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辭典的歷史
據古希臘記載,公元前 2世紀已有字書家35人,不過他們的書沒有傳下來。中古世紀所出拉丁文詞典多為解釋《聖經》和古典作品之用,語詞釋義不足。1612年,義大利佛羅倫薩學士院編出《詞集》,釋義用文史引語,是第一部歐洲民族語詞典。1694年法蘭西學士院出版《法語詞典》。1726~1739年西班牙學士院編出 6卷本《西班牙標准語詞典》。第一部大型英語詞典出版於1755年,編者S.約翰遜,收 43500詞,文史引語118000條。近代西方最大的詞典是《牛津英語詞典》,倡議於1857年,1928年成書,共12卷,又補編一卷。這部詞典收1150年以後曾見於英語文獻的414000詞,每詞有引語為證,按年代列明詞的意義和形態的演變,共1827000條。此書出版後,成為英語民族的驕傲,各國也相繼仿效,編出同樣規模的詞典。
中國古代的字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8世紀的《史籀篇》,現存最古的是史游的《急就篇》(公元前 1世紀),是一種兒童識字課本。按意義編排的《爾雅》大約成書於公元前 3世紀,是解釋字義和分類編排事物名稱的字書。揚雄的《方言》是中國第一部記錄方言的書,成書於公元1世紀初。許慎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它將漢字分為 540部,並按「六書」說明文字。中國從漢代以後,詞典學即分為①沒有註解的分類識字課本,②有註解,按意義編排的分類字典,③按部首編排並解釋字的形、聲、義字典,④按意義排列的方言字匯。清代官修的《康熙字典》成書於1716年,收47021字。按部首編排近幾十年出版的詞典,通行最廣的是《辭源》和《辭海》。此外,《漢語大詞典》和《漢語大字典》從1986年起陸續出版。
㈡ 詞典的發展史
國外歷史
據古希臘記載,公元前 2世紀已有字書家35人,不過他們的書沒有傳下來。中古世紀所出拉丁文詞典多為解釋《聖經》和古典作品之用,語詞釋義不足。1612年,義大利佛羅倫薩學士院編出《詞集》,釋義用文史引語,是第一部歐洲民族語詞典。1694年法蘭西學士院出版《法語詞典》。1726~1739年西班牙學士院編出 6卷本《西班牙標准語詞典》。第一部大型英語詞典出版於1755年,編者S.約翰遜,收 43500詞,文史引語118000條。近代西方最大的詞典是《牛津英語詞典》,倡議於1857年,1928年成書,共12卷,又補編一卷。這部詞典收1150年以後曾見於英語文獻的414000詞,每詞有引語為證,按年代列明詞的意義和形態的演變,共1827000條。此書出版後,成為英語民族的驕傲,各國也相繼仿效,編出同樣規模的詞典。
國內歷史
中國古代的字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8世紀的《史籀篇》,現存最古的是史游的《急就篇》(公元前 1世紀),是一種兒童識字課本。按意義編排的《爾雅》大約成書於公元前 3世紀,是解釋字義和分類編排事物名稱的字書。揚雄的《方言》是中國第一部記錄方言的書,成書於公元1世紀初。許慎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它將漢字分為 540部,並按「六書」說明文字。中國從漢代以後,詞典學即分為①沒有註解的分類識字課本,②有註解,按意義編排的分類字典,③按部首編排並解釋字的形、聲、義字典,④按意義排列的方言字匯。清代官修的《康熙字典》成書於1716年,收47021字。按部首編排近幾十年出版的詞典,通行最廣的是《辭源》和《辭海》。此外《漢語大字典》從1986年起出版。
㈢ 字典的使用歷史
第一部漢字字典
中國最早的詞典是《爾雅》,成書時期大約在漢朝之前,因為《爾雅》把字分類並作出解釋,儒家學者把《爾雅》歸類為訓詁。
及後,大約在公元30年-124年,漢朝許慎編寫《說文解字》,創立了六書理論,制定了中文字部首的基礎,是字書中的佼佼者。它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書之一。
1190年,即西夏乾祐庚戍二十一年,黨項人骨勒茂才完成了西夏的第一部西夏文中文雙語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成為考古學家翻譯西夏文的依據。
在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第一部正名為字典的《康熙字典》面世。
第一部稱為字典的字典
第一部稱為「字典」的書,是清朝由張玉書等30人花了6年時間編成的《康熙字典》。康熙皇帝看後曾說這部書「善美兼備」,可奉為「典常」,因此命名為「字典」。以後,凡是這類解釋單字的書,就都稱作「字典」了。
《康熙字典》當中除了列舉字的出處外,還羅列《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等等的反切,並對同音切語加以歸並。
第一部雙語字典
1815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澳門為了翻譯工作,編寫了中國第一部英語學習字典《華英字典》。馬禮遜在倫敦時候,曾經得到一名中國人的教導下學習一年漢語,抵達廣東後,曾翻譯《三字經》及《大學》,並且編寫過漢語語法書籍,所以對中國文化及語言有一定了解。因此在《華英字典》可以找到很多出自《紅樓夢》和《論語》的例句。《華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漢-漢英對照的字典,篇幅大內容豐,有豐富的例句及解釋,並收錄大量成語、俗語。1844年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華韻府歷階》及1847年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的《英漢字典》都把它當作參照基礎。
