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閩南古厝多久的歷史

閩南古厝多久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5 17:21:35

❶ 閩南話的歷史有多久

1.閩南話還是韓語的母語呢,韓國今還有很多發音及意思與閩南話一模一樣。例如:世界,准備,學生,故鄉,時間,新聞,抬拳道,心,龍,文學,傳說,等等詞發音與意思與閩南話一模一樣。
2.全球華人500富,閩南籍富豪就佔了近400位,(包括台新馬印菲...)
3.閩南人從宋朝至今一直主導中國海上貿易,至今已有600多年。
4.閩南商會分布全國28個省,不少省市的閩南商會壟斷了該市的經濟命脈。
5.在人口緊有3000W出頭的福建(廣東近1.2億),在閩南地區本土閩南人口不足800W的情況下在福建省外,大陸境內經商的閩南財團,擁有近1W億的資本。
6.在中國有史以來投入最少的一個省的大背景與環境下,在全國山最多的情況下,在全國道路交通最落後之一的福建中的閩南,在教育水平最低下之一的福建閩南,這里誕生出了一個全國最龐大也最具影響力的集團「福建爆發戶」,極大的給與了「萬般皆下品,為有讀書高的世風」以重重一擊,讓無數對福建帶有地域歧視的人黯然神傷,望塵莫及。
7.在幾乎沒有國家的投入的福建,閩南地區本土企業形成的「閩南商幫」挺進全國5大商幫。(這是唯一一個也是緊有的一個在沒有國家投入,又幾乎沒有國企以及外企的本土企業家形成的經濟體)
8.中國華僑福建佔了百分之87,其中閩南華僑又佔了這一比例的8成,這一龐大的海外集團已經控制了許多國家黑白2道的經濟命脈,甚至控制了一些國家的政治,成為諸多國家的上流階層。。
9.這一切的一切人他們都說著一種相同的語言,一種驕傲的語言,那就是「閩南話」
10.大家多說閩南話吧,別忘記了那份傳承的職責,祖先沒給大夥丟人...

❷ 誰有閩南古建築的詳細資料,和歷史

一、歷史篇
為了配合泉州市的旅遊節活動,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我們泉州,泉州市政府於2000年興建閩南建築博物館。它位於溫陵路和湖心街交接處的洪氏大宗祠內,洪氏大宗祠到已經有150年左右的歷史了。
二、現狀篇
閩南建築博物館很簡陋,主體建築是一間低矮的平房,在裡面站了一會兒,就覺得很悶熱,有些展品上還有蜘蛛絲,看來,這里平常一定很冷清。
雖然博物館外表其貌不揚,但是,細細一看,裡面的藏品可豐富了。有900多幅有關建築的圖片,如古大厝、牌坊、寺廟、教堂、泉州發展史、改造中山路的成功經驗……有從泉州各地收集來的古建築,具體的數量將在新館建成後,請有關專家來鑒定、統計。一張大床給我們留下最深的印象,床很大,漆成紅色,床的四周雕刻著許多圖案:花紋細膩,金碧輝煌,這些圖案來自一些歷史的掌故。這是古時候有錢人家用的。古代的房子也很有意思,不用一顆螺絲、釘子,梁、柱、各種木製傢具都是巧妙地拼接起來的,古代人真了不起!
黃爺爺說,這些展品體現了泉州的建築特點——紅磚白石、小巧玲瓏、雕梁畫棟,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研價值,小學生們應該經常來看一看,對自己的家鄉多一份了解。
我們還在洪氏大宗祠內的牆上發現很多書法作品,還有兩幅是英文的。一問黃爺爺,才知道,這是各級領導、外國友人來參觀時有感而發寫下來的。雖然看得不太明白,但是卻可以感受到還是有很多人在關心、保護這些古老的建築,這些古代勞動人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三、未來篇
黃爺爺告訴我們,新的博物館正在籌建當中,打算建在西湖旁,佔地面積200多畝,是現在的10倍。新館將在燈光、音像方面加大投入,力求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示展品;配備解說員,使參觀者更詳細地了解我們泉州的建築特點。還將與教育局聯系,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中、小學生了解我們的家鄉,將來,把我們的家鄉建得更美。

