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何說歷史上的韓信不僅僅是個軍事家,還是個推銷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師說》)
有才之士有很多,但能夠識別有才之士並任用之的人卻很少,所以歷史之上一直有不少懷才不遇的人,寫下了憤懣的詩篇。
千里馬只能等著伯樂來相中嗎?不,韓信就是一匹會自己找伯樂的千里馬,而且最後他成功的找到了伯樂,得以建功立業,留名青史。
卓越的推銷員韓信,終於將自己完美的銷售了出去,之後就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了!
這事兒在我們現在看來,還是有點不能理解。因為我們現代社會,高談闊論之輩哪裡也不缺,各種培訓講師、演講家、主持人,口若懸河只是基本功。為什麼韓信僅憑一連串的自我推銷,就能拜將呢?
我們要結合當時的時代條件來看。我們現在,不識字的人幾乎沒有,書籍、手機媒體,各種資訊的獲得易如反掌,很多人都對天下大勢有自己的看法。
可在秦漢那個社會,能識字讀書的人只有十之一二(這個數值應該還算是樂觀的),而能夠對天下大勢有自己看法並且還目光犀利、論述合理的,那更是少之又少了。
在後面三國時期,諸葛亮能夠隆中對三分天下,其實背後是其岳父黃承彥大量的情報支撐,黃承彥是沔陽名士,與荊州圈諸多高層交好,有了基礎信息,憑借諸葛亮的才學,才能分析出三分天下的格局,不然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而韓信不過一個寒門子弟,一無高親,二無名師,卻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實在是驚奇未有。如果這樣的人還不委以重任,那麼要如何用人呢?
韓信得以拜將發揮才能,蕭何舉薦功不可沒,最後被斬於長樂宮,同樣也是用的蕭何計謀,“成也蕭何敗蕭何”,厲害的還是伯樂。
⑵ 韓信為什麼不搞三國鼎立
一
「有些人認識到趨勢依賴於條件並力圖發現這些條件和明確地提出這些條件。趨勢的存在是無可懷疑的,因此,盡量完善地解釋趨勢,是我們的艱巨任務。這就是盡可能精確地判明趨勢持續所需要的條件。」(《歷史決定論的貧困》卡爾波普。華夏出版社,第102頁)
秦朝滅亡,楚漢相爭,這個歷史時期,是中國歷史最為特殊的時期,自夏商周以來迄於今,還沒有哪一個時間段有這種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就是:既可以出現我們現在已知的歷史事實——秦亡漢興,但毋庸置疑,也已然存在著這種趨勢——齊、楚、漢三國鼎立。
齊楚漢三國鼎立的關鍵點在齊,齊需要做的就是,拔漢旗易齊幟。或曰:這么簡單嗎?答曰:就是這么簡單,除此而外,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了。
秦朝末年,群雄蜂起,尤其楚漢相爭之際,是人性得到更加充分解放的時期。只有人性充分張揚,通過其所作所為才能夠愈加清晰地看到命理基礎(即八字)的全貌。下面,筆者將會從《易經》的一個分支——四柱學來論述這種可能性為什麼恰如夜空的流星一閃而消逝在茫茫宇宙中。
二
太史公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此處司馬遷明確指出,天下已經統一,卻偏要在這個大環境中密謀造反,不是非常錯誤的嗎?言外之意是,天下還沒有統一的時候,蒯通苦口婆心奉勸的時候,你韓信幹嘛了!
