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襄城縣的建制沿革
襄城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狩獵農耕,襄城周朝春秋時名「氾」,鄭地。周襄王姬鄭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因避其第叔帶之難出奔鄭,居於氾,公元前540年,襄城屬楚,楚靈王在氾之西北隅築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
戰國時期,襄城居秦、楚、韓、魏之間,隸屬迭更。
秦統一六國,設襄城縣,並在城潁設潁陽縣,屬三川郡。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項羽攻襄城,城破,將守軍全坑殺之。
西漢初改屬潁川郡。王莽新政時,改襄城為「相城」,屬左隊。東漢恢復襄城原名。
三國時,襄城屬魏。西晉仍置襄城郡。東晉咸康二年(336年)廢襄城郡,還並潁川。北魏又置襄城郡。太和十一年(487年),析襄城之首山,高陽山以南至滍水設高陽縣,隸屬漢廣郡。東魏武定六年(548年),廣州治所遷襄城。北周改襄城郡為汝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廢汝州,襄城仍屬潁川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汝州於襄城,領汝墳、期城縣。貞觀元年(627年)廢汝州及汝墳、期城二縣,汝墳原襄境歸襄城縣,屬許州。開元四年(716年)屬仙州(治今葉縣)。開元十六年(738年)廢仙州,還屬許州,是年,又改屬汝州(治今臨汝)。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再屬許州。天寶七年(748年)屬臨汝郡。乾元初改屬汝州。大歷四年(769年),又以葉、襄置仙州,次年州廢,仍隸汝州。
五代時,後梁,襄城屬許州,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屬汝州。
北宋仍屬汝州,隸河南道。至道三年(997年)屬京西路。元豐六年(1083年)屬京西北路。
金初屬汝州,隸汴京路。太和七年(1207年),改屬許州昌武軍,隸南京路。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屬許州,隸汴梁路。
明屬許州,隸開封府。明末,李自成三進襄城,俘殺三邊總督汪喬年。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許州為直隸州,十二年又升為許州府,乾隆六年(1741年),仍復許州為直隸州,縣均屬之。
民國3年(1914年),襄城縣屬河南開封道。民國14年(1925年),直屬河南省政府。
民國21年(1932年),屬河南省第五行政區(治許昌)。
1944年4月末,5月初,日本侵略軍犯襄,在穎橋,三冀和黃柳等地受到抗日軍民的奮力阻擊。
1947年12月12日,襄城縣解放,次年1月,隸屬豫陝鄂邊區,旋劃歸豫西第五行政區。
1949年7月,隸屬河南省許昌行政區。
1986年2月18日,劃為平頂山市轄縣。1997年8月,又劃歸許昌市管轄。
㈡ 河南襄城縣有記載的歷史有3千年了吧
襄城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狩獵農耕,襄城春秋時專名「汜」,鄭地屬。周襄王姬鄭十六年居於汜穿耿扁際壯宦憋為鉑力,公元前540年,襄城屬楚,楚靈王在汜之西北隅築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
戰國時期,襄城居秦、楚、韓、魏之間,隸屬迭更。迨秦統一,設襄城縣,並在城潁設潁陽縣,屬三川郡,西漢初改屬潁川郡。王莽新政時,改襄城為「相城」。東漢恢復襄城原名。
㈢ 歷史上的許昌是現在的哪裡
許昌之名始於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而考其沿革,則更為悠久。相傳,「許」源於堯時,因許由牧耕此地而得名。夏王朝建立後許地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夏啟建都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鈞台在今禹州市三峰山東麓)。
殷商時期許地分布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禹州市境內),有熊氏(今長葛市境內),昆吾(今許昌縣境內),康(今禹州市境內)。
