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厚街鎮有多少年的歷史

厚街鎮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5 06:57:42

① 厚街鎮的歷史沿革

厚街鎮始建於北宋徽宗宣和中期(公元1119-1125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相傳福建莆田王泰宦遊至此定居,因選址「軍鋪」(隨軍眷屬圩場)後面,故名「後街」。之後在南宋、元、明、清年代,福建、河南等地人大批南移,先後在橋頭、河田、赤嶺、上屯、下屯、寶塘廈、陳家坊等地定居,接著又建立雙崗、沙塘、下汴、五坑(今新塘村)、白濠、環岡等村莊。
明代,東莞縣以鄉統都,設四鄉十三都。當時厚街鎮各村隸屬第八都的有雙崗、涌口、白濠、軍鋪、橋頭、河田、石廈、五坑、厚街、珊美、寮廈、陳家坊、寶塘廈、上柵、山賴、溪頭、葭汀山等;隸屬第十都的有赤嶺、倫品涌、東埔、環岡、崗頭、飯羅崗等。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東莞縣設五屬:捕廳屬、戎廳屬、京山司屬、中嘗司屬、缺口司屬。當時厚街鎮各村均歸缺口司屬管轄。各村分別屬有第一都、第六都、第八都、第十都、第十三都。
民國元年(1912年),廢都立區,全鎮各村曾隸屬東莞縣第八區,領導機構稱第八區署,直到1940年改稱第五區,領導機構稱第五區署。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復稱第八區,領導機構改稱第八區區公所。
1949年10月,厚街鎮全境解放,各鄉建立人民政府,並設竹溪聯鄉辦事處,屬東莞縣六區區公所領導。
1953年初,原竹溪各鄉從六區分出,並成立東莞縣十二區。
1955年9月改稱厚街區。
1957年冬撤區並鄉,將全區各鄉分別合並為厚街、仙橋、環岡3個大鄉。
1958年9月成立厚街人民公社,下轄56個大隊,其中包括新沙、沙田、大洲、闍西、石鼓、白馬、袁屋邊、榕龍8個大隊。
1961年6月又分為厚街、仙橋、沙田3個人民公社。石鼓、白馬、袁屋邊、榕龍4個大隊劃歸篁村人民公社管轄,新沙、大洲、闍西3個大隊劃歸沙田人民公社管轄。
1963年3月厚街人民公社與仙橋人民公社合並為厚街人民公社,下轄22個大隊,1個居民委員會。
1983年9月撤社設區。
1984年5月區內設鎮(區轄),厚街區管轄1鎮22鄉116條自然村。
198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厚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重點工業衛星鎮。
1987年4月撤區建鎮,區公所改為東莞市厚街鎮人民政府,原各鄉、鎮人民政府(鄉級)改為管理區,全鎮共有23個管理區,管理區下設村,共有村民委員會102個,直接管理該村的各家各戶。

② 鎮北台至今已有多少年歷史

鎮北台位於榆林市區以北的紅山頂上,原本是明長城的一處觀察哨所,修建於公元1607年,距今400多年歷史。

③ 東莞厚街鎮有多少個村

22個村委:厚街、珊美、河田、涌口、寮廈、橋頭、赤嶺、三屯、寶屯、陳屋、新塘、環岡、寶塘、溪頭、南五、白濠、下汴、大逕、汀山、雙崗、沙塘、新圍村民委員會,1個居委是竹溪居民委員會.

④ 廣州有多少年歷史

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內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容早的名稱.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

到2008年(今年),是建城2222年啦.

