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資本主義形成的歷史條件是什麼意思

資本主義形成的歷史條件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1-03-05 00:53:47

㈠ 中國民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是什麼

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原因):
(1)、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使得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2)、外商企業刺激
(3)、洋務運動誘導
(4)、資本主義萌芽

㈡ 「資本主義」是什麼意思

資本主義(Capitalism)是資本屬於個人所擁有的經濟制度,以私有制為基礎。私有制是資本主義最主要的內容,沒有私有制就不能稱為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由封建社會發展過來。封建社會是地主將土地租給農民播種,租期內土地由農民掌控,但要定時向地主交地租和其它稅。資本主義改為農業工人到農業資本家的農場幹活,之後拿錢離開,不掌控土地。資本主義里資本家與工人之間是僱傭關系。

資本主義指資本主導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意義,並無准確定義,不同經濟學家有不同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制度,在這樣制度下絕大部分生產資料歸個人所有,並藉助僱傭勞動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價值。

創造的價值分為五部分:稅金、租金、利潤、勞動價值和企業家才能。資本主義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助貨幣在自由市場里流通。投資的決定由個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按照理性來假設在社會規則中獲取利潤最大化。

現在幾乎所有資本主義經濟體都是混合型經濟體,即綜合了自由市場、國家干預、某種程度上的經濟計劃的經濟體。資本主義要求不同資本對不同資源發揮各自作用和價值來推動社會發展。這一發展模式形成了資本家雇傭工人和白領進行生產的情況,

當代社會下資本主義公司股份制的實行使公司的股份被分配到大眾手中,這樣資本不斷的社會化,這一情況也不斷發展和改進,現今資本主義在不斷的社會化過程中進行自身進化和升華,使資本主義更有力的推動經濟市場的社會化。

(2)資本主義形成的歷史條件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經濟上,以私營經濟為主,沒有政府幹預或者政府幹預很少。政治上,資產階級政黨掌權,或實行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富裕,如從18世紀開始發展的西歐及美國,另一方是生產力低下,社會貧窮的國家,例如拉美諸國,鼓勵自由的市場經濟,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盡量少。

商品生產發展到很高的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變成了商品。

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剝削工人階級,生產的目的是創造利潤(用馬克思的表達式:生產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形成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㈢ 資本主義制度形成的歷史背景