1866年,德國傳教士羅存德在香港出版一部兩卷本的《英華字典》,是香港最早的雙語字典。羅存德在1848年到香港傳福音,於1853年成為香港的中國福音傳道會的主要負責人。他曾編寫過《英話文法小引》及《英華行篋便覽》。
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中華大字典》。
第一部甲骨文字典
雖然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成熟的漢字,但因發現確認為文字最晚,所以甲骨文字典出現僅一百多年。清劉鶚著的《鐵雲藏龜》是甲骨文的第一部字典。1903年抱殘守缺齋石印出版。 1903年,劉鶚從所藏的五千餘片甲骨中精選1058片,編成《鐵雲藏龜》共六冊。原書有羅振玉和吳昌綬的序以及劉鶚的自序。
後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劉興隆的《新編甲骨文字典》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劉星池的《甲骨文畫帖字典》
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的《甲骨文編》由中華書局出版。
甲骨文字典
古文字一貫以筆畫和音序作為索引,直到2010年12月由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編輯出版了王本興所著《甲骨文字典》。採用了漢語拼音和筆畫索引,使甲骨文與現代漢字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接軌。成為甲骨文工具書的里程碑。
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的漢字系統,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與活文字有傳承關系古文字。眾多甲骨文學者歷盡畢生精力,已辯識出甲骨文近兩千個,辯識很難,經辯識後再認知則很容易。每一個小學生利用漢語拼音的索引,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認識這些甲骨文字。從而對自己一生的文字修養都有好處。漢字的基礎要從甲骨文打起,而這本《甲骨文字典》則是打好漢字基礎的有力工具。這本《甲骨文字典》也成為最年輕的漢字字典。
㈣ 新華字典的歷史,介紹。謝謝~
新華字典
《新華字典》是我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從1953年出版至今,歷經幾代上百名專家學者10餘次大規模的修訂,重印200多次。 《新華字典》第十版日前出版發行,首批印刷100萬冊。第十版的發行將使《新華字典》的總發行量突破4億冊,成為迄今為止世界出版史上字典的最高發行量。
《新華字典》走過了50年的歷程,它的十個版本不僅體現了不同語言文字的變化,也折射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特徵。 翻開第一版,那濃濃的古舊書籍的味道撲面而來,書的裝幀設計還是線裝書的樣式,里邊的字體都是繁體字和數量繁多的生僻字。最為特殊的是,它的檢字手段還是民國時期創立的音標。上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還沒有公布現代的漢語拼音。然而讓人感到親切的是,這本字典幾乎每一頁都有圖畫,動物、植物,建築、各種當時的農業和工業機械都繪製得栩栩如生。詞典專家說,在書籍和紙張珍貴的年代,那可是當時的一本小網路全書。
後來的幾個版本,都反映了各個時代的語言和社會互動發展的軌跡,比如印刷和包裝逐漸精良,字體的樣式逐漸豐富,而詞義和解釋的修改也日漸豐富。六七十年代的版本,各種「主義」和「思想」的詞彙特別多,社會變遷新出現的詞彙也多起來;70年代的版本,出現了簡化字;八九十年代則大量收錄了經濟、法律、技術的詞彙,最新版則增加了手機、呼機等100多個新詞語,而且新版里的字,基本上均為簡體漢字,但是為了保留我們的文化,在有繁體字的漢字旁,很多都有繁體字,便於人們學習。此外,新版還增加了《地質年代簡表》。
新華字典原由新華辭書社編寫,1956年並入中科院語言研究所(現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新華字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版本與推出時間
1953年6月第1版
1957年6月新1版
1993年7月第8版
1998年5月第9版
2003年第10版
㈤ 字典的來歷
字典
字典(dictionary)
匯集單字,並按某種查字方法編排,為字詞提供音韻、意思解釋、例句、用法的工具書。是漢語和類似的語言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 )所特有的一種語文詞典。字典以單個的字為收錄對象,也兼收少量復詞。詞典或辭典收詞為主,也會收字。為了配合社會發展需求,詞典收詞數量激增並發展出不同對象、不同行業及不同用途的詞典。隨著吸收網路全書的元素,更有網路辭典的出現。
歷史
東方最早的字典可算是《爾雅》,成書時期大約在漢朝之前,因為《爾雅》把字分類並作出解釋,儒家學者把《爾雅》歸類為訓詁。
