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上有多少個安石

歷史上有多少個安石

發布時間:2021-03-04 21:37:22

① 歷史浦北縣安石叫什麼名

歷史沿革

編輯

民國時期為合浦縣。

1949年,屬合縣張黃鎮。

1952年8月11日,劃歸浦北縣。

1958年,設安石公社。

1967年,並入泉水公社。

1981年,分設安石公社。

1984年,安石公社撤改為安石鄉。

1989年,安石鄉設11個村公所4個村委會。

1994年,安石鄉改為安石鎮。

安石鎮,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浦北縣,地處浦北縣南部,東接合浦水庫,石鎮南連泉水鎮,西北靠張黃鎮。[1]行政區域總面積109.72平方千米。[2]

民國時期為合浦縣。1949年,屬合縣張黃鎮。1952年8月11日,劃歸浦北縣。1984年,安石公社撤改為安石鄉。1994年,安石鄉改為安石鎮。截至2018年末,安石鎮戶籍人口為36395人。[2]2020年6月,安石鎮下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3]

2018年,安石鎮有工業企業2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安石鎮下轄1個社區和10個行政村:安石社區居民委員會、平山村、石涼村、六江村、禁山村、新塘鋪村、馬坪村、三亞村、南江村、大坡山村、坡村村[3], 鎮人民政府駐安石村。[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安石鎮地處浦北縣南部,東接合浦水庫,石鎮南連泉水鎮,西北靠張黃鎮。[1]行政區域總面積109.72平方千米。

② 鄙人姓王,叫安石。我以前還有個名,叫秦檜。出自哪裡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回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答省東鄉縣上池村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
秦檜(huì)(1090-1155),字會之,宋朝江寧府(今江蘇南京)人。中國歷史上十大奸臣之一,因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岳飛而遺臭萬年。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登第,補密州(今山東諸城)教授,曾任太學學正。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與宋徽宗、欽宗一起被金人俘獲。南歸後,任禮部尚書,兩任宰相,前後執政十九年。

③ 王安石的故事(歷史)最好有10個

少年王安石故事之--尋求生花筆

江西撫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負籍遠游,曾挑著書箱行李,從家鄉臨川,來到宜黃鹿崗薌林書院求學。在名師杜子野先生指導下,他勤奮苦讀,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閱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得知李白夢見自己所用的筆頭上長了一朵美麗的花,因此,才思橫溢,後來名聞天下。於是他拿著書問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間難道真會有生花筆嗎?」

杜子野正色道:「當然有啊!事實上有的筆頭會長花,有的筆頭不會長,只是我們的肉眼難以分辨罷了。」

王安石見杜子野先生如此認真,便道:「那麼先生能給我一支生花筆嗎?」

於是,杜子野拿來一大捆毛筆,對王安石說:「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筆,究竟是哪一枝,連我也辨不清楚,還是你自己尋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學生眼淺,請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著胡須,沉思片刻,嚴肅地說:「你只有用每枝筆去寫文章,寫禿一支再換一支,如此一直寫下去,定能從中尋得生花筆。除此,沒有別的辦法了。」

從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導,每日苦讀詩書,勤練文章,足足寫禿了五百枝毛筆。可是這些筆寫出來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說還沒有從中找到「生花筆」。他有些泄氣,於是又去問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麼還沒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筆呢?」

杜子野沒有說什麼,飽蘸墨汁,揮筆寫了「鍥而不舍」四個大字送給他。

又過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給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筆都寫禿了,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寫了一篇《策論》,突然,他覺得文思潮湧,行筆如雲,一篇頗有見地的《策論》一揮而就。他高興得直跳了起來,大聲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筆了!」

從此,王安石用這枝「生花筆」學習寫字,接著鄉試、會試連連及第。以後又用這枝筆寫了許多改革時弊、安邦治國的好文章,被後人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

