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計算器有多少年歷史了

計算器有多少年歷史了

發布時間:2021-03-04 20:41:10

① 計算器是誰發明的,是哪一年急!!!!!

計算器沒有時間,沒有記載,可以說把電子計算機當計算器。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Berry Computer,簡稱ABC)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為艾奧瓦州立大學的約翰·文森特·阿塔納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和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貝瑞(Clifford Berry)在1937年至1941年間開發。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它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從第一台計算機的誕生到現在,計算機技術經歷了大型機、微型機及網路階段。對於傳統的大型機,根據計算機所採用電子元件的不同而劃分為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和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四代。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 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 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尺,寬30英尺, 佔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隻大象重)。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由於吃電很兇,據傳ENIAC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 另外,真空管的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鍾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員須花15分鍾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曾有人調侃道:「只要那部機器可以連續運轉五天,而沒有一隻真空管燒掉,發明人就要額手稱慶了。

② 計算器發展歷史

在電子式計算器誕生之前,人們就已經使用了機械式的設備來幫助人們計算,牽強一點的說,算盤和對數計算尺就是其中的一員。在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同類型的計算尺就被帶到了月球軌道上去。

而之後,由復雜的齒輪和機械結構組成的機械式計算器成為了計算大量運算的首選,雖然有些更加復雜的機械計算機能夠計算積分、平方和開平方根等運算。

但簡單的,能夠計算加減乘除的機械式計算器獲得了大量的應用,它們很笨重、發出大量雜訊、而且運算速度也極慢。除了辦公室場景以外很少被家庭和個人所使用。

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用於通用數值計算的電子計算機要追溯到1946年,ENIAC(電子數字積分和計算機)的誕生。它的誕生與戰爭密不可分。

正值二次世界大戰,不管是計算大炮的炮彈飛行軌跡還是預判從飛機上拋射的炸彈、魚雷落點都需要大量的數學計算。使用人工和機械計算所需要的人力、時間太過龐大以至於接近於不可能。為此,一種能夠替代人工和機械計算器的電子設備被發明了出來,它就是ENIAC。

在ENIAC誕生的同時,計算機領域最具有代表性的BUG一詞也應運而生ENIAC作為計算機的始祖,其每秒鍾5000次加法運算的速度遠超機械式計算器的速度1000倍以上,但為了實現這一點,需要近1.8萬個電子管,總重27噸,佔地170平方米左右。

很顯然這並不適合每一個辦公室和公司購買使用。面對這樣的情況,面向實現通用功能的計算機和專門的計算功能的計算器開始分道揚鑣,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第一台全電子化的桌面計算器是1961年,來自英國的ANITA(A New Inspiration To Arithmetic/Accounting)。

它看起來和現在的台式計算器已經相差不多了。上面板上密密麻麻的按鍵可以同時設定一個數字的不同位,得出結果的時候也不需要按等號鍵,如果操作員十分熟練,使用這種鍵盤的速度將會非常快——當然,最終這種操作方式輸給了更加直白的9個數字、四種運算和一個等號鍵的鍵盤。

ANITA雖好,但它內部仍然帶有多個電子管。而首款全晶體管的計算器則是由日本索尼所製造。除了顯示部分仍然採用了輝光管外,剩餘的部分全部採用晶體管電路,這使得計算器的體積能夠進一步減小。

真正能夠揣進兜里的計算器歷史,從惠普的HP-35開始。這款計算器的來歷要回溯到HP的創始人Bill Hewlett與同事們的一次賭約「能否創造出一款能夠放進襯衫口袋裡的計算器」而結果便是這款強大的HP-35。

除了四則運算以外,該機還可運算三角函數和指數函數——這些功能也使得HP-35成為了第一款進入太空的攜帶型計算器,它在美國的太空實驗室項目中成為了替代計算尺的太空計算工具。

在這個時候,雖然和現代的計算器區別已經不大了,但仍存在著一個決定性的差別即該機所採用的晶元並非為計算器所獨特設計的。而第一台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器,要等到1969年的夏普QT-8了。

而在那之後,計算器的進化便沒有那麼明顯了——LCD液晶屏幕、太陽能電池板、可充電的電池和鋰紐扣電池,隨著科技水平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步,計算器才能變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模樣。

(2)計算器有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常見的計算器又有四類:

1、算術型計算器

可進行加、減、乘、除等簡單的四則運算,又稱簡單計算器。一般都是實物計算器。

2、科學型計算器

可進行乘方、開方、指數、對數、三角函數、統計等方面的運算,又稱函數計算器。 可以是軟體,也可以是實物。

3、程序員計算器

專門為程序員設計的計算器, 主要特點是支持And, Or, Not, Xor: 最基本的與或非和異或操作, 移位操作 Lsh, Rsh:全稱是Left Shift和Right Shift,也就是左移和右移操作。

4、統計計算器

為有統計要求的人員設計的設計的計算器, 可以是軟體,也可以是實物。

③ 計算器什麼時候發明的

20世紀中期

④ 計算器有什麼歷史

最早的計算工具誕生在中國。 中國古代最早採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叫籌策,又被叫做算籌。這種回算籌多用答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充當材料的.約二百七十枚一束,放在布袋裡可隨身攜帶。 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珠算盤,是中國古代計算工具領域中的另一項發明,明代時的珠算盤已經與現代的珠算盤幾乎相同。 17世紀初,西方國家的計算工具有了較大的發展,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的"納皮爾算籌",英國牧師奧卻德發明了圓柱型對數計算尺,這種計算尺不僅能做加減乘除、乘方、開方運算,甚至可以計算三角函數,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這些計算工具不僅帶動了計算器的發展,也為現代計算器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成為現代社會應用廣泛的計算工具。 1642年,年僅19歲的法國偉大科學家帕斯卡引用算盤的原理,發明了第一部機械式計算器,在他的計算器中有一些互相聯鎖的齒輪,一個轉過十位的齒輪會使另一個齒輪轉過一位,人們可以像撥電話號碼盤那樣,把數字撥進去,計算結果就會出現在另一個窗口中,但是只能做加減計算。1694年,萊布尼茲在德國將其改進成可以進行乘除的計算。此後,一直要到20世紀50年代末才有電子計算器的出現。

