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莒文化的莒地歷史
莒地,指山東省魯東南以莒縣為中心的區域,涵蓋沂蒙山區和日照市的沿海一帶。夏之前即為「莒部落」,為東夷文化的中心,這里的民眾因講仁義、誠信,重禮儀,多「好讓不爭」,人們喜「衣冠帶劍」,皆有君子之風,所以又號稱「君子之國」,具有較高的文明水平,文化、經濟等都領先於華夏。商時為「姑幕國」,對鞏固商王朝起到很大作用。周代建「莒國」,傲立東方,甚為強大,史稱為「東方之雄強」。具有底蘊豐厚的莒地歷史文化,曾培養出姜子牙,助周滅商,建立起齊國,並將莒文化在齊國傳播開來,齊國得以大治。後齊國多亂,莒國還多次保護其王公避難者,齊桓公即是一例,回國後奮發圖強,「毋忘在莒」,為春秋五霸之首。魯國也積極學習莒文化,從而得以強大,並與莒國多次結盟,共扶周王朝。後孔子對「莒文化」非常重視,多次提出「學在四夷」,並常來莒地周遊,傳曾師項橐,日照至今還有「聖公山」,遺跡尚存。孔子在「莒文化」「仁」的影響下,創立起儒家文化,成為中華的重要文化,流行於世界,至今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莒國在眾大國之間,縱橫捭闔,和合萬邦,為安定四方,重生保民都起到一些作用,列國無不重視,萬民仰止,具有良好的聲譽。後因莒國國君無道,為楚所滅,繼歸齊國。周代之後,莒文化一直得到不斷的長久發展,英才輩出,如諸葛亮、劉勰等都為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
現在,為了進一步挖掘、搜集、研究、發展莒文化,於2003年以中國作家於文瑞和王冰為首成立起「莒文化藝術研究院」,對莒文化進行了全面的研究,並編輯出版了經典之作《莒文化大典》,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和贊譽,為莒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5000年前,莒地先民在陶器上刻上圖象文字——陶文,被認為是一種古老文明伊始的標志。莒文化經過數千年磨礪積淀而輝煌一時,許多學者將它與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為山東三大文化。何為「莒」?漢代文字學家許慎解釋說:「齊謂芋為莒。」莒人多食芋,這大概是春秋「莒國」名稱的來歷。春秋末期,孔子的得意門徒曾子和子夏在莒國為官,他倆秉承孔子傳道授業的儒雅風習,在莒國子城南垣設立書院,收徒講課。歲月滄桑,如今這處書院僅存零星遺址,但千年文化流風不斷,每當晨風夜露之際,猶聞琅琅書聲從書院方向隱隱傳來,後人有感「書院夜誦」,以詩為贊:「千秋道脈傳薪火,竟夜書聲徹講帷。幻景相承真異跡,斯文余韻至今遺。」
Ⅱ 莒縣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求大神幫助
莒縣位於山東東南部,屬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日照市,面積1952.4平方公里,人口108萬。 莒縣是塊古老的土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中生代第四紀中期,莒地就是植物茂盛、哺乳動物蕃生、古人類繁衍的地方。到新石器時代,已形成了以陵陽河大汶口遺址為中心的古代文化亞區。莒商代為姑幕國,春秋時期為莒國,漢代為城陽國,莒故城為莒地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城。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圖象文字」證明,早在7000年前,莒地先民就創造了中國最早的古文字雛形。莒地古城堡遺址達十幾處之多,古遺址、古墓葬已發現1291處;莒縣地下地上文物豐富,縣博物館文物達12000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200餘件。莒文化經過歷代莒人的發展和沉澱,成為獨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認為是和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的山東三大文化。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給這方土地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境內浮來山清雅靈秀,古跡眾多,是山東省六條旅遊線之一。山上座落著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批評理論家《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故居——定林寺,寺中有劉勰校經樓,有樹齡近四千年的「天下銀杏第一樹」。境內馬亓山、屋樓崮石奇、洞幽,風光秀麗,名勝眾多。另外境內還有齊長城、狀元林、樂毅壘等名勝古跡,既為莒文化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又是訪古尋幽之勝地。 莒縣地處暖溫帶,四季分明,寒暑適中,物產豐饒。盛產小麥、水稻、玉米、豆類、薯類,以及花生、桑蠶、黃煙、茶葉、西瓜等,蘋果、銀杏、板栗、桃、柿、杏等干鮮果也十分豐富,是全國糧食、油料、果品、蔬菜、生豬、肉食兔等重要生產基地。莒縣礦產資源豐富,現已初步探明的礦產達38種,鐵、銅等金屬和石灰石、大理石、頁岩粘土等非金屬資源尤為豐富。莒縣有沭河等大小河流26條,有青峰嶺等大中小型水庫226座,水資源充足。
Ⅲ 山東日照的莒縣有多少歷史了
