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格拉底的思想
要研究蘇格拉底的哲學信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由於他完全沒有留下半點自己的著作,我們只能從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記載中加以探索,然而他們兩人的記載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對於何者的記載更接近真相一直是爭論的話題。有些人認為蘇格拉底其實沒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會加以盤問每種信仰;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發表的冗長理論其實是柏拉圖自身的想法。要從記載中區分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兩人的概念相當的困難,同時要解釋他們的概念又更為困難。也因此,要從柏拉圖和色諾芬等人的記載中尋找蘇格拉底的理念並不簡單——必須留意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蘇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而可能更接近於這些記載者自己的看法。
從對話錄里得到的證據顯示蘇格拉底只有兩個導師:文法家普羅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奧提瑪(Diotima),狄奧提瑪教導了蘇格拉底有關愛的知識。一些對話錄也顯示出蘇格拉底曾受到了當時的思想家如巴門尼德和阿那克薩哥拉的影響,歷史記載通常也將這兩人視為是蘇格拉底的導師。古典歷史學者John Burnet主張蘇格拉底的主要導師是阿那克薩哥拉派的學者阿基勞斯(Archelaus),有關阿基勞斯的記載其實也是蘇格拉底自己的理論。而Eric A. Havelock則認為蘇格拉底與阿那克薩哥拉派的關系證明了他與柏拉圖的哲學理念差異。
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麼,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等問題,後人稱之為「自然哲學」。蘇格拉底認為再研究這些問題對拯救國家沒有什麼現實意義。他曾說: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樹木,而是城內的人,正是出於這種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心,蘇格拉底開始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如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怯懦;什麼是誠實,什麼是虛偽;什麼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什麼是國家,具有什麼品質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治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等等。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的定義應該是熱愛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後人稱蘇格拉底的哲學為「倫理哲學」。他為哲學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在哲學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助產術和揭露矛盾的辯證法
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蘇格拉底承認他自己本來沒有知識,而他又要教授別人知識。這個矛盾,他是這樣解決的:這些知識並不是由他灌輸給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具有的;人們已在心上懷了「胎」,不過自己還不知道,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產生知識。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集中表現在他經常採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中,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學說中的矛盾,以動搖對方論證的基礎,指明對方的無知;在詰問中,蘇格拉底自己並不給予正面的、積極的回答,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這種方式一般被稱為「蘇格拉底的諷刺」。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是由愛利亞學派的邏輯推論和愛利亞的芝諾的反證法發展而來的。在蘇格拉底的諷刺的消極形式中存在著揭露矛盾的辯證思維的積極成果。蘇氏自比產婆,從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的方法,使對方逐漸了解自己的無知,而發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這種談話也有幾個特點:第一,談話是藉助於問答,以弄清對方的思路,使其自己發現真理。唯在談話進行中,蘇氏則偏重於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他只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度發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後由於不斷的詰詢,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在發問的過程中,蘇氏給予學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蘇格拉底反詰法(Socratic irony)。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最早的辯證法的形式。
