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中國建築的特點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貳』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是什麼呢
(一)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
木構結構大體可分為抬梁式、穿斗式、井乾式,以抬梁式採用最為普遍。抬梁式結構是沿房屋進深在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樑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再於最上層樑上立脊瓜柱,組成一組屋架。平行的兩組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結於柱的上端,在各層梁頭與脊瓜柱上安置檁,以聯系構架與承載屋面。檁間架椽子,構成屋頂的骨架。這樣,由兩組構架可以構成一間,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間,也可
(二)獨特的單體造型以是多間。
國古代建築的單體,大致可以分為屋基、屋身、屋頂三個部份。凡是重要建築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為一層,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宮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單體建築的平面形式多為長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對構成建築物單體的立面形象起著重要作用。由於採用木構架結構,屋身的處理得以十分靈活,門窗柱牆往往依據用材與部位的不同而加以處置與裝飾,極大地豐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形式豐富多彩。早在漢代已有廡殿、歇山、懸山、囤頂、攢尖幾種基本形式,並有了重檐頂。以後又出現了勾連搭、單坡頂、十字坡頂、盂頂、拱券頂、穹窿頂等許多形式。為了保護木構架,屋頂往往採用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礙採光,以及屋頂雨水下泄易沖毀台基,因此後來採用反曲屋面或屋
(三)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布局
中國古代建築多以眾多的單體建築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築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為南北向,只有少數建築群因受地形地勢限制採取變通形式,也有由於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的。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於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築群的布置總要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築物布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築物則布置在主要建築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布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當一組庭院不能滿足需要時,可在主要建築前後延伸布置多進院落,在主軸線兩側布置跨院(輔助軸線)。曲阜孔廟在主軸線上布置了十進院落,又在主軸線兩側布置了多進跨院。它在奎文閣前為一條軸線,奎文閣以後則為並列的三條軸線。至於壇廟、陵墓等禮制建築布局,那就更加嚴整了。這種嚴整的布局並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布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進院落各不相同。第一進為橫長倒座院,第二進為長方形三合院,第三進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進為橫長罩房院。四進院落的平面各異,配以建築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蒔花植樹,置山石盆景,使空間環境清新活潑,寧靜宜人。
(四)變化多樣的裝修與裝飾
國古代建築對於裝修、裝飾特為講究,凡一切建築部位或構件,都要美化,所選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與構件性質不同而有別。
台基和台階本是房屋的基座和進屋的踏步,但給以雕飾,配以欄桿,就顯得格外庄嚴與雄偉。屋面裝飾可以使屋頂的輪廓形象更加優美。如故宮太和殿,重檐廡殿頂,五脊四坡,正脊兩端各飾一龍形大吻,張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條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飾有九個琉璃小獸,增加了屋頂形象的藝術感染力。
門窗、隔扇屬外檐裝修,是分隔室內外空間的間隔物,但是裝飾性特別強。門窗以其各種形象、花紋、色彩增強了建築物立面的藝術效果。內檐裝修是用以劃分房屋內部空間的裝置,常用隔扇門、板壁、多寶格、書櫥等,它們可以使室內空間產生既分隔又連通的效果。另一種劃分室內空間的裝置是各種罩,如幾腿罩、落地罩、圓光罩、花罩、欄桿罩等,有的還要安裝玻璃或糊紗,繪以花卉或題字,使室內充滿書卷氣味。
天花即室內的頂棚,是室內上空的一種裝修。一般民居房屋製作較為簡單,多用木條製成網架,釘在樑上,再糊紙,稱「海墁天花」。重要建築物如殿堂,則用木支條在梁架間搭制方格網,格內裝木板,繪以彩畫,稱「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裝飾性的一種屋頂內部裝飾,它結構復雜,下方上圓,由三層木架交構組成一個向上隆起如井狀的天花板,多用於殿堂、佛壇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繪有藻紋,故稱藻井。
