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襄垣縣的著名人物
連楹
連楹(1354——1402),字子聰,號棟宇,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縣)人,連楹以「專於職守,事君無二心,護法可斷頭,耿直忠烈」著入國史,同尚書暴昭以潞安「雙忠」載入方誌。
羊舌赤
羊舌赤,字伯華,春秋時晉國人,代父秩扁佐中軍尉。其食采於銅鞮(今襄垣虒亭),故又稱銅鞮伯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故事就發生在羊舌赤父子身上。孔子曾贊羊舌赤道:「其幼也,敏而好學;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難乎哉!」
趙襄子
趙襄子即趙毋恤,戰國時期趙國的創始人,他出生於五霸稱雄的春秋末代,卒子諸侯兼並的戰國早期。
豫讓
豫讓春秋戰國時晉國襄垣人,為晉卿智瑤家臣。公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智氏。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
張良
張良(?——前186年),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法顯
法顯(334年——420年),並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㈡ 在歷史上,山西省翼城縣都出過什麼名人
左慶延:宋代永新人,年十七登第,秦檜欲以女妻之,慶延固辭,於是十年不給升遷。終官太學博士。
左雄:南郡涅陽(今河南省鎮平)人,東漢學者、大臣。舉孝廉,遷冀州刺史。對豪族「貪猾」者敢於揭發檢舉。後歷議郎、尚書,累遷至尚書令(位同宰相)。他
崇經術,修太學,使太學極盛一時。
左悺:河南省平陰人,東漢顯宦。初為小黃門史,後因與單超等五人合謀誅滅外戚,以功遷中常侍,封上蔡侯。得勢後,日益驕橫,其兄弟親戚多出任州郡官,侵壓
民產。被人告發後自殺。
左慈:廬江人,東漢末方士。據傳有神道,並在曹操面前表演過。葛洪稱他是其祖父葛玄之師。
左思:字太沖,臨淄(今山東省淄博東北)人,西晉文學家。其懷才不遇,僅官至秘書郎。所作詩文借古抒情,多憤世不平之作。十年構思方寫成《三都賦》,士人
竟相傳寫,一時竟弄得洛陽紙貴。輯有《左太沖集》。
左鼎:江西省永新人,明朝大臣。進士出身。授御史,巡撫山西。居官清勤恤民,卓有聲譽。以善寫奏章著稱,有左鼎手之譽。官至廣東右參政、左僉都御史。
左權:湖南醴陵人,中共高級將領。黃埔軍校一期畢業,曾留蘇學習軍事。回國後,歷任中央紅軍軍校教官,一方面軍總部作戰參謀,第一軍團參謀長等職。長徵到
達陝北後,任紅一軍團代理軍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副參謀長。1942年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麻田陣亡,年僅36歲。
左丘明:春秋時魯國人,後人因其目盲,稱之為盲左。相傳他曾任魯太史,為《春秋》作傳,成《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又作《國語》。先儒以為左丘明好
惡同於聖人,故孔子作春秋為素王,丘明為素臣。述夫子之志而作傳,是為左氏春秋。
左伯桃:春秋燕人左伯桃羊角哀,品高才橫。時諸侯爭霸,魚肉百姓,願救水火之中。聞楚莊王賢君,相約共赴。路暴風雪,飢寒交迫,伯桃病弱,角哀力竭,相扶
一空心大樹下,伯桃勸棄,角哀不忍。倆死不如一活,終明事理,受糧上路,一步三回,淚流成河。至楚莊王,急回尋之,伯桃凍儡樹中,角哀痛不欲生。後逢忌
日,角哀面荒原深拜,潸然泣之,禱也。
左小娥:東漢犍為人,清河王劉慶姬。有才色,喜辭賦。和帝賜給清河王,生子劉祜,後祜繼承帝位為安帝,尊其為孝德後。
左君弼:廬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末南方紅巾軍將領。曾盤據廬州十餘年,為天完政權汴梁行省首領。曾降元,後又降明。
左光斗:安慶府桐城(今屬安徽省)人,明代直臣。萬曆進士。任御史時排斥宦官,後又彈劾*臣魏忠賢,被魏殺害。
左良玉:山東省臨清人,明末大將。早年在遼東與清軍作戰,後入中原鎮壓明末農民起義軍。與李自成、張獻忠作戰多年,因功昇平賊將軍,後加封寧南伯。順治二
年病死,終年四十六歲。
左懋第:山東省萊陽人,南明官吏。崇禎進士,南明弘光年間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徽州。後入北京與清廷議和,遭軟禁,拒降被害。
左宗棠:湖南省湘陰人,清朝大臣。1860-1865年鎮壓太平軍功勛卓著。後任陝甘總督鎮壓了西部捻軍和陝甘回民起義。1876年擊敗俄、英支持的阿古