第一節 資本主義的形成及以私有制為基礎的
商品經濟的矛盾
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
同以往其他社會的更替一樣,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也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也經歷了長期的過程。
(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
資本主義萌芽於14世紀末15世紀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現,其途徑有兩個:一是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來;二是從商人和高利貸者轉化而成。
(二)資本的原始積累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之後,其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15世紀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發現,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要求商品生產以更大的規模和更快的速度發展,這一任務只能靠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來實現。新興資產階級便開始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利用暴力手段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條件。
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貨幣資本迅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在西歐,資本原始積累開始於15世紀後30年,經過16世紀的高潮,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才告結束。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通過兩個途徑進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資本原始積累的事實表明,資產階級的發家史就是一部罪惡的掠奪史,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之後不斷發展和成熟,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力 的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對上層建築的徹底變革提出了強烈要求,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用資產階級政權取代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權。在地主階級同農民的矛盾極端尖銳,封建統治已被農民戰爭嚴重動搖的情況下,新興資產階級利用廣大農民和其他城鄉勞動者的力量,通過暴力手段,展開奪權斗爭。17世紀中期和18世紀後半期,英、法等國先後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復辟和反復辟的長期斗爭,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進而在資產階級政權的幫助下,實現了產業革命,機器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促進了社會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空前大發展,最終建立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的過程,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財富表現為一種驚人的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它的元素形式。因此,剖析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就自然成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的出發點。
(一)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
商品經濟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作為自然經濟的對立物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自然經濟是一種以自給自足為特徵的經濟形式。自然經濟以分散的、自給自足的家庭生產為基礎,生產規模狹小,社會分工低下,以使用價值為生產目的。這就決定了自然經濟是同社會生產力水平低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相適應的。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上,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水平都很低,社會分工極不發達,因此自然經濟是這些社會形態的基本經濟形式。
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商品經濟得以產生的歷史條件有兩個:一是社會分工的出現;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一切勞動產品所共有的屬性。使用價值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馬克思指出:「不論財富的社會的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的內容。」商品的使用價值,不是用來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過交換用來滿足別人的、社會的需要的。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決定商品交換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價值。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會屬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價值,但只有這種有用物品是勞動產品並作為商品時,它才具有價值。使用價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換,就是因為它們都具有價值。商品的價值在質上是相同的,因而它們可以相互比較。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商品的價值是勞動創造的,其實體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商品交換實際上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商品的價值在本質上體現了生產者之間的一定的社會關系。
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其對立性表現在: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獲得商品的價值,就必須放棄商品的使用價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價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價值。對於商品生產者而言,他生產商品並不是為了取得使用價值,而是為了取得價值,只是為了取得價值,才關心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只有將商品的使用價值讓渡給商品購買者,才能取得價值。其統一性表現在: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於使用價值之中。一種物品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就是無用之物,即使人們為它付出了大量的勞動,也沒有價值。一種物品盡管具有使用價值,但如果不是勞動產品,也沒有價值。
商品是勞動產品,生產商品的勞動可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的勞動,馬克思也稱之為有用勞動。抽象勞動是指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的體力和腦力消耗。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實體。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的兩種規定。任何一種勞動,一方面是特殊的具體勞動,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勞動,這就是勞動的二重性。正是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也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兩種勞動或兩次勞動,它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一的,是商品生產者的同一勞動過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另一方面,具體勞動所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勞動的自然屬性,而抽象勞動所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關系,它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三)價值量與價值規律
商品的價值包括質的規定與量的規定兩個方面。價值的質的規定回答的是價值的實體是什麼,價值的量的規定則回答價值的大小由什麼決定和怎樣決定。馬克思指出,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而勞動量則按照勞動時間來計量。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而只能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這里的「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是指勞動力的正常性質,即「勞動力在它被使用的專業中,必須具有在該專業占統治地位的平均的熟練程度、技巧和速度。……這種勞動力必須以通常的平均的緊張程度,以社會上通常的強度來耗費」。它意味著形成價值量的勞動力和生產條件都必須具有正常的性質。
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勞動生產率指的是勞動者生產使用價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用單位勞動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來測量,也可用單位產品中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測量。影響勞動生產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等。
商品的價值量同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有密切的關系。簡單勞動是指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的一般勞動者都能從事的勞動。復雜勞動是指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形成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復雜勞動等於自乘的或多倍的簡單勞動,也就是說,少量的復雜勞動等於多量的簡單勞動。在相同的勞動時間里,復雜勞動創造的價值大於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復雜勞動轉化為簡單勞動,不是商品生產者自覺計算出來的,而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發實現的。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形成價值規律。價值規律是貫穿於整個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它既支配商品生產,又支配商品流通。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在私人勞動產品的偶然的不斷變動的交換比例中,生產這些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起調節作用的自然規律強制地為自己開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頭上時重力定律強制地為自己開辟道路一樣。因此,價值量由勞動時間決定是一個隱藏在商品相對價值的表面運動後面的秘密。」在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價格圍繞商品的價值自發波動。由於供求關系變動的影響,商品價格總是時而高於價值,時而低於價值,不停地圍繞價值這個中心上下波動。從較長時間來看,價格高於價值的部分和價格低於價值的部分能夠相抵,商品的平均價格和價值是相一致的。
價值規律是在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中體現它的客觀要求和作用的。價值規律的作用表現在:
第一,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不論社會制度如何,為了進行生產和再生產,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個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都應該遵循一定的比例,否則就會造成某些部門發展過快,浪費社會資源,或某些部門發展過慢,不能滿足社會生產和消費的需要。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會勞動的客觀要求,是通過價值規律的自發作用實現的。
第二,自發地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社會價值進行交換的。那些勞動生產率較高、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的生產者,就可以獲得較多的收入,在競爭中就處於有利地位。反之,只能獲得較少的收入,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商品生產者為了獲得較多的利益,並在競爭中獲勝,必然要不斷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自發地調節社會收入的分配。在實際的生產活動中,生產同種商品的各個生產者,由於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不同,生產中實際耗費的勞動時間也不一樣。那些生產條件好、技術水平高的生產者,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耗費較少,仍按照較高的社會價值出賣,因而可以獲得較多的收入。相反,那些生產條件差、技術水平低的商品生產者,生產同種商品的個別勞動耗費較大,但還要按照社會價值出賣,所以不僅無利可圖,甚至可能虧本或破產。這樣,就調節了社會收入在不同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分配。
價值規律在對經濟活動進行自發調節時,必然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後果。其一,可能導致壟斷的發生,阻礙技術的進步。因為首先採用先進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辦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的商品生產者,為了保持其在競爭中的優勢,往往會限制技術的擴散,嚴守經營秘密,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技術的推廣和生產經營的普遍改善,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條件的生產者可能積累大量的財富,而一部分處於不利地位的生產者可能虧損甚至破產。其三,價值規律自發調節社會資源在社會生產各個部門的配置,可能出現比例失調的狀況,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時代,是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現在人類進入了21世紀,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社會經濟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面對新的情況,必須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根據變化了的實踐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前進。
第一,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對生產性勞動作出新的界定。由於所處的時代所決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重點考察的是物質生產部門,認為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才是生產性勞動並創造價值,而絕大部分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屬於非生產性勞動,不創造價值。在當今時代,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服務性勞動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生產性勞動應當包括大部分非物質生產領域的服務性勞動。因此,應當在理論上充分肯定服務性勞動也是創造價值的勞動,以利於推動第三產業更快的發展。
第二,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社會生產和價值創造中所起作用的認識。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於「總體工人」的論述中,對腦力勞動(包括科技人員和管理者的勞動)給予了肯定,認為這些勞動也是創造價值的勞動,但他重點研究的是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在當今社會,在科技創新和知識創新越來越重要的條件下,科技勞動和管理勞動等腦力勞動,不僅作為一般勞動在價值創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作為更高層次的復雜勞動創造的價值要大大高於簡單勞動。因此,應充分肯定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創造價值中付出的勞動,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們的勞動報酬與其勞動貢獻相對稱,以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三,深化對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產要素在財富和價值創造中作用的認識。應該堅持馬克思關於人的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一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同時,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產要素在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生產力發展、增加使用價值和價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科學技術本身並不能創造價值。但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可以使勞動對象的范圍更廣、性能更好,從而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科學技術還可以為人所掌握,而掌握了科學技術的人可以提高勞動效率,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所以,應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作用,把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擺到重要的位置。

