟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境內廣袤的山林田園和廣闊的灘塗海域,蘊藏著無限生機,勤勞淳樸的連江人民,世代不輟開拓這片沃土。西漢初已有獨木舟問世,三國時漁業、造船、海運逐漸發達,商業亦頗為活躍。南北朝開始燒制陶瓷。隋代挖鑿東湖蓄水灌溉農田。唐至五代中原大批移民南遷,閩王王審知推行鼓勵農桑、輕徭薄賦政策,使水利改善,土地增加,同時開辟甘棠港,發展對外貿易,經濟有較快發展。連江定海港、琯頭港成為對外貿易重要港口,有海鹽、木材、麻布、楮紙等出口。宋代經濟進入鼎盛發展時期,農業推廣雙季水稻,產量增加,海洋捕撈和養殖業有較大發展,宋代「連江是產蟶極有名的地方」(《閩書·南產志》)。陶瓷工藝日臻完善,發展迅速,僅浦口就有36個龍窯,為福建五大窯系之一,產品大量銷往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元代後,常受戰亂影響,經濟漸趨衰落。明代經濟有一定恢復和發展,甘薯傳入及大量種植,糧食總量增加,蔬菜、薴麻、煙葉、甘蔗、蜜橘等經濟作物有較大發展,鐵礦開采冶煉、糧食加工、釀造、紡織等手工業有所發展,海運和貿易甚為繁榮。但自永樂八年(1410年)至嘉靖末年,因海上通番易貨走私漏稅嚴重,引發海禁和倭寇侵擾,為害150餘年。清初又厲行遷界和海禁,沿海居民悉遷內地,田園荒蕪5.7萬畝,漁業、海運皆受摧殘。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陸續復界至嘉慶末,經濟才逐漸復甦。然鴉片戰爭後又屢遭西方列強侵擾,城鄉經濟重趨蕭條,生產力極為低下。直至清末,全縣仍基本處於自然經濟狀態。
辛亥革命勝利,推翻封建帝制。民國初,社會、政治有所革新,經濟有所發展,但不久即出現軍閥割據,戰亂頻仍,橫征暴斂,產業衰落。北伐勝利後,經濟有所恢復。民國22~23年,連江革命蘇區經濟發展較快,全縣水產品產量一度達2.1萬噸,產量、產值和漁船數量均居全省第一位。火力發電、機械碾米及客輪等現代工業和運輸業亦初見端倪。民國26年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連江兩度淪陷,城鄉遍遭狂轟濫炸,人民流離失所,經濟瀕臨崩潰。直至解放前夕,城鄉依然處處廢墟,一片破敗景象。至1949年末,全縣社會總產值才1349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為750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133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為4026萬元)。

㈤ 福州市連江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線路A:青芝山洞天福地一日游 早上8:00官頭青芝山接團,游覽西線景區,如林森藏骨塔、蝙蝠洞、連體榕、五曲洞、八仙岩、青芝寺等景點。10:00-10:30觀賞雲南歌舞表演。12:00午餐。12:40左右游覽東線景區,如折腰岩、林森公館、白玉佛、閬鳳台、九曲洞等景點。15:30左右參觀"靈芝展",觀看動物角斗表演。 川石島休閑度假二日游 D1:13:00官頭客運碼頭,乘船前往川石島,途中觀賞長門炮台、雙龜鎖口、五虎把門。14:30到達川石島入住度假村,參觀萬人坑、大東電報局、福建省舉重中心。17:30晚餐,自由活動。 D2:晨觀日出,眺望馬祖島。7:30早餐。8:30川石村購物。9:00乘船回程至官頭客運碼頭。10:30欣賞雲南歌舞表演。12:30游覽青芝山景點。15:30參觀"靈芝展"和觀看動物角斗表演。16:30回程。 開靈境 百洞名山 ----青芝山 青芝山,又名百洞山,位於連江縣官頭鎮境內、閩江口北岸,距福州僅30多公里,是福建省六大名山之一,迄今已有400多年的開發歷史,素有"寺產靈芝聞海外,山稱百洞重江南"和"武夷九曲溪,青芝百洞山"的說法。青芝山色,妙在天然,玲瓏幽雅,移步換景,奇岩異石錯落山間,洞壑累累,狀物貌人,山中峰、岩、洞、泉共有108景緻,董應舉、葉向高、曹學佺、左宗棠、林煥章、林森、陳寶琛、趙朴初等無不留下遺跡遺址,林森藏骨塔、嘯余廬、青芝寺、楠木釋迦牟尼、白玉佛、百年靈芝王更為青芝百洞山增色不少。站立蓮花峰頂,俯瞰閩江口,百舸爭流,天風海濤,景色蔚為壯觀。 給出遊青芝山五大理由 ●這是一座古老的山,形成於一億多年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開發歷史,民間流傳著無數美麗動人的趣聞軼事,置身其間猶如行走在歷史文化長廊中。 ●這是一座「袖珍」的山,卻被列為福建省六大名山之一,山體不大,竟有108景緻,一石一勝,天然妙成,常常在你不經意間已錯過數景。 ●這是一座遍布歷代文人墨客的山,留下近百幅映射著人類智慧之光的摩崖石刻,雅俗共賞,耐人尋味。 ●這是一座藏有無數「謎」的山,僅一隅之地的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林森藏骨塔就引來不少好奇探知的目光。 ●這是一個新興的景區,隨著雲南三鑫集團巨資的投入,雲南民族風情表演、東南角斗城、靈芝展館、河道游等項目將相繼落成亮相,這個古老的景區又煥發新的生機。