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置潁川郡,治陽翟(音狄,今禹州市)。潁川郡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屬之。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治今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治今長葛市老城)、鄢陵縣(治今鄢陵縣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黃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許昌郡(治今許昌縣張潘故城)。景平元年(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為平地,其地為北魏所據。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長葛市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長葛市老城)。東魏天平元年(534年)改為潁州。武定七年(549年)改潁州為鄭州,治移潁陰(今魏都區),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並入長社,以長社為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鄭州為許州,治長社(今魏都區)。
隋時改許州為潁川郡,轄14縣,潁川(今禹州市)、長葛、許昌、氵〖KG-2〗隱強(今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諸縣屬之。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潁川郡為許州,鄢陵、長葛、陽翟、許昌諸縣屬許州。天寶元年(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屬河南道。長社(今魏都區)、長葛、陽翟、許昌、鄢陵諸縣屬潁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許州。北宋初,許州,隸京西路。元豐三年(1080年),升許州為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大觀四年(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北路。
到了元代許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長社縣,並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萬曆三年(1575年)鈞州改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清初,許州、禹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新密市)、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
中華民國成立後,許州改為許昌縣,改禹州為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 1926年,廢道為區,許昌為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今魏都區)。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治鄭縣(今鄭州市)。鄢陵直屬河南省。
1932年,許昌為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轄許昌、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
1944年5月,長葛、許昌、鄢陵、禹縣先後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同年10月,八路軍進入豫西,開辟了禹密新(今禹州市、新密市、新鄭市三地交界處)、禹郟(今禹州市、郟縣交界處)抗日根據地,建立了禹密新辦事處和禹郟縣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5月,八路軍冀魯豫部隊在鄢陵、扶溝交界處開辟了水西抗日根據地,建立鄢扶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日本投降,許昌復為國民政府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今魏都區),轄許縣、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仍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