上天賦予韓信這個個體左右歷史的機會,而韓信竟然沒有把握住,所以他才付出了夷滅宗族的慘重代價。
《三命通會》記載有韓信的八字,由於來源不詳,本文不予採用。
乾造:辛酉丁酉乙卯乙酉
大運:丙申乙未甲午癸巳壬辰
韓信、項羽、劉邦的八字均無從考證,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分析問題,我們完全可以根據他們的行為作出一個趨勢判斷。
韓信、項羽、劉邦三人,單就個人體力而言,十個韓信和十個劉邦聯手與項羽格鬥,恐怕未必是項羽的對手;若從藉助眾人勢力的角度而言,韓信、項羽、劉邦三人各領一千或者一萬人馬對壘,十個項羽加上十個劉邦也未必是韓信的敵手;如果從籠絡人心、結交朋友的角度而言,十個韓信和十個項羽交往的朋友,也不見得有劉邦一個人的朋友多。韓、項、劉三人各自擁有與生俱來的素質,這種素質不是後天學習可以得來的,而是天生的,也就是各人的八字就決定了的。
那麼可見,韓信八字的特色是印星(印星包括正印和偏印),項羽八字的特點是財星(包括正財和偏財),劉邦八字的特點是比劫(包括比肩和劫財比劫即兄弟。關於兄弟的作用,可以參看拙文)。
先論劉邦,劉邦為人度量宏大、仗義疏財、喜好結交八方朋友,不喜歡讀書學習,有一呼百應的能力。
證據如:
1、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G羹。劉邦父親即將被殺,不僅不驚懼反而煽風點火,度量之大可見一斑。
2、漢將紀信說漢王曰:「事已急矣,請為王誑楚為王,王可以間出。」於是紀信帶領二千名全副武裝的女人前去投降項羽,從而為劉邦出逃爭取了時間,後項羽將紀信燒死,就是有人願意為劉邦兩肋插刀。兄弟旺相之人,即使出爾反爾,別人也樂於相信他。
項羽八字的特色是財星,項羽應該是當時武功最高的一個人,而財星代表身體的活動能力,對財物的喜好程度。韓信評價項羽有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好施小恩小惠,對於有功該賞者,即使把印信刻好也不忍心給人,這與劉邦截然相反。項羽的這些特點,恰好說明他財星旺比劫弱,比劫即兄弟,兄弟弱,即人緣差,不會用人。項羽中陳平反間計,懷疑最重要的謀士范增即是項羽八字比劫弱的有力證據。韓信、陳平、英布等人皆是項羽部下,項羽不會用人,所以他們才投奔劉邦。
韓信八字的特色是印星,如同項羽一樣,韓信八字比劫亦弱,因此少有朋友和親近之人。韓信被後世尊稱為「兵仙」,我們不妨從「兵」入手找尋證據。
1、漢王遣張耳與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說閼與。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劉邦第一次從韓信手中調兵,此次所調精兵,應該包括韓信攻打魏國帶出的漢兵及韓信平定魏國、代國之後收編的魏兵和代兵,所以稱為精兵。這支部隊被劉邦征調,離開韓信。
2、此後,韓信與張耳又帶領兵員數萬前去攻打趙國,既然精兵被征調,想此時韓信所帶之兵,老弱居多。然而,這種情況一丁點也沒有影響韓信軍隊的戰鬥力,經過背水一戰,竟然將趙國輕而易舉的拿下。
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修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卧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這一次,劉邦既奪兵權,又調精兵。
3、韓信再次率領老弱之兵,東去攻打齊國。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這是第三次從韓信手中調兵。
4、「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這一次韓信手中應該沒有一兵一卒了。
一而再、再而三的奪兵權,韓信竟然毫無反應,這可真是符合他「兵仙」的稱號,畢竟是「仙」嘛,兵權有沒有無所謂,關鍵時刻,只要是活動著的人,皆可為兵。
5、韓信在破趙後有過一次答部將問,諸將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在韓信看來,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普通百姓一樣可以打仗。「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後、太子。部署已定,待?報。」看看,關鍵時刻,監獄里的犯人、為官府服役的奴僕也可為兵。
所有這些證據足以說明,韓信八字中印星與日柱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印星旺相或者有氣勢,才能夠使人看淡任何事,才能夠有超然事外的素質,並不斤斤計較於某一件事。支持這一論點的證據還有一個,即: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在八字學中,印星即代表母親,正是由於印星有其獨特性,所以才使得韓信有這種獨特的葬母行為。
劉邦多次從韓信手中調兵,竟然沒有一個將領對韓信表現出哪怕一點留戀,尤其劉邦大清早調換將領那一次,竟然無一人向韓信通報,這說明韓信不善於拉幫結派,亦即君子不黨。
八字印旺比弱者,特立獨行,性情孤傲。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此即明證。
韓信八字的另一個重大特點就是食神或者傷官。對於兵家來說,人其實就是工具,兵家所說的「用兵」,用者,使用也,用兵就是使用工具、使用器物。在八字學中,食傷(子孫)可以表徵「兵丁」,韓信自謂帶兵多多益善,恰好說明食傷(子孫)是其八字的一個特色。八字學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斷語——食神制殺,英雄獨壓萬人——用來說明食傷(子孫)的重要性,子孫還可以表示一個人的精思,創造力的強弱。韓信用兵多出奇計,其獨創性可見一斑。
通過以上證據可以總結出,韓信八字的三大特色,印星旺,比劫弱,食傷有力。八字的這種特色,究竟會對韓信造成什麼影響呢?
