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的靈魂》讀後感
當代英國著名思想抄家羅襲素指出,歷史學能夠開闊我們的想像世界,使我們在思想上和感情上成為一個更大的宇宙的公民,而不僅僅是一個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這種思想正是18世紀德國康德古典哲學關於理想的公民的一個重要部分。康德認為,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能充分發揮出自己全部天賦的國家公民和世界公民,普遍的歷史知識和觀念是必不可少的。為什麼從康德到羅素都會認為學歷史可以使一個人成為世界公民呢?這個問題或許可以這樣回答:因為人類的歷史是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共同財富,在主觀上,只要他願意學習和只要他努力學習,他就可以擁有這筆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而一個人只有在精神上真正擁有了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他才可能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公民。
B. 靈魂的意思是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靈魂"的釋義
[解釋]:1.迷信者認為附於人體的精神或心意之靈 2.比喻起關鍵和主導作用的因素 3.高尚的品格
[發音]:líng hún
C. 魯迅歷史上都寫著中國人的靈魂怎麼理解
人死了形銷神滅,然而並非有關他的一切無存於世,和動物僅僅留下化石不同,人死還能留下紙上聲,這紙上的聲音在歷史的浪花里翻騰,好似靈魂不死,仍在對後人訴說。
D. 什麼是靈魂
問:什麼是靈魂?
答:靈魂就是離開軀體但卻具有理智和自由意志的活的生物體。①
——羅馬天主教教義問答手冊
驚人的假說是說,「你」,你的喜悅、悲傷、記憶和抱負,你的本體感覺和自由意志,實際上都只不過是一大群神經細胞及其相關分子的集體行為,正如劉易斯·卡羅爾(DewisCarroll)書中的愛麗絲(Alice)所說:「你只不過是一大群神經元②而已。」這一假說和當今大多數人的想法是如此不相容,因此,它可以真正被認為是驚人的。
在所有的民族和部落之中,人類對大自然特別是自身特性的興趣由來已久,盡管其表現方式有所不同,這可以追溯到有歷史記載的遠古時代,並且肯定比這個時間還要早。這從人類廣泛出現的精緻的墓葬中就可作出判斷。大多數宗教都認為,人死後仍存在某種形式的精神,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類的本質。如果失去精神,則軀體就不能正常工作,人死後靈魂會離開軀體,至於以後發生的事情,是上天國、下地獄,還是人煉獄或者轉世成為驢
子或蚊蟲什麼的,不同的宗教則有不同的說法,並非所有的宗教在細節上都完全一致。這通常是由於它們基於不同的教義,如基督教的聖經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就形成鮮明的對比。盡管不同的宗教存在差異,但至少在一點上它們有著廣泛的共識:人類確實具有靈魂,這並不僅僅是一種比喻。當今大多數人還抱有這一信念,而且在許多情況下,這一信念相當強烈和執著。
當然也有少數例外。其中之一是少數追隨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極端的基督教徒,他們懷疑女人是否具有靈魂或具有和男人一樣品質的靈魂。某些宗教很少關心死後的生活,如猶太教就是如此。動物是否具有靈魂,不同的宗教也有不同的說法。有一個老笑話說,哲學家(盡管他們也有區別)大體上可分成兩類:自己養狗的確信狗有靈魂;自己沒有狗的則否認靈魂的存在。
然而,今天仍有少數人(包括共產黨國家的一大部分人)持有完全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有別於軀體且不遵從我們已知的科學規律的靈魂完全是一種神話。我們很容易理解這類神話產生的原因。的確,倘若我們不甚了解物質、輻射以及生物進化的本質,那麼這種神話的出現似乎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靈魂這一基本概念為什麼應當被懷疑呢?當然,如果絕大多數人都相信靈魂,在表面看來,這本身也是靈魂存在的證據。不過,4千年前,幾乎每個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現在,這一觀點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其主要原因是現代科學的進步。按照我們今天的標准,地球是個很小的地方,但在當時卻認為很大,盡管還不知道它的確切尺寸。