1947年12月15日,許昌解放。1948年初至1949年,先後成立許昌縣、許西縣、沙北縣、長洧縣、鄢陵縣臨時人民政府與許昌市(今魏都區)人民民主政府。許昌、鄢陵、長洧屬豫蘇皖區五專署;許西、沙北、禹縣屬豫西行署五專區。
1949年2月,豫西行署二專區與五專區合並,成立許昌專區(專員公署駐許昌市今魏都區),轄許昌市(今魏都區)、許昌縣、長葛、鄢陵、臨潁、漯河市、郾城縣、舞陽、葉縣、襄城、禹縣、郟縣、寶豐、魯山、臨汝15個縣市。
1953年1月,淮陽專區所屬周口市及扶溝、商水、西華三縣劃入許昌專區。
1954年9月,臨汝縣劃入洛陽專區。
1958年4月,撤銷周口市,設鎮,劃入商水縣。同年12月,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專區。
1960年,撤銷許昌縣,並入許昌市(今魏都區)。1961年10月,恢復許昌縣建制。
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稱平頂山特區,從許昌專區劃出。
1965年5月,扶溝、西華、商水3縣劃入周口專區。
1970年,許昌專區改稱許昌地區,轄禹縣、長葛縣、許昌縣、鄢陵縣、臨潁縣、郾城縣、舞陽縣、襄城縣、葉縣、寶豐縣、魯山縣、郟縣12縣和許昌市(今魏都區)、漯河市。
1979年,舞鋼區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地區。1982年11月復劃入平頂山市。
1983年10月,許昌地區所屬的魯山、寶豐、葉縣劃入平頂山市。
1986年2月,許昌地區撤銷,許昌市升為省轄市,轄魏都區、許昌縣、長葛縣、鄢陵縣、禹縣。襄城、郟縣劃歸平頂山市。舞陽、臨潁、郾城劃歸漯河市。
1988年6月25日,禹縣改為禹州市。
1993年12月14日,長葛縣改為長葛市。
1997年8月25日,襄城縣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市。
㈣ 許昌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太早了,殷商是就有了,但2007年在許昌發現距今8萬—10萬年較完整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那就更久遠了。
㈤ 襄縣歷史襄城縣城關鎮河西村建立於那一年
襄城縣轄6個鎮,10個鄉:城關鎮,潁橋回族鎮麥嶺鎮,迎羊蟄嗯,王洛鎮,紫雲鎮,湛北鄉,山頭店鄉,美因茨溝鄉,各鄉鎮,姜丁營鄉,范湖鄉雙廟鄉,汾陳鄉,十里鋪鄉,庫鎮。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城關鎮
代碼:4110251002006,轄7個街道,7個村委會:北街居委會,西街居委會,南大街居委會,河東街居委會,民主街居委會,東大街附近,北門街居委會,河西村,許村,安全村,上徐村,東關村石羊河街村,南丹村。
潁橋回族鎮
代碼:4110251012006,轄5:村東村,西村,建設街村,北街村,南街村。
麥珍
代碼:4110251022006,轄28個村委會:麥嶺西村,的麥離嗯東村,後紀村,前世紀村,半庄,白廟村,西坡邊村東坡邊村,崗街西後,港島西街村,前街村西港,東福村桃村,申哩皴,,汪劉村,大源村,新橋村,趙南村的博店村,極李村,歐洲陣營村,毛村,溝趙村,大劉村,竹園李村,東高 - 村,李躍村圈劉村。
英楊遮嗯
代碼:4110251032006,轄25個村委會:新陽村,簡村,吉水村,陳柳侯村,王莊村,張離開了村子,管竹村,大洛村,談村,後鄭村路李村小河村,邢廟村,的,盛側村洪村寺村,周古城村,大河村大路吳村,劉村北,牛村,蘇村,東庄村,東單村,王新村濱江孫村。
王洛鎮
代碼:4110251042006,轄33個村委會:王佩洛西街村,柿園大冢王村,王珞東街村,張村,柴村大路謝村的教堂李村,巫周村,前提頓村,宋村,寨里寺,後陳村的房子在村子裡,彈簧李村,坡王村岳宅村的曉庄閻村,布吉鎮崗曹村,鄭村,郭店村,楊家村的村寧村,殷村,黎村,北高村,潘朱村,郭村,白塔寺,珠村,觀音村,閆村北村,北宋村,張雙樓玉村,顏顏側囡村,村我樓村。
紫雲鎮
代碼:4110251052006,轄26個村委會:孫祠堂村,村,塔王莊村,張悟村,坡劉村,後塘村,方庄村,古村落,謝村,馬石廟羊趙村孟村,黃柳西村,皇,柳南村,黃溜侗村,楊灣村村,侯村,雪樓村,村寧村WAN樓村,劉僂村,張庄村利東村路村,大廟李村,馬澗村。
湛北鄉
代碼:4110252002006,轄21個村委會:姜店村,李成功村,南窯村,山前許村北姚村,南十里鋪村,七里店村,,鄔灣村南斜坡李村,侯村山前楊村,尚村,皮埃蒙特姜村,古村落,李山前村馬坊營村,南天村,南洲村,丁村,聶村前,後聶村。
山店鄉