三
韓信平定齊國後,欲自立為齊王,可是他偏偏要上書劉邦索要一種毫無意義的封王形式。表面看來,這種做法讓人無法理解,因為張良曾經對劉邦耳語說根本沒有能力禁止韓信稱王,如果不答應,或許會有變故發生。若結合韓信的八字來分析,印星旺相者,做事必定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假設韓信八字比劫有力,說不定他的部下早就將印信刻好,擇良辰吉日,拜倒一片,山呼「齊王」了。然而韓信的八字或者說他的命運並不允許這種狀況發生。
韓信平齊,項羽大恐,派遣武涉游說韓信。
1、「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
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由此可見,武涉所言皆天下公事、大事,韓信所答皆個人私事、小事,在大是大非面前,韓信在政治方面的表現幼稚到可笑的程度,讓我們後人禁不住替他捏一把汗。八字學認為,印星旺相者,往往異常執拗,子孫旺相者,個性強,往往注重個人的內心體驗,韓信正是如此!武涉沒有說服韓信,於是齊人蒯通接著前去勸說韓信。
2、「仆嘗受相人之術。」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於骨法,憂喜在於容色,成敗在於決斷,以此參之,萬不失一。」韓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對曰:「願少間。」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韓信曰:「何謂也?」蒯通曰:「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沓,?現練縉稹5貝酥?保?竊諭鑾囟?選=癯?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起彭城,轉斗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
當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願足下孰慮之。」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3、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爭張?、陳澤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陳澤。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已,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亨。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句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4、後數日,蒯通復說曰:「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夫隨廝養之役者,失萬乘之權;守儋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之小計,遺天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聾之指麾也』。此言貴能行之。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願足下詳察之。」
蒯通的這一番番肺腑之言,還有沒說到的地方嗎?或者說正是由於蒯通沒有把當時的形勢分析透徹,所以韓信有顧慮從而沒有接受蒯通的意見?似乎真的沒有了!真的沒有了!!
筆者認為,這四大段游說之詞,已經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道盡了韓信完全可以獨立於劉邦之外的條件。
那為什麼最終韓信還是邁出了他極度錯誤的合圍項羽的一步?韓信的這一步,完完全全改變了歷史!試問中國五千年歷史有哪一個歷史時刻讓人這么驚心動魄?歷史老人最多的時候是把決定權賦予眾人,讓他們投票決定歷史進程,何曾把決定權賦予過一個個體的人?