⑤ 計算機的歷史

計算機發展史

1945年,由美國生產了第一台全自動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英文縮寫詞是ENIAC,即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中文意思是電子數字積分器和計算器)。它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主要發明人是電氣工程師普雷斯波·埃克特(J. Prespen Eckert)和物理學家約翰·莫奇勒博士(John W. Mauchly)。這台計算機1946年2月交付使用,共服役9年。它採用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基本元件,每秒可進行5000次加減運算。它使用了18000隻電子管,10000隻電容,7000隻電阻,體積3000立方英尺,佔地170平方米,重量30噸,耗電140~150千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龐然大物」。

ENIAC機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的4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發展異常迅速,在人類科技史上還沒有一種學科可以與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速度相提並論。

下面介紹各代計算機的硬體結構及系統的特點:

一、第一代(1946~1958):電子管數字計算機
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磁帶;軟主要採用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以科學計算為主。其特點是體積大、耗電大、可靠性差、價格昂貴、維修復雜,但它奠定了以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

二、第二代(1958~1964):晶體管數字計算機
晶體管的發明推動了計算機的發展,邏輯元件採用了晶體管以後,計算機的體積大大縮小,耗電減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主存儲器採用磁芯,外存儲器已開始使用更先進的磁碟;軟體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還出現了以批處理為主的操作系統,應用以科學計算和各種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用於工業控制。

三、第三代(1964~1971):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
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小、中規模集成電路(SSI、MSI),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型化、耗電量更少、可靠性更高,性能比第十代計算機又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小型機也蓬勃發展起來,應用領域日益擴大。
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逐漸完善,分時操作系統、會話式語言等多種高級語言都有新的發展。

四、第四代(1971年以後):大規模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
計算機的邏輯元件和主存儲器都採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LSI)。所謂大規模集成電路是指在單片矽片上集成1000~2000個以上晶體管的集成電路,其集成度比中、小規模的集成電路提高了1~2個以上數量級。這時計算機發展到了微型化、耗電極少、可靠性很高的階段。大規模集成電路使軍事工業、空間技術、原子能技術得到發展,這些領域的蓬勃發展對計算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進了計算機工業的空前大發展。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除了向巨型機方向發展外,還朝著超小型機和微型機方向飛越前進。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在美國舊金山南部的矽谷應運而生,它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此後各種各樣的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如雨後春筍般地研製出來,潮水般地湧向市場,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暢銷品。這種勢頭直至今天仍然方興未艾。特別是IBM-PC系列機誕生以後,幾乎一統世界微型機市場,各種各樣的兼容機也相繼問世。

二.現代計算機階段(即傳統大型機階段)

所謂現代計算機是指採用先進的電子技術來代替陳舊落後的機械或繼電器技術。

現代計算機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人物是英國科學家圖靈和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

圖靈對現代計算機的貢獻主要是:建立了圖靈機的理論模型,發展了可計算性理論;提出了定義機器智能的圖靈測試。

馮·諾依曼的貢獻主要是:確立了現代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即馮·諾依曼結構。其特點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1)使用單一的處理部件來完成計算、存儲以及通信的工作;

(2)存儲單元是定長的線性組織;

(3)存儲空間的單元是直接定址的;

(4)使用機器語言,指令通過操作碼來完成簡單的操作;

(5)對計算進行集中的順序控制。

現代計算機的劃代原則主要是依據計算機所採用的電子器件不同來劃分的,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四代。

1666年,在英國Samuel Morland發明了一部可以計算加數及減數的機械計數機。

1673年, Gottfried Leibniz 製造了一部踏式(stepped)圓柱形轉輪的計數機,叫「Stepped Reckoner」,這部計算器可以把重復的數字相乘,並自動地加入加數器里。

1694年,德國數學家,Gottfried Leibniz ,把巴斯卡的Pascalene 改良,製造了一部可以計算乘數的機器,它仍然是用齒輪及刻度盤操作。

1773年, Philipp-Matthaus 製造及賣出了少量精確至12位的計算機器。

1775年,The third Earl of Stanhope 發明了一部與Leibniz相似的乘法計算器。

1786年,J.H.Mueller 設計了一部差分機,可惜沒有撥款去製造。

1801年, Joseph-Marie Jacquard 的織布機是用連接按序的打孔卡控制編織的樣式。

1854年,George Boole 出版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是講述符號及邏輯理由,它後來成為計算機設計的基本概念。

1858年,一條電報線第一次跨越大西洋,並且提供了幾日的服務。

1861年,一條跨越大陸的電報線把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連接起來。

1876年,Alexander Graham Bell 發明了電話並取得專利權。

1876至1878年,Baron Kelvin 製造了一部泛音分析機及潮汐預測機。

1882年,William S. Burroughs 辭去在銀行文員的工作,並專注於加數器的發明。

1889年,Herman Hollerith 的電動製表機在比賽中有出色的表現,並被用於 1890 中的人口調查。Herman Hollerith 採用了Jacquard 織布機的概念用來計算,他用咭貯存資料,然後注入機器內編譯結果。這機器使本來需要十年時間才能得到的人口調查結果,在短短六星期內做到。
1893年,第一部四功能計算器被發明。