於建築物上施彩繪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建築物不可缺少的一項裝飾藝術。它原是施之於梁、柱、門、窗等木構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後來逐漸發展演化而為彩畫。古代在建築物上施用彩畫,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庶民房舍不準繪彩畫,就是在紫禁城內,不同性質的建築物繪制彩畫也有嚴格的區分。其中和璽彩畫屬最高的一級,內容以龍為主題,施用於外朝、內廷的主要殿堂,格調華貴。旋子彩畫是圖案化彩畫,畫面布局素雅靈活,富於變化,常用於次要宮殿及配殿、門廡等建築上。再一種是蘇式彩畫,以山水、人物、草蟲、花卉為內容,多用於園苑中的亭台樓閣之上。
(五)寫意的山水園景
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有意境,它與中國古典詩詞、繪畫、音樂一樣,重在寫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築表現某一藝術境界,故中國古典園林有寫意山水園之稱。從造景藝術創作來說,它攝取萬象,塑造典型,托寓自,通過觀察、提煉,盡物態,窮事理,把自然美升華為藝術美,以之表現自己的情思。賞景者在景的觸發中引起某種情思,進而升華為一種意境,故賞景也是一種藝術再創作。這個藝術再創作,是賞景者借景物抒發感情,寄寓情思的自表現過程,是一種精神升華,使人心性開滌,達到高一層的思想境界。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景的意境大體分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學講求實際,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關心社會生活與人際關系,重視道德倫理價值和治理國家的政治意義,這種思想反映到園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莊思想講求自然恬淡和煉養身心,以靜觀、直覺為務,以浪漫主義為審美觀,藝術上表現為自然境界。佛、道兩教追求涅與幻想成仙,園林造景上反映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見於皇家苑囿,如圓明園四十景中約有一半屬於治世境界,幾乎包含了儒學的哲學、政治、經濟、道德、倫理的全部內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園林之中,如宋代蘇舜欽的滄浪亭,司馬光的獨樂園。神仙境界則反映在皇家園林與寺廟園林中,如圓明園中的蓬島瑤台、方壺勝境、青城山古常道觀的會仙橋、武當山南岩宮的飛升岩。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神內涵特徵有三。其一,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築,也同時發揮著維系、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其二,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其三,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往往動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成一個整體形象,從空間組合到色彩裝飾都是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項都會整體效果。面舉拆、屋角起翹,於是屋頂和屋角顯得更為輕盈活潑。
『叄』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建築的特點
1)開成時期:原始社會―漢代;特點:中國木結構建築技術已日漸完善。人們掌握了夯土技術,燒制了磚瓦,建造了石建築。
2)發展時期:魏晉南北朝;特點:磚瓦的產量、質量及木構架技術都有所提高。大量興建佛教建築。
3)成熟時期:隋唐時期;特點:磚的應用更加廣泛,琉璃的燒制更加進步,建築構件的比例逐步趨向定型化。
4)大轉變時期:宋朝;特點:宋朝建築的規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為秀麗,絢爛而富於變化,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殿閣樓台。
5)發展時期:元朝;特點:興建大量藏傳佛教寺廟及伊斯蘭教禮拜寺。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藝術影響到全國。
6)高峰時期:明清時期;特點:磚的生產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數量及質量都超過過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築已經高度標准化、定型化。
到了唐代,建築有了統一的規劃,建築歸"禮部"管,有了等級制度的劃分。唐朝時期的建築,一律採用朱紅與白色的組合,產生了鮮艷悅目、簡潔明快的色彩美。
黃色成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宮寺院用用黃、紅色調,紅、青、藍等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可以說,唐代是用色彩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唐代建築氣勢雄大,造型質朴,體態遒勁。這一時期的建築,磚的應用更加廣泛,琉璃的燒制更加進步,建築構件的比列逐步趨向定型化。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建築發展的鼎盛時期,保留至今較為完整的有五台山的南禪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還有許多沒能保存住而被記錄在壁畫當中。此外,舍利塔遍布各地,粗大挺拔、風格朴實的建築構件和剛勁富麗之美,使大唐的裝飾藝術具有奪人的風采。
唐代盛行直欞窗,窗欞上的紋樣有龜錦紋及花紋繁密的球紋等。室內壁面上往往會有壁畫,天花板形式很簡潔。這時候的彩畫構圖已初步使用"暈",它對以對暈、退暈為基本原則的宋代彩畫有一定的啟蒙作用。
在使用花紋方面,除蓮瓣以外,窄長花邊上常用卷草構成帶狀花紋,或在卷草紋內雜以人物。這些花紋不但構圖飽滿,線條也流暢挺秀,還常用半團窠及整個團窠相間排列,以及回紋、連珠紋、流蘇紋、火焰紋及飛仙等富麗豐滿的裝飾圖案。
