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甘肅歷史從何時有記載
先秦時期,中國分為九州,甘肅省境大部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
Ⅱ 甘肅歷史從何時有記載以前大家都是如何稱呼甘肅的
甘肅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始祖的主要聚居地和古代東亞農業的主要發祥地之一。禹貢九州中甘肅省境大部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絲綢之路也在這里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和燦爛文化, 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張掖大佛寺、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歷史估計都與甘肅歷史相關。新歐亞大陸橋 重新構築起現代絲綢之路,甘肅作為中國東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亞、西亞、中東、歐洲的重要通道,戰略地位更加突出。
先秦時代在春秋時代東南部屬於秦國,西部屬於西戎,公元前688年在現在天水一帶秦國設置了邽縣,前280年設置隴西、北地二郡。海西走廊系月氏所割。
[編輯] 秦漢時代秦統一中國本部後,在今甘肅地設立了隴西郡,隴西郡境內有西起臨洮、東北至陝北的秦長城。
漢代此地置涼州。由於張騫通西域,河西走廊成為「絲綢之路」的必經要道,以及許多新的城鎮興起,漢武帝在現在甘肅一帶將黃河以西分置四郡,黃河以東置五郡,統歸涼州管轄。十六國時代有5個國家在甘肅境內建都。
[編輯] 兩晉南北朝時代南北朝時代屬北魏,當時佛教從西域傳入,在甘肅境內大興石窟,目前最重要的有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等。
[編輯] 隨唐五代時代隋文帝時,蘭州總管府管轄該地,也是蘭州名稱的最初來源。
唐代因為李家屬於隴右世家,又因為向西擴張的需要,重視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甘肅一帶的作用,將其分置關內道、隴右道和山南道,共轄22州,其中在河西走廊最大的是甘州(現在張掖一帶)和肅州(現在酒泉一帶)。
五代十國時期,甘肅倍受戰亂,少數民族侵入。
[編輯] 宋遼金夏宋代時歸屬西夏。西夏將唐代的甘、肅兩州的首字合並,設置「甘肅軍」,從此正式稱為甘肅。成吉思汗大軍進攻西夏時,死於甘肅,遺體雖然運回蒙古,現在甘肅興隆山上有成吉思汗衣冠冢。
[編輯] 元朝1261年,元代在甘肅立西夏中興行省,治中興府,但屢次廢除,並劃入陝西四川行省。直至1286年,該省遷治甘州路,並正式改名為甘肅行中書省。
[編輯] 明朝明代,甘肅行省被劃入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明初改設沙州衛。正德年間,閉鎖嘉峪關,此地遂被廢棄。後再次為吐魯番所佔。
[編輯] 清朝清康熙二年,分陝西省西部為鞏昌省,五年改稱甘肅省,管轄整個西域。1884年慈禧主政時將新疆單獨劃出。甘肅省(含寧夏)屬於內地十八行省。乾隆年代蘭州起為陝甘總督府駐地。
清朝末年,陝西甘肅一帶爆發了大規模的穆斯林反清起事,後演變為回民族大規模屠殺漢人的恐怖活動,史稱『同治回亂』。1873年被以漢人湘軍為主的清朝軍隊鎮壓,只有西安城內未參加作亂的3萬回民得以倖存,其餘陝甘回民一部分逃亡,其餘人均已被軍隊展開報復性屠殺。
[編輯] 近現代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將青海、寧夏單獨置省。甘肅基本維持了目前的省境。1963年西北各省最後劃定省界。
Ⅲ 甘肅歷史從何時有記載以前甘肅叫什麼[
以前名字叫:甘、隴、隴右、雍涼、隴原。
甘肅(簡稱:甘或隴),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蘭州,省名取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甘肅地處中國西北地區,東通陝西,南瞰四川、青海,西達新疆,北扼寧夏、內蒙古,西北端與蒙古國接壤,境內為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氣候類型多樣,從南向北包括了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山高原氣候等四大氣候類型。截止2017年末,甘肅省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幅員面積42.59萬平方公里(其中飛地53.22平方公里)。
先秦時期,中國分為九州,甘肅省境大部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南北朝時期,甘肅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的統治地區。清朝時期,設陝西右布政司,後改甘肅布政司,行政中心從鞏昌(今隴西縣)遷至蘭州市,轄今甘肅、新疆、青海、寧夏省區部分范圍。
2018年上半年,甘肅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0%。
(3)甘肅歷史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甘肅的風俗
清湯牛肉麵
甘肅旅遊景點分布蘭州清湯牛肉麵俗稱「牛肉麵」,是蘭州著名的風味小吃和最具特色的大眾化經濟小吃,被當地人譽為蘭州的麥當勞。蘭州牛肉麵創始於光緒年間,系回族老人馬保子。牛肉麵以肉爛湯鮮、面質精細而蜚聲中外。
蘭州牛肉麵有一清(湯清)、二白(蘿卜白)、三紅(辣子油紅)、四綠(香菜綠)、五黃(面條黃亮)五大特點。
面條根據粗細可分為大寬、寬、細、二細、三細、毛細、韭葉子等種類。面條用手工現場拉成,一碗面不到兩分鍾即可做好,再澆上調好的牛肉麵湯、白蘿卜片,調上辣椒油、蒜苗、香菜。
百花全雞
這也是用發菜作配料的名菜。用一隻肥母雞,取下雞脯,雞裡脊,加脂肉剁成細泥,加水、蛋清、精鹽,攪成雞茸。剩下部分加蔥、姜、精鹽上籠蒸爛取出,留頭、爪、翅膀,將其餘的肉切成五分大的片鋪在魚盤中。
另將菠菜、發菜、蒸熟的蛋黃分別製成細末。這時,將雞茸抹在盤內鋪的雞片上做成菱形塊(也可做成其它圖案)將菠菜、發菜、蛋黃這四種碎末整齊地撒在雞茸上。將雞頭用刀劈開擺在魚盤前端,雞爪去尖按雞形擺在魚盤的另一端,翅膀擺在兩邊。
上籠蒸十分鍾,勾流水芡即成。這道菜操作精細,圖案新穎,香嫩可口,清淡不膩。
Ⅳ 甘肅歷史的演變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庄浪、隴縣38鄉合並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並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Ⅳ 甘肅的稱呼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是什麼時候
在北宋的時候第一次出現。北宋年間,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
Ⅵ 甘肅在最早的時候屬於中國版圖嗎
周、秦時期,甘肅東南部已經納入版圖,比如戰國時期 秦國 的邊防重鎮 狄道(今 甘肅 臨洮)
Ⅶ 甘肅省有多少年的歷史
甘肅建省來約有700 多年的歷史;縣的源建制早於省的,從春秋時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己達2200餘年。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元代建立大一統帝國後,創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設甘肅行中書省,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甘肅省的行政區劃。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張掖市)、肅州(今酒泉市)的第一個字合成。
Ⅷ 甘肅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甘肅省,簡稱甘或隴,省會蘭州,位於我國的西北地區、黃河上游,東邊是陝西省,南邊是四川省、青海省,西邊是新疆,北邊是內蒙古、寧夏,全省總面積45.49萬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末,甘肅省常住人口2647.43萬人。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三國時期沿襲東漢建制,大部分地方屬曹魏,南部的部分地區屬蜀漢。