1895年,Guglielmo Marconi 傳送廣播訊號。

1896年,Hollerith 成立製表機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

1901年,打孔鍵出現,之後的半個世紀只有很少的改變。

1904年,John A.Fleming 取得真空二極體的專利權,為無線電通訊建立基礎。

1906年,Lee de Foredt 加了一個第三活門在Felming 的二極體, 創制了三電極真空管。

1907年,唱片音樂在紐約組成第一間正式的電台。

1908年,英國科學家 Campbell Swinton 述了電子掃描方法及預示用陰極射線管製造電視。

1911年,Hollerith 的表機公司與其它兩間公司合並,組成 Computer 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 (C-T-R),製表及錄制公司。但在1924年,改名為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IBM)。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 Kamerlingh Onnes 在 Leiden Unversity 發現超導電。
1931年,Vannever Bush 發明了一部可以解決差分程序的計數機,這機器可以解決一些令數學家,科學家頭痛的復雜差分程序。

1935年,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引入 "IBM 601」,它是一部有算術部件及可在1秒鍾內計算乘數的穿孔咭機器。 它對科學及商業的計算起很大的作用。總共製造了1500 部。

1937年,Alan Turing 想出了一個 "通用機器(Universal Machine)」 的概念,可以執行任何的演算法,形成了一個"可計算(computability)」的基本概念。Turing 的概念比其它同類型的發明為好,因為他用了符號處理(symbol processing) 的概念。

1939年11月,John Vincent Atannsoff 與 John Berry 製造了一部16位加數器。它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計算的機器。

1939年,Zuse 與 Schreyer 開鈶製造了"V2」[後來叫Z2],這機器沿用 Z1的機械貯存器,加上一個用斷電器邏輯(Relay Logic)的新算術部件。但當 Zuse完成草稿後,這計劃被中斷一年。

1939-40年,Schreyer 完成了用真空管的10位加數器,以及用氖氣燈(霓虹燈)的存貯器。

1940年1月,在 Bell Labs, Samuel Williams 及Stibitz 完成了一部可以計算復雜數字的機器, 叫「復雜數字計數機(Complex Number Calculator)」,後來改稱為「斷電器計數機型號I (Model I Relay Calculator)」 。它用電話開關部份做邏輯部件:145個斷電器,10個橫杠開關。數字用「Plus 3BCD」代表。在同年9月,電傳打字 etype 安裝在一個數學會議里,由New Hampshire 連接去紐約。

1940年, Zuse 終於完成Z2,它比運作得更好,但不是太可靠。

1941年夏季,Atanasoff及Berry完成了一部專為解決聯立線性方程系統(system of simultaneous linear equations) 的計算器,後來叫做"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它有60個50位的存貯器,以電容器(capacitories)的形式安裝在2個旋轉的鼓上,時鍾速度是60Hz。

1941年2月,Zuse 完成"V3」(後來叫Z3),是第一部操作中可編寫程序的計數機。它亦是用浮點操作,有7個位的指數,14位的尾數,以及一個正負號。存貯器可以貯存64個字,所以需要1400個斷電器。它有多於1200個的算術及控制部件,而程序編寫,輸入,輸出的與 Z1 相同。 1943年1月 Howard H. Aiken完成"ASCC Mark I」(自動按序控制計算器 Mark I ,Automatic Sequence -- Controlled Calculator Mark I),亦稱「Haward Mark I」。這部機器有51尺長,重5頓,由 750,000部份合並而成。它有72個累加器,每一個有自己的算術部件,及23位數的寄存器。

1943年12月, Tommy Flowers與他的隊伍,完成第一部「Colossus」,它有2400個真空管用作邏輯部件,5 個紙帶圈讀取器(reader),每個可以每秒工作5000字元。

1943年,由 John Brainered領導,ENIAC開始研究。而 John Mauchly 及J. Presper Eckert負責這計劃的執行。

1946v第一台電子數字積分計算器(ENIAC)在美國建造完成。

1947年,美國計算器協會(ACM)成立。

1947年,英國完成了第一個存儲真空管O 1948貝爾電話公司研製成半導體。

1949年,英國建造完成"延遲存儲電子自動計算器"(EDSAC)

1950年,"自動化"一詞第一次用於汽車工業。

195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製成磁心

1952年,第一台"儲存程序計算器"誕生。

1952年,第一台大型計算機系統IBM701宣布建造完成。

1952年,第一台符號語言翻譯機發明成功。

1954年,第一台半導體計算機由貝爾電話公司研製成功。

1954年,第一台通用數據處理機IBM650誕生。

1955年,第一台利用磁心的大型計算機IBM705建造完成。

1956年,IBM公司推出科學704計算機。

1957年,程序設計語言FORTRAN問世。

1959年,第一台小型科學計算器IBM620研製成功。

1960年,數據處理系統IBM1401研製成功。

1961年,程序設計語言COBOL問世。

1961年,第一台分系統計算機由麻省理工學院設計完成。

1963年,BASIC語言問世。

1964年,第三代計算機IBM360系列製成。

1965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機PDP-8。

1969年,IBM公司研製成功90列卡片機和系統--3計算機系統。

1970年,IBM系統1370計算機系列製成。

1971年,伊利諾大學設計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計算機。

1971年,第一台微處理機4004由英特爾公司研製成功。

1972年,微處理機基片開始大量生產銷售。

1973年,第一片軟磁碟由IBM公司研製成功。

1975年,ATARI--8800微電腦問世。

1977年,柯莫道爾公司宣稱全組合微電腦PET--2001研製成功。

1977年,TRS--80微電腦誕生。

1977年,蘋果--II型微電腦誕生。

1978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開始應用。

1978年,磁泡存儲器第二次用於商用計算機。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製成第一台手提式微電腦。