從哲學思想的發展看,蘇格拉底提出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的區分,使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脫離了早期哲學的樸素狀態,進入更加成熟的階段;他將早期希臘哲學家們格言式的倫理思想提到了哲學的高度;他以邏輯辯論的方式啟發思想、揭露矛盾,以辯證思維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質。這一切對哲學思維的發展都有貢獻。但是,他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具有系統思想觀的哲學家,開始了主體和理性、抽象思維,以自然神論代替宗教神話的時代。 蘇格拉底終生從事教育工作,具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並有自己的教育理論。但是他並沒有創辦自己的學校。那麼他在哪裡施教呢?他怎麼施教呢?廣場、廟宇、街頭、商店、作坊、體育館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場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錢人、窮人、農民、手藝人、貴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對象,不論是誰,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熱情施教。當時的其他教師──智者,是收取學費的,他們以當教師作為賺錢的手段,而蘇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學費的,他是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義務教師。他認為,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他認為,無論是天資比較聰明的人還是天資比較魯鈍的人,如果他們決心要得到值得稱道的成就,都必須勤學苦練才行。
蘇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國人才。伯里克利死後,雅典由於沒有好的領導人,民主制度變成了極端民主,變成了無政府主義,連國家領導人都用抓鬮或抽簽的辦法選出來。蘇格拉底對此十分痛心。他認為治國人才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治國人才。為了培養治國人才,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
關於教育的內容,他主張首先要培養人的美德,教人學會做人,成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他認為,治國者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他說,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贊揚的人都是那些知識最廣博的人,而受人譴責和輕視的人,都是那些最無知的人;最後,他主張教人鍛煉身體。他認為,健康的身體無論在平時還是在戰時,對體力活動和思維活動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體不是天生的,只有通過鍛煉才能使人身體強壯。
在教學的方法上,蘇格拉底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法,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則稱之為「產婆術」。他母親是產婆,他藉此比喻他的教學方法。他母親的產婆術是為嬰兒接生,而他的「產婆術」教學法則是為思想接生,是要引導人們產生正確的思想。
「蘇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終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又叫「問答法」。蘇格拉底在教學生獲得某種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它為啟發式教學奠定了基礎。
蘇格拉底倡導的問答法對後世影響很大,直到今天,問答法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
蘇格拉底教學中有過這樣一件事發生,在開學的第一天,蘇格拉底對他的學生們說:「今天我們只做一件事,每個人盡量把手臂往前甩,然後再往後甩。」說著,他做了一遍示範。「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誰做不到呢。可是一年以後,蘇格拉底再問的時候,他的全部學生中卻只有一個人堅持了下來,後來這個人繼他之後成為新一代思想家,這個人叫柏拉圖。蘇格拉底其實有一個助手,這個助手才是他真正的繼承人。
蘇格拉底有著屬於他自己的教學方案
一天,在課堂上,哲學家蘇格拉底拿出一個蘋果,站在講台前說:「請大家聞聞空氣中的味道!」一位學生舉手回答:「我聞到了,是蘋果的香味!」蘇格拉底走下講台,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面前走過,並叮囑道:「大家再仔細聞一聞,空氣中有沒有蘋果的香味?」這時已有半數的學生舉起了手。蘇格拉底回到講台上,又重新提出剛才的問題。這一次,除了一個學生沒有舉手外,其他人全都舉起了手。蘇格拉底走到這位學生面前問:「難道你真的什麼氣味也沒聞到嗎?」那個學生肯定地說:「我真的什麼也沒聞到!」這時,蘇格拉底對大家宣布:「他是對的,因為這是一隻假蘋果。」這個學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哲學家柏拉圖。 蘇格拉底經常和人辯論。辯論中他通過問答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人產生新思想。這種問答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第二步叫定義,在問答中經過反復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叫助產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正如蘇格拉底自己所說,他雖無知,卻能幫助別人獲得知識,好像他的母親是一個助產婆一樣,雖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夠幫助新的生命誕生。
蘇格拉底教他的朋友歐提德謨斯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歐提德謨斯:蘇格拉底,請問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歐提德謨斯: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歐提德謨斯: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准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
歐提德謨斯: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歐提德謨斯:這是善行。
這種教學方法有其可取之處,它可以啟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一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 古希臘最卓越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對西方哲學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蘇格拉底一生不斷探索真理,因為善於辭令,常常把那些自認為知識淵博的淺薄之輩駁得目瞪口呆,因此他在廣大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可不幸於公元前399年被民主派貴族以煽動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當眾受審,處以死刑。