柏侵略軍,因功升軍機大臣(位同宰相),調兩江總督。有《左文襄公全集》。
左寶貴:山東省費縣人,回族,清末將領。甲午戰爭時,以總兵之職率軍赴朝鮮平壤拒日。督軍浴血奮戰,親手燃放大炮。後中炮陣亡。
左光華
男,1938年生,山西省翼城縣人。書法家,中師畢業,曾任教。平生淡泊名利,喜好文藝,酷愛書法。系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中外書畫交流協會、《農民日
報》文化藝術聯誼會、中國振鳴書畫院、中華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中原書畫研究院、山西省臨汾地區、翼城縣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書法作品曾多次入選國際國內
書展,並厚載報刊、雜志。曾獲跨世紀中外書畫名人金獎,「和平杯」國際書畫藝術交流大展賽金獎,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賽國際榮譽金獎,享受「華世界
華人傑出藝術家稱號等多次,作品傳略入編《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當代中國書畫選集》、《當代書家佳作薈萃》、《跨世紀校園藝術人才名典》、《當
代書畫名人名作博覽》、《跨世紀書畫家精品集萃》、《國際書畫家精品全集》、《國際現代名家教授大辭典》、《跨世紀華人書畫藝術鑒賞大觀》、《世界藝術家
名人錄》、《世界華人藝術大獎作品集》、1999世紀經典《中華百年》(人物篇),《中華驕子·專業人才卷》、《中華百年風雲人物大典》、《中國改革二十
年書畫作品集》、《當代著名書畫篆刻家潤格博覽》、《亞洲藝壇名流》、《中國百年風雲人物大典》、《祖國頌慶祝建國50周年書畫精品集》、《中國人才世紀
獻辭》、《迎澳門回歸書畫作品集》、《輝煌成就·世紀曙光》、《二十一世紀人才庫》、《全國美術書法民間工藝大展選集》等多部辭書。他的信條是,不求成名
成家,但圖自娛、陶冶情操,。學海無涯,學無止境,他以加倍努力學習,執著與進取,鞭策自己,以翰墨接緣天下墨友,切蹉技藝,不斷進步,相互題坤墨寶,不
斷弘揚祖國書法事業。為祖國繁榮多做貢獻。
左開和:
男,1943年9月生,雲南省巍山縣人。雲南陽宗海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退管科技師。1954年畢業於巍山添澤小學(四年級),1955年在巍山古城小學讀完
五年級提前考取初中因家貧輟學,後參加縣掃盲驗收團,於1958年參加工作(從事發電廠高溫高奔放管道安裝檢修36年)。1988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
人事部頒發的技師證。曾組織和參與發電廠「高加」、「主蒸汽管」、「除氧器」等多項技術改造,自編《管道手冊》,並多次受廠部嘉獎和獲省科技獎。1994
年退休後從事文學創作。現為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會員,北方文學藝術研究所作家創作中心創作員,新世紀文學創作研究所創作員兼研究員。曾參加過全國職工文藝
創作刊授班,《長城文藝》刊授班,中國語言邏輯函授大學等學習。1997-1999年參加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和山東作家報文學創作函授班學習,自
1998年始在全國多家報刊發表30餘篇文學作品,曾參與《清水芙蓉》和《歲歲詩心》等書的組稿和編委工作。作品有《泰山游記》入選《99桂冠散文》,獲
一等獎;《遙向黃河》詩歌參加「華歌標」全國寫作大賽中獲二等獎;另有詩歌《思母》入選《中華詩歌精品選》獲三等獎;還有散文《祖父那句話》參加全國休閑
杯文學大賽中獲三等獎,現有200多首詩歌,80多篇散文和六篇小小說待發表。其傳略被編入《二十一世紀人才庫》和《另文學新人大辭典》及《中國文學藝術
界名人大典》等。
左可友:男,1937年11月生,湖南茶陵人,大學文化,中共黨員.寧夏石嘴山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1965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被分配到石嘴山市
農科所、農技站工作。曾任站長、黨支部書記。1985年被選為中共石嘴山市第四屆委員,1998年被選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八屆人大代表。1999年3月被
選為石嘴山市第七屆政協委員,1968年以來一直從事蔬菜技術工作。解決了一些生產中技術難題,1989年由他設計的節能日光溫室在全自治區推廣,在普及