『肆』 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特點
中國建築的特點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伍』 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一
以柔克剛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舉世聞名的太極拳就是這種思想的直接產物,而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稱「建築版太極拳」。
與西方磚石結構建築的「以剛克剛」不同,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在抵抗地震沖擊力時,採用的是「以柔克剛」的思維,通過種種巧妙的措施,其目標是以最小的代價,將強大的自然破壞力消彌至最小程度。我國許多古代建築都成功地經受過大地震的考驗,如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西應縣木塔等建築,千百年來均經歷過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當代建築設計以抵禦9度地震為目標,而我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基本上能達到這個要求,而且其代價遠遠小於西方的「剛」,不能不讓人嘆服「柔」的力量。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二
柔性的框架結構:牆倒屋不塌
中華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選擇了木材等有機材料作為結構主材,而且發展形成了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持續時間最長、技術成熟度最高的結構體系—柔性的框架體系。我國木結構技術的發展,若僅從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歷史。作為對比,西方數千年中一直採用承重牆體系,直到工業革命以來、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之後,才意識到框架結構的優越性,遂開始大規模地普及,更值得玩味的是,這種框架體系仍然是「以剛克剛」。而中國的傳統木結構,具有框架結構的種種優越性,如「牆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連接,又使得它具有相當的彈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復能力。這次汶川大地震中,許多文物建築的牆體均不同程度地受損,但主體結構仍未倒塌,就是這種柔性框架結構抗震能力的表現。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三
整體浮筏式基礎、斗栱、榫卯:抗擊地震的關鍵
我國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復雜的建築,主要採用長寬比小於2:1的矩形。規則的平面形態和結構布局有利於抗震。傳統建築往往是中間的一間(當心間)最大,兩側的次間、梢間等依次縮小面寬,這樣的設計非常有利於抵抗地震的扭矩。
中國古代建築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頂構成,高等級的建築在屋頂和樑柱之間還有一個斗栱層。中國古代建築的台基用現代結構語言描述,堪稱「整體浮筏式基礎」,好比是一艘大船載著建築漂浮在地震形成的「驚濤駭浪」中,能夠有效地避免建築的基礎被剪切破壞,減少地震波對上部建築的沖擊。中國傳統建築的梁架一般採用抬梁式構造,在構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結構形狀,實踐證明這種構造方式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優雅的大屋頂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最突出的形象特徵之一,而且對提高建築的抗震能力也做出過相當的貢獻。形成大屋頂(尤其是廡殿頂、歇山頂等)需要復雜結構和大量構件,大大增加了屋頂乃至整個構架的整體性;龐大的屋頂以其自重壓在柱網上,也提高了構架的穩定性。
斗栱是中國古代建築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戰士,在地震時它像汽車的減震器一樣起著變形消能的作用。歷史上,很多帶斗栱的建築都能抵禦強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華嚴寺,在沒有斗栱的低等級附屬建築被破壞殆盡的情況下,帶斗栱的主要殿堂仍能倖存,充分說明了斗栱對抗震的貢獻。斗栱但能起到「減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種水平構件連接起來的斗栱群能夠形成一個整體性很強的「剛盤」,按照「能者多勞」的原則把地震力傳遞給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個結構的安全性。
除了這些較顯著的手法外,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中還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術措施,這些措施是古建築抗震的關鍵。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我們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使用,這種不用釘子的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剛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又比如柱子的生起、側腳等技法降低了建築的重心,並使整體結構重心向內傾斜,增強了結構的穩定性;柱頂、柱腳分別與闌額、地袱以及其他的結構構件連接,使柱架層形成一個閉合的構架系統,用現代術語來說,就是形成上、下圈樑,有效地制止了柱頭、柱腳的移動,增強了建築構架的整體性。梁架系統通過闌額、由額、柱頭枋、蜀柱、攀間、搭牽、梁、檁、椽等諸多構件強化了聯系,顯著增強了結構的整體性;柱子與柱礎的結合方式能顯著地減少柱底與柱礎頂面之間的摩擦,進而有效地產生隔震作用;在高大的樓閣中,如獨樂寺觀音閣、應縣木塔等,都在暗層中設有斜撐,大大強化了構架對水平沖擊波反復作用的抵抗能力;在外檐柱間設置較厚的牆體,起到現代建築中「剪力牆」的作用諸如此類,舉不勝舉,大到建築群體的布局處理,小到構件斷面的尺寸設計,處處都展示出古代工匠們在抗震設計方面的知識和匠心。