根據當時雅典法律規定,處死犯人的方法是賜以毒酒一杯,但在處死前關押的一個月中,法庭允許犯人的親友探監。當時便有許多青年人天天去監獄探望蘇格拉底,其中有位名叫克里同的青年問蘇格拉底有無什麼遺言時,蘇格拉底回答說:「我別無它求,只有我平時對你們說過的那些話,請你們要牢記在心。你們務必保持節操,如果你們不按我說的那樣去生活,那麼不論你們現在對我許下多少諾言,也無法告慰我的亡靈。」說完他便起身去洗浴了。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個傍晚,在蘇格拉底即將處死的那天晚上,只見他衣衫襤褸,散發赤足,而面容卻鎮定自若。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兒打發開,而去同他的學生斐多、西米亞斯、西帕斯、克里同等談論靈魂永生的問題。不久,獄卒走了進來,說:「每當我傳令要犯人服毒酒時,他們都怨恨詛咒我,但我必須執行上級命令。你是這里許多犯人中最高尚的人,所以我想你決不會恨我,而只會去怨恨那些要處死你的人,我現在受命執行命令,願你少受些痛苦。別了,我的朋友。」說完淚流滿面,離開了牢房。蘇格拉底望著獄卒的背影說:「別了,朋友,我將按你說的去做。」然後他又掉轉頭來,和藹地對那些青年說:「真是個好人,自我入獄以來,他天天來看望我,有時還跟我談話,態度親切。現在他又為我流淚,多善良的人呀!克里同,你過來,如果毒酒已准備好,就馬上叫人去取來,否則請快點去調配。」克里同回答說:「據說有的犯人聽到要處決了,總千方百計拖延時間,為的是可以享受一頓豐盛的晚餐。請你別心急,還有時間呢!」這時蘇格拉底說:「誠然你說得對,那些人這樣做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延遲服毒酒就獲得了某些東西;但對我來說,推遲服毒酒時間並不能獲得什麼,相反,那樣吝惜生命而獲得一頓美餐的行為在我看來應當受到鄙視,去拿酒來吧。請尊重我的要求。」
到了這個時候,克里同只好用目光暗示在旁等候吩咐的小童,那個小孩就走到外面去了。一會兒,這個孩子又走了回來,並且領著一個人進來。這個進來的人手裡捧著一隻杯子,裡面盛的就是鴆,即毒葯。於是,隨時都可飲鴆就刑了。蘇格拉底對這個手裡捧著毒葯杯的人問道:「請你告訴我,我該怎樣做才行?」
那個人說:「你喝下這杯毒葯以後,只要不停地在這里走,如果感到兩腳逐漸沉重起來,而且越來越重,於是你就躺下來。這就表明毒葯已經生效了。」蘇格拉底鎮定自若,面不改色,他把裝有毒酒的杯子舉到胸口,平靜地說:「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將死,他們活下來,是誰的選擇好,只有天知道。」接過酒杯一飲而盡。在場的人無不為將失去這樣一位好友而悲泣。蘇格拉底見狀大為不悅,他說:「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呢?我為了避免這種場面才打發走家裡的人,常言道: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請大家堅強點!」蘇格拉底接著在室內踱了一會兒,說自己兩腿發麻,便躺了下來。送酒的人走過來摸了摸他的身體,覺得已沒有熱氣。他的最後遺言是:「克里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即葯神)一隻雞(意即要克里同代他祭奠葯神),記得替我還上這筆債。」 說完,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合上了眼,安靜地離開了人世。
蘇格拉底的哲學是同他的生活實踐融為一體的,而他個人的命運同雅典的命運是不可分的。他為了祖國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國則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貢獻,成全了他的哲學。蘇格拉底沒有絲毫的激憤、畏懼或是悲哀,而是依舊用他智慧的語調誠摯地奉勸著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還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給他一個完美的結局。
在古希臘,法律被視做城邦安全的基礎,具有女神般的尊嚴,可以說是城邦真正的保護神。在此神靈的保護下,古希臘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於法律。蘇格拉底認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們一致制定的協議,應該堅定不移地去執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協力,使城邦強大無比,嚴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強大的根本保證,他的價值遠遠高於個人的生命。
蘇格拉底還認為,法律同城邦一樣,都來源於神,是神定的原則。法律最初體現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規律,它純粹是一種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後來城邦頒布的法律稱為人定法。雖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樣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變性,但是,由於人定法來源於自然法,人們接受和服從人定法的指導就意味著人們接受和服從自然法的約束,也就是服從神的意志。一個城邦的理想狀態必須是人人從內心守法的狀態,這既是蘇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後慷慨以身殉法的內在動力。
蘇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處死刑之時仍大談「遵道德、重公義、法律至寶、法制為貴」,認為人生價值莫過於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蘇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識到道德理想的力量,並自覺、自願去實現它,即使為此獻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個悲劇,悲劇在於沖突雙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調和。於是蘇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軀托負起這個偉大的沖突,托負起自由人格的責任與使命。對蘇格拉底而言,他的事業就是他的精神,自覺,自願,自律從而自由的精神,通過他得到了光大。 蘇格拉底很喜歡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認為,一個人接受教育之後,不僅自身會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務,而且還能使別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據不同情況,對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對於遺傳條件優越而輕視學習的人,蘇格拉底告訴他們,越是稟賦好的人越要受教育。這好比烈性而桀驁不馴的良種馬,如果在小時候加以訓練,就會成為最有力、最驍勇的千里馬;否則,將始終是難以駕馭的駑馬。一個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堅強,就越容易犯罪。對於那些以財富自誇、認為不需要受教育、財富會成就他們的心願、給他們帶來幸福的人,蘇格拉底就教導他們,只有愚人才會這樣想。他指出,幸福不在於財富,而在於知識,在於對人類做出貢獻。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人們的尊敬。