西晉時期,隸屬涼州、秦州和雍州。
西晉末到十六國時期,跨境或在甘肅境內先後建立的割據政權有:後趙、前秦、後秦、前涼、西秦、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各佔有約當今甘肅一部之地。
南北朝時期,甘肅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的統治地區。
隋朝時期,省內共設16郡,76縣,公元617年,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舉兵反隋,佔領河西,建大涼國,歸附於東突厥。
唐朝時期,李軌被李淵所滅,甘肅境分屬關內道、隴右道和山南道,共轄22州。公元764年,包括甘肅在內的河西、隴右被吐蕃占據。
公元849年,唐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張議潮占據包括甘肅在內的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唐朝再次占據甘肅。
北宋時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
元朝時期,設甘肅等處行中書省,轄黃河以西七路二州,黃河以東地區為陝西興遠路。
明朝時期,省境屬陝西布政司、陝西都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
清朝時期,設陝西右布政司,後改甘肅布政司,行政中心從鞏昌(今隴西縣)遷至蘭州市,轄今甘肅、新疆、青海、寧夏省區部分范圍。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甘肅省境又劃分為七道,轄今甘肅、內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東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邊、寧夏。
民國十六年(1927年),撤道為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分出青海和寧夏兩省區。其行政區域大體與今相同。
1950年1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截至2019年末,甘肅省下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17個市轄區、5個縣級市、57個縣、7個自治縣。
分別為蘭州市、嘉峪關市、金昌市、白銀市、天水市、武威市、張掖市、平涼市、酒泉市、慶陽市、定西市、隴南市、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Ⅸ 甘肅的由來!
甘肅建省約有700 多年的歷史;縣的建制早於省的,從春秋時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己達2200餘年。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但作為地方行政區劃名稱,元代才正式設置甘肅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張掖市)、肅州(今酒泉市)的第一個字合成。簡稱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隴山之西,故亦稱隴西、隴右,或簡稱隴。
甘肅位於黃河中、上游。遠古時期這里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是個稀疏的草原環境。低凹地豐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叢,台地上疏鬆的黃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種動物,為原始人類生存提供了天然適宜的環境。因此,這里是我國歷史上經濟開發,特別是農業墾殖和古代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是形成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根據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證明,遠在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在這塊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簡陋的石器頑強地同大自然作斗爭。建國以來,先後在鎮原縣姜家灣、寺溝口、黑土梁,慶陽縣巨家塬,環縣樓房子和劉家岔處,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動物化石和早期人類用火的遺跡。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己發現的有1000處,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為中心,處於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的齊家文化;還有晚於齊家文化,發現己有銅器,己經進入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早期的辛店、寺窪和卡窯文化。古代傳說中的四千年前的炎帝(號神農氏)、黃帝(號有熊氏,又號軒轅氏)也起於西北。近幾年來,我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東部秦安縣大地灣發現並挖掘了一處距今7800至4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出土文物8000餘件,其中發現的7000年前的地畫、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築面積達450 平方米的原始社會會堂式宏偉建築,系國內首次發現。這處遺址堪與西安半坡村遺址相媲美。這里發現的罕見的三足缽、三足罐珍品,比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灣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史前史特別是研究古代建築、文字起源和人類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甘肅省行政區劃
Ⅹ 關於甘肅的歷史
甘肅建省約有700 多年的歷史;縣的建制早於省的,從春秋時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己達2200餘年。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元代建立大一統帝國後,創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設甘肅行中書省,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甘肅省的行政區劃。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張掖市)、肅州(今酒泉市)的第一個字合成。簡稱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隴山之西,故亦稱隴西、隴右,或簡稱隴。
蘭州,甘肅省省會,甘肅省的政治、文化、經濟和科教中心,是中國七大軍區之一的蘭州軍區本部所在地,中國18個鐵路局之一的蘭州鐵路局本部所在地。
蘭州市區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城而過。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徵,地處黃河上游,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氣溫10.3℃。[1]
蘭州是唯一黃河穿越市區中心而過的省會城市。 2012年8月28日,國務院批復設立西北地區第一個、中國第五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把建設蘭州新區作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並於2020年將蘭州發展為西北地區現代化大都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