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河南省南樂縣屬於哪個市
河南省濮陽市
南樂縣隸抄屬河南省濮陽市,位於河南省東北端,轄4鎮8鄉,人口52.86萬(2012年),地處中原,華北平原南部,處於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匯處,有大廣高速、南林高速、106國道、341國道。與河北邯鄲、山東聊城交界,境域623平方公里。南樂縣是字聖倉頡故里。唐朝高僧、天文學家一行的故鄉,特產古老的醬香型美酒「玄酒」等。
經核算2012年實現生產總值(GDP)107961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3%。
(1)河南南樂元村衛河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地形地貌
南樂縣地處黃衛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皆在50米以下。西北部有沙丘分布,間有窪地。
氣候
南樂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全年四季分明,冷暖適中,無霜期長,光照充足。
水文
南樂縣主要河流有衛河,境內長21.5公里,是河南省民航運輸的主要河流之一。其他河流主要有馬頰河、徒駭河和瀦龍河等。
② 河南省南樂縣元村鎮元村什麼時候建設新農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有當地經濟發展的原因,根據發展情況而定,不會千篇一律的。
③ 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元村鎮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元村鎮的郵政編碼是457405。
元村鎮距南樂縣城12.5公里,位於兩省(冀、豫)交界處,相鄰三縣(魏縣、清豐、內黃),位於衛河南岸,自古商貿雲集,有「水旱碼頭、千古重鎮」之美稱,戰略地位尤為突出。
元村鎮轄元村、谷村、蔡庄、後什固、前什固、留胄、操守、南張庄、韓留、百尺、漲汪、西審什、東審什、曹庄、留固什、古寺郎、王莊和劉家莊18個行政村。
④ 河南省衛河的來歷
【網路】
衛河,漢稱白溝,隋稱永濟渠,宋曰御河,明稱衛漕,清代因該河發源於春秋衛地,終止於天津衛,取其首末兩端「衛」字而名之曰「衛河」,一直沿用至今。通常所說的衛河是指新鄉合河鎮至河北館陶縣稱溝彎一段,河南省志·地理志謂:長347公里,其中在河南省長240公里; 河南省志·水利志謂:河道全長344.5公里,流域面積14970平方公里。在河南省境內河長2865公里,流域面積14580平方公里。合河鎮至皂角樹一段100公里,當地稱運糧河。
關於衛河的發源,業界曾有三種說法。
一說發源於博愛縣之皂角村,這里是原運糧河(古永濟渠,引沁水的人工河道,在大沙河源頭下游)的起源處。歷史上的運糧河由此東北流匯合新河、沙河、門河、洪水河至新鄉縣合河鄉與衛河相接,這是按「河源唯遠」的觀點而定的衛河河源,後來,隨著運糧河的改道,這種觀點已成為史話。
二說發源於山西省陵川縣的奪火鄉。奪火在陵川縣城南35公里處,原名鐸壑,因春秋時為鐸遏父的封邑而得名,後訛傳,演變為奪火。此處高山林立,溝壑比比,古為永和隘,是陵川通往河南的咽喉。運糧河改道以後,衛河上游的主要幹流為大沙河。
三說輝縣市百泉為衛河之源。其實百泉只是衛河上游支流百泉河的源頭。
在輝縣市境內注入衛河。大沙河上游處於崇山峻嶺之中,坡陡、水急,新中國成立前又無固定河槽,災害頻繁。新中國成立後,多次治理,並在上游的太行山中修建了規模宏大的群英水庫。而群英水庫的上游,正是凈影峽谷。從衛河的所有支流來看,衛河顯然不可能發源於百泉,因為這些支流都處在百泉的上游,而大沙河是衛河的第一個支流,理應成為衛河的源頭。
⑤ 濮陽這個城市在歷史上多少年了
濮陽,位於河南省的東北部,黃河下游,北與河北省邯鄲市交界,西與安陽市、滑縣、湯陰縣接壤,西南與長垣縣毗鄰,東與山東省泰安市、濟寧市接壤,東北與山東省聊城市接壤,東南與山東省菏澤市接壤。
濮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糧棉油主產區之一。石油、天然氣、鹽、煤等地下資源豐富,是中原油田所在地,是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機械裝備製造基地。
濮陽是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濮陽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盧、張、范、姚、秦、顧、孟、駱等姓氏均發源於此。濮陽是「中國雜技之鄉」,雜技源遠流長,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2012年2月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