據說,柏拉圖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歲的時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領袖,非常榮耀而瀟灑地面對眾多的人進行演講。按理說,一個青年人有這樣的理想,並非壞事。遺憾的是,格老孔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和才能都很欠缺。家裡人都明白他這是好高騖遠,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闖上講壇,弄得不好被人拖下來,落下笑柄。可是沒有一個人能說服他不要這么做。這件事被蘇格拉底知道了,鑒於和柏拉圖的關系,他決定開導開導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
一天,蘇格拉底看見格老孔迎面走來,老遠就喊;「喂,格老孔,聽說你決心做我們城邦的領袖,這是真的嗎?」為了使格老孔樂意聽自己的話,蘇格拉底故意裝出十分熱情的樣子,選擇了格老孔最感興趣的話題。
「是的。我的確是這樣想的,蘇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極了。如果人間真有什麼好事的話,這又是一樁好事了。因為,倘若你的目的能夠實現,你想有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你將能夠幫助你的朋友;為你的家庭揚名,為你的祖國增光;你的名聲在傳遍全城之後,還會傳遍整個希臘,甚至在異邦中享有盛名。那時,你無論到那裡去,都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果然,格老孔聽了這番話,大為高興,就停下來同蘇格拉底交談。
看到格老孔留下來,蘇格拉底接著說:「看來很明顯,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們的尊敬,你就必須對城邦有貢獻。」
「正像你所說的。」格老孔回答。
於是蘇格拉底請格老孔談談做貢獻的打算。正當格老孔思考的時候,蘇格拉底問他是不是首先讓城邦富裕起來,實現富裕的途徑是讓稅收增多。格老孔表示同意。蘇格拉底又問,稅收從何而來?總數多少?不足的補充來源是什麼?格老孔回答對這些問題沒有考慮過。之後,蘇格拉底又問他對治理國家所必須考慮的問題的看法,如削減開支、國防力量、防禦戰略、糧食供應等。格老孔要麼回答沒有考慮,要麼說不清楚,要麼推託這類事沒必要親自照管。
看到格老孔為難的樣子,蘇格拉底進一步開導他說,「國、家一理。國家人口多,一些問題確實很難說上來,但如果能幫助一家,就可以著手幫助更多的人家,你為什麼不從增進你叔父家的福利試一試呢?」
格老孔說:「只要叔父肯聽我的勸告,我一定能對他們有所幫助的。」
蘇格拉底笑了;「怎麼?你連叔父都說服不了,還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內的整個雅典人都聽你的勸嗎?年輕人,要當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個適得其反呀!看看現實,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贊揚的人都是些知識最廣博的人。反之,都是些最無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獲得盛名並受到人們的贊揚,就應當努力對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廣泛的知識。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勝過別人;當處理事務的時候,你也就會很容易地獲得你所期望的目標了。」
高傲的、一心想做領袖的格老孔被說服了。 古希臘有一位大學者,名叫蘇格拉底。一天,他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那正是收獲的季節,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後,就走進了麥地。
地里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以為最大的那一穗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突然,大家聽到了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鍾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他們回頭望瞭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著腦袋,似乎在為他們惋惜。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彷彿也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到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地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那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實實在在的。 從前,在希臘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名叫蘇格拉底。全國各地的年輕人都來投奔他,向他學習聰明智慧。他講了許多開心的事情。他講述的方式非常生動,所以聽的人都不感到厭煩。
一個夏天,他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鄰居都很納悶,這房子怎麼會使他滿意呢?
「您這么一個大人物,卻把自己的房子蓋成這么一個小盒子,有什麼道理嗎?」
「確實沒有什麼道理。」他說,「不過這個地方雖小,但是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將會認為自己是快樂的。」 蘇格拉底坐牢時,聽見隔壁牢房裡有個新來的犯人在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從未聽過。蘇格拉底急忙請求唱歌的獄友教他那首新歌。
監牢里的人都知道蘇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聽了他的請求,唱歌的囚犯很吃驚:「您不知道自己馬上就要被處決了嗎?」
「我當然知道。」蘇格拉底輕松地回答。
「那您為什麼還要學新歌呢?」獄友不解地問。
這位偉人回答說:「這樣我死的時候就多會一首歌。」
——摘自《環球時報》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是出了名的「妻管嚴」,他的太太十分厲害。
有一次,蘇格拉底的好友到他家做客,剛吃完飯,蘇格拉底的妻子就當著那個朋友的面,要求蘇格拉底幫她倒洗腳水。蘇格拉底覺得很掃面子,執意不肯。於是,他的妻子就非常生氣地跟他大吵大鬧。為免生事端,蘇格拉底就和他的朋友一起離開,下樓出去,當他們剛走出樓門口時,他妻子突然將一盆洗腳水潑到了他的身上。場面十分尷尬。
好友在場,這使妻子騎在自己頭上已久的蘇格拉底不惱怒生氣,自然說不過去。但這位著名的哲學家就是與眾不同,他沒有同一般人一樣雄獅驚怒,而是以大度氣量,調侃戲謔地說了一句:「我早就知道,打雷過後一定要下雨。」輕松化解了當時的窘境,妻子和朋友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想必這名厲害的「惡妻」自「潑水事件」後,總該有所收斂了吧!
