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萬里長城是哪個朝代修建,有多少年
長城是人類歷究上持續修築時間最久的建築工程。它的修建,歷經春秋、戰國秦、漢、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遼、金及明代等10餘個朝代,持續近2000年的時間。
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楚國最早修築了防禦別國入侵的"楚方城"揭開了中國歷史上長城修建的帷幕。戰國時期,齊、魏、趙、秦、燕和中山等國也相繼修建了"諸侯互防長城"。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
秦統一後,廢棄了隔離各國的長城,將秦、趙、燕北部邊境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展和修繕,第一次形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余華里的長城,萬里長城由此出現。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同時,長城沿線還建造了大量敵台與烽火台,有效地提高了長城的防禦作戰能力和軍事通訊能力。
長城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統治者憑借長城,多次擊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為封建社會農業經濟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相對利平的生產環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望採納!
② 萬里長城多少年歷史
長城歷史:根據歷史記載,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周有餘。
[戰國長城] 戰國時期,楚國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
[秦朝長城]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朝長城]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明朝長城] 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明代建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禦北逃的元朝殘余勢力的進攻,命令修築長城。全部工程歷時二百年才完成。明長城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鴨綠江畔遼寧丹東虎山南麓,全長一萬二千餘華里。
萬里蜿蜒於中華大地的長城,以其無比宏偉的雄姿久聞於世。今天在「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號召下,許多地方已修繕一新,更加氣勢磅礴,成為我國名勝之首。它吸引著國內外成千上萬的遊人,以一覽長城為平生快事。凡到過長城的人,莫不嘆為觀止。
像巨龍般騰越在崇山峻嶺、沙漠戈壁的長城,是由城關、城牆、敵台、烽火台等構成的,是我國古代各地和各民族統治集團間的軍事防禦工程體系。它是兩三千年來,由各族人民反復多次修築而成的,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和堅強意志,成為我國古代文明中的一項光輝燦爛的瑰寶。長城內外各族人民在無數次斗爭和長期交往中,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為它們賦詩作畫,在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增添了許多優美動人的篇章與畫卷。
遠在公元前十一世紀,我國西周就有「城彼朔方」的記載。公元前七到三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吞並,形成群雄並立不斷混戰的局面,他們在自己的邊境,先後築起長城以自衛。如楚率先在南陽地區築方城數百里;齊則在山東從平陰到東海邊琅琊台築長城,又沿黃河故道築堤為城;中山、魏、韓、燕、趙、秦等國,各修築長城數百里至數千里。當時長城總長已上萬里,不過是分散各自獨立而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一方面拆毀諸國間的長城,另一方面為防北邊匈奴,又調動軍民上百萬人,命大將蒙恬督築長城,西起洮河沿黃河向東,再按原秦、趙、燕長城走向一直到遼東,綿亘萬余里,成為我國最早的萬里長城。
西漢時,北部的匈奴族更強盛,屢向南犯,漢朝除採取通好、和親及出擊等手段外,並著手大規模興築長城以固邊陲。除修繕秦長城外,西面更增築河西、玉門關、居延澤等長城。北出雁門,五原陰山,東循燕秦長城,從遼東到最西的玉門關,長達兩萬余里。並列亭西至樓蘭,北至臚朐(烏蘭巴托東北地區),規模遠逾秦代。東漢初北防鮮卑、西防羌戎,又在西漢長城以內,大興障塞堠塢,總長也達萬里以上。兩漢時期一北一南所築長城,是歷代規模最大的。
此後,北方各族逐漸進入華北、關中,直至中原,建立起北朝政權,形成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先後在黃河套以北東至遼西地區,修築了多重的長城,縱橫交錯,總長也上萬里。隋統一全國後,在黃河中上游由雲中經五原、榆林、寧夏至隴西,築長城四五千里,與北朝在東部的長城正好構成又一體系。
唐代國勢強盛,長城以北以西的各部族都歸附通好,因此未築長城,僅在陰山內建「受降城」三座,東西互距四百里,並連以城障;在甘肅西部復築瓜州故城。這時,東部的高麗為了防唐,在我國東北由扶余、開原、新賓至朝鮮大同江口築長城二千餘里。
朱、遼、金時期,華北的燕雲十六州盡歸契丹、河西已屬西夏、北宋只修治了雁門險阻。以後遼金相繼強盛,深入淮漢、以至江北,造成南宋偏安局面,再無力去修築長城。北方遼金政權卻因與蒙古和其他各族間的斗爭與矛盾,在今東北內蒙等地興築濠塹長城,總長也上萬里,稱明昌長城,俗稱成吉思汗邊牆。
明朝建立後,為防範元朝復辟及達旦、瓦刺、女真、吐蕃等族騷擾,在北方不斷修築長城,並且為抗擊外國入侵,在東南沿海要地也零星築了一些長城。明長城之多,是歷代之最。主要長城從鴨綠江邊的九連城到甘肅的嘉峪關,全長一萬五千餘里。在北京和山西偏關間,分成南北兩道長城。在許多地段上長城除主城牆大邊外,還有二邊、三邊、外邊、內邊、護邊等多道的城牆,如雁門關外有大石牆三道、小石牆二十三道。其中從山海關到嘉峪關間的一萬二千七百里的主長城保存較完善,特別是山海關到北京周圍,經戚繼光重新督築過的長城最為壯觀。
清朝初,在遼寧、吉林間築了有名的盛京邊牆(柳條邊),新舊邊牆總長2600餘里。對古長城也局部修繕了山海、居庸、雁門、嘉峪等關隘和長城的某些段落。中期以後就未再修繕了。
