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近代一次偉大的歷史轉折是在什麼時候
第十一屆三中全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從思想和版路線上撥亂反權正,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標志著中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自此逐步形成。
希望採納
⑵ 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的歷史轉折拜託了各位 謝謝
咳~~這個制嘛 就由我來告訴你拉 ~~嘿嘿 咳 因為嘛..所以啊 ...就是啊....恩 ...所以啊 ..就是這樣了....嘿嘿 !! 我很聰明的哦! 1.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2.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3.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4.全會審查和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批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5.全會決定加強黨的領導機構,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健全黨規黨法,嚴肅黨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點。全會從根本上從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和國家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全面的認真的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因而成為開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的偉大起點。
⑶ 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偉大的歷史轉折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全會認真地、全面地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錯誤,從指導思想上進行了撥亂反正,重新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確定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指導方針。從而使我國的國民經濟能夠沿著一條新的正確的道路向前發展。
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地、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全會果斷地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已不適用於現實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作出了從1979年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全會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所有這些在我國的政治上、經濟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
全會對經濟發展問題作出了如下決策:
一、對嚴重失調的國民經濟必須進行調整
全會指出,由於林彪和「四人幫」的長期破壞,國民經濟中存在不少問題,一些重大比例關系失調的狀況沒有完全改變過來,生產、建設、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亂現象沒有完全消除,城鄉人民生活中多年積累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必須進行妥善解決。基本建設必須積極地而又量力地循序進行,要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不可一擁而上,造成窩工和浪費。必須在這幾年中認真地逐步解決這些問題,切實做到綜合平衡,以便為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
全會討論和原則同意1979、1980兩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安排,建議國務院修改後提交五屆人大討論通過。會議認為,這個計劃安排是積極的可行的。
二、經濟管理體制必須進行改革
全會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力過分集中,必須加以改革。應該有領導地大膽下放權力,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應該著手大力精減各級經濟行政機構,把它們的大部分職權轉交給企業性的專業公司或聯合公司;應該堅決實行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經濟手段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幹部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應該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下,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實行分級分工分人負責,加強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的許可權和責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盡快把農業搞上去
會議深入討論了農業問題,同意將《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發到各省、市、自治區討論和試行。全會認為,全黨目前必須集中主要精力把農業盡快搞上去。為此目的,必須首先調動農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必須在經濟上充分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具體措施是: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的所有權和自主權必須受到國家法律的切實保障,不允許無償調用和佔有生產隊的勞力、資金、產品和物資;公社各級經濟組織必須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計算報酬,克服平均主義;社員自留地、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的補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亂加干涉;人民公社要堅決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穩定不變,人民公社各級組織都要堅決實行民主管理、幹部選舉,帳目公開。今後一個較長時間內,全國糧食征購指標繼續穩定在1971—1975年「一定5年」的基礎上不變,絕對不許購過頭糧。
為了縮小工農業產品交換的差價,全會建議國務院作出決定,糧食統購價格從1979年夏糧上市的時候起提高20%,超購部分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價50%;棉花、油料、糖料、畜產品、水產品,林產品等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也要分別情況,逐步作相應的提高。農業機械、化肥、農葯、農用塑料等農用工業品的出廠價格和銷售價格,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在1979年和1980降低10%到15%,把降低成本的好處基本上給農民。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後,一定要保證城市職工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糧食銷價一律不動,群眾生活必需的其它農產品的銷價,也要堅決保持穩定;某些必須提價的,要給予消費者以適當補貼。
會議還討論了加強農業科學教育,制定發展農村牧業的區域規劃,建立現代化農林牧漁業基地,積極發展農村社隊工副業等重要問題,並決定採取相應的措施。
四、改善城鄉人民生活
全會還指出,城鄉人民生活必須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改善。必須堅決反對對人民生活中的迫切問題漠不關心的官僚主義態度。同時,我國經濟目前還很落後,生活改善的步子一時不可能很大,必須把有關的情況經常告訴人民,並在人民和青年中繼續加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思想教育,各級領導同志必須以身作則。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做出的各種決策,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道路,標志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已經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現改革開放,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相結合,逐步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主義的理論和政策、路線、方針,開創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路線。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在這條正確路線指引下,在堅決推進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黨領導全國人民緊緊把握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開辟了黨的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國家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在經濟領域,工農業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大大提高。在政治領域,盡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不安定因素甚多,但是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在思想領域,那種死氣沉沉的僵化局面,已被思想解放、實事求是的潮流所沖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動景象正在逐步形成。在文化領域,科技、教育、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廣播電視、衛生、體育等事業逢勃發展,欣欣向榮。在軍事國防領域,人民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外交領域和實現祖國統一的問題上,外交格局的調整、「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和實踐,使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大大提高。總之,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這條路線是黨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黨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 , 中國共產黨圍繞著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政策創新。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 , 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中心 , 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形成了黨的總政策 , 並構建了全新的政策體系。
