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武漢為什麼被叫做大武漢
中國歷史上稱之為「大」的城市,一個是上海,再就是武漢。「大武漢」之稱由來久矣。
大武漢非武漢人的自稱,而是源於廣東中山人氏的概括。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里說:「要把武漢建成紐約、倫敦之大,要建設成東方的芝加哥」。辛亥首義成功,中山先生稱「武漢一呼,四方響應」。武漢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說到大武漢,不能不提到張之洞。這位晚清重臣,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開拓者,近代改革開放新風的引領者之一,在長達18年的湖廣總督任上,在武漢辦學堂、開(兵)工廠、修鐵路、築大堤,使武漢備受全國矚目,一躍而為「僅次於上海的大都會」。
大革命時期,武漢曾經成為革命的中心。抗日戰爭時期,武漢又一度成為全國「抗戰」的中心。當時有一首響徹全國的歌,歌名就叫《保衛大武漢》,歌中唱道:「武漢是今日最大的都會,我們要堅決保衛她,像西班牙保衛馬德里」,「用我們無窮的威力,保衛大武漢」。
1954年,武漢遭遇歷史上特大洪水,長江沿線乃至全國響起「保衛大武漢」的口號,鼓舞千萬中華兒女與長江大堤共存亡。1998年抗洪,中央領導高度關注武漢,又一次提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保衛大武漢」。?98抗洪精神由此鑄成。
大武漢確有其大。登上黃鶴樓,極目楚天,武漢之大氣大勢盡收眼底:兩江交匯,龜蛇相望,三鎮鼎立,大江東去。武漢市域之浩盪,氣勢之磅礴,不可不謂之大。
武漢市國土面積8494.41平方公里,是香港的8倍,新加坡的13倍;全市總人口831萬,比奧地利、挪威、芬蘭、丹麥的人口還多一二百萬,其中市區人口占總人口60%,流動人口120萬-150萬。就城區面積、人口規模而言,僅在北京、上海、重慶之後,武漢不可不謂之大。
武漢水域遼闊,占市域面積的25%,大小湖泊370多個,水域率、湖泊率居全國之首。東湖水面相當於西湖水面6倍。像東湖這樣大的湖泊,武漢還有6處。就城市水域、湖泊而言,武漢不可不謂之大。
武漢是湖北省的龍頭,GDP佔全省的30%,地方財政收入佔全省的35.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省的33.6%,出口總額佔52%,外商投資佔70%左右。在湖北乃至中西部,武漢可謂「鶴立雞群」、「舉足輕重」。論城市塊頭在全省所佔比重,武漢不可不謂之大。
武漢素稱「九省通衢」,得中獨厚,腹地市場廣闊,貨物吞吐寰宇,全國十大商場武漢有其二;武漢又處「唯楚有才」之地,科研院所眾多,各類人才濟濟,「武漢·中國光谷」在全國風生水起,光纖光纜產量全國第一。論城市市場、人才,武漢不可不謂之大
B. 武漢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武漢,也被稱為江城,座落在長江和漢江交匯處。根據考古發現和記載,人類五千年前就居住在這里。這個城市的發展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盤龍城。
這個古鎮的舊址位於黃陂縣,這是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商代的第一個城市。東周時期(公元前770-221)武漢被楚國統治很長一段時間。因而,楚國文化成為了今天武漢文化的基礎。
由河流劃分,武漢分為武昌、漢陽、漢口鎮,它們的歷史、規模和發展速度都各有不同。
武昌
武昌是在三國初期建立的。吳國准備和蜀國爭奪荊州,並且將吳國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到了鄂縣,改名武昌。舊時武昌擁有先進的手工業,例如造船、冶金、鑄造硬幣、青瓷和白瓷製造業。值得一提的是自三國開始黃鶴樓的興與衰。這座塔的每次修繕都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特點,說明了武昌的歷史文化轉變。
漢陽
漢陽的名字是和漢江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在中國古代文化里,陽(相對於陰)表示山的南面,河的北面。漢陽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位於龜山的南面漢江的北面。這個名字是在隋朝606年改名自漢津。漢陽在唐朝年間(618-917)迅速發展。漢陽,尤其是鸚鵡島(鸚鵡洲)地區一直是長江中游商人的貿易中心,有著繁榮的商業和手工業。
漢口
歷史上,原與漢陽相連,是漢陽縣屬地,直到明朝1474年。在當時,漢江改道,在龜山的北面山腳下匯入長江,分離了兩個城市。之後漢口成為了一個全新的貿易口岸,在名聲上和發展速度上大大超越了武昌和漢陽。
當代武漢
武漢在中國現代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約在17世紀,漢口就像「東方芝加哥」,位列中國四大名鎮之一。在它1861年開放為通商口岸之後,漢口成為了最大的內陸貿易港。很多國家,包括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和日本都在這里設立了租界,其中大部分設立了領事館。