少年王安石故事之二--智勝廚師

王安石小時候,住在臨川城內的鹽埠嶺,離他家不遠的街口有一家面館。王安石每天上學都要從這家面館門前經過,並經常在這里吃早點,久而久之,和面館的老闆伙計都相識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這家面館吃面。進門後,揀了個座位坐下,老闆、伙計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給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見後進門的人都吃上了面,便問跑堂的伙計:「師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計答道:「就來。」不大一會兒,只見跑堂的伙計手中拿著一雙筷子交給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師傅說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計效,徑直來到廚房,只見灶墩上放著一碗熱氣騰騰的肉絲面,滾燙的面湯快要溢流碗外,大師傅笑眯眯地對王安石說:「伢仔,這碗面是我特意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別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潑了一滴湯,算你白吃,不要錢。」王安石問:「此話當真?」大師傅說:「偌大的一個面館,還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個王安石,主意還真不少,只見他用筷子輕輕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條挑了起來,碗內自然只剩一半碗湯了。就這樣,王安石左手端起湯碗,右手拿著筷子挑起面,順順當當地把一碗滿滿的熱面條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面館里的人都翹起大拇指稱贊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

少年王安石故事之三--"害"爹挨雨淋

王安石從小聰明伶俐,鄰居們都誇他心眼多,腦瓜靈。他爹聽了,自然喜上眉梢,甜進心裡。

有一年秋天,正下著毛毛細雨,他爹穿著單衣,坐在屋裡,於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說:「安石啊,大家都說你聰明,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裡,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聰明。」王安石知道父親在考自己,就笑著說:「爹,落雨天當然是坐在屋裡,我怎麼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說:「哪你不算聰明。」王安石接著說:「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請到屋裡來,你信不信?」他爹連聲說著「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裡來回走著,就是不喊爹進屋來,讓他爹挨淋雨。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實在不耐煩了,催問他為什麼還不開始?王安石說:「爹,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嗎?」他爹這才恍然大悟,笑著說:「還真有兩下子。」王安石說:「爹,快回屋裡來,要不淋雨受涼會生病的。」他爹立即回來了,王安石又說:「爹,又『把你請到屋裡來』了。」說完,兩人都哈哈大笑。

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當宰相後,決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堅決反對,沒幾年就被罷了官。他在京城閉居無聊,決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兒。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揚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蘇省南京市),路過於京口(令江蘇省鎮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時,船靠碼頭,不再走了。他站在船頭上,極目西望,但見青山隱隱,江水滔滔,春風綠野,皓月當空,觸景生情,更加懷念起金陵鍾山(又名紫金山)的親人來了。他走進船舶,拿出紙筆,略一思索,就寫了一首題名《泊船瓜洲》的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寫完後,王安石覺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麼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後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的一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他覺得精神一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里,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一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為了突出他反復推敲來之不易的那個「綠」字,王安石特地把「綠」寫得稍大一些,顯得十分醒目。

一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這個「綠」字就成了後人所說的「詩眼」。後來許多談煉字的文章,都以他為例.

烏台詩案

大約是蘇東坡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在他被貶謫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見烏齋台桌上擺著一首隻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卧花心。」蘇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麼會在花心上卧呢?以為不妥。於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卧花蔭。」王安石回來後,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後,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 」蘇東坡出於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麼,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黃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蟲在花蕊里蠕動。又問小孩說這是什麼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蘇東坡離開花叢, 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問旁人,這是什麼鳥叫?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但後人評價說,王安石身為宰相,氣量心胸也太狹小,他雖懂得地方上的風俗人情,也不應該因蘇軾錯改了他的兩句詩,而立「烏台詩案」,置蘇下獄,進而又隨便發配人家。這樣做,與搞「文字獄」何別。其實,從史實上看,王安石罰蘇東坡,錯改兩句詩不過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實質上主要原因,則是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因此之故,蘇軾先後幾次被貶.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貶調湖州。貶調的原因是他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本是官樣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的御史們作了手腳,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氣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當時朝中政敵章敦、蔡確等人藉此指責蘇軾以「謝表」為名行譏諷朝廷之實,妄自尊大,發泄對「新法」的不滿,請求對他加以嚴辦。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作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他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的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力教導、監督官吏;又如「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說他是指責興修水利的這項措施不對。其實蘇軾自己在杭州也興修水利工程,怎會認為那是錯的呢?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之,是認定他膽敢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於是朝廷便將蘇軾免職逮捕下獄,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審訊。此時,沈括還出來告密,說蘇軾詩作有譏諷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蘇軾的詩作為證據(令蘇拭倒霉的詩句是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這兩句詩被人指稱為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於死地。一場牽連蘇軾三十九位親友,一百多首詩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驚朝野。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