經歷了長久的歲月和人為的破壞之後,許多古長城已到了十分零落的程度。就是明長城也遭到許多損毀。但是,總長十幾萬里的中華巨龍,仍然是人類古代最巨大壯觀的工程。並且它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因險制塞、呈現著千姿百態、無一類同的奇麗景觀,體現了建築上的藝術才思。長城內外我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交往,終於突破人為的分割阻礙,已凝結成統一團結和睦友愛的中華民族大家庭。長城作為我們中華偉大文明古國的象徵,既是我們民族感到自豪、也為世界各地人民所嚮往,它將為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作出重大的貢獻。
③ 萬里長城距今有多久的歷史了
最早的秦長城距今已有2000餘年,最晚的明長城距今也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
一、秦代長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並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安全,秦始皇陸續採取了一系列國防建設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規模修建萬里長城。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後築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余里」的長城。自秦始皇築長城之後,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二、漢代長城
漢初,匈奴乘華夏戰亂,越過秦大將蒙恬所築長城,和漢帝國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對峙。由於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
程不識是駐守長城的名將,治軍嚴厲,只要他戍邊匈奴就不敢來犯。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秦、趙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
三、唐代長城
長久以來,「唐代無長城」在學術界已成定論,但唐代確實修過長城,不過與傳統意義上的「拒胡長城」不同,建築這條長城是為了統一戰爭。《新唐書·地理志》載:山西太谷縣「東南八十里馬嶺有長城,自平城至於魯口三百里,貞觀之年廢。」
唐長城遺址從馬陵關沿馬嶺向關上(即今社城鎮關上村西),由關上至榆社縣石源村,再至黃花溝,再至石會村、琵琶窯村、焦紅寺村一帶,最後至和順縣儀城。
四、明代長城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3)修萬里長城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期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④ 萬里長城有多少年歷史了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
1、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防禦就開始修了長城,戰國時的齊魏燕趙版秦等國都修了長城。
2、公權元214年,秦始皇首連秦趙燕長城,開始了萬里長城的開始。
3、漢武帝時期也修了長城,是張騫出使西域後三征匈奴的時候修的。
4、後來五代十國時期和隋朝為了抗擊匈奴都在北方修了長城。
5、最後一次是明代為防禦韃旦、瓦刺族的侵擾,多次修築北方長城。
如果說時間的話:
1、我們現在說的「萬里長城」實際上就是說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全長7000多公里。
它的時間,明朝公元1368年至今大約有639年左右。
2、你問的長城,那麼從字面來看我覺得也可以理解為出現長城,時間上推算的話,春秋戰國,到了戰
國七雄時正式修建長城,戰國時是公元前475年,最後應該是至今2482年左右。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正確,因為你沒有問具體各代長城的起止,所以我也就沒有答
⑤ 萬里長城一共修了多少年
長城建造花了282年才完成。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內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容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
長城發展起源: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二個朝代:
1)秦始王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2)是漢朝修築的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里以上。
傳說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冰道運石等。
⑥ 萬里長城修了多少年
長城建造花了282年才完成。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專北游牧部屬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
長城發展起源: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二個朝代:
1)秦始王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2)是漢朝修築的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里以上。
傳說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冰道運石等。
⑦ 萬里長城修建了多少年
長城建造花了282年才復完製成。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
長城發展起源: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二個朝代:
1)秦始王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2)是漢朝修築的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里以上。
傳說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冰道運石等。
⑧ 「萬里長城」一共修了多少年
長城建造花抄了282年才完成。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