四
韓信不能夠從諫如流嗎?試看,他平定趙國後曾經痛快地接受廣武君李左車的意見,東伐齊國的征途上,又正確的採納了蒯通的意見。這說明韓信並非是不能採納別人意見的人啊!更何況同是蒯通的意見前次採納後來拒絕,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韓信擔憂劉邦部將曹參等不服從而嘩變嗎?在韓信軍中,仍有曹參等劉邦舊將隸屬韓信管轄。這個問題,下面這個證據足以回答: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樊噲對待劉邦不過如此而已吧!如果說這么對待劉邦是出於君臣之禮,那麼樊噲如此對待韓信,卻是一個個體的人對另一個個體的人出於內心深處的五體投地的佩服。同是樊噲,看看他對項羽的態度,「噲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曹參等劉邦舊將對韓信態度如何不得而知,但他們搞嘩變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此時,騎兵將領灌嬰已經奉劉邦之命南下,游擊於楚軍後方。劉邦「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
韓信果真貪圖封地嗎?如張良所說,自陳(今河南淮陽)以東直到海邊的土地都給韓信,但是,這塊土地總沒有齊、燕、趙、代四國的面積大吧?由此可見,韓信斷然不是貪圖什麼封地才出兵。
韓信出兵的外部條件只有一個,即劉邦再次到山窮水盡之際,一籌莫展之時。「漢五年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外部條件已然滿足,那麼韓信出兵的內部條件滿足了嗎?
用兵對於韓信來說,就是一種嗜好,就是生命的根本所在。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與劉邦有過一次對話。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此時,韓信仍舊率性同劉邦侃侃而談,實屬出於自然本真。這種時候,確實不應該談論自己如何如何,更何況兵事是劉邦最為忌諱的話題。但韓信如果「顧左右而言他」,也許就不是韓信本人了吧?
早年,韓信喜好帶刀劍,受胯下之辱時,就是因為身上所帶刀劍惹的禍。屠中少年認為,我等拿刀是為了屠狗宰豬出於生計,想你韓信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卻整天帶刀劍在我們這里搖來晃去蹭吃蹭喝,簡直是對我等辛苦勞動的侮辱啊!韓信受胯下之辱,也許確實是有原因的。
胯下之辱仍舊沒有改變韓信帶刀劍的嗜好,後來,韓信提著自己的「忍辱劍」參加了項梁的起義隊伍。韓信嗜好刀劍、嗜好兵法、嗜好用兵,可見,用來表示人嗜好的那一神煞即八字之結穴處。韓信八字之穴在於——印星、子孫,此穴乃是韓信必然出兵的內部條件!
五
蒯通已經為韓信擬出了建國大綱,可以說,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道義事事俱備,只欠韓信一念。要麼「三國鼎立」,要麼「助漢滅楚」,韓信念來念去,還是選擇了後者。不得不說,韓信長於軍事,卻拙於政治。韓信如果接受蒯通的意見,下一步就必須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幹;如果不接受蒯通的意見,下一步自然就是要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易經文言乾》說:「水流濕,火就燥。」但我們能否說「水流燥,火就濕」呢?顯然不可以。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歷史事實;韓信成也軍事,敗也軍事,才是自然本真。
韓信八字是確定不移的,如果讓他接受蒯通的意見搞「三國鼎立」,那勢必要改變一下韓信的八字,使兄弟(即比劫)的力量更強大一些,或者換句話說,使他的政治才幹更強大一些,然而這是不可能的。
為了更好的說明問題,不妨將韓信出兵時的自然環境敘說一下。
秦朝歷法以亥月為首,楚漢相爭之時,因循秦歷,仍舊以亥月為首。
公元前203年戊戌,亦即漢四年,此年的十二個月分別是: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
公元前202年己亥,即漢五年,此年的月份排列是: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韓信「念來念去」的時間點應該在己亥年癸亥、甲子、乙丑三月,正值隆冬季節。韓信決定出兵合圍項羽的那個冬天的某一日,「三國鼎立」局面徹底消失在了中國歷史的時空中!
韓信出兵,表面看來是人為因素,而更進一步看,卻是一個自然過程。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句話究竟是正確的嗎?
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
可是,同椿子也要說:「天何嘗不言哉?四柱八字,顯符示命,天何嘗不言哉!」
⑶ 韓信為什麼不三分天下,有什麼致命原因,他就是想分都很難
公元前196年的冬天,一代名將韓信被殺害於長樂宮。他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悍將,後世對他的用兵之法推崇至極,以至於,他的才能讓劉邦敬佩的同時也讓劉邦感到了恐懼。有多少功高蓋主的名臣悍將終究被帝王拋棄,韓信也不例外。但是與其他人不同的是韓信本可以爭一爭這個天下,卻因為半途而廢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那麼,他真的有機會去改變歷史嗎?