㈥ 連江的歷史淵源

連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古發現,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三國孫吳時為溫麻船屯,隸侯官縣。西晉泰始間(265~274年)置溫麻鎮於伏沙(今敖江鎮白沙村)。太康三年(282年)設溫麻縣,為福建最早5個縣份之一。同年建有溫麻廟,遺址猶在。隋大業三年(607年)並入閩縣。唐武德六年(623年)重設溫麻縣,旋改名連江縣。唐天寶元年(742年)縣治從伏沙遷移今址,北枕龍漈、南瞰敖江,因城域形似展翅鳳凰又名鳳城。唐至清代連江隸屬福州府。民國時期先後屬東路道和第一行政督察區,其中曾3次為福建省直轄縣。新中國成立後有3次屬閩侯專區,2次屬福安(寧德)專區,1983年7月後第二次劃歸福州市轄。1995年轄內設21個鄉鎮,263個村居(未包括待統一的縣屬馬祖列島,下同),全縣總人口609892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22人。其中城鎮人口50022人,佔8.2%。境內居民以漢族為主,畲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2%。
連江地理區位特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和抵禦外敵侵擾的前哨。尤其元代之後,人民深受內憂外患之苦,養成了剛強勇敢的秉性,富有正義感和反侵略反壓迫的優良傳統。明永樂八年(1410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縣境屢受倭寇侵掠,縣內軍民奮起抵抗。縣城和沿海先後建造10多座城堡和眾多台寨。琯頭壺江島民同心抗擊倭寇侵犯,生擒倭寇數十人,受巡撫嘉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大舉侵連,邑人陳第主動配合明副總兵戚繼光,並獻平倭策,在馬鼻一舉全殲倭寇400多人,救出被擄男女2000多人。自此倭禍始滅。鴉片戰爭後,西方帝國主義列強輪番侵擾,洋貨、毒品充斥城鄉。清廷相繼在閩江口長門等地修築炮台,後設閩江要塞總台部,加強防範。連江有識之士發動群眾開展禁煙和抵制洋貨斗爭。清同治七年(1868年),英國傳教士強行在閩江口要地川石島租地建教堂,遭島民堅決反抗,英艦派水兵登陸示威並打死島民1人,島民一面提出強烈抗議和懲凶賠償正義要求,一面聯絡周圍鄉民組織團練,保衛鄉土,堅持10年,終於迫使租地契約交還川石人民。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長門、金牌等炮台官兵英勇抗擊,受清廷褒獎,後詔建昭忠祠並立碑紀祀忠烈。
辛亥革命中,連江吳適等革命黨人響應孫中山號召,帶領20多名志士赴廣州參加起義,黃花崗72位烈士中連江佔9名。武昌舉義成功,連江與福州同日光復,推翻帝制,結束清朝封建統治。後又參加反袁護國和護法斗爭,吳適組織的護國軍,一度攻克連江、羅源、寧德等多座縣城,隊伍擴展到5000人,有力牽制福建地方軍閥李厚基的實力。
近代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後,連江人民為民族解放進行了前赴後繼的斗爭。民國14年(1925年),連籍旅榕學生回連組織「上海五卅慘案連江後援會」,集會遊行,搗毀日商「建和」洋行,遭北洋海軍陸戰隊鎮壓,造成打死市民1人、打傷學生20多人的「建和慘案」,連江縣城罷市抗議,上海全國學聯派代表來連參加追悼會,並向福建當局控告。翌年9月,共青團中央特派員方爾灝幫助建立共青團連江特別支部,不久改為中共連江特別支部。土地革命時期,連江是閩東革命策源地之一,鄧子恢、陶鑄、葉飛等相繼親臨連江指導革命,民國23年前後形成革命熱潮,全縣有一半以上鄉村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改革,先後組建紅軍第十三獨立團和紅軍西南團,武裝斗爭如火如荼,後遭國民黨殘酷的軍事「圍剿」,主力上調成立紅軍閩東獨立師,堅持開展游擊戰爭,後北上參加抗日。連江為革命而犧牲的有楊而菖等700多名烈士。民國26年7月,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連江是福建最早淪陷區之一,縣城和多數鄉村兩度遭日軍蹂躪,燒殺擄掠,浩劫空前。全縣人民同仇敵愾,抗日救亡運動席捲城鄉,先後組織多支抗日游擊隊,與日本侵略軍進行殊死斗爭,前後共有7100多個男兒奮戰抗日疆場,為中華民族作出巨大犧牲。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閩浙贛區委在連江發展組織,發動人民開展反內戰、反迫害、反飢餓、爭民主的斗爭,先後創建6支游擊隊,開展武裝斗爭,反霸分糧,配合人民解放軍九十三師解放連江,人民徹底翻身,翻開連江歷史新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後,台灣當局仍占據連江馬祖列島,並不斷派遣武裝匪特騷擾破壞。連江人民發揚光榮革命傳統,積極支援前線,組織民兵,配合人民解放軍和公安部隊,開展剿匪、鎮反、肅特、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斗爭,鞏固海防,保衛人民政權,穩定社會秩序,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作出貢獻。1979年後,海峽兩岸關系逐漸緩和,但一些台獨分子和外國勢力仍在阻撓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有時甚至製造事端。連江人民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在進一步搞好軍民聯防、共守海防的同時,充分利用近台鄰馬的獨特條件,加大對台工作力度,積極接觸台馬同胞,聯絡感情,增進理解,熱情為台胞尋根認祖、覓親訪友、旅遊觀光、投資興業等創造條件、提供服務,使連江成為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沿陣地。
連江位於閩江口金三角省會福州經濟圈的北翼,是經濟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境內廣袤的山林田園和廣闊的灘塗海域,蘊藏著無限生機,勤勞淳樸的連江人民,世代不輟開拓這片沃土。西漢初已有獨木舟問世,三國時漁業、造船、海運逐漸發達,商業亦頗為活躍。南北朝開始燒制陶瓷。隋代挖鑿東湖蓄水灌溉農田。唐至五代中原大批移民南遷,閩王王審知推行鼓勵農桑、輕徭薄賦政策,使水利改善,土地增加,同時開辟甘棠港,發展對外貿易,經濟有較快發展。連江定海港、琯頭港成為對外貿易重要港口,有海鹽、木材、麻布、楮紙等出口。宋代經濟進入鼎盛發展時期,農業推廣雙季水稻,產量增加,海洋捕撈和養殖業有較大發展,宋代「連江是產蟶極有名的地方」(《閩書·南產志》)。陶瓷工藝日臻完善,發展迅速,僅浦口就有36個龍窯,為福建五大窯系之一,產品大量銷往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元代後,常受戰亂影響,經濟漸趨衰落。明代經濟有一定恢復和發展,甘薯傳入及大量種植,糧食總量增加,蔬菜、薴麻、煙葉、甘蔗、蜜橘等經濟作物有較大發展,鐵礦開采冶煉、糧食加工、釀造、紡織等手工業有所發展,海運和貿易甚為繁榮。但自永樂八年(1410年)至嘉靖末年,因海上通番易貨走私漏稅嚴重,引發海禁和倭寇侵擾,為害150餘年。清初又厲行遷界和海禁,沿海居民悉遷內地,田園荒蕪5.7萬畝,漁業、海運皆受摧殘。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陸續復界至嘉慶末,經濟才逐漸復甦。然鴉片戰爭後又屢遭西方列強侵擾,城鄉經濟重趨蕭條,生產力極為低下。直至清末,全縣仍基本處於自然經濟狀態。
