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武夷岩茶的歷史多久

武夷岩茶的歷史多久

發布時間:2021-02-05 11:27:03

㈠ 武夷茶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武夷茶的歷史產地沿革
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 ,回味無窮。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葯」美譽。烏龍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產於閩北武夷山市(原祟安縣)武夷山岩上烏龍茶類的總稱。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
元代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武夷茶的發展歷史
商周時,武夷茶就隨其「濮閩族」的君長,會盟伐紂時進獻給周武王了。西漢時,武夷茶已初具盛名。
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別名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宋代中國制茶技術進入改革時期,飲茶風氣盛行,茶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各地產茶不下百種,僅貢茶就幾十種。此時的武夷茶也是北苑貢茶的一部分,運往建州進貢。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

元代的統治者嗜茶成性,且頗有品茶功夫,武夷茶便成了首選,於是在元代武夷茶正式成為貢茶。
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為了監制貢茶,特地在武夷山的四曲溪畔設置「御茶園」當時武夷茶就大量進貢了,而且長達255年,從客觀上擴大了武夷茶的影響。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帝朱元璋詔令產茶地,禁止蒸青團茶,改制芽茶入貢,逐漸向炒青綠茶轉變;明末清初由於加工炒制方法不斷創新,在制茶過程中不斷摸索,就出現了烏龍茶。
清代是武夷岩茶全面發展時期,武夷茶區不僅有生產武夷岩茶、紅茶、綠茶,而且還有許多的名從。
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農民,以戶進行個體生產。爾後成立互助組,農戶聯戶生產,擴大了加工規模,岩茶產量達3000擔。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農民茶山歸集體所有,以生產隊為核算,進行生產、分配。
17世紀,武夷茶開始外銷。160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采購武夷茶經爪哇轉銷歐洲各地。幾十年後,武夷茶已發展成為一些歐洲人日常必需的飲料,當時一些歐洲人把武夷茶稱為「中國茶」。英國最早的茶葉文獻中的「Bohea」意即為「武夷」之音譯。當時在倫敦市場上,武夷茶的價格比浙江的珠茶還要高,為中國茶之首。
19世紀20年代開始,武夷茶在亞非美一些國家中試種,至今已在30多個國家中安家落戶。進入本世紀80年代,武夷茶又風靡東瀛,被視為健美茶而傾倒無數佳麗。
1962年,岩茶總產僅2800多擔。此後的十多年,岩茶緩慢增加,至1978年總產才6400擔。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茶葉生產得到重視。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全市有茶山10萬畝,總產約8萬擔(毛茶),產值近億元,有大小茶家130個,茶業從業人員3萬人,茶葉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科研上也獲得新成績。武夷肉桂無性繁育成功,由名樅上升為品種,栽種面積約3萬里。
1995年,武夷山茶葉研究所對大紅袍經過十多年的反復實驗,無性繁育獲得成功,免除了斷代之憂,保持茶王大紅袍的特徵,並經省科委鑒定通過。
2002年武夷岩茶被國家確認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規范了一系列生產、製作、產品標准。6月13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GB18745《武夷岩茶》強制性國家標准,規定武夷岩茶按茶樹品種分為名樅、傳統品種二類,按產品分為大紅袍、名樅、肉桂、水仙、奇種五類。大紅袍、名樅不分等定級;肉桂分特、一、二級;水仙、奇種分特、一、二、三級。

㈡ 武夷岩茶大紅袍的歷史溯源

武夷岩茶的製作可追溯到漢代。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經歷代的發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現了岩茶製作的完善技藝,首開烏龍茶製作的先河。1661—1722年(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武夷岩茶是我國東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東南亞各地僑胞最愛飲用的茶葉品種,是著名的「僑銷茶」。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究。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葯」美譽。 大紅袍的來歷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㈢ 武夷山茶葉有怎樣的悠久歷史

武夷山茶葉生產的歷史悠久。早在商周時,武夷茶就隨其「濮閩族」的君長,會回盟伐紂時進獻給周武王了。

西漢答時,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間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別名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到了宋代,武夷茶稱雄國內茶壇。大文學家范仲淹有「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及「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的詩句。

元明兩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創設了皇家焙茶局,稱之為「御茶園」,從此,武夷茶大量入貢。