應縣木塔:
中國古代建築抗震能力的傑出代表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傑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這座木塔是當今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竣工於1056年,處於大同盆地地震帶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餘震連續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巋然不動;在此後的近千年中,木塔經歷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驗而安然無恙。在戰亂之際,木塔還承受過200餘發炮彈的轟擊,亦無大損。木塔之所以有如此傑出的抗震能力,在於前述諸多抗震技法的綜合和提高:木塔平面是規則的正八角形,利於抵抗地震波產生的扭曲力;木塔高達4.4米的磚石基座堅實、穩定,形成一個「浮筏」,承載著全塔的重量(約1300噸);木塔內梁與柱的連接完全通過斗栱完成,各種構件則通過榫卯連接,全塔的主要構件不用一釘一鉚,這種連接形式類似於半固結半活鉸的狀態,能承受較大的彎矩;構架水平分層,在地震波中的垂直沖擊波攻擊下,可以通過「彈跳」的方式消解巨大的破壞能量;構架的整體性有力地抵抗旋轉波,所有的柱子都用頂部的梁枋連結成一個筒形的框架,保證了構架的穩定性;柱子之間砌築有厚實的牆體,牢牢地「抱」住各柱子,增加了構架的整體性,而且這些牆體能作為剪力牆發揮作用;立柱側腳、平面逐層縮小,有效地降低了塔的重心,並使整體結構重心向內傾斜,增強了塔的穩定性,這樣既使塔身形成美麗的曲線,又能把水平的地震沖擊力分解成垂直方向的壓力;周邊有一圈柱廊,各圈柱廊被水平構件連接成一個剛中帶柔的整體;為了加固結構框架,在八邊形木塔的四個斜向應面上,自上而下採用了剪刀撐做法。
整座木塔表現出結構、技術與藝術形象的高度和諧,表裡如一,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在近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嚴美麗而堅固耐久的建築,充分顯示出當時的匠人對數學、力學、材料學、結構學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而且對地震的破壞機理已有了相當的了解,抗震經驗已積累到了很高的水平,既令人驚奇,也令人自豪。
『陸』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建築是東方哲學和文化的載體,歷史悠久,成就輝煌,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化內涵,而且在平面和外觀上也能給人生動而具體的美感,其獨特的風貌在世界建築史的畫卷閃現著璀璨的光華。北京大學教授俞同奎先生就認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宮殿、苑囿和名勝古跡是必須保留的古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的大屋頂形體很多,其中尤以具有反宇飛檐(即屋檐向上反曲)特徵的大屋頂為典型代表,最能給人以直觀而又深刻的印象,是中國在建築上的偉大創造。再加上對屋頂的優秀組合和藝術雕飾,宋朝以後又採用了玻璃瓦和彩色等,對屋頂加上了顏色和光澤,這就使得大屋頂更加光輝耀眼,美麗壯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成為中國古代建築外觀上最突出的特徵之一。
總之,中國古代建築在社會歷史進化的過程中,已經逐步完善成熟並自成體系,成為獨有東方特色的一面旗幟。全面概括中國古代建築特色,對於我們深入把握和理解傳統建築文化的內涵,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弘揚民族傳統建築具有重要意義。
『柒』 中國古代建築結構及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中國古建築多用木材, 首先是因為木材結構性能優良,在環境未被破壞的古代又便於就地取材.由於木材建造的樑柱式結構,是一個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還具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性能強.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這對於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其次,五行學說認為,木為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於土地,入於陽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徵,它承天之雨露,向陽而長,乘地之養育,入陰而生,即陰陽合和之產物,採用這種材料,是最為合理的選擇,乃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的必然結果.五行中五氣之木氣代表四季之春天.木氣屬陽,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長和統一的象徵.中國人認為,人為萬物之靈、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築為人所居,乃天地陰陽相聚之處,即陰陽之樞紐.故而建築須得天地之氣(道法自然),選用木頭為主要建築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要說文化上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木材的材質表現出與人親近的特性.另外木材的不耐久性,也正好適合中國人不要求建築永恆的心理,就像梁思成所說的,「建築就像衣服.」,經常換換無妨,經常燒燒也無妨——也許吧,李允鉌說中國人都是急性子,梁先生又加上一條:喜新厭舊.
