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漢東漢各多少年
西漢二百一十年,東漢一百九十五年。
西漢(前202年—8年12月 )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 ,享國二百一十年,又稱前漢,與東漢統稱為漢朝。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歷經一百九十五年,又稱後漢,與西漢合稱漢朝。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
漢武帝即位後開辟絲路、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劉秀統一天下後,仍沿用漢作為國號,史稱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 ,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兩漢時期奠定漢地范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 ,國土面積約達609萬平方公里。公元2年,西漢全國人口達六千餘萬,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兩漢在科技領域亦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
兩漢時期文化科學異常活躍,對外交流意義重大。漢朝進一步奠定了漢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漢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時和日後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到現今,「漢人」仍為多數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漢字」。
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中國幾千年的統治思想,並且最早開始在京師長安設太學,並且開始儒學中的經學,東漢光武帝時期太學生一度多達三萬。
漢明帝時期,佛教東渡首次來到中國,在洛陽營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廟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教經典是在白馬寺譯出的四十二章經,張道陵創立道教也是影響中國的大事。
2. 西漢和東漢共多少年
西漢和東漢共422年。
漢朝(西漢:前202年—8年,東漢:23年-220)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劉,故又稱劉漢,是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
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中興」 。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 ,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 ;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2)劉秀廟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漢朝滅亡: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漢桓帝駕崩,無子嗣,由河間王劉開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引發了以竇太後、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斗爭。
建寧元年(168)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同年製造第二次黨錮之禍。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職,朝政腐敗到了極點。
導致了184年的黃巾起義。雖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叛亂,但是漢朝政府經此一役已國力大減。且中央政府為順利平叛,又將軍權下放給各地州官。
各地豪強大族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袁紹、袁術、曹操、孫堅、董卓等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
漢靈帝死後,劉辯繼位,史稱少帝,漢靈帝皇後何氏為太後,一切政事取決於臨朝稱制的母後和手握兵權的大將軍何進。
隨後不久,外戚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雙雙火並而亡,終於結束戚宦之爭。董卓掌權,廢後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漢獻帝劉協。
董卓被呂布誅殺後,軍閥割據完全表面化,出現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權;位於荊州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璋等勢力。
