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為什麼說三大改造是歷史必然性

為什麼說三大改造是歷史必然性

發布時間:2021-03-05 07:59:11

1. 為什麼說中國五十年代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歷史的必然性為什麼說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中國今後的一切進步

因為歷史一再的證明,軟弱的資產階級領導的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是不成功的,老路走不通回,只好試答著走新路。雖然走的有些磕磕絆絆,就像嬰兒學步,伴隨著強烈的教條主義,學了蘇聯的一些壞毛病,免不了總要摔一些跤的------但不管怎樣,的確開始擺脫國際資本對中國經濟命脈的控制,使我們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在改革開放以前形成了我們自己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我們以後應付種種國際競爭和挑戰打下了基礎。

2. 學習小組討論題為什麼說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時間:1951年12月—1956年底。
內容:從1951年12月開始,黨中央頒發了一系列的決議,規定了我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階段後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通過合作化道路,把農民個體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理論和實踐。1953年春,中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獲得土地的農民有著極大的生產積極性,但分散、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既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又有兩極分化的危險。中國當時認為只有組織起來互助合作,才能發展生產,共同富裕。1953年,先後發布了《 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 》和《中共中央關於發展農業合作社的決議》,中國農村開始了互助合作運動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3、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時間:1953年11月—1956年底。
內容:從1953年起,中國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決定逐步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採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過渡的步驟,從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發展為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底參加手工業合作組織的人數已佔全國手工業從業人數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4、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時間:1954年—1956年底。
內容: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將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和實踐。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是過渡時期的一項基本任務。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進行。黨對之採取了「和平贖買」的政策,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逐步將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而且將所有制改造與人的改造相結合,努力使剝削者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中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對資產階級採取贖買政策。在經過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等一系列從初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形式後,至1956年底,實行公私合營的工業已佔原有資本主義工業總戶數和職工人數的99%,占生產總值的99.6%。全行業公私合營後,採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營的私股股額(共23億余元)每年發給資本家5%的股息,共發10年。這就使得私股與生產資料的使用權相分離,的生產資料由國家統一管理和運用。定息停付後,就完全成為全民所有制。

3. 為什麼說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為什麼說三大改造是歷史必然性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改造的背景:

隨著民主革命任務特別是土地改革基本完成,隨著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展開,黨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任務。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和制定了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造同時並舉的路線,

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起全面展開。到1956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4. 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必然性及其深遠意義

第一,社會主義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的經濟基礎。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使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
到1956年, 在國民經濟中,國營經濟佔32.2%, 合作社經濟佔54.4%,公私合營經濟佔7.3%,資本主義經濟下降到0.1%,個體經濟則下降到7.1%。總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佔92.9%,這表明,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已被消滅,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
第二,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被消失或正在消亡。
三大改造勝利完成帶來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變化,必然引起階級關系的根本變化。在建國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過程中,帝國主義勢力、官僚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已被消滅。剩下的剝削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富農階級,由於失去了賴以剝削他人的制度,也正處在消亡的過程中。工人階級已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農民已經由個體農民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
第三,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已經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使生產關系更加適合生產力水平,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特別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改變了國民經濟結構,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必然性: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反映,是由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無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決定的。這個矛盾,就是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生產力發展了,生產越來越社會化了;另一方面,由於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必須導致經濟的、社會的深刻矛盾和危機,資本主義本身無法克服這個矛盾。同時,資本主義又造就了自身的掘墓人——強大的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歷史使命,就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由於人類社會生活中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現象, 各國歷史發展的具體進程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而實際發展過程也就呈現多樣性。各國發展的歷史進程不一定總是按同一個順序,在一定條件下,歷史發展會出現跳躍式前進。日耳曼跨越了奴隸社會而直接從原始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美國沒有經歷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形態就直接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這說明,由於生產力的可繼承性,使人類社會的跨越性發展成為可能。 當前社會主義的艱難性並不能說明社會主義的失敗。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中國一定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道上闊步前進!