第四,深化對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關系的認識。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范疇。價值創造屬於生產領域的問題,而價值分配是屬於分配領域的問題。價值創造是價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價值創造也就沒有價值分配;但價值分配又不僅僅取決於價值創造。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價值分配首先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的,體現一定的生產關系。有什麼樣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就有什麼樣的分配關系。

第二節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
一、勞動力成為商品與貨幣轉化為資本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經濟制度。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的形成是以勞動力成為商品為前提的。所以,認識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必須從理解勞動力成為商品人手。
(一)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的使用即勞動。人的勞動是任何社會進行生產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基本要素,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
勞動力成為商品,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勞動者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做自己的商品來支配;第二,勞動者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兩個條件,並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會後期發生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勞動力成為商品,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發展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新階段。在這一階段,資本家與工人的關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買賣關系,而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的僱傭勞動的關系。馬克思說,「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裡」。
二、資本主義所有制
資本家之所以能夠購買工人的勞動力,把工人變成雇傭工人,其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權
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具有根本意義的問題。所有制與所有權二者既有區別,也有密切的聯系。所有制是所有權的基礎,所有制的性質和特點只能從現實的生產關系的實際運動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從所有權出發去認識。所有制決定著所有權,所有權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態,它反映著經濟關系的意志關系。這種意志關系或者法的關系的性質在根本上是由這種經濟關系本身決定的。
(二)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本質
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在等價交換原則的掩蓋下,雇傭工人從事勞動,佔有雇傭工人的剩餘價值,這就是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實質。
三、生產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性動機,就是無休止地採取各種方法獲取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這樣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就是剩餘價值規律。馬克思指出:「生產剩餘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一)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和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作用
剩餘價值是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即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即價值增殖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物質資料生產過程,即勞動過程,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勞動過程是勞動者通過有目的的活動,即運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改變自然界的物質形態,創造出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的過程。由於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要素都被資本家所佔有,由此決定了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兩個特點:其一,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們的勞動隸屬於資本家;其二,勞動的成果或者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
價值增殖過程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主要方面。所謂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勞動力價值的補償這個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①價值形成過程既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的轉移過程,又是活勞動所創造新價值的過程。這兩重過程是以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為基礎的。在生產過程中,工人的具體勞動創造了新的使用價值,並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與此同時,工人的抽象勞動創造了新價值,即把生產過程中所支出的勞動凝結在新產品中。工人的勞動一方面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另一方面又創造了新價值,二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商品的總價值。②如果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剛好補償資本家所預付的勞動力價值,那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了這個一定點,就變成了價值增殖過程。馬克思指出:「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③在價值增殖過程中,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用於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餘勞動,用於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用於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叫必要勞動時間;用於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叫剩餘勞動時間。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產生的源泉。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並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餘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