莒縣是塊古老的土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新石器時代,莒地已形成了以陵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址為中心的古代文化亞區。莒商代為姑幕國,春秋時為莒國,漢代為城陽國,莒故城為莒地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城。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莒文化。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圖象文字「」證明,早在7000多年前,莒地先民就創造了中國最早的古文字雛形。莒地古城堡遺址達十幾處,古遺址、古墓葬已發現1291處,莒縣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縣博物館藏文物達12000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200餘件。莒文化經過歷代莒人的發展和沉澱,成為獨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認為是和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的山東三大文化。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給這方土地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境內浮來山清靈雅秀,古跡眾多,是山東省六條旅遊線之一。山中古剎定林寺,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批評理論家、《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故居。寺內有當代文學巨匠郭沫若親筆題寫匾額的校經樓, 為劉勰晚年校經著書之處。 寺院正中矗立著「天下銀杏第一樹」,高24.7米,粗15.7米,樹齡近4000年,雖歷經滄桑,仍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此外,境內還有齊長城遺址、狀元林、樂毅壘、馬鬐山紅襖軍遺址和玉皇山龍魚、屋樓春曉等景觀,既為莒文化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又是訪古尋幽之勝地。
莒縣屬於暖溫帶亞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主要特徵是:春季溫和,風多雨少;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涼爽,少雨乾旱;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在作物生長季節,光照充足,熱量和降水都較豐富;但在有些年份,也出現了旱澇、低溫等災害性天氣。
統計資料顯示,莒縣地區的常年平均氣溫為12.1℃,年降水量750毫米左右,年日照時數2450小時,年平均無霜期182天
文博精粹
據考,莒為地名始自原始社會的部落,《中國史稿》(郭沫若著)載「伯益是早期融入華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傳說中伯益的後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個民族。」至商代為姑幕侯國,周為莒國,漢為城陽國,後為州為縣。古老而年輕的莒地,在數千年的歲月中,積沉了豐厚的文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從莒縣陵陽河出土的刻有象形文字的大口尊和陶質牛角號,把華夏文明史上推了一千年。
莒鄉文苑,內藏豐厚。據史載,僅六朝時,莒人文著,冊以百計。其中臧嚴之《棲風春秋》、臧榮緒之《晉書》、劉勰之《文心雕龍》地位頗高,歷代相傳。明、清之交,莒人文著,再掀高潮,涌現出盧純、於學謐、管廷獻、李繼芳等著作達200餘卷;30年代,一代學子周興南又寫下了《孫子兵法考釋》等五部傳世之作。時到當代,莒人文著,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僅改革開放20年,全縣共出版圖書30餘冊,在省以上報刊發表文稿1700餘篇;杜守敏出版了《全國高考優秀作文評導》等11冊教學叢書,王世龍出版了《土地的花冠》等7冊專集,唐家興發表了《抗拒破產》等數十萬字的文學作品。與此同時,他鄉莒籍作家,其人其作知名者不下百人。其中:張采忱、魏樹海、於產、趙書三等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另外,莒縣還先後自發成立起「詩社」、「文學社」等文學團體20餘個。
莒鄉書畫,名人薈萃。明代趙原、清代於學謐、於長齡、邴宛麟、董玉輝、庄陔蘭、孫少山等皆為書畫之大手筆,其人物、花卉、山水、書法,或蒼郁幽深,或傲岸不羈,或遒勁秀美,或雅俗共賞,不僅在當代紅極一時,至今為後人所推崇。建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莒鄉書畫界非常活躍,成為省文化廳命名的「山東省民間書畫藝術之鄉」。宋式雲、何乃磊、徐永田、朱全增、高金書、宋金鼎等一大批書畫家以其作品的絢麗多姿,成為全國知名的書畫家,其中何乃磊的作品多次在全國大獎賽中獲獎。另外,莒縣書法、繪畫群體龐大,新秀層出不窮。他們的作品或奪得全國大獎,或出展北京、香港,是我縣書畫藝術史上的新生力量。外鄉莒縣籍畫家也不乏其人,知名者有百餘位,風采各有千秋。雖身居他鄉,亦為莒縣增光不少。