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上古時期濮陽一帶地跨兗、冀二州,是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與少昊為首的東夷集團活動的交接地帶。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就發生在這里,據說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縣。黃帝長子玄囂青陽氏邑於頓丘(今清豐縣南),次子昌意在今南樂縣築昌意城;黃帝史官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梁村鄉吳村有造書遺址及倉頡陵、倉頡廟。中原地區繼黃帝之後由顓頊統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陽西南,史稱「顓頊之墟」)。顓頊時,其氏族集團實力強大,打敗了以共工為首的集團,活動范圍大為擴展,萬邦來朝。帝嚳賜顓頊玄孫陸終長子樊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陽東南)。帝嚳之後,堯繼位成為祁姓集團首領,以冀州為活動中心,死後葬於城陽(范縣東)谷林。濮州(今屬范縣)有堯母慶都廟,范縣辛庄鄉北有堯子丹朱墓。舜生於姚墟(今范縣城西南),住南河。他在黃河之濱燒制陶器,到雷澤(古澤名,在今范縣東南)漁獵,去歷山耕作,還販於頓丘(今清豐)。舜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幹,後代堯而立,成為姚姓聯盟的首領。
堯舜之時,太行山區雨水豐沛,水患頻仍。以秦(今范縣)為活動中心的東夷首領伯益協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兩大集團在聯合抗洪斗爭中進一步增進了民族融合。
夏王朝時期濮陽地區建有己姓聯邦集團的昆吾(它是夏後氏酋邦王國最親近的成員)、斟灌、顧等宗族邦國。夏啟時於昆吾鑄九鼎,並視為國寶。夏帝仲康的兒子相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國斟灌氏。後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時遷都於原。其間歷百年,濮陽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帶,不僅農業發達,制陶和冶銅技術也處於領先地位。
殷商時期以契為始祖的子姓集團,活動於今豫東、豫北和冀南一帶,勢力發展至東海之濱。湯時征服了昆吾、韋(在今滑縣東南)、顧等邦國,後滅夏建商。
西周時期以姬發為首的姬姓聯邦集團聯合其他邦國滅商後成為新的聯邦王國的宗主國,帝丘一帶稱東國,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東征,平定武庚及三監叛亂,封康叔於河、淇之間,建立衛國,帝丘一帶受其節制。西周時,帝丘一帶的經濟、文化都得到迅速發展,實力較強。厲王時,衛武公曾帶兵入朝平定叛亂,穩定政局。
春秋時期濮陽一帶仍屬衛國,為當時較先進的地區之一。公元前660年,散居於齊、衛北部的狄人入侵衛國,佔領衛都朝歌。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602年,黃河大改道流經濮陽,給這里帶來水利之便。這一時期人們用桔槔提水灌田,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紡織、皮革、竹木、冶鑄等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業興旺,涌現出一批城鎮。如臨黃河的戚邑,水陸交通便利,經濟十分繁榮。僅前626年至前479年140多年間,春秋經傳中關於戚的記載即28處,諸侯來衛國的14次會盟中,就有半數在戚舉行。其他如咸(位於今濮陽市東南25公里)、鐵丘(位於華龍區)、頓丘(今清豐縣西南)、五鹿(今清豐縣南)、澶淵(位於華龍區內),清丘(位於市中心東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絕,相當繁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促進了思想的活躍,精神的解放,文化的發展,勞動人民於「桑間濮上」創造的詩歌「衛鄭新聲」,風靡華夏。先進的衛文化既培育了中國第一個傑出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也激勵工奴於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業奴隸的革命斗爭——百工起義。同時,帝丘位居黃河要津、中原腹地,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鐵丘之戰等都發生在濮陽一帶。[3]