我們今天的大多數宗教信仰就起源於那個時代。任何一個人的直接知識僅僅來源於地球的一個小小的部分。因而,當時人們有理由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人類處於宇宙的領導地位,隨著時間的消逝,地球的起源漸漸被人們遺忘。而當時認為的地球的時間跨度,盡管與人的經歷相比顯得很長,但在今天看來仍然短得可笑。那時人們相信,地球的壽命少於1萬年,這是不難理解的。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它的真正年齡是46億年。在當時看來,星星似乎離我們很遠,大概固定在球形的太空。而宇宙可延伸到無限遠(大於100億光年),這在當時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某些東方宗教,如印度教,則是例外。他們把誇大時間和距離純粹作為一種樂趣)。
在伽利略(Gali1eo)和牛頓(Newton)之前,我們的基礎物理學知識還是很原始的。太陽和行星被認為是以某種非常復雜的方式有規律地運動著。因而他們有理由相信,只有天使才能引導它們。還有什麼別的力量能使它們的行為如此規律呢?甚至到了16、17世紀,我們對化學的理解大部分還是不正確的。事實上,直至本世紀初,還有某些物理學家懷疑原子是否存在。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了很多有關原子的特性,並賦予每種元素一個原子序數。我們已經詳細地了解到它們的結構以及控制它們行為的大部分規律。物理學已經為化學提供了理論框架。我們的有機化學知識與日俱增。
我們承認,在很短的距離(在原子核內)、極高的能量及極大的引力場中發生的事情我們還不能真正理解。但是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對於地球上我們通常所處的條件(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一種原子才轉變為另外一個原子),我們知識上的這種不完備性,對理解思維和腦影響不大。
除了基本的化學和物理學知識之外,地球科學(如地理學)和天文科學(天文學和宇宙學)已經為我們生存的世界和宇宙描繪了一幅與傳統宗教建立時的基本觀念遇然不同的圖畫。宇宙的現代圖景及其發展規律,構成了目前生物學知識的基本背景。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的歷程中,這些知識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直到達爾文(Darwin)和華萊士(Wallace)各自獨立地發現了導致生物進化(自然選擇過程)的基本機制之前,「造物的論點」(Argumentfrom Desgn)似乎仍然是不可辯駁的。像人體這樣結構復雜和設計精巧的有機體的產生,不藉助至靈至慧的造物主的設計怎麼可能呢?今天,這一論點已經完全過時了。我們知道,一切生命,從細菌到我們人類自己,都是與生物化學水平的活動緊密相關的。地球上的生命已經存在了數十億年,這期間許多種類的動物和植物都已經發生了變化,而且往往是根本性的變化。恐龍已經滅絕,在它們生活的地方,出現了很多新的哺乳動物。今天,無論是在野外還是在實驗室內,我們都可以觀察到基本的進化過程。
在本世紀,生物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對基因的分子基礎及其精確的復制過程,對蛋白質及其合成機制的詳細知識,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蛋白質具有很強的功能,其用途也非常廣泛,它能構成精巧的生化裝置的基礎。胚胎學(目前經常被稱為發育生物學)是當前研究的重點。一個海膽的受精卵經過多次分裂,最終會變成一個成熟的海膽,但是,如果把受精卵第一次分裂後的兩個子細胞分開,那麼每個子細胞就會各自發育成一個獨立的、但卻更小的海膽。類似的實驗也可以在蛙卵上完成。經過分子自身的重新組織,從本來應該產生一個動物的物質中產生出兩個小動物,這一現象在100年前發現時,曾被認為是某種超自然的生命力(Life Force)作用的結果。根據生化基礎,用有機分子和其他分子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去解釋生物的戲劇性復制,似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現在,對這一過程的發生機制,在原理上我們感到已經沒有什麼困難了。我們曾料想這種解釋是很復雜的。科學史上充斥著一些觀點,認為有的東西在本質上就是不可理解的(如「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星星是由什麼形成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時間將會說明,這些預言是不正確的。
