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陝西有哪些古墓
陝西帝陵數量和密集度為全國之最,歷代帝王在陝西建都簡表:
西周(公元前1134--771年) 灃京、鎬京(今長安縣境內)
秦(公元前350--207年) 雍(鳳翔)、咸陽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初在臨潼櫟陽、喬遷西安西北部
新莽 (公元9年--24年) 長安(今西安市西北郊漢故城)
西晉(公元213--316年) 長安(漢故城)
前趙(公元219--329年) 長安(漢故城)
前秦(公元351年--383年) 長安(漢故城)
後秦(公元384年--417年) 長安(漢故城)
大夏(公元407年--431年) 統萬城(今靖邊縣白城子)
西魏(公元535年--556年) 長安(漢故城)
北周(公元557--581年) 長安(漢故城)
隋(公元581--618年) 大興城
唐(公元618年--907年) 長安(今西安市)
一共有13個朝代在陝西曾經建都過。 陝西共有歷代帝王的陵墓72座。①、炎帝陵在寶雞市南郊常羊山上。②、黃帝陵位於陝北黃陵縣城北的橋山。③、西周最有名的開國之君周文王,周武王以及開國之勛周公三人之墓皆在畢原上(今灃河東鎬京鄉)。④、秦國建都雍城(鳳翔縣),附近有秦國20個國君中的18個國君的墓葬群。其中秦公一號大墓已開掘。秦始皇陵位於臨潼區東5公里處,背靠驪山,面對渭水,修建歷時37年之久。
⑤、西漢有11個帝陵。⑥、唐代有18個帝陵在陝西境內。
陝西王公貴族、名人名臣陵墓不計其數,樓上已說了,不再列表。
㈡ 倉頡陵有幾個
倉頡陵有復一個。
倉頡陵在河南省制濮陽市梁村鄉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
陵前翁仲,石獅俱存,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史皇氏,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西十八公里吳村人。
(2)陝西白水歷史記載有沒有什麼大墓擴展閱讀:
倉頡陵是豫北地區著名的名勝古跡,是華夏子孫敬仰的造字聖人倉頡的陵地。倉頡陵已引起海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原來陵前有翁仲、石獅,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
倉頡陵與倉頡廟在郡志邑乘中均有記載。雖然是後人構築的紀念物和紀念地,但始建年代不詳,據庫存內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
建國後保存的庫存系明清兩代重建,佔地七十多畝,座殿內有寇準題的盤古斯文地,開夭聖人家楹聯。
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像。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台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群雄偉壯觀,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壞殆盡,倖存石刻近三十件為復原時的依據。
㈢ 白水景區啥地方
白水縣旅遊景點
渭南華陰蒲城縣合陽縣富平縣白水縣澄城縣華縣臨渭區韓城大荔潼關縣十大景點全部白水縣特產白水縣美食白水縣地名網
推薦1
林皋湖生態休閑游樂區
林皋湖生態休閑游樂區林皋湖生態休閑游樂區位於白水縣城西20公里處林皋鄉境內的白水河中游,地處陝西旅遊北線西安——黃陵——延安——壺口——西安環形往返通道及旅遊東線兵馬俑——華山——韓城的輻射區。瀕臨305省道1.5公里,距西安市138公里,銅川市60公里,渭南市80公里,時間距離均在兩小時內。白水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旅遊局啟動的旅遊扶貧政策,為白水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林皋湖生態休閑游樂區是在林皋水庫基礎上建設的。林皋水庫投運於70年代,壩長460米,高33.3米,總……[詳細]
推薦2
富卓蘋果人家
