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的溫度4什麼時候出版

歷史的溫度4什麼時候出版

發布時間:2021-03-05 07:59:46

Ⅰ 中國史上最熱的天氣是在什麼時候

中國歷史上有一年特別特別熱,熱死了很多人,請問是哪一年,在哪個朝代發生的?那時氣溫是多少?查看全部3個回答
中國歷史上有一年特別特別熱,熱死了很多人,請問是哪一年,在哪個朝代發生的?那時氣溫是多少?
我來答
小AL6
LV.5 2019-12-14
唐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春夏大旱,粟麥枯槁」。《舊唐書·德宗紀》上稱,這一年「夏,熱甚」。通俗說來,就是這個夏天太熱了。
五代後梁開平二年六月辛亥(公元908年7月17日),《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四》記載,這天是「亢陽」,意思是太陽太厲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說的「毒太陽」。
這樣的極端天氣在北宋初年較多,而且宋代詩中多有描寫。如孔武仲《伏中作二首》「酷暑已旬日,熏炙勢自如」;陳造《立秋日》「酷暑如酷吏,頃刻不可對」……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六月,大熱,民有渴死者」;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四月丁卯「隆暑」,六月壬午「人多渴死」。
在公元1400年以前,高溫熱浪天氣涉及范圍最大的一次,發生於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當時的皇帝是趙擴(寧宗),今河南、安徽、江蘇、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熱災。這一年又恰逢大旱,災情嚴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這樣的記載:「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燠」的本意是溫暖,史書上稱「大燠」,即「太熱了」。因為對水的需求過於旺盛,「行都斛水百錢,江淮杯水數十錢」。放在眼下,這一杯水能值10元人民幣,那時老百姓收入低,哪能喝得起「貴如油」的水?以致「渴死者其眾」。
然而,嘉定八年並不是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史上最熱的夏天出現於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從《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第三卷「清代氣象記錄(上)」中可以看到,這一年高溫幾乎涉及半個中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整個華北地區異常炎熱,可以說是超級酷暑。有關乾隆八年極端炎熱記錄,在所涉地的史志上均有記錄,茲錄幾條如下——
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師威暑。」(《續東華錄》)
天津:「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同治《續天津縣志》)
河北高邑:「(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熱難當,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民國《高邑縣志》)
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

Ⅱ 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是什麼

從第四紀更新世晚期,距今1.1萬年前後開始,地球從第四紀冰期中的最近一次亞冰期,進入到現代的亞間冰期,人們也稱之為冰後期。這一段時間大體上相當於人類進入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關於這時期的氣候,挪威的冰川學家曾做出近10000年來的雪線升降圖,說明雪線升降幅度並不小,表明冰後期以來,氣候有明顯的變化。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記載,竺可楨將這些記載加以整理分析,發現我國在5000多年來的氣候有4次溫暖期和4次寒冷期交替出現。

在公元前3000~前1000年左右,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安陽殷墟時代,是第一個溫暖期,這個時期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左右,最冷月溫度約比現在高3~5℃。

公元前約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個短暫的寒冷期,溫度在0℃以下。

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即秦漢時代,又進入到一個新的溫暖時期。

公元初年~公元600年,即東漢、三國到六朝時代,進入第二個寒冷時期。

公元600~1000年,即隋唐時代,是第三個溫暖期。

公元1000~1200年,即南宋時代是第三個寒冷期,溫度比現代要低1℃左右。

公元1200~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個溫暖期,但是這次不如隋唐時那樣溫暖,逐漸由淮河流域移到長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廣東、雲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後,即明、清時代以來,是第四個寒冷期,溫度比現代要低1~2℃。

近5000年來,雖然是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出現,但是總的趨勢是由溫暖向寒冷變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長,一次比一次冷。在第二次寒冷期,只有淮河在公元225年有封凍。而在第四個寒冷期的1670年,長江都幾乎封凍了。

