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三國演義有多少歷史錯誤

三國演義有多少歷史錯誤

發布時間:2021-03-05 13:14:45

Ⅰ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歪曲了多少歷史

要探討這個問題就要先弄明白另一個問題,《三國演義》是部小說而不是正史,小說利用了時代背景但是另外創作那就不叫做歪曲了。

Ⅱ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是錯誤的,不符合歷史的

南華老仙之事子虛烏有,很可能是張角的杜撰。
歷史上並無桃園三結義,只說關、張以兄事劉備。
關羽的武器並不是"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也不是"丈八蛇矛",只說是"矛",到底有沒有"八丈"不清楚。
劉焉並沒做過幽州刺史,劉、關、張的義勇軍只是投效校尉鄒靖,只活躍於河北、山東一帶,並未參加穎川之戰、宛之戰。
張角三兄弟不會妖法,只會畫符念咒之類。
張寶不是被部將嚴政所殺,而是戰死疆場。
鞭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劉備。
演義截去了張溫帶董卓、孫堅等西征韓遂、邊章的故事。後來以韓遂投降、邊章戰死而告終,董卓留鎮西涼,孫堅南征長沙賊區星。
呂布並不是丁原義子。且丁原為並州刺史,坐鎮山西,不是荊州刺史。而呂布在丁原帳下是主簿(文職),不是一介匹夫。
歷史上沒有曹操贈赤菟馬給關羽的記載。(應為"菟",不是小白兔的"兔"。)
歷史上刺殺董卓之事確系有,但行刺者並非曹操,而是何顒、荀攸等一干文士的策劃。可惜計謀泄露,被捕下獄。
曹操逃奔中牟,被中牟的一個功曹放走(功曹名字不詳
),是否陳宮不詳。
曹操殺呂伯奢之事,為野史記載。不知真偽。
十多鎮諸侯討董,為: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並無公孫瓚、孔融、陶謙、馬騰四鎮。時任奮武將軍的曹操和長沙太守的孫堅只是討董聯盟中的小勢力。所謂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之事並沒有。而十多路盟軍,真正同董卓軍正面交戰的,也只有曹操、孫堅兩路。董卓是在遷移了天子百姓後才同曹操交戰,並不是遭曹操追擊。徐榮並未被夏侯敦所殺。孫堅是曹軍敗績之後進的兵,初時由於袁術不撥發糧草被華雄打敗,後用計殺死華雄,連勝胡軫、呂布,最後在陽人同董卓交戰,還帶驍騎親自沖鋒,與董卓單挑獲勝,大敗卓軍。董卓在逃亡途中燒毀洛陽。
孫堅討伐劉表,孫策未隨行。
趙雲投奔公孫瓚,沒上過戰場,後以兄喪辭回鄉中。
公孫續不是由袁紹指使刺客殺死,而是奉兄命助袁術敵袁紹軍的時候戰死。磐河之戰的勝利者是袁紹而不是公孫瓚。
歷史上沒有貂蟬,王允是利用董呂之間的不和來殺董的。"貂禪"是當是漢朝後宮的一種女職,地位比妃嬪低很多,並不是指姓貂名蟬的某一個女子。
典韋無逐虎之說。
管亥不是關羽所殺,死於亂軍之中。
許褚並沒有和典韋較量過。
夏侯敦不是在討伐呂布時被射瞎的眼睛,而在這之前。
白門樓大罵曹操的不是張遼而是高順,因此關羽也沒有求情。不過他和張遼關系不錯。
血衣帶詔之事,馬騰沒有參與。
吉平無下毒之事,而是在參與後來耿紀等的叛亂而死。
關羽斬殺顏良確有其事,文丑非關羽所殺。三國史上,被稱為萬人敵的也只有關、張二人而已。很可能連呂布比之都稍遜半籌。
趙雲是在鄴城見到的劉備,無裴元紹此人。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之事純屬虛構。
在古城無關羽斬蔡陽之事,無周倉此人。
孫策是死於刺客偷襲,無斬於吉之事。
劉備於汝南伐曹是和龔都聯手,劉辟在搔擾曹操遷都的戰役中被於禁所殺。並且龔都最後未死,只是銷聲匿跡。

Ⅲ <<三國演義>>里有哪些錯誤

錯誤?你意思是不同的價值觀,歷史觀吧?
文學評論只能在特定環境下進行,沒有什麼錯誤?