一個現代的神經生物學家,無須藉助靈魂這個宗教概念去解釋人類和其他動物的行為。這使人想起當年拉普拉斯(Laplace)解釋太陽系的運動規律時,拿破崙(Napleon)曾經提出的問題:「那麼,上帝如何發揮作用呢?」拉普拉斯回答:「陛下,我不需要這一假設。」並非所有的神經科學家都相信靈魂是一個神話,約翰·埃克爾斯爵士(sir JohnEccles)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外,但大多數科學家確實認為靈魂是神話。這並非是由於他們能證明靈魂這一概念是虛假的,而是他們目前並不需要這一假設。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腦研究的主要目標不僅僅是理解和治療各種各樣的腦疾病(盡管這是很重要的),更主要的是掌握人類靈魂的真正本質。不管靈魂這個術語是比喻性的或是確實存在,它恰恰是我們正在試圖研究的東西。
許多受過教育的人,特別是在西方世界,也都相信靈魂僅是一種比喻。一個人在被孕育之前和死後是不會存在個人生命的,他們也許會把自己稱為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人文主義者,或是離經叛道的信徒,但他們都否認傳統宗教的主要觀點。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通常考慮自己時與傳統的方式完全不同,因為舊的思維習慣是很難消逝的。一個人也許在宗教意義上並不是一個信徒,但在心理上也許會繼續像信徒那樣思考問題,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此。
因此,我們需要使用更鮮明的術語來表述我們的想法,科學的信念就是,我們的精神(大腦的行為)可以通過神經細胞(和其他細胞)及其相關分子的行為加以解釋。①對大多數人而言,這實在是一個驚人的概念,很難使人相信,我們自己僅是一群神經細胞的精細行為,即便這種細胞是大量的,它們的相互作用是極其復雜的,讀者不妨想像一下這一觀點。(「無論他說些什麼,梅布爾,我知道我正在某處看世界。」)
為什麼驚人的假說如此令人吃驚呢?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是許多人還不願意接受被稱作「還原論」的研究方法,即復雜系統可以通過它各個部分的行為及其相互作用加以解釋。對於一個具有多種活動層次的系統,這一還原過程將不止一次地加以重復。也就是說,某一特定部分的行為可能需要用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的特性加以解釋。例如,為了理解大腦,我們需要知道神經細胞的各種相互作用,而且每個細胞的行為又需要用組成它的離於和分子的行為來解釋。
這種過程在哪裡終止呢?幸運的是,存在一個自然的中斷點。這發生在(化學)原子的水平。每個原子有一個攜帶正電荷的重原子核,它被一個有組織的電子雲所包圍。這些電子既輕又靈活,而且攜帶負電荷。每個原子的化學性質幾乎完全由核電荷確定。核的其他性質,如質量數及偶極矩、四極矩強度等次級電學性質,在大多數情況下,對它的化學性質影響很小。
大體上說來,原子核的質量數和電荷數不會發生變化,至少在生命賴以生存的溫度和環境中如此。在此情況下,原子核的亞結構知識對研究化學是不必要的。原子核由各種質子和中子組成與質子和中子由誇克組成沒有區別。為了解釋大多數化學事實,所有的化學家都需要知道原子的核電菏數,為此,我們需要懂得一種料想不到的力學類型——量子力學,它控制微小粒子特別是電子的行為。實際上,由於計算很快就變得極端復雜,因此,人們主要是應用各種粗略的「拇指規則」(rules-of-thumb),以便用量子力學術語進行合理的解釋。在這一水平以下,我們無需去冒險。(1)
至今仍有許多人企圖說明還原論是行不通的。他們通常光是採用相當正式的定義形式,進而說明這種類型的還原論是不真實的。他們忽略的一點是,還原論並非是用一組低層次上的、固定的思想去解釋另一組高層次的、固定的思想。它並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的相互作用過程。它隨著知識的發展,不斷修改兩個層次已有的觀念。「還原論」畢竟是推動物理學、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發展的主要理論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現代科學的蓬勃發展。除非遇到強有力的實驗證據,需要我們改變態度,否則,繼續運用還原論就是唯一合理的方法。反對還原論的泛泛的哲學爭論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