富卓蘋果人家富卓村位於白水縣城東北5公里處,省道渭清公路穿境而過.全村4個村民小組,284戶,1400口人,耕地面積3600畝.是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白水縣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白水縣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之一,蘋果人家農家樂是該村農民增收、發展經濟的一品。富卓蘋果人家的特點是品農家小吃,住農家小院,聽特色方言,嘗人間仙果,觀田園風光,感綠色自然,讓遊客回歸自然,返樸歸真,感受農家氣息。全村284戶中70戶屬蘋果人家接待戶,家家窗明幾凈,戶戶賓至如歸,道道飯菜可口,擁有同時滿足千餘人就餐、住宿和……[詳細]
推薦3
飛泉寺
飛泉寺飛泉寺,亦稱觀音寺。距白水縣城25公里,地接渭清公路,位於洛河之濱。始建於明代,至清乾隆十八年擴修。殿宇幾層,櫛比鱗次,寺東山岩,瀑布數道,冬夏飛流,蔚為奇觀,寺雖不大,卻群峰環抱,清泉映帶,落水激湍,飛泉爽幽,實為休憩勝地,名已列《中國名勝詞典》之中。寺近南紀庄,依山建宅,綠蔭環翠,溪水簾門,自然古樸,風景宜人。西影廠電視劇《全德旺和他的兒女們》即取景於此,改村名為苦泉村。村外有石,狀如鑼,形似鼓,自古就有「石鑼石鼓震破天」的傳說,乃白水古八景之一。該寺創建於明朝,具體年代不詳,寺內原供……[詳細]
白水縣熱門景點:
杜康泉
杜康泉杜康泉,在白水縣大楊鄉杜家壑村。由於杜康酒以清冽透明,味甜質純,柔潤芳香,回味修長而名傳千古。所以釀酒用其水的杜康泉,千百年來和杜康酒一樣,成為遊人慕名前來觀賞的一景。據《白水縣志》和有關碑石所載,杜康,字仲寧,漢代康家衛人。三國時,曹操曾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說,對杜康酒給予高度贊美。從而使杜康酒名聲大…….[詳細]
少華山
少華山位於陝西白水縣境內。白水河自西北環流山下,這里山青水秀,風景幽雅,是一處靈境勝地。少華山屬石灰岩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頗多,當地群眾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勢,修廟琮,塑神像,鑿石開路,設置棧道、鐵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縮小的華山,因而取名少華山。少華山上現有齊雲洞、觀音洞、希夷崖等景點。山南二十米處,有白…….[詳細]
倉頡廟景區
倉頡廟景區倉頡廟景區位於陝西省白水縣史官鎮境內,是為紀念中華漢字始祖倉頡而建。景區內有倉頡廟和中華倉頡碑林。倉頡廟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可考歷史,現存有以元、明、清為主的古建築群,精美壁畫19幅,珍貴碑刻16通。尤其是被專家譽為「綠色國寶,活著的文物」的四十餘棵千年古柏環繞於廟,與山東曲阜孔廟、橋山黃帝陵之古柏群並…….[詳細]
元鶴山
元鶴山元鶴山也稱洞耳山,在白水縣杜康鎮境內,距縣城20公里,距305省道3公里。山高330多米,地勢高峻,形如仙鶴,因形得名元鶴山。山前峰巒疊翠,左右溝渠坡陡,山後河水繞行,清流湍激。元鶴山於明朝萬曆年間,依山建廟,供奉炎帝、陪禮諸神。松柏參天,廟宇相間,山色秀麗,氣象萬千。每年三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兩次廟會。期間…….[詳細]
方山林場
方山林場方山林場位於白水縣城西北20公里處,林區面積10萬畝,是陝西目前最大的人工造林基地,這里擁有60類500多個品種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有景色壯觀的大神山、斬斷山。傳說中的馬刨泉、石梯子等景點。林區綠浪起伏,連綿數里,莽莽-,一望無際,古木參天,松柏蒼翠,奇花異草,珍禽鳥獸,深壑幽谷,清溪長流。春天山花似海,夏天…….[詳細]
杜康廟
杜康廟杜康是釀酒的發明者,據《白水縣志》和有關碑石記載,「杜康,字仲寧,漢代康家衛人。其卒葬之墓在白水故鄉。為了紀念杜康,白水人民修建了杜康廟,廟在杜康河溝底,左為杜康墓,廟前之泉名為杜康泉,相傳杜康用此泉造酒,泉水清澈,長流不竭。…….[詳細]
下河遺址
下河遺址白水縣下河遺址發現於1988年的全省文物普查,隸屬於白水縣雷村鄉下河村。經初步調查和試掘,初步認定下河西遺址面積在150萬平方米,確認75座屬於五六千年前仰韶時代和龍山時代的房址,發現27個當時典型的喪葬儀式瓷棺葬。該遺址的整體文
㈣ 請教高人,匹配史料記載的話,還有沒有沒被盜的大墓葬啊