5. 論為什麼要進行三大改造及對三大改造的評價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其中,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點。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體現了變革生產關系和解放生產力的辨證統一,推動我國社會迅速地向社會主義飛躍。這是一條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同時並舉的總路線,它符合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這個客觀規律,這是過渡時期總路線最顯著的特點。(2)土地改革完成後,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國家需要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也必然出現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這就不能不發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爭。資本主義工商業與國家的各項政策、與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與本企業職工乃至全國各族人民之間的利益沖突越來越明顯。黨和政府開展的打擊投機倒把、調整和改組工商業、「五反」運動、糧食棉花的統購統銷以及企業內部的工人監督生產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驟,必然地把原來落後、混亂、畸形發展、惟利是圖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3)新中國建立之初,經濟基礎非常薄弱,工業十分落後。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完成以後,黨中央及時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制定了「一五計劃」。隨著工業建設的發展和城鎮、工礦區的發展,國家對商品糧和原料的需求急劇增加。但是,分散的、落後的小農經濟和個體手工生產難以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一方面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一方面對農業技術改造的支援任意增強,這也是促進個體農業向合作化方向發展的一個動力。(4)中國已經有了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這已經成為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開端和重要依靠力量。新中國成立後,主要是通過沒收官僚資本,使這種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主要經濟力量集中到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手中,成為整個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開端,因此,這個變化具有社會主義革命性質。(5)經過三年實踐,黨中央已經積累了在農村和城市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經驗。在農村,土地改革完成後,許多地區已經建立了各種生產互助合作組織,實際上成為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步驟。在城市,在同資本主義經濟反抗國家限制的不法行為的斗爭中和合理調整工商業的過程中,國家創造了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統購包銷、公私合營等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從而成為對資本主義經濟程度不同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步驟。(6)國際環境和蘇聯過渡時期的理論與實踐,也對中共中央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產生了重要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形成了與資本主義世界相抗衡的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新中國成立之初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在兩大陣營尖銳對峙的形勢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軍事上威脅,經濟上封鎖,國際事務中敵對,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則支持和援助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從發展趨勢看,資本主義陣營不景氣,社會主義國家則充滿活力,顯示了對資本主義的優越性。這樣的世界格局,不能不促使我們黨盡早考慮實現社會主義改造。 總之,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是有其歷史合理性的,它改變了原來十年、二十年以後一舉轉變的設想,形成了從現在起逐步過渡的現實構想,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變農業國為工業國,擺脫貧困,消滅剝削制度的願望,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因為在三大改造完成後,我國基本消滅了私有制,實現了公有制,而社會主義的特徵就是公有制。所以說三大改造完成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起來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為新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創造了條件。 「三大改造」的依據是「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因此,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評價與對三大改造的評價直接有關。對於這條路線有三種評價:一是龔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發展」;二是薛暮橋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確,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蘊暉提出的「戰略思想的重大變更」,認為它離開了我國國情,離開了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 站在21世紀初期的歷史高度看待發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的三大改造運動,我們應該說些什麼呢?一種曾被視為絕對純粹和完美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後不到30年的時間就成為束縛生產力的桎梏而難以堅持下去,不得不讓當年已經消滅了的經濟成份重新復活起來,這本身就足以說明問題。所以,問題不在於三大改造運動是快還是慢,是早還是遲,不在於是用15年完成還是用3-5年完成,問題在於通過三大改造運動建立的這種純粹的「公有制」違反了經濟發展的本性,問題在於運用國家權力消滅了當初不該消滅的經濟成份,從而也就消滅了經濟的活力。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研究的深入,對於我國建國初期歷史約7年之久的「三大改造」更多學者採取了實證性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對於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私營金融業改造的必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並指出改造工作中的缺點與不足;另一方面,將1953年以後的改造運動與當時經濟發展戰略和工業化的主客觀環境聯系起來,分階段、分行業的進行實證性的研究與分析,就「一五」期間的客觀經濟狀況而言,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決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又決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同時,三大改造的提出與工業化還存在相悖的一面,即脫離生產力水平的改造速度和改造目標。三大改造對工業化的積極作用包括:在基本建設投資金額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維持了資金和物資的基本平衡和市場的基本穩定;在當時的環境下,幫助私營企業克服生產任務和原材料不足等困難等。其消極作用包括:經過對資改造,私營企業也同原有公營企業一樣,難以進行獨立的經濟核算,影響了品種的更新、質量的提高和固定資產的更新;使農業增長速度放慢,從而也影響了工業化的速度等等。三大改造正負兩方面的作用在不同年度作用的程度不同。在「一五」期間特別是前4年,積極因素是主要的;1957年以後,消極因素逐步占居主要方面,這種消極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突出。由於以往對於三大改造的兩重性缺乏深入探索,將其中符合我國歷史條件所採取的一些作法和「一五」期間宏觀決策正確、實施合理所帶來的成就,簡單地套用社會化大生產需要擺脫私有生產關系束縛的一般原理加以解釋;將針對特殊歷史條件的部分具體作法上的意見分歧,簡單地、普遍地歸結為兩種思想、兩條路線、兩條道路的斗爭,從而導致了理論與中國社會實際的偏離。對於農業合作化的背景以及合作化的不同階段也作了具體分析。對於不同行業特點的手工為改造予以了不同的評價,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對象、改造的方式與階段也開始作具體的分析與評價,並且正力求通過微觀的實證分析使論證有充分的說服力。 就五十年代中國經濟和中國歷史的全局而論,重要的是,無論早幾年或幾年,保留多少私有成分,經營管理上和計劃方法上具有多大程度應有的靈活多樣性,總之,對社會主義的選擇是不可避免的。」

