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你能講什麼歷史

你能講什麼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4 19:16:48

⑴ 講一個你知道的歷史故事

這是卧薪嘗膽的故事

⑵ 你還知道關於哪些講歷史人物故事嗎

有《投筆從戎》、《聞雞起舞》、《蘇武牧羊》、《鑿壁偷光》、《陶母責子》等。

1、《投筆從戎》

班超是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永平五年時期,班固被召見到校書郎任職,班超和母親也來到洛陽。

家境窮困,班超在官府做抄寫工作來供養母親,曾經擲筆長嘆說:「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

2、《聞雞起舞》

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3、《蘇武牧羊》

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

後將他遷到北海(一說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一說在今甘肅白亭海)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

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他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4、《鑿壁偷光》

漢代有一個叫匡衡的人勤奮好學,但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白天要幹活,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匡衡沒辦法就利用鄰居家的小洞燭光刻苦學習,最後飽讀詩書成了有名的學者。

5、《陶母責子》

晉朝人陶侃是東晉的大將軍,年紀輕時擔任負責河道和漁業的官吏。他曾經把一陶罐腌魚贈送給母親。

母親說:「這是哪裡來的?」使者說:「是官府所擁有的。」母親將腌魚封好並且回信,責備陶侃說:「你身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贈送給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還增添了我的憂愁啊!」

⑶ 你能講一下它的歷史嗎

不知道所雲。。。

⑷ 給五年級的學生上趣味課堂,能講什麼歷史故事啊

如果僅僅是講歷史故事那就單調了。
現在的孩子根本不缺故事,他們可以接觸版的帶故事情節的東西權太多了。你保證你講的故事比電視里的還生動?
五年級的孩子,有一定自己的思維了。你可以引導著他們,做一些角色扮演的推導。
如果是關於歷史方面的,你可以引導他們去推導人類是怎麼來的。什麼東西對人類的起源起到了作用。
也可以引導他們去推導一下,社會是怎麼進步的。是什麼東西推動這這些進步。
現在的教育要互動。不再是講!!

⑸ 你讀過的還有哪些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

荊軻刺秦王
李斯諫逐客
信陵君救趙
紙上談兵的趙括
范雎的遠交近攻計專
廉頗負荊請罪
屈原沉江
田單的火牛屬陣
燕昭王求賢
孟嘗君與他的門客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商鞅南門立木
墨子破雲梯
范蠡和文種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孔子周遊列國
伍子胥過昭關
晉文公退避三舍
公子重耳流亡他國
曹劌抗擊齊軍
齊桓公九合諸侯
周公輔佐成王
盤庚遷都
婦好及婦好墓
商湯和伊尹

⑹ 你覺得歷史能教會我們什麼

學習歷史,了解歷史上的人物和事物,學習某個人物的某種精神,版學習某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權武裝自己的頭腦,借鑒先人的經驗,吸取教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可以加以對比,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⑺ 歷史演講講什麼