韓信率兵開辟北方戰場,橫渡西河,俘虜趙王,生擒夏說,帶領軍隊奪取井陘,殺死成安君,攻佔了趙國,以聲威鎮服燕國,平定安撫齊國,向南摧毀楚國軍隊二十萬,向東殺死楚將龍且。楚軍失去龍且後,項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規勸齊王韓信反漢與楚聯和,三分天下自立為王。
上天留給韓信最好的機會便是劉邦和項羽雙方膠著的時期,只要他在當時能夠多一點果斷,決裂出這兩個團體就可以將天下三分,而最終中原鹿死誰手也就更不一定了。蒯徹當時已經極力勸說韓信乘機獨立出來,但是在戰場上驍勇善戰的大將卻在這時猶豫了起來了......他主要還是感恩劉邦對他的知遇之恩,不願意背棄自己的主公。
在那個時代的人們是相當看重「士」文化的,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就是這樣,韓信可能永遠也無法忘記自己當初流落街頭的時候劉邦是如何善待他的,是如何讓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當初那種無條件的信任想起來就足以讓他熱淚盈眶。
根據韓信的講話,也能看出幾下幾點理由:
劉邦的車子給韓信坐。
劉邦的衣裳給韓信穿。
劉邦的食物給韓信吃。
韓信是受過苦難的人,他認為劉邦對他待遇很優厚,「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裡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麼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
但是為何他不願意背叛劉邦,卻又趁火打劫要來「齊王」的稱號呢?
這就是蒯徹給韓信出的第一個計謀,讓他攻下齊國來逼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想要以此來站穩腳跟再做以後的打算。但是韓信卻沒有繼續聽從謀士的建議,這就相當於蒯徹下的一劑猛葯沒有得到持續便被扔掉了,韓信自取滅亡也正是從這時開始的。
他代理齊王早已經激怒了劉邦,所以之後的劉邦便時時刻刻開始牽制著他提防著他,開始在他身邊安插一些眼線,逐漸將他的兵權削弱。當時漢家的兵馬都歸韓信統領,但是逐漸地劉邦將灌嬰、曹參等一批親信安插到了軍隊之中,以免失去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這些親信都是劉邦從自己家鄉一點點帶出來的老鄉,這種紐帶文化讓他們誓死效忠於劉邦,韓信就算用重金、美女都無法將同鄉的情誼拆散,對他不利的局面逐漸開始形成。
不僅如此,劉邦還開始不斷從韓信手裡將一些精銳的部隊調走。我們也可以從韓信攻打項羽的戰法上看出那時的韓信其實已經沒有精銳的軍隊可以調遣了,例如「切斷糧道」、「輪番出擊」這些戰法也可以印證當時他所率領的軍隊已經沒有原先那麼強悍了。
韓信錯就錯在沒有接著聽從蒯徹的建議,即使利用計謀攻下了齊國,得到了齊國的國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稱號。但是齊國的土地卻都還在田氏手裡掌控著,沒有土地他的根基怎麼可能穩?