閩南本系古閩越地,但現在居民多從中原遷來。唐初由南安割東南地置晉江縣,為泉州府之附廊,所以古代建築,多沿中原古老建築物以及有關資料來看,閩南住宅主要的大約有如下幾種。

較早的住宅建築,以土和木材為主要材料,牆壁用硬土夯實,俗稱「土棟撞」這種「土棟撞」最簡單的只用硬土夯實,多取紅壤粘土滲以粗砂拌合夯成。也有取舊厝地滲雜著瓦礫土拌以殼灰夯成。此材料以城鎮居多。真正講究的「土棟撞」是採用三合土,即用紅壤土,粗砂和殼灰按一定比例拌和之後用以夯牆,講究的還加糖水,用這種三合土夯牆築墓建造古城堡十分堅固,留存至今的明朝墓,有的甚至比混凝土還堅固。建「土棟撞」的房屋要使用牆模板和撞子等工具,過去農村建屋,鄰里幫助,把牆夯到一定高度,上面架木樑釘桷支,再蓋上粘土燒制的瓦片,安上門窗,便可安居了。不用「土棟撞」的也有採用土坯,即用紅粘土或田土「土結模」印成坯塊,乾燥後待用,比較講究的滲入石灰拌和稱為「灰土結」。這種土木結構的房屋,內外牆用泥灰漿抹平,也就成為可以安居的民房了。這種土木構的房子俗稱「土扛員」,是較早的時代閩南城鄉普遍居住的房屋。

閩南民宅除土木結構以外,還有一種磚木結構的住宅建築,用粘土燒制的磚塊砌築牆壁,豎上木柱架上木樑,釘了桷枝,然後在桷枝上安上一層薄片О,在上面施以薄土漿,再有次序地安上瓦片和瓦當,這是「皇宮起」的規規制,無論宮廟或祠堂,一般都是三進三開間形式,由山門正殿和後殿組成,帶兩廊或不帶視規模而定。而典型的民居大厝也是由下落,中落和後落組成,亦即三進三開間,兩邊再帶護廊,其規制與宮廟相同。所以說正規的三落(三進)大厝就是地地道道的「皇宮起」。唯一的差別是規制較小,隨著時代發展,「皇宮起」的民居也從三開間發展到五開間大厝。房間增多,但規制形式仍然保留古制。

閩南僑鄉傳統民居古建築有大小不同的規制,一是進深與梁(員)的架數,自七架至十三架員,二是開間,由三開間至七開間,現分述於後。

七架:即主屋正廳脊員前後各有三支木樑,連中脊樑合計七支,俗稱「七架」,這是閩南民居最普遍之規制。這種民居一般沒有大房部口,也無後房。但較大規制的七架,勉強留出一個「部口」。

九架:即正廳的木樑連脊樑計九支,有部口即無後房,留後房即無部口。

十一架:正廳連脊樑共十一支,有部口並有比較寬大之後房。

十三架:連脊樑計有十三支大梁之多,為最寬敞的古式住宅,有寬大之部口及後房,並有一條後房巷通往大後廳,護廊七間一廳六房,一般民居建十一架大厝已夠氣派,極少十三架大厝。