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演變

◆春秋戰國時期,銅鑄幣廣泛通行。
◆戰國商鞅,重糧、重農,「金生而粟死」,希望「金粟兩生」。
◆戰國中期,趙國鑄造圓首圓足布,銳角布

◆戰國時期的布幣大部分是有足布,其中又以方足布流通最廣。
◆前226年,秦統一,行半兩錢,統一了貨幣單位,形狀是方孔圓錢。以後一直到清末年,且對東亞、東南亞國家的貨幣也影響近千年。規定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
◆前113年漢武帝統一鑄造權。以後5銖錢流通到唐初。
◆秦未統一鑄造權和發行權。
◆王莽主政8年,4次幣制改革,其中第3次(公元10年)最荒唐,6名28品。當時遭到普遍不滿,但卻是今日收藏的珍品。
◆東漢30年,鑄鐵錢,是第一種有史書記載的鐵錢。
◆東晉時,四川出現了年號錢
◆ 貞元10年宰相陸贄反對賦稅征錢。事實上,當時尚不具備賦稅征錢的條件。
◆漢武白金幣即銀錫合金。
◆西晉末年,白銀表示物價,南北朝有關於以銀為貨幣的記載。
◆唐代起,銀鋌之大錠一般重50兩。開始在稅收時收納白銀,財政支出也有大量使用。
◆ 五代十國,銅鐵錢兼用,甚至大量開鑄鉛錢
◆宋代白銀成為官府稅收的重要內容之一,每年收入曾達290萬余兩。白銀有10多種名目,表明成色的區別,如百分銀的「金漆花銀」、998的茶色銀。
◆北宋元豐年間,有鑄銅錢監17處,每年鑄幣500多萬貫;鑄鐵錢監9處,每年鑄113萬貫。
◆南宋前期獨立的鑄錢單位有236家,後期有416處。
◆金章宗承安2年(1197年),第一種官方鑄造的銀,即「承安寶貨「。
◆南宋1198年規定1貫以上必須用銀鈔,正式以白銀為法定貨幣。元初紙幣以金銀為兌換准備,主要是銀,始稱銀錠為元寶。
◆明英宗年間(1436)以白銀發放官俸,國家財政也日益轉向以用銀為重點。
◆明中葉後,折色專指折貨幣,一條鞭法的推行,一律以銀折納。白銀貨幣地位加強。
◆1856年起,上海標准銀兩-九八規元
◆明朝規定本朝為制錢,前朝為舊錢。清代由寶泉局、寶源局分別開鑄,標准重量每文1錢2分,1000個錢叫作1串、貫、吊,
◆咸豐3年開始鑄大錢,當百、五百、當千,重量分別為:1兩4錢、1兩6錢、2兩。以及當十、當五十。另開鑄鐵錢、鉛錢。咸豐9年便停止鑄鐵錢。
◆漢武帝時,皮幣,一方尺,彩畫,40萬錢。不流通的有價憑證,有人認為是最早的公債
◆唐朝的飛錢,實際是匯票
◆北宋交子,四川商鋪戶發行交子,性質類似存款憑據,可兌現,亦了直接流通。
◆1023年前後,決定官辦,置交子務,發行官交子。等級和「分界」發行。
准備金,扣率。北宋其他地區亦有發行。逐步貶值。改交子為錢引(即兌換錢幣的憑證),後因不能兌現而貶值。
◆南宋關子。起初屬於民間匯票性質,會子,以後直接流通。後不能兌現,商人不願領用。貶值情況之下,1160年改為官辦。當局以金銀收兌,並減少發行。在官員薪俸中搭發會子,徵收貨幣稅。不同界的會子,後兌前,有比率,視為不同的貨幣。後取消分界發行。
◆最早見有1137年甘肅發行的銀會子,面額1錢和半錢。
◆1264年發行現錢關子,「見錢關子」,1比3。
◆金朝 P48 的交鈔,紙幣政策,強力推行,貶值的原因。
◆元朝,純粹紙幣制,法償能力強,不過民間仍有金屬貨幣流通。整治鈔法,准備金制度,買賣金銀。惡性通貨膨脹。
◆1309年亦有發行「至大銀鈔」。
◆明清,只大明通行寶鈔一種,印章中有暗記防偽。強制推行,甚至重刑。寓人頭稅於鹽價,來回籠紙幣。新舊鈔有不同的購買力。其他回籠手段。
◆1465年以後,政府不再致力於強化紙幣流通,范圍及其有限。
清代僅順治年間發行有鈔貫,後不發行。但民間仍有流通。如錢票、銀票、會票,具有兌換紙幣的性質,與近代的銀行券相銜接。說明商品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需要,紙幣有其客觀必然性。
◆春秋,借貸記載,與爭得民心、甚至取得政權的關系。
◆戰國時期放款取息的普遍性。貴族亦借債。
◆秦漢的信用,沒有質的變化。
◆唐朝高利貸資本的積累規模也更增大,蕃客也放款。
◆清入關前,已有「天命漢錢」、「天命通寶」,以及「天聰漢錢」。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均有「通寶」。
◆清代由戶部的寶泉局、工部的寶源局分別開鑄,標准重量每文1錢2分,1000個錢叫作1串、貫、吊,鴉片戰爭前後每年開鑄200萬串左右,咸豐3年因太平軍起義,開始鑄大錢,當四當五十。甚至當百、五百、當千,以及開鑄鐵錢、鉛錢。咸豐9年便停止鑄鐵錢。小平錢「通寶」,重寶、元寶都是大錢,如咸豐元寶,當百
◆地方官府設局開鑄,通常一省有兩個以上的「局」即造幣廠,直隸有五個局,西藏、新疆、台灣都有。通常是「寶」加上省的簡稱,加局;寶直局、寶奉局、吉、晉、桂、黔、蘇、迪、台、藏、川等。
◆ 1900 年起廣東開鑄銅元。制錢消亡的原因:計算方法各地不一、偽錢充斥,種類繁雜、價格紛亂、攜帶不便。