科技知識、提高廣大農民科學知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對推動科技進步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曾先後獲自治
區、農業部科技進步獎4項(一、二等獎各2項),廳、地級獎11項。曾多次被評為自治區政府、黨委、及市委、市政府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1996年
被自治區黨委、政府評為「八五」期間全區農業戰線先進個人。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被石嘴山市政府評為科技明星。
左蓮之:女,1938年12月生,江蘇省濱海縣人。1965年8月畢業於南京醫學院醫療系。現任安徽維尼綸廠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一直從事內科臨床工作,
曾成功搶救多例冬眠靈及安坦中毒、腦血管意外、重症肝炎、肺性腦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危重病人。
左旭東:男,1948年4月生,安徽省巢縣人。工程師,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現任銅陵市科技咨詢室主任。中國情報學會會員。花炮生產、無煙蚊香、特種電
珠、羽絨生產等項目,調研報告和信息獲市科技咨詢獎。發表了「信息也是生產力」、「提高信息意識,增加投入、振興我市中心企業」、「企業競爭和投資發展戰
略」、「採取有效措施,抓好扭虧增盈」、「銅陵外向勞務市場的培育與機制初探」、「開拓四國邊貿市場」、「淺析我市外資引進的戰略」、「盡快設立生產力促
進中心機構——淺談銅陵科技成果轉化」、「組建股份企業強化監督機制是關鍵」、「技術與市場創新是股份制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舉措」、「風險投資是知識經
濟的發動機」、「古銅都老區改造」、「白銀深加工效益倍增」、「開發銅餐具前景可觀」、「凍干食品的開發前景看好」,等論文與建議18篇,其中有4篇獲市
級優秀論文獎,有6篇被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發行的《經濟改革理論探索》;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發行的《中國當代學者論文精
選》;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發行的《中國改革發展文論》;收錄;巴蜀書社1998年3月出版發行《中國網路學者傳略(一)》、中國人事出
版社1999年6月出版發行《中國專家大辭典(3)》、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出版發行《中國人才世紀獻辭》等入編。1996年至1998年連續三年獲
銅陵市人民建議積極分子稱號,安徽省科協六大代表,多次獲市政府,科委先進、優秀工作者,全國科技情報(信息)系統先進工作者,兼任銅陵市科技情報學會秘
書長。
左一序:男,1944年7月6日生,江蘇漣水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改革開放以來,主要在宏觀領域里致力於中國設備管理理論研究和工程實
踐,1979年到1988年,在國家醫式局工作,根據主持裝備開發和推廣等方面實踐,主編《醫葯工業設備管理:歷史、現狀與對策》、《醫葯工業進口設備:
地位、路局與管理》兩本100餘萬言的學術專著,主持制訂兩項基本制度,組建中國醫葯設備管理協會,將中國特色醫葯設備管理推進到「全效益、全過程、全員
工、全手段」的「四全管理」實踐階段。1988年調入中國設備管理協會,根據主持學術會議的成果,發表了《設備管理社會大徨模式》論文,首次發現並揭示了
中國特色設備管理存在著微、小、中、大層次管理結構以及由宏觀勢能,改革內能和科技動能組成的三維動力結構,獨創性地回答了「什麼是」和「如何推進」中國
特色設備管理的兩個基本問題,被專家們稱之為「國性性改革建議。「對發展中國現代設備管理理論和方法將是一個推動」。繼而主編《設備管理知識題解》一書,
發行30餘萬冊,成為貫徹國務院《設備管理條例》的工具書,成功舉辦了有400餘萬人參加的全國設備管理知識競賽活動。1998年發表了《中國特色設備管
理事業20年—在設備管理工作中學習和實踐鄧小平理論的體會》論文,從元題論、運動論、動力論、技術論、社團論諸方面對中國特色設備管理作出了進一步的概
括和,有關高層認為「有獨到的見解」,獲「中國設備管理改革20年大型徵文活動」特別獎,入選《高等偉大旗幟,實現宏偉目標—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學習鄧小
理理論成果匯編》一書。
左以彥:
男,1938年1月生,雲南昆明人。1955年中等葯學專業畢業。一直從事醫院葯學及葯事管理工作,刻苦自學,大膽實踐,辛勤耕耘了44個春秋。曾獲省青
年技術革新突擊手,3等功臣,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等多項稱號。書不釋手集葯醫專著千冊。原任「二甲」醫院葯劑科主任,副主任葯師。現任顧問,搞繼續教育
工作。是中國葯學會高級會員,曾系省葯學會醫院葯學分科學會委員,市葯學會理事,視系區醫葯衛生學會理事,《中華醫學論文集》特約編輯及六集編委,《盤龍
醫葯》責任編輯,現系《中華臨床醫學會》理事,世界華人遠程學院「醫院葯學」終身教授「國際衛生醫學研究院」葯劑教授。
60年代就採用離子交換水進蒸流器先進技術生產大輸液,為保安全親身試用。70年代國外臨床葯學興起,就自發地下臨床當葯療參謀,為「葯知醫用,醫知葯
情」做了大量臨床葯師起始工作,編有內資《中西制劑葯物手冊》,《輸液與葯劑》,撰寫論文改善「重醫輕葯」狀況。80年代後撰有「復方聚肌胞液外塗治療尖
銳濕疣49例」、「葯學人員處方制統一擺葯的引申芻議」等十餘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專業雜志發表及《中華醫學論文集》收載,上列二篇分別獲優秀論文3、1等
獎,並有多篇科普在《健康報》、《中國醫葯報》刊登。
左中英:1932年3月生,山西省繁峙縣人。1953年2月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機制專業3年,畢業後分配到太原重型機器廠工作。現任工
廠咨詢委員,成績優異的高級工程師。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兼任全國鑄造學會理事,山西省鑄造學會理事長、山西省機械工程學理事等社會
職務。他在鑄鐵車間從事鑄造生產技術工作32年,參加了車間生產機械化改造,完成了重大產品的鑄造任務。1981年在德國接受鑄造技術培訓,完成與國外合
作生產鋼管軋機的鑄造任務,參加關鍵任務針狀組織無限冷硬球鐵軋輥的生產應用。撰寫的「鑄鐵熔鑄技術的發展方向」論文在全國沖天爐學術討論會上交流。他在
任副總工程師3年期間,協助總工負責工廠熱加工技術工作,完成重大產品的質量創優,1986年組團赴美國、加拿大引進耐磨鑄鋼生產技術,生產出高強、高
硬、低溫、高韌鋼鑄件及A0D精煉超低碳不銹鋼,與別人合寫的「鑄鋼冒口微機輔助設計介紹與應用」,作為省學術會議論文進行了交流,並在直流電弧爐的推廣
與電爐排煙建設方面得到了應用。他任副總工程師兼技術改造處長期間,主要完成工廠「七五」國家限額以上技術改造項目。火車軸生產線、耐磨鑄鋼件鑄造生產
線、硬齒面表面處理等,調整了工廠產品結構,並以機械化生產線代替單機生產模式,加快了計算機技術在這些領域的應用以及環境保護項目的具體實施。1989
年參加機械部A0D考察組赴美、德、瑞士執行了聯合國援助項目的有關任務。
㈢ 山西省襄垣縣有什麼悠久歷史
據考古證實,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棲息繁衍,東北陽、安寧、上王、五陽、陶家莊、南邯、西營等村及村落附近都有灰坑、石斧、骨器、繩紋陶片、器形鬲是等文物出土。經鑒定,為龍山(新石器晚期)4000多年前文化遺址。襄垣夏屬冀州。
商初屬上黨國,後並入黎國。西周復屬上黨國。春秋時期,周桓王二十一年(前699)地屬魯大夫黨氏食邑,後被赤狄所奪,地歸潞子嬰兒國。周定王十三年(前594)晉景公滅赤狄,地歸晉公族食邑。周敬王十二年(前508)行政區調整後,地屬干陽。戰國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歸晉侯趙襄子領地。襄子築城於甘水之北取名襄垣,亦曰毅垣。周安王姬驕二十六年(前376),韓、趙、魏三家分晉,韓首置上黨郡,郡治襄垣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秦伐韓,割斷上黨與韓都聯系,上黨守馮亭以郡歸趙,地又屬趙。趙王遷十四年(前222),趙被秦滅,地歸秦轄。秦置襄垣縣屬上黨郡。二世胡亥二年(前208)為戰國七雄之餘魏王豹所據。西漢新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襄垣為上黨亭。東漢光武建武元年(25)),易亭為縣,復稱襄垣,屬並州上黨郡。東漢建武四年(28),屬匈奴族郝散領地。西晉永嘉二年(308),劉琨遷都尉張倚領上黨據襄垣,在城北12里(今堡底村一帶)築安民城。東晉咸和三年(328),為後趙石勒轄地。昇平二年(358),上黨郡治安民城,地屬前燕。太和五年(370)苻堅滅燕,地屬後秦。太元十一年(386),地歸後燕。太元十九年(394),北魏割上黨置襄垣郡,領屯留、長子、壺關、寄氏、樂陽五縣。北魏泰常五年(420),廢郡復縣,屬鄉郡。北魏建義元年(528),復治襄垣郡,領五原、建義、刈陵、襄垣四縣,屬並州。北齊廢郡為縣。