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龍游有哪些歷史名人
龍游文人勤奮好學,學有成就者多。南朝徐伯珍,箬葉學書,淹通經史。唐詩人內徐安貞,官至容中書侍郎。宋狀元劉章、汪應辰,相余端禮,端明殿學士馬天駿。宋末元初民間天文學家趙友欽,著有《革象新書》傳世。明藏書家胡榮、童現,佛教大東傳燈。現代有書畫家、方誌學家余紹宋,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學者華崗,創立河流泥沙學領域「何氏公式」著名水利專家何之泰等。人傑地靈,古代著名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唐代著名詩人楊炯、舜宋抗金名將宗澤曾任縣宰。加之山水售秀,顧況、孟郊、李商隱、羅隱、陸游、楊萬里、徐渭、郁達夫等歷代著名詩人為之傾倒,留下耕耘之作。
B. 龍游站的歷史沿革
龍游站建於1933年。
C. 程洋崗歷史上有幾位進士,故居分別在那裡
程洋崗也稱大梁崗,是澄海市蓮下鎮的一個自然村,六千多人。唐以前,內系韓江出容海口。古曾稱鳳嶺、岐嶺、鳳鳴崗。南宋丞相陸秀夫曾題寫了「鳳鳴岐崗」的古刻。著名漢學家饒宗頤教授給程洋崗題:「粵東襟喉,潮州門戶——題宋代鳳嶺古港·饒宗頤"。
程洋崗是一個古港口。早在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鳳嶺港已形成,有碼頭,有集市。程洋崗青山環繞,綠水索洄,山明水秀,名人輩出。
清代有蔡熙、鄭坤、蔡藩三位進士.
D. 由古至今一共有多少進士
一.作者:楊慎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進士第一,曾任翰林修撰,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因「大禮儀」廷杖削籍,貶戍雲南,三十五年後,卒於貶所。天啟朝追謚「文憲」。升庵博聞廣識,《明史》本傳稱其著述之富,明代第一。後人輯有《升庵集》。另有《丹鉛錄》、《升庵詩話》、《詞林萬選》等,於學術、詩文、詞曲諸方面均有建樹。詞有《楊慎詞曲集》(王文才輯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其詞藻麗其外,凄咽於內,對明代詞風的轉變有一定影響。
二.附錄:
臨江仙①
《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②
楊 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③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注釋】
①此詞牌名原系唐教坊曲名。《花庵詞選》雲:「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之
言水仙,亦其一也。」始見《花間集》所作詞。此調體格甚多,常見一體為變
調,六十字,平韻。又名「庭院深深」、「采蓮回」、「畫屏春」、「雁後歸」、
「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謝新恩」。 ②《廿一史彈詞》:
楊慎晚年所著歷史通俗說唱之作,原名《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一段相當於
一回。此詞系第三段開場詞,後來清初的毛宗岡移置於《三國演義》卷首。
③江渚:江灣。
【賞析】
上片由古至今,屈指數英才,而烜赫一時的英雄人物,卻為過眼煙雲,早成歷史陳跡。詩人縱觀古人、反思歷史、發現歷史上的是非成敗,到頭來都轉眼成空,而「青山依舊」,宇宙永恆;英雄功業,恰如夕陽雖然美好,卻極短暫。「空」中有「悟」,寄託深沉。
下片是白發漁樵在秋月春風中的自畫像,特寫鏡頭是「笑」。他的睿智與博學,使他能夠從容不迫地指點江山,評說是非。歷史上多少人曾經轟轟烈烈,最終無不化為塵埃,自己則超越是非,聽命自然,以秋月春風為伴,在江渚之上過著寄情詩酒的生活,笑談古今。表明詩人超然物外對個人的榮辱得失的一種曠達之情。
E. 龍游歷史有多長
龍游縣歷史悠久,商周時建有姑蔑古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滅楚,於姑篾之地設太末縣,隸會稽郡,為龍游建縣之始。
公元634年(唐貞觀八年)更名龍丘縣。公元931年(五代吳越寶正六年),吳越王錢鏐以「丘」與「墓」近義不吉,又據縣邑丘陵起伏如游龍狀,遂改龍丘為龍游。
公元1121年(宋宣和三年),因有詔諱「龍」字,改名盈川縣。公元1131年(紹興元年)復稱龍游。元時隸屬江浙行省衢州路。朱元璋攻佔衢州後,改衢州路為龍游府,仍置縣。公元1366年(丙午年)改龍游府為衢州府,縣如舊。清沿明 制。
公元1913年(民國2年)龍游縣直屬於省;1914年至1926年(民國3年至民國15年)屬金華道;1927年至1932年(民國16年至民國21年)又直屬於省。1949年5月6日,龍游縣城解放,5月12日成立龍游市人民政府,6月8日改為龍游縣人民政府。1959年12月底,龍游縣撤銷並入衢縣。1962年復制,1973年撤縣。