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朝丞相的名義討伐各路軍閥,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大的敵人袁紹軍的主力,但同時架空漢室權力,全權代理皇帝處理朝政,漢朝皇帝此時已經是空有名分而無實際了。
前期曹操雖連戰得勝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三分之勢逐漸形成。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後,子曹丕襲位,十月逼迫獻帝讓位,改國號為魏,東漢滅亡。
3. 歷史上東漢存在了多少年是什麼政治背景(詳細)
東漢存在一百九十五年,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
政治背景如下: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加劇。漢代新王朝建立後,王莽頒布了一系列新政策,如「王天令」和「私令」,試圖緩解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然而,王莽的改制觸及了大國和許多上層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和排斥,同時也受到了古人的理想化和盲目崇拜。
最後,結果卻恰恰相反。相反,它加劇了社會矛盾。到了新王朝末期,洪澇災害仍在繼續。最後,新芒天豐年間,出現了青林紅眉起義。有一段時間,四方都做出了回應,世界陷入了混亂。最後,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自助改革以失敗告終。
從那以後,劉秀拒絕聽從政權的命令。同年秋天,銅馬等部委的農民革命軍被迫征地收繳,逐漸自力更生。很快,政權就徹底瓦解了。
(3)劉秀廟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東漢開國:
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軍擁立漢朝後裔劉盆子為帝,史稱建世帝。同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8月5日),劉秀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即位稱帝,國號仍為「漢」,史稱漢世祖光武帝,改元建武。時關西號為銅馬帝。
劉秀定定南陽為洛陽都城,東漢統一戰爭開始後,先後消滅了佔領關中、奪取百萬人民的紅眼軍。他分裂了幾十支分離主義勢力,如龍游王的傲慢和公孫對西蜀的記述。
經過11年的西征,劉修終於在公元36年消滅了最後一支分離主義勢力,公孫述。從那時起,經過近十九年的紛爭和混亂,在新芒晚年,中國再次統一。
政治中央系統:
東漢中央政府的組成遵循西漢的官制,以三皇九帝為基本結構。但實際的政治權力卻完全轉移到了尚書台。東漢皇帝上任後,經常與太傅或太尉一起記錄書事,並擔任政府總領事。東漢沒有宰相(東漢末年曹操被任命為宰相是一個特例)。
暗殺的歷史成為地方一級總督,地方軍隊的力量大大削弱。玉石台制度被貶損,成為少府的下屬官員。這位大臣從西漢的正式任命轉為正式職位。寺院設為大臣府,隸屬於少府。
4. 現存的、和漢光武帝劉秀有關的歷史古跡或者村落有哪些
南陽來:地處地勢險要的伏自牛山和桐柏山之間,漢光武帝劉秀起兵於此,開創東漢王朝.流傳了許多傳說,到南陽「漢書館」有大量的漢帶碑文為證。
洛陽的偃師市,為漢魏故城遺址所在地。劉秀定都之地。
河南省葉縣:昆陽之戰所在地,流傳許多光武帝劉秀的傳說。
杭州桐廬浪石金灘:有漢光武帝劉秀避難遺址白頸廟
5. 西漢和東漢各有多少年歷史
西漢(前202年—8年12月 )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 ,享國二百一十年,又稱前漢,與東回漢統稱為漢朝。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答歷經一百九十五年,又稱後漢,與西漢合稱漢朝。
6. 東漢有多少年
195年
東漢東漢(25~220年)西漢滅亡之後,西漢外戚、漢元帝皇後王政君侄王莽(內公元前45~公元23)取得政權容。王莽為鞏固自己的統治而實行了各種改制的政策,但這些改制不僅沒有使社會穩定,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綠林赤眉起義。綠林軍當中,有一位名叫劉秀的將領,實際上是西漢皇帝的遠支皇族,在推翻王莽政權的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立下戰功的劉秀,既利用了起義軍的武裝,又善於利用地主豪強的勢力,於公元25年建立起自己的統治,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成為漢光武帝。
http://ke..com/view/20375.html?wtp=tt
7. 歷吏上劉秀皇帝及他統治的時期是怎樣的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 ,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新朝王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劉秀死後,其子明帝劉庄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 、謚號光武皇帝。