北周宣政元年(578)改襄垣為潞州。開皇三年(583)罷州。十六年(596)於襄垣置韓州。隋大業初罷州為縣,屆上黨郡。唐武德初,復置韓州於襄垣,因漳水浸城,築新城於甘水之南(今址)。領襄垣、銅輥、黎城、涉縣、武鄉等五縣。貞觀十七年(643)廢韓州,以縣屬潞州。五代梁開平三年(909),地屬梁。龍德三年(923)屬五代唐。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屬五代晉。五代漢天福十二年(947)屬五代漢。五代漢乾祜三年(950)屬五代周。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屬隆德軍,後屬隆德府。靖康初,屬金河東路潞州屬縣。至元八年(1271),廢屯留縣並入襄垣,為潞州轄縣。至元十五年(1278)屯留和襄垣分置。明嘉靖八年(1529),襄垣屬潞安府。清襲明制。民國元年(1912),襄垣直屬山西省。民國3年(1914),屬冀寧道。民國6年(1917)廢道歸省。民國26年(1937),山西在省;縣間設政治區(稱行政專員公署)襄垣屬第三政治區(政治區設沁縣)轄縣。民國29年(1940),屬太行區第二辦事處轄縣。民國30年(1941)8月,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太行二專署轄縣。民國35年(1946)6月歸太行二專區轄縣。民國37年(1948)9月,屬華北人民政府太行二專區轄縣。民國38年(1949)5月,屬左權專區轄縣。同年8月改屬山西省長治專區轄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沿襲前制。1954年5月,屬晉東南專區轄縣。1958年9月,襄垣與沁縣合並,改稱襄沁縣,後又與沁源合並,又稱沁縣。1959年10月,三縣分治,襄垣仍為晉東南專區屬縣。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襄垣改屬長治市轄。[1]㈣ 襄垣有哪些歷史人物
襄垣因公元前455年趙襄子築城於此故名。西漢置縣,歷代未改。全縣轄8鎮版3鄉、328個行政權村、1088個自然村;總人口25萬,其中非農人口6萬,農業人口19萬;總面積1160平方公里。全境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屬丘陵半山區,最高海拔1725米,最低海拔800米,平均海拔1000米,屬大陸性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9℃,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無霜期平均166天左右。 長治市襄垣縣地圖
襄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人文景觀,古有八景:寶峰晴雪、獅山晚照、涼樓盛觀、漳江春渡、市橋懷故、韓山獨秀、仙堂舊隱、甘泉嗽玉。歷史人物主要有,西漢傑出的政治家張良;東晉著名高僧、旅行家、翻譯家法顯;明洪武年間監察御史連楹;明嘉靖年間禮部和吏部尚書劉龍等。
㈤ 對山西歷史有影響的山西歷史名人,介紹影響
1、衛青
衛青,古河東平陽(今臨汾境內)人。千古帝王漢武帝時期大將軍,被封內長平侯,容此侯爵因他而立。一生征戰無數少有敗績,為漢朝北部僵局的穩固打下堅實基礎。
2、關羽
關羽,古河東解縣(今運城境內)人。東漢末年蜀漢名將,斬顏良、擒於禁、殺龐德,威震四海,一代武聖,「忠義」就是他的代名詞。
3、武則天
武則天,古並州文水(今文水縣東)人。一代女皇,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後被選為才人,高宗過世後,以皇太後身份掌握朝政,六十七歲登基稱帝。她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有很大的歷史功績。
4、狄仁傑
狄仁傑,古並州(今太原狄村)人。唐朝武周時期宰相,偉大的政治家。為人正直,嫉惡如仇,任職一地便造福一方。封相之後,輔國安邦,可謂承上啟下的國之棟梁。
5、司馬光
司馬光,古陝州(今山西夏縣)人。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及史學家。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司馬光幼年「砸缸救友」的故事,他最大的成就便是主持和編纂了我國歷史上最早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成為史學界不朽的傳世佳作。
㈥ 在歷史上,山西省都出過什麼名人