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普遍推廣,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各諸侯國為壯大實力、爭奪霸權競相改革,大批優秀人才應運而生,僅濮陽人就有政治家和軍事家吳起、儒商子貢、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呂不韋、外交家張儀等,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記載了天文、地理、物理、醫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戰國後期,大國爭霸,帝丘一帶戰爭頻繁,原為西周第一大國的衛國,春秋時已降為中等諸侯國,到戰國時更加衰微,最後僅剩濮陽城(濮陽縣西南)一彈丸之地。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君角被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衛此時名存實 亡。前240年,東郡治濮陽。至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亡。
秦漢時期秦統一中國後,為束黃河之水,曾修金堤(即原黃河大堤,頂寬20丈,兼作御道。謂其堅固無比,故名金堤)。秦末,濮陽人民助項羽大敗章邯,加速秦朝滅亡。漢時,濮陽仍為東郡治所。西漢武帝曾於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親率官吏、將士數萬人到濮陽堵塞瓠子河決;西漢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秋,河決東郡,朝廷遣官發眾來堵,並增築金堤;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濮陽人民修渠築堤千餘里,固河道於濮陽城南,黃河安瀾700餘年。期間,濮陽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口大增,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濮陽人口已達37萬人。成為中國當時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今戚城遺址豐富的漢代灰層出土的大量陶器、漢銅鏃、銅釜、犁、鐵鑊、石器及水井等文物,都表明當時這里十分繁華。漢初戚地曾是將軍李泌的侯國。漢時濮陽經濟文化發達,人才薈萃,名臣汲黯、經學家索盧放、京房等濮陽人均為一代俊傑。
兩漢之間短暫的新朝,曾把東郡改名治亭。
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370年間,魏、後趙、冉魏、前燕、後燕、前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等割據者曾先後在濮陽地區稱王道孤。這里的行政建置朝立夕廢,變化頻仍,幾個轄縣分別隸屬過濮陽郡、東郡、魏郡、頓丘郡、昌樂郡、武陽郡等。西晉時還曾建濮陽國。南北朝時,濮陽更是兵連禍結,干戈紛然,大量居民被迫遷徙,邊塞游牧民族陸續入居濮陽,與漢族融合,同時把大片耕地改為牧場,農業生產受到破壞。至北魏時,孝文帝實行均田制,農業才有所恢復。綜觀此期,亂多於治、毀多於創,濮陽地區經濟蕭條,文化衰退。曹魏、前秦、北魏時,曾有過短期的穩定,濮陽經濟有所恢復,也產生了一些有貢獻的人物,如書法家竇遵、文學家董微、名臣李彪、李諧、李崇、王觀、吳隱之等。
隋唐時期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陽縣一部置昆吾縣,析臨河、內黃、頓丘各一部置澶淵縣,省昌樂入繁水縣,並復置范縣。隋文帝實行節儉政治、輕徭薄賦,大開漕運,使經濟得到了較快恢復。大業四年(608年),永濟渠過濮陽後,便利了交通,濮陽日趨繁榮。唐初,為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改澶淵縣為澶水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轄澶水、頓丘、觀城等縣,今南樂縣屬魏州,范縣屬濮州,台前縣境屬鄆州。唐大歷七年(772年),割頓丘、昌樂4鄉於清豐店置清豐縣,屬澶州。初唐時,濮陽一帶地曠人稀,均田制實行程度較高,水利興修,農業生產恢復較快。唐朝中期,黃河安瀾,濮陽的農業、手工業等得到長足發展。絲絹業聞名全國,絲織貢品列為上三等。唐代濮陽文化發達,人才輩出,傑出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張遂,今南樂縣人),第一個測量子午線長度,最先發現了恆星運動。還產生了勤政廉潔的杜暹、拒重賄名留青史的李義琰、唐輔臣杜鴻漸、音樂家張文收、禮學家張戩,抗擊安史叛亂的名將南霽雲、詩人張九齡、唐末農民起義領袖王仙芝等名人。唐末至五代,濮陽一帶又成了戰場,僅後梁、後唐就在濮陽征戰200餘場。長期兵燹戰亂,使唐代前期100多年的建設遭到嚴重破壞。