⑤ 東莞有多少年歷史

東莞歷史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據歷史記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址。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進入晉代,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乾符六年(879年),黃巢的起義軍攻陷廣州,曾分兵至縣境歸城裡、梅塘一帶。五代時南漢大寶六年(963年),置媚川都於東莞,專以採珠為事。南宋時期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的香山鎮建立香山縣(今中山市)。德佑二年(1276年)春,元兵破臨安(今杭州),南宋危急,莞人熊飛在榴花村起兵勤王。元正十五年(1355年),東莞人民紛紛起義,王成據石岡、福隆、石涌、橫瀝等處;陳仲玉據吳園;李確卿據南柵、靖康場;文仲舉據東浦;吳彥明據南頭、東莞場。還有曾伯田、鄭潤卿、楊潤卿、梁國瑞、劉顯卿、蕭漢明等亦紛紛起兵,各據一方,抗擊元兵。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東莞(南頭)守御千戶所和大鵬守御千戶所,隸屬南海衛。正德元年(1506年),葡萄牙人東來以進貢討封為名,佔領東莞縣境瀕海的屯門、海澳。 崇禎十年(1637年),英國兵船初進虎門。清乾隆八年(1743年)六月,英兵艦飄泊虎門入獅子洋。大府遣東莞知縣印光任前往申明大義,英艦九月離去。1808年九月,英兵船3艘駛入虎門,進泊黃埔,無理逗留三四個月之久才離去。為防英艦入侵,翌年添建虎門亭步汛之新埔山炮台,並於蕉門海口「排椿沉石」,以控制由虎門進入獅子洋之水道。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月二十八日(3月13日),欽差大臣林則徐、總督鄧廷禎至虎門會見關天培,徵召大船22艘。四月(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鄧廷禎等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20283箱。這便是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1840年五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虎門成為主要戰場。七月,林則徐親到虎門督師。二月,清廷派奕山為靖逆將軍來廣州。初五日(25日),英軍攻陷橫檔、虎門等炮台,關天培戰死。清咸豐六年(1856年)十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軍攻虎門、橫檔各炮台,又毀大角炮台及亞西娘炮台。接著攻東莞,千總鄧安邦率領團練英勇抗擊,保衛莞城。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萬千東莞兒女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英勇戰斗,浴血捐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使東莞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轄。

⑥ 昔馬鎮從有人到現在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昔馬鎮地處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西部,是祖國邊境線上的一個高寒山版區鎮,權位於東經97°44′55″——97°63′55″,北緯24°51′25″——25°16′23″之間。東南面與太平鄉,南面與銅壁關鄉、西面與那邦鎮接壤,西北面與勐弄鄉及緬甸毗鄰,國境線長18.3公里。鎮政府距縣城55公里,距州府206公里,自古為南方「絲綢之路」的最後出境通道,是盈江縣的主要邊境口岸之一。
全鎮轄3個村委會,23個自然村,37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為337498.5畝,其中:耕地20768畝,人均2.5畝;林地178758畝,森林覆蓋率高達62.5%。2004年末全鎮總人口9317人(1900戶),其中農業人口8306人(1683戶),以漢、傈僳、景頗三種民族為主體。
旅居日本、美國、泰國、裴濟及港、澳、台地區14000多人,1990年11月9日被德宏州人民政府命名為「華僑之鄉」。

⑦ 東莞市厚街醫院的歷史沿革

東莞市厚街醫院建院以來,醫院發展實現三次飛躍。 1987 年,由厚街鎮政府出資和旅港內鄉賢方樹泉先生捐資,容興建了門診和住院樓,醫院由厚街大明塘遷至現址河田大道,為發展成為綜合性醫院奠定了基礎,實現了第一次飛躍。經過 10 年的發展,醫院硬體建設和軟體設施不斷完善,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1996 年,醫院被廣東省衛生廳評為二級甲等醫院,是東莞市同級醫院中,率先進入二甲醫院行列的醫療機構,實現了第二次質的飛躍。自 1999 年以來,醫院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業務量快速增長,醫院的科學管理水平、醫療技術水平、科研教學水平和醫療服務水平達到較高的層次,特別是 2005 年投入使用的新住院大樓,給予住院病人全新的空間、全新的服務和全新的感覺。 2007 年,醫院憑借過硬的醫療技術水平與科研教學能力,通過了廣東醫學院非直屬附屬醫院的評審,成為了廣東醫學院非直屬附屬醫院,達到了三級醫院架構,實現醫院發展的第三次飛躍。

