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朝代因為什麼更替

歷史朝代因為什麼更替

發布時間:2021-03-05 00:51:27

① 以史為鑒:為什麼會有朝代更替

古代中國是個朝代更換頻繁的國度,除了宋是亡於異族侵略,其他大大小小的王朝大多是亡於自身的分崩離析。短的壽命只有幾十年甚至更短(秦十五年),長的即使強盛一時如漢、唐、明、清,國柞亦無非兩三百年之久(漢分東西,各有兩百多,合做一起,則有400多年)。相交西方一個國家能生存上千年的歷史,中國王朝更替算得上是頻繁的。面對這個現實,其中必有了些必然的規律,以我粗淺的歷史知識分析看來,這個規律是由於中華封建體制的自身局限和約束,而其的背後,則是中國所處地理位置和天文氣候所導致的一種適應統治制度的悲劇。

如果打開一張中國地圖並以天文和地理愛好者的觀點來看,中國適於發展農業。而中華體制的根本就是農業,中華民族本身即是農耕民族。直到今天,農民仍然占人口的大多數,中國仍然是農民的王國,國民是農民的心態。誰要是脫離了農民的特性,實際上就脫離佔中國大多數人口的群體。歷朝歷代,大多以農為本,重農輕商。中國古代之皇帝,如果要維持其正統地位,主持祭天和重視農業是維持其神聖不可侵犯形象的重要保證。皇帝自稱天子,也就是天的兒子。其的稱呼很有深意。比如為什麼皇帝不自稱是某個具體的神的兒子,是救星,是彌撒亞,或者乾脆自稱就是某個大神的轉世而偏要說是虛無縹緲的天的兒子呢?對於農民來說,天,也就是氣候時節是最為重要的東西。其關繫到農民生活作息,播種時節,當年收成。所以,天是農民的圖騰,是農民的精神支柱。皇帝作為天的兒子,是廣大農民兄弟的頂膜禮拜的文化正統,帶有其統治的必然和正確性。中國古代皇帝最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制定每年的年歷,我們稱之為農歷的東西,來指導全國農民的耕種作息。如果計算失誤,就會影響當年收成,嚴重的,會造成其權威的喪失、統治的崩潰。清朝的時候,中國古代相傳的占星術由於時代的變遷和資料的流失,與實際節氣已有了相當的誤差。於是康熙大帝採用西方傳教士的計算方法,精確制定了每年的年歷,奠定了其是天的代表的地位,維護了其的統治。皇家制定年歷的傳統反映到現在,就是俗語中把買年歷稱之為買「皇歷」。

在中國以農為本的經濟基礎下,我們再來看中國其他重要天文地理因素。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我們的母親河是黃河。黃河是含沙量極大的河流,其在養育了中華民族的同時也帶給了中華民族深重的災難。整個黃河流域,如果沒有一個統一有效的指揮中樞,以古代落後的生產水平,實在難以抵禦黃河的改道和決堤。從氣候上看,中國算不上是風調雨順。到公元1911年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的滅亡,中國有案可查官方紀錄水災1621次,旱災1392次,自有記錄開始平均每年災害達1.4次之多。從規模上每三年往往大旱,五年又有大洪水,這是中國氣候的一個普遍規律。其直接影響了王朝的興衰成敗。比如最為倒霉的明,趕上人類歷史上最近一次小冰河時期,北方連年乾旱,終於釀成了流民大起義。每年的自然災害,一旦發生,受災地區人民流離失所,慘狀不忍一一述明。用現代的話說,那是每天都在死人。古代交通運輸不發達。即使在20世紀上半葉,抗戰時期從國外每進口一架飛機,就要損失一架飛機。雖然是戰爭年代所致,古時狀況卻更為慘烈。漢武帝時24石糧草,運到前線時只剩1石。在煬帝開挖大運河前,從南方調集物資賑災,一車的稻穀,運到北方往往所剩無幾,古人號稱只剩一粒。雖有誇張,但也證明了損耗之大。正是在這種客觀條件下,中國迫切需要一個統一的強權中央大政府。唯有如此,中國才能有效組織起足夠的人力物力,發展水利,抵抗自然災害,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強盛,社會才能發展。中國之所以能屢屢消化外來民族的入侵,雖多次四分五裂卻最終走向統一,不是因為什麼中華文明之精髓——那是後話,而是中國自然條件需要中國統一,唯有統一才能發展,才能走向強盛。分裂對國人來說,沒有出路,歷史證明那是死路,對誰都沒有好處。

