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一下連雲港的由來和歷史背景
夏商時代:屬徐州,稱「人方東夷」「人方國」「隅夷」。
西周時代:屬青州(一說兗州),稱「人方國東夷」。
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後楚,叫「郯子國」。
秦代稱東海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下邳、淮陰、盱眙、東陽、 堂邑、廣陵、凌12個縣。
西漢時稱東海郡,屬徐州刺史部。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良城、下邳、平曲、戚、開陽、臨沂、利城、海西、蘭祺、南城、山鄉、即邱、祝祺、費、厚丘、容邱、東安、合鄉、丞、建陽、曲陽、司吾、於鄉、都陽、陰平、?吾鄉、武陽、新陽、建凌、昌慮、都平、建鄉、平曲38個縣。
東漢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徐州刺史部。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鄉、昌慮、贛榆、陰平13個縣。
三國時期稱東海國,屬魏。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城11個縣。
西晉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徐州。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鄉、贛榆12個縣。
東晉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後趙、前燕、南燕、東晉。轄朐縣、郯城、利城、襄賁、祝祺、厚邱、贛榆7個縣。
南朝前期稱東海郡,轄齊郡、東莞、琅玡、西海、東海、北海郡;南朝後期轄青州、冀州(僑置)轄地同上。
南朝齊、梁稱:(一)東莞郡、琅玡郡,轄即丘、南東莞、北東莞3個縣;(二)北東海郡,轄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5個縣;(三)北海郡,轄都昌、廣饒、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7個縣;(四)齊郡。轄臨淄、齊安、宿豫、尉氏、平慮、昌國、益都、西安、泰9個縣。
北朝東魏稱琅玡郡(又稱海州朐縣)。(一)東彭城郡,轄龍沮、安東、勃海3個縣。(二)東海郡,轄贛榆、安流、廣饒、下密4個縣;(三)海西郡,轄襄賁、海西、臨海3個縣;(四)沭陽郡,轄下邳、臨渣、懷文、服武4個縣;(五)琅玡郡,轄朐、海安、山寧3個縣;(六)武陵郡,轄上鮮、浴安2個縣。
北齊北周稱海州。(一)東海郡,轄廣饒、東海2個縣。(二)朐山郡,轄朐山縣;(三)武陵郡,轄上鮮、洛安2個縣;(四)沭陽郡,轄沭陽縣;(五)海安郡,轄襄賁縣。
隋朝稱海州,後稱東海郡。轄朐山、東海、漣水、沭陽、懷仁5個縣。
唐朝隸屬於河南道。先稱海州總管府,後稱海州,又稱東海郡。轄朐山、東海、沭陽、懷仁4個縣。
五代時屬吳、南唐、後周,稱海州,轄朐山、東海、沭陽、懷仁4個縣。
宋明帝泰豫元年(西元472)於郁洲島(連雲港東部)立青州、冀州,是為連雲港獨立設州郡之始。青州領齊、北海、西海三郡,其中齊郡轄臨淄、華城、齊安、西安、宿豫、尉氏、平虜、昌國、泰、益都十縣,北海領郁、廣饒、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七縣,西海轄縣不詳,冀州無實領土,共計十七縣,相當於今連雲港市連雲區和新浦區東部。同年,徐州移治朐縣(今連雲港市海州區),領東海郡,轄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五縣,相當於今新浦區西部、海州區、贛榆縣南部、沭陽縣、新沂縣、漣水縣、灌雲縣、灌南縣、淮安市淮陰區。
宋後廢帝元徽元年(西元473),徐州移治新昌(今安徽省滁州市),而所轄淮北領土不改。
齊高帝建元元年(西元479),東海郡轉屬冀州,改名北東海郡,領土不變,同時,青州無西海郡,改轄東莞琅邪二郡,領即丘、北東莞二縣,此時連雲港東西兩部分才合一,作為一個完整的行政區,轄現連雲區、新浦區、海州區、贛榆縣南部、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新沂市、漣水縣、淮安市淮陰區。同年,北海郡郁縣易名都昌縣。
齊武帝永明元年(西元483),廢齊郡齊安縣。
齊武帝永明二年(西元484),青州齊郡移治瓜步(今南京市六合縣),同時廢華城縣入臨淄縣,青州因此增領今南京市六合地區。
梁武帝天監十年(西元512)之後,多析置州縣,青冀二州分為東彭城、北海、東海、僮陽、琅邪、北譙、齊、武陵八郡,其中東彭城郡轄龍沮(梁武帝置)、彭城(梁武帝置)、清河(梁武帝置)三縣,北海郡轄贛榆、都昌(梁武帝置)、廣饒(齊武帝置)、下密(梁武帝置)四縣,東海郡轄襄賁、臨海(梁武帝置)二縣,僮陽郡轄縣不詳,琅邪郡轄海安(梁武帝置)、招遠(原朐縣,梁武帝改名)二縣,北譙郡轄縣不詳,齊郡轄縣不詳,武陵郡轄高密縣,共計十二縣。
