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洛陽為什麼篡改歷史教科書

洛陽為什麼篡改歷史教科書

發布時間:2021-03-05 18:56:33

㈠ 教科書中有多少歷史被"篡改

㈡ 現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里寫的歷史都是真實的嗎有沒有一些被更改了

知道為啥歷史學者在建國初期很尊貴,因為有活干。

㈢ 為什麼我們的歷史教科書都是胡編亂造的

為政治服務

㈣ 為什麼說現在中小學的歷史教科書,都是胡編亂造的

首先要明確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並非都是胡編亂造的,比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回李世民貞觀之治,這里並答不是胡扯的吧(教科書突出了李世民的貢獻,而淡化了他通過政變奪取權利的事實)。但是中小學學習的是歷史教科書,而不是歷史書,教科書說直白是為了政治服務,什麼東西儀扯到政治就說不清楚了,而歷史就是歷史。因為要考試,要得高分,所以教科書說的都是正確的,讓學生們都遠離了真相,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或見解很可能就沒有高分了。所謂歷史就應該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看,凡事一分為二,三國志之所以為正史,是因為他是晉朝陳壽所著,年代靠近,且有大量文獻支持,但是你你敢說那些就是2000年前的所有真相么?我們只能有選擇性的看,三國志是現下比較可靠地歷史材料。對於中小學歷史教科書,其實也該一分為二的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㈤ 改歷史教科書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更加真實的還原歷史,彌補之前一部分歷史研究的缺憾,讓人們更好的吸取歷史經驗教訓。

㈥ 歷史教科書是被誰撕碎的,撕表示什麼

撕的字面意思是把東西撕開弄破,比喻不顧臉面或公開決裂。在此處指的是香港歷史上的虎門上空的硝煙和不平等條約,表達了列強的侵略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傷痛。

該句語出當代女詩人李小雨所作的一首充滿激情的詩《最後一分鍾》,因為這首詩本身便是歌頌祖國、香港回歸祖國母親懷抱。而1997年正是香港回歸,這里將1997年香港回歸比作歷史書的第1997頁,所以才會有「被撕碎的歷史教科書第1997頁上,深入骨髓的傷痕,將血和刀光鑄進我們的靈魂」。

全詩原文如下:

午夜,香港,

讓我拉住你的手,傾聽最後一分鍾的風雨歸程。

聽你越走越近的腳步,聽所有中國人的心跳和叩問。

最後一分鍾,是旗幟的形狀,

是天地間緩緩上升的紅色,是旗桿——挺直的中國人的脊樑,

是展開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萬眾歡騰中剎那的寂靜,是寂靜中誰的微微顫抖的嘴唇,

是誰在淚水中一遍又一遍,輕輕呼喊著那個名字:

香港,香港,我們的心!

我看見,虎門上空的最後一縷硝煙,

在百年後的最後一分鍾,終於散盡;

被撕碎的歷史教科書,第1997頁上,

那深入骨髓的傷痕,已將血和刀光,

鑄進我們的靈魂。

當一紙發黃的舊條約悄然落地,煙塵中浮現出來的,

長城的臉上,黃皮膚的臉上,

是什麼在緩緩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歡樂,

都穿過這一滴淚珠,使大海沸騰!

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嶄新的日出,所有的禮炮都是世紀的鍾聲。

香港,讓我緊緊拉住你的手吧!

傾聽最後一分鍾的風雨歸程,然後去奔跑,

去擁抱,去迎接那新鮮的,含露的、芳香的,

紮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荊。

(6)洛陽為什麼篡改歷史教科書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英國迫使清政府締結《北京條約》,永久割讓九龍半島尖端。1898年英國又乘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之機,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個島嶼。

1997年7月1日,在全世界無數目光的聚焦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會展中心大會場內冉冉升起。全體中國人共同歡呼這一偉大時刻的到來,香港回歸祖國的懷抱。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歸祖國,標志著香港同胞從此成為了祖國這塊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發展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最後一分鍾》整首詩語言凝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熱烈,作者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全詩共有4個小節。

第一小節是全詩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擬人化了,就像是親人談心似的,去「傾聽最後一分鍾的風雨歸程」。作者和所有中國人一樣,滿懷激情地迎接著香港回歸祖國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