基於以上兩點,中國社會體制,必然是建立在適應中國本身農業經濟的基礎上。中國國家之強盛,取決於中央集權程度,取決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製程度,說白點,是取決於對分散在五湖四海廣大農民的控製程度和中央自身的權威。中國最初的龐大制度的締造者,採用了中央直接向農民收稅的制度。國家首腦機關精簡,高高在上,直接面對龐大的農民階級。這一制度在後代不斷改進和完善,但總體方向不變。評論中國古代王朝是否強大,不是看他對外打了多少勝仗,也不是看國內老百姓是否安居樂業,這些都是果,真正的因是中央對地方的控製程度有多大,中央是否有能力把盡可能多的農民納入到國家戶籍制度中來(莫要笑,這個國之根本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古代中國地廣人稀,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固然不存在,但是獨立於中央財政逃避賦役的小自耕農卻不少。有些甚至是「合法」的,比如出家當和尚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古代皇帝後來搞滅佛運動,可不是無緣無故某個皇帝大腿一拍靈機一動想出來的,實在是當和尚的人多了,危害實在太大了)。如果離開了這個前提,中央就會積貧積弱,對外戰爭無法組織起足夠的人力物力,對內就無法應付連年不斷的自然災害。長久以往,中央威權受到損害,法令不行,滅亡指日可待。

了解到中國制度的根本,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制度為什麼總是要在幾百年內走一個輪回。前面說了,中央的強大在於對農民的控制。那對於農民自身來說怎麼樣呢?首先農民需要溫飽,起碼要能活下去,否則農民會變成流賊,反過來破壞中央的威權和社會的穩定。為了維持中央的法令,中央就要調動人力物力加以剿滅,從而更多的農民加重負擔,破產,變成流賊,於是中央再鎮壓。這個過程是個U型,即中央加大威嚴,流賊被剿滅,情況好轉;但一旦過了拐點,中央壓力越大,農民造反的越多,社會反而更不穩定。這個拐點一旦出現,反逆就很困難,國家很快走向滅亡。再以明朝為例,崇禎的時候,農民的負擔到了這么一個程度:農民把地契往地上一扔,有人過來撿了,農民便如釋重負地說:地是你的了,你來種吧。這樣的場景,明怎麼能夠不亡。其次,農民需要土地。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古代社會以農為首,農民失去了土地,「轉業」的機會不大,很容易就導致生存和溫飽問題。為此農民就要人身依附於當地土豪,以換取生存的權利。這是中央失去對農民直接控制的開端。當地方土地兼並到一定程度,已是尾大不掉,中央法令不行,中央難以調動足夠人力物力,於是對外難以抗辱,對內難以治世,原來統治走向分崩離析,強大的地方取代中央,開始新一輪的輪回。所以,在每個新王朝出現的時候,往往先均田,讓農民有土地;然後定下一定的賦稅,這個賦稅能夠讓農民休養生息,於是國力迅速增強,在開國50年後達到一個頂峰。