代碼:4110252012006,轄35個村委會:山頭店村張店村,喬村賈庄村,太陽村,姚村,寺門村,喬柿園村,茅灣村,黨廟村南崔村,耿丹Wancun村,蔡封存,邰肇村,趙豹合村,大陳村杜村,延壽李村,雙太陽村北張村,馬村,陳庄村,張卜村大許村,豆王莊村,范村,胡村,秦村,下黃村,我希望豐村,蔣豌村,GE創建的鼻祖,楊樹孫村,廟李村。
美因茨溝鄉
代碼:4110252022006,轄27個村委會:柿楊村,黎村,茨溝西村,鐵柳村,楊家村,蔬菜孫村小孫村大張庄村南張村,溝劉村,駱村,茨溝東村店,聶村,葛綻放王村喬皮村,虎頭李村,側窯村,肖村,錢兀灣村村,五里堡村,朱窯村,萬橋村,小師村,馬窯村,三里村,長安村。
丁鷹翔
代碼:4110252032006,轄27個村委會:丁營村,彥張村,榆孫村,梁杜村,鳳村,苗府村,脂肪粒王村,雙廟耿村,馬剛村朝鮮族村,村的一小部分,劉剛溝村光門李村,崔村,東杜村,西渡村,中村,霍堰的堰西村霍伙堰東村,霍村,孔庄村,剛一半的坡店村,地板朗村,李村,白廟王村,王穆村,坡楊村。
姜鄉
代碼:4110252042006,轄37個村委會:村,王莊村,火張村,范村,營村屈丹村,坑口村,許村,的錢佛哥村,三胡村,王店村漕涇廠村的大樹韓村,銀,劉村,姜村,河北王村,徐鄧村,凹李村坡村,東耕村在村,馬村,盆張村,前沂城村「城中村」後村,袁毅進村,汪吞皴,廟王村段店村,閆村,高村,張水村,村道營北村營南店村寺坡村。
范他瑚
代碼:4110252052006,轄33個村委會:范洲村,湖西村,市王村西潭村,台灣上村,秦寺村,閆劉村民村,鐵爐陳村范湖新村,村坡本周,大郭村朱湖潭村,康封村,村凹郭村,辮狀河,東大陳村,脂肪粒村營陳村軍張村,竹園村,延村,北任村北村,在村子裡,尾市宋村,西創始人廟村羅帥郭村,裴常庄,東李村虎頭村,油房村孫村寺廟。
雙廟鄉
代碼:4110252062006,轄33個村委會:村前,染房楊村,許村,陳庄村,樓張村,過掰蹲,金合歡樹王村郝洞村,楊書國村,松村,後魯村,村的薪酬,劉店村,地板上,頭孫村,行村,姚村,花園村,草寺村,崗孫村,張賈村劉灣張村,大李村,三街村,門樓李村,濱江路村,寺灣王村,白村,後趙村鄉常村,小李村灣,東珠村,付村,大孫村。
汾陳鄉
代碼:4110252072006,轄30個村委會:汾陳村,大路村,北陸村,玉河村,王蒙寺村,達摩村,長江村,朱塘村,程Qiaocun,北崔村,崗楊村汪約寸,北張村,竹園村北,雙F,喬陽村,北村,松塘村,麗英,老閆村,磚牆李村,北徐村,北村脂肪粒,促進LI,方庄村劉村村,半坡店村,台官員李村,赤村建福涌村,參觀汽車李村。
十里鋪鄉
代碼:4110252082006,轄40個村委會:十里鋪村,寶坡村,我村,四中營村村王珞村,同村的一個虎村,小庄村,馬園村二甲基王村宋禮郭村,盛村,庄內村,井庄外村,雙樓宋村,寺後李村,馬大冢村,呂塘村廣場頭村,供應商村,西庄村,廟峰村辮狀河付費村,水牛耿村辮狀河趙村路村史村,單村東窯村,侯村,東里村,侯村西村,路路口內村,呂道口村,呂道口村外,村漢韓村村外,村容村貌,的二十里鋪村,坡張村。
圖書館鄉
代碼:4110252092006,轄28個村委會:西庫村,東庫村,單廟村,許金柳村,寺庄村,范要蹲,水坑陳村,北張村廟村,田村,宋村,張仙村,大冢村,西陳庄村,精神樹,齊王村,東沉村,梅園新村,黃洲村,村,河北村,河北村以及村,一個小村,我村,劉村,李萬村後,張和村莊。
㈥ 許昌的悠久歷史
帝堯時期
許昌古稱「許」,源於堯時,高士許由牧耕此地,洗耳於潁水之濱而得名。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置潁川郡,治陽翟(音狄,今禹州市)。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建安區、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國魏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元明清時期
元代許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長社縣,並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
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清初,許州、禹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
雍正十三年(1735)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新密市)、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
許昌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許昌古文化旅遊資源有史前文化系列、漢文化系列、三國文化系列、寺廟建築文化系列、鈞瓷文化系列等。