及後,大約在公元30年-124年,漢朝許慎編寫說文解字,創立了六書理論,制定了中文字部首的基礎,是字書中的佼佼者。
1190年,即西夏干佑庚戍二十一年,黨項人骨勒茂才完成了西夏的第一部西夏文中文雙語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成為考古學家翻譯西夏文的依據。
在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第一部正名為字典的《康熙字典》正式面世。當中除了列舉字的出處外,還羅列《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等等的反切,並對同音切語加以歸並。
1815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澳門為了翻譯工作,編寫了中國第一部英語學習字典《華英字典》。馬禮遜在倫敦時候,曾經得到一名中國人的教導下學習一年漢語,抵達廣東後,曾翻譯《三字經》及《大學》,並且編寫過漢語語法書籍,所以對中國文化及語言有一定了解。因此在《華英字典》可以找到很多出自《紅樓夢》和《論語》的例句。《華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漢-漢英對照的字典,篇幅大內容豐,有豐富的例句及解釋,並收錄大量成語、俗語。1844年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華韻府歷階》及1847年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的《英漢字典》都把它當作參照基礎。
1866年,德國傳教士羅存德在香港出版一部兩卷本的《英華字典》,可算是香港最早的雙語字典。羅存德在1848年到香港傳福音,於1853年成為香港的中國福音傳道會的主要負責人。他曾編寫過《英話文法小引》及《英華行篋便覽》。
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中華大字典》。
字典的功能
現代的字典都提供了很多功能,其中兩大功能分別是:
①以溝通為主,幫助對文字的理解及翻譯
②以知識為主,針對某事物來尋獲知識
字典的種類
字典可分為詳解字典和特種字典。
①詳解字典是就字的形、音、義進行全面解釋,如《新華字典》、《漢語大字典》等。
②特種字典亦稱專門字典,它僅就字的某一方面進行解釋,如正字字典、正音字典、虛字字典、難字字典等。
字的排序
中文字是表意文字,排列方式正是根據部首。部首在許慎創立時,共有540個,後來不斷歸納淘汰,《辭源》中的部首隻剩下240餘個,到了《漢語大詞典》只有200餘個。在1925年之後,部分中文字典開始使用由王雲五發明的四角號碼檢字法,而大部分現代漢語字典的字詞卻跟據普通話音標來排列的。字典是為字詞提供音韻、意思解釋、例句、用法等等的工具書。在西方,是沒有字典的概念,全是中國獨有的。 字典收字為主,亦會收詞。詞典或辭典收詞為主,也會收字。為了配合社會發展需求,詞典收詞數量激增並發展出不同對象、不同行業及不同用途的詞典。隨著吸收網路全書的元素,更有網路辭典的出現。
㈥ 漢語字典的歷史
東方最早的字典可算是《爾雅》 ,成書時期大約在漢朝之前,因為《爾雅》把字分類並作出解釋,儒家學者把《爾雅》歸類為訓詁。
及後,大約在公元30年-124年,漢朝許慎編寫說文解字,創立了六書理論,制定了中文字部首的基礎,是字書中的佼佼者。
1190年,即西夏乾祐庚戍二十一年,黨項人骨勒茂才完成了西夏的第一部西夏文中文雙語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成為考古學家翻譯西夏文的依據。
在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第一部正名為字典的《康熙字典》正式面世。當中除了列舉字的出處外,還羅列《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等等的反切,並對同音切語加以歸並。
1815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澳門為了翻譯工作,編寫了中國第一部英語學習字典《華英字典》。馬禮遜在倫敦時候,曾經得到一名中國人的教導下學習一年漢語,抵達廣東後,曾翻譯《三字經》及《大學》,並且編寫過漢語語法書籍,所以對中國文化及語言有一定了解。因此在《華英字典》可以找到很多出自《紅樓夢》和《論語》的例句。《華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漢-漢英對照的字典,篇幅大內容豐,有豐富的例句及解釋,並收錄大量成語、俗語。1844年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華韻府歷階》及1847年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的《英漢字典》都把它當作參照基礎。
1866年,德國傳教士羅存德在香港出版一部兩卷本的《英華字典》,可算是香港最早的雙語字典。羅存德在1848年到香港傳福音,於1853年成為香港的中國福音傳道會的主要負責人。他曾編寫過《英話文法小引》及《英華行篋便覽》。
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中華大字典》。