(一)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進行的政策創新,使中國共產黨煥發了青春,使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首先,緊緊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目標,出台了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的政策。在農村,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經營體制,廢除了人民公社體制;在城市,以國有企業改革為中心,全面出台了各個領域改革的新政策。在所有制上 , 實行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政策;在分配製度上,實行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政策 . 制定了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實行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
其次,緊緊圍繞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目標,出台了一系列政治體制改革的政策。主要有,在黨的領導下,行黨政分開的政策;改革行政管理體制,轉變政府運作方式的政策;改革幹部人事制度,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的政策,等等。這使我國的政治生活有了新的生機。第三,緊緊圍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在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上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
(二)中國共產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 又有政策創新 , 集中表現在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並圍繞基本綱領,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進行了全面的政策創新。
在經濟方面,提出了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和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的政策思路;制定了與科教興國戰略相適應的科技、教育政策和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相適應的人口、資源、環境政策 ; 制定了所有制結構調整政策;制定了從整體上搞活國有經濟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政策;制定了漸進實現農村現代化的政策;制定了「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政策;制定了與加快中西部發展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相適應的資源、產業、人才政策,等等。
在政治方面 , 制定了始終堅持「三個代表」的黨的建設政策 ; 制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政策;制定了從國情出發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政策;制定了標本兼治的廉政政策;制定了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政體制改革的政策;制定了與鞏固和平、爭取發展的國際戰略相適應的對外政策,等等。
在文化方面 , 制定了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唱響主旋律 , 打好主動仗」和堅持社會主義文化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的方針;提出了文化經濟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思路 , 等等。
而於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又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增添了新的篇章。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作了重要講話。全會聽取和討論了胡錦濤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吳邦國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認為,中央政治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著力加快改革開放,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就,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取得新的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新的進展。
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任務,研究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乾重大問題。一致認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全會指出,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取得了重要進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不懈努力。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對社會和諧的認識不斷深化,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效。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擁有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種有利條件。
全會提出,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會強調,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⑷ 偉大的歷史轉折兩個凡是的方針正確嗎
所謂:人無常性 水無常形 這世界上沒有什麼對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兩個凡是,適應了當時的趨勢,那就是正確的,後來形式變了,自然也就不適合了。
⑸ 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指的是什麼轉 向什麼
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高速發展時期。
⑹ 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是哪一事件
1935年的遵義會議,是我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一個轉折點,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中共在政治上由幼年走向成熟。
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揮,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斗爭遭到失敗,中央紅軍被迫踏上了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長征初期,錯誤的軍事路線一直沒有得到糾正,紅軍的力量遭受嚴重損失,部隊由8萬多人銳減為3萬餘人,幾乎瀕於絕境,革命處於極其危急的關頭。
1935年1 月,中央紅軍抵達遵義後,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 月15 日至17 日在老城紅軍總司令部駐地召開了擴大會議(歷史上著名的遵義會議)。
會議對博古、李德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軍事上的單純防禦錯誤進行了嚴肅而尖銳的批評。毛澤東作了長篇發言,著重分析和批評了犯有「左」傾錯誤的領導人在軍事上的一系列錯誤,得到了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朱德、劉少奇等人的堅決支持。
(6)建國以來偉大的歷史轉折是什麼擴展閱讀:
其他重大轉折:
1、1927年的八七會議,是一次決定中國共產黨生死存亡的會議,毛澤東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思想,這次會議「反對了政治上的右傾機會主義,使黨大進了一步」。
2、1945年黨的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3、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揭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改革開放的序幕,開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⑺ 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
十一屆三中全會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集體.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因為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撥亂反正,是從這次會議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會議拉開序幕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會議為起點開辟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思想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會議前後發展起來和逐步形成的.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在統一大業、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偉大的民族開始復興.所以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
故答案為:
因為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撥亂反正,是從這次會議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會議拉開序幕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會議為起點開辟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思想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會議前後發展起來和逐步形成的.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在統一大業、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偉大的民族開始復興.