6. 我國為什麼要進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有什麼歷史意義

三大改造即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回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答又叫農業合作化運動。從1951年12月開始,黨中央頒發了一系列的決議,規定了我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階段後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

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11月開始至1956年底結束,全國90%以上的手工業者加入了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進行。黨對之採取了「和平贖買」的政策,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逐步將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而且將所有制改造與人的改造相結合,努力使剝削者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意義: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7. 為什麼說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變革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8. 為什麼說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1)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消滅私有制這樣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但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並且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而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基本上被消滅,社會主義經濟成了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
(3)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4)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所謂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從這個時候開始算起。

應當看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與新民主主義社會是有著重大區別的。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
第一,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社會主義經濟雖然占據領導地位,但在開始時私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這種私有經濟的主體地位是逐步被公有經濟取代的。而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公有制經濟已經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體地位。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已經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了主體地位。這是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成果。盡管改革開放以來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在一個時期相對下降,但這種主體地位本身,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是不允許動搖的。
第二,在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個階級、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盡管階級斗爭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在某種情況下還可能激化,但是主要的矛盾已經是生產的發展還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矛盾了。

9. 為什麼要進行三大改造那三大改造,各自用什麼原則和手段

三大改造一般指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影響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1、對農業的改造:

原則: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

方針:實施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

方法和步驟:先建立互助組(社會主義萌芽性質),在此基礎上進入初級農業合作社(半社會主義性質),最後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社會主義性質)這樣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改造過程。

2、對手工業的改造:

方針:對手工業採取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

方法和步驟:在自願互助的基礎上,採用說服教育、示範和國家幫助,從供銷合作入手,逐步發展到走生產合作的道路。具體來說,經歷了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建立手工業供銷小組,第二步是辦手工業供銷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採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對其實行「和平贖買」的方法。具體來講,就是通過由低級形式到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途徑,逐步把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對資本主義工業商業實行「和平贖買」的方法。「和平贖買」是指國家有償的將私營企業改變為國營企業,將資本主義私有制改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採取「和平贖買」政策的原因為:民族資產階級是民主革命的同盟者,在新民主主義國家時期既有剝削工人階級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接受改造的一面,故不能採取沒收的方式。實行「和平贖買」政策可充分發揮其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積極一面。

採取「和平贖買」的辦法:在全行業公私合營前,採取分配利潤的政策;全行業公私合營後,採取「定息」政策,全行業公私合營是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標志。

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面,國家資本主義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主要形式。

國家資本主義是指無產階級國家能夠加以限制,規定其活動范圍的資本主義。因此,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指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種形式和國營社會主義經濟聯系著的、並接受工人監督的資本主義經濟。

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創造了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的低級形式是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國家資本主義的高級形式是公私合營。

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標志著中國已經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9)為什麼說三大改造是歷史必然性擴展閱讀:

三大改造的時間:1953-1956。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目的: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三大改造的意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三大改造的缺點:後期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