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麼?

鄭和是我國明朝初期偉大的航海家,他從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年至1433年)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克服了重重困難,七下西洋(現在南洋一帶),遍訪亞洲、非洲30餘國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部和紅海沿岸,比歐洲航海家遠洋航行早半個世紀。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外文化、經濟的交流,在中國航海史上是一個壯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一個創舉。

鄭和原來只不過是宮廷里的一個太監,他歷盡艱險,屢下西洋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歷來各家各執其詞、莫衷一是。

流傳早而廣的說法是:鄭和下西洋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稱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建文帝登位伊始,曾決心削藩,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大興「靖難」之師,公開反叛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軍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時,「宮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終」。有的說「建文帝為僧遁去」。《明史·鄭和傳》則直截了當地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後來,不少人附和其說,許立群在《中國史話·三寶太監下西洋》一節中寫道:「永樂皇帝派鄭和航海的目的是尋找建文帝,因為永樂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後,建文帝失蹤了,永樂怕他逃到國外,將來回來復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吳晗的《明初對外政策與鄭和下西洋》等也認為,鄭和下西洋除了經濟方面因素以外,還帶著皇上的秘密使命,這秘密使命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有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之說難免牽強。建文帝其人忠厚贏弱,被朱棣從帝位上趕下台,即使逃到國外還會有什麼能耐?這些情況朱棣也應當明白,因此他不會幾次三番派人去探尋朱允炆的下落。再說建文帝是否逃出南京城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不少跡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死於大火。建文帝既死,尋找建文帝之說更無法成立。

另外還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耀兵異域」,「教化異族」,使海外諸國「賓服中國」,同時還擔負著溝通中國同海外經濟貿易的任務。

近年來,探索鄭和下西洋原因的角度有所改變,有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使命隨時間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鄭和第一次出使是為了安撫臨近小國,減輕異族異國對中國的侵擾,以後幾次主要是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進,開闊新的航道等。

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晨光在《鄭和下西洋目的辨析》(載《鄭和下西洋論文集》一)一文中持這種觀點。他首先否定「耀兵異域說」,他說鄭和在海外兩次動用武力制服異域王都是在不得已情況下的自衛反擊。鄭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針是以「懷柔」為主的,以友好和平為前提的。說鄭和下西洋是經濟因素是一葉障目之見,考察明代有關文獻,未見過鄭和屯兵異域,進行經濟上的巧取豪奪。鄭和出使帶回不少外國商人到中國經商,永樂皇帝下令不要征稅,他說:「今夷人慕義遠來,乃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多矣」。