⑧ 厚街鎮的風景名勝

涌口海月岩是東莞舊八景之一,位於厚街鎮涌口社區金牛山。金牛山是座高十丈,周一里的紅石質山崗。蟹殼岩上刻有「海月岩」三字,為宋紹二增年(1132年)刻。 八角亭在厚街尚書祖祠左,建於明弘治八年(1495年),其周圍八柱,上下兩層。亭內懸掛有題贈匾額四塊,分別題為「世美」、「鳳林」、「進士」,其中「進士」匾額兩塊。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由厚街鄉王直方經手改建為水泥鋼筋結構,仍矗立在新房路和新風路交匯處。 神仙水在河田社區東面,樹木茂盛。山上岩石上有一小洞,一年四季泉水長流。傳說這地下水是神仙所賜,古時不少墨客游過此地,在此刻下「蓬萊奇跡」、「雲封帳底」等大字,1990年被評為東莞市旅遊景點。 方氏宗祠位於河田社區,是東莞市最大的宗祠之一。該祠堂始建於明建文元年(1399年),清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該建築物為五進,故當地人也稱之為「五幢祠堂」。宗祠長67米,寬18.28米,宗祠內遺有很多古代文物。相傳河田的遠祖住在福建莆田,當時有方氏六兄弟名叫仁逸、仁岳、仁瑞、仁遜、仁載、仁遠,在唐昭宗乾宗,光化、天佑年間(894-904年)參加科舉考試,先後中了進士。1229年,方邦榮從莆田徙居河田,成為河田始祖。後人為了紀念仁逸六兄弟摘桂的功績,鐫刻了「六桂流芳」、「文武科甲」的牌匾激勵後人。1990年該宗祠被市列為保護點。 鰲台書院是東莞市創建較早的書院之一。該書院是明代寶慶知府王恪所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建於鳳林長生廟側。清乾隆時,書院因日久傾圯,族人合力移建於菊山側(現菊塘坊)。書院分三進,中堂高掛雕字木匾,上刻「師古聖賢」四個大字,是狀元庄有恭手書。兩旁巨大的立柱上刻有榜眼馮願手書的對聯:「學貴因時,通古今之謂士;地原毓秀,樹梁棟以成材」。大門上方鑲有清末探花布政使陳伯陶手書「鰲台書院」四個大字的石匾。門口兩旁還有用青花崗石刻成的對聯:「鰲海澄波看錦鱗而躍浪,彭峰聳翠兆文筆之生花」。書院創建至今,培育出像王縝尚書等一大批古今名人,於1990年被市列為文物保護點。

⑨ 增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增城市,一個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是廣東省設置較早的縣之一,建縣至今已有 1800 年的歷史。據回史料記載答,在公元前三,四千年,這里已有人類居住。西漢時期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於人口不斷繁衍,建制相應擴大,東漢獻帝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劃番禺、博羅兩縣部分地區建立增城縣。當時南海郡轄下只有六個縣,因增多一縣,故名「增城」。據唐《元和郡縣志》雲:「昆倉山上有闐風、增城,蓋取美名也。」增城有美好地方之意。 1993 年 12 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全市總面積 1615平方公里,人口80萬。另有華僑港澳同胞 27 萬餘人,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之一。現轄有荔城、增江、新塘、石灘、中新、朱村、派潭、正果、小樓等9 個鎮(街),市政府駐地荔城。

⑩ 身邊的歷史----東莞

東莞是我的家鄉,作為一名東莞市民,我為東莞而感到驕傲。

歷史悠久的東莞,人傑地靈,山川秀麗,民風淳樸,值得一提的,是東莞的特產水果——荔枝,傳統的民風民俗,以及蓬勃發展的IT高新技術科技產業製造基地——東莞的矽谷——松山湖科技產業園。

特產水果——荔枝

從萬里稻海到四季果香,從蔗林連片到菜尨縱橫,從個體散養到現代化養殖場,我們看到了東莞農業的迅速發展……

東莞土地肥沃,光、熱、水豐沛,配合協調,既有利於發展糧食生產,又有利於種植經濟作物,發展農業條件十分優越,素有「魚、米、果之鄉」的美稱,嶺南佳果荔枝、香蕉更是久負盛名。

按照東莞市的地形分布特點,可以大致區分為東南部、中南部、東北部與西部四個區域。而中南部以丘陵為主,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勢起伏不大,坡度較緩,土層較厚,宜於種植果樹。這里的荔枝種植歷史悠久,是東莞市荔枝的重要產區,以大嶺山為中心,糯米糍、桂味果質優良,飲譽國內外。這里還種植龍眼、菠蘿、黃皮,是東莞重要的水果生產基地。