蘇軾下獄後未卜生死,一日數驚。在等待最後判決的時候,其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於父子不能見面,所以早在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心裡早做准備。一日,蘇邁因銀錢用盡,需出京去借,便將為蘇軾送飯一事委託朋友代勞,卻忘記告訴朋友暗中約定之事。偏巧那個朋友那天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熏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極度悲傷之心,為弟蘇轍寫下訣別詩兩首,其一:「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 詩作完成後,獄吏按照規矩,將詩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被就欣賞蘇軾的才華,並沒有將其處死的意思,只是想藉此挫挫蘇軾的銳氣。讀到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感動之餘,也不禁為如此才華所折服。加上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神宗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轟動一時的「烏台詩案」就此銷結,而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也廣為流傳開來。

幫你找到了五個經典的故事,樓上那個帖吧裡面也有幾個,加起來足夠10個了。

④ 安石的人物成就

1999 年,美術作品《笑傲蒼宵》入選「甘肅省首屆工筆畫展」並獲獎,書法作品參加「慶祝建國50周年甘肅省書法篆刻展」獲獎;2000年,書法作品在「甘肅省新世紀書法大展」中獲獎;2001年書法、美術作品參加第十三屆「中國西部商品交易會四省書畫作品聯展」; 2003 年書法作品參加「首屆甘肅『張芝獎'書法作品展」、「中韓第八回書法交流展」、「第四屆全國楹聯書法大展」; 2004 年書法作品入展「全國首屆大字藝術展」、「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作品展」、「紀念鄧小平誕辰1 00 周年全國大型書法展覽」; 2005年美術作品入展「首屆甘肅省專業畫院畫家作品展」、書法作品獲甘肅省書協創作成果二等獎,先後三次獲慶陽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06 年專題片《人生大境界、筆墨鑄精神——走近安石》在甘肅電視台公共頻道播放。
《安石書畫作品集》、《歷代文人詠慶陽一一安石書法作品集》、《安石花鳥畫選》、《安石寫意鷹畫集》、《安石書法作品集》分別由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部分作品在《中國書法》、《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畫報》等專業報刊發表。 自從擔任市書協主席以來,安石在市書協成立了教育委員會、創作委員會、評審委員會、毛體書法研究會等8 個專業委員會,使書協的活動有聲有色。
他經常召集全市文化精英和文化工作者骨幹,聽取他們對建設我市先進文化和和諧文化的意見和建議,採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凝心聚力,謀劃工作,鼓動全市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同心同德為我市文化藝術事業奉獻力量。
在他的策劃和組織下,先後成功舉辦了「李勇杯」全國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興隴杯」全國攝影作品大獎賽、岳飛《滿江紅》碑林全國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第五屆中國·慶陽民俗文化節「香包緣」全國著名書畫家作品邀請展等大型展覽。
為宣傳慶陽書法,發展慶陽書法藝術人才隊伍,他積極為中國書協和省書協推薦會員,鼓勵作者向全國各種展賽投稿,他共為省級以上書畫專業團體推薦會員90多名,向省級以上展覽推薦作品8百餘幅。
2003年,牽頭策劃組織舉辦了「慶陽地區中青年二十人書法作品巡迴展」,先後在蘭州、西安等地展出,產生了很大影響。
2004年,在「慶陽書法萬里行」活動中,安石擔任秘書長,負責外出聯絡協調工作,在他與組委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歷時兩年多時間,先後在河南鄭州、江蘇南京、蘭州、北京等地展出,受到當地廣大書法工作者和群眾的好評。
編輯出版了《慶陽風情》、《李勇杯全國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作品集》、《慶陽歷史名人剪紙作品集》、《西峰二十年》等書籍,深受市內外讀者好評。
他先後邀請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寧夏自治區書協主席吳善璋、中國書法家協會評審委員會主任白煦等20多位知名書畫家來西峰傳授技藝,開展交流,在理論上、實踐上對我市青年書法作者悉心培養,多方指導。
這些工作有力地推動了慶陽書法藝術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⑤ 古代有幾個叫安石的宰相,有識者暢所欲言。