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西元549),趁侯景之亂、梁朝無暇顧及江北地區的機會,東魏佔領青、冀二州,並改名海州,轄東彭城、東海、海西、沭陽、琅邪、武陵六郡,其中東彭城郡轄龍沮、安樂(彭城縣改)、渤海(清河縣改)三縣,東海郡轄贛榆、安流(都昌縣改)、廣饒、下密四縣,海西郡轄襄賁、海西(分襄賁縣置)、臨海三縣,沭陽郡轄下城(新置)、臨渣(新置)、懷文(新置)、服武(新置)四縣,琅邪郡轄海安、朐(招遠縣改),山寧(北譙郡改)三縣,武陵郡轄上鮮(齊郡改)、洛要(高密縣改)二縣,共計十九縣,相當於今連雲區、新浦區、海州區、贛榆縣南部、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漣水縣。
北齊(550-574)分東海郡廣饒縣置東海縣。
陳宣帝太建五年(西元574),陳收復海州。
陳宣帝太建十一年(西元580),海州為北周所佔,改琅邪郡為朐山郡,朐縣為朐山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西元583)廢郡,同時廢原南青州義塘郡為懷仁縣,並入海州,至此,贛榆縣北部始歸入連雲港地區。此時,海州轄朐山、廣饒、漣水、沭陽、懷仁五縣,相當於今連雲區、新浦區、海州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漣水縣。
隋文帝仁壽元年(西元601),改廣饒為東海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西元607),改州為郡,海州改為東海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2),海州置總管府,領海、漣、環、東楚四州,海州領朐山、龍沮(新置)、新樂(新置)、曲陽(新置)、沭陽、厚丘(新置)、懷仁、利城(新置)八縣,漣州轄漣水、金城(分漣水縣置)二縣,環州轄東海、青山、石城、贛榆四縣,東楚州轄山陽、安宜、鹽城三縣,共計十七縣,相當於今連雲港市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漣水縣、阜寧縣西部、鹽城市區、建湖縣、鹽都縣、淮安市區、淮安市淮陰區、楚州區、洪澤縣、金湖縣、寶應縣。是為連雲港領域較大時期。
唐高祖武德六年(西元624),改海州新樂縣為祝其縣。
唐高祖武德七年(西元625),改總管府為都督府,海州總管府改為海州都督府,同時東楚州改屬揚州都督,而以沂州來屬,沂州轄費、臨沂、顓臾三縣,此時海州總管仍轄四州十七縣,相當於今、漣水縣、山東省臨沂市區、費縣、平邑縣、臨沭縣、莒南縣。這也是連雲港領域較大時期。
唐高祖武德八年(西元626),廢龍沮、曲陽縣入朐山縣,利城、祝其縣入懷仁縣,厚丘縣入沭陽縣,又廢環州為東海縣,此時海州都督府轄海、漣、沂三州九縣。
唐高祖武德九年(西元627),廢漣州為漣水縣,改屬泗州。
唐太宗貞觀元年(西元627),罷都督府,分天下為十道,海州屬河南道。此時,海州轄朐山、沭陽、懷仁、東海四縣,相當於今連雲港市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
唐高宗總章元年(西元668),沭陽縣改屬泗州。 唐高宗咸亨五年(西元674),沭陽縣復屬海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西元742),改州為郡,海州改為東海郡。
唐肅宗乾元元年(西元758),改郡為州,東海郡復改為海州。
唐昭宗光化二年(西元899年),海州入吳國。
南唐元宗保大十三年(西元959),為後周所佔。
宋太宗至道三年(西元998),分天下為十五路,海州屬淮南路。
宋神宗熙寧五年(西元1073),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海州屬淮南東路。
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1131),海州為金侵佔。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西元1162),海州復歸南宋。
宋孝宗隆興年間(1163-1165),海州再割讓金國。
宋寧宗嘉定十二年(西元1220),海州再歸南宋。
宋理宗端平二年(西元1235),海州徙治東海縣。
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西元1253),海州復治朐山縣。
宋理宗景定二年(西元1262),海州改為西海州。
宋恭帝德祐元年(西元1275),西海州為元所佔,復改為海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西元1279),升為海州路總管府,領朐山、沭陽、贛榆(懷仁縣改)、東海縣及錄事司。後改為海寧府。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西元1284),海寧府改為海寧州,錄事司與東海縣均並入朐山縣。海寧州改屬淮安府路。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西元1292),設立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海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淮東道宣慰司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淮安路。