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井乾式,即是以圓木或方木四邊重疊結構如井字形,這是一種最原始而簡單的結構,現在除山區林地之外,已很少見到了.「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於施工,最能抗震,但較難建成大形殿閣樓台,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採用這種形式.「抬梁式」(也稱為疊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樑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築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築物所採取的主要結構形式.有些建築物還採用了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二、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布局
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建築的平面布局是決定一座建築、一組建築、一群建築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種是庄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採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築物,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物.這種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另一種布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布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採用這種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和自然的條件等靈活布局.這種布局原則,由於適應了我國廣大的不同自然條件的地區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幾千年來一直採用著,並有科學的理論基礎.
三、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構造
台基
一稱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築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築物,並使其防潮、防腐,同時可彌補中國古建築單體建築不甚高大雄偉的欠缺.大致有四種:
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磚三合土夯築而成,約高一尺,常用於小式建築.
2.較高級台基: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邊建漢白玉欄桿,用於大式建築或宮殿建築中的次要建築.
3.更高級台基:即須彌座,又名金剛座.中國古建築採用須彌座表示建築的級別.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線腳和紋飾,台上建有漢白玉欄桿,常用於宮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築.
4.最高級台基:由幾個須彌座相疊而成,從而使建築物顯得更為宏偉高大,常用於最高級建築,如故宮三大殿和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即聳立在最高級台基上.
木頭圓柱
常用松木或桶木製成的圓柱形木頭.置於石頭(有時是銅器)為底的台上.多根木頭圓柱,用於支撐屋面檁條,形成梁架.
開間
四根木頭圓柱圍成的空間稱為「間」.建築的迎面間數稱為「開間」,或稱「面闊」.建築的縱深間數稱「進深」.中國古代以奇數為吉祥數字,所以平面組合中絕大多數的開間為單數;而且開間越多,等級越高.北京故宮太和殿,北京太廟大殿開間為十一間.
大梁
即橫梁,架於木頭圓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頭,以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製成.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斗拱
是中國古代建築獨特的構件.方形木塊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長木叫昂,總稱斗拱.一般置於柱頭和額訪(又稱闌頭,俗稱看訪,位於兩檐柱之間,用於承托斗拱)、屋面之間,用來支撐荷載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裝飾作用.由斗形木塊、弓形短木、斜置長木組成,縱橫交錯層疊,逐層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屋頂
古稱屋蓋,中國傳統屋頂有以下七種,其中以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為 級別最高,其次為單檐廡殿、單檐歇山頂.
1.廡殿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頂.
2.歇山頂:是廡殿頂和硬山頂的結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依脊組成,所以又稱 九脊頂.
3.懸山頂:屋面雙坡,兩側伸出山牆之外.屋面上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 脊,又稱挑山頂.
4.硬山頂:屋面雙坡,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於屋面.
5.攢尖頂: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上為錐形的屋頂,沒有正脊,有若干屋 脊交於上端.一般亭、閣、塔常用此式屋頂.
6.卷棚頂:屋面雙坡,沒有明顯的正脊,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成弧 形曲面.
山牆
即房子兩側上部成山尖形的牆面.常見的山牆還有風火山牆, 其特點是兩側山牆高出屋面,隨屋頂的斜坡面而呈階梯形.
藻井
中國傳統建築中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名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預防火災之義.一般都在寺廟佛座上或宮殿的寶座上方.是平頂的凹進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上有雕刻或彩繪,常見的有「雙龍戲珠」.
四、中國古建築結構發展歷程
1、殷商的墓室均用井乾式結構,後代雖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結構發展史中卻有重要作用.