據說有條村叫「基崗村」。很久以前,村裡有一戶窮苦農家,主人叫陳大圓,妻子叫劉惠珍,小兒叫陳桂美。一家三口,過著貧苦的日子。陳大圓經常出村替人打雜賺錢,惠珍在家除了做些家務之外,有時到地里種些蔬菜。一日,惠珍帶了六歲的桂美到地里鋤草。桂美年幼,在樹蔭下追捉蝴蝶。追呀,追呀,不覺追到村霸陳貴顯的荔樹下,蝴蝶高飛,竟飛在荔枝樹上。桂美抬頭一望,望見樹上鮮紅的荔枝,便忘記追蝴蝶而伸手在低垂的樹椏上摘了兩顆荔枝。

剛好陳貴顯(地主)巡園路過,便大喝:「大膽,何方小盜,竟敢在光天化白日偷我荔枝!」這聲音似晴天霹靂,嚇得桂美驚魂失措,轉身便逃。陳貴顯瘋也似地追上前去,一手抓住桂美的衣領,一手去奪回荔枝。

誰知桂美死死捏住荔枝不放,並且拚命哭叫:「我要荔枝!我要荔枝!」陳貴顯火了,張開手掌,連向桂美打了幾個耳光,然後抓住桂美的胸膛向地一推,桂美跌了個仰面朝天,隨著貴顯又起腳踢去。正在這時,桂美媽媽聞聲趕到,見此光景,急急撲上去,一手抱住孩子,哭著向貴顯求饒道歉:「大老爺,恕我管教孩子不嚴,偷摘你的荔枝,我回家一定重責他,請你息怒。」桂美見到母親,緊抱母懷,又驚又怕,拚命哭叫:「我要吃荔枝,我要吃荔枝!」母親見孩子滿身泥汗,又心疼又憐惜,悶悶不樂地抱他回家。

第二天,桂美因受了一場驚嚇,便發高燒,終日昏迷不醒,茶飯不思,還時常叫吃荔枝。夫婦十分憂慮,一連煎了幾服湯葯給他吃,但病情有增無減,日見嚴重。惠珍見此,心如刀割,含淚對丈夫說:「唉,孩子的病因,都是為了吃荔枝而引起的,不如你去仙村,買些荔枝回來,以息他終日思憶的心願,病情或會好轉。」大園依了妻子,到仙村買了幾顆荔枝回來,拿到兒子面前說:「美兒,你看,媽給你幾顆又大又紅的荔枝。」

桂美聽了荔枝兩個字,微微睜開雙眼,見到了幾顆鮮紅的荔枝,笑了笑,便顫抖著手,接過了荔枝,輕輕放在胸前。突然兩眼一黑,小手一垂,頭一歪,凄慘地離開了人世。大園夫婦忍著悲痛,將孩子埋葬在後山的一個土丘里,並將那幾顆荔枝也放在墳里。

第二年的清明節,孩子的墓前長出幾珠荔枝苗。大園很愛惜,小心地把荔枝苗挖起,栽種在孩子的墳墓前左右,並給澆水施肥。十年後,荔枝長大了,此地竟成了一個翠綠茂盛的小荔園。荔樹開花,結出了紅紅的荔枝果。這荔枝不但特別清甜,且又爽口。

為紀念兒子,大園把小荔園改名為桂美園。自此有桂美荔枝問世。至於後來人們把桂美寫成了桂味,可能是因為地方方言的「美」與「味」的讀音相近演變而成。

我的外婆是大嶺山人,她有一片荔枝林,每到6、7月份荔枝成熟的時候,我便與親朋好友一起爬到樹上摘荔枝吃。剝開荔枝身上的紅皮,便可以看見晶瑩的果肉,一口咬下去,一陣甘甜劃過心底,吐出果殼後,便吃完果肉。啊!美味極了!

傳統的民風民俗

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就像一個巨大的歷史文化寶庫,蘊含著充滿智慧的一個個文化結晶。