許昌交通便利,市區距省會鄭州80公里,距新鄭國際機場50公里,311國道、地方鐵路橫穿東西;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南北。2017年,許昌市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18年3月,許昌成為第一批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許昌同時還是「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㈦ 許昌襄縣的情況
看看抄網路介紹:http://ke..com/view/55685.htm
㈧ 許昌市襄縣有什麼歷史古跡。
老年人常說,襄抄縣八大景:襲「乾明曉鍾」、「清冢愁雲」、「紫雲藏雪」、「靈武清風」、「龍池晚釣」、「高橋夜月」、「陽台霧雨」、「紅石氣升」,其實這只能描寫它的一部分。看吧!那一抹無垠的田壠,飄渺錯落的村舍,巍峨險峻的山峰,澄清淙淙的溪流,遠近林立的檣桅,跣足草履的僧伽,鮮艷馥郁的野花,嘹亮嚶嚶的鳥鳴,等等都會使人目怡、心暢、陶醉、神往。至於古跡,有周襄王廟、姚家先塋、陰隨溝、蓮花寨、擂鼓台。左傳所載:「鄭伯克段於鄢」,鄭伯即庄公,棄其母姜氏於城穎,而發誓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後頗懊悔,被穎考叔生法:「掘地及泉,隨而相見」,於是母子慈孝如初。這個隨洞,就是陰隨溝,在襄屬穎橋鎮附近。考叔墓,就在該鎮西門內,高大雄偉,一望便知。此外如設梁店、北隱寺,參天的寶塔,兀立的翁仲,更點綴它的氣魄俊俏和庄嚴。
㈨ 河南襄城縣的歷史和現在的概況
襄城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狩獵農耕,襄城周朝春秋時名「汜」,鄭地。周襄王姬鄭十六年居於汜,公元前540年,襄城屬楚,楚靈王在汜之西北隅築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襄城縣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戰國時期,襄城居秦、楚、韓、魏之間,隸屬迭更。迨秦統一,設襄城縣,並在城潁設潁陽縣,屬三川郡,西漢初改屬潁川郡。王莽新政時,改襄城為「相城」。東漢恢復襄城原名。三國時屬魏。西晉仍置襄城郡。東晉咸康二年(336年)廢襄城郡,還並潁川。北魏又置襄城郡。太和十一年(487年),析襄城之首山,高陽山以南至滍水設高陽縣,隸屬漢廣郡。東魏武定六年(548年),廣州治所遷襄城。北周改襄城郡為汝州。大業三年(607年)廢汝州,襄城仍屬潁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汝州於襄城,領汝墳、期城縣。貞觀元年(627年)廢汝州及汝墳、期城二縣,汝墳原襄境歸襄城縣,屬許州。開元四年(716年)屬仙州(治今葉縣)。開元十六年(738年)廢仙州,還屬許州,是年,又改屬汝州(治今臨汝)。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再屬許州。天寶七年(748年)屬臨汝郡。乾元初改屬汝州。大歷四年(769年),又以葉、襄置仙州,次年州廢,仍隸汝州。五代時,後梁屬許州,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屬汝州。北宋仍屬汝州,隸河南道。至道三年(997年)屬京西路。元豐六年(1083年)屬京西北路。金初屬汝州,隸汴京路。太和七年(1207年),改屬許州昌武軍,隸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屬許州,隸汴梁路。明屬許州,隸開封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許州為直隸州,十二年又升為許州府,乾隆六年(1741年),仍復許州為直隸州,縣均屬之。 民國3年(1914年),襄城縣屬河南開封道。民國14年(1925年),直屬河南省政府。民國21年(1932年),屬河南省第五行政區(治許昌)。1947年12月12日,襄城縣解放,次年1月,隸屬豫陝鄂邊區,旋劃歸豫西第五行政區。1949年7月,隸屬河南省許昌行政區。1986年2月18日,劃為平頂山市轄縣。1997年8月,又劃歸許昌市管轄。
㈩ 襄城縣歷史發生過什麼事情
襄城縣春秋時期稱抄「氾」襲,後因周襄王避難居此,故名襄城。秦統一六國後設襄城縣,至今已有2200餘年。境內文物古跡眾多,有明朝時全國八大書院之一的紫雲書院,始建於唐武德年間(618年—626年)的「中州第一禪林」乾明寺,道教聖地柏寧崗五嶽廟,春秋時期留下的古城牆、瓮城,以及文廟、奎壁等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跡、文物保護點100餘處;其中襄城文廟、古城牆、乾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