⑻ 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1、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提出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務。
2、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
3、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重新了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4、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工作重點轉移的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5、審查和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開始了系統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
6、這次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後兩年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標志著中國從此迸人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因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8)建國以來偉大的歷史轉折是什麼擴展閱讀: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從這次全會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和開始起步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辟的。
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理論武器——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沖破了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許多舊觀念,擺脫了許多思想上的枷鎖和禁錮,振奮起偉大的革新創造精神、開拓進取精神。
⑼ 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偉大的歷史轉折
這是因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標志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支持下,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明確指出必須完整、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
全會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這是黨和國家命運攸關的歷史性抉擇。
正由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我們才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中華民族滄桑巨變,擺脫了貧困,告別了落後,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如果說,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和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那麼,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已經和正在隨著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發展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並將貫穿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部進程。
(9)建國以來偉大的歷史轉折是什麼擴展閱讀:
十一屆三中全會關鍵詞:
1、解放思想。
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鄧小平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鄧小平在講話中說,「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
2、工作重點轉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現在就應當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及時地、果斷地結束全國范圍的大規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幫」的群眾運動,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3、真理標准大討論。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文章指出:檢驗真理的標准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
這篇文章在全黨引起了強烈反響,同時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議和指責,從而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全國性大討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高度評價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問題的討論,認為這對於促進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4、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為了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健全黨規黨法,嚴肅黨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設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會議認為,國要有國法,黨要有黨規黨法。全體黨員和黨的幹部,人人遵守黨的紀律,是恢復黨和國家正常政治生活的起碼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嚴守黨紀。
全會選舉產生了以陳雲同志為第一書記的由一百人組成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這是保障黨的政治路線的貫徹執行的一個重要措施。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根本任務,就是維護黨規黨法,切實搞好黨風。
5、四項基本原則。
在1979年召開的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他指出: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
四項基本原則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黨長期以來所一貫堅持的。
6、中央一號文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這是第一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突破了傳統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肯定包產到戶等各種生產責任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文件認為「反映了億萬農民要求按照中國農村的實際狀況來發展社會主義農業的強烈願望。」「不論採取什麼形式,只要群眾不要求改變,就不要變動。」從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中央都用「一號文件」形式出台有關農村改革的政策措施。
7、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82年9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詞中,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嶄新命題,他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
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8、歷史決議。
1981年6月27日-29日召開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和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個「決議」被人們簡稱為「歷史決議」。
《決議》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對「文化大革命」,對毛澤東的功過是非和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內容與指導意義作出了總結和評價。這次全會及其通過的《決議》,完成了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任務。
9、小康。
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提出了「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概念。同年12月6日,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鄧小平提出「小康」的概念。
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⑽ 8、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會全是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所作出的這些在領導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標志著內中國共產黨容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 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使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從過去盛行的個人 崇 拜和教 條 主義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思想上、政冶上、組織上全面恢復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結束了 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二、因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