東莞有許多豐富多彩的文化及傳統習俗,如:東坑的「賣身節」、橋頭的「荷花節」、石龍的「龍舟節」、黃江的「藝術節」等,吸引著不少遊客前來觀賞。

最有名的是東坑的「賣身節」。據《東坑鎮記》記載,東坑的「賣身節」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該鎮塘唇村出現的「賣身」現象(即出賣勞動力)。當時,一些沒有自家田地的青壯年,在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紛紛到街邊,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賣身」,等著財主前來雇請。有田地的財主也在這一天來塘唇村,挑選賣身的青壯年,一雇就是一年。接著,這快人傑地靈的寶地於是傳出了很多《遇仙記》。傳說有天上的神仙在「賣身節」這一天下凡到東坑來普濟眾生,到東坑觀看「賣身」,並行善事、普救眾生雲雲。比如,《曲磨臂》、《直魚鉤》、《金色的鋤頭》、《『東仔』故事》、《糖不甩》、《連天陰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真有仙人下凡相助的事。於是,「賣身節」便越傳越開,越傳越神奇。於是乎,「二月初二」這一天,小河岸邊、木橋兩側,真是人山人海,遠近商賈雲集東坑。遠者,省、佛、陳、龍從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邊鄉里,步行而來,說要遇仙,真是盛會空前。走時,人人都要買一件物帶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帶回去好運。明清以來,一直至今。1928年《民俗》第十五、十六期載李建青《東莞風俗的一斑》說賣身節,「各鄉貧苦的人家,都攜著兒子來這里找尋僱主了,而各處的僱主,也就來這里找尋雇童了。如果大家講得允肯,那雇童就跟那僱主回家去做工,那些雇童的工作,總離不了耕田看牛這幾種,除了賺得飯吃之外,完全沒有工錢,只是到了年尾的時候,由僱主給他一套新衣服和一雙鞋,就算報酬了,所以叫做「賣身」。 賣身者頭戴一頂「魚鰓甲」的竹帽,肩搭一塊「蒙巾」(是一塊方巾,平時可擦汗水,扛東西時可以護肩,下河洗澡時可以遮住下身換衣服,購物時可以作包袱),等財主來買。一旦合約講成,僱主請雇農上茶館吃飯。雇農「賣」了身,得了定金,當年工作有著落、生活有著落,也就在墟上買些家庭必需品和東西回家慶祝。同樣地主、富農也紛紛來東坑,挑選合意的僱工。他們身上有錢,也願意在集市上吃吃喝喝,並購回一些農具、日常用品。這就是賣身節的來歷。

東坑「二月初二賣身節」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足以說明,東坑之所以形成「賣身節」這個奇特的節日,是因為東坑有著「農耕年代」的輝煌。

在東坑,有「盧家地,謝家田」的著稱。連接寒溪江畔,一條青鶴小河得天獨厚地成為當時貫通省城的運輸大動脈。廣州、東莞、石龍、惠州等貨船常到東坑。東坑麻石街賣糖墩成為農副產品。、生活用品的中轉碼頭。蠶桑種養、蔗糖加工、穀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繼興起。尤其夏收夏種之後,一河兩岸,鬥蟋蟀的蟋寮,連綿一片。其賭館、煙館、妓館昌盛。省港粵劇紅伶瀕臨東坑鬧市,載歌載舞,燈紅酒綠,人稱為「小澳門」。特定的運輸環境,特定的農耕需求,譜寫成了一曲「二月初二」的頌歌。

幾度滄桑,隨著時代的變遷,「賣身節」不但沒有被人們所淡忘,而飾演變得更富有時代氣息。遊人愛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槍射水作樂,故又名「射水節」。「二月初二」來趁歡樂的人們都希望在這一天,讓東坑之水灑一身吉祥,帶回去一身好運。

還有橋頭的荷花節:

東莞橋頭荷花節,橋頭人鍾愛蓮,明清時期面積達100多公頃的蓮湖盡顯「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之景色。每逢盛夏,蓮湖荷香陣陣,歡歌笑語,劃船賞荷者絡繹不絕,興趣盎然。每到盛夏,蓮湖邊遊人如織;每到冬春,湖水滿盈,碧波盪漾。蓮湖成了橋頭的名勝之地,人們到橋頭必到蓮湖,看到荷花就想起橋頭。蓮湖曾兩度發現並蒂蓮,引來賞荷熱,蓮湖成了橋頭的知名品牌。2004年6月23日第一屆橋頭荷花文化藝術開辦。

橋頭人鍾愛蓮,明清時期面積達100多公頃的蓮湖盡顯「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之景色。每逢盛夏,蓮湖荷香陣陣,歡歌笑語,劃船賞荷者絡繹不絕,興趣盎然。