好,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看這個制度又是怎麼讓一個強大的國家走向沒落。中國土地遼闊,這個決定了中央需要一套龐大的官僚體系來維持其對農民的直接控制。前面說過,農民需要溫飽,農民需要土地。然而這個制度本身不能保障農民這兩點基本需求。根據李悝的計算方式,中國古代一般土地稅為收成的15分之一,另加每人約4%的人頭稅,此外成年男子需每年赴勞役3日,不足的以錢代役。從數字上看不能說重,實際情況卻並不如此。因為計稅按人頭算,即是你只有薄田五畝,而撇開上述的數額,農民另需承擔當地祭祀、搭橋修路等公益集資。另外田分上中下等,而農民除了耕種自家田外,往往還要承擔中央的公田(俗稱九田制)。在現實運作中,一旦有官吏剋扣盤剝農民的情況出現,農民的實際負擔就將達到生產滿額甚至更多。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只能供養一個人,即中央的官吏。如果他同時要直接向地方繳稅,那他必不能再向中央交足規定的數額。在朝代初期,官員精簡,地方勢力薄弱,這些都不是問題。然而隨著國力的上升,能夠贍養的官員數增多,官僚機構隨即龐大。時過境遷,土地開始走向集中(古時土地國家所有,死後歸還國家。但是有部分田地可以繼承):原有的土地被再次分配,在穩定的社會發展情況下,從經濟角度講,集中顯然優於分散耕種。於是農民失去土地,依附地方。因為他已經開始向地方直接負責,所以農民面臨著兩難境地:要麼只向地方繳稅以獲得生存,要麼同時供養中央和地方而失去溫飽。如果中央本來控制力不強,農民容易選擇前者,中央機構逐漸失靈,為了收到足夠的賦稅中央加壓,更多的農民投向地方,中央更加衰落,國家走向分裂;國家控制很強,農民不得不同時向雙方繳稅,農民不堪重負,變成流民,生產力被破壞,就會重復我先前論述過的惡性循環,國家最終耗盡國力,再次走向滅亡。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社會因出於適應自然條件需要而採用的中央集權直接征稅的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朝代更替頻繁的重要原因。

② 怎麼學好歷史朝代更替的原因是啥

一.運用一些方法幫助記憶。

這個方法較為常見。大家熟知的,如口訣記憶法。我們學習中國古代史,朝代的更替十分頻繁。多至幾百年,少至幾十年。對於初學歷史的同學,要准確迅速地熟記比較困難。所以「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紛紛,秦漢三國兩晉統,南北兩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加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便應運而生。這個口訣把歷朝名稱歸在一起,編成順口溜,既生動有便於記憶。不僅口訣記憶法,歌謠、諧音記憶法亦十分簡單。「建造房屋,半工(弓箭)半宿(粟)」哈哈,你們還記得這是什麼時期的人嗎?不錯,就是母性氏族公社時的半坡原始居民。

這種方法的另一個好處是——沒有門戶之見,運用科目較多。比如,地理中的「兩廣兩湖兩河山,五江(疆)二寧青陝甘,雲貴西四北上天,重內台海福吉安,香港澳門回歸歡。」這就是我們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都記住了吧。

記憶重在理解,同學們可以自己發揮想像,盡情思索。數字、形象等記憶法也不錯哦。

二.善於提問題。

俗話說:「學問,學問,有學,必然有問。」在學習歷史時,同學們遇到問題,一定要敢於且善於問。在你問時,老師會根據你的問題,知道你知識的薄弱環節,並告訴你理解的方法。這點很重要,切記,切記。

三.學會歸納。

可別小看這「歸納」兩字,我們每學一個知識,如能結合以前學過的類似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加深以前的知識,且能幫助你盡快記住

現在的新知識。這也就是老師上新課時都要復習以前的知識的原因。

舉個例子:在商朝時,我們知道出現了甲骨文。其數量為3500-4500字;而到漢朝時,楊雄的《訓摹篇》收錄了2040個字;許慎的《說文解字》收錄了9553個字……清朝時,張玉書等編著的《康熙字典》收錄了47035字。同樣是漢字,每個朝代都不一樣,在我們每學一個新的知識點時,把它們融會貫通。這樣,就記憶深刻了。

學歷史的方法有很多,且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你們也可以把你們的方法告訴我呀。

學史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朝代更替的原因是 盛極而衰

③ 為什麼中國古代會出現朝代的不斷更替,主要原因是什麼

土地和人口承載力的問題。
當一個國家開始的時候,因為經過戰亂,人口大幅度內降低,人口少而土地多,這容個時候,不用怎麼管理,只要不對百姓太苛刻,國家就會得到快速發展。
當幾十年後,人口和土地達到平衡,國家進入繁榮的頂點。然後隨著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兼並,土地漸漸無法養活如此多的人口,於是國家的各種問題開始暴露,最終沒有土地的人民會在各種起義中推翻原有的政權。
而經過起義和戰亂,人口大量減少,土地大量荒蕪,又成為了人少地多的情況,新一輪的輪回,又將展開。