他要來了虛名卻早早地惹惱了主公,看似封為了王侯但是實力卻在一步步地被削弱,他和主公之間僅剩的那些恩情也隨著他的這一舉動煙消雲散了。他這無異於是在和劉邦宣戰,但是,自己還在傻傻的猶豫著要不要徹底撕破臉面,這就導致了自己開始陷入了被動的局面,最終難逃被設計殺害的命運。
後世都在為這位悍將打抱不平,認為他心中還是不想反叛,只恨那呂後下手太早太狠毒。但是,在我看來正是由於他的性格害死了自己,他如果能夠早一點做出決斷或反或忠,就不會置自己於險地。要知道,帝王最為恐懼的不是一個臣子的叛亂,而是他已經捉摸不透自己臣子的心思。既成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但是韓信卻沒有抓住機會獨立出去,也難逃悲劇性的命運。
韓信這個悲劇性的人物最大的悲劇就在於他自己在關鍵時刻不能看清形勢,沒有明白自己早已鑄成了大錯卻仍然礙於「士」的面子不肯往下走。
韓信沒有稱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韓信的政治能力不如劉邦,也就是說韓信沒有劉邦那樣有胸懷大志。一個人要想成就大事,不止只是一個人的事,還要有多方的支持,要會用人、識人。像劉備,文不如諸葛亮,武不如趙雲、關羽。但劉備會識人會用人,才能讓諸葛亮、趙雲、關羽、張飛等等的傑出的文將、武將為他所用,成就了三分天下的霸業。
還有就是跟是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了。像曹操,他的一生都沒有稱王稱帝而是以宰相自居。難道你說他沒有實力稱王稱帝嗎? 所以,韓信不自立為王或者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是有自己的原因,更有時代背景的原因,這些綜合的原因就造就了韓信只能是一位將軍,而不能是王。
但是我們應該肯定的是,這位悍將一生驍勇善戰,為漢朝打下了半壁江山。如果沒有他當初倒向劉邦的陣營,項羽也不會早早地潰敗直至退出歷史的舞台。所以帝王家沒有念及舊情留這個開國元勛一條生路也真的是太絕情了,不過歷史總是這樣的殘酷,無情最是帝王家,用得著你打天下的時候你便是他的兄弟,天下大定之後便開始處處制裁這些東征西戰的元勛。
⑷ 三國歷史中,項羽到底為什麼看不出韓信有才能
提到韓信,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他最先是在項羽的軍中謀事。但是無論韓信做出了什麼樣的決策都沒有被項羽採納。但是後來到了劉邦的陣營里卻被劉邦善用,並為漢朝立下了顯赫功勞。因為項羽看不到韓信的重要性,他重武輕文,信任宗親。所以韓信在項羽手下永遠施展不了自己的抱負。
韓信在項羽的陣營當中表現過自己的本事,而且韓信曾經許我次向項羽獻上自己的計謀,但是卻沒有被採納。因為韓信不符合項羽的用人標准,所以他始終沒有得到項羽的重用。也正因為韓信在項羽陣營施展不了自己的實力,所以最後投靠劉邦,並獲得了劉邦的重用,項羽也為自己的失敗埋下了一顆種子。
⑸ 如何評價韓信一生對歷史的影響。
韓信是我在中國古代最欣賞的人.但既然你要求客觀的評價,那下面的評價很是客觀了!
恃功居傲,身死菜刀
由於韓信戰功赫赫,在軍中威望極高,以至當時軍中兵器均刻上「不殺韓信」四字。韓信也自恃功高,劉邦不敢殺他。但劉邦得天下後,恐韓信造反,無人能敵,又見韓信十分狂傲,終於動了殺機。
最後韓信被好友蕭何誘至宮中,死於呂後的菜刀之下。臨死前,韓信才大悟,後悔當初沒聽蒯徹之言
韓信之死的必然
韓信是楚漢之爭中叱嚓風雲的人物。漢軍得到天下其功不可沒。他是當時首先提出了統一天下的重大決策人。他助劉邦經營漢中,平定關中地區;分兵往北擴張擒獲魏王,奪取代地;擊敗趙國;向東進佔領齊地;向南挺進駭下滅項羽……可惜的是如此一個戰功顯赫的漢開國元勛卻落個被荑三族的可悲下場,成了主子劉邦的刀下鬼。史書記載韓信被誅的原因是挑動和勾結陳豨謀反。但這一說法很頗讓人懷疑。不少人猜測這是劉邦和呂後一手造成的大冤案。是他們枉殺韓信的一個借口。