蓮湖地處橋頭鎮中心,是東莞市著名旅遊區,廣東省最佳賞荷勝地之一。蓮湖原名蓮塘湖,屬天然湖泊,是橋頭地區五大湖之一(東太湖、蓮湖、面前湖、新湖、朗廈湖)。建國前,橋頭處於「三天無雨車頭響,三天有雨水盪洋」的惡劣環境中。鄉民為了自助自救,便從外地挖來種藕種植各湖,幾年時間蓮荷種植面積就發展到了上千畝。每當洪澇災旱之年,鄉民便以蓮藕、蓮子充飢。據說,那時鄉民對蓮湖視若救命稻草,誰都不能踐踏。每到盛夏,人們紛紛前來賞荷,不少青年男女或劃小艇,或扒秧盆,出沒於碧綠的荷葉之間,笑聲盪漾蓮湖,盡顯「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之詩意。

新中國成立後,橋頭同全國各地一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圍湖造田,蓮湖被改成了水稻田。20世紀90年代初,橋頭鎮政府退耕還湖,在鎮中心區圍成了面積達300餘畝的蓮湖,重新種上蓮荷,恢復了荷葉田田、荷香陣陣的美景。從此,每到盛夏,蓮湖邊遊人如織;每到冬春,湖水滿盈,碧波盪漾。蓮湖成了橋頭的名勝之地,人們到橋頭必到蓮湖,看到荷花就想起橋頭。蓮湖曾兩度發現並蒂蓮,引來賞荷熱,蓮湖成了橋頭的知名品牌。

從2004年6月23日第一屆橋頭荷花文化藝術起,東莞橋頭荷花文化藝術節至今日已經舉辦了7屆。東莞橋頭荷花文化藝術節從每年的6月23日島6月28日止一共為期6天,舉辦地點為橋頭鎮的連湖風景區,文化廣場。

2000年投巨資建成了蓮湖公園,並請關山月為公園題名,省書畫家為藝術長廊獻墨,名人名作,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蓮湖風景區總面積50多萬平方米,有300畝蓮湖、古典門樓、松山觀光樓、觀蓮亭、健身園、美食街、文化廣場、情人路、游湖徑等景點組成。周邊配套建有體育中心、酒店服務、高尚住宅等中心區,形成現代建築與自然風光相互輝映,別具歐陸風情的城市亮點。2006年,橋頭鎮投入1000萬元,實施蓮湖景區首期改造工程,興建了賞荷長廊、親荷休閑區、觀景亭等觀賞景點,進一步提升了蓮湖景區的文化品位,增強了蓮湖景區的觀賞性。

蓮湖公園的建築風格,吸取蘇州與杭州等地園林的精髓進行修建,古色古香。主要由古典牌樓、600多級登山石梯、半山亭、山腰曲徑、書畫長廊和七層觀光塔樓等構成。「蓮湖公園」和「松山塔」之名,是著名書畫家關山月題寫。大門牌樓兩邊是栩栩如生的漢白玉浮雕「八駿圖」和「九龍壁」。書畫長廊沿山脊而建,花鳥畫、山水畫、風俗畫、古代人物畫等千姿百態,廊壁書法龍飛鳳舞,加上唐詩點綴,整個長廊彌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松山塔樓聳立在海拔60米高的松山之巔,呈八角形,樓高38.8米。塔底周圍的扶欄全是漢白玉浮雕花紋圖案,工藝精湛。登上塔樓,萬千景象盡收眼底。公園自開放後,遊客四季不絕如縷。

2006年6月22日,由中國花卉協會荷花分會主辦,東莞市人民政府、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東莞市旅遊局、東莞市橋頭鎮人民政府聯合承辦的第20屆全國荷花展(分會場)暨第3屆東莞橋頭荷花藝術節在蓮湖風景區隆重舉行。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和日本、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80多個單位的荷花精品匯聚橋頭蓮湖。展出全國各地近400個品種10000多盆荷花,並展出全國著名書畫家作品30幅,以及馬元浩荷花墨影畫作品展等,吸引了全國各地及海內外遊客50多萬人次。