④ 歷史朝代更替的主要原因

你的問題,我不能回答,我看不懂你說的。
我可以打個比方,一個國家比版作一台機器,
一個人權比作他上邊的一個螺絲釘。
假設這台機器是新的,那麼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當過了多少年之後,機器因為磨損不好使了
怎麼吧,捨不得仍啊,那就修修,這兒動動,
那兒拆拆,更新該換的部分,這時機器雖然不如從前,但還能運轉。機器不能總是換啊,有一天
他真的壞了,我也煩了,心一橫它被人扔了。
我知道機器註定是要被扔掉的,就像一個國家,王朝註定要被取代的,那是歷史規則決定的。
有時回想唐帝國的繁榮昌盛,萬國來朝,何其
盛也,到底那是過去的事兒。
興盛,衰亡到底還是有一定規律的,像羅馬帝國
蒙古帝國,西班牙,英國,德國,蘇聯都被碾碎在歷史中。我相信一個強國,是有一定的基因的
比如他需要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
文化軟實力,還有堅持道義,使別國信服。

⑤ 朝代更替的原因是什麼詳細講一講

王朝更替原因及啟示

除古代中國外,全球其他地區的王朝覆滅後往往意味著人種、文化、宗教的更替,古羅馬、印度、拜占庭等都是如此。但中國的王朝卻僅僅意味著座天下者的不同,其它一切照舊。這使中國文明獲得了使西方史家十分稱奇的連續性。使中國文明連續不斷的原因是很多的,有制度、文字、宗教等方面的因素。但我認為最根本的一條則是漢人很早就在東亞大陸上確立了人口、文化方面的絕對優勢。沒有這些優勢,中國像西羅馬帝國這樣早早徹底覆滅不是不可以想像。
中國文明的的另一特點是具體王朝的年限較短。少的只有數十年,如秦、隋等;多也不超過三百年,如漢、唐、宋、明等。這與西羅馬立國近千年,拜占庭帝國享國近千年相比實在顯得太短。可見,中國文明總體連續性的另一面是頻率較高的周期性振盪。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會帶來生靈塗炭,社會文化、經濟則隨之遭到嚴重破壞,有時甚至於因此遭到外族的奴役。在沒有過於強大的敵國外患的古代,這種周期性的變亂還不至於有亡族、亡文化之禍,但在號稱「新戰國」的今天,再發生這樣的變亂,則其後果是難以想像的。
中國文明的總體連續性與周期性的振盪有什麼關系嗎?兩者是互為因果的嗎?以後的中國能在繼續保持文明連續性的同時避免振盪或者減輕振盪的烈度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搞清這種周期性的振盪是如何產生的。其實類似的問題前人也問過。黃炎培曾問過毛澤東:「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許多許多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律的支配力……「黃炎培還指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但都沒能跳出這一周期率。他問毛澤東有什麼方法跳出這一周期率?對此,毛澤東回答是:「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顯然,毛澤東認為腐敗是造成王朝衰敗的根源,而民主是扼制腐敗的良方。毛澤東的回答真的找到了問題的實質了嗎?我看卻未必然。因為腐敗是中西共有現象,而周期性動盪則是中國的特有現象,共有現象顯然不能成為特有現象的原因。那麼,這一問題的本質到底何在呢?
其實只要大家翻翻中國史書,就可以觀察到這樣的一個現象:中國歷代王朝的中晚期總伴有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秦之陳勝、吳廣,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唐之黃巢,明之李自成、張獻忠等。而這些農民軍的主力幾乎都是流民。什麼是流民?流民就是衣食無著被迫流亡的人。當一個人的基本生存條件能得到滿足時,起來與社會既成秩序作殊死對抗的可能是很少的。而王朝的中晚期有這么大的流民隊伍出現,顯然是有相當一部分民眾的生計成了問題。我們可以證明在中國古代專制體制之下,大規模流民的產生是必然的。因為傳統中國一向崇尚多子多福,人口的自然增長幾不能節制。按徐光啟等的研究,在承平年代,大概每三十年人口就會倍增。而在特定的生產力條件下,全國的可耕地有限,糧食生產總有個極限。當全國人口數超過全國土地的極限供養人口時,流民的出現將不可避免。這與腐敗、土地兼並及社會制度都無必然聯系,只要耕地不能增加,人口增長速度不減,生產力不能進步,這問題始終會產生。可以作為上述理論佐證的是中國人口史上有一個現象:幾乎每一個皇朝由盛由衰拐點也是該王朝的人口高點。如西漢平帝時全國人口達到西漢的最高點6000萬,隨後則有王莽篡位及改制以及後的綠林、赤眉大起義;如唐天寶年間全國人口數達到8000萬,隨後就出現「安史之亂」,如國泰民安,恐怕不會有這么多人跟著胡兒安祿山作亂;17世紀初(明朝的後期)中國實際人口達到破天荒的2億之巨,隨後就有李自成、張獻忠的大起義;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國人口達到了4.3 億,隨後就有太平天國大起義。中國歷代王朝的最高人口數為什麼會增加,這顯然與耕地面積的增加、農業技術的進步有關,但就是這樣,在特定時代,可養活人口總有個上限。①從以上的事實可以看出:一些所謂「盛世」的末期人口數實際上已超過當時王朝所能承受的極限,而一些風吹草動般的事件如兵變、外患、自然災難都會成為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⑥ 朝代更替的原因是什麼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無論一個朝代如何輝煌,總免不了被人代替,被另一個專王朝推翻,「家天屬下」繼承的封建制度,秦皇漢武的出色無法否認子孫後代的平庸。
土地的高度集中到再分配的過程,土地是經濟活動中的主要生產資料。土地兼並是封建主義不能規避的一個經濟現象,就像資本主義也不可避免「經濟危機」一樣,
歷史上各朝各代滅亡都因為土地高度的集中,失去土地的農民,遇到自然災害就爆發農民起義,推翻...
各個階級的矛盾,利益沖突