另外一個有些人喜歡的哲學論點是「還原論」中包含了「分類錯誤」,例如:本世紀20年代他們說,把基因視為一種分子(現在我們應該說是配對分子中的一部分)是一種分類上的錯誤,基因是一回事,分子則是另外一回事,現在看來,這種反對意見是十分空洞的。②分類對於我們來說並非是絕對的,只是人們的一種規定而已。歷史告訴我們,某種聽起來很合理的分類,有時也可能是錯誤的和會使人發生誤解的,回想一下古代和中世紀醫學上有關人體四種體液的分類(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我們就清楚了。
驚人的假說使人感到奇怪的另一個原因,是意識的本質。比如說,我們有一幅外部世界的生動的內部圖畫:,如果把它僅僅看成是神經元行為的另外一種描述方式,這看來也是一種分類錯誤。但是我們已經看到,這種論點並不總是可信的。
哲學家特別關心可感受特性問題,如怎樣解釋紅的程度和痛的程度。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它來自這樣一個事實:不管我們自己感受到的紅色多麼鮮明,都無法與其他人進行准確的交流,至少在通常情況下是這樣。倘若你不能以確定的方式描述一個物體的特性,那麼當你使用還原論的術語解釋這些特性時,就可能遇到某些困難。當然這並不是說,在適當的時候無法向你解釋清你看紅色時的神經相關物。換句話說,我們有可能說,只有你頭腦中一走的神經元和(或)分子以確定的方式活動時,你才能感受到紅色。這也許說明了,為什麼你能體驗到鮮明的顏色感覺。為何某種神經行為必定使你看到紅色,而另一種使你看到藍色,而不是相反的情況。
即使得出結論說,我們不能解釋紅色的程度(因為你無法將你的紅色感覺准確地告訴我),這也並不意味著,你我看到的紅色是不同的。如果我們知道,你我大腦中的紅色神經相關物嚴格相同,我們就可以作出科學推論,你我在觀看紅色時具有同樣的感受。問題在於「嚴格」一詞。我們能有的精確程度,取決於我們對該過程的詳盡知識。如果紅色的神經相關物主要依賴於我過去的經歷,而你我的經歷義大不相同,那麼我們就不能推斷出你我看到的紅色完全相同。
因此,可能有人做出結論,要想了解各種不同形式的意識(consciousness),我們首先就需要知道它們的神經相關物。
驚人的假說讓人感到奇怪的第三個原因,是我們無法否認意志(Will)是自由的這種感覺。兩個相應的問題立刻就會產生:我們能夠發現表現為自由意志的事件的神經相關物嗎、我們的意志並不僅僅表現為自由的嗎?我相信,只要我們首先解決了意識問題(problem ofawareness or consciousness),①再解釋自由意志就會比較容易了。(該問題將在附錄中用較長篇幅加以討論。)
這一超常的神經機器(machine)是怎樣產生的呢?要理解大腦,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懂得,大腦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最終產物,大腦並非由工程師設計的,但它卻能在狹小的空間內靠消耗微不足道的能量來完成十分巧妙的工作。由雙親遺傳給我們的基因經歷了千百萬年的進化,它受到我們遠古祖先生活經歷的深刻影響。這些基因以及在出生前由其引導的發育過程決定了大腦各部位的基本結構。我們已經知道,出生時的大腦並非自紙一張,而是一個復雜的結構,它的很多部分已經各就各位。經驗將會不斷調節這一大體確定的裝置,直到它能完成精細的工作。
進化並非是一個徹底的設計者。確實,正如法國分子生物學家雅克布(FranccoisJacob)所說:「進化是一個修補匠。」它主要通過一系列較小的步驟,根據從前已有的結構去構造。進化又是機會主義的。只要某一新裝置可以工作,即使工作方式很奇特,進化也會採用它。這就意味著,最有可能被進化選上的,是那些較容易地疊加到已有結構上的改變和改進。它的最終設計不會很徹底,而是一群相互作用的小配件的零散累加。令人奇怪的是,這種系統比直接針對某項任務設計的機器往往工作得更好。
成熟的大腦是自然和培育的共同產物。從語言方面就很容易認識到這一點。只有人類才具備流利地使用復雜語言的能力,而與我們有著最近親緣關系的類人猿,即使經過長期的訓練,它的語言也是很貧乏的。而且我們學得的實際語言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
於我們成長的環境和生活方式。
還需要說明兩個更具哲學意味的觀點。首先,大腦的許多行為是「突現」的,即這種行為並不存在於像一個個神經元那樣的各個部分之中。僅僅每個神經元的活動是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的。只有很多神經元的復雜相互作用才能完成如此神奇的工作。