長城發展起源: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二個朝代:
1)秦始王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2)是漢朝修築的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里以上。
傳說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冰道運石等。
⑨ 萬里長城一共修了多少年(所有朝代修建長城的總時間)一共用了多少人
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禦建築工程。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候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
「萬里長城」的名稱,始於秦朝。從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蒙恬伐匈奴開始,到始皇死後,秦二世賜蒙恬、扶蘇死的時候(前210年)為止,共用5年時間築成。據史籍記載,秦統一六國後,始皇派蒙恬將軍帶30萬人,北伐匈奴。蒙恬斥逐匈奴後,以黃河以南土地為44縣,築長城,利用地形,沿黃河、陰山設立屏障要塞,北面和東面沿趙、燕的舊長城,西面利用秦昭王的舊長城,連接起來,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南部洮河邊),東到遼東,綿延萬余里。這條秦長城,在今天的長城以北很遠的地方。秦長城是用夯土的辦法築成的。從現在臨洮北邊秦長城遺址可以看出:最下一層是生土,生土上有一層壓得非常堅實的黃土,黃土上築起有夯土層的城牆,夯土層為黃色粘土夾碎石。這雖是早期的夯築辦法,卻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
漢代因北方匈奴經常入侵,從漢文帝漢景帝開始,就繼續修繕秦長城。最後修成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經龜茲、車師(均在今新疆境內),居延(今內蒙境內),直到黑龍江北岸,全長近2萬里的長城,城堡相連,烽火相望,形成一道堅固的防線。
從南北朝到元代,中間有很多王朝都修過長城,但規模都不如秦漢時代。
明朝建立以後,原來的統治者元蒙貴族逃回蒙古,不斷南下騷擾掠奪,東北又有女真族興起,所以明王朝十分重視北方防務。明朝200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沒有停止過長城的修築和鞏固長城的防務。最後修成全長12700餘里,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的長城,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長城。明長城的特點是;在重要的關隘地方,特別是在居庸關、山海關、雁門關一帶修築了好幾重城牆,多的達到二十幾重。並在長城南北築了許多城堡、煙墩(烽火台),用來瞭望敵情,傳遞警報。
長城的用途主要是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擾掠,因當時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處,相對中原王朝來說,還處於生產力相當低下的階段,有的部族經常劫掠外族,侵犯內地,對中原的農業生產和社會安定造成很大威脅。在古代作戰主要靠騎兵和步兵的條件下,高大的城牆便成為安全的屏障,有軍隊把守就更難逾越。
長城的修建,還有利於開發屯田、保護屯田,促進邊遠地區生產的發展,保障通訊和商旅往返的安全。秦漢時北部地區有寬大的直道和馳道,漢代又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文書的傳遞、使節和商旅來往都需要保護,長城烽燧正是沿著這條大道修築的。
長城的建築與軍事防禦體系相配合。例如明代在長城沿線設有軍事管理區,叫做鎮。由總兵和鎮守指揮本鎮所轄長城沿線兵馬。有的鎮下面還設「路」,駐守在重要的關城地點,路的頭目叫「守備」。如山海關路,守備駐守在山海關城裡,管附近十幾處關隘。關隘即關塞和隘口,是長城線上的重要據點,一般都在險阻的地方。兩山之間的狹窄通道稱為隘口,在隘口築城設險堵塞通道,就稱為關塞。重要關口由守備把守,次要關口設千總把守。沿長城還有城、堡、障、堠等防禦建築。城是與長城緊密相聯的防禦性城,不同於州城和縣城,面積不大,相距幾十里不等。障是比城更小的小城,主要駐兵,也可有居民。堡是駐防的守兵所住,設「百總」或「把總」看守,守兵數目由幾十人到上百人不等。有些堡內有烽火台。堠是一種專用於守望的簡易建築。
長城兩邊還有烽火台(又稱煙墩台),有的緊靠長城兩側,也有在長城以外向遠處伸展的。台上有少數守兵,白天燃煙,夜間放火。烽火台是一個獨立的高檯子,檯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台下有兵士住的房子和羊馬圈,他房等建築,大約十里一個烽火台。長城的城牆隨地形決定高低,地勢陡則矮一些,地勢緩就高一些。牆身內側隔不多遠就有一個圓形拱門,門里有磚石梯通到城牆頂上,可供守城士兵上下。牆頂外側砌成垛口,古代叫雉堞,上有瞭望口和射眼。城牆上每隔一定距離還有一個突出牆外的檯子,叫做牆台,或敵台。牆台是平時守城士卒放哨的地方。敵台是騎牆的墩台,里邊可住守城士卒,儲存武器。
長城的建築主要是利用地形,就地取材,有山的地方,盡量利用陡險的山脊,外側峭直,內側平緩。並開山取石,鑿成整齊的條石,內填灰土和石灰,非常堅實。黃土地帶主要用土夯築。沙漠地帶用蘆葦和紅柳枝條層層鋪沙粒小石子。明朝的長城在重要地段用磚壘砌,就地開窯廠燒磚瓦,採石燒石灰。修長城的勞力主要是戍防軍隊,其次是強征的民夫,第三是發配充軍的犯人。明代修長城時沒有施工和運輸的機械,主要靠人力搬運,大條石一塊就有2000多斤,大城磚一塊也有30多斤,內含沙石子,非常堅硬,刀刻不動。搬運方法主要是排成長隊傳遞,也採用了手推小車、滾木、撬棍、絞盤等簡單的工具。有時還利用動物,但大量的工作還是靠人力完成的,所以修長城不知死了多少人。
不過,這只是長城的資料,長城是死的准確人數我倒有一本書里有,是11406000人。
⑩ 萬里長城的修建用了多少年
長城建造花了282年才完成。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內抵禦塞北游容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
長城發展起源: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二個朝代:
1)秦始王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2)是漢朝修築的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里以上。
傳說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冰道運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