1、東晉,謝安石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東晉名士、宰相,漢族,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大名士謝尚從弟,少以清談知名,初次做官僅月余便辭職,之後隱居在會稽郡山陰縣東山的別墅里(今紹興)期間常與王羲之、孫綽等遊山玩水並且承擔著教育謝家子弟的重任,四十餘歲謝氏家族朝中人物盡數逝去,乃東山再起,後官至宰相,成功挫敗桓溫篡位,並且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面對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戰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致使前秦一蹶不振,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往廣陵避禍,後病死。
2、北宋,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漢族江右民系。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新黨領袖。宋神宗執政之時,王安石任宰相,曾發動改革,史稱「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變法改革,王安石變法之時,宋朝全盛,熙河之捷,擴地數千里,開國百年以來所未有者。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現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問世。人人皆知的《元日》也出於他手。其詩長於說理,精於修辭,內容亦能反映社會現實。詞雖不多,卻風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別具一格。有《臨川集》。

⑥ 王安石的歷史故事

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會用盛宴招待他。過了中午,他覺得很餓,可是又不敢就這樣離開。

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餚都沒准備。蕭公子心裡覺得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上飯後,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餅拿過來吃了,那個蕭公子很慚愧地告辭了。

(6)歷史上有多少個安石擴展閱讀:

文學成就

王安石的論說文,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結構謹嚴,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為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陳己見,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獨特風貌,如史論《讀孟嘗君傳》,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層次分明,議論周密,詞氣凌厲而貫注,勢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還有一部分山水游記散文,簡潔明快而省力,亦記游,亦說理。

後世紀念

鄞州王安石紀念館,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忠應廟內,以照片、繪畫、實物等展品生動形象地介紹了王安石的生平和治鄞政績,以紀念他在鄞縣時的每項改革。館內陳列有「王安石在鄞史跡」,分「荊公年譜」「治鄞方略」「重修東湖」「興學教化」「詠鄞風采」「豐碑永存」「湖區新貌」等7個部分。

⑦ 二十五史列傳中的重要人物都有哪些人

王安石,字介甫,宋撫州臨川人,四歲而能文,漸長,好讀書,而尤善明辯。友曾鞏曾攜其示歐陽修,修贊其相貌偉岸,嘆其文采精妙。

安石性強枝,博聞奇論。仁宗慶歷年間科舉,及第,而安石嫌官階,不就。俄頃母喪,以母憂而歸鄉。英宗朝,安石偶遇朝士,敬安石之才,曰:公之志之才,當達於廟堂,足伸余志矣!拜太子侍讀。

英宗不豫,太子即位,是為神宗,慨然有變革之志,中興之願。一日逕庭侍讀畢,神宗留安石,咨之曰:以卿之見,唐太宗何如?安石對曰:陛下當以堯舜三代聖人為法,太宗何足道哉!古聖人之法,要而不凡,至而不簡,今人謂之不可及,非也!國家承平百年,有才之士不乏,而銳意進取者,少矣!多小人而少君子,此所以國運不興也!帝曰,何時無小人!雖堯舜禹三代矣!對曰,此所以聖人也,明辯是非,明斷忠逆!後代何以及邪?帝曰善,不久安石拜相,力推新法。曰青苗,保甲,募役法。朝中異論頗眾,向者如蘇軾,司馬光之輩。安石大怒,力排眾議,神宗初亦頗護安石。俟秦鳳飢荒,有獻流民圖者,力陳安石禍國誤事,宣懿太後亦疾呼安石敗國,不恪祖宗之法,而亂天下人心。神宗頗不悅,又御史聯名彈劾安石,謂其唐李林甫,盧杞之流。神宗無奈,遂罷安石,黜於金陵江寧府。後復相,不久再罷,終安石世,神宗朝,無復用。