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西元1367),海寧州歸吳,屬江南行中書省。
明太祖洪武元年(西元1368),海寧州復改名海州,屬淮安府,廢朐山縣,沭陽縣直屬淮安府。海州至此保有州治和贛榆縣,從唐貞觀元年(西元627)以來的局面從此被打破,相當於今天連雲港市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是連雲港局域最小時期。同年,廢江南行中書省,海州屬中書省淮安府。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西元1381),廢行中書省,淮安府歸六部直轄。
明成祖永樂元年(西元1403),海州仍屬南京淮安府。
明思宗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海州為滿清侵佔。
清順治二年(西元1645),設江南省,屬江南省淮安府。
清康熙元年(西元1662),從江南省分出安徽省,海州屬安徽省淮安府。
清康熙五年(西元1662),淮安府復歸江南省。
清康熙六年(西元1662),江南省改名江蘇省,海州屬江蘇省淮安府。
清雍正二年(西元1724),海州升為直隸州,統州治和贛榆、沭陽二縣,脫離淮安府管轄,恢復唐初以來的局面。相當於今連雲港市區、贛榆縣、東海縣、沭陽縣、灌雲縣、灌南縣、響水縣。
民國元年(西元1912)海州直隸州被廢,東海縣分成東海和灌雲兩縣;
1935年由東海、灌雲各劃出一部分成立連雲市,區域:臨洪口以南,燒香河以北,東至東西連島,西沿臨洪河新浦、板浦以東為范圍。為江蘇省第三個省轄市和全國較早的省轄市。民國時期實行市縣平級政策。
1946年4月1日,連雲市第一任市長張振漢到任。(因爆發抗戰,連雲市籌備被迫中止,故1946年才出現市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山東魯中南行署。先稱新海連特區後稱新海連市,轄新海市、連雲市、雲台辦事處(後又分前雲台區、後雲台區)兩市一區。新海連市時,轄新華區、民主區、錦屏區、浦西區、雲台區、連雲區等7個區。1953年1月1日起劃入江蘇省,歸徐州專署管轄,1961年新海連市更名為連雲港市,1962年為江蘇省直轄市。1983年國家地市體改時,江蘇省將原徐州地區的贛榆、東海、灌雲3縣劃歸連雲港市;1996年江蘇省又將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轄四縣四區。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撤銷雲台區,現轄東海縣、贛榆縣、灌雲縣、灌南縣、新浦區、海州區、連雲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Ⅱ 連雲港有多少年的歷史
連雲港市古稱朐縣、郁州、海州,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自秦漢時起即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開專放門戶屬。秦 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至此。公元前212年,他在海州的孔望山下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海外開放的門戶--秦東門,使連雲港成為與嘉峪關、山海關、鎮南關遙相呼應的四大開放關隘之一。
連雲港可查的最早歷史
Ⅲ 連雲港以前叫什麼名字啊
連雲來港,古稱「海自州」,江蘇省地級市。海域6677平方公里。因面向連島、背倚雲台山,又因海港,得名連雲港。位於中國沿海中部,東瀕黃海,屬溫帶季風氣候,東部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西與徐州市、宿遷市相連,南部與淮安市和鹽城市毗鄰。
連雲港是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一帶一路」交匯點城市、國家東中西區合作示範點、上海合作組織出海基地、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東海水晶之都。
(3)連雲港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民國元年(1912年),改海州直隸州為東海縣。縣治設於今海州區。因東瀕大海,故稱東海。4月,析縣境東部11鎮設置新縣灌雲縣。東海縣初屬江蘇省徐海道,後屬江蘇省第十三、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隴海鐵路終端港建成。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將東海、灌雲各劃出一部分成立連雲市,區域:臨洪口以南,燒香河以北,東至東西連島,西沿臨洪河新浦、板浦以東為范圍。為江蘇省第三個省轄市和全國較早的省轄市(民國時期市縣平級)。
Ⅳ 連雲港市歡墩鎮歷史有多久