莒縣剪紙藝術起於民間,以剪「過門彩」和「天棚花」為主,圖案多是「恭賀新春」、「鳳凰對舞」之類,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建國之後,於永勝、賈孝來等融林刻、多色套剪為一體,將莒鄉的剪紙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們的作品格調清新,色彩明朗,深得社會各界喜愛。僅於永勝一個人就在省以上報刊發表作品1000餘幅。
莒縣的民間娛樂,多在節日時進行。有春節的獅子、旱船、高蹺、花棍、跑驢等雜耍,有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民間小唱,有元宵節的花燈和焰火,有清明節的鞦韆和風箏。其中碁山的轉鞦韆,以其獨特的方式,引起了各地遊客的濃厚興趣。
莒縣地方風俗,涉及范圍較廣,文化、體育、娛樂各有所屬,其中端午節采葯、清明節盪鞦韆、正月十五送燈等,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1996年4月,莒縣被評為「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縣」。
重要文物
(1)圖象文字。是刻在灰陶尊腹部的原始陶文。自1960年以來,在莒縣陵陽河、朱家村和杭頭三處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已先後出土10多種類型20餘個單字。此系迄今所見中國最早的文字,是漢字的祖型,可證我國古文字史當在5000年以上。
(2)褐陶號角。1979年於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夾砂褐陶,形似牛角,製做精細,吹之作響。此號角屬考古首次發現,對研究我國原始社會解體和奴隸社會的萌生將是彌足珍貴的物證。白陶雙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炊器,1977年於陵陽河遺址出土。夾砂白陶質,喇叭口大10.8厘米,鼓腹徑粗1.2厘米,高34厘米,形若鳥狀,系東夷民族鳥圖騰崇拜的物證。
(3)白陶封口。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炊器,1971年出土於陵陽河遺址。夾砂白陶,鳥喙形流口封堵,封口上有許多不規則的錐孔,狀同噴頭,具有出氣、防塵、講究衛生之功能。
(4)玉琮。大汶口文化時期祭祀的禮器,1983年於杭頭遺址出土,灰綠色角閃岩質,形外方,邊長12.6厘米,中間有圓孔,徑6.5厘米,通體磨製,圓滑扁平。
樊崇起義
公元18年(新莽天鳳五年),琅琊(今山東臨沂)人樊崇在莒縣起義。不久轉入泰山,後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大破莽軍,發展到十餘萬人,以赤色塗眉,稱「赤眉軍」。公元25年,率軍攻入長安,立劉盆子為帝,消滅背叛綠林軍的劉玄政權。後因糧盡撤退,陷入劉秀大軍包圍,被迫投降。公元27年,力圖再起,未成,被劉秀所殺。
楊妙真抗金
1214年(宋貞二年),金軍鎮壓紅襖軍,起義軍領袖楊安兒被殺。 其妹楊妙真,號「四娘子」,集合余部數萬人,活動於濰(今濰坊)、莒(今莒縣)一帶,後與紅襖軍另一領袖李全在馬鬐山(今莒縣東南)會合,楊妙真與李全結為夫妻,繼續抗金。
解放莒城莫正民起義
1944年11月14日,八路軍濱海軍區四、六、十三團,八路軍魯中軍區一團,山東軍區特務團兩個營,山東軍區獨立一旅,莒中、莒南獨立營及區中隊、民兵計萬餘人,發起解放莒城戰役。是日,偽莒縣保安大隊副大隊長莫正民率所部3500餘人反正,並生擒於經武。偽縣政府全部官員反正,莒縣解放。
山東省第一個農業合作社
1951年11月25日,14區呂家莊(今莒縣閆庄鎮愛國村)呂鴻賓等5 戶農民成立了全省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員公推呂鴻賓為社長。
Ⅳ 歷史上總共有多少朝代
中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詳表
朝代 起訖年代 都城 今地 統治民族 開國皇帝
三皇五帝
夏朝 約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縣 華夏族 禹
商朝 約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華夏族 湯
周 西周 約前1029-771年 鎬京 陝西西安 華夏族 周文王姬昌
東周 春秋 前770-47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華夏族 周平王姬宜臼
戰國 前475-221年 華夏族
秦朝 前221-207年 咸陽 陝西咸陽 華夏族 始皇帝嬴政
漢 西漢 前206-公元8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族 高祖劉邦
新朝 9-23年 常安 陝西西安 漢族 王莽
東漢 25-220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光武帝劉秀
三國 曹魏 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魏文帝曹丕
蜀漢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漢昭烈帝劉備
孫吳 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漢族 吳大帝孫權
晉 西晉 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
304-439 前趙(漢趙) 304-318 平陽 山西臨汾 匈奴族 高祖光文皇帝劉淵