突現(emergent)一詞具有雙重含義,首先它具有神秘的色彩。這就意味著,突現行為無論如何(哪怕在原理上)也不能理解為各個分離部分的組合行為,我發現很難說明這種想法指的是什麼。突現的科學含義(或者說至少我是這樣使用的)是指如下假設,即使整體行為不等同於每一部分的簡單疊加,但這種行為至少在原理上可以根據每一部分的本性和行為外加這些部分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的知識去理解。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基礎化學中的有機化合物,比如苯,苯分子由對稱地排列在一個環上的六個碳原子和環的外側與每個碳原子相連的氫原子組成。除了質量之外,苯分子的其他特性並非都是十二個原子的簡單疊加。然而,只要了解各部分的相互作用機制,其化學反應和光譜吸收等特性都可以計算出來。當然,這需要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如何去做。奇怪的是,並沒有人會從「苯分子大於其各部分的總和」的說法中獲得神秘的滿足感。然而卻有很多人津津樂道於用這樣的方式談論大腦。大腦如此復雜而又因人而異,因此,我們也許永遠得不到某個特定大腦如何工作的詳細知識。但我們至少有希望了解,大腦如何通過很多部分的相互作用產生復雜的感覺和行為的普遍原理。
當然,也許還有某些重要的過程尚未發現。但我懷疑,即使我們已經知道大腦某個部分的確切行為,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也無法立刻了解對它的解釋。因為其中可能包含了許多尚未闡明的新的概念和想法。但是我們並不像某些悲觀主義者那樣,認為我們的大腦生來就不能理解這些想法。如果這些困難確實存在,當我遇到它們時,我寧願正視它們。我們具有高度進化和發達的大腦,它使我們能夠順利地處理與日常生活緊密關聯的很多概念,無論如何,受過訓練的大腦能夠把握許多超越我們日常經驗的現象,比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些思想是違反直覺的,但長期的實踐能使受過訓練的大腦正確地理解和熟練地處理這些現象。有關我們大腦的想法很可能具有同樣的基本特點。初看起來它們似乎很陌生,但經過實踐我們也許能滿懷信心地操縱它們。
無論是大腦的各個組成部分,還是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沒有明顯的理由說明,我們無法獲得這些知識。只是由於所涉及過程的極端復雜性和多樣性,我們的進展才如此緩慢。
第二個需要澄清的哲學難題涉及外部世界的真實性。我們大腦的進化結果主要適宜處理我們自身以及與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但這一世界是真實的嗎?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哲學問題,在這里,我們不想被卷人由此引發的喋喋不休的爭論之中。我只想陳述一下我自己的研究假設:確實存在一個外部世界,它大體上不依賴於我們對它的觀察。我們也許永遠不能全面了解這個外部世界,但我們能夠通過我們的感覺和大腦的操作獲得外部世界某些方面的近似信息。如我們將在下文中看到的那樣,我們不可能意識到我們頭腦中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只能意識到大腦活動的某些方面。此外,無論是對外部世界本質的解釋還是對我們自身內省的解釋,這些過程都可能出現錯誤,我們可能以為,我們知道自己某項活動的動機,但至少在某些情況下很容易說明,我們實際上是在欺騙自己。
==================================
①當我的妻子奧黛爾(Odile)還是一個小姑娘時,一位年長的愛爾蘭女子給她上宗教教義課。該老師常把「being」(生物)念成「be-in」。奧黛爾把它聽成了「bean」(蠶豆)。她對靈魂是脫離軀體的活蠶豆(living bean)的想法著實感到迷惑不解。但她只是把困惑埋在心頭,並沒有和別人講。
②「神經元」(neunron)是神經細胞(nerve cell)的科學術語。
①這個想法並不新奇,在霍勒斯.巴洛(Horace Barlow)的著名論文中就有特別明確的表述。
(1)主要的例外是放射性:一個原子變為另一個原子的罕見情況,這在星星、原子反應堆、原子彈、輻射礦的原子(這很少被注意)以及在實驗室特殊設計的實驗中會發生。輻射可以產生DNA(遺傳物質)突變,因而不能完全忽略,但它不大可能是我們大腦行為的重要的基本過程。
②加拿大哲學家保羅和帕待麗夏·丘奇蘭德(Paul and Patricia Churchland,現在加利福尼亞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已經非常圓滿地回答了那些反對還原論的觀點。參見有關參考文獻和閱讀材料。
①我有時交替使用Awareness和Consciousness兩個術語。對於Consciousness的某些特殊方面,我更傾向了使用Awareness(如Visual Awareness)。某些哲學家認為這兩個詞具有嚴格的區別,但對如何區分卻沒有一致的看法,我承認,在日常談話中,當我想使人有些吃驚時,我用「Consciousness」,否則,就用「Awareness」。