在2010年6月23日第七屆橋頭荷花文化藝術節開幕式上,橋頭旅遊形象歌曲《等你在橋頭》給市民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閉幕上,《等你在橋頭》通過歌伴舞再一次讓觀眾沉醉。
「相約在荷花飄香的時候,等你在浪漫迷人的橋頭,一起去荔園散步,一起去蓮湖泛舟,看多少有情人喜成佳偶。」動人的旋律,優美的歌詞,在著名歌星張朝夕的演唱下,將橋頭風光如畫、荷香四溢的美景融入歌曲中,觀眾似佛被帶到蓮湖邊欣賞荷花美景一樣,聽得如痴如醉。
觀眾的評語是這樣的:這首歌非常好聽,非常詩意,把我們橋頭美麗的景色都在這首歌曲中體現出來了,如詩如畫,很美。

IT產業製造基地——東莞的矽谷——松山湖科技產業園

從改革開放前製造鋤頭、犁耙、收割機等農具到改革開放初期生產玩具、服裝、塑料製品等初級產品,發展到現在生產電腦、手機、彩色顯示管……我們僅用20多年的時間做過了西方工業國上百年的發展歷程。IT,這兩個莞人無人不曉的字母彰顯了現代製造業名城的魅力……

1994年,東莞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提出了:「開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安施產業升級轉型,推動經濟增長」的戰略決策,注重引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項目,例如電子、電器類。目前東莞市的高科技生產水平比較高,世界上一些高精密的機械零部件都能在東莞生產。力圖加工電腦整機所需要的零部件,95%以上可以在東莞配齊。如今,東莞的工業內部結構已從過去的以服裝、紡織、塑料製品等為主轉向以電子、通信設備、電氣機械及電子元件等為主,電子及通訊產品生產已成為第一工業支柱。外貿出口產品結構由以往的紡織服裝等為主逐步轉向以電產品為主,2007年機電產品出口1436.9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72.5%,工業結構得到了不斷的優化。

東莞市抓住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的機遇,大力引導外資投向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品開發。目前,東莞市已有外向型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企業約3300多家,產值約3600億元。東莞已成為國際性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探索與實踐,很多鎮(區)形成了自己工業的發展特色,例如虎門發展紡織制衣工業,成為我國著名的「服裝名城」,年銷售額約100億元,虎門鎮從1996年起每年均舉辦國際性的服裝交易會。東莞市大力發展電腦資訊產業,使東莞成為世界舉足輕重的電腦資訊產品製造基地之一。石龍、清溪、黃江、石碣等鎮(區)已形成了相當規模的電腦生產基地。厚街鎮和大嶺山鎮的傢具製造、大朗鎮的毛紡業均享有盛名。

改革開放後,沉浸了數百年的東莞大地涌動著建設高潮並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成為蓬勃發展的現代製造業名城,是鑲嵌在南粵大地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作為一名東莞市民,我為東莞而感到驕傲!

B:感悟

改革開放後的東莞已經跟上了時代的腳步,時代的潮流。

東莞有許多特產與獨特的文化習俗,通過深入的研究,我不僅了解到這些富有東莞傳統特色的日子,也由這些日子中讀出了感悟。

我認為,我們應該更好的繼承這些傳統的日子,讓這些日子持續的開展下去,不要遺忘與丟失,更不要像「端午節」一樣被其他國家「據」為己有,而要好好的保持,並且加大宣傳力度,讓子子孫孫銘記在心,通過吸引外來遊客的注意來提高知名度,促進東莞的經濟發展,打出東莞的知名文化品牌,把傳統節日與現代經濟商品貿易相結合,兼有娛樂性、商業性與文化性,把它們作為東莞的旅遊資源推廣到全國,乃至全世界。

對於新興發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松山湖科技產業園,我認為應該加大生產力度,提高生產質量,支持創新、創造與發明,打出一片屬於「中國·東莞」的高新技術產業園,推出專屬的發明、創造與專利,以高新技術來推動東莞經濟發展的大動脈,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市民們的平均收入,讓生活在東莞的人民都過上無憂無慮,豐衣足食,幸福安康的生活!

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並提名申報,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目前,國際編號為3476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東莞星」。

「東莞星」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於1978年10月28日發現的。此星以中國廣東省珠江流域,被譽為「魚、米、果之鄉」的城市——東莞而命名。東莞市一個蓬勃發展的工業化城市,具有現代建築和美麗的自然風光,是鑲嵌在珠江三角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東莞星象徵著東莞,使東莞的名字伴隨著小行星遨遊於太空之中,永垂不朽,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閱讀全文

與厚街鎮有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