辛亥革命勝利,推翻封建帝制。民國初,社會、政治有所革新,經濟有所發展,但不久即出現軍閥割據,戰亂頻仍,橫征暴斂,產業衰落。北伐勝利後,經濟有所恢復。民國22~23年,連江革命蘇區經濟發展較快,全縣水產品產量一度達2.1萬噸,產量、產值和漁船數量均居全省第一位。火力發電、機械碾米及客輪等現代工業和運輸業亦初見端倪。民國26年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連江兩度淪陷,城鄉遍遭狂轟濫炸,人民流離失所,經濟瀕臨崩潰。直至解放前夕,城鄉依然處處廢墟,一片破敗景象。至1949年末,全縣社會總產值才1349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為750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133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為4026萬元)。
新中國成立後,全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以主人翁姿態投入經濟建設,重建家園。尤其經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生產力得到解放,國民經濟迅速恢復。1952年全縣社會總產值1.21億元(1990年不變價,下同),與1949年比,年均遞增17.3%,國民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7.7%,糧食總產7.25萬噸,年均遞增14.8%,水產品總產1.85萬噸,年均遞增54.8%。1953年後進入實施國民經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通過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幹部群眾熱情很高,勝利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國有和集體經濟發展較快,國家相繼投資1200多萬元,建設公路、水利、避風港等基礎設施,改善生產條件。沿海發展外海捕撈和傳統貝類養殖,北方海帶南移養殖成功,大大推動水產養殖業發展。至1957年,「一五」計劃的各項經濟指標都完成較好。與1952年比,社會總產值增56%,年均遞增9.3%;國內生產總值增1.02倍,年均遞增15.2%;糧食總產增11.2%;水產品總產增81.1%,年均遞增12.6%;財政收入增1.23倍,年均遞增1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1.58倍,年均遞增20.9%。
1958年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至1976年,由於「左」的錯誤指導思想不斷滋長,政治運動不斷,經濟發展走過艱難曲折的道路。1958年「大躍進」脫離實際,忽視客觀規律,強調「一大二公」,盲目追求高速度,實行高指標,導致經濟建設重大失誤,1959~1961年,加上連續受自然災害影響,出現經濟暫時困難。經過3年調整,到1965年經濟才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以「階級斗爭為綱」,國民經濟發展再遭嚴重挫折,主要指標持續下滑。1970年與1965年比,社會總產值下降14.5%,農業產值下降17.5%,財政收入下降10.8%。由於幹部群眾自覺抵制「左」的做法,1971年後生產工作秩序逐步恢復。此後,開展農業耕作制度改革,農田基本建設,雜交水稻推廣,海帶渡夏苗培育,紫菜、貽貝、河鰻人工養殖成功,農漁業生產恢復發展取得一定成效。創辦合成氨廠、制碘廠,建成郭婆溪水庫、才溪水電站和35千伏輸電線路並與福州聯網,使工業生產有所回升。但全縣經濟發展速度明顯趨緩,經濟效益降低。1976年與1957年比,20年時間,社會總產值僅增52.6%,年均遞增2.1%;國內生產總值增7%,年均遞增0.3%;財政收入增19.1%,年均遞增0.9%;糧食總產下降1%;水產品總產增40.6%,年均遞增1.7%。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經濟發展開始好轉。但人們受「左」的思想禁錮依然嚴重,不少禁區難以突破,發展步伐受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撥亂反正,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隨著海峽兩岸關系逐漸緩和,給連江國民經濟發展帶來良好的機遇。1980年農村開始全面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經濟體制改革,並不斷深化。然後向城市推進,促進國有企業、商品流通、財稅金融、計劃勞動管理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深入發展,使城鄉經濟空前活躍,鄉鎮企業和個體企業迅速崛起,國民經濟出現強勁增長勢頭。1984年福州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後,連江利用緊靠省會福州和擁有港、台、僑胞眾多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投資環境顯著改善。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連江列入經濟開放區,縣先後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服務措施,積極參與各項招商引資活動,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檔次。相繼建立敖江、琯頭、貴安等開發區、投資區和琯頭、黃岐對台貿易點,初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全縣經濟步入持續、健康、高速發展軌道,開創了連江歷史上建設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經濟效益最好、人民受實惠最多的時期。連江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㈦ 連江縣的介紹