㈣ 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的條件有哪些

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

1、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2、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

3、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

資本主義由封建社會發展過來。封建社會是地主將土地租給農民播種,租期內土地由農民掌控,但要定時向地主交地租和其它稅。資本主義改為農業工人到農業資本家的農場幹活,之後拿錢離開,不掌控土地。資本主義里資本家與工人之間是僱傭關系。

資本主義指資本主導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意義,並無准確定義,不同經濟學家有不同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制度,在這樣制度下絕大部分生產資料歸個人所有,並藉助僱傭勞動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價值。

(4)資本主義形成的歷史條件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其必然性主要表現在:

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部的局部調整和局部質變,只有緩和基本矛盾的作用,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而生產社會化的本性,就是要求生產資料佔有的社會化,即要求建立與社會化大生產的本質要求相適應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2、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其被社會主義取代准備了物質條件。

(1)首先是生產的全面社會化,表現在:壟斷造成了巨大的生產單位,使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的生產經營突破地區、國家的限制,可對一國甚至世界市場、原料來源作出規劃;壟斷使科學技術研究由分散的個人事業轉為社會事業;國際壟斷同盟使生產和經營超出一國范圍。

(2)其次是生產管理日益社會化,表現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日益由董事會和經理人員組成的社會機構來執行;銀行成了全國性甚至世界性的產品的生產與分配的計算機關;國家干預經濟的程度也在發展。

(3)再次是資本日益採取社會化形式,國家壟斷組織使資本社會化發展到資本主義限度內的頂點。

㈤ 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你好復:

1、 生產技術的提高(制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根本原因)

2、 社會分工的擴大

·生產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手工業專業化加強,手工業行業內部的分工越來越細;

·新的手工業部門不斷出現,家庭手工業與農業進一步分離,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

分工以及與其相對而並存的「協作」,對於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3、 經濟結構的變化:有特色的工業中心和農業區的形成

4、 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與國內外市場的形成和擴大

商業、銀行金融業的興盛

國內外市場的形成

城鎮的繁榮

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是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必要條件。生產技術的進步,是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的基礎;而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國內外商品市場的出現,則是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的重要標志。

5、 貨幣地租加速了農民的兩極分化,農本經濟發展質的變化。

㈥ 資本主義的生產條件是什麼

資本主義的生產條件有以下幾點:
1.生產技術的提高(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版義萌芽產生的根權本原因)
2.社會分工的擴大
2.1生產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手工業專業化加強,手工業行業內部的分工越來越細;
2.2新的手工業部門不斷出現,家庭手工業與農業進一步分離,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分工以及與其相對而並存的「協作」,對於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3.經濟結構的變化:有特色的工業中心和農業區的形成
4.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與國內外市場的形成和擴大
4.1商業、銀行金融業的興盛
4.2國內外市場的形成
4.3城鎮的繁榮
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是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必要條件.生產技術的進步,是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的基礎;而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國內外商品市場的出現,則是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的重要標志.
5.貨幣地租加速了農民的兩極分化,農本經濟發展質的變化.