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傳說中,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造字時天地震驚——「而天雨粟,鬼夜哭」。從歷史角度來看,復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更可能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有觀點認為《周易》中的八卦對漢字形成有較大影響,但支持者甚少。
二 原始文字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種符號中,部分特徵與甲骨文有較大類似之處。這一發現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但是,商朝以後的漢字和這些幾何符號是否一脈相承?這個問題還在爭議中。許多學者提出,這些符號不一定是漢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絕對肯定是文字元號。
三 從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甲骨文單字中,如今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鍾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准書寫字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民族間文化傳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中國的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復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但事物眾多,不可能都用單一漢字表示,且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本身的學習困難,漢語逐步從單字表意演變為詞語表意為主導。
四 造字及組成
在秦始皇統一漢字後,漢字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斷出現: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
五代劉岩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後覺不妥,於1910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等。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陸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准計量局發出《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已不再使用,但台灣等地仍可見到。
如今由於信息化及用字的規范,漢字已經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種元素,如「氦」「氯」氡」「鍺」「鉻」「鈾」等。這種造字方法還在一直沿用,用於新元素的命名。化學元素的造字規律詳見元素。
六書是漢字構成的分析,在周禮中就提到了六書,但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的漢字構造規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惟要注意的是,「六書」是對漢字產生的整理及分類,並不是造字的法則。
五 現代漢字形成
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代以後,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步從木簡和竹簡,發展到到在帛、紙上的毛筆書寫。草書、楷書、行書等字體迅速出現,不僅滿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還形成了濃郁東方特色的書法藝術。古代印刷術發明後,出現了用於印刷的新字形宋體,在現代又陸續出現了黑體、仿宋等字形。
以溝通為主,幫助對文字的理解及翻譯現代的字典都提供了很多功能,其中兩大功能分別是:功能
以知識為主,針對某事物來尋獲知識
㈦ 漢字有多少年歷史
漢字已有六抄千多年的歷史。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7)字典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漢字有著區別於世界其他各種語言的根本特點,這就是漢語語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無論是片語合成句子,還是單句組合成復句,首先考慮的因素往往是語意的配合,而不是語法形式的使用,只要幾個負載著重要信息的關鍵詞語在意義上大致搭配得攏。
就能言簡意賅地達到交際目的,這幾個詞就可以組合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意合」。漢語語法的這一特點,使它結構獨特,靈活多變,頗多隱含,著重意念,其意合性、靈活性和簡約性是其它語言所不能比擬的。