宋元時期濮陽改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即保衛京師和河朔安全的屏障,稱「北門鎖鑰」。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兵臨澶州,濮陽軍民奮起抵抗,在寇準力諫下,真宗御駕親征至澶。宋以少勝多,大敗遼兵。遼軍戰敗求和,雙方簽訂了有名的「澶淵之盟」(今濮陽縣子岸鄉故縣村)。此後百餘年,兩國相安,宋時濮陽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較大發展。到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澶州一帶已相當富饒,人口回升。崇寧元年(1102年),這里人口已發展到81萬。紡織業發展更快,成為宋代「衣被天下」的地方。這一時期,濮陽名人輩出,著述家晁迥、晁宗愨、晁永之,名將趙延進,清官王贊、張田,治黃專家高超等彪炳史冊。北宋後期,朝廷腐敗,濮陽不少人被逼上樑山,參加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1128年秋,金兵佔領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清豐。此時,今南樂縣屬大名府、范縣屬濮州、台前縣境屬東平府。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遷,經延津、封丘、壽張(其轄區部分為今台前縣境)入梁山。1222年,成吉思汗派兵佔領開州。金元統治時期,雖注意生產,但因破壞太重,加之黃河屢決,經濟難以恢復。終元之世,濮陽雖一直為開州的中心城市,但經濟文化都未達到北宋鼎盛時期的水平。唯戲曲藝術有所創新,濮陽人宮天挺的元曲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其本人成為元代雜劇大家之一。
明朝時期濮陽仍稱開州,轄濮陽、清豐、南樂,屬大名府,范縣屬東昌府,台前(壽張一部分)境屬兗州府。因受戰爭破壞,這里景象極為荒涼,「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初,開州「土著只餘七姓,丁不滿千」,朱元璋下詔鼓勵無田農民辟荒造田,並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數次將山西黎民徙居濮陽一帶置屯墾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老鴰窩」移民。朝廷為增加收入,號召農民廣植桑、棉,發展經濟作物。同時還加強水利建設,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修築了黃河、衛河等堤岸。至明中葉,農村經濟得到恢復且有較大發展。英宗天順元年至四年間(1457年—1460年),僅開州3縣即墾荒6萬公頃,植棉0.07萬公頃,栽桑133公頃,上交租糧4萬余擔,比明初增加近兩倍。濮陽已有17100戶,8.6萬人,成為「天雄之上游,河朔之名區」。但明英宗之後,宦官干政,政治日趨腐敗,土地兼並嚴重,水利嚴重失修,災害不斷,民不聊生。嘉靖五年(1526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百餘年間,濮陽發生水、旱、蝗、風、地震等較大災害逾百次,大災年徭役負擔卻有增無減,農民被逼起而抗爭。崇禎十三年(1640年),濮陽人民以范縣榆樹園為根據地發動起義。榆樹園農民起義軍後來在范縣人梁敏等領導下轉為抗清斗爭,他們聯結豫東、魯南農民軍,連破濮、曹二州及梁山、東明等縣,繼而西進開封,北伐大名,南下海州,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清朝時期濮陽稱開州,與清豐、南樂隸屬於大名府。范縣屬濮州隸曹州府,台前境(壽張一部分)隸兗州府。清代前期社會較為穩定,生產得到恢復,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這里荒地開墾率達80%,人口增至50多萬人。然因此時的封建帝制已處於沒落階段,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加之清朝統治以後,黃河水患時發,濮陽災情不斷。特別是咸豐五年(1855年)河決,將濮陽大半變為澤國。這次大改道後,黃河經濮陽、范縣及今台前境奔東北入海,在境內橫流泛濫,為害29年。濮陽一帶農業生產每況愈下,文化也日趨衰落,魏山原、葉挺秀、王連中等人雖有著述問世,但均未造成大的影響。