1983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龍游縣建制,屬金華地區。1985年5月,金華地區撤銷,分設金華、衢州為省轄市,實行市管縣體制,龍游縣歸屬衢州市領轄,縣境面積1143平方公里。1997年,轄9鎮、12鄉,總人口39.9167萬人。
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o^)/~O(∩_∩)O~
F. 龍游有哪些名人
余紹宋(1883-1949),浙江龍游縣人。號越園、樾園、別署寒柯,民國元年,余紹宋司法部僉事、參事,同時任國立法政大學教授、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校長、國立師范大學教授。在段祺瑞時期任司法部政務次長。後絕意政壇,精研金石書畫,撰輯書畫理論著作,修訂方誌。為近代著名的史學家、鑒賞家、書畫家和法學家。
對於余紹宋不少人了解並不多,作為一個文人他在近代美術上的地位也比較獨特。明清以後的畫學著作汗牛充棟,而余氏的《書畫書錄解題》則為近代書畫批評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余紹宋曾祖余鏡波遊宦嶺南,曾為廣東連州知州,祖父余福溥曾任江西特用知府,父親余延椿曾任龍游鳳梧書院院長,三代皆能書畫。余氏五歲即能識字,七歲入家塾讀書,十三歲進鳳梧書院,十六歲為諸生。其間余氏精讀章學誠《文史通義》,知曉方誌乃功侔國史之寶,這對其日後在畫史和方誌上所作的貢獻無不影響。此後於史學攻之愈堅,至十九歲,已成讀書札記十餘冊。二十歲任龍游新學堂堂長,二十四歲時與馬敘倫同赴日本政法大學留學。
余紹宋學成自日本還,他仍不忘治史。1921年龍游縣設修志局,聘其為總纂,余欣然領命。將各家方誌詳加對比,擇優用之,對不符科學、不符史實加以剔去。旁徵博引,認真取捨,一部一百幾十萬字的《龍游縣志》幾易其稿,僅用三、四年時間告成。梁啟超因而贊譽越園之治學也,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純采科學家最嚴正之態度。剖析力極敏,組織力極強,故能駕馭其所得之正確資料,若金在爐惟所鑄焉。"
《龍游縣志》告成,余紹宋又開始著手編撰《浙江通志》。余氏所編撰的《龍游縣志》和《浙江通志》與以前的舊志相比,其特點一為科學性,余氏自雲"求之科學,全無左驗……其餘事涉怪誕或迷信者,悉刪之。"其二為因時制宜,余氏認為:"蓋今日修志,應求其有裨於實用。"余氏潛心於方誌,對於他旁及畫學研究不無益處。其積年累月治史的嚴謹作風,使其《書畫書錄題解》能窮察精微而批評得失。
余紹宋因勤治方誌而有著廣博深厚的歷史知識,本人又兼善於書畫,這使得他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藝術的角度,都顯得游刃有餘。正因為如此,余氏的畫學著作即使今天看來仍具價值。林志均在《書畫書錄題解》序言中指出此書具有四個特點,①正體列②辯疏舛③重考證④存珍目,並認為此書:"所為題解,言必己出,博輯而精思,絕不為蹈襲之語"。其青年時所養成的讀書札記習慣對於此書的風格形成,實有莫大的影響。
G. 關於衢州的完整歷史
行政歷史
衢州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轄區內衢縣、龍游、江山、常山、開化等地出土的石斧、石錛、石刀、石矛等證明,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夏、商、西周三代屬百越之地。
春秋初為姑蔑國,後為越國姑蔑之地,戰國時屬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滅楚,平定江南,於吳越之地置會稽郡,今衢州屬會稽郡之太末縣(一作大末)。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為荊王國地。十二年(前195),吳國地。景帝四年(前153),誅吳王劉濞,復屬會稽郡。
東漢初平三年(192),分太末縣置新安縣。為衢縣建縣之始,仍屬會稽郡。建安二十三年(218),析新安縣置定陽縣。
三國吳國寶鼎元年(226),新安縣改屬東陽郡。
晉太康元年(280),因與弘農郡新安縣同名,改新安為信安,因信安溪得名,一說溪以縣得名,仍隸東陽郡。
南朝宋、齊、梁三代,新安縣隸屬不變;陳永定三年(559),置信安郡,領信安、定陽2縣,隸縉州。
隋大業三年(607),太末、定陽2縣並入信安,隸東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於信安置衢州,並分置須江(江山)、定陽(常山)2縣,衢州州名始於此,以路通三越而得名,信安遂為州治;同時,析太末縣之西設白石縣並置榖州,州領太末、白石2縣,白石為州治之所;七年(624)廢衢州,並定陽,須江、白石、太末4縣入信安縣,隸婺州;貞觀八年(634),從信安、金華2縣析置龍丘縣;武後垂拱二年(686),復置衢州,轄信安、龍丘、常山3縣,屬江南道,信安為州治;如意元年(692),分龍丘縣之西置盈川縣,衢州轄信安、龍丘、須江、常山、盈川5縣;證聖元年(695),分須江、定陽、弋陽3縣置玉山縣,隸衢州;天寶元年(742),改衢州為信安郡;乾元元年(758),復為衢州,同年,玉山縣改隸信州;衢州仍轄信安、龍丘、須江、盈川、常山5縣,信安為州治,隸浙江東道;大歷十四年(779),改隸浙江西道;建中元年(780),復隸浙江東道;二年(781),又改隸浙江西道;貞元三年(787),復隸浙江東道;元和七年(812),廢盈川縣入信安;咸通中(860-874),改信安為西安,因西溪得名,仍隸衢州。
