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鯉魚島有什麼歷史

鯉魚島有什麼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5 19:45:19

『壹』 鯉魚的民間傳說

1、鯉魚精

村裡來了個戲班子唱戲,村民沒見過,都趕過來看。一個後生看戲的時候發現一位美麗的姑娘,悄悄跟著發現她是鯉魚精變的,就趁她上岸脫掉魚皮的時候藏了起來,對姑娘說只要和自己成親三年就還給她。姑娘沒有魚皮回不了水裡,就同意了。

三年後他們有了自己的兒子,不想這個秘密被婆婆發現了,還拿話來說姑娘。姑娘本來想反駁,沒想到婆婆一不小心,說出來魚皮藏在瓦片下面。姑娘從瓦片下拿出魚皮,穿在身上變回鯉魚回了水裡,後生再去找,什麼也沒有了。

2、鯉魚穿衣

唐朝開元年間,因為皇上姓李,所以不讓人們打鯉魚吃,抓著要挨打。

有個叫楊表天的年輕人是孤兒,是表叔和姑姑撫養長大,後來這兩個人病了,需要鯉魚眼睛入葯,楊表天為了救自己的親人,第一次鋌而走險,抓了鯉魚,但是被發現了,雖然穿了厚厚的棉褲,屁股還是腫的老高。

第二天楊表天又去抓魚,遠遠的看著官府又過來,他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一個黑臉漢子過來,把鯉魚的須子割掉,又將鯽魚的皮割下來,披在鯉魚身上,這才讓他逃過一劫。楊表天感激的問恩人的名字,得到的回復是「王維」。

後來,官府對於吃鯉魚抓鯉魚的事情管的越來越輕,據說就是王維上書朝廷進諫的結果。

3、鯉魚報恩

長汀縣河田鎮的汀江河道有一個地方叫步塘潭,潭西岸是修坊村,村蠟燭園有個姓修的孩子,心地十分善良,有一次看到沙灘上被沖過來的紅鯉魚回不去水中,就自己動手把它放回步塘潭中去。

後來小孩長成小伙,一天在河中捕魚的時候,跟隨一條紅鯉魚走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紅鯉魚說自己就是當年河灘上的那條魚,為了報恩,想讓他留在和自己成親一塊享福。但是小伙說家中有父母要照顧,所以拒絕了。紅鯉魚精見他執意不肯留下,就拿起他的魚簍裝了一簍谷殼做禮,讓他帶回去。

小伙上岸後倒掉了谷殼,等他回家後,發現魚簍里有東西的閃光,仔細一看,原來魚簍縫中夾了幾粒瓜子金。他明白這是鯉魚精送給他的,心中很感激。他用瓜子金換來一張新魚網,辛勤地在汀江上捕魚。從此不再愁吃愁穿,一家人過得十分幸福。

4、鯉魚造城

桐江濱水邊,一尾千年修煉的金色鯉魚化為人形,召喚了許多魚鯉魚精過來化為青年男女,定居在桐江。他們開石築園的築園,奮力開拓,終於建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村莊。

就在金鯉姑娘與人們為自己的幸福生活歡慶的時候,龍母娘娘出現在金鯉姑娘面前,呵斥姑娘身為尊貴的人,卻要做這些下等人才做的事情,還要拉著姑娘回龍宮。金鯉姑娘毅然掙脫龍母娘娘的手拒絕了她的好意,與其它眾鯉魚一起再次建起了防水的城池。

金鯉造械奪天工,留芳千古美名揚,刺桐花開刺桐城,邂城內外盡春光。「鯉魚造城」的故事,直到現在依舊在泉州民間傳頌著。

5、鯉魚跳龍門

龍門還未鑿開時,伊水流到這里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

一條大紅鯉魚提議大家跳過龍門,並自告奮勇地第一個嘗試,它使出全身力量,一躍成功,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

天上降下一條巨龍,告訴其它的鯉魚不要害怕,並且鼓勵它們也跳過龍門。雖然大家也去嘗試了,但是最後成功的只有幾條,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