② 蘇格拉底的思想是什麼
心靈的轉向 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注重對自然本身的研究轉變到注重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但他們只停留在感性的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到蘇格拉底才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後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認為對於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蘇格拉底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恆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於己,研究自我。從蘇格拉底開始 ,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 靈魂不滅說 蘇格拉底關於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學家對於靈魂的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因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還不明確。到蘇格拉底才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產生與滅亡 ,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將精神和物質這樣明確對立起來,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人。 尋求事物的普遍定義 據亞里士多德記載,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倫理問題上求得普遍真理,開始為事物尋求定義。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恆的,不變的 。在柏拉圖早期對話中,討論的主題幾乎都是如何為倫理道德下定義的問題。蘇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定義,是真正的知識 ,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美的理念」、「正義的理念」。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蘇格拉底還進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哲學只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研究,為以後的唯心主義哲學開辟了道路。
③ 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有何不同
中國的傳統哲學的主導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經典的學院派哲學的鼻祖則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將「集中於對物質與自然現象之理則的確定,轉入人生事務、道德問題及人論問題研究的哲學家」。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他們各自留下的分支龐雜的學派更像是樹根一樣,穿進了民族思想的最深處。從20 世紀下半葉開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國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幾乎同時誕生和發展的,兩者之間存在著共時的對應關系。根據這樣的認識,人們把孔子和蘇格拉底作為這兩個偉大文化傳統的代表人物,比較他們思想的異同。孔子和蘇格拉底由於社會背景、歷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使他們的哲學思想呈現出獨自的特點。本文擬從哲學角度來比較孔子和蘇格拉底。
人本主義在他們之前,古希臘和中國的哲學家所注重的都是對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為觀察和思辯的對象。當然,他們思索的「自然」並非我們現在所說的作為自然事物和現象總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運動變化的本性。脫離了人這一主體,顯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實際。現在在追溯西方哲學中人本主義思潮的源頭時,一般追溯到蘇格拉底。誠然,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例如赫拉克利特與德漠克利特,在他們的著作殘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蘇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學的創始者,是他使希臘哲學真正從自然哲學轉移到以研究人事為中心的方向上來。他所研究的對象,不再是自然哲學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關於人的問題,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認為,探討人的問題,不能用探測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單憑經驗觀察和邏輯分析,而是要根據人的意識活動,審視人的生活狀況來洞察人的特性。蘇格拉底開創了西方哲學對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認為哲學的目的不在於人世自然,而在於「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的哲學以道德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他所特別感興趣的題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麼」。他致力於發明一種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則,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義。他想要為人生行事立下一個合理的標准。這些都是關於人的本質的問題。孔子對於中國哲學傳統的首要貢獻,在於他率先在道德領域內自覺地確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發展的主流方向,並且對中國文化傳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從人的角度去探討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的地位的人,他發展了周初以來萌發的人本思想,創立了自己的關於人的學說體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體現了人本主義的思想。儒家的倫理思想一切本於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支配著宇宙和人倫的是同一種道德秩序。更進一步說,孔子的儒家哲學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實用人生哲學,他希望人們行「仁」、「義」、「忠」、「恕」、「克己」,把「大同」作為自己的理想。他把「禮壞樂崩」的根源視為人們在道德上的淪喪,故「復禮」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復禮」也就是「為仁」。孔子學說體系的核心是「仁」,它體現了孔子人的地位、價值和尊嚴的思想「仁」得內涵極為豐富,但其核心思想是「愛人」,這也是一種人本主義的思想。其作為一種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學的「律己」的要求,作為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准則,能使人們和諧相處無疑有一定的意義。為人之道,是孔子關於個體人格道德修養和完善的思想,它是人自身發展的根本,是實現人的最終目標的前提。