開間:俗稱間格,正統古式大厝為三開間,後來人丁興旺,則多建五開間大厝,至於七開間大厝的民居少見。

附屬建築:除正屋之外,尚有下列附屬建築。

護廊:也稱護厝,傳統古民居為兩進三開間兩邊帶護廊,護廊五間,一廳四房,多作廚房及貯藏間之用。

南廳:俗稱倒向,即在庭院與大厝相向之處,按大厝之規制建三至五間房,成一字形,與主厝相向。如帶護廊,則房間增多。

照牆:也有不建南廳而正對大門建一賭牆壁者,俗稱照牆,照牆正對大廳處略高,牆口大書「福」字嵌於中央,以兆福氣。

角腳樓:古制五開間大厝,常在大房邊房的部口位置上加蓋小樓,過去由於舊觀念影響,角腳樓不得高過厝脊,所以往往比較低矮而少。

櫸頭雙層:近代以來風氣漸開,古體五開間大厝的兩邊櫸頭建為兩層樓房,以後又把櫸頭連下落建成兩層樓房,成為後面仍是古式大厝的中西合璧異形房屋。

除以上按傳統規制的古大厝外,還有比較簡朴的單落厝和丁排厝。

單落厝即一進(落)古厝,前面一字平牆,正中大門,進大門有中間天井和兩邊櫸頭,天井以上即為正廳及房間。單落厝有三開間和五開間兩種。

丁排厝乃一字形平屋,三至五七間不等,開門見路,不帶圍牆,屬最簡陋之民居。

❸ 廈門歷史有多久

廈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
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❹ 古代泉州存在多久的歷史了

歷史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版鎮置東安縣治,南權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晉江由此得名。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迅速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變革,行政區劃建制幾度變遷。唐久視元年(700年)置武榮州,州治設今市區。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此後,先後設有郡、州、路、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行政督察區、專區、地區,1986年1月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❺ 閩南古厝的構造極其功能和歷史價值北京四合院的構造功能極其歷史價值

1、閩南晉江古厝,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縮影,是中國僅存的少數古民居群落。它承載著一段歷史。晉江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晉江古民居不同於北方大地和江南水鄉的民居,也有別於南方山區的。晉江古民居既承襲漢人的中原傳統,又深受閩越人海洋文化的影響,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民居建築。如,那「出磚入石」的「皇宮式」大厝,那花崗石砌成的「石頭厝」,那用夯土夯就的「土擋撞厝」,那以土結壘成的「土結厝」,還有用牡蠣殼為牆的「蚵仔殼厝」;近代以來,晉江華僑又帶來了西方和東南亞建築文化,回鄉建造了一座座「番仔樓」,堪稱為中西合璧。這在全國的民居建築中都是別具一格、不同凡響的。

歷史價值:古厝系采民間地理風水之習而建造之閩南式古宅,整體格局嚴謹大,方主從分明配置均齊,選料手工都非常精緻,是認識中國傳統式建築的好樣本。

2、北京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中間還有一道隔牆。 四合院四合院的典型特徵是外觀規矩,中線對稱,而且用法極為靈活,往大了擴展,就是皇宮、王府,往小了縮,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輝煌的紫禁城與郊外的普通農民家都是四合院。四合院的大體分布為大門、第一進院、大堂、第二進院、書屋、住宅等,兩側有廂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門相連接。對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將使民居的文化弘揚並發展下去。

歷史價值: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構成有它的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❻ 一晉江歷史有多久

查不到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回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答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❼ 廈門的歷史有多久

廈門 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位處漳廈平原和 泉州 平原的中心,北面與泉州地區南安市、安溪縣為鄰,西面與 漳州市 長泰縣、龍海市相接,東臨 金門縣 ,處於發源於閩西、橫貫 龍岩 、漳平、華安、長泰、 龍海 等地的九龍江口。 廈門市 行政建制始於宋朝,稱「嘉禾里」,屬泉州府 同安縣 ;1912年從同安縣劃出設立思明縣,1933年設立市的建制,1940年又相繼設置了城廂(現 大同 )、馬巷及灌口三鎮,至此,初步形成了市域城鎮體系的基本格局,即一市三鎮(廈門市、城廂鎮、馬巷鎮、灌口鎮)的布局格局。此形態直至建國前基本沒有變動。建國初期,廢除保甲制,建立鄉鎮政府,1951年市域內除廈門市區外,另設有同安城關及馬巷兩鎮。1953年,集美鄉由同安劃歸廈門市管轄,並設集美鎮。1956年,結合區劃調整,又恢復灌口鎮建制,至此, 基本形 成了一市四鎮的市域城鎮格局。 1958年後,全市開始建立 人民公社 ,撤銷鄉鎮建制,城關、馬巷、灌口、集美等鎮都先後為公社所替代,但有些居委會還是保留了下來。這種建制一直持續到1980年,其間雖然行政區劃上多有變動,但建制沒有變化。 1978年成立杏林區,1980年,同安縣城關鎮復名,1984年恢復馬巷鎮建制,同時城關鎮更名大同鎮。1987年又成立集美區,1991年,市域內所有鄉都改為鎮建制,1996年同安撤縣改區。 2003年,全市行政區劃大調整,撤銷杏林、 鼓浪嶼 、開元區,增設海滄、翔安區,至此,全市下轄思明、湖裡、海滄、集美、同安、翔安等六個行政區,17個 建制鎮 ,市域行政面積為1565平方公里,廈門本島面積為133.25平方公里。