五代時,衢州屬吳越國(907-978),州治倚西安,轄西安、龍游、常山、江山4縣;後唐長興二年(931),吳越改龍丘為龍游。
北宋時西安縣仍為衢州治,屬兩浙路;南宋時屬兩浙東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衢州路總管府,西安縣倚廓,隸江淮行省浙東道宣慰司。
明太祖己亥年(1359年亦即元至正十九年),改衢州路為龍游府,治所西安;丙午年(1366年亦即元至正二十六年),又改龍游府為衢州府,西安倚廓,隸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衢道;永樂二十二年(1424),建越王府;宣德二年(1427),越王府除。
清代沿襲明制,仍為衢州府,隸浙江省金衢嚴道;順治八年(1651),浙閩總督移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裁撤,西安縣仍為府治外,又為金衢嚴道治所;宣統三年七月(1911年8月7日),裁西安縣並入衢州府,由府兼理縣事。
辛亥革命後(1911年11月7日),成立衢州軍政分府,兼理縣事;民國元年(1912)二月,廢府,改西安為衢縣;三年(1914),實行道制,衢縣屬金華道,並為道尹駐地;五年(1916),裁道,翌年復設,道尹仍駐衢縣;十六年(1927),設第一特區縣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衢縣;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改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衢縣仍為公屬屬址;一九四六年,專員公署與保安司令部合並,稱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駐衢縣;一九四八年,衢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屬址移金華。
一九四九年五月六日,衢縣解放,始設軍管會,後建衢州專員公署。衢州市,專屬仍駐衢州,縣政府遷至樟潭鎮;一九五一年,撤銷衢州市,縣府遷回衢縣城區,專署駐衢縣;一九五五年三月,衢州專員公署撤銷,衢縣屬金華專區;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常山並入衢縣;一九六0年一月一日,龍游縣並入;一九六一年,復置常山縣;一九七九年九月,恢復衢州市,縣、市並存;一九八一年四月,撤縣並入市;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三日,龍游縣析出,另立縣治;一九八四年,轄區不變;一九八五年五月,金華地區撤銷,衢州市升省轄市,原衢州市分設柯城區與衢縣,實行市管縣,市轄衢縣、江山、常山、開化、龍游五縣及柯城區;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江山縣改縣級市,屬衢州市。
人文歷史
衢州,古為姑蔑國、大末縣、信安縣,唐初因境內三衢山而得名「衢」。衢州地處浙江西部、錢塘江上游,「控鄱陽之肘腋,扼甌閩之咽喉,連宣歙之聲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浙、閩、贛、皖四省交通之門戶。獨特的地理位置,秀麗的一方山水,勤勞而智慧的勞動人民,孕育出燦爛的歷史文化。從距今六千年的蔥洞遺址到東華山漢墓群,從姑蔑族的南遷到孔氏大宗的南渡,從綿延七百里的仙霞古道到連綿不絕的衢江水運,從兩宋時期的群星薈萃到明清之際的天涯賈客,一處處史跡、一件件文物、一個個名人都在述說著衢州六千年的歷史文明。1994年,衢州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的衢州
衢州地處錢江源頭,自古就人傑地靈。考古學家在境內發現眾多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其中著名的蔥洞遺址將衢州的歷史推到了距今6000年前。商周時期的衢州,屬揚州之域,雖在文書上鮮見記載,但眾多原始瓷器和精美玉器的出土,可見當時的繁榮。春秋末年,衢州屬「姑蔑」之地,姑蔑族和徐偃王後裔構成了衢州的早期居民。
蔥洞先民——6000年前的衢州人
1、 蔥洞遺址:衢州、建德交界處分布著大面積的石灰岩地貌,為古代先民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環境。位於衢州上方鎮境內的蔥洞、觀音洞遺址就是該地區一個典型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活動在衢州的最早例證。正是根據這一遺址的出土文物,將衢州市的歷史提早到距今六千年前。