朱晨光認為,鄭和出使西洋是為了打開封閉、僵化的外交大門。明王朝剛建立,臨近的小國常來朝貢,當時的朝貢實質上是交換物產,番國入貢,明王朝恩賜,賜常大於貢。明初經濟拮據,明太祖下令限制進貢,由一歲一貢改為三歲一貢,有些國家如日本等限為十年一貢,於是明朝與海外關系幾乎斷絕,經濟貿易幾乎停頓。於是,走私活動非常猖厥,武裝走私成風,同時明王朝的聲勢日下。永樂皇帝上台後決定改變這種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鄭和下西洋都是以頒「正朔」,恢復和發展明朝政府與海外國家的外交關系為首要任務的。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就將長期盤踞在三佛齊剽掠的海盜陳祖義一夥捕捉歸案,為溝通海道掃清了道路,提高了永樂政府的聲譽。

由於明成祖外交方針的成功,結果「太宗皇帝德澤洋溢於天下,施至蠻夷,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視,執圭捧帛而來朝,梯山航海而進貢」,但是,這項外交政策給明朝初期社會經濟所造成的耗費「也不貲」,故明成祖一死,鄭和下西洋一事就遭到激烈反對。

學者們熱衷於鄭和下西洋使命的研究,令人遺憾的是,在1983年第一次鄭和研究討論會和1985年鄭和下西洋580周年的討論會上,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古代四大醜女

中國歷史上有西施、貂禪、楊貴妃、王昭君四大美女。這四大美女常常成為歷代文人騷客或褒或貶的吟詠對象。中國歷史上也有四大貌丑而德美、容陋而才佳的醜女,她們在歷代文人筆下也時而出現。

古代最出名的醜女,當首推嫫母。漢王子淵《四子講德論》中雲:「嫫母倭傀,善譽者不能掩其丑。」但她為人賢德。為此,黃帝娶她為妻。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傳說,黃帝敗炎帝,皆因嫫母內助有功。毋可謂四大醜女之首,相傳她形同夜叉、醜陋無比。而嫫毋的德行則是當時女人們的楷模。詩人屈原曾給予嫫毋極高的評價:「妒佳冶之芬芳,嫫毋姣而自好。」嫫毋的智慧也非比尋常,她這些優良的內在素質讓黃帝極為贊賞,並娶她為妻。嫫毋也不負黃帝厚望,除對其他女人實施德化,又協助黃帝擊敗了炎帝,殺死了蚩尤

人們常用「貌似無鹽」來形容醜女,這「無鹽」指的是戰國時代齊國無鹽縣的醜女鍾離春。書上說她「四十未嫁」、「極丑無雙」。但她關心國家大事,曾自己去揭見齊宣王,當面指責他的奢淫腐敗。宣王十分感動,立她為後。元人還將她的事跡編成雜劇,贊揚她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

「舉案齊眉」這個成語講的是東漢賢士梁鴻的妻子孟光的故事。相傳孟光隨梁鴻至吳地為人傭工。梁鴻歸家,孟光每為具食,舉案齊眉,以表示對丈夫的敬重。但這位賢婦的模樣卻「粗陋無比」、「肥丑而黑」,能「力舉石臼」。據說梁鴻未婚前,就名氣很大,許多人家都要把女兒家給他,他都不答應。孟光未嫁時,有人給她做媒,她都不肯嫁,說是「必嫁梁鴻」。後隨梁鴻隱居霸陵山中,男耕女織,吟詩彈琴,夫婦唱和,過著清貧而諧的生活。

東晉的許允娶阮德尉的女兒為妻,花燭之夜,發現阮家女貌丑容陋,匆忙跑出新房,從此不肯再進。後來,許允的朋友桓范來看他,對許允說:「阮家既然嫁醜女於你,必有原因,你得考察考察她。」

許允聽了桓范的話,於是跨進了新房。但他一見妻子的容貌拔腿又要往外溜,新婦一把拽住他。許允邊掙扎邊同新婦說:「婦有『四德』,你又符合幾條?」新婦說:「我所缺的僅僅是『美貌』。而讀書人有『百行』,您又符合幾條呢?」許允說:「我百行俱備。」新婦又說:「百行德為首,您好色不好德,怎能說俱備呢?」許允啞口無言。從此夫妻相敬相愛,感情和諧。