詩歌第二節作者抓住升起的旗幟、顫抖的嘴唇、含淚的呼喊等這些特寫鏡頭真切的表現愛國情感,表達了人們眼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冉冉升起時,無比激動無比自豪的心情。

第三小節主要是講作者聯想到了香港的屈辱歷史,聯想到了鴉片戰爭以來強迫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表達了如今揚眉吐氣的歡欣鼓舞。第四小節是說香港從此掀開了歷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表達了對香港回歸祖國的熱情歡迎和對香港美好未來的深情祝福。

㈦ 歷史上洛陽沒落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歷史記載

其實洛陽的遭遇,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興也洛水,衰也洛水。」憑借洛水的優勢,洛陽很早便開始發展水運貿易。

公元605年,隋煬帝將洛陽作為東都,並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條河道,洛陽的水運貿易往來開始頻繁。公元691年,武則天遷都洛陽,賜洛陽「神都」封號。兩年後下令於洛陽開建新潭,以為各州府停泊船隻之用。一時間,洛陽漕運千里不絕。

公元749年,洛陽的糧食儲備量幾乎佔到了全國的一半,近58萬石。這些糧食都是通過船隻走水路運至洛陽。唐朝滅亡後,中國歷史進入大亂斗的五代十國,洛陽作為政權割據的中心,自然是戰火不斷。而這幾十年間,由於無人管理,河道淤積,導致漕運不興,水運事業一度擱淺。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權。洛陽作為古都名城,趙匡胤自然有定都洛陽的想法。但此時的洛陽城,因飽受戰亂,早已沒有了唐朝的輝煌。更重要的是,隋唐大運河河道淤塞嚴重,難以疏通,船隻早已不能把各地的物資運至洛陽。

無奈之下,趙匡胤只得把汴梁作為首都,把洛陽定為附都。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汴河開始成為朝廷運輸物資的生命線,以汴河為中心的新的漕運系統逐漸形成。同時洛陽水運地位也逐漸下降,經濟也因此日漸衰落。

元朝滅宋以後,將都城定北京,緊接著開始對隋唐大運河進行改道,河道南北取直,不再通過洛陽,而是直達北京,南北運河距離縮短了九百多公里。

其實從漢朝開始,中國的經濟重心就開始漸漸南移。但是直到隋末唐初,北方還是占優勢。以秦嶺淮河為界,北方和南方的人口當時差不多是三比二。但這個比例還在變化。安史之亂前夕,這個比例已到達了一個關鍵點:一比一。

安史之亂的爆發驟然打破了平衡,南方在經濟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北方則無可挽回地衰落了。到了宋朝盛時,北方與南方的人口比例已經翻轉為二比三。

這背後當然有各種深層原因:戰亂、河渠失修、水土流失等等。不過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也許是氣候的改變。傳統歷史學家幾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二十世紀的科學家研究了中國的氣候變化,他們發現唐朝的氣候要比今天高些,而且要濕潤得多。

但到了唐末宋初,中國氣候開始變冷,游牧和農耕的分界線開始南移,這個趨勢一直持續到清朝初期。北方的衰落,西北的凋敝、游牧民族的再度興起,這些現象背後都受這個力量的支配。這個力量也許比成吉思汗和朱元璋更加強大,更加無可抵禦。

在這個大背景下,洛陽衰落了,到唐末殘破已極,最糟糕的時候整個城市人口不滿百戶,恍若鬼城。而在爭奪運河的過程中,汴州脫穎而出。它控制著汴河到黃河的入口,是運河的一個關鍵點。控制它就可以截留漕運的財富。最終,軍閥朱溫以汴州為基地,滅亡了唐朝,建立了後梁。

洛陽就這樣被放棄。趙匡胤曾有過一度的猶豫,考慮將首都移到洛陽,並最終轉移到長安。但這個方案最終沒有實行。從長遠看也無法實行。沒有人能對抗緩慢的大趨勢。

日漸寒冷的氣候、凋敝的西北、東北方敵人的崛起,以及黃河水文的惡化,使得帝國再也不可能通過大運河供養一個龐大的西北都城。洛陽和長安也再沒能成為任何王朝的首都。

隨著運河航線的東移,洛陽的樞紐地位越來越低。當某一城市喪失政治資源時,當其又無法提供足夠的經濟資源時,就會逐漸喪失一切。北宋之後,洛陽逐漸退出了的歷史主場。到了北宋末年,洛陽又遭南下的金兵「洗禮」,之後徹底衰敗,只作為軍事重鎮而存在。