『貳』 誰之島中國古代歷史上和魚有關的人物,例舉幾個啊,在這里多謝了

我只能給你關於魚典故。。因為典故里有你需要的歷史名人
拒不受魚

公孫儀做過魯國的相國,他很愛吃魚,因此全國上下聽說他的愛好後,紛紛買魚前來討好他。可不論什麼人來送魚,也不論送的什麼魚,公孫儀從來都不接受。
公孫儀的一個學生見了,就勸他道:「先生,既然您愛吃魚,可為什麼又不願意接受別人送給您的魚呢?」公孫儀答道:「恰恰就是因為我愛吃魚,我才不接受人家送的魚。如果我現在接受別人送的魚,到時候就一定會遷就送魚的人;既然遷就了送魚的人,就會歪曲法律。我是執法的人,如果我知法而又違法,就會被罷免相國的職務。一旦我的相國職務被罷免了,既便我喜歡吃魚,這些送魚的人也不會送魚給我了。而那時我已被罷了官,也沒錢自己去買魚。但是如果我現在不接受這些人送的魚,就不會貪贓枉法,不會循私情,那麼也就不會被罷官免職了。這樣就算我不接受別人的魚,我愛吃魚的口味一輩子不變,我照樣可以用自己的俸祿買魚吃。」

殃及池魚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出自:北齊·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其意可解如下:
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群魚兒在里邊快樂地游著。突然,城門著了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叫說:「不好了,城門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魚兒都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除了那條魚兒之外,其它魚都沒有逃走。這時,人們拿著裝水的東西來池塘取水救火。過一會,火被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幹了,滿池的魚都遭了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火——水——魚是有聯系的,池塘的水能滅城門的火,這是直接聯系,魚兒與城門失火則是間接聯系,它是通過池水這個中間環節而發生聯系的。比喻無端受禍。其事本於《呂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馬有 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後人加以附會,演化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太平廣記》卷四六六引漢應劭《風俗通》:「城門失火,禍及池魚。舊說:『池仲魚,人姓字也,居宋城門。城門失火,延及其家,仲魚燒死。』又雲:『宋城門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死。』喻惡之滋,並傷良謹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出處《老子》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語出《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意思是:魚和熊掌都是美味,我都想要,但是二者不可能都得到,那我就取熊掌吧,生命和大義都是我想要的,但如果我不能二者兼得的話,我寧願失去生命,以全大義。
孟子的話在告誡人們要重義,寧可捨生取義,但是人們往往忘記了這本來的意思,卻津津樂道於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雖然,這也是一個真理。
人不能太貪心,事情不可能讓一個人占盡便宜,有所得必有所失,我們應該學會放棄次要的而顧著重要的。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條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希望可以幫到您

『叄』 福清鯉魚島的傳說

不知哪朝哪代,東張地界有一個孤苦伶仃的青年,叫石竹郎。

石竹郎每天上山砍柴下山賣柴,過著清苦的日子。

有一天,他賣了柴,正想去買幾升回家熬粥填肚,聽見魚市上有老漢高喊著:「快來呀,快來呀,罕見的大紅鯉!」石竹郎分開圍觀的眾人,上前一看,那隻大紅鯉大嘴一張一合,像是對人訴說什麼,兩眼還流著淚水。石竹郎動了側隱之心,向老漢問了價,把兜里准備買米和平時積攢的錢全給了老漢,買下了這條大紅鯉。石竹郎確實是被大紅鯉的淚水打動了心,於是他把它放回到龍江里,讓它游回自由生活的天地。說也奇怪,大紅鯉入水,活躍起來了,連連用尾巴拍打水面,遊走時還時時回頭瞧著石竹郎,好象向他道謝,又象與他告別似的。

過了一些日子,石竹郎早把這事忘得一干二凈了。他依然每天上山砍柴下山賣柴,過著平淡的日子。

有一天,石竹郎上山砍柴時,讓竹尖子刺傷了足掌,不得不在家養傷歇息。可他哪有多少積蓄呢,眼看就要挨餓了。一天夜裡,他恍惚間覺得有人走進他的房子,接著一陣缸蓋響、鍋蓋響……

石竹郎醒來一看:奇怪,見底的米缸里有滿滿一缸白米,鍋里飄出燉肉香味,床頭邊還有一包治傷的草葯……

又過了幾天,石竹郎的傷快要好了,但缸里的米也吃光了。那一夜,石竹郎估計著送米送葯煮肉的人可能還會再來,便早早假裝睡熟蒙著頭在破被子里偷看。果然,從門外閃進一位絕色女子,打開缸蓋,一指便是一缸米;打開鍋蓋,一指便是一鍋肉……。當那女子來到石竹郎床前要察看他的傷勢時,石竹郎忽地一下爬起來,那女子來不及迴避,便被石竹郎牽住了手。