⑦ 朝代更替的原因

自秦漢以來,平均每200多年更替一個朝代,中間又插了兩段大動亂的時期。整體而言,中國歷史處在周期性的動盪和繁榮中,短周期約200年,長周期約1000年。

中國各朝代更迭的原因可總結為以下幾種類型:

1.外部原因: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威脅,自明末以來又有倭寇,清末則有西洋和東洋,後兩因素總體而言可忽略。
2.內部原因:
(1)外戚;(2)宦官;此二種類型大多體現為宮廷斗爭,繼承人斗爭;
(3)軍閥割據;
(4)農民起義;大多為飢民暴動,往往藉助宗教名義;農民起義的後果大多導致軍閥割據及外族入侵,極少會直接導致朝代更迭;

1.秦亡於宦官弄權,繼而農民起義,繼而軍閥割據;
2.西漢亡於外戚弄權,繼而農民起義,繼而軍閥割據;
3.東漢亡於外戚、宦官弄權,繼而農民起義,繼而軍閥割據;
4.三國、兩晉、南北朝:為第一個大動亂,大分裂時期:
- 西晉亡於外戚,繼而外族起義(時南匈奴已入關定居)
- 北方胡化,佛教在北中國大興,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石窟雕刻即在此期間;
5.隋唐,胡化漢人重新統一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大規模漢化,中原王朝(漢民族)重新獲得活力;
- 隋亡於農民起義;
- 安史之亂,胡化漢人(安祿山等)暴動,繼而唐陷入長期軍閥割據;
- 唐亡於農民起義,軍閥(有胡化漢人軍閥)割據;
- 唐大致對應西方所謂黑暗的中世紀時期,是時也正是伊斯蘭阿拉伯文化興起之時,阿拉伯文化保存並傳播了西方古典文化。阿拉伯帝國與唐在中亞有直接的接觸,751年夏天,高仙芝與阿拉伯軍大戰於中亞怛羅斯。
-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等因素,佛教文化逐步在其發祥地印度墮落,佛教在唐流行,但也受限制。
6.五代、兩宋、遼、金、西夏:此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動亂,大分裂時期:
-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其用意是要解決軍閥割據的問題;
- 宋時,文人地位提高,是中國文化的又一繁榮期,也是最後一繁榮期;
- 宋時,外戚宦官農民起義等問題不是很突出,但對強大的北方游牧民族王朝一直處於守勢,民族矛盾是宋時主要矛盾,並影響漢民族心態至今;
- 宋時,佛教進一步被限制,同時佛教在印度的根據地被阿拉伯人徹底滅亡,中國文化失去了主要外部交流對象——印度。
- 宋時,絲綢之路被阻隔,海上絲綢之路大興,並支撐宋,特別是南宋的經濟。(海上絲綢之路為回回所控制,中華民族從來不是航海民族)
- 北中國,遼、金、西夏均相當程度地漢化,但佛教較宋更盛;
7.元明清迄今
- 元為中國史上最大異數,最具世界性眼光,漢化最不徹底;
- 元滅於以宗教為號召的農民起義;
- 明初與帖木兒帝國同時代,明是相當內斂的朝代;
- 明初受困於北元,繼而宦官專政,繼而外族入侵(倭寇),繼而農民起義,繼而有軍閥割據之跡象,終亡於北方半游牧民族入侵;
- 清初平定北方的蒙古、阻俄羅斯東進、平定國內內亂,相對而言最少宦官和外戚專政,亦無軍閥割據。
- 鴉片戰爭始,清被西洋入侵削弱,繼而太平天國,繼而東洋入侵,繼而八國聯軍+義和團,亡於革命,繼而軍閥混戰,繼而農民起義。

總結:
a.宋以來,民族矛盾一直存在,元時有亡天下之憂,清末至今幾可說天下已亡。
b.解決朝代更迭問題,需加強皇權,解決農民民生,和加強國防。(1)加強皇權意味著削弱貴族豪強,建立文官制度,科舉制度等,思想的角度則是加強儒家;(2)解決農民問題,對應的是不斷變法的努力;(3)加強國防的手段有,修長城,以夷制夷和使用火器。但自倭寇,西洋自海上攻來,這些手段就不靈了。