319-329 長安 陝西西安
成漢 306-347 成都 四川成都 巴氐族 太宗武皇帝李雄
前涼 314-363 姑臧 甘肅武威 漢族 高祖明王張寔
後趙 319-351 襄國 河北邢台 羯族 高祖明皇帝石勒
前燕 337-370 龍城 遼寧朝陽 鮮卑族 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
前秦 351-394 長安 陝西西安 氐族 世宗明皇帝符健
後秦 384-417 長安 陝西西安 羌族 太祖武昭皇帝姚萇
後燕 384-407 中山 河北定州 鮮卑族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西秦 385-431 苑川 甘肅榆中 鮮卑族 烈祖宣烈王乞伏國仁
後涼 386-403 略陽 甘肅平涼 氐族 太祖懿武皇帝呂光
南涼 397-414 西平 青海西寧 鮮卑族 烈祖武王拓跋烏孤
南燕 398-410 廣固 山東益都 鮮卑族 世宗獻武皇帝慕容德
西涼 407-421 酒泉 甘肅酒泉 漢族 太祖昭武王李暠
胡夏 407-431 統萬城 陝西靖邊 匈奴 世祖烈武皇帝赫連勃勃
北燕 407-436 和龍 遼寧朝陽 高句麗 燕惠懿帝高雲
北涼 397-439 張掖 甘肅張掖 盧水胡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
*冉魏 350-352 鄴城 河北臨漳 漢族 武悼天王冉閔
*西燕 384-394 長子 山西長子 鮮卑族 濟北王慕容泓
*西蜀(後蜀) 405-413 益州 四川成都 漢族 譙縱
南北朝
420-58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宋武帝劉裕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齊高帝蕭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梁武帝蕭衍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鮮卑族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鮮卑族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鮮卑族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鮮卑族 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鮮卑族 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漢族 隋文帝楊堅
唐朝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漢族 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梁太祖朱晃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 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周太祖郭威
前蜀 891-925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高祖王建
後蜀 925-965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高祖孟知祥
楊吳 892-937 揚州 江蘇揚州 漢族 太祖楊行密
南唐 937-975 金陵 江蘇南京 漢族 烈祖李昪
吳越 893-978 杭州 浙江杭州 漢族 武肅王錢鏐
閩國 893-945 長樂 福建福州 漢族 太祖王審知
馬楚 896-951 長沙 湖南長沙 漢族 武穆王馬殷
南漢 905-971 興王府 廣東廣州 漢族 高祖劉龑
南平 907-963 荊州 湖北荊州 漢族 武信王高季興
北漢 951-979 太原 山西太原 漢族 世祖劉崇
宋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漢族 太祖趙匡胤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漢族 高宗趙構
遼國 907-1125 皇都 遼寧 契丹族 太祖耶律阿保機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白族 太祖段思平
西夏 1032-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黨項族 景帝李元昊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 女真族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蒙古族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漢族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滿族 清太宗皇太極
中華民國 1912- 南京 南京 漢族 孫中山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自此完。
Ⅳ 山東日照的莒縣有多少歷史了
在春秋初從計遷莒後,國勢強盛,不斷與齊、魯、晉會盟,對周圍小國征戰。公元前686年夏,齊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保護下奔莒避亂,次年魯伐齊,小白回齊,是為齊桓公。此即著名歷史典故「勿忘在莒」的由來。