歡墩地處蘇魯兩省三縣交界處,環繞江蘇省最大的人工河---石樑河水庫;總面積89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耕地2.4萬畝,人口4萬之多,交通便捷,327國道橫穿東西緊鄰山東省臨沂市商品批發市場,市商貿雲集之地。鎮區內建有「蘇魯貿易市場」,歷史上為魯南地區規模較大的集市之一;迄今為止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而當時也是由一代歷史偉人齊王,魯王和孔子三位共同命名;因而得來!歷朝歷代延續至今,成為千年古鎮~早在1871年,江蘇省的京劇發源地就是我們現在的「歡墩埠」村!這也使我們的歡墩有著濃郁的文化底蘊和聲聲不息。
1911年,民國時間十三鄉政府駐地設在歡墩鎮,十三鄉鄉長為李太昂。而現在的班庄鎮,1925年的地圖上他們的地名根本就不存在;歷史記載這一點毋庸置疑;三年後的1914這一年我們的歡墩小學成立,時至今日已有百年歷史之久,而且日益壯大;歡墩小學的教師隊伍也在首屆班庄舉辦的2014文化廣場美食節中驕傲的取得了第一名的桂冠~從古至今獲得的榮譽也數不勝數!1928 年,由陳享州在蘇北贛榆歡墩埠小學建立第一個黨支部;1915年,少數民族回族來歡墩落戶,到現在發展成為全縣唯一一個贛榆回民村;1960年,江蘇公安廳在全縣設立第一個歡墩鎮派出所。有當時榮任第一代民警,依然健在的王濟勝老人作證~歡墩鎮每年農歷四月古會的由來是因2500年前齊魯和好,國泰民安,慶祝和魯王婚慶,均在歡墩鳳凰墩上歡慶三天,因此而來;任古代歷史變遷,但這一歡慶方式從未改變,年年如此;1972年,贛榆在歡墩建立了第一個黨校,第一任校長為84歲依然健在的退休幹部劉立申擔任;
歷年來,歡墩曾被授予「蘆筍之鄉,黑莓之鄉」的桂冠,產品也曾出口銷往東南亞··世界各國;1986年,歡墩鎮是省,市,縣命名的建築之鄉,受黑龍江。大慶市政府多次嘉獎享有「建築之鄉」的美譽。全鎮擁有近萬名建築鐵軍,分布在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多項工程或「魯班獎」「揚子獎」「瓊花獎」勤勞的歡墩人民用他們的雙手努力著為我們的家鄉爭光添彩;建築之鄉的頭銜與他們的付出密不可分;這就是我們的歡墩,本該實至名歸!
Ⅳ 急求:連雲港的發展歷史
http://ke..com/view/5540.html?wtp=tt
這個絕對讓你對連雲港十分的了解。
希望對你有專幫助。屬
Ⅵ 連雲港海洲區至今歷史多久
海州歷史來悠久,據最早的歷史源地理書《禹貢》記載,海州在夏商時期屬九州之一的徐州。周朝時,將原來徐州之域分為青州、兗州,海州屬兗州。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後楚,屬郯國。秦朝屬東海郡。西漢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東漢隸屬於徐州刺史部東海郡。三國魏時屬東海國。西晉隸屬於徐州東海郡。南朝宋明帝泰豫元年(西元472)於郁洲島立青州、冀州。齊高帝建元元年(西元479),東海郡轉屬冀州,改名北東海郡。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置海州。
Ⅶ 連雲港是什麼時候建的市
海州是連雲港的古稱。大約有3000年歷史。再遠就要提到「朐縣「這個名字了,海州錦屏山原來叫朐山,山下的城自然以朐命名了。從北朝東魏開始出現海州這個名字一直到民國成立,我們這個地方就一直稱海州。民國建立後廢州設縣,東海縣這個名字正式躍上歷史的舞台。但以前一直存在著海州就是東海這種說法,這是因為歷史上的東海營和海州營合並成為一體,所以開始有此種說法。
民國開始到建國初期,東海縣城一直在海州。民國時東海縣政府位置在天後宮,即現在海師附小。建國後在二營巷關廟巷之間。原來海州木材廠附近。一度西遷到石榴樹,後又遷回,一直到決定建設牛山縣城。歷史上海州和東海縣曾並存過,這段歷史下邊會有介紹。
贛榆之稱是最早出現的,堪稱連雲港地區古地名之首,且一直延續至今,製造秦始皇兵馬俑的工匠籍貫里就有贛榆。那時的贛榆據考證就是後來的東海,就是以南城為縣,歷史上還在海里的雲台山地區。這就是上面所說的和海州並存的東海縣,大約存在於唐宋時期。歷史上贛榆一直是海州屬縣,還有別的稱呼例如祝其,竹庭等。地域古往今來變化不大,所以說贛榆是海州的首縣。民國後海州改東海縣,海贛開始並稱。同屬駐海州的江蘇第八行政區督察專員管轄。
灌雲原來是東海縣的東南鄉,民國建立後,因為水災賑災問題提出分縣。經一番努力終於成功,縣城設在板浦。和海州分庭抗拒。現在連雲港市區的大半以前都屬灌雲。
連雲港1936年開港後,江蘇省政府省議會決定在隴海路東端成立連雲普通市。請大家注意。這時的江蘇除了南京特別市外,連雲港是建市比較早的地區,所以可以說我們在城市化的問題上曾經是領先的。可惜現在落後了,當時的規劃人口就是150萬。這個目標至今也沒完成。因為當時的上海,青島,天津等大城市都是外國人的天下,所以當時政府對連雲的期望是很大的,宋子文親自來視察建設,從上到下都希望建成一個中國人自己的港口大城市,不受外人控制的港口。由於抗戰的爆發,港口被毀,建設停頓。一直到現在都沒法恢復元氣。那時連雲市的范圍就是現在龍尾河以東地區。就是當年灌雲縣東部沿海區域。至於當年的大連雲市建設規劃以後有時間再說吧。
灌南的名字來的最晚,1956年建縣,直接原因就是原省長惠譽宇家鄉是新安鎮,所以將灌雲南部和漣水東部組成灌南縣,縣城新安鎮。直接導致了現在最窮灌南的建立。
Ⅷ 連雲港地理位置的歷史演變
概況