子霏,陰險多忌,頗有才智,十三而已書數萬字。未冠,聞秦卒言河洮事,慨嘆曰:此邊陲要塞,若博於夏人,後患無窮矣!後安石開邊熙河,亦見子謀。王霏一生瞟倪自負,以強明自任,而不肯屈於小官。曾謂其父曰:按朝律,子雖不可干預父公事,亦可歷廷讀之事也!父嘿然,後霏陰構華亭獄,欲害宰執呂惠卿等,御史彈劾,安石雲:兒幾誤矣,竟背癰發作,忿而卒,年三十五,追贈中書郎。

評曰:嗚呼!安石自負而心高,強明自專,拜相前已名貫京師。日用節儉,不拘小節,常蓬頭垢面,多人常贊之,獨蘇轍曰:不近人情者,常大奸誤國者也!後有蜀人著作,諷安石為前朝盧杞王健等所合。

贊曰:天下之事,在乎道法自然。南宋朱熹有雲:安石意善,而強奪天下之樂,欲復漢唐故事,終無果,而為奸黨所乘,造極於宣和崇寧年間,遺毒後世,直至靖康!此真論焉!北宋徽宗朝謚安石忠敏,荊國公,配享祖宗太廟。欽宗靖康元年,納諫議大夫之言,停配享之事。建炎南渡後,削去謚號,停牌位之供,累貶至節度副使。理甚明茲!

⑧ 五安石、和柳宗元兩位詩人的資料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其亦擅長詩詞,流傳最著名的莫過於〈泊船瓜洲〉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北宋時期)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qiú)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現存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鍾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是我國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字子厚,世稱「柳河東」,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並稱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運城人,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愚溪」,漢族,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運城、芮城一帶), [1]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並稱為 「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唐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出身於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貶永州司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在此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不久再次被貶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憲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於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劉禹錫、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其詩多抒寫抑鬱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為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閑適之作。 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天對》《封建論》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下來,並編成集。有《柳河東集》《柳宗元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