2、自商代至戰國宮殿遺址中已發掘的平面柱網布置,均縱向成行列而橫向常不成行列.據此可推斷屋架構造,系以縱架為主,直至漢代仍有應用,故縱架應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構造形式.後來,遼金時期偶然也有使用縱架承托橫架的構造,那是經過改進提高的縱架.
3、自西周開始已用櫨斗作為結合柱、梁的構件,以後逐步發展成櫨鬥上用拱、昂等組合成鋪作(見斗拱)的復雜構造形式.
4、現在知道最早的關於具體的結構形式的記錄,是宋代《營造法式》中的殿堂結構、廳堂結構、簇角梁結構三種.它們的特點如下所述:
(1)殿堂結構:全部結構按水平方向分為柱額、鋪作、屋頂三個整體構造層,自下至上逐層安裝,疊壘而成.如造樓房,只須增加柱額和鋪作層(平坐)即可.應用這種結構的房屋,平面均為長方形.有四種地盤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雙槽、單槽和分心斗底槽.
(2)廳堂結構:用橫向的垂直屋架.每個屋架由若干長短不等的柱樑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鋪作.每兩個屋架間用椽、襻間等連接成間.每座房屋的間數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數、相應步架的椽平長相等,各屋架所用樑柱數量、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規定平面形式.廳堂結構施工較殿堂結構簡便,但不宜建造多層房屋.用廳堂結構建造小規模房屋,不用鋪作,稱為"柱樑作",應用普遍.現存實例中,還有一種綜合殿堂和廳堂結構的形式,如奉國寺大殿,用縱、橫、豎三個方向的柱、梁、鋪作等構件,互相交錯,組成一個整體,施工繁難,遼金以後未見再用.
(3)簇角梁結構:用於正圓或正多邊形平面的建築,每個柱頭上的角梁與中心的棖桿(雷公柱)相交,組成圓或方錐形屋頂.
在明清官式建築中,殿堂結構僅存表面形式,實際均為廳堂結構,稱"大木大式".普遍應用的"柱樑作",稱為"大木小式".而簇角梁,則稱為"攢尖",多用於小型亭榭.此外,在長江流域和東南、西南地區,習慣用穿斗式構架.它與廳堂結構同屬橫向垂直的屋架,但廳堂結構由逐層抬高而減短的梁承受檁和屋頂的重量,故稱抬梁式構架.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檁,不用梁,柱間穿枋僅是連系構件.
五、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和環境
這兩部分內容已經跟「古建築的結構」這一主題邊緣化了,但為了更好地說明中國古建築的結構,又不得不說這兩部分內容.所以在此略為一提:
裝飾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
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協調的建築環境.
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和基本構造已經只能存在於古代了,現代社會的建築都已拋棄了祖先們的輝煌智慧結晶,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社會冷漠的鋼鐵混凝土做成的盒子,把人禁錮在各自的玻璃窗裡面.用劉源教授的話:「在物慾橫流、責任淪喪的今天,古代建築正如同精英文化一樣,與我們漸行漸遠.復讀或重建其歷史深處的人文精神成為每一個中國人責無旁貸的社會使命!」
『捌』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是什麼~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玖』 中國古建築有什麼特點
建築是時代的符號,也是一種文化的積淀,人類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的古代建築文明。中國古代建築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體系最完整的建築體系,是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從單體建築到園林布置都在古代建築文明中處於領先地位。
中國古代建築大多以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為追求,主要包括以下幾項特點。
從類型上看,中國古代建築大體可分為宮殿、陵墓、寺廟和民居四類。
(1)宮殿建築是古代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築物,其特點是高、大、深、嚴,主要分為「前朝後寢」兩部分,「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的地方,「後寢」是皇帝與後妃們生活居住的場所。。
(2)陵墓建築多依據自然地形靠山而建,布局大都是四周築牆、四面開門、四角建造角樓,且陵前建有甬道,甬道兩側有門闕石人、石獸雕像,陵園內有松柏蒼翠,在顯示已逝帝王威嚴的同時多添一份肅穆氣氛。
(3)寺廟建築由於其特定的宗教信仰背景,一般呈現和諧、寂靜、神秘的特點,正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所說,寺廟多建於都市或名山,是為了營造出美妙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讓人能夠在和諧的氛圍中親近佛教。
(4)民居建築是反映家族和睦、親情融洽的居家文化,通常都顯得古樸而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