中國古代有號稱四大醜女者,皆有福之貴人也.他們人生的結果也都極好,稱得上是天下女子都嚮往的幸福歸宿。

⑻ 你還讀過哪些歷史故事選擇一則喜歡的,寫下題目和主要內容。

歷史故事——周公輔成王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後,過了兩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這就是周成王。那時候,周成王才十三歲,再說,剛建立的周王朝還不大穩固。於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助成王掌管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代理天子的職權。歷史上通常不稱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打那以後,周朝就有了兩座都城。西部是鎬京,又叫宗周;東部是洛邑,又叫成周。周公輔助成王執政了七年,總算把周王朝的統治鞏固下來,他還制訂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滿二十歲的時候,周公把政權交給成王管理。從周成王到他的兒子康王兩代,前後約五十多年,是周朝強盛和統一的時期,歷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⑼ 歷史課需要幾分鍾演講,求告知講什麼歷史好,要中國的歷史,能吸引人,說幾個,因為有些給別人講了,謝謝

歷史課的演講要一上來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要講的話,可以講一些揚我國威的比如霍去病封狼居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陳湯的「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也可以講一些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名臣武將的故事,可以激起少年心中的熱血,比如被人稱為殺神的白起,可以數一下他的戰績。
也可以講一些煽情的、戳中淚點的內容,比如陸秀夫的「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陸秀夫說完後藏玉璽於宋懷宗趙昺懷內,背負幼主,命人用白絹將君臣兩人相纏,從容投海,時年44歲。以及那一句:我范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西元74年,耿恭來到西域與匈奴作戰。翌年春天,東漢大軍班師,耿恭率數百人駐守車師後國之金蒲城。大軍一退,匈奴又開始大舉進攻了,兩萬人把金蒲城圍得水泄不通。西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軍趕到柳中城,大敗匈奴與車師聯軍,「斬首三千八百級,獲生口三千餘人,駝驢馬牛羊三萬七千頭。北虜驚走,車師復降。」雖然柳中城守將關寵此前已經在艱苦卓絕的守城中戰死了,但救援關寵一部的戰役已大獲全勝。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大家又吵起來了。反對的意見稱:柳中城距離耿恭部還有數百里路,而且中間橫亘著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節,救援成本太大,再說,耿恭被圍困這么長時間了,說不定早就全軍覆沒了……大夥兒還是撤吧。但范羌站出來,堅決說:不!幾個將領都不願意繼續往北走了,見范羌這態度,便分了二千士兵給他。史書沒有記載范羌率這兩千勇士翻越天山的艱難,只記載他們在疏勒城勝利會師的一幕,「開門,共相持涕泣」,】
即便是現代的,也有:我們是東方航空056航班,運送志願軍戰士遺骸,前往沈陽。」
「歡迎志願軍忠烈回國,我部飛機兩架,奉命為你全程護航!」