6000年前的浙江大地,氣候溫暖,植被茂盛,動物繁多,十分適宜人類居住。衢州,與餘姚河姆渡、餘杭良渚文化等地區一樣,也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近年來文物普查中發現的一處處新石器時代遺存就是最好的實物例證。
2、 姑蔑一族——2500年前的文明傳承
越族是構成華夏民族的重要一支,而閩浙贛皖四省交界之地正是古越族的發源地,衢州就處於這一地區的中心。春秋時期,姑蔑族從山東泗水地區輾轉南遷,其一部與偃王後裔一部先後遷居浙西衢州。姑蔑南遷及其定居衢州的歷史表明衢州地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融入了華夏族之列。眾多青銅禮器、兵器和隨葬玉器、原始瓷器的出土,足可說明當時衢州經濟文化的繁榮。姑蔑史料:
(1)《左傳·哀公十三年):「姑蔑之旗」及杜預注。
魯哀公十三年(前482),姑蔑就作為一支重要力量參與越國對吳國的戰爭。說明早在此前,姑蔑一族即已定居衢州。
(2)《國語·越語上)(卷二十):勾踐之地,……西至於姑蔑。廣運百里。
姑蔑管轄范圍包括如今整個衢州地區及遂昌、湯溪、江西玉山等地。
3、 偃王南遷
徐國,為嬴姓子爵,始封於夏朝,其國在下邳僮縣,今泗州臨淮有徐城。周朝建立後,徐國與東夷各族不服周王朝統治,雙方不斷發生戰爭。西周末年,周穆王派兵攻打徐國,徐偃王棄國南遷,春秋時期其一部輾轉來到衢州。
秦漢至唐時期的衢州
約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於姑蔑舊地設大末縣,縣治在今龍游縣境內,揭開了衢州歷史新的一頁。兩漢時期,衢州經濟還處於發展初期,但從出土的青銅器和陶器來看,仍表現出較高的工藝水平。六朝時期,地處江南的衢州相對安定,經濟文化緩慢發展。唐代初年於信安縣設州城,衢州得以迅速發展。特別是七百里仙霞古道的開鑿,使衢州作為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的地位日益凸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郡縣制,於姑蔑舊地設大末縣,故城在今龍游縣城西,正式開始了衢州建縣的歷史。東漢末年,又設立了新安縣(今衢江區、柯城區)、定陽縣(今常山縣)。唐武德四年(621),分信安縣設須江縣(今江山市)。同年於信安縣設州級行政區劃,因境內三衢山而稱衢州,亦有八方通衢之意,此名一直延用至今。
宋元時期的衢州
兩宋時期,伴隨著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衢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獲得空前繁榮。特別是在北宋,衢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達到了頂峰,為兩浙(今浙江及江蘇南部地區)翹楚。北宋167年間,衢州僅文科進士就達250人,遠高於蘇州、杭州、紹興等地。南宋時期,隨著聖裔南遷,衢州成為南方新的儒學聖地,史稱「東南闕里」。作為南宋全國知名書院,柯山書院、包山書院更是人文薈萃,其影響一直波及到元代。
明清時期的衢州
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明清時期的衢州作為東南軍事重鎮的地位日益顯現。平「三藩之亂」後,衢州自此有了「鐵城」之稱。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從杭州經衢州至江西玉山或福建浦城的驛道,成為明清時期內陸交通最繁盛的商路。處在這條驛道要沖之地的衢州,經濟文化得以進一步發展。鼎盛於明代中後期,以經營珠寶、書籍為主,以衢籍,特別是龍游籍商人為核心的龍游商幫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商幫之一,也正是衢州作為四省通衢要地的明證。
H. 龍游是古代什麼時候有的
龍游縣,位於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部,介於北緯28°44′—29°回17′,東經119°02′—119°20′之間,北靠答建德,東臨金華市區、蘭溪,南接遂昌,西連衢江區,是浙江省歷史上最早建縣的13個縣之一,是浙江東、中部地區連接江西、安徽和福建三省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四省通衢匯龍游」之稱;歷史悠久,英才輩出,素有「儒風甲於一郡」之譽;是傳統農業大縣,土地資源充沛,享有「中國竹子之鄉」的美譽。
已有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
I.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進士
你的問題沒有人能回答出來
J. 全國各省古代進士數量分別多少
一、江蘇蘇州:
這個城市不用細說,中國古代文化最昌盛的地方,狀元之鄉,院士之鄉,科技之鄉、戲曲之鄉,書畫之鄉,僅明清兩代蘇州進士792名,崑山271名,太倉208名,吳江180名,常熟366名。蘇州進士名人:范仲淹、范成大、錢謙益、瞿式耜(明末民族英雄)、翁同龢(狀元)。
二、浙江杭州:
文化僅次於蘇州的地方,進士數量與蘇州相當。明清進士1034名,宋代由於南宋定都臨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杭州進士數量肯定最多。杭州進士名人:沈括、於謙、袁枚、龔自珍。
三、江蘇常州:
據說古代人才數量排名中國第四。從隋唐開科取士到清末,文科進士1546名,其中狀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以上數字不包括常州的屬縣(以上數字其實僅僅是當時的武進地區,現在的常武地區)。趙翼,陽湖人(今常州),乾隆二十六年(1761)探花。原先在殿試時本來排在第一名,陝西王傑第三,但乾隆認為江南的狀元太多,而當時正對西北用兵,需要重視西北,陝西從未有過狀元,所以兩人試卷對換,王傑成為清代唯一的陝西籍狀元。雖說狀元與探花相去不遠,但從此兩人的命運卻迥然不同,王傑青雲直上,趙翼卻諸事不順,最後只當了個兵備道,他後來遂辭官主講安定書院,精研詩文、史學,成為一代詩文家、詩論家、史學家,有《甌北集》。
(這里常州的名額屬於當時的武進,而古代常州的名額應該包括武進和整個無錫地區,這樣算,常州府已經超過了蘇州府是最多的,是中國第一。無錫地區在清代以前一直由常州府管轄。)
四、福建福州:
歷代文狀元19名;唐代文進士34名,宋代進士2247名(可能包括特奏名進士),明清進士933名,出現「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的科舉罕事。一榜三鼎甲: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該科狀元鄭性之(侯官人),榜眼孫德輿(福清人),探花黃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狀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屬縣永福(今永泰縣)蕭國梁、鄭僑、黃定三人連續三屆奪魁,以「一縣七里三狀元」打破科舉史記錄。民族英雄林則徐,侯官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
五、浙江紹興:
據歷代府、縣志書《選舉》進士名錄輯錄,僅紹興市區及紹興縣就有1216名,其中狀元11名,榜眼7名,探花5名。紹興進士名人:賀知章、陸游、蔡元培。
六、江西吉安:
歷代進士約3000名。其中廬陵縣(今吉安市區)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4名、296名、11名、134名、33名;泰和縣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名、140名、3名、204名、11名;吉水縣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名、202名、20名、217名、22名,安福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10名、5名、169名、40名。吉安進士名人:歐陽修(省元,即會元)、文天祥(狀元)、楊萬里、解縉。
七、浙江寧波:
從唐至清,寧波共有進士2483名,其中明清鄞縣進士693名,餘姚436名。餘姚人,大思想家王守仁號陽明,進士出身,其父王華為明成華十七年(1481)狀元。創建「天一閣」藏書樓的范欽,鄞縣人,也是明代進士。
八、福建莆田:
莆田為「文獻名邦」,歷代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進士),明代興化533名(以縣而論全國第一),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較大)。
九、福建泉州:
自唐貞元八年(792)歐陽詹首登「龍虎榜」,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古代泉州府文進士總人數1773名,其中晉江縣(包括泉州市區三區、今晉江、石獅)進士1299名。十、安徽徽州:2000名左右,有「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美譽。據光緒歙縣進士許承堯《歙事閑譚》,僅清順治三年至光緒二十年的248年間,歙縣本籍、寄籍進士就有290多名;休寧本籍、寄籍文科狀元16名。
十、江蘇無錫:
明清無錫(含錫山、惠山、崇安等市區)進士400名,宜興240名,江陰歷代文進士415名,以上數字說明無錫為何能進入排名。
(這里常州的名額屬於當時的武進,而古代常州的名額應該包括武進和整個無錫地區,這樣算,常州府已經超過了蘇州府是最多的,是中國第一。無錫地區在清代以前一直由常州府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