早在韓信平齊敗楚殺廣田等將時,項羽曾派人游水韓信煽動他背叛劉邦,以「三分天下取其一」做誘餌遭到拒絕。齊人歸通多次暗示韓信,若背叛劉邦則「大貴」,他毫不動心。辯士蒯徹在游水韓信脫離劉邦時曾給過韓信一次有力的忠告,提出「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死死的追隨劉邦不是件好事。韓信雖然內心猶豫卻偏偏念著劉邦對他解衣推食的恩惠,以致」漢王待我甚厚」「不忍背漢」,還自以為功高「漢終不虧我齊」。最終拒絕蒯徹的建議。由此可見韓信在有勢力有機會自己成就大業時沒有想過背叛劉邦,更何況在劉邦建漢以後。再說如果韓信有謀反的真憑實據 為什麼當初韓信被捕後不經過大堂審問?還要採取近似暗殺的手段,斬韓信於長樂宮的鍾室之內。
就劉邦來說,多有負於韓信,且待韓信一直假意惺惺,時時提防。有人認為韓信自請為代理齊王有不軌之心。這樣看未必武斷。從當時戰略考慮出發,齊為新地遠在東境,面臨強楚確實需要一個定身份的人壓陣。再說一個功臣要些封賞無可厚非,(劉邦因一個鄰居關系就封過人家燕王,和韓信要求的比起來似乎不為過。)畢竟人都有名利的願望。只是韓信不懂得在主子面前收斂自己。不懂得在適當的時機索取自己應得的那份酬勞。傑出軍事才能的韓信卻是一個笨拙的政治家。司馬光評價韓信「以市井之利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其人」。韓信以商人的心裡乘機為自己謀利,以君子的心裡要求劉邦報恩,在當時的那種要求以主子為馬首是瞻的社會環境未免太難。由此可見,韓信的死已經是一種必然。無論其後來謀反事實與否。
在劉邦稱帝之後。韓信更是狂妄自大自持功高庇護劉邦憎惡的項羽部將,不聽差遣,羞與繹侯周勃將軍灌嬰同等地位,笑自己後半身與樊噲為伍。不難想像種種跡象已經讓劉邦生厭。難怪劉邦對他削兵權,減爵位,最終將這位如鋒芒在背危險分子引到洛陽成功殺掉。剔除了自己眼中釘。這正印證了韓信自己喊的話,「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在亂世劉邦的大業需要韓信,但天下太平後他就是帝王權威的絆腳石了。
韓信的死造成其人格悲劇,他過於張揚自我,不注意收斂,過於高功自居,目空一切。在以家天下的封建帝王時代,這種臣將犯了君主大忌。這一切限制了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韓信清醒的認識時務,讓他變成了一個不識時務的英雄。徒勞的成了劉邦在奪取天下後一隻被舍棄的棋子。
韓信的死是必然,是當時社會的必然!須不知自古「帝王多寡恩,功臣多負屈」!
⑹ 韓信在歷史上到底是好還是壞
任何一個人,我們都不可以用簡單的一個字去概括他。
就比如韓信吧。就算每個人都了解他,那可能每個人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這樣一來就有成千上萬種判斷。怎麼能以一個好字或壞字就給他蓋棺定論呢。
更何況真正了解他的人極少。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把好與壞,換成功與過。我們可以認為如果功大於過就是好了。你覺得呢。
這樣的話他功肯定大於過。
⑺ 劉邦為什麼一開始不重用韓信
很簡單,因為韓信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市井之人,韓信為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又有胯下之辱的事件,這樣一個人在沒成功之前,往往是別人用他的絆腳石,其二,劉邦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做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他為什麼在項羽那和劉邦這都得不到賞識,我覺得有兩點,第一,其貌不揚,就是他本人長的可能是一般般,可能兩位皇帝都看不慣,第二,韓信得需要貴人幫助,第一個條件是媽給的,不能變,只有第二個條件了。所以今天站在我們這個角度,韓信是一個極想表現自己的一個人,極想成為將軍的一個人,他極想實現自己才華的慾望,恰恰是帝王討厭的,不以為然的,所以劉邦一開始不用他的原因就是,一,他長得劉邦不喜歡,二,他的出生,三,他是從項羽那跑過來的,以上三條讓他的話語權幾乎為零。那麼他這樣的性格是混不開的,所以他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人舉薦,蕭何。說的有點羅嗦,取其精華,不知道有沒有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