西漢十一陵和東漢十二陵等漢朝帝王墓 保存情況:盜挖殆盡 主要盜墓者:赤眉軍 董卓 曹操 資料: 1.西漢末赤眉軍入長安,除文帝霸陵因傳說皆以瓦器隨葬而未被破壞外,其餘西漢帝陵全被盜掘。東漢末年,董卓脅持漢獻帝南遷長安,「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西晉末年,長安飢民又挖開了長安城東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2.兩漢一些嚴重的社會動亂,如吳楚七國之亂、推翻新莽王朝的民眾暴動等,都有大規模盜墓的記錄。而這些盜墓活動在漢魏之際達到了高潮。據史料記載,曹操為備軍需,曾專門設立「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等官職負責盜墓,僅在一次盜掘西漢梁孝王的陵墓過程中,就盜走金銀珠寶72船。此外,江南的孫吳政權也曾經在長沙、江陵盜掘西漢貴族墓。 3.西漢末年赤眉軍打開茂陵的羨門後,數萬士兵搬了幾十天,陵中的陪葬品還沒有搬走一半。直到三百年後的西晉時,陵中的珠玉還沒有被盜完。漢文帝的霸陵和宣帝的杜陵,是被稱為「儉者」的,但「珠玉彩帛」仍然「以千萬計」,至於漢武帝的茂陵,因為「享國既久」,以致「不復容物」,經赤眉軍發掘之後,到數百年後的晉愍帝時,還是「朽帛委積,珠玉未盡」。後漢赤眉軍大量發掘五陵墓穴,五陵自然包括茂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陪葬墓也會遭殃。呂後的屍體因此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農民軍侮辱戲弄。 魏晉南北朝帝王陵墓 保存情況:基本盜挖殆盡 PS:大奸賊曹操是個例外,他設立了七十二疑冢,讓後人都找不到他的墓葬 部分資料: 北魏永固陵在歷史上先後三次被盜掘,金正隆年間,盜墓者從西北方打洞進入墓室,隨葬品大部分被盜走。金大定年間,盜墓者再次進入墓室,前室的鋪底磚全部被盜,隨葬的大小石俑、石獸有的被盜走,有的被破壞。清光緒年間,永固陵第三次被盜,墓中殘余物又大都被盜走,所剩無幾。 隋朝帝陵 保存情況亦不佳,省略 唐十八陵 保存情況:基本盜挖殆盡(不過乾陵似乎是個例外) 主要盜墓者: 溫韜 黃巢 資料: 五代耀州刺史溫韜,領兵盜挖唐陵。《舊五代史·溫韜傳》載:「唐諸陵在境者悉發。」《資治通鑒》「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新五代史·溫韜傳》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惟乾陵風雨不可發。」唐末黃巢起義,長安周圍的皇陵幾乎被發掘殆盡。 五代十國帝王陵墓 保存情況:不佳 部分資料: 1.南唐二陵曾經多次被盜。五十年代,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對這二陵進行發掘清理時,在欽陵前室西南牆頂發現了盜洞,當年隨葬的金銀珠寶早已被盜墓者洗劫一空,只剩下男女陶俑和玉制、石制的衰冊。 北宋鞏縣八陵 保存情況:盜挖殆盡 主要盜墓者:劉豫 資料: 北宋滅亡之後,鞏縣八陵都遭到了破壞。據傳,有一次偽齊政權劉豫從士兵手中得到一隻水晶寶碗,認定不是一般民間所有,便盤查出是出自於哲宗的永泰陵,於是組織了"河南淘沙隊",就是皇陵的盜掘隊。永泰陵被掘開後,珍寶被洗劫一空,屍骨暴露在外。從此不僅北宋諸陵被挖掘殆盡,甚至連民間冢墓也沒有倖免的。金滅亡後,元朝控制了北宋陵區,一切地面建築除石雕外都被"盡犁為墟。""南朝還有傷心處,九廟春風盡一犁。" 南宋六陵 保存情況:盜挖殆盡 資料:元世祖時期,江南釋教總攝西僧楊璉真伽與演福寺僧允澤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遍掘諸陵 遼金西夏 保存情況似乎也和上面差不多,省略 元朝 資料: 1.元朝所有皇帝死後都葬在起輦谷,帝陵不起墳壠,葬畢以萬馬踏平,所以至今尚未有元朝帝陵被發現 2.蒙古大汗去逝,用棺殮之,棺「用梡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大汗無論死於何地,也要運其梓宮於漠北。為了保守秘密,不讓人知道大汗的確切葬地,在前往墓地的當天,如遇有行路之人,皆盡行殺戮。至其所葬陵地,開穴所起土成塊,依次排列,棺既下,復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則運置他所。送葬官三員,居五里外。葬畢,「則用萬馬蹴平,俟草青方解嚴,則已漫同平坡,無復考志遺跡」 明十三陵 保存情況:除定陵外基本保持完好 2.明末,十三陵先被李自成燒毀了康陵、昭陵和定陵的地面建築; 又被清兵縱火焚燒。民國初年,各陵又被縱火。日偽時期,獻陵、泰陵和德陵被日寇拆毀修了炮樓。解放戰爭平津戰役時期,為解決給養,曾拆毀陵殿去做劈柴。定陵挖掘後,文物毀壞嚴重;文革時萬曆和兩個皇後的屍首在定陵廣場前被焚毀。(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唐永泰公主墓) 清東陵、清西陵 保存情況:保存較好