㈧ 字典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二千多年,東漢時許慎的《說文解字》
㈨ 「字典」一詞歷史發展是什麼
我國最早的一部字典由東漢時期許慎所編。不過當時並不稱其為字典,而叫《說文解字》,收錄9353字,以後各個朝代又編了《廣雅》、《聲類》、《字林》、《切韻》、《唐韻》、《集韻》、《字記》、《類篇》、《洪武正韻》等字典。
最早標明「字典」兩個字的書,是清代康熙年間編成的《字典》,由張玉書等人花了6年時間編成。康熙皇帝看了之後說:「這部書善美兼具,可以奉為典常。」故此,就命名為「字典」,就是今天的《康熙字典》,收錄47035字。
㈩ 詞典的歷史
語文詞典分3大類:學慣用詞典、參考用詞典、研究用詞典。
A)學慣用詞典一般收詞4~6萬詞,是語言的核心部分。以現代常用詞為主;釋義先列常見的詞義,次列不常見的詞義;著重說明詞的用法,詳細註明搭配。不注或簡注詞源,如《牛津高年級學生通用英語詞典》。
B)參考用詞典一般收詞14~18萬詞,適合參考的需要。收詞以現代為主,力求全面,包括通用的、專科的,以及網路知識的詞;義項先列詞的中心意義,次列邊緣意義,主要以文史引語為例句,註明詞源,例如《考林斯英語詞典》。
C)研究用詞典一般收詞40~60萬詞,屬詞庫性質,供學術研究之用。收詞原則:凡屬某一年以後出現於本民族文獻的詞,以及詞的語音和形態變體,都予列入;義項按歷史上出現先後排列,各有註明年代和出處的文史引語為證;分層次釋義,多義性的詞按基本詞義、語境詞義、習慣詞義註明;詳述詞源,例如《牛津英語詞典》。上述三類語文詞典中,A 類的特點是著重說明常用詞的詞義和詞的用法,以適合學習的需要; B類的特點是盡可能全面地收錄現代語言通用的詞,以適合各行各業參考的需要; C類的特點是盡可能完全地收錄自古以來曾出現的民族語詞,記錄它們語音、形態、語義的變化,以適合各種研究工作的需要。在義項排列上, A類從最常用的詞義開始,B類從最中心的詞義開始,C類從最早出現的詞義開始。A、B都從現代語言收詞,但 B大於 A一倍或幾倍,因為B包括A所不包括的專科的和網路知識的詞。B、C都用文史引語作為例句,但 C著重說明詞義的歷史演變,B著重說明當代的詞義,C註明引語的年代和出處,B一般只註明作者。
三類之中,最具詞典學特色的是 A、C兩類。A類的對象是語言的學習者,而且多半是非母語的學習者。為這類學習者編輯的詞典,構成詞典學一個特殊的課題。例如外國人學漢語,有聲調問題,詞類識別問題,詞序變換引起語義不清楚等問題;中國人學英語,有名詞的可數與不可數,動詞的及物性和搭配問題,冠詞和介詞的慣用法等問題。母語使用者認為不成問題的語言現象,非母語學習者總是要求有明確的規則可以遵循,滿足這一要求,是 A類詞典的特殊任務。至於學慣用的雙語詞典,還有單語詞典所沒有的問題。單語詞典用定義,雙語詞典用譯義,而譯義所用的詞可能和原詞的若干義項相符,和另一些義項並不相符。又如詞典里的慣用片語,單語詞典解釋其中關鍵詞的意義即可,雙語詞典則需全譯,但因其是慣用,釋文往往不易達意。
A 類詞典的編者所面臨的形態、句法、跨文化的語義傳輸等問題是很多的。單語的《牛津高年級學生通用英語詞典》自1948年在英國出版以來,已有過四次大修改。名詞可數不可數的精細處理,動詞塔配的模式化,語境語域描寫的標准化,便是幾次修改的結果,也代表了詞典學的進展。
B 類詞典收詞多,除廣收常用詞以外,還收專科性和網路性的詞。它力求以一卷本的形式提供最全面的詞的語義信息和網路信息。
C 類詞典代表詞典學的歷史主義結晶。研究者利用它作為詞庫,可以從歷時角度觀察同一個詞在不同時段里發生的形態、語音、語義上的變化。也可以從共時的角度觀察一組詞在某一時期形成的語義場和它的語義結構。研究者還可以從不同時期的借詞觀察文化的接觸,從詞所反映的文物制度觀察社會形態。從幾百年的文獻中收集到的幾十萬個詞,按一定次序編列和註明義項,在這樣條件下編成的一部(通常為多卷本的)詞典本身即是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庫。 專科詞典主要分為網路詞典、人文學科詞典、人類歷史學科詞典、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的學科詞典。
A)網路詞典包括網路全書、網路性語文詞典、書目總匯、分類書目等。
B)人文學科詞典包括哲學、宗教、語言學、語文學、文學、美術、藝術、音樂等的詞典。社會科學的學科詞典包括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與民俗學、神話學,風俗研究,統計學、經濟學、政治科學、法律學、地理學等的詞典。
C)人類歷史學科詞典包括世界通史、地區歷史等的詞典。
D)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的學科詞典包括天文學、生物科學、化學、地文科學、數學、物理學、心理學、工程學、醫學科學、農業科學等的詞典。
最後,專科詞典和語文詞典還有一點根本性的不同。語文詞典很自然地限於民族語言范圍之內,而專科詞典則具有很大的國際性,基礎科學學科和應用科學學科術語的國際性尤為重要。但是國際間科技信息的傳輸還有一個問題沒有很好解決,即術語的統一問題。各國的科技專家使用的術語往往和標准術語不一致。世界上資力雄厚的企業,為了推銷自己的科技產品,各自印發科技術語手冊,他們之間也不一致。還有,科技術語不可能不用某些非術語的詞語,但所用含義並不統一。在這種情況下,國際間要求統一科技術語的呼聲已越來越高。有人建議編出一部兩級科技詞典,第一級編列具體的科技操作,第二級是用多種語言編列的科技術語詞典,以保證國際科技信息的准確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