原來,這個女子是龍江王的三公主,那天在龍江邊治游,被捕魚老漢網住了,幸好石竹郎好心相救,她才能生還龍宮。為了報答石竹郎救命之恩,她冒著殺身之禍,不顧龍宮森嚴家法,來到人間,給石竹郎送來送葯。石竹郎知道龍女的來歷,便對她產生愛慕之心,於是兩人山盟海誓,結成恩愛夫妻。

然而好景不長,龍江王知道三公主私配人間石竹郎,火冒三丈,立即讓龜婆蛇女到人間傳話,讓石竹郎和三公主夫妻分離,否則要把夫婦倆化為山石。石竹郎和三公主恩恩愛愛,哪肯分開,於是狠心的龍江王便讓他們化作兩座石山。這高的是石竹山,低的就是鯉魚島,石竹山矗立在湖畔,鯉魚島永離湖心,相望到永遠,永遠……

『肆』 鯉魚江的歷史沿革

鯉魚江是一座充滿神奇傳說、人文精神的寶庫。鯉魚江鎮建制於1956年,這里歷史內悠久,人傑地靈,物阜民豐容,歷來是資興市的商貿、文化、交通、物流中心,同時也是資興市的老工業基地。相傳很久以前,美麗的東江河裡生活著三條鯉魚,她們相信借雨水之力跳過龍門便可化作神龍,每到風雨來臨,鯉魚就在水裡躍躍欲試。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她們想到,在跳躍時如果能夠一個幫一個,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就一定能夠躍過龍門化作神龍。她們的堅持不懈感動了玉帝,於是把三條鯉魚化為一條神龍乘著彩雲騰飛而上,鯉魚江因此而得名。

『伍』 玉環島有什麼歷史還有它的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玉環島的歷史典故:
《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天寶十五年,安祿山造反,唐玄宗倉皇南逃。途經馬嵬坡,大將陳玄禮和部下認為楊家兄妹禍國殃民,怒殺楊國忠,迫使玄宗賜楊玉環自縊。

據野史記載,當時禁軍將領陳玄禮手下蕭俊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蕭俊的親信護送南逃,並揚帆出海,輾轉來到了一座荒島,居住在當地漁民家中。初夏的海邊,濕氣特別重,再加上路途顛簸,體力消耗,楊玉環的身體也受到了影響。出現體內濕氣過重,覺得睏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舌苔白厚,情志不暢、勞倦過度。這時候老漁民把新鮮打撈回來的鯔魚,再加上熬了許久的姜湯一起煮麵。蕭俊的親信給楊玉環服用了幾回,神奇的發現,楊玉環的氣色紅潤,濕氣也漸漸消除了。

楊玉環驚喜的問蕭俊親信:「這幾天吃的面是」?
「貴妃,是鯔魚撈面!」
楊玉環不解的又問道:「怎麼有治療病症的作用呢」?
「我們住的這座島上,靠著東海,蝦貝滿倉,四季魚市不絕,這個季節的鯔魚最肥美,我看過《開寶本草》,裡面是這么說的,謂:其可「主開胃,通利五臟,久食令人肥健」,並謂其「與百葯無忌」;《食物本草》謂:其可「助脾氣,令人能食,益筋骨,益氣力,溫中下氣」。
您這幾天喝的湯是用姜加水熬了個把小時,煮成姜湯,成為鯔魚撈面的湯料。老漁民告訴我,由於這里地勢和氣候的因素,當地婦女生產坐月子,姜是必備的。「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開葯方」。御醫謂:生薑有溫胃散寒和發散風寒的作用。而這個季節是吃薑的最好時機。」
楊玉環聽了這番話,越發喜歡這座小島,就這樣隱居終老。