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日趨腐朽。濮陽因閉於內地,經濟文化更為落後,直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才有了第一條電話線路;宣統三年始建郵局;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開辦了官營鐵廠、機織廠、針織廠、石印廠、草帽廠之類。文化名人寥寥,留有著述者也不過李建勛、魯世英、藍雲祥、高惠民等數人而已。清政府對外賣國、對內鎮壓的政策激起反帝反封建浪潮的不斷高漲,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濮陽人民奮起參加捻軍反帝反清。咸豐三年(1853年),其隊伍發展到八九千人,向開州、范縣、清豐、內黃、浚縣、滑縣、延津等地的官府進攻,打擊清軍。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豐縣義和團首領韓大申、韓順江高舉清邑義和團大旗,聚眾數萬,劫富濟貧,燒教堂,廢洋教,把濮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推向高潮。
民國時期民國二年(1913年),曾改開州為開縣,但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范縣屬山東省東昌府,台前縣系壽張縣一部分屬山東省東臨道。1926年,范縣改屬曹濮道。1912年~1949年,轄區各縣建置及隸屬改易較頻繁。
1919年的「五四」運動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震醒了濮陽人民,這里開始成為革命運動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1924年,在北京俄文法專讀書的濮陽人王亦華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鄉宣傳革命。濮陽在大革命時期就有了共產黨的組織。1927年4月,南樂縣佛善村建立了濮陽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此後,黨的組織逐步發展壯大。1927年10月建立了中共濮陽縣委,1931年5月改為中共濮陽中心縣委;1929年春建立了中共清豐縣委;1929年秋建立了中共南樂縣委;1934年秋建立了中共濮縣縣委;1936年6月建立了中共范縣縣委。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濮陽地區群眾運動蓬勃發展。1929年的濮陽「二·一五」農民革命斗爭(即「溫邢固事件」),1932年的濮陽鹽民斗爭和濮陽、清豐縣小學教師增資運動,1933年的濮陽姚家暴動,1935年發動濮縣農民斗爭,1935年的平原游擊戰爭和濮內滑農民革命斗爭等,都先後取得了勝利。除此之外,還建立了農民協會和商民協會等組織。1936年國民政府設河北省第十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濮陽。1939年改稱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濮陽、東明、長垣、南樂、清豐5縣。1936年濮縣、范縣屬山東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聊城),1938年濮縣改屬第十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菏澤)。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國難當頭,共產黨人挺身而出,奔走救亡,先後在濮陽地區建立「冀南文化界救國會」和「抗日救國十人團」。到1938年底,濮陽各縣、區、鄉、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國會」、「青年抗日先鋒隊」、「婦女聯合救國會」等抗日群眾組織,形成了群眾抗日救亡高潮。1938年2月,日軍進攻濮陽。國民政府濮陽縣縣長丁樹本棄城而逃,縣城淪陷。日軍在濮陽燒殺搶掠,用飛機轟炸濮陽城,使許多村莊變為廢墟,許多居民喪生火海。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與日軍展開了游擊戰。1939年初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進駐濮陽,開辟抗日根據地。1940年1月至4月,濮陽地區先後建立了清豐、南樂、濮陽、濮縣、范縣各縣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4月18日,冀魯豫區黨委在清豐縣王什正式成立,下轄4個地委,濮陽地區所屬各縣分屬一、二、三地委。