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現在時是什麼意思 《德語助手》德漢
在語言學與修辭學中,歷史現在時(英語:Historical present),或稱戲劇現在時、敘事現在時,是指在敘述過去的事件時,使用現在時時態的情況。歷史現在時一般用於歷史描述(尤其是編年史)、小說、新聞頭條及日常對話中。在英語對話中,歷史現在時常常和一些表示溝通的動詞合用,如tell(告訴)、write(寫下)、say(說)、go(寫著、說)。在《牛津英語詞典》中,歷史現在時被稱為Historic present,而在《韋氏詞典》中,則是Historical present。
文學評論家和語法學家認為,歷史現在時可以讓過去的事件顯得更加生動。
*Brinton, L. J. (1992). "The historical present in Charlotte Bronte's novels: Some discourse functions."Style26(2): 221-244.
*Huddleston, R. and G. K. Pullum (2002).The Cambridg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43146-8
*Leech, G. N. (1971).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 London: Longman. . ISBN 0-582-52214-5
㈡ 英語中敘述一件歷史事件時候,過去時和現在時的使用方法。
當你用現在的眼光去評價一個歷史事件,或者是一種公認的事實時,用現在時態。
當你需要表示歷史事件發生當時(也就是你站在過去的角度談論歷史事件時)的陳述時,用過去時態。
㈢ 英語。present tense, past time並用歷史現在時造句
一般情況下,用英語敘述一件歷史事件時需要用過去時,而在評定版這個歷史事件時,權必須使用現在時。
過去式(past tense)是英語語法的一種,表示過去某個時間里發生的動作或狀態。一般過去式的動詞通常用動詞的過去式形式來表示,而動詞的過去式是在動詞原形的基礎上變化的。動詞的過去式可分為規則動詞和不規則動詞。
㈣ 怎樣復習好歷史現在時間不是很多了,還有世界史整個沒看,到底是現看完在弄專題,還是怎麼辦
如果你有基礎就弄專題,沒有就看書,基礎打牢
㈤ 歷史怎麼學啊
http://www.ls11.com/(中學生歷史在線)
歷史學習的閱讀三法
413000 湖南益陽市第一中學 何端躍
一、四輪閱讀法
教材不厭百回讀,記憶歷史基本史實是構建歷史大廈的基石,它要求准確地反映歷史原貌,學習者不僅要從時空背景、經過或內容來把握史實,還要從歷史地位和作用去把握史實,即記憶重大歷史結論或歷史評價。記憶了還需理解,要在記憶的基礎上形成對歷史現象、歷史規律和考察歷史的理論方法等的概括性、本質性、特徵性的認識,並且要將材料上的結論性理性認識轉化為自己的理性認識,且能掌握歷史現象間的因果關系,比較關系的聯系性,達到能夠運用已理解的分析解決歷史實際問題的目的。因此,對教材要相當精熟。
第一輪:預習讀書。預習的目的,一是要弄清基本史實、基本線索,二是要標出自己不懂的疑點、難點、重點,以便上課時主動地聽課。有能力的同學還可編織知識結構網路圖。
第二輪:課後復習,以精讀為主。在課後復習的閱讀過程中做到:①結合回想講課要點,寫讀書提綱,以訓練頭腦;②消化主要史實、線索、觀點,特別是重點、難點、疑點;③對於專題線索、綜合題要思考演繹過程,畫出簡單的演繹結構圖;④在章節間融會知識,搭起理解橋梁和聯系記憶的繩索;⑤確定記憶重點、記憶方法。
第三輪:帶著思考題、作業題、練習題讀。①基本掌握的題,快讀課文予以對照;②遇到不懂的題,帶著問題精讀;③提煉、加工、發揮、獨立答題。
第四輪:期末復習總結式讀書,前後左右聯系起來看、想,目的是融會貫通。把復習搞成支離破碎地背題,是一種誤區。
當然,四輪的劃分不是絕對的。但預習、精讀、融會是不可少的,關鍵在於自己對目標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二、提問閱讀法
古人雲:「讀書須有疑」。李政道博士說:「能正確提出問題,就是創新的第一步。」帶著問題學,能促進讀書、促進思考。帶著問題學,學習才有目的性,才有效率。
要想帶問題,需設計問題。
1、把教材的章節標題變成問題:歷史的章節標題大多是一般的陳述,讀時可變為疑問句,變成一系列「為什麼」「……」的原因?「……」的措施(辦法、過程),「……有哪些」?