古典名著《西遊記》描寫的花果山下,有一座「煙霞散彩,日月耀光」的海港山城——這就是如今的連雲港市。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祖國18000公裏海岸線的臍部。
連雲港市位於江蘇省東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8.4`-119.48`,北緯34.7`-35.7`之間,東臨黃海,西接中原,北扼齊魯,南達江淮,素以「東海名郡」著稱。總面積7444平方公里,人口約460萬,其中市區面積88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65萬。全市所轄4縣4區,即東海、贛榆、灌南、灌雲4縣和新浦、海州、雲台、連雲4區。連雲港市依山而建,城市規劃一市雙城,中間有新墟公路相聯,東西長40餘公里。東部城區以墟溝為中心;西部城區以新浦為中心。
連雲港古稱海州,曾名新海連市、新海市、連雲市,曾經屬於山東省,即1949年到1953年,在1953年劃歸江蘇省,1961年以港口名稱更名為連雲港市。連雲港素有「淮口巨鎮」、「東海名郡」之稱,作為「亞歐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和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已被中國政府確定為華東地區新興的工業、外貿、旅遊、港口城市。早在五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活動,錦屏山南麓的桃花澗,就是舊、新石器時代遺址。如今,連雲港舊貌換新顏,經濟發展明顯加快,經濟國際化水平已居江蘇前列。
區號:0518
郵編:222000
位置:位於江蘇省東北部,隴海鐵路終點,東臨黃海,北接山東,南連長江和淮河,背靠「東海第一勝境」——雲台山。
面積:總面積7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81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總人口465萬。
區劃:轄東海、贛榆、灌雲、灌南四縣和新浦、海州、連雲三區及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其中,新浦區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歷史文化
連雲港市古稱朐縣、郁州、海州,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自秦漢時起即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開放門戶。秦 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至此。公元前212年,他在海州的孔望山下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海外開放的門戶--秦東門,使連雲港成為與嘉峪關、山海關、鎮南關遙相呼應的四大開放關隘之一。
在中國的沿海港口城市中,連雲港市的文化古跡最為豐富,歷史最為久遠。據考古發現,遠在10萬年以前,在連雲港市的羽山附近就有人類活動。在4、5萬年前的錦屏山地區也出現了古人類活動。1979年在它的南麓桃花澗及東海縣附近的大賢庄,發現了迄今為止尚屬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唯一的有明確地層關系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錦屏山一帶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有10多處。其中,二澗遺址為中國原始農業最早開發地區之一,是5000年前中國東方民族的中心-少昊氏遺址。1986年在連雲港市中雲鄉藤花落發現的史前城址遺存為典型的龍山文化遺跡,距今約5000年的歷史。1979年發現的長20米、寬11米的「將軍崖岩畫」是我國沿海目前唯一反映原始農業部落生活的石刻岩畫,它對研究中國的民俗學及美術史等有著極其寶貴的參考價值。在孔望山南麓,有一堵長15.6米,寬9.7米的摩崖造像。經專家鑒定,確認其為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它是中國最早的佛像摩崖造像,對研究中國的佛教史、外交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歷史上,多少文人雅士在連雲港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留下寶貴的遺跡。據《左傳》記載,魯昭公17年(公元前525年)秋,孔子「問官於郯」,孔望山因孔子登臨觀海而聞名,如今孔望山上尚存「問官台」。秦始皇出巡至朐縣,在朐山(現名錦屏山)立石秦東門。秦代方士徐福為贛榆縣徐福村人,受秦始皇派遣,東渡日本。吳承恩晚年以雲台山為背景寫成神話小說《西遊記》。李汝珍晚年在海州寫成傳世名著《鏡花緣》。其他如晉代的陶淵明,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蘇東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辛棄疾,元代的張叔夜,清代的吳敬梓、林則徐,近代的朱自清等等,大都遺跡猶在,遺篇留芳。