⑽ 中國歷史上有那幾個有志之你能說出士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士民工商四等,以士為最高,最初指武士,後指有一定文化、地位的階層。戰國時代,「士」這一社會階層大踏步走上政治舞台。這些人大都出身貧寒,或者就是已經衰微的貴族後裔。他們憑借著自己的滿腹才華,奔走於各國君主之間,到處「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張,以此博取個人的榮華富貴。 毛遂自薦 毛遂,戰國薛國人(今官橋、張汪一帶)。年輕時游於趙國,在趙國公子平原君趙勝門下做了個迎來送往,辦點府中瑣事的食客。3年之中,整日無大事可做,因此出沒有什麼名聲,幾乎不為人所知。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圍困了趙國的首都邯鄲,企圖吞並趙國。趙孝成王急忙派平原君為使臣到楚國去求援,要求與楚國訂"合縱"盟約聯合抗秦,以救趙國之危。 當時"諸候皆畏秦"。楚國能不能發兵來救趙,關繫到趙國的生死存亡。於是平原君決心在自己的門客中選20名文武雙全者同去楚國搬救兵。他們打算先用好言說楚王,若此計不行,就用武力威逼楚王發兵救趙。可是平原君在門客中挑來挑去只選了十九人,就再也挑不出合適人選了。正當平原君為差一人發愁時,毛遂站起來說:"現在僅差一人不能成行,就請算我一個,帶我去吧。"平原君認為毛遂無出眾之處,不想讓他跟隨前往。毛遂再三請求,平原君才向毛遂說:"先生來我門下幾年了?"毛遂回答:"已三年有餘。"平原君又問:"世上凡有才能的人,就好比錐子裝進口袋裡一樣,鋒利的錐尖立刻會露出來。先生在我門下已三年有餘,都沒有人提起過你,我也沒有聽說過你有什麼大本領,還是留下來吧。"毛遂說:"我便是大王所說的尖利之錐,今天就請您把我裝進布袋裡,方能脫穎而出,展露鋒芒。"平原君勉強答應了。其他十九人也都看不起毛遂,暗笑他自不量力,毛遂並不介意,跟著平原君前往楚國。 平原君見到楚王,說明了合縱抗秦的利害關系。楚王害怕秦國,不肯出兵。談判進行了大半天,毫無結果。這時毛遂握寶劍,走到楚王面前說:"合縱結盟兩句話就可以決定的事,如今你們談了大半天,還不能拿定主意,是什麼道理?"楚王見上來說話的人這樣沒有禮貌,問平原君:"他上什麼人?"平原君笑到:"此人姓毛名遂,是我的門客"。楚王對毛遂厲聲說到:"我與你主人說話,哪裡容得你上來放肆!還不趕快退下。"毛遂不僅沒有退下,反而又持劍走近幾步說到:"大王,你之所以這樣呵斥我,無非是憑借楚國強大的軍隊。但在這幾步之內,你的性命卻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公在這里你這樣無禮,是何道理?而且我聽說商湯王開始也只有七八十里的地盤,後來得到了天下。周文王也不過有百里之壤,卻能使眾諸侯向他稱臣,難道他們靠的是兵多地廣嗎。主要是根據時局而發揮自己應有的威力罷了。如今楚國方圓五千餘里,精兵良將上百萬,這都是你成就霸業的資本。這樣強大的楚國,天下又有誰能阻擋得了呢?然而,秦將白起不過是個無能小輩,率兵不足十萬,與楚國交戰,一戰就佔領了楚國國都,再戰就火燒了楚王的祖墳,三戰就能滅亡楚國,殺了君王的先人。這百世之仇趙國都感到羞辱,難道大王你不覺得可悲嗎?合縱抗秦是為了你們楚國,並不是為了趙國。"毛遂的話擊中楚王的要害再加拔劍相威脅,大義之下,楚王考慮到本國利益和自己的生命安全,終於同意與趙國合縱抗秦,訂立了盟約。 平原君一行返回趙國,楚王派兵救趙,這時魏國的援軍也已到達,三國軍隊內外夾攻,秦軍腹背受敵,大敗而去,解除了趙國之危。 平原君非常感慨地對毛遂說:"我手下的士多者千人,少者數百,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以前不了解先生的才能,差點埋沒了人才。這次去楚國借兵,先生的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而使趙國重於九鼎,達成合縱抗秦救趙之約,真是奇才。對當刮目相看。"於是將毛遂視為上賓。 從此以後,毛遂的名聲大振,他的聰明才智被大家稱贊。這種在別人不了解自己才能的情況下,敢於推薦自己,承擔重任的行為演化成"毛遂自薦"、"脫穎而出"兩個成語,毛遂勇於自薦的精神也被人們傳為佳話。

閱讀全文

與你能講什麼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