㈤ 倉頡的墓有哪三處
倉頡(jié xié ji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又曰蒼王、倉聖專。
倉頡的陵墓有屬多處:
倉頡陵位於河南南樂縣,原稱倉頡祠,位於縣西北吳村附近,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154年),其後屢毀屢建,1966年一次毀滅性的劫難,使倉頡廟成為廢墟,倉頡墓亦被挖開,出土大量龍山和仰韶時期的器物。
倉頡墓位於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西北12公里的古王集鄉堌堆坡村西北隅。
開封倉頡墓,在今城東北9.5公里、黃河大堤之外,劉庄村的北側。
倉頡冢位於現魯山倉頭鄉鄉政府後院,冢上有倉頡祠。
白水倉頡廟是國內唯一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西南方向約二十公里有陽武村,是倉頡的出生地。
㈥ 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北塬鄉有關歷史以及電視劇
《墓道》
㈦ 陝西省白水縣麻姓的來由
有一種說法是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郁結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代,不由奇方。"是說杜康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里,剩飯在洞中發酵後,有芳香的氣味傳出。這就是酒的作法,並無什麼奇異的辦法。由一點生活中的偶爾的機會作契機,啟發創造發明之靈感,這是很合乎一些發明創造的規律的,這段記載在後世流傳,杜康便成了很能夠留心周圍的小事,並能及時啟動創作靈感之發明家了。 魏武帝樂府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自此之後,認為酒就是杜康所創的說法似乎更多了。竇蘋考據了"杜"姓的起源及沿革,認為"杜氏本出於劉,累在商為豕韋氏,武王封之於杜,傳至杜伯,為宣王所誅,子孫奔晉,遂有杜氏者,士會和言其後也杜姓到杜康的時候,已經是禹之後很久的事情了,在此上古時期,就已經有"堯酒千鍾"之說了。如果說酒是杜康所創,那麼堯喝的是什麼人創造的酒呢? 歷史上杜康確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書,對杜康都有過記載自不必說。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縣志》中,對杜康也有過較詳的記載。白水縣,位於陝北高原南緣與關中平原交接處。因流經縣治的一條河水底多白色頭而得名。白水縣,系"古雍州之城,周末為彭戲,春秋為彭衙","漢景帝建粟邑衙縣","唐建白水縣於今治",可謂歷史悠久了。白水因有所謂"四大賢人"遺址而名蜚中外:一是相傳為黃帝的史官、創造文字的倉頡,,出生於本縣陽武村;一是死後被封為彭衙土神的雷祥,生前善制瓷器;一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發明者東漢人蔡倫,不知緣何因由也在此地留有墳墓;此外就是相傳為釀酒的鼻祖杜康的遺址了。一個黃土高原上的小小縣城,一下子擁有倉頡、雷祥、蔡倫、杜康這四大賢人的遺址,那顯赫程度可就不言而喻了。"杜康,字仲寧,相傳為縣康家衛人,善造酒。"康家衛是一個至今還有的小村莊,西距縣城七八公里。村邊有一道大溝,長約十公里,最寬處一百多米,最深處也近百米,人們叫杜康溝"。溝的起源處有一眼泉,四周綠樹環繞,草木叢生,名"杜康泉"。縣志上說"俗傳杜康取此水造酒","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確,但此泉水質清冽甘爽卻是事實。清流從泉眼中汩汩湧出,沿著溝底流淌,最後匯入白水河,人們稱它為"杜康河"。杜康泉旁邊的土坡上,有個直徑五六米的大土包,以磚牆圍護著,傳說是杜康埋骸之所。杜康廟就在墳墓左側,鑿壁為室,供奉杜康造像。可惜廟與像均毀於"十年浩劫"了。據縣志記載,往日,鄉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帶上供品,到這里來祭祀,組賽享"活動。