Ⅸ 江蘇省各市有多少年歷史
13個地級市:
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雲港、淮安、鹽城、揚州、鎮江、泰州專、宿遷
南京:屬從公元前472年越國大夫范蠡築城算起,至今已有近2500年歷史
無錫: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公元前202年正式建縣,因境內錫山錫、鉛源枯竭而取名「無錫」。自公元497年, 無錫縣名稱沿襲不變。1949年設無錫市。
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
Ⅹ 請教江蘇省連雲港市的歷史沿革
秦漢時期
夏商時代:屬徐州人方東夷。
西周時代:屬青州(一說兗州)人方國東夷。
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後楚,屬郯子國。
秦代屬東海郡(郯城),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下邳、淮陰、盱眙、東陽、堂邑、廣陵、凌12個縣。
西漢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郯城),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良城、下邳、平曲、戚、開陽、臨沂、利城、海西、蘭祺、南城、山鄉、即邱、祝祺、費、厚丘、容邱、東安、合鄉、丞、建陽、曲陽、司吾、於鄉、都陽、陰平、吾鄉、武陽、新陽、建凌、昌慮、都平、建鄉、平曲38個縣。
東漢時期隸屬於徐州刺史部東海郡(郯城),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鄉、昌慮、贛榆、陰平13個縣。
連雲港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魏時屬東海國(郯城),該國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城11個縣。
西晉時期隸屬於徐州東海郡(郯城),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鄉、贛榆12個縣。
東晉時期屬東海郡,先後歸於後趙、前燕、南燕、東晉。該轄朐縣、郯城、利城、襄賁、祝祺、厚邱、贛榆7個縣。
南朝前期屬東海郡,該郡轄齊郡、東莞、琅玡、西海、東海、北海郡;南朝後期僑置青州、冀州,轄地同上。
南朝齊、梁僑置:
東莞郡、琅玡郡,轄即丘、南東莞、北東莞3個縣
北東海郡,轄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5個縣;
北海郡,轄都昌、廣饒、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7個縣;
齊郡。轄臨淄、齊安、宿豫、尉氏、平慮、昌國、益都、西安、泰9個縣。
北朝東魏僑置琅玡郡(稱海州朐縣):
東彭城郡,轄龍沮、安東、勃海3個縣。
東海郡,轄贛榆、安流、廣饒、下密4個縣;
海西郡,轄襄賁、海西、臨海3個縣;
沭陽郡,轄下邳、臨渣、懷文、服武4個縣;
琅玡郡,轄朐、海安、山寧3個縣;
武陵郡,轄上鮮、浴安2個縣。
北齊、北周置海州:
東海郡,轄廣饒、東海2個縣;
朐山郡,轄朐山縣;
武陵郡,轄上鮮、洛安2個縣;
沭陽郡,轄沭陽縣;
海安郡,轄襄賁縣。
連雲港宋元時期
宋太宗至道三年(998年),分天下為十五路,海州屬淮南路。宋神宗熙寧五年(1073年),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海州屬淮南東路。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年—1131年),海州為金侵佔。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2年),海州復歸南宋。宋孝宗隆興年間(1163年—1165年),海州再割讓金國。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20年),海州再歸南宋。宋理宗景定二年(1262年),海州改為西海州。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西海州為元所佔,復改為海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9年),升為海州路總管府,領朐山、沭陽、贛榆(懷仁縣改)、東海縣及錄事司。後改為海寧府。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4年),海寧府改為海寧州,錄事司與東海縣均並入朐山縣。海寧州改屬淮安府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2年),設立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海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淮東道宣慰司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淮安路。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海寧州歸吳,屬江南行中書省。