(7)洛陽為什麼篡改歷史教科書擴展閱讀

趙匡胤為何要遷都,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光宗耀祖、落葉歸根

趙匡胤是洛陽人,在功成名就之後回家,這是一種情愫,帶著光環榮歸故里是很多人心底都有的想法。像西楚霸王項羽,不也是舍棄易守難攻的關中之地,回到東楚?結果以悲劇結尾。老趙或許也有這種想法。

另外,他也是個鄉情很濃的人,從離開洛陽經過永安陵之時,將一箭之地定為自己死後之所,可以看出來,他有很濃的落葉歸根之情的。

二、趙光義在開封根基深厚

宋朝建立以後,趙光義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同平章事、開封府尹等職,這都是實權職位。經營開封十幾年的趙光義,如果有不臣之心的話,開封對別人來說是繁華之處,對趙匡胤來說卻是危險之地。

趙光義是否弒兄篡位無法得知,但是從其即位後的表現來看,這種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趙匡胤能夠黃袍加身,他絕對是個聰明的人。其弟趙光義如果有圖謀絕不會沒有任何破綻,那趙匡胤也不可能沒有任何察覺。

杯酒釋兵權這事來看,趙匡胤絕不是嗜殺的人,更何況面對的敵人可能是自己的兄弟。想通過遷都來將這種不確定的危險性化解的可能性是有的。

三、開封的戰略位置太差

陰謀論固然有其可能性,但是沒有確鑿的證據的情況下,我更願意相信雄才偉略的趙匡胤之所以想遷都洛陽,然後再遷長安,是從戰略方面來考慮的。

北宋之前,開封為前朝舊都,非常繁華也有便利的水運條件,但是這里的劣勢也非常明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在和平年代開封作為都城倒是沒什麼大問題,但是在面臨強敵來襲的時候,開封就是四戰之地,沒有山川作為屏障,基本上無險可守。

唯一可以憑借的黃河並不靠譜,冬季有可能會被冰封,而且即使不結冰的情況下,開封也有可能被再水淹一次,畢竟有過先例。

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之後,可以說中原已經門戶大開,這種情況下,開封作為都城暫時過渡尚可,作為永久性的國都就有很大的問題了。何況兵變起家的趙匡胤吸取教訓,重文抑武。這種情況下,更有地利的洛陽顯然要比開封更適合做國都。

相比之下,作為十三朝古都的洛陽,雖然不如長安這種坐擁八百里秦川、易守難攻的四塞之地,但其地緣優勢卻比開封強太多了。我們看一下地形圖,即使不懂歷史的人都能看出來洛陽的優勢。

伊、洛水交匯的洛陽,北有黃河之險,周圍被群山環繞,北有太行山、王屋山,東有嵩山,南有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西有崤山、邙山、中條山等,這樣好的地緣條件,絕對是易守難攻的好地方。進可攻退可守,這么多的朝代把都城建於此地,太能說明問題了。

㈧ 求歷史教科書被篡改排行榜

答:
無法估量復
歷史的真相是不斷更新制的,已知的各種典籍,比如:《史記》《資治通鑒》,都隨著多種史料被發掘,以及一些出土文物帶來的更確鑿信息證實其中均有勘誤之處。所以,到底這些史書和我們的教課書中有多少被「篡改」的歷史,實在是個未知之數。但即時如此,我們依然要對其中,以及各史書給予肯定,因為歷史除了點狀的各各歷史事件以外,更是線性的歷史軌跡和面狀的不同時代背景,個別點的勘誤並不能阻礙古人的史書給我們展現的真實歷史面貌

㈨ 為什麼歷史教科書都說中原文化

小子無知啊 !!中原文化只是一個代表的 名稱,因為在歷代中原都是先進的 生產力所以代表的是整個 民族文化

㈩ 教科書篡改歷史會有哪些影響

一、造成國民對真實歷史的誤判。
二、造成歷史的扭曲和歷史價值觀的變異,變壞為好,變好為壞。
三、歷史缺乏根基,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培養沒有歷史責任感的國民。
四、既不思考,也不改變,對歷史採取逃避的態度。

閱讀全文

與洛陽為什麼篡改歷史教科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