後來,在1911年的武昌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曲,這標志著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1926年,武昌、漢口和漢陽合並成了現代的武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漢被批准為命脈工程和冶金工業城市。八年後,第一個橫跨長江承載公路和鐵路的雙層大橋通車了。
C. 為什麼歷史上只有大上海和大武漢之說,為什麼稱之為大
面積大。
人口多。
影響力大,輻射區域廣。
D. 為什麼武漢會有那麼多大學
我覺得武漢會有那麼多大學,應該和它的地理位置有關,武漢處於我國的版正中心地區,權他的,交通發達。嗯,經濟也較為發達,離哪一個城市都相對比較近,因此很多高校都會在武漢定址設立,所以我覺得這應該是武漢有那麼多大學的原因吧。
E. 歷史上的武漢究竟有多麼繁華
明朝時期,由於漢水改道,形成了漢口鎮,並且後來居上,成為武漢地區最重專要的部分,屬到了明末清初,漢口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與北京、蘇州、佛山並稱為“天下四聚”,又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並稱為“四大名鎮”,成為楚中之地最繁盛的城市。
F. 武漢的歷史是那一個年代誰取的那個人為什麼那樣取急急急!多謝了。
我記得武漢被稱作武漢是因為武漢有三鎮,武昌、漢口、漢陽,各取第一個字即是武漢。
更具體的我稍微搜索了一下,給你答案。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我國歷史文化名城,華中地區和長江中游的經濟、文化、信息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稱。
武漢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離漢口僅30里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遺址在盤龍湖畔被發掘出來。可見,自商、周以來武漢地區即是重要的古城鎮。
武漢是武昌、漢陽、漢口的合稱,即"武漢三鎮"的合稱。武漢成為統_的大城市,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武漢三鎮在歷史上形成的時序為江北(漢陽)先於江南(武昌),而漢口在明代以前,不過是毗連漢陽的一個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謂"武漢",乃是武昌、漢陽兩地的合稱。元代武昌、漢陽均屬湖廣行省,鄂(武昌)漢(漢陽)並稱,是為雙城。元代詩人余闕在詩中把武昌。漢陽稱為"雙城",顯示了武昌、漢陽由單稱到合稱的趨勢。
明憲宗成化(146--1487)年初,漢水改道人江,漢口 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漲水之際,江水漫溢,人們仍無 法安居。1635年(明崇偵八年)通判袁倡創築長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 之長堤街。此後,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慶時,漢口居民 已達 36,929戶,129,183人,但漢口在很長一段時間 里,一直隸於漢陽縣,因此,早期的"武漢"概念仍是武 昌、漢陽雙城的合稱。如 1822年(清道光二年),范鍇所 著《漢口叢談》中"遂陷武漢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漢 陽等郡(府),漢口是稱不上郡(府)的。咸豐年間,湖北巡撫胡林翼在其奏章、函牘中常用"武漢"兩字,如"武漢為荊襄咽喉"、"若使武漢克復"、"武漢兩城對峙"等等,顯然也是指武昌、漢陽(當然也包括了漢口)兩地的, "武漢"實際上應讀作"武、漢"。
漢口的獨立地位是在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才確立的,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陽、夏分治,改漢口同知為撫民同知,分漢陽漢水以北地段北至攝口,西至嬌口,撥歸同知管轄,立名曰"夏口廳"。到民國初年,改同知為知事,易廳而為縣,於是便有了夏口縣。當時,武昌(江夏)、漢陽、漢口(夏口)仍以各自名稱為主,而且各有隸屬,如清末時江夏屬武昌府,漢陽、夏口屬漢陽府,民初時夏口屬江漢道,故未形成統一的行政建制,在歷史上,亦有將漢陽、漢口聯稱為"陽夏",將武昌、漢陽聯稱為 "武陽",將武昌、漢陽、漢口聯稱為"武陽夏"者。
1926年秋,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次年初,國民政府將漢口市(轄漢陽縣)與武昌合並,劃為京兆區,作為首都,並建立統一的武漢市政府,此時,武漢才取得了作為政區、市區的稱謂。此後,武昌、漢陽、漢口時分時合,直到 1949年解放前夕,漢口作為直轄市,武昌作為省轄市,漢陽作為縣而分治。
解放後,政務院將漢口、武昌、漢陽(縣府所在地及鄰近地區)合並為武漢市(原漢陽縣治所遷至蔡甸,保留縣的建制),武漢市人民政府設在漢口。至此,武漢三鎮才名符其實地合三為一了。