有趣的事情是:挪威冰川學家用雪線高度表示氣溫升降,竺可楨用的是歷史文獻記載資料,結果卻十分一致,說明冰後期以來的氣候變化具有全球的普遍性,絕對不是一種巧合。近代的氣候變化從1850年農業機械化開始以來,近100多年來的氣候變化,我們稱之為近代氣候變化。近百年來氣候變化的基本趨勢是:1961年以後的世界氣候與20世紀前半期相比有顯著不同,而與19世紀後半期相類似。從19世紀末期開始,到20世紀40年代,是世界性氣候增暖時期,增暖的趨勢在20世紀40年代達到頂峰,以後溫度下降,20世紀60年代後變冷更加明顯,這次變化很可能是近10000年來的一次氣候振動。

這種振動可以從大氣環流變化中得到解釋。根據英國氣候學家拉姆巴的說法,從1895年開始,世界環流突然由經向環流占優勢的時期,轉變為緯向環流占優勢的時期。從此,緯向環流不斷加強。到1940年前後達到最盛時期;隨後,緯向環流又逐漸減弱,經向環流又逐漸加強,到1961年前後,緯向環流顯著減退,重新恢復成為經向環流占優勢的時期。

在緯向環流強盛時期,氣旋性活動增強,行星風系影響加劇,南北半球的氣候帶向兩極方向移動。在緯向環流衰弱的時期,反氣旋性活動加強,季風發達,南北半球高低緯度之間氣流交換頻繁。地球上的氣候帶向赤道方向移動。可見,世界環流模式的改變,對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影響多麼巨大。

Ⅲ 《歷史的溫度》上市半年銷量即超過10萬冊;獲亞馬遜頒發的「2017年度新銳作家」稱號。哪裡有正版

《歷史的溫度》上市半年銷量即超過10萬冊,還獲亞馬遜頒發的「2017年度新銳作家」稱號。此書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出版社的讀者服務部會有正版出售。

Ⅳ 有溫度記錄以來,中國歷史上最高溫度是多少持續多久

後羿時期,幾度無記載,反正天上十日.以後的歷史上沒達到過那種高溫,那是歷史最高紀錄.

Ⅳ 人類歷史時期的溫度是怎樣變化的

地球大氣的溫度波動是正常的,在人類歷史上已經有過變低升高又變低的歷史,目前處於升高期,當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是加速升溫的因素之一。不過人類不必為氣候變暖而大驚小怪甚至悲觀失望。

Ⅵ 海平面溫度4度的時候中國什麼季節

海平面溫度4度的時候在中國應該是春季

Ⅶ 我國氣候歷史的的4個暖期和4個較冷期分別持續了多長時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第一次溫暖時期:公復元前制3500---前1000年左右。
第一次寒冷時期: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
第二次溫暖期:公元前770----公元初。
第二次寒冷期:公元初-----6世紀
第三次溫暖期:7----9世紀
第三次寒冷期:10---12世紀
第四次溫暖期:13世紀
第四次寒冷時期:15---19世紀
19世紀以來全球氣溫出現明顯的波動上升現象。

Ⅷ 歷史上最早的天氣預報是什麼時候

民諺是最早的天氣預報

世界各國人民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對天氣的變化進行觀測,並嘗試摸索出一定的規律。天氣諺語是以成語或歌謠形式在民間流傳的有關天氣變化的經驗。

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許多關於氣象的記述。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也記述有天氣諺語,如「天氣新晴,是夜必霜」等。唐杜甫詩中有「布穀催春種」,它是說布穀鳥叫以後一般不會有強冷空氣影響了,農家可以播種了。

還有一些天氣諺語是世界性的。如中國有句「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在日本也廣為流傳。這句諺語在美國則以另一種韻味出現:「傍晚天空紅,水手樂無窮」。

古人測天經驗是今天天氣預報的雛形。其中不少經驗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同時在天氣預報中也還在使用。
公元132年,我國東漢時張衡就發明了世界最早的風向儀——相風銅鳥。這是在空曠的大地上樹一根五丈高的桿子,桿子裝一隻可靈活轉動的銅鳥,根據銅鳥轉動方向便可確定風向了。在古代人們預報天氣,主要是依據經驗進行判斷,准確率很低。隨著科技的發展,有了越來越多的氣象儀器,設立了遍布各地的氣象站,現在的天氣預報不再是經驗型的。而是靠根據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發回的雲圖和各地氣象台站測得的溫度、氣壓、風向、風速等數據繪出的氣象圖,在經有關資料、經驗判斷後得出的。這樣的預報以前一直是靠人工進行的,這種辦法即慢,又不十分准確。難怪有人說:天氣預報,僅供參考,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要想准確預報天氣,必須把上面得到的數據列出幾百階乃至更高階的線性方程組。若靠人工求解則需幾百人用幾個星期的時間內才能完成。這時已不是天氣預報了,已經變成了天氣報告了。現在有了電子計算機,這一工作已由計算機來擔任了。只要幾分鍾時間就可完成任務了。