㈣ 大紅袍歷史有多少年

350多年。

大紅袍為千來年古樹,稀世自之珍。現九龍窠陡峭絕壁上僅存4株,系植於山腰石築的壩欄內,有岩縫沁出的泉水滋潤,不施肥料,生長茂盛,樹齡已達千年。於每年5月13日~15日高架雲梯采之,產量稀少,被視為稀世之珍。從元明以來為歷代皇室貢品。

武夷大紅袍,屬於單樅加工、品質特優的「名樅」,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製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岩韻」特徵,飲後齒頰留香,經久不退,沖泡9次猶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譽為「武夷茶王」。

(4)武夷岩茶的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來歷

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紅袍茶泡予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並用錫罐裝取大紅袍帶回京城。

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後得病,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後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採制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

從此,武夷岩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

㈤ 武夷山茶的文化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稱頌,可追溯到南朝時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記載專見之於唐朝元和屬年間(公元806-820年)。
不過要形成茶文化,要到北宋時期。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崇安縣正式建縣,武夷山逐步走向興盛,文人墨客,達官顯宦,釋家羽士紛至沓來,名聲日高,武夷漸脫」北苑」之統稱而獨步傲立於茶壇,加之詩人的吟詠,武夷岩茶的名氣大盛。民國《崇安縣新志》載:」宋時范仲淹,歐陽修,梅聖俞,蘇軾,蔡襄,丁謂,劉子翚,朱熹等從而張之,武夷茶遂馳名天下。」蘇軾在詠茶詩中寫道:」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㈥ 茶被發現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茶始於神農,興於唐宋。距今應該是五千年的歷史了,據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聯合部落尊長伐紂,尊長就曾進貢茶葉。西晉(公元265-316年)已有貢茶的記載,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也記有貢茶。到了唐朝,開始有名茶的記載。各朝代有關名茶的著作如下:
(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國史補》、陸羽著《茶經》(公元775-780年)以及詩人李白、盧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詩歌中,均有名茶記載。
(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貨志》、歐陽修著《歸田錄》、葉夢得著《辟暑錄語》、宋徽宗著《大觀茶記》、蔡襄著《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唐庚《鬥茶記》、熊藩《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均有名茶記載。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馬臨《文獻通考》對名茶和茶的產地作了記載。西湖龍井始於元代,虞集的《游龍井》詩中有記載。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關茶葉的專著很多,達五、六十種,記載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顧元慶於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譜》和屠隆於萬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箋》,以及許次紓於萬曆二十五年撰寫的《茶疏》這三部書中記載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廣群芳譜茶譜》、陸廷燦所撰《續茶經》,彭昌運的君山茶詩。
據查證,清朝以後,傳統名茶沒有間斷,一直延續到現在。其中有綠茶類:西湖龍井、廬山雲霧、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陽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長溪珍眉等;黃茶類:君山銀針;黑茶類:雲南普洱茶、蒼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類:白毫銀針、白牡丹;青茶類: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閩北水仙、鳳凰水仙;紅茶類:祁門紅茶。
茶葉隨著時代的興衰而時興時敗,特別是戰爭年代,民不聊生,茶園荒芫,名茶得不到發展,反而有的停產失傳。新中國成立後,百業俱興,特別是近年來,傳統的歷史名茶得以恢復,新創制的名茶如雨後春筍,這些品質優異、風味獨特的名茶,不斷滿足了消費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時也推動了名茶加工技術的提高和發展。