⑨ 歷史的人物

概述: 歷史簡單的概括就是:發生在以前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那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 歷史人物(Historical figures)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如: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孫中山;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
編輯本段歷朝開國皇帝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亦作「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又稱秦始皇帝。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稱之趙政(趙正)、秦王政為妥,但後世多稱之嬴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文臣:李斯、尉繚,武臣:蒙恬。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雖為千古一帝,但秦始皇殘暴不仁,導致了各路諸侯的猛烈反抗...........秦始皇死後3年秦朝滅亡。
西漢太祖
漢太祖劉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說原名季),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沛縣)人,漢族。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在秦末農民戰爭中,登高一呼,天下英雄雲集於其麾下,號稱「沛公」;前207年劉邦所率義軍率先攻入秦都咸陽,前206年被義軍盟主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因此在戰勝項羽後,定國號為「漢」);前202年劉邦在定陶城邊的汜水北岸稱帝,後建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農民起義領袖轉化而來的布衣皇帝。他以非凡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魄力,借農民反秦大起義的革命風暴登上歷史舞台,繼而又知人善任,拔出同列,削平群雄,最終戰勝了「一世之雄」的項羽,建立了強大的西漢王朝,不失為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東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前6—57年),漢族,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西漢皇族後裔劉秀與兄在家鄉舂陵乘勢起兵,與眾英雄並爭天下。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登基稱帝,建立了東漢王朝。經過長達十數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綠林、赤眉、隗囂、公孫述等諸多割據勢力和為數達百萬的大小農民起義軍,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紛爭戰亂20餘年的中華大地再次歸於一統。天下定後,劉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國策,發展生產、大興儒學,從而奠定了日後東漢王朝近兩百年的基業。
西晉武帝
晉武帝司馬炎(236—290),字安世。晉朝第一位皇帝。政治家。河內溫縣( 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昭長子。曹魏末年,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相繼控制朝政。魏咸熙二年(265)。司馬炎繼位為丞相、晉王、大將軍,執掌全國諸軍事。 同年十二月,司馬炎篡奪政權,消滅曹魏。稱大晉皇帝 ,太康元年(280)滅東吳,結束了分裂長達半個世紀的三國時代。在位期間,封同姓諸王,以郡為國,置軍士,希望互相維系,拱衛中央。晉武帝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屢次責令郡縣官勸課農桑,並嚴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吳、蜀地區人民北來,充實北方,並廢屯田制,使屯田民成為州郡編戶。太康元年,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晉武帝鑒於曹魏末期為政嚴刻,風俗頹廢,生活豪奢,乃「矯以仁儉」,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賜穀人五斛,免逋債宿負,詔郡國守相巡行屬縣,並能容納直言。還重視法律,親自向百姓講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並親身聽訟錄囚。但滅吳後,逐漸怠惰政事,荒淫無度。他為了鞏固皇權而大封宗室。然而諸王統率兵馬各據一方,晉武帝死後,諸王為爭奪中央權力,內訌不已,形成16年的內戰,史稱八王之亂。
東晉元帝
晉元帝司馬睿(276-323)東晉的開國皇帝。字景文。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懿曾孫,司馬覲之子。在位六年。十五歲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亂後期依附於東海王司馬越,越以其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漢主劉淵舉兵後,中原局勢惡化,司馬睿用王導之謀,請移鎮建鄴(今江蘇南京)。朝廷遂於永嘉元年 (307)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九月南下。他在王導、王敦輔助下,優禮當地士族,壓平叛亂,慘淡經營,始得在江南立足。建興四年 (316)漢劉曜陷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次年三月,司馬睿即晉王位,始建國,改元建武。他廣辟掾屬以為輔佐,有「百六掾」之稱。六月,孤懸在北方的晉地方長官劉琨、段匹磾、劉翰等漢、胡一百八十人上書勸進。司馬睿於318年即皇帝位,改元太興,據有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區,史稱東晉。東晉初年政治上由王導主持,軍事上依靠王敦,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司馬睿對大權旁落不滿,引用劉隗、刁協、戴淵等為心腹,企圖排斥王氏權勢。素有野心的王敦於永昌元年(322)以誅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直撲石頭城(即建康)。王導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殺戴淵等,劉隗投奔石勒。同年閏十一月己丑日,晉元帝憂憤病逝。
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541-604),大隋帝國開國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被尊稱為天朝的「聖人可汗」。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強大繁榮起來。他不僅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還使隋朝成為政權穩固,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文化發展,甲兵精銳,威動殊俗的強盛國家,史稱「開皇之治」。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由於隋文帝的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他被外國人看做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興城(即後來長安城所仿照原形)和東京洛陽城,大興城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等國的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隋文帝於西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他在不長的時間內將中國重新置於一個政權治理下,外御強敵突厥、契丹,內令人民安寧生息,功業之偉大,連後世盛唐也沒有完全恢復隋朝的國土面積。
唐高祖
唐高祖李淵(618—626)。唐代開國皇帝。自稱西漢前將軍李廣、十六國時期西涼國開國君主李暠之後裔。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漢族,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後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戰爭遍布全國,政局動亂。李淵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兵叛亂,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叛亂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並於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又消滅群雄統一全國。在位九年,後其次子李世民一手導演了奪嫡的「玄武門之變」,被迫傳位於次子李世民,被尊為太上皇。貞觀九年崩,死後廟號為高祖。
武周則天帝
武周則天皇帝武曌(624-705),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一個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武則天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在男子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里,她以一個婦女的身份高居皇座,做出了為當時皇族、重臣特別是貴族集團所望塵莫及的豐功偉績,對封建社會的發展和當時人民生活的安定,在客觀上曾起著一定的作用;這種作用,連歷來為封建皇朝御用的史臣也無法一筆抹殺。但一個女皇帝的曾經存在,畢竟是觸犯封建禮法的,於是那些御用史臣們就不得不顛倒是非,盡量從私生活上進行造謠、污衊,把武則天說成是有史以來最為淫亂的罪人。今天,要在戲曲舞台上為武則天翻案,對我來說是有困難的。總之,如何正確而形象地塑造這樣一個女政治家,是越劇表演藝術上的新課題。作為一個上承貞觀下啟開元兩朝盛世的女皇,武則天應該具有傑出的政治才乾和高逸的政治風度。