每天中央電視台的天氣預報就是由國家氣象局利用兩台大型計算機計算後得到的。

Ⅸ 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是怎麼樣的

從第四紀更新世晚期,距今1.1萬年前後開始,地球從第四紀冰期中的最近一次亞冰期,進入到現代的亞間冰期,人們也稱之為冰後期。這一段時間大體上相當於人類進入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關於這時期的氣候,挪威的冰川學家曾做出近10000年來的雪線升降圖,說明雪線升降幅度並不小,表明冰後期以來,氣候有明顯的變化。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記載,竺可楨將這些記載加以整理分析,發現我國在5000多年來的氣候有4次溫暖期和4次寒冷期交替出現。

在公元前3000~前1000年左右,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安陽殷墟時代,是第一個溫暖期,這個時期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左右,最冷月溫度約比現在高3~5℃。

公元前約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個短暫的寒冷期,溫度在0℃以下。

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即秦漢時代,又進入到一個新的溫暖時期。

公元初年~公元600年,即東漢、三國到六朝時代,進入第二個寒冷時期。

公元600~1000年,即隋唐時代,是第三個溫暖期。

公元1000~1200年,即南宋時代是第三個寒冷期,溫度比現代要低1℃左右。

公元1200~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個溫暖期,但是這次不如隋唐時那樣溫暖,逐漸由淮河流域移到長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廣東、雲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後,即明、清時代以來,是第四個寒冷期,溫度比現代要低1~2℃。

近5000年來,雖然是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出現,但是總的趨勢是由溫暖向寒冷變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長,一次比一次冷。在第二次寒冷期,只有淮河在公元225年有封凍。而在第四個寒冷期的1670年,長江都幾乎封凍了。

有趣的事情是:挪威冰川學家用雪線高度表示氣溫升降,竺可楨用的是歷史文獻記載資料,結果卻十分一致,說明冰後期以來的氣候變化具有全球的普遍性,絕對不是一種巧合。近代的氣候變化從1850年農業機械化開始以來,近100多年來的氣候變化,我們稱之為近代氣候變化。近百年來氣候變化的基本趨勢是:1961年以後的世界氣候與20世紀前半期相比有顯著不同,而與19世紀後半期相類似。從19世紀末期開始,到20世紀40年代,是世界性氣候增暖時期,增暖的趨勢在20世紀40年代達到頂峰,以後溫度下降,20世紀60年代後變冷更加明顯,這次變化很可能是近10000年來的一次氣候振動。

這種振動可以從大氣環流變化中得到解釋。根據英國氣候學家拉姆巴的說法,從1895年開始,世界環流突然由經向環流占優勢的時期,轉變為緯向環流占優勢的時期。從此,緯向環流不斷加強。到1940年前後達到最盛時期;隨後,緯向環流又逐漸減弱,經向環流又逐漸加強,到1961年前後,緯向環流顯著減退,重新恢復成為經向環流占優勢的時期。

在緯向環流強盛時期,氣旋性活動增強,行星風系影響加劇,南北半球的氣候帶向兩極方向移動。在緯向環流衰弱的時期,反氣旋性活動加強,季風發達,南北半球高低緯度之間氣流交換頻繁。地球上的氣候帶向赤道方向移動。可見,世界環流型式的改變,對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影響多麼巨大。

Ⅹ 求《歷史的溫度》這篇作文的概要

可以這樣寫哈(不好莫扔鞋)
第一,開頭,描寫一個寒冷的環境
第二,寫一個平時極為平常的事故(比如車熄火了)
第三,任你發揮了,展現人性的溫暖啊等等
第四,結尾,回筆寫出對環境新的感受,或者繼續加深環境氣氛

閱讀全文

與歷史的溫度4什麼時候出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