此後,濮陽一帶一直是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1940年,八路軍一二九師和冀中、冀南、冀魯豫軍區部隊,在中共地方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向盤踞在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國民黨頑固勢力石友三、孫良誠等發動討逆戰役,在半年多的討逆反頑作戰中,共殲滅頑軍22萬多人,扭轉了被動局面,鞏固了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從1940年6月至1942年夏,日軍對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區進行了多次大「掃盪」,其中著名的有「五五」大掃盪,「四一二」大掃盪、「九二七」大掃盪、敵人共出動兵力4萬多人,冀魯豫軍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多次粉碎了敵人的掃盪,共殲滅日偽軍2000多人。冀魯豫軍區、分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從1943年12月至1945年初,先後對敵偽發動了八公橋戰役、清豐戰役、南樂戰役,在三次戰役中,共殲滅敵偽軍85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葯,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國共內戰時期1945年10月,冀魯豫區黨委、行署、軍區進駐濮陽縣城。中共冀魯豫區黨委決定設立濮陽市,機關駐濮陽城內,直屬區黨委領導。1946年6月8日,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所屬的抗日政府一律改為人民政府。1946年11月,冀魯豫區劃再次調整,撤銷濮陽市建置,並將7個地委劃分為8個地委。二地委下轄中共壽張、范縣、鄆城、巨野等9個縣委。四地委轄濮陽、滑縣、浚縣、長垣等11個縣委。八地委(又稱直南地委)成立後,機關駐清豐,轄南樂、清豐、內黃、濮縣等7個縣委,台前境屬壽張縣南5區。為了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濮陽地區各縣根據中共中央和冀魯豫行署的部署,從1946年6月陸續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打土豪分田地)。至1947年5月,濮陽地區各縣基本摧毀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實現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的目標。1946年12月,濮陽地區所屬各縣黨組織按照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緊密聯系群眾,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成功粉碎了國民黨新五軍的進攻,鞏固了共軍轄區的勝利果實。
國共內戰開始後,濮陽地區掀起一次又一次參軍熱潮,從1945年11月至1949年2月,濮陽地區參軍人數共達58萬人;共出動擔架37萬多副,民兵民工37萬多人,車364萬輛,牲口4989萬頭,提供糧食58687萬斤,草料12933萬斤,木柴33031萬斤,食油15萬斤,食鹽6萬斤;從1947年至1949年濮陽地區共抽調幹部4760人,戰勤人員2027人南下支援新解放區建設。1949年5月,豫北全部解放。1949年8月20日,冀魯豫邊區撤銷,建立平原省,並成立了平原省濮陽專署(駐濮陽縣城)。濮陽專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昆吾、尚和、衛南、高陵、漳南、衛河等17個縣和濮陽城區、道口區兩個區。同年9月,昆吾、尚和與濮陽縣,衛南與滑縣,高陵、漳南(一部)與內黃縣,衛河與清豐縣分別合並後稱濮陽縣、滑縣、內黃縣、清豐縣,此時濮陽專署轄11縣2區。
在民主革命時期,濮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偽頑勢力、日本侵略者、國民黨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濮陽專員公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10個縣和濮陽城關區、道口區2個區。1952年11月24日,濮陽專員公署所轄的濮縣、范縣、觀城、朝城4個縣劃歸山東省聊城地區。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銷,濮陽專區劃歸河南省領導。1954年6月,濮陽專區所轄的濮陽城關區、道口區分別劃歸濮陽縣、滑縣。9月25日,濮陽專區與安陽專區合並為安陽地區。