連雲港明清時期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海寧州復改名海州,屬淮安府,廢朐山縣,沭陽縣直屬淮安府。海州至此保有州治和贛榆縣,從唐貞觀元年(627年)以來的局面從此被打破,相當於今天連雲港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同年,廢江南行中書省,海州屬中書省淮安府。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1年),廢行中書省,淮安府歸六部直轄。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海州為滿清侵佔。
清順治二年(1645年),設江南省,屬江南省淮安府。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出江蘇省,海州屬江蘇省淮安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海州升為直隸州,統州治及贛榆、沭陽二縣,脫離淮安府管轄,相當於今連雲港區、贛榆縣、東海縣、沭陽縣、灌雲縣、灌南縣、響水縣。
連雲港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改海州直隸州為東海縣。縣治設於今海州區。因東瀕大海,故稱東海。4月,析縣境東部11鎮設置新縣灌雲縣。東海縣初屬江蘇省徐海道,後屬江蘇省第十三、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隴海鐵路終端港建成。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將東海、灌雲各劃出一部分成立連雲市,區域:臨洪口以南,燒香河以北,東至東西連島,西沿臨洪河新浦、板浦以東為范圍。為江蘇省第三個省轄市和全國較早的省轄市(民國時期市縣平級)。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軍封鎖隴海鐵路,東海縣境域被分割成南北兩部分。以隴海鐵路為界,中國共產黨先後建立了兩個抗日民主政府。鐵路南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1月建立的東海縣民主政府屬華中局淮海區,大部分地域屬沭陽縣,包括今東海縣安峰鎮、曲陽鄉、房山鎮、平明鎮和張灣鄉南部。鐵路北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建立海陵縣民主政府,先後屬山東省魯中南行政區、濱海區、臨沂專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海陵縣更名為東海縣(1949年5月,路南東海縣撤銷,其所轄區域並入沭陽縣和灌雲縣,此後,只有一個東海縣,屬山東臨沂專區。隴海鐵路北縣境西部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後屬郯城縣,包括今桃林鎮、山左口鄉和李埝鄉西部)。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1日,連雲市第一任市長張振漢到任。(因爆發抗戰,連雲市籌備被迫中止,故1946年才出現市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0日,中共魯中南行署轉山東省政府命令:東海縣境劃新浦、海州、連雲港、雲台山地區設立新海連特區。
連雲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屬山東魯中南行政區。先稱新海連特區後稱新海連市(1949年11月建立),轄新海市、連雲市、雲台辦事處(後又分前雲台區、後雲台區)兩市一區。 [15] 新海連市時,轄新華區、民主區、錦屏區、浦西區、雲台區、連雲區等7個區。1950年5月,新海連市和東海縣合並為新海縣,年底恢復新海連市和東海縣建制,隸屬山東省臨沂專區。
1953年1月1日起劃入江蘇省,屬徐州專區管轄,1961年10月1日,新海連市面向連島、背倚雲台山,因港得名改連雲港,1962年升為江蘇省轄市。1983年國家地市體改時,江蘇省將原徐州地區的贛榆、東海兩縣與原淮陰地區的灌雲縣劃歸連雲港;1996年江蘇省又將淮陰市的灌南縣劃歸連雲港,轄四縣四區。 [15]
2001年10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雲台區,將雲台區的朝陽鎮、徐圩鎮、板橋鎮和中雲街道劃歸連雲區管轄,南城鎮、花果山鄉、雲台鄉和猴嘴街道劃歸新浦區管轄。 [16]
2014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贛榆縣,設立連雲港市贛榆區;撤銷新浦區、海州區,設立新的連雲港市海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