2、注意書中行文中提出的問題,圍繞的問題,瞄準的問題。
3、注意攔路虎問題:讀教材時會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可畫個句號,讀下去也許就懂了,不能解疑的暫存疑,聽課解決或求師解疑。
4、讀書要不斷提問,才能使思維活躍,才能使學習有趣、有效。
5、批判性提問:初讀懂後,在復讀時,挑選重點、難點理解,從多方面角度提問、反問、駁問,把大腦變成辯論會,這樣能深化讀書、深化思考、深化記憶,對培養思維能力大有禆益。
6、帶著課後的思考題去復讀。有些思考題,通過初讀時勾畫要點,提綱挈領、編織邏輯順序,就已經解決了。有些思考題,需要融會貫通,綜合相關章節才能回答。有些思考題,需要聯系實際或發揮創造才能回答。
7、復讀時,可以換位思考,把自己換為老師,邊讀邊出題,何處可出選擇題,何處可出材料題,何處可出小問題、大論述、大綜合?自己考自己,自己與自己問答、討論、辯論,自己和自己搞足球的攻防學習。
有些學生,過分依靠標准答案,把它抄在作業本上,根本沒有訓練思維,寫作能力,這樣的作業,比不做強不了多少。
三、融會閱讀法
歷史知識豐富多彩、紛繁復雜,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因此學習的每個環節都應有融會貫通觀念和習慣。在讀第一遍時,就不忘融會貫通。
當讀過一章、幾章、幾節、幾冊時,想想所學的每個知識點有無聯系?有什麼樣的聯系?能否把知識融會貫通起來?貫通的線索是什麼?
一種貫通是發散思維、擴展思維。這種發散、擴展式的貫通,就是變少為多,就是「把薄書念厚了」。好像孫悟空把一根金箍棒變成十八般兵器。
一種是求同式融會:在許多知識中尋找共同點,那共同的精髓是什麼?這種求同式、聚式貫通,就是變多為少,把「厚書變薄了」。好像孫悟空把十八般兵器變成綉花針,藏在耳朵眼裡了。
還有一種是網路融會,聯想相關知識、線索,試著建立專題知識體系。學過幾章幾節,找知識聯系,編知識網路,知識結構圖是網路圖的基礎。
用系統論方法看學習,知識應該構成系統,形成結構,具有層次性、結構性、有組織性、有序性,這樣的知識系統,才有良好的自組織、自調節及發展創造能力。系統的知識才有力量。
學習的初期,你不能不把一章一節分開,學習的後期,則要進行綜合,以獲得對知識的系統把握。
考試,重在結果,學習,重在過程。沒有好的過程,怎麼會有好的結果?
參考資料:http://www.ls1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4428
㈥ 英語中敘述一件歷史事件時候,過去時和現在時的使用方法。
因為Enlighten
Movement的目的是存在於過去的,這個運動的主旨也好、目標也好,都是基於過去的環境和社會想出來的,跟現在沒關系。或者說這句話裡面的the
whole
world表示的是過去的世界,而不是現在的世界,也不是廣義上的世界,所以這句話時態用過去時
再看上面那句話里後面從句裡面的動詞是affected,也是過去時,道理是一樣的
第二句改成The
Enlighten
Movement
is
a
movement
whose
purpose
was
to
enlighten
the
whole
world.也是一樣的,
因為主句說的是一個普遍真理,剝離掉各種修飾詞以後本質說的其實就是「運動是運動」,所以用的一般現在時
㈦ 請問寫歷史方面的話題時應該用什麼時態一般現在時還是過去式
都可以,想多點代入感可以用一般現在時,想寫的客觀一點,可以用過去式.兩種時態完全可以兼容,考慮的只是使用比例問題
㈧ 請問寫歷史方面的話題時應該用什麼時態一般現在時還是過去式
都可以,想多點代入感可以用一般現在時,想寫的客觀一點,可以用過去式。兩種時態完全可以兼容,考慮的只是使用比例問題
㈨ 歷史怎麼學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希望你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優異的成績,相信你的誠心,為你來好佳績!
㈩ 如何用最簡單又快的方法背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