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1958年3月30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合並為新鄉地區。1961年12月18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分設,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1964年4月1日,為便於黃河治理,經國務院批准,壽張縣撤銷,一部分劃歸范縣。范縣由山東聊城地區劃歸河南省安陽地區。1973年12月16日,范縣東部的9個公社劃出成立了范縣台前辦事處,系縣級機構,直屬安陽地區。1975年3月14日,范縣台前辦事處改稱台前辦事處。1978年12月,台前辦事處改稱台前縣。1987年4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濮陽市郊區,復設濮陽縣,駐城關鎮。
2002年12月25日,民政部批准(民函[2002]222號):濮陽市市區更名為華龍區。
至2003年底,濮陽市轄五縣一區,即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范縣、台前縣和華龍區,下轄64個鄉,14個鎮,11個辦事處,共有2946個村民委員會,33個自然村,81個居民委員會。
⑥ 從保定到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梁村鄉後翟村怎麼走
沿保滄高速公路行駛40公里左右 轉入大廣高速行駛300公里 南樂口下 下高速左轉沿走元村鎮-元村橋右轉一直走就到了
⑦ 河南省南樂縣元村街的店鋪是不是要搬遷
有新的商業街
⑧ 梁村鄉的基本概況
梁村鄉地處南樂縣西部的衛河一側,西、北兩面與河北省的魏縣、大名縣毗鄰,以衛河為界,南面元村鎮,東接寺庄鄉,兩省三縣在此交界。土地面積約48平方公里,人口約4.2萬人。
梁村鄉屬黃淮海流域,古漳河、黃河都曾穿越而過。衛河自元村鎮自西向東、又自南向北,沿宋庄、梁村、邵庄緩緩流過。歷史上,梁村鄉河系發達,既有利於農業發展,但常遭洪水災害,特別是衛河和漳河經常泛濫,導致民生難繼,經濟凋敝。梁村鄉西北與河北接壤,東南則屬河南地域,民風素樸,尚禮喜武,兼有燕趙豪俠之氣和魯豫儒家傳統,人傑地靈。據相傳,上古時代的梁村鄉即是黃帝兒子昌意的封地,鄉西北的吳村就是造字聖人倉頡的故鄉,倉頡陵發現有仰韶、龍山文化的遺存。梁村鄉位於河南省的最北端,歷史上長期受燕趙文化影響,也曾劃歸河北大名、魏縣管理,建國後一度歸屬中原省,後歸河南省管轄。由於偏離中心城市,又是兩省交界,經濟發展缺乏必要的投資和其它資源支持。梁村鄉也是革命老區,在戰爭年代,涌現出了一批革命幹部,如曾擔任過外交部副部長、國家旅遊局局長的韓克華,全國婦聯黨組書記、副主席郭力文等。
面對梁村鄉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梁村鄉歷屆黨委、政府始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牢固樹立「年實幹才能發展』』的指尋-思想,按照「抓班子,強素質;抓聯調,促穩定;抓實事,打基礎;抓工業,謀發展;抓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工作思路,帶領全鄉人民克難攻堅求發展,開拓進取鑄輝煌,解放思想,拼搏實干,開拓創新,促進了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連續兩年被市委授予「紅旗渠精神杯」競賽活動先進單位;被市命名為「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先進鄉」;鄉黨校被授予「省級先進基層黨校」;宣傳工作被市、縣表彰為「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單位」,2005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鄉鎮」;被市委、縣委表彰為「五好鄉鎮黨委」等。
⑨ 各位大蝦! 誰知道河南新鄉衛河具體的資料,
衛河發源於太行山南麓,合河以下幹流長283公里。流經河南省新鄉市、衛輝市、浚縣、滑縣、湯陰、內黃、清豐、南樂,河北省魏縣、大名,山東省冠縣,於徐萬倉處與漳河匯流。流域面積15830平方公里,西北部山區,面積6280平方公里,東南部平原,面積901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淇河、湯河、安陽河等,呈梳齒狀分布於幹流左岸,源短流急,洪水突發性強。幹流彎曲,河槽窄深,是一條蜿蜒型河道。
衛河歷史悠久,淇門以下衛河前身為白溝,系黃河故道。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遏淇水入白溝,發展航運,基本形成了今天衛河的態勢。隋唐兩代成為永濟渠,宋代稱御河,其治理均旨在發展漕運,對我國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