這一天熱鬧非常,搭台演戲,商販雲集,熙熙攘攘,直至日落西山人們方盡興而散。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廟均在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涼亭。亭呈六角形,紅柱綠瓦,五彩飛檐,楣上繪著"杜康醉劉伶"、"青梅煮酒論英雄"故事圖畫。盡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系"相傳",但據古工作者在此一帶發現的殘磚斷瓦考定,商、之時,此地確有建築物。這里產酒的歷史也頗為悠久。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安史之亂時,曾挈家來此依其舅區崔少府,寫下了《白水舅宅喜雨》等詩多首,詩句中有"今日醉弦歌"、"生開桑落酒"等飲酒的記載。釀酒專家們對杜康泉水也作過化驗,認為水質適於造酒。1976年,白水縣人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現代化酒廠,定名為"杜康酒廠",用該泉之水釀酒,產品名"杜康酒",曾獲得國家輕工作部全國酒類大賽的銅杯獎。無獨有偶,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陽縣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過關於杜康遺址的記載。《伊陽縣志》中《水》條里,有"杜水河"一語,釋曰"俗傳杜康造酒於此"。《汝州全志》中說:"杜康叭","在城北五十里"處的地方。今天,這里倒是有一個叫"杜康仙庄"的小村,人們說這里就是杜康叭。"叭",本義是指石頭的破裂聲,而杜康仙庄一帶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風化而成的。從地隙中湧出許多股清冽的泉水,匯入旁村流過的一小河中,人們說這段河就是杜水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這段河道中,生長著一種長約一厘米的小蝦,全身澄黃,蜷腰橫行,為別處所罕見。此外,生長在這段河套上的鴨子生的蛋,蛋黃泛紅,遠較他處的顏色深。此地村民由於飲用這段河水,竟沒有患胃病的人。在距杜康仙庄北約十多公里的伊川縣境內,有一眼名上皇古泉"的泉眼,相傳也是杜康取過水的泉子。如今在伊川縣和汝陽縣,已分別建立了頗具規模的杜康酒廠,產品都叫杜康酒。伊川的產品、汝陽的產品
㈧ 陝西白水縣北乾村由來和歷史
白水縣位於陝西省東北部,處於關中平原與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是關中與陝北的咽喉專要地,因境屬內白水河而得名。白水縣地處東經109°16′~109°45′,北緯35°4′~35°27′之間,全縣總面積98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2萬畝,轄10鎮。東隔洛河與澄城縣相望,南接蒲城縣與五龍山相隔,西接銅川市郊區和渭北黑腰帶相連,北以黃龍、雁門兩山為界,與宜君、黃龍、洛川三縣毗鄰。
㈨ 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近代有哪些名人
傳說中軒轅黃帝的史官倉頡在此地出生,
蔡倫-------造紙術
黃帝妃子---賢女麗娛
近現代名人
民營企業家——董志敏
高級教師——王文釗
著名詩人——鵬鳴
白水才女——龔忠芳
電影演員——閆妮
㈩ 蒼頡的墳墓是在濮陽南樂嗎
一、全國有多少倉頡陵墓
倉頡,亦名蒼頡,據《路史》記載:「倉帝史皇氏姓侯崗,名頡。以仰觀蒼穹之變,故稱蒼頡。後蒼倉通用。相傳為黃帝史官,《呂氏春秋》、《史記》、《漢書》皆言文字為倉頡所造。事實證明,漢字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它不可能是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的創造,正如《荀子·解蔽》中所說的那樣:「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這就是說,倉頡以前,各氏族、地區已經有了類似文字的符號、圖畫出現。黃帝統一中國後,倉頡把各氏族、地區互不統一的符號、圖畫進行歸納整理,使其整齊劃一起來,通行全國,所以他的名字能夠獨傳於後世。並被尊為字聖。正因為他這了不起的巨大貢獻,故有關倉頡的遺跡不止前面提到的南樂縣有,開封有,河南的虞城縣、陝西的白水、山東的壽光和東阿也有,全國共有6處。開封王宴春先生講,他經過調查又發現河南省陽武(今原陽縣)、洛寧兩地也有倉頡遺跡。倉頡跟隨黃帝曾到過很多地方,說不定有關他的遺跡,今後還會被發現出來。