2. 至善理論在蘇格拉底之前,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家們主要是在認知領域內確立了理性精神,即試圖通過邏輯推理的理性認知,從蕪雜的自然現象中尋找宇宙萬物的普遍本原。而蘇格拉底開始了從自然哲學向人本哲學的轉型,試圖把希臘哲學從天上拉回人間,並且因此依據理性精神深入地探討了有關人、社會和倫理的各種問題。蘇格拉底的倫理學又可以說是探討善和至善的倫理學。他同意智者們提出的「哲學應當是人學」的觀念,認為哲學的目的不在於認識自然,而在於「認識你自己」。他的倫理學可以概括為三句話:諸德為一;美德即知識;作惡是由於無知。三句話的實質是:美德即知識。他肯定在具體的善之上存在著一般的普遍的善即至善。蘇格拉底認為:善、美德不論它們有多少種,不論如何不同,它們都有一種使它們成為美德的共同的本性;而要回答什麼是美德這一問題的人,最好是著眼於這種共同本性。蘇格拉底在尋找善的本性的同時,也看到具體的善惡是相對的。因為一切事物對它們適用的東西來說是善,對不適用的東西則是惡。由此,蘇格拉底看到問題的關鍵是要作出善惡大小的正確選擇,而這就需要技能和知識。這樣至善目的論演進為善即知識的命題。蘇格拉底進一步認為善與惡應該由理性來證明正確與否,只有善變成了知識,才能成為善。另外,蘇格拉底對事物本質的追問,教人以理性來「認識自己」的思路,標志著理性主義與情感主義的論爭已開始形成。把知識看成是道德的基礎,這是蘇格拉底倫理學的根本思想。孔於和蘇格拉底一樣,在他們倫理學思想體系中都有一種至高的追求,或者說所謂真理的存在。孔子反復強調了「仁」,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從人類的善性出發,發展出了一套最能符合人性、切合人情的倫理觀念。以仁為核心,孔子又提出了一系列人人都要遵守的道德原則。儒家以仁愛原則為核心的而構建的道德規范體系,其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除上述諸項外,儒家還提出了孝、悌、寬、敏、智、儉、敬、剛、毅等道德規范。在儒家的整個道德規范體系中,始終貫穿著「仁」的精神,可以說,儒家的一系列道德規范,都是圍繞著仁愛原則而展開的。仁愛作為儒家倫理的一股道德原則,其出發點是「親親之愛」,但又不限於親親之愛,而是從親親之愛出發,推己及人,把「愛人」推及到全體社會成員。在理想人格上,儒家認為達到至善就是要達到「內聖外王」。「哲學的主題是內聖外王之道,所以學哲學不單是要獲得這種知識,而是要養成這種人格。哲學不單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體驗它。」儒家的內聖外王就是《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按照儒家祖師孔子所確立的「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原則,不論是貴為天子,還是平民百姓,由於性相近,因此在後天均須以「修身」為本。在儒家看來,由於人的本性所決定,聖人必須加強德性修養,以此為基礎,將內聖發用於外便是外王。
3. 教育理論蘇格拉底和孔子在是一個哲學家的同時也是一個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不僅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人生的真諦和至上的哲理,也同時希望將這些哲理傳授給更多的人,孔子與蘇格拉底都同樣廣傳弟子,同時採用了一種相近的教導方式———對話式的啟發誘導弟子,以期望來改造社會,這使得他們都有了理想化的色彩。蘇格拉底對美德作了論述,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美德即知識。在他看來,要證明美德即知識,只需知識貫穿於一切美德之中;反之,一切美德都離不開知識,就說明了知識與美德的共同的性質。他認為教師的功能在於幫助學生助產知識,導引知識。教師的任務,並不是要臆造和傳播知識,而是做一個新生思想的「產婆」。真理存在每個人的心靈中,但並不是每一個人能在自己身上發現真理。教師就應採用對話或提問的方法,幫助學生發現存在於自我內心世界的真理,並將其導引出來。所以,他把這種方法稱為「精神助產術」。他自稱為「知識的助產士」,所以他的教學方法又稱為「產婆術」。產婆術包含兩個步驟:第一步是諷刺。在與學生談話中,他引導學生發現自己認識中的矛盾,懷疑自己原有的知識,迫使自己積極思索,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第二步是產婆術。在學生發現自己認識的混亂並在否定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引導他走上正確認識的道路,從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認識,形成概念。後來,他的思想被學生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繼承和發揚,倡導歸納法,啟發、誘導學生自我發現真理。近代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強調:「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孔子是最先也最多採用這種論說教育的先軀,整部《論語》就是孔子與其學生的對話。孔子認為人心本善,仁愛存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需要將它引發出來而已,「我欲仁斯仁之也」,因而他倡導啟發式教育。「啟發」一詞,是源於孔子《論語·述而》中的經典性論斷:「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強調了啟發教育的前提條件,學生「憤悱」的學習需求。啟發教育體現了內在動機性原則。同時,反映了學生學習主體性原則,即學生主動在先,教師啟發誘導在後。啟發教育的目的內容,在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培養探索的能力。朱熹在闡釋啟發的具體內容時強調:「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開其意是思維,達其辭是語言。思維和語言是互為表裡的,只有想得通,才能說得清。啟發學生思維成為啟發教育的實質內容。孔於也一再強調,只有學思結合,才能使知識增殖。因為思不是停留在知識的接受、保持的學習水平,而是將發現新知識,使知識增殖。啟發式作為教師的一種教法在教育理論、實踐中廣為流傳、應用。
4. 死亡哲學對於命運問題,有學者認為孔子採取的是迴避態度:「未知生,焉知死?」用今天的話說,生的道理,我們還不明白,怎麼可以懂得死呢?我國在殷商時就採取了崇拜天地的宗教。孔子信仰中國原始的天命現:天是人世間的主宰和人格神。孔子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他「畏天命」。但他並不迷信周時的卜卦。他對神鬼也是敬而遠之。在孔子看來,生與死的問題是不可以分開討論的,解開了一個,就自然解開了另一個。若要明白死,就必須先明白生。筆者認為,孔子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強調由生來考究死,其用心根本不是要人迴避死亡,而是在於避免把「知死」變成少數儒者予以窮究的純粹理論問題,而使之成為常人都應當努力體認且切實履行的問題。這可以看作是孔子死亡思想的社會品格和實踐品格的又一個重要特徵。但無論如何不能構成孔子不重視死亡、根本否認反對人生的心性體認路線的理論依據。而且,事實上,在這一方面,想來是對死亡本性甘心「無知」的蘇格拉底也有所不及的。蘇格拉底篤信靈魂不生、不死、不滅。但同樣認為自然是不可磨滅的,轉而強調對自身的思考,宿命思想即是蘇格拉底思考人自身的原因,也是他思考的一個結果。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把哲學看成是預習死的一種活動。自古希臘開始,西方哲學具有悠久的形而上學的傳統,即致力於尋求和建構某種精神性的宇宙本體,潛在的動機是為了使靈魂達到某種意義上的不死,以後基督教的死後得救也是受其影響。他們的不同也體現了東西方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人為什麼活?或者說,活著有什麼根據,什麼意義?這是一個人面對宇宙時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它要追問的是生命的終極根據和意義。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學本質上是靈魂哲學,是宗教。中國人思考的問題是:怎麼活?這是一個人面對他人時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它要追求的是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所以,中國的人生哲學本質上是道德哲學,是倫理。參考文獻:〔1〕王維雅,王維. 孔子與蘇格拉底啟發式教學法之比較〔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 年4 月.〔2〕馮友蘭. 中國哲學簡史〔M〕. 第14 頁〔3〕第斯多惠. 德國教師指南. 教育名言錄〔M〕. 第67 頁〔4〕劉震. 學記釋義〔M〕. 山東教育出版社,第53 頁〔5〕趙敦華. 孔子的「仁」和蘇格拉底的「德性」〔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年4 月〔6〕潘澤泉. 從思維的執守與超越層面管窺社會的發展———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 探求〔J〕.2003 年3 月〔7〕袁征. 美德是不是知識?———蘇格拉底和孔子教學法的比較研究. 廣東社會科學.1999 年6 月〔8〕張一平. 蘇格拉底與孔子———中西古典哲學人物比較〔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 年1 月
作者陸紅霞
④ 蘇格拉底提出了怎樣的思想主張
他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⑤ 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及主張
蘇格拉底與孔子的異同點 (1)相同點: a 所處時代相似:都處在奴隸社會轉型時期。 b 都關注人;版都重視權道德教育和個人素質。 c 都是教育家,影響後世。言論見於學生著作中。 (2)不同點: a 孔子主要觀點是仁和禮;克己復禮; 後者的主要觀點有「知德合一」;「認識你自己」。 b 孔子重視社會倫理道德,壓抑個性; 後者關注人的發展和價值,重視個人倫理道德。 c 從影響上看,孔子創立的儒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成為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後者開創了古希臘哲學的新方向,使哲學真正成為研究「人」的學問。 對不起,剩下就不懂了
⑥ 材料一體現了蘇格拉底的哪些思想主張