歷史上衛河泄流緩慢,堤防殘破不堪,洪澇災害頻繁。建國後,對衛河進行了多次治理和疏浚。其中1978~1983年衛河幹流擴大治理後,現衛河汛內溝口以下行洪流量達2000~2500秒立方米,排澇流量700~1000秒立方米,比解放初期行洪能力提高了兩倍以上。
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工業和農業用水需求迅速發展,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做為衛河主要水源地的輝縣百泉停止了億萬年不停噴涌,衛河失去了支撐它根基的血脈。伴隨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上游中小鄉鎮企業紛紛上馬,大量未經任何處理的廢水毫不留情的排入了衛河,衛河水質開始逐漸惡化!昔日的美景徹夜之間化為烏有。伴隨著日夜奔流不息的「黑水」,衛河逐漸變成了一條「臭河」。夏季一到,那臭味更是「耐人回味」,河道中成了蚊子等害蟲的「樂土」。行人行至河邊或者橋頭,往往是捂鼻急行,他們有兩怕——怕那「耐人回味」氣味給自己的嗅神經增添不良的記憶、怕河中那些蜂擁而來的蚊子把自己當作「盤中美味」。衛河此時已是新鄉的切膚之痛。
進入九十年代,由於上游奔流而下的臭水中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河底不斷淤積抬升,河道內淤起片片黑色的河灘,灘上往往堆積著令人作嘔的垃圾,那些塑料袋、西瓜皮、人糞尿以及上面蠕動的蛆蟲伴著那形如「醬油」的黑水,讓人們對衛河敬而遠之。隨著河道不斷的升高,衛河很多河段的河底已經高出市很多內低窪的地區。如不整治很可能在大水之時全市將污水橫流!是痛?是怕?是困惑?還是不整治已不能維系民生?市政府決斷了,決斷的讓人歡喜,決斷的讓人振奮,全市打響了整治衛河的「人民戰爭」。「戰爭」伊始全市人民可謂人不男女,歲不論老少,人人出錢,個個出力,抱著衛河污水不除誓不休的精神投入了這場「戰爭」。其場面之壯觀,參與人員熱情之高,讓人彷彿看到了衛河將來清水潺潺,魚游蝦躍的美好風光。
隨著治理的深入,衛河那多年的兩岸土質河堤變為了石砌材質,新鄉的河道出入市口也建起了別墅式的攔污閘,景觀大變。人們正欲慶祝之時,發現那烏黑的河水依然烏黑,刺鼻的味道依然是那個味道。也不知是人們對衛河絕望還是無奈,人們開始一味的迴避和疏遠這條河,小孩子們也只能靠父輩的回憶去了解這條河,老年人則是無奈的談起這條河,衛河這條給了新鄉人世代哺育的母親河就這樣變成了得了不治之症的害河,它傷害著新鄉的人民,煎熬著新鄉的老少!
斗轉星移,新的世紀往往有著新的氣象。衛河兩岸也隨著新世紀到來改變著自己的模樣,兩岸修起來蜿蜒深幽的小道,種上了婀娜多姿的垂柳。上游的污水通過河道旁的導流暗渠流到了河下游的出口流出,衛河市區段從此少了那刺鼻的味道!但是河水似乎依然惡習難改仍舊閃著那一成不變的黑色!公元二00三年,衛河市區河段內終於注入了一池清水。雖然只有小小的一斷清水,但人們喜悅確是無法掩飾的。河岸上一改可以羅雀的靜寂,不時可以看到悠閑散步的情侶,專心垂釣的老人。雖然烏黑的臟水就從自己腳下的暗河流過,但人們情願為這一點改觀來欺騙自己的內心。可是衛河並沒有給新鄉老少賞臉,七月伴隨在降雨量的增大,暗河無法排出大量的污水,滾滾的濁流爬過那低矮的攔污閘流進了市區河段,水中魚蝦盡數死去。二00四年,上一年發生的故事又故伎重演,夏季雖然有人垂釣,但被告知魚兒有毒,不能食用。二00五年,依然如此,河水始終烏黑,公交公司扔進河內的蓮菜也無一發芽!無奈,悲哀!無奈!上周聽說河內又換了池清水,水質十分清澈,周五看到許多人在河中嬉水,心中一陣欣喜掠過,當時就想跳如河內,去享受一下父輩們曾經的快樂,不過工作繁忙,匆匆而過。周六周日兩場大雨,怕衛河會重蹈前兩年的覆轍,周一特意上班途中繞道經過衛河,向河中望去,心中大感失落,臭水翻騰,奔流而下。
感嘆中,多是對衛河的憐惜,二十多年的污染史,二十年的治理史。衛河污染為何久治不絕,「黑色」依然呢?我分析有以下幾點:
一、 對污染源治理力度不夠
污染企業同時也是納稅企業,關停污染企業就等於斷了某些基層政府的「錢糧」。形成多少污染企業和基層領導只認效益,不講環保。
二、 環保局形同虛設
國家早以推出了《環保法》等相關法律,可是環保局多年來沒有本著「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准則執行,導致檢查時一個樣,檢查後一個樣。
三、 衛河管理處「掩耳盜鈴」
在河道上游存在嚴重污染的情況下,不是出大力氣去治理污染,而是忙著修導流污水的暗渠,雖然在市區內營造了一個「相對」較好的環境,但是這很明顯就是在效仿那盜鈴的傻瓜。
以上三條充分揭示了衛河黑水橫流的主要原因,望新鄉市領導關心民意,早日還群眾一個干凈、美麗、生態、自然的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