⑧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是這說明了什麼

王朝更替原因及啟示
除古代中國外,全球其他地區的王朝覆滅後往往意味著人種、文化、宗教的更替,古羅馬、印度、拜占庭等都是如此。但中國的王朝卻僅僅意味著座天下者的不同,其它一切照舊。這使中國文明獲得了使西方史家十分稱奇的連續性。使中國文明連續不斷的原因是很多的,有制度、文字、宗教等方面的因素。但我認為最根本的一條則是漢人很早就在東亞大陸上確立了人口、文化方面的絕對優勢。沒有這些優勢,中國像西羅馬帝國這樣早早徹底覆滅不是不可以想像。
中國文明的的另一特點是具體王朝的年限較短。少的只有數十年,如秦、隋等;多也不超過三百年,如漢、唐、宋、明等。這與西羅馬立國近千年,拜占庭帝國享國近千年相比實在顯得太短。可見,中國文明總體連續性的另一面是頻率較高的周期性振盪。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會帶來生靈塗炭,社會文化、經濟則隨之遭到嚴重破壞,有時甚至於因此遭到外族的奴役。在沒有過於強大的敵國外患的古代,這種周期性的變亂還不至於有亡族、亡文化之禍,但在號稱「新戰國」的今天,再發生這樣的變亂,則其後果是難以想像的。
中國文明的總體連續性與周期性的振盪有什麼關系嗎?兩者是互為因果的嗎?以後的中國能在繼續保持文明連續性的同時避免振盪或者減輕振盪的烈度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搞清這種周期性的振盪是如何產生的。其實類似的問題前人也問過。黃炎培曾問過毛澤東:「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許多許多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律的支配力……「黃炎培還指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但都沒能跳出這一周期率。他問毛澤東有什麼方法跳出這一周期率?對此,毛澤東回答是:「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顯然,毛澤東認為腐敗是造成王朝衰敗的根源,而民主是扼制腐敗的良方。毛澤東的回答真的找到了問題的實質了嗎?我看卻未必然。因為腐敗是中西共有現象,而周期性動盪則是中國的特有現象,共有現象顯然不能成為特有現象的原因。那麼,這一問題的本質到底何在呢?
其實只要大家翻翻中國史書,就可以觀察到這樣的一個現象:中國歷代王朝的中晚期總伴有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秦之陳勝、吳廣,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唐之黃巢,明之李自成、張獻忠等。而這些農民軍的主力幾乎都是流民。什麼是流民?流民就是衣食無著被迫流亡的人。當一個人的基本生存條件能得到滿足時,起來與社會既成秩序作殊死對抗的可能是很少的。而王朝的中晚期有這么大的流民隊伍出現,顯然是有相當一部分民眾的生計成了問題。我們可以證明在中國古代專制體制之下,大規模流民的產生是必然的。因為傳統中國一向崇尚多子多福,人口的自然增長幾不能節制。