王烈:字彥方,平原縣(今山東平原)人。生於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卒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8年)。王烈少時師從陳寔,聞名遐邇。董卓作亂時避亂遼東,並多次拒絕曹操的聘請。七十八歲時病死於遼東。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太原)人。少時知名,初為曹丕的文學侍從,曹丕繼位之後,王昶由散騎侍郎轉任洛陽典農、兗州刺史。魏明帝繼位,出任揚烈將軍、徐州刺史,封關內侯、武觀亭侯。伐吳之後升任征南大將軍,晉封京陵侯。討伐毋丘儉之亂之後升任驃騎將軍,又因平定諸葛誕有功而升任司空。王昶著有《治論》、《兵書》等數十篇論著。死後謚號穆侯。
王沈:西晉文學家。字彥伯。高平(今山東巨野)人。生卒年不詳。出身寒素,受豪門世族壓抑,仕郡文學掾,鬱郁不得志,終於鄉閭。曾作《釋時論》以發泄內心積憤。《晉書·惠帝紀》載,惠帝「居大位,政出群下,綱紀大壞,貨賂公行,勢位之家,以貴□物,忠賢路絕,讒邪得志,更相薦舉,天下謂之『互市』焉。高平王沈作《釋時論》,南陽魯褒作《錢神論》,廬江杜嵩作《任子春秋》,皆疾時之作也」。《釋時論》強烈地指責了世族制度對人才的壓抑,揭露了一批無德無才、欺世盜名之徒的可憎面目和卑劣用心:「責人必急 ,於己恆寬。德無厚而自貴,位未高而自尊。」這些人趨炎附勢,黨同伐異。文章最後表明了作者自己懷真抱素,淡泊自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全篇文章,或庄或諧,辛辣有力,是晉代一篇思想性很強的散文。傳世作品僅《釋時論》一篇。
王渾(223~297年),字玄沖,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三國至西晉時期的大臣。出生於一個官僚家庭,其父王昶是魏國司空。王渾承襲父親京陵侯之位,屬魏大將軍曹爽部下。嘉平元年(249年),「高平陵事變」後,曹爽被殺,王渾隨之免職。後來又被起用為懷(今河南沁陽縣)令,參司馬昭的安東將軍軍事,任散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咸熙年間(264~285年),為越騎校尉。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於龍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於」,亦稱「初唐二傑」。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績的侄孫。
王維(701-761),字摩詰(jié),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崇信佛教,人稱詩佛,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但是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王維在唐詩的范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任過太樂(yuè)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後兩京收復,降職為太子中允,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
王居正(公元11世紀)〔北宋〕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生卒年不詳。學丹青有父風,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間,與父王拙同馳名於畫壇希望對您有幫助
㈦ 十個歷史人物事跡
1、秦始皇嬴政
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親政。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2、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
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3、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4、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辟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台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5、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