Ⅵ 有多少歷史
歷史,抄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1]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2]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Ⅶ 歷史上的莒國的詳細資料
據考,莒為地名始自原始社會的部落,《中國史稿》(郭沫若著)載「伯益是早期融入華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傳說中伯益的後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個民族。」至商代為姑幕侯國,周為莒國,漢為城陽國,後為州為縣。古老而年輕的莒地,在數千年的歲月中,積沉了豐厚的文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從莒縣陵陽河出土的刻有象形文字的大口尊和陶質牛角號,把華夏文明史上推了一千年。
商代,莒地屬青州姑幕國,清雍正《莒縣志》記:莒地「唐虞以前無考,商(屬)姑幕國。此侯國也,殷爵列三等,而姑幕實侯此土,僅見之漢史中。」
在春秋初從計遷莒後,莒國國勢正強。莒不斷與齊、魯、晉等大國會盟,還對周圍小國不斷發動戰爭。到春秋中後期,國內混亂,政治腐敗,國勢日弱,疆域屢遭蠶食。 30世為楚所滅,後歸齊。
在秦統一六國後,「莒子之國,秦始皇縣之」。於公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將原莒國之地改稱莒縣,屬琅琊郡。縣境北鄰諸(今諸城西南),西至蒙(今蒙陰西),南鄰陽(今沂南縣南),東靠海。
唐代,初年廢東莞縣,其大部分並入莒縣,其時縣境比前拓大。時莒縣屬河南道密州。622年(武德五年),置莒州,州治在沂水,莒屬。縣境北鄰安丘,東北鄰諸城,西鄰沂水,南鄰臨沂、懷仁,東靠海。
宋代,莒屬京東東路密州。縣境北鄰安丘,東北鄰諸城,西鄰沂水,南鄰懷仁、臨沂,東靠大海。
元代,莒縣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莒州,州治莒。莒州領莒、日照、沂水,蒙陰4縣。縣境北鄰安丘,東北鄰諸城,西鄰沂水,南鄰臨沂,東鄰日照。
明代,屬山東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以州治縣,領日照、沂水兩縣。縣境北鄰安丘,東北鄰諸城,西鄰沂水,南鄰贛榆、臨沂,東鄰日照。
清代初沿明制,仍以州縣,屬青州府。縣境與四鄰同明代。
Ⅷ 莒國歷史上版圖變化要圖片歷代的變化
圖就真的沒有了
今莒縣城,在春秋至戰國時期曾經是莒國的國都。據有關歷史考古專家推論新證:在歷史上,隨著莒國變遷,國都也多次轉移新址。其一說約在商代莒都曾一度遷於江蘇贛榆,到西周時又遷回莒地,初都莒地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城,繼而段家河龍山城。又一說莒國初都介根(今膠州市西南),後徙於莒。還有一說春秋莒國有三都,即:莒城、渠丘、鄆。莒城即今縣城地;渠丘在莒城南,當在今江蘇贛榆縣西境;鄆在莒城北東莞鎮,當即袁家莊東周遺址。這些說法雖不完全統一,但其演變線索是基本清楚的,這是當代莒人和世人應當知道的。
莒國在春秋時期,擁有魯東南的一方大片土地,其疆域北至今昌邑東南(密)。南至江蘇贛榆縣(即丘、紀鄣),西至沂水縣(鄆),東至大海。東北至今膠州市(計斤,也稱介根),西北當至今臨朐縣東南境,西南不及費縣、臨沂。今莒縣、東港區、嵐山辦事處、五蓮、諸城、安丘、膠南、沂水、沂南、莒南、臨沭等縣市,皆為莒子國所有。又一說莒縣在最興盛時期地盤擴大到今莒縣、東港區、嵐山、莒南全境和沂水、沂南、費縣、臨沂、郯城、蒼山、膠州、五蓮、高密、諸城、安丘、臨朐等縣市,以及江蘇省贛榆縣的部分地帶。隨著國勢的興衰,莒國的疆域時有擴大與縮小。莒或為諸侯國、王國,或為郡、州、縣,世續時間延伸至今已有三千多年。
Ⅸ 上莒人口有多少
莒(jǔ)縣,隸屬於山東省日照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日照市西部,面積1821平方千米版。莒縣歷史悠權久,是千年古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強省建設先進縣。縣城曾是春秋時期莒國都城所在地,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古城,「毋忘在莒」的典故就出在這里。陵陽河遺址出土的原始陶文,早甲骨文1500多年,是中國文字的始祖,莒文化與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為山東三大文化。截至2018年,莒縣下轄4個街道、15個鎮、1個鄉、1個開發區,常住人口99.68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10.2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2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68.8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94.2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11.5:41.2:47.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1291元。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