要研究蘇格拉底的哲學信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由於他完全沒有留下半點自己的著作,我們只能從 蘇格拉底素描
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記載中加以探索,然而他們兩人的記載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對於何者的記載更接近真相一直是爭論的話題。有些人認為蘇格拉底其實沒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會加以盤問每種信仰;在《理想國》中他發表的冗長理論其實是柏拉圖的想法。有些人主張他其實沒有半點自己的信仰和理論,但對此又有許多爭論,因為要從記載中區分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兩人的概念相當的困難,同時要解釋他們的概念又更為困難。也因此,要從柏拉圖和色諾芬等人的記載中尋找蘇格拉底的理念並不簡單--必須留意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蘇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反而更接近於這些記載者自己的看法。 從對話錄里得到的證據顯示蘇格拉底只有兩個導師:文法家普羅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奧提瑪(Diotima),狄奧提瑪教導了蘇格拉底有關愛的知識。一些對話錄也顯示出蘇格拉底曾受到了當時的思想家如巴門尼德和阿那克薩哥拉的影響,歷史記載通常也將這兩人視為是蘇格拉底的導師。古典歷史學者John Burnet主張蘇格拉底的主要導師是阿那克薩哥拉派的學者阿基勞斯(Archelaus),有關阿基勞斯的記載其實也是蘇格拉底自己的理論。而Eric A. Havelock則認為蘇格拉底與阿那克薩哥拉派的關系證明了他與柏拉圖的哲學理念差異。 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麼,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等問題,後人稱之為「自然哲學」。蘇格拉底認為再研究這些問題對拯救國家沒有什麼現實意義。出於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心,他轉而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如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怯懦;什麼是誠實,什麼是虛偽;什麼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什麼是國家,具有什麼品質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治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等等。後人稱蘇格拉底的哲學為「倫理哲學」。他為哲學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在哲學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 蘇格拉底沒有著作,他的兩位弟子色諾芬和柏拉圖,都給他寫過卷帙浩繁的記述但兩人敘述的非常不同。現在關於蘇格拉底的思想的了解絕大多數是來自他的弟子柏拉圖的《對話錄》,《對話錄》是以蘇格拉底和別人的對話為內容展開的,但也因此我們通常很難分清哪些 思想是蘇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圖的。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心靈的轉向
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注重對自然本身的研究轉變到注重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但他們只停留在感性的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到蘇格拉底才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後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認為對於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蘇格拉底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恆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於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認識你自己。從蘇格拉底開始 ,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
靈魂不滅說
蘇格拉底關於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學家對於靈魂的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因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還不明確。到蘇格拉底才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產生與滅亡 ,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將精神和物質這樣明確對立起來,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人。
尋求事物的普遍定義
據亞里士多德記載,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倫理問題上求得普遍真理,開始為事物尋求定義。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恆的,不變的 。在柏拉圖早期對話中,討論的主題幾乎都是如何為倫理道德下定義的問題。蘇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定義,是真正的知識 ,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美的理念」、「正義的理念」。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蘇格拉底還進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哲學只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研究,為以後的唯心主義哲學開辟了道路。
助產術和揭露矛盾的辯證法
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蘇格拉底承認他自己本來沒有知識,而他又要教授別人知識。這個矛盾,他是這樣解決的:這些知識並不是由他灌輸給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具有的;人們已在心上懷了「胎」,不過自己還不知道,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產生知識。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集中表現在他經常採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中,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學說中的矛盾,以動搖對方論證的基礎,指明對方的無知;在詰問中,蘇格拉底自己並不給予正面的、積極的回答,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 。這種方式一般被稱為「蘇格拉底的諷刺」。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是由愛利亞學派的邏輯推論和愛利亞的芝諾的反證法發展而來的。在蘇格拉底的諷刺的消極形式中存在著揭露矛盾的辯證思維的積極成果。蘇氏自比產婆,從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的方法,使對方逐漸了解自己的無知,而發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這種談話也有幾個特點:第一、談話是藉助於問答,以弄清對方的思路,使其自己發現真理。唯在談話進行中,蘇氏則偏重於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他只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度發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後由於不斷的詰詢,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在發問的過程中,蘇氏給予學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蘇格拉底反詰法(Socratic irony)。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最早的辯證法的形式。 從哲學思想的發展看,蘇格拉底提出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的區分,使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脫離了早期哲學的樸素狀態,進入更加成熟的階段;他將早期希臘哲學家們格言式的倫理思想提到了哲學的高度;他以邏輯辯論的方式啟發思想、揭露矛盾,以辯證思維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質 。這一切對哲學思維的發展都有貢獻。但是,他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開始了誇大主體和理性、誇大抽象思維,以哲學唯心主義的神話代替宗教神話的時代。