E. 靈魂是怎麼產生的
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內。於是神造出容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神看著是好的。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創世記 1:24-28 和合本)
F. 靈魂一詞在中國最早是時候開始使用的 和現在所說的意思一樣
靈魂分好多的解釋 古代就應該相當於魂魄 而魂魄就可以分為 魂為精神上 魄就是身體了
現在的主回要意思就是說一個答人的核心思想的人品 好與壞
宗教會認為 一個人的靈魂離開身體 便是死亡 看過一篇報道 人真的有靈魂 是有科學家做的實驗
將一個臨死的患者 放在天平上 當他斷氣的一刻 天平的重量便少了 人們認為那就是他靈魂的重量
個人觀點 那隻不過是 留在體內的呼吸氣體 斷氣了 便沒有了
至於是什麼時候使用的 這個就追溯不到了 畢竟中國的歷史文化不是完全流落下來 很明確的說 古代說的是魂魄
G. 人所謂的靈魂到底是指什麼
靈魂(soul)是由蛋白質、DNA、RNA等生命大分子構成的生物體所產生的各種層次的一切生命現象,它依生命大分子、細胞、組織、器官以及生物體本身新陳代謝存在而存在。科學給出靈魂科學定義,意義在於引導人們破除迷信,正確認識生命以及生命現象。
經科學推測距今二萬五千年至五萬年前之人類,已具有靈魂之觀念,或人死後靈魂繼續生活之觀念。然大抵而言,原始人所具有的簡單古樸之靈魂觀念,往往含有強烈的物質性格。直至宗教、哲學漸次發達之後,人類之靈魂觀始趨向非物質化之「精神統一體」 。例如某些宗教、哲學相信靈魂可以獨存於肉體死亡以後,進而視之為不朽的精神實體。蓋承認靈魂存在,雖一般被認為是人類生活之要素,能主宰人類之知覺與活動。據近代考古學為許多宗教、哲學、社會學所主張,然論及其特質、本源、究極,則有極大之分野。有主張其與精神或心意等同義者,如靈魂生活(soul-life)一語,殆與精神生活、心意生活等義無有分別。而主張靈魂說(Soul Theory)者,若自其所說之身、心關系而言,則立足於二元論;若自精神之體、用關系而言,則立足於實體論。近世哲學出現現象論、現實論、唯物論等學說,則大抵反對宗教靈魂存在。
目前,沒有人知道靈魂真正存在的詳細真相,可歷史的印記是不可否認的,其有待於科學的進一步研究。
H. 靈魂是什麼
字典解釋
1.文化意義上可以影響或激勵後人的人文成果。
2.古人說的靈魂,有時指的是我們今天說的意識、精神、心理活動,那是大腦生理活動的結果,是物理、化學反應的產物,並不能脫離大腦而存在。人一死,大腦活動終止,意識喪失,所謂的靈魂也就跟著消失。
3.比喻能對某人或某個群體起關鍵和主導作用的精神方面的核心因素。
4.高尚的品格。
5.迷信者認為附於人體的精神或心意之靈。6.品質,主控制、主方向、主屬性,一般不受外力影響。
7.產品中流露出的能夠被使用者認同的價值觀念
8.泛指生命。
9.其指精神、思想、感情,情感等。
10.其指人格、良心、性格。
11.比喻事物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因素。
拓展資料:
引證解釋
1.迷信認為附在人的軀體上作為主宰的一種非物質的東西。靈魂離開軀體後人即死亡。
《楚辭·九章·哀郢》:「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
漢 蔡邕 《陳留太守胡公碑》:「靈魂徘徊,靡所瞻逮。」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三:「 興娘 吾兒,你的丈夫來了,你靈魂不遠,知道也未?」
2.指生命。
葉紫 《星》第五章:「她很不願意這弱小的靈魂孤零零地留在世界上,去領受那些凶惡的人們的踐踏。」
3.指精神、思想、感情等。
清 秋瑾 《寶刀歌》:「寶刀之歌壯肝膽,死國靈魂喚起多。」
巴金 《隨想錄·文學的作用》:「文學作品能產生潛移默化,塑造靈魂的效果。」
魏巍 《誰是最可愛的人》:「他們的靈魂是多麼美麗和寬廣。」
4.指人格,良心。
瞿秋白 《出賣靈魂的秘訣》:「從 中國 小百姓方面來說,這卻是出賣靈魂的唯一秘訣。」
5.比喻事物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因素。
周恩來 《抗戰軍隊的政治工作》:「以革命主義為基礎的革命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軍隊的生命線與靈魂!」
任德耀 《小足球隊》第四幕:「你是我們球隊的靈魂,得分的鑰匙。
靈魂-網路
I. 靈魂是什麼你的靈魂是什麼呢
一般人們認為,靈魂附著於肉體,人便有了生命,離開肉體,人就會死亡,而靈魂借肉體感受生死流轉。到底有沒有一個離體靈魂的存在呢?這是世界上的人們一直迷惑不解的問題。為了明晰靈魂本質,我們先看佛經中是如何說的?