玉環島名字的由來:
隨後,先民們為了紀念楊玉環的到來,把這座島起名為玉環島。而鯔魚撈面這道美味也一直流傳至今,當地人把這道菜叫貴妃鯔魚。

『陸』 海南有什麼歷史呢

遠古到唐代

據明代《正德瓊台志》記載,海南島在唐虞三代稱為「南服荒繳」(繳:邊界),在秦代稱為「越郡外境」。這說明海南島在當時為祖國轄區荒遠的邊界。海南島是四大流放地之一,主要是崖州,位於中國最南端。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師平定南越之亂。元封元年(前110),在海南島設置珠崖郡(治今瓊山)、儋耳郡(治今儋州)。屬交州刺史管轄。這是海南島歸入中國版圖最早的兩個行政地名,標志著中央政權對海南島直接統治的開始。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省珠崖郡,並入合浦郡。朱盧改為玳瑁。合浦郡領合浦、南平、盪昌、徐聞、玳瑁、珠官6縣。屬交州。不久廢珠官縣。西晉時,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南北朝時,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復立珠崖郡,治徐聞,不久又廢。以珠官、朱盧屬越州。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廢儋耳郡的地方設置崖州,統於廣州。

唐代改郡為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儋耳郡為儋州。治所仍在義倫縣。設崖州、儋州、振州、萬安州、瓊州等5個州共22個縣,統屬嶺南道管轄。海南簡稱「瓊」系來源於唐代的瓊州 ,屬嶺南道。後屬南漢。

宋元時期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平南漢。宋代,設一州和三個軍,瓊州領五縣,南寧軍領3縣,萬安軍領2縣,吉陽軍領3鎮,自始總領海南地區。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為瓊州路軍民安撫司。元文宗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又改為乾寧軍民安撫司。不久,升定安縣為南建州。元惠宗至正末年,海南改隸廣西行中書省。

明清時期

明代海南設瓊州府,領儋、萬、崖三州10個縣。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襲明代。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三月,明軍揮師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帥歸降。

明代南海諸島改歸崖州管轄。明代還把「歸附」的黎族編入圖、都、鄉等基層組織,隸於州縣,和漢人一樣納糧當差。

清初承襲明制,西沙群島(時稱「千里長沙」)和南沙群島(時稱「萬里石塘」)隸屬於瓊州府的萬州管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清代,於海南設置瓊崖道。下屬瓊州府(治今瓊山府城),領1州8縣:瓊山(治今府城)、澄邁(治今老城鎮)、定安(治今定城鎮)、文昌(治今文城鎮)、會同(治今瓊海市東北)、樂會(治今瓊海市東南)、臨高(治今臨城鎮)、儋州(治今中和鎮)。

民國時期

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設瓊崖道於瓊山府城,置道尹治理全島。中華民國初期,海南島的建置仍襲清制,置瓊崖道,共轄13縣:瓊山、澄邁、定安、文昌、瓊東(即清代會同)、樂會、儋縣(1912年儋州改縣)、臨高、萬寧、昌江、陵水、感恩、崖縣(1920年崖州改稱崖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海南特別行政區成立,隸屬行政院,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海南建省籌備委員會設在海口。

新中國成立時期

1980年1月,改稱海南行政區公署。1984年10月撤銷海南行政區公署,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1981年,海南行政區管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並直轄瓊山、文昌、臨高、澄邁、瓊海、屯昌、儋縣、萬寧、定安9縣1市,設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

1987年,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4月13日,撤銷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

(6)鯉魚島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海南別稱瓊崖、瓊州,西元前110年,中央政府在海南島設置珠崖郡、儋耳郡,屬交州刺史管轄,標志著海南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1988年4月13日,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獨立建省,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正式成立。海南經濟特區是中國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

2018年4月13日,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

2018年6月3日,經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調研、統籌規劃,決定設立海口江東新區,將其作為建設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點先行區域。

『柒』 鯉魚島有幾年的歷史

鯉魚島,一個位於惠安縣輞川鎮海邊灘塗中的小島,面積不足500畝,因島形酷似專一條鯉魚而得名,據灘塗屬這邊的村民說,每當海水漲潮時,搖著船從西北方向向島進發,就可以看到一個酷似鯉魚的島嶼在海水中隨波盪漾。鯉魚島上惟一的正式建築物是一棟被定為惠安縣級保護單位的寺廟——靈惠寺,另外還有一座已經荒蕪的炮樓,其餘便都是被一圈沙灘環繞的茂密樹林。

『捌』 鯉魚背面 的典故或者來歷

鯉魚焙面
開放分類: 美食、飲食、特色食品、烹飪、菜譜

目錄
• 簡介
• 歷史及由來
• 選料及製作
• 特色

簡介
[編輯本段]

豫菜經典名菜。

鯉魚焙面是開封的傳統名菜,它是由「糖醋熘魚」和「焙面」兩道名菜配製而成。

歷史及由來
[編輯本段]