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漸多疑,殺害功臣,並且聽信文獻皇後之言,廢黜太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仁壽四年(604年)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6、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後竇氏。
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於用兵。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
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7、魏徵
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下曲陽縣(今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群書治要》總編、《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8、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
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追尊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後,追謚聖武皇帝。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追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
9、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劉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至
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傳位其孫朱允炆。
10、康熙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㈧ 長治有什麼歷史名人
王常月、法顯大師、馮奉世、李業興、堯雄、苗晉卿、李繼隆等。
1、王常月,王常月是道教里「全真教」派的支派「龍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全真教在13世紀左右曾一度非常興盛,其中一位很有名望的人物丘處機創立了龍門派,使這一派在元朝廣泛流傳。但是丘處機死後,道藏被毀,大批道家經典徹底失傳,北方以這一派為代表的道教就開始衰落了。直到17世紀,王常月重新改革了這一派別,又使它維持了一段時間的興旺。
2、馮奉世平定莎車,討平羌亂,為漢朝邊疆穩定做出巨大貢獻。
3、法顯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在399年,法顯65歲的高齡從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出發,經西域至天竺尋求戒律,游歷30餘國,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歷時14年,於義熙九年歸國。
法顯、玄奘將佛教文化引入中國,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很大影響。
4、李業興一生對於天文歷法上的貢獻很大。北魏時使用的是趙陬制定的歷法,由於年久歲遠,運算差誤較大,致使節氣相差甚遠。宣武帝延昌中(512—515年),李業興制定了一部《戊子元歷》獻上,當時獻給朝廷的還有屯騎校尉張洪、盪冠將軍張龍祥等9家制定的歷法。宣武帝詔令把10種歷法參定為1種,張洪等9家共推李業興負責,於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年)制訂成《戊子歷》頒行。
5、李繼隆西征黨項,雍熙二年(985年),李繼隆赴西北,討伐黨項首領李繼遷,於濁輪川一戰殺敵五千,迫其狼狽逃走;又平滅其餘各族反叛勢力。
淳化五年(994年)後,以河西行營都部署破李繼遷、擒趙保忠(李繼捧)。至道二年(996年),再討李繼遷,雖多次獲勝,因部署欠周密以及糧草不足,最終無功而返。至道三年(997年),重建軍事要塞鎮戎軍。
㈨ 誰知道山西省的著名歷史名人以及他們的歷史簡介
山西名人
歷圝史名人