連江縣,福建省福州 轄縣,早在5000年前 閩越先民即在此拓土生息,西晉太康三年(282)建縣,為福建最早設置的5個縣份之一。始稱「溫麻縣」,唐武德六年(623)改稱連江縣。因縣域形似展翅鳳凰得名「鳳城」,雅稱「閩都金鳳」,寓意吉祥。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閩 江口北岸,東瀕台灣海 峽,東與台 灣、馬祖列 島一衣帶水,西傍省會福 州,陸路相距50公里;南臨閩江出口;北控閩浙兩省通衢。全縣總面積42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3112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168平方公里(包括馬祖列島),轄22個鄉鎮270個村居,戶籍人口64.14萬,常駐人口56.6萬(2012)。境內有「三灣(羅源灣、黃岐灣、定海灣)、三口(可門口、閩江口、敖江口)、五條通道(瀋海高速公路、104國道、溫福鐵路、福州繞城高速公路和201省道)」,是國務院首批沿海開放縣份之一。地處台灣海峽西岸經濟區前沿,省會城市「半小時經濟圈」內,是福建省乃至東南沿海的一個大通道。黃岐鎮僅距馬祖列島8千米,黃岐半島設有台輪停泊點和對台貿易點,是未來海峽兩岸實現「三通」的先行區。由於國共內戰關系,原連江縣疆域一分為二,位於外海的南竿島、北竿島等36個島礁(包括原長樂縣、羅源縣的部分)為台 灣當局控制至今,並於1953年合並成立連江縣(俗稱馬祖),位於中國大陸的連江縣主體部分則為中國大陸政府所有。故與兩岸均有的「福建省」相同,兩地亦各有其「連江縣」,為唯一兩岸分治的縣份。