1982年,微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

1984年,日本計算機產業著手研製"第五代計算機"---具有人工智慧的計算機。

中國計算機發展歷史:

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一型),標志著我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第一台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之後推出109丙機,該機為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製成功採用集成電路的DJS-130小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00萬次;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上億次的銀河-I巨型機,這是我國高速計算機研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85年,電子工業部計算機管理局研製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長城0520CH微機。
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出銀河-II通用並行巨型機,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於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為共享主存儲器的四處理機向量機,其向量中央處理機是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自行設計的,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它主要用於中期天氣預報;
1993年,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後成立北京市曙光計算機公司)研製成功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存儲多處理機,這是國內首次以基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通用微處理器晶元和標准UNIX操作系統設計開發的並行計算機;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國內第一台具有大規模並行處理機(MPP)結構的並行機曙光1000(含36個處理機),峰值速度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上了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這一高性能台階。曙光1000與美國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規模並行機體系結構與實現技術相近,與國外的差距縮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國防科大研製成功銀河-III百億次並行巨型計算機系統,採用可擴展分布共享存儲並行處理體系結構,由130多個處理結點組成,峰值性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系統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後在市場上推出具有機群結構(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峰值計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億次浮點運算,機器規模已超過160個處理機,
1999年,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神威I計算機通過了國家級驗收,並在國家氣象中心投入運行。系統有384個運算處理單元,峰值運算速度達每秒3840億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億次浮點運算的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
2001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款通用CPU——「龍芯」晶元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龍騰」伺服器,龍騰伺服器採用了「龍芯-1」CPU,採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計算所聯合研發的伺服器專用主板,採用曙光LINUX操作系統,該伺服器是國內第一台完全實現自有產權的產品,在國防、安全等部門將發揮重大作用。
2003年,百萬億次數據處理超級伺服器曙光4000L通過國家驗收,再一次刷新國產超級伺服器的歷史紀錄,使得國產高性能產業再上新台階。

⑥ 計算工具 發展歷史

在電子式計算器誕生之前,人們就已經使用了機械式的設備來幫助人們計算,牽強一點的說,算盤和對數計算尺就是其中的一員。在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同類型的計算尺就被帶到了月球軌道上去。

而之後,由復雜的齒輪和機械結構組成的機械式計算器成為了計算大量運算的首選,雖然有些更加復雜的機械計算機能夠計算積分、平方和開平方根等運算。

但簡單的,能夠計算加減乘除的機械式計算器獲得了大量的應用,它們很笨重、發出大量雜訊、而且運算速度也極慢。除了辦公室場景以外很少被家庭和個人所使用。

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用於通用數值計算的電子計算機要追溯到1946年,ENIAC(電子數字積分和計算機)的誕生。它的誕生與戰爭密不可分。

正值二次世界大戰,不管是計算大炮的炮彈飛行軌跡還是預判從飛機上拋射的炸彈、魚雷落點都需要大量的數學計算。使用人工和機械計算所需要的人力、時間太過龐大以至於接近於不可能。為此,一種能夠替代人工和機械計算器的電子設備被發明了出來,它就是ENIAC。

在ENIAC誕生的同時,計算機領域最具有代表性的BUG一詞也應運而生ENIAC作為計算機的始祖,其每秒鍾5000次加法運算的速度遠超機械式計算器的速度1000倍以上,但為了實現這一點,需要近1.8萬個電子管,總重27噸,佔地170平方米左右。

很顯然這並不適合每一個辦公室和公司購買使用。面對這樣的情況,面向實現通用功能的計算機和專門的計算功能的計算器開始分道揚鑣,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第一台全電子化的桌面計算器是1961年,來自英國的ANITA(A New Inspiration To Arithmetic/Accounting)。

它看起來和現在的台式計算器已經相差不多了。上面板上密密麻麻的按鍵可以同時設定一個數字的不同位,得出結果的時候也不需要按等號鍵,如果操作員十分熟練,使用這種鍵盤的速度將會非常快——當然,最終這種操作方式輸給了更加直白的9個數字、四種運算和一個等號鍵的鍵盤。

ANITA雖好,但它內部仍然帶有多個電子管。而首款全晶體管的計算器則是由日本索尼所製造。除了顯示部分仍然採用了輝光管外,剩餘的部分全部採用晶體管電路,這使得計算器的體積能夠進一步減小。

真正能夠揣進兜里的計算器歷史,從惠普的HP-35開始。這款計算器的來歷要回溯到HP的創始人Bill Hewlett與同事們的一次賭約「能否創造出一款能夠放進襯衫口袋裡的計算器」而結果便是這款強大的HP-35。

除了四則運算以外,該機還可運算三角函數和指數函數——這些功能也使得HP-35成為了第一款進入太空的攜帶型計算器,它在美國的太空實驗室項目中成為了替代計算尺的太空計算工具。

在這個時候,雖然和現代的計算器區別已經不大了,但仍存在著一個決定性的差別即該機所採用的晶元並非為計算器所獨特設計的。而第一台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器,要等到1969年的夏普QT-8了。

而在那之後,計算器的進化便沒有那麼明顯了——LCD液晶屏幕、太陽能電池板、可充電的電池和鋰紐扣電池,隨著科技水平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步,計算器才能變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模樣。

(6)計算器有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常見的計算器又有四類:

1、算術型計算器

可進行加、減、乘、除等簡單的四則運算,又稱簡單計算器。一般都是實物計算器。

2、科學型計算器

可進行乘方、開方、指數、對數、三角函數、統計等方面的運算,又稱函數計算器。 可以是軟體,也可以是實物。

3、程序員計算器

專門為程序員設計的計算器, 主要特點是支持And, Or, Not, Xor: 最基本的與或非和異或操作, 移位操作 Lsh, Rsh:全稱是Left Shift和Right Shift,也就是左移和右移操作。