Ⅳ 毀三觀:《三國演義》30大歷史錯誤坑了多少人

嘛,《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怪就怪那些把演義當成歷史的讀者吧

Ⅳ 因為三國演義導致人們對三國歷史可能有哪些錯誤

三國演義是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百看不厭的,正史是專家研究的。我個人內認為看演義,就要避免「容擁劉反曹」觀,虎牢關之戰就有18路諸侯,可見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割據勢力不少,那我們不能僅僅吹捧劉備一人了,當然在演義裡面劉備的正派地位不可撼動(除了一把火燒掉七百里連營的江東縱火犯陸遜能動搖他的正派地位)。

Ⅵ 《三國演義》書中的錯誤

裡面錯誤很多的 給你說幾個吧

第一 諸葛亮沒用過空城計
第二 諸葛亮沒用過草船借箭
第三 關羽過五關的順序錯了

++++++++++++++++++++++++++++++++

下面是我找的一些小錯誤 有時間也可以看看

一)人物錯誤。主要包括五種情況:

1.人名錯訛。如第5回寫陳留孝廉衛弘資助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世語》,「衛弘」當作「衛茲」;第65回寫劉備任用劉璋舊部龐義,據《三國志•蜀書•劉二牧傳》,「龐義」當作「龐羲」,等等。

2.人物字型大小錯訛。如張飛本字「益德」,《演義》卻誤為「翼德」(第1回);劉曄本字「子揚」,《演義》卻誤為「子陽」(第十回),等等。

3.人物身份錯訛。如丁原曾任並州刺史,後入京為執金吾,《演義》卻誤為「荊州刺史」(第3回);楊阜在魏明帝時任少府,《演義》卻誤為「少傅」,等等。

4.人物關系錯訛。如董貴人本系董承之女(《後漢書•伏皇後紀》),《演義》卻誤為董承之妹(第24回);魏國燕王曹宇本系曹操之子(《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演義》卻誤為魏文帝曹丕之子,等等。

5.人物彼此混淆。如初平三年(192)被青州黃巾軍擊殺的兗州刺史劉岱,與建安四年(199)被曹操派往徐州攻劉備的劉岱本系兩人,《演義》卻混為一談(第22回);曾經賞識曹操的東漢太尉橋玄,與江東二喬之父喬公(即「喬國老」),籍貫、生活年代均不同,《演義》又混淆不清(第48回)。

(二)地理錯誤。主要有八種類型:

1.政區概念錯誤。如「沛國譙郡人」(第一回),當作「沛國譙縣人」(東漢時王國與郡地位相當,不相統轄);「九郡四十二州」(第三十四回),當作「九郡四十二縣」(東漢地方政區為州——郡——縣三級,郡下轄縣),等等。

2.大小地名混淆。如「兗州、濮陽已失」(第11回),當作「兗州諸郡縣已失」(濮陽僅為兗州之一縣,二者不應並列);「操引軍趕至南陽城下」(第17回),當作「趕至穰城下」(南陽系郡名,而非具體城名,穰城系其所轄之一縣),等等。

3.誤用後代地名。如「河東解良人」(第一回),當作「河東解(縣)人」(「解良」即「解梁」,系金代地名);「玄德、關、張三人往代州」(第二回),當作「往代郡」(「代州」系隋代地名),等等。

4.古今地名混用。如「定州中山府安喜縣」(第二回),當作「冀州中山國安喜縣」(「定州」系北魏地名,「中山府」系北宋地名,二者實為一地,、「安喜」則系漢代縣名);「德州平原縣」(第5回),當作「青州平原縣」(「德州」系隋代地名,「平原縣」則系漢代地名),等等。

5.方位錯亂。如耒陽本在江陵東南約一千里,《演義》卻寫成「東北一百三十里」(第57回);益州本在漢中之南,《演義》卻寫張魯以為「西可以吞益州」(第64回),等等。

6.地名誤植。指作品本該用甲地名,卻誤用了乙地名。如第19回寫曹操往徐州攻呂布,「路近蕭關」,當作「路近蕭縣」(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距徐州極遠,蕭縣則在今安徽蕭縣西北),等等。

7.地名混位。指甲、乙兩地本不相干,卻被硬拉在一起,弄得牛頭不對馬嘴。如第5回寫李典為「山陽巨鹿人」,大誤(山陽郡屬兗州,巨鹿郡則屬冀州),當作「山陽巨野人」;第11回寫臧霸為「泰山華陰人」,亦誤(泰山郡在今山東,華陰縣則在今陝西,二者相距數千里),當作「泰山華(縣)人」,等等。

8.地名文字錯訛。如「高堂」當作「高唐」,「西閬中巴」當作「巴西閬中」,「赤坡」當作「赤阪」,等等。

(三)職官錯誤。這個問題比較復雜,這里主要指:

1.職官混稱。如第1回寫劉焉為「幽州太守」,當作「幽州刺史」(州長官為刺史或牧,郡長官才是太守,歷史上的劉焉未任幽州刺史);第6回寫劉岱為「兗州太守」,當作「兗州刺史」(第5回正作「兗州刺史」),等等。

2.隨意杜撰。如第10回寫曹操以荀攸為「行軍教授」,漢末三國無此官職,據《三國志•魏書•荀攸傳》,當作「軍師」;第56回寫曹操以華歆為「大理少卿」,當時亦無此官職,據《三國志•魏書•華歆傳》,當作「議郎」,等等。

3.官爵文字錯訛。如第14回寫曹操拜劉備為「征東將軍」,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當作「鎮東將軍」;第16回有「奉軍都尉王則」,據《三國志•魏書•呂布傳》注引《英雄記》,當作「奉車都尉王則」,等等。

(四)歷法錯誤。包括:

1.引用史書而錯寫日期。如第1回寫「建寧二年四月望日」,殿角狂風驟起,大蛇蟠於帝座,查《後漢書•靈帝紀》,當作「建寧二年四月癸巳」(「望日」即農歷每月十五,此年四月癸巳則為四月廿二);同回寫「光和元年……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據《後漢書•靈帝紀》,當作「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朔」即農歷每月初一,此年六月丁丑則為六月廿九),等等。

2.干支錯誤。如第45回寫諸葛亮與劉備相約:「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後為期」,而據《二十史朔閏表》推算,建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並非甲子日,而系壬申日;同樣,第49回寫此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為丙寅日亦誤,當作甲戌日。類似錯誤,書中還有。

3.杜撰歷史上沒有的日期。如第40回寫曹操決計南征,「選定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出師」,而據《二十史朔閏表》推算,建安十三年七月並無丙午日,只有丙辰、丙寅、丙子日;第81回寫劉備伐吳,「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而據《二十史朔閏表》推算,此月並無丙寅日,只有丙子、丙戌、丙申日,等等。

(五)其他錯誤。例如:

1.歷史人物年齡誤差。如第1回寫劉備「年已二十八歲矣」,而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推算,當作「年已二十四歲矣」;第59回寫韓遂自稱「四十歲矣」,而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典略》推算,韓遂此時已年近七十,等等。

2.名物描寫前後矛盾。如第32回寫「徐晃一刀斬汪昭於馬下」,而在《演義》中,徐晃一直是用大斧的;第65回寫馬岱「挺槍躍馬,直取張飛」,而在書中其他地方,馬岱所用兵器卻是刀,等等。上述種種錯誤,總數多達七八百處,這個數字是非常驚人的。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當中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畢竟三國演義不是正史,所記載的很多都是子虛烏有的。

Ⅶ 《三國演義》中有多少內容是不符史實的

《三國演義》與史實一些不符的地方
(轉載)
三國演義七實三虛〔百分之七十為真,百分之三十虛構〕,大部份情節依照正史結構進行,甚至照史書一字不漏抄錄;少部份天馬行空,並且穿插 一些怪力亂神以吸引讀者。因為此書太紅了,有人把他當聖經〔此說並不誇張,歷代有相當多武將以這本書為兵法範本,並且因此稱霸一方〔如明末張獻忠等〕,甚至奪得天下〔如努爾哈赤、毛澤東等〕〕,更多人把他當正史,以為書中寫得皆為真。為了避免有人虛實不分,我把一般人較易混淆的事寫出來。至於像呂蒙被關羽的冤魂嚇死之類的情節明顯不合乎科學,就不浪費筆墨解釋。

1張飛字益德,非翼德

2華雄被孫堅所斬殺,非關羽溫酒斬華雄

3馬超為報父仇而反曹?
馬超起兵反曹,馬騰〔當時在長安任官〕因此被曹操所殺,非曹操殺馬騰,馬超為報父仇而起兵。兩者因果顛倒。

馬超不顧爹娘死活而起兵?請看詳細的前因後果:
西元208年 曹操欲南征〔即討伐劉表等,十一月在赤壁 大敗而回〕。為了怕馬騰搗亂,於是勸誘他到中央任官〔衛尉〕。長子馬超被任命為偏將軍,留在關中的槐里〔陜西興平市〕繼續帶領父親的舊部屬,馬騰家族則全部遷到鄴城 。
西元211年 曹操派鍾繇討伐漢中張魯,命令夏侯淵率軍會師。這極可能是曹操的計鄭

Ⅷ 《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歷史錯誤

太久了,都忘了。
不過記得不知道誰好象說了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朝的詞都出來了。

Ⅸ 新版三國演義有哪些歷史錯誤

三國演義本身就不是歷史,按小說來拍電視劇的話,做一些改動也是正常的

閱讀全文

與三國演義有多少歷史錯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