㈧ 福州連江有什麼風景名勝

線路A:青芝山洞天福地一日游 早上8:00官頭青芝山接團,游覽西線景區,如回林森藏骨塔、蝙答蝠洞、連體榕、五曲洞、八仙岩、青芝寺等景點。10:00-10:30觀賞雲南歌舞表演。12:00午餐。12:40左右游覽東線景區,如折腰岩、林森公館、白玉佛、閬鳳台、九曲洞等景點。15:30左右參觀"靈芝展",觀看動物角斗表演。 川石島休閑度假二日游 D1:13:00官頭客運碼頭,乘船前往川石島,途中觀賞長門炮台、雙龜鎖口、五虎把門。14:30到達川石島入住度假村,參觀萬人坑、大東電報局、福建省舉重中心。17:30晚餐,自由活動。

㈨ 連江有什麼好玩的呢

連江縣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北緯26°03』—26°27』,東經119°17』—120°31』。面積1190.7平方千米(含馬祖列島23.5平方千米)。轄15鎮、8鄉(含馬祖鄉和l民族鄉)。人口61.75萬(未含馬祖1萬多人)。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 連江為省枇杷生產基地之一。

農副產品有稻米、甘薯、大小麥,大豆、棉花、 薴麻、甘蔗、茶葉、煙葉、茉莉花、蘆筍、茭白、蘑菇、香菇、獼猴桃,西瓜、李、柿、葡萄、蜜桃、柑橘(馬鼻蜜橘著名),大黃魚、帶魚、鰣、鯧、魷、馬鮫、石斑魚、海蜇、紅鱘、淡水鰻、對蝦、蟹、鱟、珠蚶、泥蚶、牡蠣、貽貝、扇貝、海帶、紫菜,西施舌(閩江蚌),百勝縊蟶、曉澳花蛤為名產。工業有機電、化工、食品、建材、飼料,服裝、釀造、鞋帽等門類。浦下軟木畫著名,「元紅」為名酒。公路以國道104線、省道104線為主幹,通車500.3千米,敖江通航42.6千米;倌頭、可門港海輪通沿海各大口岸。

主要城鎮——鳳城:縣人民政府駐地。倌頭:商業集鎮,重要港口,毗鄰叫福州馬尾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岐(鳳岐):與馬祖列島隔海相望。丹陽、閩東交通要道。苔菉:三面臨海,北茭為省八大風浪區之一,建有海洋站。曉澳:漁區集鎮。小滄:畲鄉集鎮。潘渡:貴安、湯尾有溫泉,潘渡攔河壩為縣重點水利工程。長龍:縣林場、華僑農場設此。東湖:建有省重點種畜場。敖江:白沙(伏沙)唐代曾為連江縣治。馬祖:海島漁業集鎮。透堡: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筱埕:定海為省首批歷史文化名村。