二、開封倉頡墓
開封倉頡墓,在今城東北9.5公里、黃河大堤之外,劉庄村的北側。明《汴京遺跡志》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俗稱倉王冢是也。」《禪通記》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關於利鄉的位置,羅泌稱:「浚儀縣即春秋陽武高陽鄉也,或曰利鄉。亦即時和保之墟也。」這是開封認定開封倉頡墓是真跡的重要論據之一,《水經注》及宋《太平寰宇記》東漢《陳留風俗傳》等著作也有有關倉頡城和倉垣陵墓的記載。所謂倉頡城實際是座包括墓在內的大廟院。今倉頡墓,呈橢圓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東南約300餘米處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傳即倉頡造字台。舊時台上有石牌坊、倉頡廟。廟於明末清初時被拆,開封文廟的磚瓦木料部分就是倉頡廟的原物。今天的造字台已栽上樹木,什麼也沒有了。1992年建國道310高速公路,在造字台南側挖土時,機械鏟從地下5米多深處挖出大鐵鍾一口,石供桌一個(均被鏟碎)均是倉王廟舊物。開封城西25公里有個倉家寨,簡稱倉寨(現已劃歸中牟縣),村中倉姓自稱系倉頡後裔,早年他們曾多次到倉頡墓祭祖。開封和南樂縣不同的是開封認定倉頡生日是農歷三月二十八日,解放前每年這一天這里都要舉行倉王生日廟會。民國初期,英籍猶太人哈同等人在上海創辦倉聖明智學堂——後改為倉聖大學,我國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被聘在該大學執教,他考證倉頡生日和開封認定的一樣,也是農歷三月二十八日。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五六千年前的往事,又沒有遺留下來今人可以弄懂的文字和記載,正月二十四、三月二十八都是推測,沒有必要爭論誰對誰錯。
三、拓不走的倉頡造字碑
開封倉頡廟內原有一通倉頡造字碑,現已不見。據當地村民講,很可能還埋在造字台地下。關於這通碑,開封流傳有兩種說法,一是:倉王造字碑上的字捶(拓)不走,捶下來一出村就變樣。現在碑已沒有了,到底捶(拓)走、捶(拓)不走,已無從驗證。再一個說法就是「倉頡造字聖人猜,二十八字一未開」。說的是孔聖人一次路過這里,看見倉頡碑上的28個字,一個字也不認識。如果說造字碑上捶(拓)不走的就是這28個字的話,這里現有一張這28個字——也就是所謂《倉頡書》的照片,不知是從哪裡保留下來的。也許開封造字碑的字捶(拓)不走,別的地方可以捶(拓)走,才得以流傳了下來吧!
就是這個28個字的《倉頡書》和《夏禹書》到底是漢儒劉歆的偽作,還是遠古流傳下來的真跡?一直是中國漢族書學史上的一個謎。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編印的《淳化秘閣法帖》收錄了這兩件作品。《大觀帖》翻刻時將《倉頡書》28字譯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這根本無法通讀,故不為學術界所認可。後有學者劉志一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它是用古彝族文字書寫的一篇祭祀經文,直譯為:「一妖來始,界轉鴉杈,祭神青腦,禍小馬念,師五除掃,幡齋解果,過鼠還魂。」它的大意為:「一群妖魔剛來到,樹上烏鴉滿天飛;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經消災騎馬歸;五位經師施法術,做齋完畢魂幡回,消滅鼠精魂歸位。」從譯文看《倉頡書》實際上是對一次祭祀活動的記錄。
對於劉志一的這份譯文,很多人持認可態度,認為黃帝出於西羌,彝族亦出於西羌,古彝文發祥於西北地區,倉頡造字及其一生的主要活動多追隨黃帝,故這份《倉頡書》使用古彝文,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時其內容與《淮南子·本經訓》所載:「昔者倉頡作書而(曰)天雨粟、夜鬼哭」的意思基本一致。當然,這還不能作為定論。將來是否還會有新的譯文、新的解釋、新的說法,那就是將來的事了。
四、倉頡墓的比較和鑒別
在已發現的八處倉頡墓及遺跡中,始建於漢代者4處:河南開封、南樂、虞城和陝西白水;始建於晉代者兩處:山東壽光和東阿;餘下兩處河南省陽武、洛寧系宋代以後。從信史角度來說,始建及文獻所載距發生事件或朝代較近,其可靠性就大。那麼,我們不妨就拿始建於漢代的這4處倉頡陵墓來做一對照和比較,有了比較,才有鑒別;才能作出接近事實的判斷來。