8. 劉秀當了幾年皇帝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劉秀在河北鄗城千秋亭稱帝,
一直當到公元57年2月。在位33年
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劉秀(公元 6 年--公元 57),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世祖,謚光武帝。劉秀不僅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通過農民起義登上寶座的皇帝,也是一位中興漢室,使漢室亡而復興,斷而再續的明君。 與兄起兵 合擊新莽 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河南省南陽市附近)人,為高祖九世玄孫。王莽天鳳年間(公元 14—19 年),劉秀到長安求學,受教於中大夫許子威,攻讀《 尚書》。他只求弄通大義,不拘字句。由於家境並不寬裕,學費不足。劉秀還曾與同學合資買條驢,讓僕人趕驢拉腳掙錢。王莽地皇三年( 公元 23 年),南陽飢荒。 劉家的賓客徒附等有很多人投奔了王匡、王鳳的義軍。劉秀本無心參加起義,便躲到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去當了谷商。其兄劉糹寅先自起兵,自稱拄天都部。劉秀在新野遇到宛縣人( 今河南省南陽市)李通,並成為好友。編造一條讖「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勸說劉秀起兵。十月,和劉通及徒弟劉軼等在宛起兵。這時劉秀 28 歲,開始了推翻新朝,重興漢室天下的戎馬生涯。 劉糹寅、劉秀為了保護自家利益,主動派人與新市兵、平林兵聯合,進攻宛縣失利後。劉糹寅、劉秀便到下江兵營中,說服了下江兵首領王常,合兵攻擊莽軍,這年二月辛已(公元 23 年),三支義軍擁立劉玄為天子,以劉糹寅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派劉糹寅攻取婉城。三月劉秀隨諸將攻克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 昆陽東)、郾縣( 今河南省郾城縣),起義軍的聲勢越來越大,王莽感到威脅到了他的統治。便率莽軍將昆陽團團圍住,劉秀各處求援兵趕到,城內義軍勇氣倍增,里應外合,大敗莽軍,昆陽之戰,以少勝多,敲響了王莽新朝滅亡的喪鍾。 在昆陽之戰和 5 天後的攻克宛城中,劉糹寅和劉秀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從而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在綠林軍中深入人心,地位更加顯赫。劉糹寅沒當上皇帝,心中十分不服,劉玄本人也怕帝位被奪,於是就殺了劉糹寅待人。那時劉秀正在外地巡視,獲悉後估計自己的力量不足,不敢公開對抗,心中十分不安,便立即趕回宛城,向劉玄請罪。取得了劉玄的信任,劉玄加封劉秀為武信侯,拜他做破虜大將軍。 公元 23 年,義軍攻破長安,王莽敗亡。更始帝劉玄遷都洛陽,拜劉秀為司錄校尉。劉秀持節出巡黃河以北,此時官拜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為了與在邯鄲稱帝的王郎爭奪河北,自行招兵買馬,招降納叛,依靠地方官僚集團,並利用和聯絡一部分農民軍,終於奪取邯鄲,消滅了王郎,在河北站穩了腳根,有了立足之地。劉玄看出劉秀的勢力越來越大,便命令他停止作戰回洛陽。劉秀以黃河以北尚未平定為由,第一次公開違抗劉玄形成的命令。 統一天下 善政立業 此時的長安政壇十分混亂,赤眉軍各自為政。形勢對劉秀擴展勢力,擴大地盤很有利。劉秀先征發銅馬,逼降銅馬、高湖等義軍,兵力由數千人發展到十餘萬人,人們便鼓動劉秀稱帝。建武元年(公元 25 年),六月己未日,劉秀稱帝,國號漢,幾乎同時,赤眉軍擁立劉盆子為帝,與劉玄開戰,不久劉玄被絞死,更始王朝至此結束,而劉秀在赤眉與綠林余部廝殺削弱時坐收漁利。 劉秀登基伊始,就以與劉玄的強烈對比,出現在中原錯綜復雜的政治舞台上。建武元年(公元 25 年)六月,劉秀即位不久,大軍直下,包圍洛陽。固守洛陽的朱鮪因參與謀劃殺害劉糹寅,在劉秀以黃河水起誓的保證不講仇的情況下,朱鮪率全體守城將土向劉秀投降。劉秀兵不血刃,佔領洛陽城,拜朱鮪為平狄將軍,扶溝侯。劉秀定都洛陽。 建武二年(公元 26 年),又在洛陽建起宗廟。在宗廟右邊建立稷壇。以表示自己建立政權,擁有國土。劉秀認為赤眉軍是心腹大患,先派鄧禹、馮異與赤眉作戰,逼迫劉盆子率百萬之眾請降。解決了卧榻之側的赤眉主力,又先後討伐劉永,定河北,滅掉朝秦暮楚的隗囂,夷平得隴望蜀的公孫述,於建武十三年(公元 37 年)統一中國。
9. 西漢和東漢各有多少年歷史
分東西兩漢是他們的國都位置造成的。東漢建都洛陽
西漢建都西安,
西漢和東漢的分界就是王莽篡漢。
前206-公元25年為西漢
漢光武帝劉秀到漢獻帝劉協,即25-220為東漢
10. 劉秀稱帝在位多少年
32年。
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回,答南陽郡蔡陽人(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 ,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 。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