北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趙匡胤稱帝後,先後攻滅後蜀、南漢和南唐等割據政權。趙匡胤統治時期,吸取唐朝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導致滅亡的教訓,接受大臣趙普的建議,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奪了武官的權力,從而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使宋朝沒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問題。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會比較安定和公平,文學、哲學、美術、科技、教育等也比較發達。但重文輕武的結果也導致宋朝軍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戰爭多以敗仗收場。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與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得年49歲。關於趙匡胤的死,《續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
南宋高宗
宋高宗(1107-1187),名趙構,字德基,南宋開國皇帝,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趙構政治上昏庸無能,然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
元世祖
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1294)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憲宗)弟,蒙古族。諱名呼必賚,睿宗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總第四子)。元朝的創始皇帝,廟號世祖,謚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
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朱元璋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朱元璋在位期間通過廷杖大臣、廢宰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勛)等諸多辣腕建立起一套維護皇權的體制,正是由於朱元璋在位期間的這些舉措,使得大明朝276年時間內,無外戚專權或軍閥割據。宦官也沒有形成唐末的氣候,黨爭現象亦未形成唐末「牛李黨爭」的禍亂。
清太宗
清太宗(1592-1643),滿洲愛新覺羅氏,名皇太極(亦作皇太子、洪太極、黃台吉),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後金第二代君主。明天啟六年(1626年)在沈陽繼後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聰。他對內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對外相繼征服了蒙古和朝鮮,並多次帶兵攻打明朝,將西部國界擴張至錦州、寧遠一線。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國號大清,正式稱帝。逝於崇德八年(1643年),年五十二歲。後葬於沈陽昭陵(今沈陽市北陵公園北)。
編輯本段北宋四大家
曾鞏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世稱「南豐先生」,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歷史人物畫圖(15張)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嘉佑二年(1057年),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69年)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政聲。元豐三年(1080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曾鞏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現並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貢獻在於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號半山,世稱:王荊公;又謚號為「文」 稱王文公。北宋臨川(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仁宗慶歷進士。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 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並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 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在文學中具有突出 成就。他一生寫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會問題的作品。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有的風格遒勁有力,精闢精絕,有的風格雄健峭拔,修辭凝練,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對後來宋詩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鍾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家,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 蘇軾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盪,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蘇轍
蘇轍(1039~1112)字子由,北宋散文家。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時因「奏乞養親」,未任官職,此後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寧三年(1070)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筠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當政,他被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哲宗元佑四年(1089)權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後任御史中丞。元佑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掌朝政。元佑八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紹聖元年(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後又貶循州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築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後追復端明殿學士,謚文定。
書名:歷史人物
作者介紹
郭沫若(1892—1978),著名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1914年初抵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活動。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1928年起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甲骨金文研究。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其間創作了《屈原》、《虎符》等著名歷史劇及大量詩文。建國後繼續進行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兼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中國文聯主席等職。有《郭沫若全集》38卷行世。
目錄
改版說明 序 屈原研究 附錄 離騷今譯 論曹植 隋代大音樂家萬寶常 王安石 甲申三百年祭 關於李岩 夏完淳 魯迅與王國維 論郁達夫 附錄 再談郁夫人 論聞一多做學問的態度
內容提要
《歷史人物》屬於郭沫若先生的史學研究著作。在書中,作者對屈原、曹植、萬寶常、王安石、李自成、李言、夏完淳、魯迅、王國維、郁達夫、聞一多等處於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進行了研究和評價。郭沫若先生廣征博引,在對大量古代文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而又獨到的見解,突出反映了其以人為本文藝觀,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就在這人民本位的標准下邊從事研究,也從事創作。」閱讀過《歷史人物》後,你將會在思考歷史、評價歷史人物時開啟一條思路。
書摘
《歷史人物》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屈平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日「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勻,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日:「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競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日:「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日:「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日「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納。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眯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有多少個安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