陝西白水縣倉頡墓,現尚有殘碑一通,該縣還有一個史官鄉,即依倉頡為黃帝史官之說而建。縣志上也有:「史官倉頡死後葬於白水」的記載。我們知道黃帝及其史官倉頡大部分活動均在東方平原,當時(約公元前2697~前2595年間)東方平原地帶洪水泛濫,後被迫逐步西遷,終葬陝西。黃帝陵墓在今陝西省黃陵縣,已為世人公認。作為黃帝史官的倉頡死後葬於距黃帝陵不算太遠的白水縣極有可能。
河南虞城縣倉頡墓、倉頡祠始建於西漢,唐開元年間及清康熙年間曾幾次重建。歷盡滄桑,如今僅存一座大殿、兩株血柏和一通石碑。虞城倉頡墓令人永懷記憶的是陵墓周圍的菊花——倉頡菊(簡稱倉菊),是菊科中的珍種。花淡黃色、大如銅錢、葉莖較小,可入茶入葯,清心理氣,扶正祛邪,其最大的功效是明目醒神。殘存的那通石碑上就鐫有:「墓周生叢菊,清香可充茗」的碑文,據說長年飲用倉菊茶,可以養目,耄耋眼不花。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倉頡菊不可移植,移栽別處後,菊雖可活,其葯性、茶性卻會很快改變。就這一點來說,似乎和開封倉頡碑的字捶(拓)不走,有相似之處。
河南南樂縣倉頡墓位於縣西北十多公里的吳村附近,原稱倉頡祠,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廟內有一通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在1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兵燹和自然災害,南樂倉頡廟屢遭劫難,但屢毀屢建,「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1966年一次毀滅性的劫難,使倉頡廟成為廢墟,倉頡墓亦被挖開。出乎人們意料的是,人們挖倉頡墓出土的破爛盆罐、石斧石鐮等廢棄物,經過專家鑒定,竟是龍山文化遺物,再經過有計劃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十分豐富,主要為龍山和仰韶時期的器物。這意外的發現,使南樂倉頡陵墓身價倍增。1994年南樂縣多方籌資數百萬元,開始著手重修倉頡陵及倉頡廟,2000年全部完工,新修的廟宇大量搜集和使用了散存於民間的原石碑、石獸和建築構件,保持了建築物的古老韻味和凝重。2007年11月18日,首屆(丁亥年)倉頡漢字文化節在南樂縣梁村鄉吳村隆重舉行。來自河南省內外的各界嘉賓一萬餘人親臨盛典,同拜先祖。
古遺址的出現,增加了南樂倉頡墓的可信度。著名學者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做出了有利於南樂的推測。
倉頡廟中現存的一通舊碑:「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乃宋朝與契丹澶淵之盟後,北宋名相寇準專程祭拜倉頡廟時留下的聯語。近在朝廷腳下的東京倉頡廟他未題一字,卻跑到幾百里外的南樂祭拜題字,想來在寇準的心目中,南樂倉頡陵的分量還是比較重的。
五、倉頡陵真跡之爭,也許是好事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么多地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說自己那兒的倉頡陵是真跡,但哪裡也拿不出真正的實證來。這就像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襄陽之爭一樣,至今也無定論。但爭,也許是好事,要爭的話,一要從歷史的角度查文獻、找資料;二要從實地出發,搞開發和建設。在這兩方面,南樂縣已經起了步,並有了效果。那麼,開封呢,好像早幾年也有重修倉頡陵,納入黃河游覽區的倡議。這應該是一項可行的大好事,不管我們的倉頡墓地下是否真有其人,倉頡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活動過,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我們有文獻、有傳說、有遺址——,把它接收下來,弘揚開去,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我相信在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大力開發建設黃河游覽區的高潮中,開封倉頡墓一定能夠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