武昌: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G. 大武漢的由來
中國歷史上稱之為「大」的城市,一個是上海,再就是武漢。「大武漢」之稱由來久矣。
大武漢非武漢人的自稱,而是源於廣東中山人氏的概括。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里說:「要把武漢建成紐約、倫敦之大,要建設成東方的芝加哥」。辛亥首義成功,中山先生稱「武漢一呼,四方響應」。武漢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說到大武漢,不能不提到張之洞。這位晚清重臣,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開拓者,近代改革開放新風的引領者之一,在長達18年的湖廣總督任上,在武漢辦學堂、開(兵)工廠、修鐵路、築大堤,使武漢備受全國矚目,一躍而為「僅次於上海的大都會」。
大**時期,武漢曾經成為**的中心。**戰爭時期,武漢又一度成為全國「抗戰」的中心。當時有一首響徹全國的歌,歌名就叫《保衛大武漢》,歌中唱道:「武漢是今日最大的都會,我們要堅決保衛她,像西班牙保衛馬德里」,「用我們無窮的威力,保衛大武漢」。
1954年,武漢遭遇歷史上特大洪水,長江沿線乃至全國響起「保衛大武漢」的口號,鼓舞千萬中華兒女與長江大堤共存亡。1998年抗洪,中央領導高度關注武漢,又一次提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保衛大武漢」。98抗洪精神由此鑄成。
大武漢確有其大。登上黃鶴樓,極目楚天,武漢之大氣大勢盡收眼底:兩江交匯,龜蛇相望,三鎮鼎立,大江東去。武漢市域之浩盪,氣勢之磅礴,不可不謂之大。
武漢市國土面積8494.41平方公里,是香港的8倍,新加坡的13倍;全市總人口831萬,比奧地利、挪威、芬蘭、丹麥的人口還多一二百萬,其中市區人口占總人口60%,流動人口120萬-150萬。就城區面積、人口規模而言,僅在北京、上海、重慶之後,武漢不可不謂之大。
武漢水域遼闊,占市域面積的25%,大小湖泊370多個,水域率、湖泊率居全國之首。東湖水面相當於西湖水面6倍。像東湖這樣大的湖泊,武漢還有6處。就城市水域、湖泊而言,武漢不可不謂之大。
武漢是湖北省的龍頭,GDP佔全省的30%,地方財政收入佔全省的35.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省的33.6%,出口總額佔52%,外商投資佔70%左右。在湖北乃至中西部,武漢可謂「鶴立雞群」、「舉足輕重」。論城市塊頭在全省所佔比重,武漢不可不謂之大。
武漢素稱「九省通衢」,得中獨厚,腹地市場廣闊,貨物吞吐寰宇,全國十大商場武漢有其二;武漢又處「唯楚有才」之地,科研院所眾多,各類人才濟濟,「武漢·中國光谷」在全國風生水起,光纖光纜產量全國第一。論城市市場、人才,武漢不可不謂之大
H. 武漢為什麼叫大武漢.
中國來歷史上稱之為「大」源的城市,一個是上 海,再就是武漢。「大武漢」之稱由來久矣 。
大武漢非武漢人的自稱,而是源於廣東中 山人氏的概括。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 》里說:「要把武漢建成紐約、倫敦之大 ,要建設成東方的芝加哥」。辛亥首義成 功,中山先生稱「武漢一呼,四方響應」。 武漢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I. 武漢為什麼這么大確又很亂
說得不錯,最近去了武漢,感覺和其他的大城市相比,衛生,交通等方面都顯回得差蠻答多。管理是一方面,人文歷史的沉澱也是一方面,不是一句話說得清楚的。建議讀一下池莉,易中天有關武漢的小說和文章,他們在武漢生活了多年,你可以從他們的文章里慢慢去了解武漢,理解武漢。相信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慢慢會改變的。
J. 武漢為什麼被叫做大武漢
中國歷史上稱之為「大」的城市,一個是上海,再就是武漢。「大武漢」之稱由來久矣。
大武漢非武漢人的自稱,而是源於廣東中山人氏的概括。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里說:「要把武漢建成紐約、倫敦之大,要建設成東方的芝加哥」。辛亥首義成功,中山先生稱「武漢一呼,四方響應」。武漢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說到大武漢,不能不提到張之洞。這位晚清重臣,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開拓者,近代改革開放新風的引領者之一,在長達18年的湖廣總督任上,在武漢辦學堂、開(兵)工廠、修鐵路、築大堤,使武漢備受全國矚目,一躍而為「僅次於上海的大都會」。
大革命時期,武漢曾經成為革命的中心。抗日戰爭時期,武漢又一度成為全國「抗戰」的中心。當時有一首響徹全國的歌,歌名就叫《保衛大武漢》,歌中唱道:「武漢是今日最大的都會,我們要堅決保衛她,像西班牙保衛馬德里」,「用我們無窮的威力,保衛大武漢」。
1954年,武漢遭遇歷史上特大洪水,長江沿線乃至全國響起「保衛大武漢」的口號,鼓舞千萬中華兒女與長江大堤共存亡。1998年抗洪,中央領導高度關注武漢,又一次提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保衛大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