滿意請採納

㈦ 武夷岩茶的歷史發展

商周時,武夷茶就隨其「濮閩族」的君長,會盟伐紂時進獻給周武王了。西漢時,武夷茶已初具盛名。
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別名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宋代中國制茶技術進入改革時期,飲茶風氣盛行,茶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各地產茶不下百種,僅貢茶就幾十種。此時的武夷茶也是北苑貢茶的一部分,運往建州進貢。
元代的統治者嗜茶成性,且頗有品茶功夫,武夷茶便成了首選,於是在元代武夷茶正式成為貢茶。
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為了監制貢茶,特地在武夷山的四曲溪畔設置「御茶園」當時武夷茶就大量進貢了,而且長達255年,從客觀上擴大了武夷茶的影響。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帝朱元璋詔令產茶地,禁止蒸青團茶,改制芽茶入貢,逐漸向炒青綠茶轉變;明末清初由於加工炒制方法不斷創新,在制茶過程中不斷摸索,就出現了烏龍茶。
清代是武夷岩茶全面發展時期,武夷茶區不僅有生產武夷岩茶、紅茶、綠茶,而且還有許多的名從。
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農民,以戶進行個體生產。爾後成立互助組,農戶聯戶生產,擴大了加工規模,岩茶產量達3000擔。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農民茶山歸集體所有,以生產隊為核算,進行生產、分配。
17世紀,武夷茶開始外銷。160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采購武夷茶經爪哇轉銷歐洲各地。幾十年後,武夷茶已發展成為一些歐洲人日常必需的飲料,當時一些歐洲人把武夷茶稱為「中國茶」。英國最早的茶葉文獻中的「Bohea」意即為「武夷」之音譯。當時在倫敦市場上,武夷茶的價格比浙江的珠茶還要高,為中國茶之首。
19世紀20年代開始,武夷茶在亞非美一些國家中試種,至今已在30多個國家中安家落戶。進入本世紀80年代,武夷茶又風靡東瀛,被視為健美茶而傾倒無數佳麗。
1962年,岩茶總產僅2800多擔。此後的十多年,岩茶緩慢增加,至1978年總產才6400擔。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茶葉生產得到重視。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全市有茶山10萬畝,總產約8萬擔(毛茶),產值近億元,有大小茶家130個,茶業從業人員3萬人,茶葉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科研上也獲得新成績。武夷肉桂無性繁育成功,由名樅上升為品種,栽種面積約3萬里。
1995年,武夷山茶葉研究所對大紅袍經過十多年的反復實驗,無性繁育獲得成功,免除了斷代之憂,保持茶王大紅袍的特徵,並經省科委鑒定通過。
2002年武夷岩茶被國家確認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規范了一系列生產、製作、產品標准。6月13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GB18745《武夷岩茶》強制性國家標准,規定武夷岩茶按茶樹品種分為名樅、傳統品種二類,按產品分為大紅袍、名樅、肉桂、水仙、奇種五類。大紅袍、名樅不分等定級;肉桂分特、一、二級;水仙、奇種分特、一、二、三級。
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牽頭,將武夷星茶業與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強強聯合,組合為新的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形成了以武夷星為龍頭的武夷岩茶生產加工企業,大力發展武夷岩茶產業。
2010年,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創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紅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市政府申報的「武夷山大紅袍」被國家工商總局新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2011年,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創作的觀印象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與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在北京聯合推出的「印象大紅袍」專屬茶品牌。這是張藝謀、王潮歌、樊躍的「印象鐵三角」合作執導的中國印象系列山水實景演出的第一個衍生茶類品牌,揭開中國茶葉品牌突圍序幕。同年,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武夷星WUYISTAR及圖」獲中國馳名商標。 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 ,回味無窮。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葯」美譽。烏龍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產於閩北武夷山市(原祟安縣)武夷山岩上烏龍茶類的總稱。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
元代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㈧ 武夷大紅袍的歷史