城北有烈士陵園,北門「鐵竹篙」相傳為三國時文物,仙塔始建於唐代。東郊斗門山有明建含光塔。敖江覆釜山有覆釜寺、拜經岩、鳳凰潭諸景。倌頭青芝山(百洞山)游覽區幽雅別致。倌頭東有屹立閩江口的長門炮台(清),馬鼻有扼控羅源灣的浮曦炮台(明)。閩江口有島礁「雙龜把口」、「五虎守門」。透堡是1934年連江縣蘇維埃政府駐地,建有老區革命紀念館,官坂有紅軍烈士墓。筱埕定海尚存戚繼光抗倭古城堡、烽火台和記功碑。浦口有36處宋窯址,官嶺有明代著名學者陳第墓。大澳雲居山有雲居寺、元建普光塔,登臨寺塔可觀東海日出奇景。馬祖列島譽稱「海上公園」,有明代沈有容擒寇史跡石刻(東犬島),以及天後神宮、山隴浴場等勝景。名勝古跡還有安凱白雲寺,潘渡朱步明代兵部尚書吳文華墓,丹陽寶林寺、朱子祠、戚繼光抗倭遺跡「千軍井」。

㈩ 福州連江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線路A:青芝山洞天福地一日游
早上8:00官頭青芝山接團,游覽西線景區,如林森藏骨塔、蝙蝠洞、連體榕、五曲洞、八仙岩、青芝寺等景點。10:00-10:30觀賞雲南歌舞表演。12:00午餐。12:40左右游覽東線景區,如折腰岩、林森公館、白玉佛、閬鳳台、九曲洞等景點。15:30左右參觀"靈芝展",觀看動物角斗表演。
川石島休閑度假二日游
D1:13:00官頭客運碼頭,乘船前往川石島,途中觀賞長門炮台、雙龜鎖口、五虎把門。14:30到達川石島入住度假村,參觀萬人坑、大東電報局、福建省舉重中心。17:30晚餐,自由活動。
D2:晨觀日出,眺望馬祖島。7:30早餐。8:30川石村購物。9:00乘船回程至官頭客運碼頭。10:30欣賞雲南歌舞表演。12:30游覽青芝山景點。15:30參觀"靈芝展"和觀看動物角斗表演。16:30回程。
開靈境
百洞名山
----青芝山
青芝山,又名百洞山,位於連江縣官頭鎮境內、閩江口北岸,距福州僅30多公里,是福建省六大名山之一,迄今已有400多年的開發歷史,素有"寺產靈芝聞海外,山稱百洞重江南"和"武夷九曲溪,青芝百洞山"的說法。青芝山色,妙在天然,玲瓏幽雅,移步換景,奇岩異石錯落山間,洞壑累累,狀物貌人,山中峰、岩、洞、泉共有108景緻,董應舉、葉向高、曹學佺、左宗棠、林煥章、林森、陳寶琛、趙朴初等無不留下遺跡遺址,林森藏骨塔、嘯余廬、青芝寺、楠木釋迦牟尼、白玉佛、百年靈芝王更為青芝百洞山增色不少。站立蓮花峰頂,俯瞰閩江口,百舸爭流,天風海濤,景色蔚為壯觀。
給出遊青芝山五大理由
●這是一座古老的山,形成於一億多年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開發歷史,民間流傳著無數美麗動人的趣聞軼事,置身其間猶如行走在歷史文化長廊中。
●這是一座「袖珍」的山,卻被列為福建省六大名山之一,山體不大,竟有108景緻,一石一勝,天然妙成,常常在你不經意間已錯過數景。
●這是一座遍布歷代文人墨客的山,留下近百幅映射著人類智慧之光的摩崖石刻,雅俗共賞,耐人尋味。
●這是一座藏有無數「謎」的山,僅一隅之地的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林森藏骨塔就引來不少好奇探知的目光。
●這是一個新興的景區,隨著雲南三鑫集團巨資的投入,雲南民族風情表演、東南角斗城、靈芝展館、河道游等項目將相繼落成亮相,這個古老的景區又煥發新的生機。

閱讀全文

與福州連江縣的歷史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