4、統計計算器

為有統計要求的人員設計的設計的計算器, 可以是軟體,也可以是實物。

⑦ 計算機的歷史是

計算機發展史是介紹計算機發展的歷史。計算機發展歷史可分為年-1890年、1890年-20世紀早期、20世紀中期、20世紀晚期-現在,四個階段。
1666年,在英國Samuel Morland發明了一部可以計算加數及減數的機械計數機。 1673年,Gottfried Leibniz 製造了一部踏式(stepped)圓柱形轉輪的計數機,叫「Stepped Reckoner」,這部計算器可以把重復的數字相乘,並自動地加入加數器里。 1694年,德國數學家,Gottfried Leibniz ,把巴斯卡的Pascalene 改良,製造了一部可以計算乘數的機器,它仍然是用齒輪及刻度盤操作。 1773年,Philipp-Matthaus 製造及賣出了少量精確至12位的計算機器。 1775年,The third Earl of Stanhope 發明了一部與Leibniz相似的乘法計算器。 1786年,J.H.Mueller 設計了一部差分機,可惜沒有撥款去製造。 1801年,Joseph-Marie Jacquard 的織布機是用連接按序的打孔卡控制編織的樣式。 1854年,George Boole 出版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是講述符號及邏輯理由,它後來成為計算機設計的基本概念。1858年,一條電報線第一次跨越大西洋,並且提供了幾日的服務。 1861年,一條跨越大陸的電報線把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連接起來。 1876年,Alexander Graham Bell 發明了電話並取得專利權。 1876至1878年,Baron Kelvin 製造了一部泛音分析機及潮汐預測機。 1882年,William S. Burroughs 辭去在銀行文員的工作,並專注於加數器的發明。 1889年,Herman Hollerith 的電動製表機在比賽中有出色的表現,並被用於 1890 中的人口調查。Herman Hollerith 採用了Jacquard 織布機的概念用來計算,他用咭貯存資料,然後注入機器內編譯結果。這機器使本來需要十年時間才能得到的人口調查結果,在短短六星期內做到。 1893年,第一部四功能計算器被發明。 1895年,Guglielmo Marconi 傳送廣播訊號。 1896年,Hollerith 成立製表機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 1901年,打孔鍵出現,之後的半個世紀只有很少的改變。 1904年,John A.Fleming 取得真空二極體的專利權,為無線電通訊建立基礎。 1906年,Lee de Foredt 加了一個第三活門在Felming 的二極體, 創制了三電極真空管。 1907年,唱片音樂在紐約組成第一間正式的電台。 1908年,英國科學家 Campbell Swinton 講述了電子掃描方法及預示用陰極射線管製造電視。 1911年,Hollerith 的表機公司與其它兩間公司合並,組成 Computer 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 (C-T-R),製表及錄制公司。但在1924年,改名為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IBM)。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 Kamerlingh Onnes 在 Leiden Unversity 發現超導電。 1931年,Vannever Bush 發明了一部可以解決差分程序的計數機,這機器可以解決一些令數學家,科學家頭痛的復雜差分程序。 1935年,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引入 "IBM 601」,它是一部有算術部件及可在1秒鍾內計算乘數的穿孔咭機器。它對科學及商業的計算起很大的作用。總共製造了1500 部。 1937年,Alan Turing 想出了一個 "通用機器(Universal Machine)」 的概念,可以執行任何的演算法,形成了一個"可計算(computability)」的基本概念。Turing 的概念比其它同類型的發明為好,因為他用了符號處理(symbol processing) 的概念。 1939年11月,John Vincent Atannsoff 與 John Berry 製造了一部16位加數器。它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計算的機器。 1939年,Zuse 與 Schreyer 開鈶製造了"V2」﹝後來叫Z2﹞,這機器沿用 Z1的機械貯存器,加上一個用斷電器邏輯(Relay Logic)的新算術部件。但當 Zuse完成草稿後,這計劃被中斷一年。 1939-40年,Schreyer 完成了用真空管的10位加數器,以及用氖氣燈(霓虹燈)的存貯器。 1940年1月,在 Bell Labs,Samuel Williams 及Stibitz 完成了一部可以計算復雜數字的機器, 叫「復雜數字計數機(Complex Number Calculator)」,後來改稱為「斷電器計數機型號I (Model I Relay Calculator)」。它用電話開關部份做邏輯部件:145個斷電器,10個橫杠開關。數字用「Plus 3BCD」代表。在同年9月,電傳打字 etype 安裝在一個數學會議里,由New Hampshire 連接去紐約。 1940年,Zuse 終於完成Z2,它比運作得更好,但不是太可靠。 1941年夏季,Atanasoff及Berry完成了一部專為解決聯立線性方程系統(system of simultaneous linear equations) 的計算器,後來叫做"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它有60個50位的存貯器,以電容器(capacitories)的形式安裝在2個旋轉的鼓上,時鍾速度是60Hz。 1941年2月,Zuse 完成"V3」(後來叫Z3),是第一部操作中可編寫程序的計數機。它亦是用浮點操作,有7個位的指數,14位的尾數,以及一個正負號。存貯器可以貯存64個字,所以需要1400個斷電器。它有多於1200個的算術及控制部件,而程序編寫,輸入,輸出的與 Z1 相同。1943年1月 Howard H. Aiken完成"ASCC Mark I」(自動按序控制計算器 Mark I ,Automatic Sequence -- Controlled Calculator Mark I),亦稱「Haward Mark I」。這部機器有51尺長,重5頓,由 750,000部份合並而成。它有72個累加器,每一個有自己的算術部件,及23位數的寄存器。 1943年12月,Tommy Flowers與他的隊伍,完成第一部「Colossus」,它有2400個真空管用作邏輯部件,5 個紙帶圈讀取器(reader),每個可以每秒工作5000字元。 1943年,由 John Brainered領導,ENIAC開始研究。而 John Mauchly 及J. Presper Eckert負責這計劃的執行。 1946年,第一台電子數字積分計算器(ENIAC)在美國建造完成。 1947年,美國計算器協會(ACM)成立。 1947年,英國完成了第一個存儲真空管O 1948貝爾電話公司研製成半導體。 1949年,英國建造完成"延遲存儲電子自動計算器"(EDSAC) 1950年,"自動化"一詞第一次用於汽車工業。 