一、山西帝王列表 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 簡襄功烈趙簡子 簡襄功烈趙襄子 鮮卑驕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漢國皇帝劉淵 漢國皇帝劉聰 前趙皇帝劉曜 後趙皇帝石勒 後趙皇帝石虎 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 後唐太祖李克用 後唐庄宗李存勖 後唐明宗李嗣源 後晉高祖石敬瑭 後晉出帝石重貴 後漢高祖劉知遠 北漢皇帝劉崇 北漢末帝劉繼元 二、各個時期的歷圝史名人 史前 (3人):蒲伊(堯師)堯、舜、禹 先秦 (27人):箕子、傅說、叔虞、晉武公、荀息、重耳(晉文公)、狐偃、介子推、祁奚、趙盾、董狐、程嬰、韓厥、士丐、魏絳(魏莊子)、師曠、羊舌肸、董安於、尹鐸、趙鞅、智伯、豫讓、趙毋恤、猗頓、屍佼、藺相如、荀況(荀子)、趙雍、李圝冰 漢魏 (19人):郅都、衛青、霍去病、霍光、班婕妤、溫序、郭泰、郭大、衛覬、王烈、關羽、張遼、賈逵、毋丘儉、樂詳、王昶、王沈、裴秀、貂蟬(正史無記載) 、徐晃 兩晉十六國 (23人):賈充、孫楚、王渾、王濟、裴頠、賈南風、郭璞、鄧攸、溫嶠、魯勝、衛鑠(衛夫人)、孫盛、孫綽、郭澄之、慧遠、法顯、劉淵、劉聰、劉曜、石勒、石虎、慕容永、衛玠 南北朝 (19人):周續之、裴松之、王玄謨、裴駰、柳惲、裴子野、王僧辯、拓跋珪、拓跋燾、拓跋宏、王慧龍、王遵業、爾朱榮、賀拔岳、曇鸞、高歡、高洋、斛律光、王峻、裴讓之、唐邕、獨孤信 隋唐 (58人):薛道衡、王通、薛世雄、薛舉、柳biàn(四聲){字型:上「巧」下「言」}、裴蘊、裴寂、劉圝武周、王劭、裴矩、溫大雅、王珪、裴世清、武士彟、王績、尉遲恭、王方翼、王勃、窺基、裴行儉、薛仁貴、裴炎、武承嗣、狄仁傑、武則天、武三思、宋之問、薛稷、薛曜、薛訥、張守珪、王之渙、裴耀卿、王翰、王鉷、封常清、王維、王昌齡、薛嵩、王縉、盧綸、呂溫、柳宗元(祖籍山西)、白行簡、王播、王涯、裴度、張圝彥遠、呂洞賓、柳冕、溫庭筠、聶夷中、唐彥謙、司空圖、張果老,楊玉環 五代 (15人):李克用、李存孝、荊浩、郭崇韜、李存勖、安重誨、李嗣源、史匡翰、石敬瑭、武漳、劉知遠、劉崇、劉承鈞、李筠、毋昭裔 宋遼 (33人):司馬光、王全斌、黨進、王溥、刑抱朴、楊業、楊弘信、劉繼元、呼延贊、畢士安、文彥博、郭若虛、楊延昭、楊文廣、高克明、狄青、孫復、劉羲叟、司馬池、 司馬康、王掘、王居正、王詵、王彥、馬遠一家、蕭照、趙鼎、楊存中 金元 (41人):胥持國、郝天挺、胥鼎、高汝礪、楊雲翼、陳規、雷淵、馮廷登、馮妙真、孫威、宋德芳、劉祁、劉郁、元好問、段克己、段成己、麻革、李俊民、張存惠、張德輝、陳賡、郝經、薛景石、許國禎、許扆、關漢卿、姚天福、孫拱、白樸、溥光、高克恭、察罕、同恕、劉致、喬吉、賈魯、呂思誠、石俊寶、薩都刺、鄧光祖 明朝 (29人):高巍、侯琎、羅貫中(祖籍山西)、薛瑄、常倫、韓文、陳卿、喬宇、王瓊、李瀚、周鈇、任環、楊博、孔天胤、王崇古、張四維、王國光、褚鈇、劉東星、王家屏、張養蒙、麻貴、張銓、曹於汴、張鳳翼、孫傳庭、韓爌、鮑承先、張慎言 清朝 (48人):白胤謙、賈漢復、程康莊、朱之俊、傅山、於成龍、於准、戴廷栻、閻若璩、吳雯、吳琠、張泰交、范鄗鼎、陳廷敬、田從典、李毓秀、裴幰度、劉璋、任舉、孫嘉淦、宋廷魁、徐昆、宋鑒、宋在詩、張佩芳、康基田、祁韻士、李鑾宣、安清翹、張敦仁、曹順、栗毓美、祁貢、仝卜年、張穆、李鎔經、祁世長、楊尚文、徐繼畲、喬松年、范守義
㈩ 祖籍是襄垣的歷史文化名人
連楹
連楹(1354——1402),字子聰,號棟宇,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縣)人,連楹以「專於職守,事君無二心,護法可斷頭,耿直忠烈」著入國史,同尚書暴昭以潞安「雙忠」載入方誌。
襄垣縣著名人物 (5張)
羊舌赤
羊舌赤,字伯華,春秋時晉國人,代父秩扁佐中軍尉。其食采於銅鞮(今襄垣虒亭),故又稱銅鞮伯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故事就發生在羊舌赤父子身上。孔子曾贊羊舌赤道:「其幼也,敏而好學;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難乎哉!」
趙襄子
趙襄子即趙毋恤,戰國時期趙國的創始人,他出生於五霸稱雄的春秋末代,卒子諸侯兼並的戰國早期。
豫讓
豫讓春秋戰國時晉國襄垣人,為晉卿智瑤家臣。公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智氏。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
張良
張良(?——前186年),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法顯
法顯(334年——420年),並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