㈦ 資本主義產生的前提條件有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的歷史條件: 經濟條件:隨著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回的各種弊端日益暴露.答 階級條件:19世紀三四十年代,工人運動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 思想條件: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三大理論來源). 實踐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參與並總結工人運動經驗.在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中,最基本的也就是最根本的條件是工業革命深入發展,資本主義弊端暴露.
故選A.

㈧ 資本主義形成的歷史條件

★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原因):
(1)、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使得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2)、外商企業刺激
(3)、洋務運動誘導
(4)、資本主義萌芽

㈨ 資本主義是怎樣產生並發展的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於封建社會內部。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使資本主義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

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基本條件是:

一方面,產生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

另一方面,巨額的貨幣和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轉化為資本。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強制地使勞動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而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全部過程的基礎。其產生的途徑有兩個:

一是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來;

二是從商人和高利貸者轉化而成。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剝奪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歷史在不同國家帶有不同的特點,經歷不同的階段。

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權、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力量不斷壯大,為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條件。荷蘭在16世紀末,英國在17世紀中葉,法國在18世紀末,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在19世紀中葉,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變革了封建制度,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的生產方式掃清了道路。

資本主義經濟是經過工業革命,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以後最終確立的。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擴大了許多倍,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由於在工場內部實行勞動分工,比資本主義初期實行簡單協作的手工業,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到18世紀,在英國等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裡,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越來越同工場手工業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生矛盾。資本家為了在競爭中獲取更多的利潤,要求進一步改進生產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誕生的機器大工業,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已經建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的階級結構。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於生產,促進了生產力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擴展到一切生產部門,同時也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國傢具有共同的規律並帶來類似的後果,但是各個國家由於具體的歷史條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點。

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還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簡單商品生產已經包含著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萌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這種無政府狀態推向極端。

大工業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資本家之間的斗爭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資本家為了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同時也在競爭規律的支配下,竭力應用科學技術的成果,不斷改進機器,加強自己企業中社會化生產所具有的組織性,其結果是不斷加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

資本主義大工業巨大的擴張遇到了資本主義佔有所造成的市場相對狹小的限制,社會化生產所必需的客觀比例遇到了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破壞,沖突便成為不可避免。1825年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爆發,就是這種沖突的突出表現。在危機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部機構在自己創造的生產力的壓力下失靈了。

周期性經濟危機表明,社會生產力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性質。生產力的這種反抗,迫使資本家階級不得不在資本關系內部可能的限度內,部分地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性質。

由資本集中而產生的股份公司、壟斷組織以及國家佔有就是這種趨勢的表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它的最高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9)資本主義形成的歷史條件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初,大資產階級包括包稅人、軍火供應者、國家特許公司的重要股東。他們與封建專制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部分人不願意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只希望通過改革限制一下君主的權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及消除舊制度的某些弊害。一般而言,大資產階級就是不僅掌握雄厚的經濟實力而且控制一部分政治大權的資產階級。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大資產階級往往是從「買辦」開始起家的。「買辦」一詞來源於葡萄牙文Comprador的音譯,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替外國資本家在本國市場上服務的中間人和經理人,他們與封建統治階級和外國資本主義有密切的聯系,並通過出賣民族利益聚積起十分龐大的經濟和政治勢力,最終發展為官僚資產階級,例如中國的四大家族。

在法國,中等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中等商人和海運者,他們擁有較強的經濟力量,採用大機器生產,生產規模大,對工人剝削程度深。但是他們與政治權利無緣,自己的利益經常得不到保障,生產上受封建統治者阻礙和大資產階級的控制,所以他們意識到封建制度是自己發展的障礙,政治上要求徹底廢除封建土地關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中等資產階級就是民族資產階級,如早期資本家陳啟源、朱其昂等人。他們在生產中艱難起家,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在完成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任務中,他們屬於革命階級,但是革命中又具有兩面性。解放後,通過社會主義改造,這個階級被轉化為社會主義的勞動者。

閱讀全文

與資本主義形成的歷史條件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