195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製成磁心 1952年,第一台"儲存程序計算器"誕生。 1952年,第一台大型計算機系統IBM701宣布建造完成。 1952年,第一台符號語言翻譯機發明成功。 1954年,第一台半導體計算機由貝爾電話公司研製成功。 1954年,第一台通用數據處理機IBM650誕生。 1955年,第一台利用磁心的大型計算機IBM705建造完成。 1956年,IBM公司推出科學704計算機。 1957年,程序設計語言FORTRAN問世。 1959年,第一台小型科學計算器IBM620研製成功。 1960年,數據處理系統IBM1401研製成功。 1961年,程序設計語言COBOL問世。 1961年,第一台分系統計算機由麻省理工學院設計完成。 1963年,BASIC語言問世。 1964年,第三代計算機IBM360系列製成。 1965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機PDP-8。 1969年,IBM公司研製成功90列卡片機和系統--3計算機系統。 1970年,IBM系統1370計算機系列製成。 1971年,伊利諾大學設計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計算機。 1971年,第一台微處理機4004由英特爾公司研製成功。 1972年,微處理機基片開始大量生產銷售。 1973年,第一片軟磁碟由IBM公司研製成功。 1975年,ATARI--8800微電腦問世。 1977年,柯莫道爾公司宣稱全組合微電腦PET--2001研製成功。 1977年,TRS--80微電腦誕生。 1977年,蘋果--II型微電腦 1978年,磁泡存儲器第二次用於商用計算機。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製成第一台手提式微電腦。 1982年,微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1984年1月: Apple 的Macintosh發布。基於Motorola68000微處理器。可以定址16M。 1984年8月: MS-DOS 3.0、PC-DOS 3.0、IBM AT發布,採用ISA標准,支持大硬碟和1.2M高密軟碟機。 1984年底: Compaq開始開發IDE介面,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傳輸數據,並被許多同行採納,後來更進一步的EIDE推出,可以支持到528MB的驅動器。數據傳輸也更快。 1985年: Philips和Sony合作推出CD-ROM驅動器。 1985年: EGA標准推出。 1985年10月17日: 80386 DX推出。時鍾頻率到達33MHz,可定址1GB內存。比286更多的指令。每秒6百萬條指令,集成275000個晶體管。 1985年11月: Microsoft Windows發布。但在其3.0版本之全面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需要DOS的支持,類似蘋果機的操作界面,以致被蘋果控告。訴訟到1997年8月才終止。 1985年12月: MS-DOS 3.2、PC-DOS 3.2。這是第一個支持3.5英寸磁碟的系統。但也只是支持到720KB。到3.3版本時方可支持1.44兆。 1986年1月: Apple 發布較高性能的Macintosh。有四兆內存,和SCSI適配器。 1986年9月: Amstrad Announced發布便宜且功能強大的計算機Amstrad PC 1512。具有CGA圖形適配器、512KB內存、8086處理器20兆硬碟驅動器。採用了滑鼠器和圖形用戶界面,面向家庭設計。 1987: Connection Machine超級計算機發布。採用並行處理,每秒鍾2億次運算。 1987: Microsoft Windows 2.0發布,比第一版要成功,但並沒有多大提高。. 1987: Macintosh II發布,基於Motorola 68020處理器。時鍾16MHz,每秒260萬條指令。有一個SCSI適配器和一個彩色適配器。 1987年4月2日: IBM推出PS/2系統。最初基於8086處理器和老的XT匯流排。後來過渡到80386,開始使用3.5英寸1.44MB軟盤驅動器。引進了微通道技術,這一系列機型取得了巨大成功。出貨量達到200萬台。 1987: IBM發布VGA技術。 1987: IBM發布自己設計的微處理器8514/A。 1987年4月: MS-DOS 3.3、PC-DOS 3.3。隨IBM PS/2一起發布,支持1.44MB驅動器和硬碟分區。可為硬碟分出多個邏輯驅動器。 1987年4月: Microsoft和IBM發布S/2Warp操作系統。但並未取得多大成功。 1987年10月: Compaq DOS (CPQ-DOS) v3.31發布。支持的硬碟分區大於32Mb。 1988: XMS標准建立。 1988: EISA標准建立。 1988年7月到8月: PC-DOS 4.0、MS-DOS 4.0。支持EMS內存。但因為存在BUG,後來又陸續推出4.01a。 1988年9月: IBM PS/20 286發布,基於80286處理器,沒有使用其微通道匯流排。但其他機器繼續使用這一匯流排。 1988年10月: Macintosh Iix發布。基於Motorola 68030處理器。仍使用16 MHz主頻、每秒390萬條指令,支持128M RAM。 1988年11月: MS-DOS 4.01、PC-DOS 4.01發布。 1989: Tim Berners-Lee 創立World Wide Web雛形,他工作於歐洲物理粒子研究所。通過超文本鏈接,新手也可以輕松上網瀏覽。這大大促進了INTERNET的發展。 1989: Phillips和Sony發布CD-I標准。 1989年1月: Macintosh SE/30 發布。基於新型68030處理器。 1989年3月: E-IDE標准確立,可以支持超過528MB的硬碟容量。可達到33.3 MB/s 的傳輸速度。並被許多CD-ROM所採用。 1989年4月10日: 80486 DX發布,集成120萬個晶體管。其後繼型號時鍾頻率達到100MHz。 1989年11月: Sound Blaster Card(音效卡)發布。 1990: SVGA標准確立。 1990年3月: Macintosh Iifx發布,基於68030CPU,主頻40MHz,使用了更快的SCSI介面。 1990年5月22日: 微軟發布Windows 3.0。兼容MS-DOS模式。 1990年10月: Macintosh Classic發布,有支持到256色的顯示適配器。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體個人電腦標准)發布。處理器至少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個光碟機,至少150 KB/sec的傳輸率。 1991: 發布ISA標准。 1991年5月: Sound Blaster Pro發布。 1991年6月: MS-DOS 5.0、PC-DOS 5.0。為了促進OS/2的發展,Bill Gates說:DOS5.0是DOS終結者,今後將不再花精力於此。該版本突破了640KB的基本內存限制。這個版本也標志著微軟與IBM在DOS上的合作的終結。 1992: Windows NT發布,可定址2G RAM。 1992年4月: Windows 3.1發布。 1992年6月: Sound Blaster 16 ASP發布。 1993年3月22: Pentium發布。集成了300多萬個晶體管。