1900年,清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為逃避八國聯軍之難,曾在開封停留。開封府衙著名廚備膳,貢奉「糖醋熘魚」,光緒和慈禧太後食後,連聲稱贊。光緒稱之「古都一佳餚「;慈禧高興地說:「膳後忘返「。隨身太監手書一聯:「熘魚出何處,中原古汴梁「,賜給開封府以示表彰。

1930年前後,開封名師最早將用油炸過的「龍須面「,蓋在做好的「糖醋熘魚「上面,創作了「糖醋熘魚帶焙面「名菜,深為顧客歡迎。將二者合而為一,既可食魚,又可以面蘸汁,故別有風味。其後,該菜逐漸傳開。

後來,拉麵傳開封,人們又用不零不亂,細如發絲的拉麵油炸後和熘魚搭配起來,使其更為錦上添花。「糖醋熘魚「味道之鮮美,妙在一道菜餚,兩種食趣。有「先食龍肉,後食龍須"之美譽,成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餚。在改革開放中,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增加,鯉魚焙面被越來越多的來汴客人所贊賞。

選料及製作
[編輯本段]

鯉魚焙面選料嚴格,製作精細。它是用開封黑崗口至蘭考東頭這段黃河出產的鯉魚(重一斤左右)。這種魚肉味純正,鮮美肥嫩。鯉魚經過初步加工後,兩側剞成瓦楞花紋,下入熱油鍋內炸透;再加以白糖、醋、薑汁、蔥花。

「糖醋熘魚」是以鯉魚尤以黃河鯉魚為上品原料,以過初步加工後,用坡刀把魚的兩面解成瓦壟花紋,入熱油鍋炸透。然後以適量白糖、香醋、薑末、料酒、食鹽等調料,對入開水,勾加流水芡,用旺火熱油烘汁,至油和糖醋汁全部融合,放進炸魚,潑上芡汁即成。

「焙面」以稱「龍須面」。起初面用水煮食,後來,不斷改進,過油炸焦,使其蓬鬆酥脆,吸汁後,配菜餚同食,故稱「焙面」。

特色
[編輯本段]

"開封溜魚焙面"是開封的傳統依然佳餚之一,久負盛名。焙面也稱龍須面。據《如夢錄》記載:當時製作"龍須面"。只是用水煮熟,後改炎焙制的方法。故稱為"焙面"。
「糖醋熘魚」歷史悠久,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東京市場上巳流行。其特點是色澤棗紅,軟嫩鮮香。

「焙面」細如發絲,蓬鬆酥脆。其甜中透酸,酸中微咸。 據《如夢錄》載:明代開封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所謂「龍抬頭「之日,"筵客吃龍須面,節禮送面",為呈吉祥,官府、民間都以細面相贈,稱之為「龍須面「。起初面用水煮食,後來,不斷改進,過油炸焦,使其蓬鬆酥脆,吸汁後,配菜餚同食,故稱「焙面」。

『玖』 鯉魚島的介紹

鯉魚島,一個位於惠安縣輞川鎮海邊灘塗中的小島,面積不足500畝,因島內形酷似一條鯉魚容而得名,據灘塗這邊的村民說,每當海水漲潮時,搖著船從西北方向向島進發,就可以看到一個酷似鯉魚的島嶼在海水中隨波盪漾。鯉魚島上惟一的正式建築物是一棟被定為惠安縣級保護單位的寺廟——靈惠廟,另外還有一座已經荒蕪的炮樓,其餘便都是被一圈沙灘環繞的茂密樹林。

『拾』 鯉魚江鎮的歷史沿革

鯉魚江是一座充滿神奇傳說、人文精神的寶庫。鯉魚江鎮建制於1956年,這里歷史悠久版,人傑權地靈,物阜民豐,歷來是資興市的商貿、文化、交通、物流中心,同時也是資興市的老工業基地。相傳很久以前,美麗的東江河裡生活著三條鯉魚,她們相信借雨水之力跳過龍門便可化作神龍,每到風雨來臨,鯉魚就在水裡躍躍欲試。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她們想到,在跳躍時如果能夠一個幫一個,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就一定能夠躍過龍門化作神龍。她們的堅持不懈感動了玉帝,於是把三條鯉魚化為一條神龍乘著彩雲騰飛而上,鯉魚江因此而得名。

閱讀全文

與鯉魚島有什麼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