10. 為什麼說我國從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是歷史的必然發展

一、正視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制度,都是與其歷史發展走向密切相關的,都有其歷史決定性。鄧小平同志指出:「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國民黨搞了二十幾年,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不能成功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毛澤東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把中國革命搞成功了。」這一表述,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在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義不願意走資本主義道路。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達兩、三千年,在中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備也最頑固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雖然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封建勢力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在近代中國,封建勢力還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勢力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毛澤東同志曾說:「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同時,也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佔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並以其強大的經濟勢力排除和壓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它們決不允許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中國的資產階級也不具備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由於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性,由於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並未完全斷絕經濟上的聯系,所以,他們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更沒有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才能得以生存、發展。因而,靠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中國最終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封建主義舊統治又延續不下去。中國的出路究竟在哪裡?正當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而感困惑的時候,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看到了中國新的出路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中國人民選擇了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一歷史性的選擇,是中國人民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的,是中國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中國當時的出路有三條:一是限制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走資本主義道路;二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互不相干,長期平行發展;三是限制、改造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走社會主義道路。在這三條道路中,中國的近代歷史已經表明,第一條道路走不通;第二條道路實際上也行不通,不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戰勝社會主義,二者之間沒有調和的餘地;惟有第三條道路,才符合中國的國情,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社會發展的規律,而且新民主主義革命也為中國人民選擇這條道路奠定了基礎。在政治上,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政權,確立了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鞏固和加強了工農聯盟。在經濟上,通過沒收官僚資本轉化為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實現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因此,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
總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鞏固和發展,體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運動的客觀規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得出的必然結論。所以,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國現在還會是四分五裂,沒有獨立,也沒有統一。」
二、正視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有著無比的優越性
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病而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現實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第一,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
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保證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人士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力和他們的民主權利。
第二,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
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第三,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
第四,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在對內剝削、對外掠奪的基礎上,並用低價商品摧毀弱小國家的民族企業,用堅船利炮把它們變為自己的附屬,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實行不等價交換。而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當然,由於社會主義目前還處於實踐階段,我們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上述認識,還是十分傳統的,是不全面的、膚淺的。隨著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們對其優越性必將會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要想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正視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們必須基於以下前提:
1、由於社會主義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遵循,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因此,對其優越性的理解我們不可能是「先知先覺」,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對其進行全面的描述,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去體驗、去總結。
2、衡量和比較哪一個社會制度優越,決不能離開具體國家的歷史條件、社會環境,片面地從現有的經濟發展程度來看,而應當主要看它是不是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產關系是否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會主義的實踐證明,這些方面是資本主義制度遠遠無法比擬的。雖然目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會主義國家要高,這是由於社會歷史條件、各自發展的基礎和起點不同所造成的,決不是有的人所說的是由於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所決定的。
3、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相比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還比較短暫,還處於實踐和發展的初期。資本主義制度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算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而社會主義制度自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歷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幾十年的歷史。所以,相比資本主義來說,社會主義的發展目前還不完善,還不充分,還處於初級階段,其應有的優越性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我們不能拿擁有幾百年歷史發展經驗的東西,來比擬和衡量只有幾十年歷史發展經驗的東西。
4、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新社會制度代替舊社會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種社會制度,從來不會是歷史的瞬間,它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其前進途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難以預料和想像的困難與風險,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鄧小平同志說,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我們要充分估計到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只要基於上述前提,我們對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失誤乃至挫折就會有客觀、公正地認識,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途及其優越性就不會產生信仰危機。
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盡管在一段時間,指導思想上犯了「左」的錯誤,經歷了嚴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以往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實現了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成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實踐。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全面發展的道路;
是一條堅持全面改革和開放的道路;是一條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歷時70年,跨越兩個百年、兩個千年,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振興中華的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創造出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的經濟建設成績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業日益進步,國防建設更加鞏固,人口素質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明顯發展,外交事業譜寫新的華章,「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已成功實現。全國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精神振奮、生活幸福。十多億人口的中國,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千百年來人們衣食住行無憂的夢想終於成為現實。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這一切靠什麼?靠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靠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鞏固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探索的結晶,凝聚了幾代共產黨人對現代化理想的追求。這條道路,已經初步振興了當代中國,未來中國的全面振興,只能由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實現。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結論。
所以,如果新中國成立後,不走社會主義道路,就不可能維護國家的統一,不可能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願望。在各種思潮相互交錯、相互激盪的今天,誰無視中國歷史的選擇,無視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無視當代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他就不會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就不會增強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就不會把黨的光輝事業推向前進。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說三大改造是歷史必然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