武夷岩茶,在我國茶葉發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與悠久的歷史。著名的武夷岩茶品種:如白瑞香、素心蘭、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腰、白牡丹、金鑰匙、不知春、不見田、雀舌、老樅水仙、以及「十二金釵」(十二個名樅)等等好幾十個優良品種,以這些名樅製成的茶葉, 無論香氣、滋味、湯色,都各具風韻。
大紅袍產於天心岩九龍窠的高岩峭壁之上。兩旁岩壁直立,日照不長,氣溫變動不大,更妙的是,岩頂終年有細小甘泉由岩谷滴落,滋潤茶地,使得大紅袍天賦不凡,得天獨厚。
關於「大紅袍」的由來,一是說早春茶芽萌發時,從遠處望去,整棵樹艷紅似火,彷彿披著紅色的袍子,故名「大紅袍」。
另一說法極具傳奇色彩。相傳天心廟的和尚用神茶治好了一位上京趕考舉人的病,舉人考上狀元後,為感謝神茶的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脫下身上的紅袍披在神樹上,「大紅袍」由此而得名。
近代,關於大紅袍的傳說也不少。尼克松訪華時,毛澤東贈他四兩大紅袍,暗地裡,尼克松責怪毛澤東小氣,周恩來知道後笑著對尼克松說:「主席已經將『半壁江山』奉送了。」並曉之以典故,尼克松肅然起敬。
大紅袍如此珍貴在於它的產量極少,歷代都是貢茶,至今沿襲著。現六棵茶樹,年產茶7、8兩,定額半斤送中央,餘下二、三兩交省上。一說專供用於人民大會堂福建廳,一說專供用於接待外國總統。
製作大紅袍,從看護,到採茶、制茶、送茶,都有一套嚴格的責任機制和嚴密的工作流程、嚴謹的時間限制。武警要參與大紅袍采、制、送全過程的監督和警衛。大紅袍,有位監護人,終年看護,不離其左右,擔負守茶、祭茶、採茶職責。採茶,必須由省、市政府、茶研所、茶監護人等幾方責任人均在場,一番儀式,一番察看,一番簽字,才能採摘。屆時,武警守衛峽谷、置放雲梯;茶監護人,在武警的陪護、監督下,在省、市、茶研所幾方人公視下,登雲梯採茶,采畢,即交武警,空手下雲梯,雲梯即被武警收走。一幹人等,速離峽谷,趕到茶廠,茶研所人又在幾方監護下,炒茶制茶,茶成,當即給場省、市人,驗重分包;庚即,省上人又在武警的陪護下,登專機送往北京。
2002年廣州茶博會上,福建武夷山市政府拍賣的20克「大紅袍」,被廣州著名酒樓南海漁村以18萬元的價格買走。買家稱,他們將把這20克茶葉珍藏在酒樓里,作為鎮店之寶。
而最為人所熟悉者為大紅袍,現存真正第一代大紅袍茶樹,只有六棵 ,受國家一級保護,茶葉產量每年不足一公斤,而且只用作研究用途,根本不可能流出市面,而市面上買到的大紅袍真正的已經是經過十幾代的接枝,價格亦不便宜,何況市面上混淆視聽的情況多的是,任何岩茶亦可稱為大紅袍,真假難辨。第二代接枝大紅袍,市面上的價格約為一仟伍佰港元一百克,至於味道如何,喜惡各有不同而已! 武夷岩茶工藝獨到,特別是大紅袍製作工藝復雜,時間冗長。傳統的工藝有倒(也叫曬)、晾、搖、抖、撞、炒、揉、初焙、簸、撿、復火、分篩、歸堆、拼配等十多道工序。關鍵的制茶師傅要會「看青做青」、「看天做青」,這是電腦也難以為之的。所以,其工藝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產業化、集約化的發展,武夷山茶廠大多已改用機器制茶,但是其機制原理仍和傳統工藝相承、相通。
泡飲武夷岩茶大紅袍,更是講究功夫。大紅袍作為典型、傳統的武夷烏龍茶之珍品,其沖泡方法採用的是功夫茶藝,既富於文化內涵,又有觀賞藝術價值。對此,《武夷茶藝》已作了挖掘整理。而品茶時,大紅袍與其他武夷岩茶一樣,「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講究岩韻」,因此要細心、靜心、投入。凡此種種,又進一步提高了大紅袍的內質,豐富了大紅袍的文化內涵。 市面上常見到的大紅袍是通過嫁接而生長的茶葉,稱為二代大紅袍,又稱小紅袍,分為若乾等級。別擔心假的,茶葉只有等級之分沒有真假之別。
武夷岩茶,香味雋永,若蘭花芬芳而深沉持久,茶湯呈琥珀色,明亮通透,茶味濃厚醇和,生津回甘,濃飲而不見苦澀,淡泡益覺清香,較出名的岩茶有所謂四大名朴:
一、大紅袍;
二、鐵羅漢;
三、白雞冠;
四、水金龜。 大紅袍:字面詮釋是大紅色的衣袍,一般用於紅色植物的比喻和代稱。最著名的是武夷大紅袍,產於福建武夷岩,品質優異。另外有與大紅袍同名的豆科植物「扁皂角」;浙江餘杭等地的主栽桔子品種;京劇傳統劇目;同名商標如甘肅省東鄉縣名牌花椒;霹靂布袋戲虛擬人物等。
關於大紅袍名稱的來歷。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紅袍茶泡予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並用錫罐裝取大紅袍帶回京城。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後得病,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後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採制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武夷岩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
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流傳更廣的是每當採茶之時,要焚香祭天,然後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採摘茶葉。所以廣東話把這種猴採茶稱為馬騮茶(廣東人管猴子叫馬騮)。正由於數量稀少,採摘困難,這種茶在市場上是價格昂貴的珍品。

閱讀全文

與武夷岩茶的歷史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