⑦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是什麼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心靈的轉向
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注重對自然本身的研究轉變到注重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但他們只停留在感性的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到蘇格拉底才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後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認為對於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蘇格拉底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恆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於己,研究自我。從蘇格拉底開始
,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
靈魂不滅說
蘇格拉底關於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學家對於靈魂的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因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還不明確。到蘇格拉底才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產生與滅亡
,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將精神和物質這樣明確對立起來,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人。
尋求事物的普遍定義
據亞里士多德記載,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倫理問題上求得普遍真理,開始為事物尋求定義。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恆的,不變的
。在柏拉圖早期對話中,討論的主題幾乎都是如何為倫理道德下定義的問題。蘇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定義,是真正的知識
,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美的理念」、「正義的理念」。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蘇格拉底還進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哲學只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研究,為以後的唯心主義哲學開辟了道路。
⑧ 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
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後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認為對於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
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蘇格拉底承認他自己本來沒有知識,而他又要教授別人知識。這個矛盾,他是這樣解決的:這些知識並不是由他灌輸給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具有的。
蘇格拉底建立了一種知識即道德的倫理思想體系,其中心是探討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各種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規范都是相對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絕對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識,才是人們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家,和其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他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
盡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因為擔心他逃亡後雅典將再沒有好的導師可以教育人們了。
⑨ 結合歷史知識簡述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其主張在當時有何積極意義
蘇格拉底主張「知識即美德」,致力於開啟民智,強調個體獨立思考的權利;商鞅則認為,只有使廣大人民愚昧無知、朴實忠厚,人民才不易結成強大的力量來對抗國家和君主.
⑩ 蘇格拉底的思想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心靈
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注重對自然本身的研究轉變到注重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但他們只停留在感性的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到蘇格拉底才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
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後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
2、靈魂
蘇格拉底關於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
3、真理
據亞里士多德記載,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倫理問題上求得普遍真理,開始為事物尋求定義。
4、辯證
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蘇格拉底承認他自己本來沒有知識,而他又要教授別人知識。
5、教育
蘇格拉底終生從事教育工作,具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並有自己的教育理論。但是他並沒有創辦自己的學校。
6、倫理
蘇格拉底建立了一種美德即知識的倫理思想體系,其中心是探討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
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各種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規范都是相對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絕對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識,才是人們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7、辯論
蘇格拉底經常和人辯論。辯論中他通過問答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人產生新思想。
8、治國
蘇格拉底主張專家治國論,他認為各行各業,乃至國家政權都應該讓經過訓練,有知識才乾的人來管理,而反對以抽簽選舉法實行的民主。
(10)歷史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是什麼擴展閱讀:
蘇格拉底的名言:
1、許多賽跑者失敗,都是失敗在最後幾步。
2、患難及困苦,是磨煉人格的最高學府。
3、對哲學家來說,死是最後的自我實現。是求之不得的事,因為它打開了通向真正知識的門。靈魂從肉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終於實現了光明的天國的視覺境界。
4、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斗。哲學家告訴我們,「為善至樂」的樂,乃是從道德中產生出來的。為理想而奮斗的人,必能獲得這種快樂,因為理想的本質就含有道德的價值。
5、有理智的教育和培養能帶來益處,而失去理智將帶來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