一次一位遊方者婆蹉衢多對佛祖說:「喬達摩尊者,『我』存在么?」世尊靜默不語。過了很久,婆蹉衢多又說:「那麼,『我'不存在么?」佛祖還是靜默不語。遊方者婆蹉衢多等了許久不見回答就離座而去。婆蹉衢多離開後,阿難尊者就對佛祖說:「世尊何以不答遊方者婆蹉衢多之問?」
佛祖說:「阿難,遊方者婆蹉衢多發問後,我若答『我'存在,便是認同主張永恆論(也譯為常見。注: 即存在一個永久靈魂) 的僧侶行者。我若回答『我'不存在,便是認同主張斷滅論(注:死亡即為一切湮滅)的僧侶行者。我若回答『我'存在,是否隨順諸法非我之智的升起?」阿難答:「世尊,不會。」「我若回答『我'不存在,已經困惑的婆蹉衢多將更困惑:「我曾經有過的『我』,現在不存在了?!
到底有沒有靈魂?佛祖沒有回答「有」,也沒有回答「沒有」。那麼,靈魂到底有,還是沒有?而佛祖又是什麼意思呢?請看下面一項關於靈魂的實驗——菲利普實驗。
這個實驗是由加拿大多倫多精神研究學會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實施的,目的是了解虛構的歷史人物是否可以通過參與者專注的努力「死而復生」。他們給這個人物取名為「菲利普」,並賦予其個性和完整的背景,甚至為了讓他看上去更加真實,還繪制了一幅肖像畫。多倫多精神研究學會的八人研究小組還熟記虛構人物的傳記,研究菲利普「活著」時的一切活動。
這個研究小組的努力在最初的幾個月毫無成果,直到1973年,招魂實驗出現了轉機,「菲利普」開始與研究人員交流,不斷敲擊桌子。在隨後的幾個月,研究小組發現,當他們提問問題,用敲一下代表「是」,敲兩下代表「否」時,他們確實可以同自己的靈魂進行交流。
有趣的事實是「菲利普」實驗結局出人意料:研究小組的一名成員打破事先約定,大聲對「菲利普」的問題作出這樣的回答,「你是我們造出來的,你知道這一點。」隨後,所有溝通都停止了。一旦否認「菲利普」是真實的,那麼他就不復存在。
以上實驗有兩點不合邏輯常理的地方:
一、菲利普是人們虛構出來的,但是由於人們相信他的存在,竟然被創造出來了。
二、一旦人們否認了菲利普,那麼他就瞬間成為虛無了。
由此可見,菲利普存在與否不取決於事實,而取決於人們是否願意相信他的存在。這「是否願意」正好說明了靈魂的本質。什麼本質呢?
靈魂也是由因緣生起的精神現象,即由人們相信的因,導致其存在的果。所以《華嚴經》中才會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一念清凈一念至誠,你就是佛!
簡單地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靈魂即由心所變造,西方世界也是緣起而有。凡是人們感知到的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是由業而感緣起的。這也是臨終時的一念至誠清凈念佛即可往生西方世界的原因所在。
佛祖立足於如來終極智慧對因緣所生的精神現象是不能給出肯定答案的,因為任何回答都是錯誤的。當然不是沒有答案,答案是非邏輯的。對於一個非邏輯的問題要用邏輯去回答的話,就只能用否定法,這也就是佛祖為什麼在講法時用了那麼多「非」和「無」的原因。比如佛經中意思表達為的:「非我,非非我;非法,非非法;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J. 靈魂代表著什麼記憶,經驗,還是……
按上兩樓說的,靈魂是空間的問題,那麼我們不是無時無刻都在體會死亡嗎?或許這種版說法是權對了,我們總是在改變,每次改變都拋棄了原來的自己...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的犧牲,塑造一個心中完美的自己吧……
不過,我覺得這種說法真的很悲觀,也挺片面的。
似乎我永遠都不能說「我就是我」,因為我們說這句話的瞬間,原來的自己已經死亡!……頭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