初期工作在60-66MHz。每秒鍾執行1億條指令。 1993年5月: MPC標准2發布。CD-ROM傳輸率要求300KB/sec。在320*240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幀圖像。 1993年12月: MS-DOS6.0發布,包括一個硬碟壓縮程DoubleSpace,,但一家小公司聲稱,微軟剽竊了其部分技術。於是在後來的DOS6.2中,微軟將其改名為:DriveSpace。後來WIN95中的DOS成為DOS7.0,WIN95OSR2中稱為DOS7.10. 1994年3月7日: Intel 發布90-100 MHz Pentium處理器。 1994年9月: PC-DOS 6.3發布。 1994年10月10日: Intel 發布75 MHz Pentium處理器。 1994: Netscape 1.0 瀏覽器發布。 1995年3月27日: Intel發布120 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6月1日: Intel發布133 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年8月23日: Windows '95 發布。大大不同於其以前的版本。完全脫離MS-DOS,但照顧用戶習慣還保留了DOS形式。純32位的多任務操作系統。該版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5年11月1日: Pentium Pro發布。主頻可達200 MHz ,每秒鍾完成4.4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 1995年12月: Netscape發布其.JavaScript。 1996: Quake、Civilization 2、Command& Conquer - Red Alert等一系列的著名游戲發布。 1996年1月: Netscape Navigator 2.0發布,第一個支持JavaScript的瀏覽器。 1996年1月4日: Intel發布150-166MHz的Pentium處理器,集成了330萬個晶體管。 1996: Windows '95 OSR2發布,修復了部分BUG,擴充了部分功能。 1997: Gr和Theft Auto、Quake 2、Blade Runner等著名游戲發布,3D圖形加速卡大行其道。 1997年1月8日: Intel發布Pentium MMX。對游戲和多媒體功能進行了增強。 1997年4月: IBM的深藍(Deep Blue)計算機,戰勝人類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 1997年5月7日: Intel發布Pentium II,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更多CACHE。 1997年6月2日: Intel 發布233 MHz Pentium MMX. 1998年2月: Intel發布333 MHz Pentium II處理器。採用0.25微米技術,提高速度,減少發熱量。 1998年6月25日: Microsoft發布Windows '98,一些人企圖肢解微軟,微軟回擊說這會傷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1999年2月22日: AMD公司發布K6-III 400MHz。有測試說其性能超過Intel P-III 。集成2300萬個晶體管、socket 7結構。 1999年2月26日,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Ⅲ處理器,PentiumⅢ採用了和PentiumⅡ相同的Slot1架構,並增加了擁有70條全新指令的SSE指令集,以增強3D和多媒體的處理能力。最初時鍾頻率在450MHz 以上,匯流排速度在100MHz 以上,採用0.25μm 工藝製造,集成有512KB或以上的二級緩存。 1999年6月23日,AMD公司推出了採用全新架構,名為Athlon的處理器,並且在CPU頻率上第一次超越了Intel公司,從此拉開了精彩激烈的世紀末處理器主頻速度大戰。 1999年9月1日,Nvidia公司推出了GeForce256顯示晶元,並提出了GPU的全新概念。 1999年10月25日,代號為Coppermine(銅礦)的PentiumⅢ處理器發布。採用0.18μm工藝,內部集成了256KB全速L2Cache ,內建2800萬個晶體管。 2月17日,美國微軟公司發布Windows2000。 2000年4月27日,AMD公司發布了「毒龍」(Duron)處理器,開始在低端市場向Intel發起沖擊。 2000年9月14日,微軟正式推出了面向家庭用戶的windows千僖年版本Windows Me,同時這也是微軟最後一個基於DOS的操作系統。 2000年11月12日,微軟宣布推出薄型個人電腦Tablet PC。 2000年11月20日,Intel正式推出了Pentium4處理器。該處理器採用全新的Netburst架構,匯流排頻率達到了400MHz,並且另外增加了144條全新指令,用於提高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及3D圖形處理能力。 2001年3月26日,蘋果公司發布Mac OS X操作系統,這是蘋果操作系統自1984年誕生以來首個重大的修正版本 2001年6月19日,Intel推出採用「Tualatin」(圖拉丁)內核的P3和賽揚處理器,這也是Intel首次採用0.13微米工藝。 2001年10月8日,AMD宣布推出Athlon XP 系列處理器,新處理器採用了全新的核心,專業3D Now!指令集和OPGA(有機管腳陣列)封裝,而且採用了「相對性能標示」(PR標稱值)的命名規范,同時該處理器極為優異的性價比使得Intel壓力倍增。 2001年10月25日,微軟推出Windows XP操作系統,比爾.蓋茨宣布:「DOS時代到此結束。」 Windows XP的發布,也推動了身處低潮的全球PC硬體市場。 2002年2月5日,Nvidia發布GeForce 4系列圖形處理晶元,該系列共分為Ti和Mx兩個系列,其中的GeForce4 Ti 4200和GeForce 4 MX 440兩款產品更是成為市場中生命力極強的典範。 2002年5月13日,沉寂多時的老牌顯示晶元製造廠商Matrox正式發布了Parhelia-512(中文名:幻日)顯示晶元,這也是世界上首款512bit GPU。 2002年7月17日,ATI發布了Radeon 9700顯卡,該顯卡採用了代號為R300的顯示核心,並第一次毫無爭議的將Nvidia趕下了3D性能霸主的寶座。 2002年11月18日,Nvidia發布了代號為NV30的GeForce FX顯卡,並在該產品上首次使用了0.13微米製造工藝,由於採用了多項超前技術,因此該顯卡也被稱為一款劃時代的產品。 2003年1月7日,Intel發布全新移動處理規范「迅馳」。 2003年2月10日,AMD發布了Barton核心的Athlon XP處理器,雖然在推出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得不到媒體的認可,但是憑借超高的性價比和優異的超頻能力,最終Barton創造出了一個讓所有DIYer無限懷念的Barton時代。 2003年2月12日,FutureMark正式發布3Dmark 03,但是由此卻引發了一場測試軟體的信任危機。 2005年Intel 開始推廣雙核CPU。 2006年Intel 開始推廣四核CPU。 2007年Intel IDF大會推出震驚世界的2萬億次80核CPU。