❽ 福建土樓的歷史有多久

。福建來土樓產生於宋元,成自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600「高齡」,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僅有30年歷史。 福建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大遷徙相關。西晉永嘉年間即公元4世紀,北方戰禍頻仍,天災肆虐,當地民眾大舉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徵的福佬民系;輾轉遷徙後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徵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參見董斌《現代風水精鑒》),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

❾ 閩南古厝的流傳歷史

在閩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今天,閩南大地上數百座紅磚厝建築,為我們敞開著一扇扇充滿溫暖而疏遠記憶的大門。它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也醞釀了紅磚厝豐富多彩的建築表達,形成了紅磚文化深沉而獨特的底蘊。閩南人多越洋經商,背井離鄉,但無論漂泊多遠,歸鄉之後,必定要蓋一座紅磚厝,興盡財力,修起了恰如其分的隆重。「厝」是閩南人文的中心精神。一座紅磚厝經家族數代傳承,在建築設計上選擇以誇張又凝重的金色,表達對先人的崇敬與敬畏,以寄託對家業繁榮、國業興旺的淳樸祈盼。這種具有神秘意味的色彩表達,也是紅磚文化的精神所在。只有家族男丁才有權參與的祭拜儀式,在金色描彩的烘托下,有了沉實而隆重的意義。
在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農村生活模式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閩南人家已經在一個家族的體制的建設上完成了這樣嚴謹精巧的布局構思,巧妙地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統、宗廟祠堂三位一體的生活模式,以深遠的睿智思考著如何繁衍家族,和諧共存。這是秉承自閩南人性格中溫良、自省的特質,凝聚著每一位紅磚厝中家族成員的魂靈,傳承關於家的榮耀。紅磚厝在其堅固的磚石結構下,也有細膩深邃的內在,垂柱橫梁、透雕描金、工藝繁復。今天,它們仍是唯一生動的存在。我們也不難從中窺見大厝擁有何等令人發舌的昨天。
在交通不發達的上世紀初葉,閩南人家的男丁越洋背井,婦孺幼小成為紅磚厝當時的生活主角。紅磚厝,作為凝聚精神力量的星座、象徵物,長久矗立,越顯重要。閩南紅磚,在實間的流轉中,奇跡般的保留它們的鮮亮色彩。閩南人對於生活充滿著永不衰竭的熱情,閩南人以紅色為尊、為大、為喜、為吉。紅色,也是流轉於紅磚厝內的生活主旋律。閩南人擁有堅強而善良的秉賦,為收獲而不知疲憊的奔忙,並用團圓的隆重來作為一年的落幕,熱烈呈現一個家族與其成員所應擁有的驕傲與風采。
如果說,人是家的靈魂,家,則是人的精神歸依。紅磚厝,如一位歷經滄商,沉穩豁達的智者,傳承關於團圓和諧的意志與力量,堅固著經歷著顛沛流離的閩南人對家園故里強烈的歸屬意識,歷盡歲月洗禮,伴隨閩南人文脈絡的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❿ 客家民居有多久歷史了

客家民居前身是唐朝(大概公元700年)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建築,它是閩南地區在「專外寇之出入屬,蟊賊之內訌」的特殊社會環境下的產物。安徽省黟縣西遞、宏村兩處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傳統風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整個村落呈船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現有居民300餘戶,人口1000餘人,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閱讀全文

與閩南古厝多久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