按徐光啟等的研究,在承平年代,大概每三十年人口就會倍增。而在特定的生產力條件下,全國的可耕地有限,糧食生產總有個極限。當全國人口數超過全國土地的極限供養人口時,流民的出現將不可避免。這與腐敗、土地兼並及社會制度都無必然聯系,只要耕地不能增加,人口增長速度不減,生產力不能進步,這問題始終會產生。可以作為上述理論佐證的是中國人口史上有一個現象:幾乎每一個皇朝由盛由衰拐點也是該王朝的人口高點。如西漢平帝時全國人口達到西漢的最高點6000萬,隨後則有王莽篡位及改制以及後的綠林、赤眉大起義;如唐天寶年間全國人口數達到8000萬,隨後就出現「安史之亂」,如國泰民安,恐怕不會有這么多人跟著胡兒安祿山作亂;17世紀初(明朝的後期)中國實際人口達到破天荒的2億之巨,隨後就有李自成、張獻忠的大起義;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國人口達到了4.3 億,隨後就有太平天國大起義。中國歷代王朝的最高人口數為什麼會增加,這顯然與耕地面積的增加、農業技術的進步有關,但就是這樣,在特定時代,可養活人口總有個上限。①從以上的事實可以看出:一些所謂「盛世」的末期人口數實際上已超過當時王朝所能承受的極限,而一些風吹草動般的事件如兵變、外患、自然災難都會成為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展開剩餘90%
0

⑨ 中國歷史朝代更替

商滅來夏,原因:夏桀暴虐,政局動盪;源 關鍵人物:商湯 戰役:黃河流域戰役周滅商,原因:商紂殘暴,民不聊生; 關鍵人物:周武王姬發 戰役:牧野之戰秦結束諸侯割據,統一中國,原因:順應歷史人民渴望安定;關鍵人物:秦始皇嬴政 戰役:統一六國戰爭漢滅秦,原因:秦實行暴政 關鍵人物:項羽、劉邦 戰役:駭下戰役東漢之後,三國,兩晉,南北朝皆為動亂時期,朝代更替頻繁唐滅隋,原因:隋煬帝楊廣荒淫無道,民不聊生, 關鍵人物:李淵、李世民 戰役:領導隋末農民戰爭唐亡後,為五代十國宋取代北周,原因:北周王室衰弱 關鍵人物:趙匡胤 戰役:陳橋兵變元滅宋,原因:宋朝衰弱,鐵木真的對外戰爭,關鍵人物:鐵木真,忽必烈 戰役:元的對外戰爭明滅元,原因:元朝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暴政,關鍵人物:朱元璋,戰役:領導元末農民起義清滅明,原因:明朝社會黑暗,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攻陷北京,明亡,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關鍵人物:努爾哈赤、皇太極民國取代清,原因:清的腐朽統治,關鍵人物:孫中山,黃興等 戰役:辛亥革命

⑩ 為什麼朝代的更替是必然的

因為他們代表來的利益所決定的自
封建社會統治者都是代表少數人的利益,當利益矛盾沖突時,多數人就會推翻他

慈溪是對他的階級利益負責,不對中國人民利益負責,所以他不關心這些

我們國家的存在,在於能否讓人民吃飽飯,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會存在,什麼娛樂外敵住房都不會導致解體

閱讀全文

與歷史朝代因為什麼更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