⑧ 計算器的歷史

說起計算器,值得我們驕傲的是,最早的計算工具誕生在中國.
中國古代最早採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叫籌策,又被叫做算籌.這種算籌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充當材料的.約二百七十枚一束,放在布袋裡可隨身攜帶.
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珠算盤,是中國古代計算工具領域中的另一項發明,明代時的珠算盤已經與現代的珠算盤幾乎相同.
17世紀初,西方國家的計算工具有了較大的發展,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的"納皮爾算籌",英國牧師奧卻德發明了圓柱型對數計算尺,這種計算尺不僅能做加減乘除、乘方、開方運算,甚至可以計算三角函數,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這些計算工具不僅帶動了計算器的發展,也為現代計算器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成為現代社會應用廣泛的計算工具.
1642年,年僅19歲的法國偉大科學家帕斯卡引用算盤的原理,發明了第一部機械式計算器,在他的計算器中有一些互相聯鎖的齒輪,一個轉過十位的齒輪會使另一個齒輪轉過一位,人們可以像撥電話號碼盤那樣,把數字撥進去,計算結果就會出現在另一個窗口中,但是只能做加減計算。1694年,萊布尼茲在德國將其改進成可以進行乘除的計算。此後,一直要到1950年代末才有電子計算器的出現。
世界的第一個計算器
幫助做計算的第一個儀器是這個算盤。 這有木製床向前走電線或者瘦的木製棍描述號。 它被在公元前3000年在巴比倫發展。
第一個計算機在1642年被在法國發明並且能自動加減數字。
在僅僅19的年輕的年齡科學家布勒斯帕建造了它。 數目被通過車輪裝入計算器。 這些在計算器裡面轉動齒輪。 他們那時移動與號碼一起撥結果在一套窗子內表現。
布勒斯帕是一位數學家,物理學家和神學家。 十幾歲時他學習數學,與皮埃爾·德·費馬合作,他為計算binominal 擴大的系數發明三角形。 他也在易流動的機制里取得發現,特別是在一種流體里的壓力處處相等。 在31歲的時候有一次神秘的經驗並且從那時起他獻身於宗教。
it鈥時間以來正常工作,但是只能加減計算器。 也能乘以並且分的第一個機器被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發明,在1694年。

⑨ 計算器的來歷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例如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孕育了電子計算機的雛形和設計思路。

最早的計算工具誕生在中國。
中國古代最早採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叫籌策,又被叫做算籌。這種算籌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充當材料的。約二百七十枚一束,放在布袋裡可隨身攜帶。
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珠算盤,是中國古代計算工具領域中的另一項發明,明代時的珠算盤已經與現代的珠算盤幾乎相同。

17世紀初,西方國家的計算工具有了較大的發展,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的"納皮爾算籌",英國牧師奧卻德發明了計圓柱型對數算尺,這種計算尺不僅能做加減乘除、乘方、開方運算,甚至可以計算三角函數,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這些計算工具不僅帶動了計算器的發展,也為現代計算器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成為現代社會應用廣泛的計算工具。

1642年,年僅19歲的法國偉大科學家帕斯卡引用算盤的原理,發明了第一部機械式計算器,在他的計算器中有一些互相聯鎖的齒輪,一個轉過十位的齒輪會使另一個齒輪轉過一位,人們可以像撥電話號碼盤那樣,把數字撥進去,計算結果就會出現在另一個窗口中,但是只能做加減計算。1694年,萊布尼茲在德國將其改進成可以進行乘除的計算。此後,一直要到20世紀50年代末才有電子計算器的出現。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ENIAC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其主要發明人是電氣工程師普雷斯波·埃克特(J.Prespen Eckert)和物理學家約翰·莫奇勒(John W.Mauchly)博士。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為487000美元。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

閱讀全文

與計算器有多少年歷史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