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平輿縣有幾個鄉
平輿縣轄3街道辦事處、9鎮、7鄉,分別是:清河街道辦事處、古槐街道辦事處、東皇街道辦事處、楊埠鎮、東和店鎮、萬金店鎮、廟灣鎮、射橋鎮、陽城鎮、郭樓鎮、李屯鎮、西洋店鎮、十字路鄉、萬冢鄉、玉皇廟鄉、高楊店鄉、辛店鄉、老王崗鄉、雙廟鄉。
㈡ 平輿縣歷史簡介
中國車輿文化之鄉——中國·平輿平輿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寶地。
平輿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順暢,前程錦綉,是一片投資和興業的熱土。
2009年 工業聚集區已入駐各類工業項目152個,固定資產投資29.6億元。今年第一季度,實現GDP16.64億元,增幅11.9%,增幅居駐馬店市第一。1—5月份,該縣工業企業完成稅收3078.35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3%;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71億元,同比增長18.6%,增幅居全市縣區第2位。工業集聚區成為推進平輿經濟快速發展強勁「引擎」。2006年以來,該縣GDP增幅連續三年位居全市9縣第一,財政收入增幅連續三年位居全市第一。今年前五個月,該縣財政一般財政預算收入完成9099萬元,同比增長21%,增幅居全市縣區第3位。
平輿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兩省〔河南、安徽)三市 (駐馬店、周口、阜陽)結合處,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全縣土地總面積1282平方公里,轄5鎮12鄉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95萬人,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國東西合作示範縣、全縣防水防潮之鄉、國家衛生縣城、省級園林城市,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平安建設先進縣。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源遠流長,夏商始為摯地,秦時初建縣制。據考證,沈、葉兩大姓氏發源於此。先民們因這里地勢平坦發明了太平車,既成就了遠播天下的平輿美名,更成為中華民族造車技術曾經領先世界的歷史見證。平輿人文薈萃,有被尊為「中國胎教第一人」的周文王母親太任,有秦未率眾揭竿而起的張楚政權領袖陳勝.楊明端,有被史界贊為「朝臣三君子」之一的東漢名臣陳藩,有被譽為「平輿淵有二龍」的月旦人物許靖和許劭,還有清未捻軍首領陳大喜等無數先賢英烈。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物阜糧豐,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盛產優質小麥、玉米、芝麻、大豆、花生、棉花、瓜果、蔬菜等。日益加快的農業現代化建設使平輿成為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白芝麻標准化種植區、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其中,優質白芝麻種植面積達60萬畝,產量、出口均居全國第一,享有「中原百穀首,平輿芝麻王」的美譽。平輿縣是江淮流域著名的皮革產地,東和店鎮是豫南最大皮張集散地,廟灣鎮出產的「廟皮」是歷史上最受客商歡迎的漢口路皮貨。在「小群體大規模」的畜牧養殖業發展格局中,奶牛養殖及奶品加工產業日漸壯大,成為豫南的一枝獨秀。平輿水資源豐富,礦泉水資源儲量可觀。經原國家地礦部鑒定,地下水為「鍶和偏硅酸復合型優質飲用天然礦泉水」,是河南省迄今發現的水質最優的天然礦泉水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編輯本段]交通通訊交通便捷, 道路交織成網,四通八達。東西連接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和京九鐵路境內有106國道貫穿南北,新陽、大廣兩條高速公路呈十字形交匯,縣鄉、鄉村公路全部硬化,實現了村村通油路。今日平輿,通訊、供電、供水、供氣、環保等基礎產業快速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成功營造了信息流、物資流、人才流競相湧入的「窪地效應」。 [編輯本段]區位優勢 特別是實施工業立縣戰略以來,加快建設工業集聚區和標准化廠房,通過築巢引鳳,以誠招商,引進了金龍毛織、瑪雅葯業、康博匯鑫、百緣面業、泉安食品等一大批投資額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構建了糧油食品和醫葯大支柱產業並舉的工業體系。出自「全國防水防潮之鄉」的十萬大軍邁向全國各大中城市拓展業務,打造出平輿勞務經濟的響亮品牌。
今日平輿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人民群眾的精心裝扮下崛起在天之中、豫之南。處在高速發展的嶄新階段,古老的摯地煥發出勃勃的生機。明禮誠信的平輿兒女正張開雙臂,熱忱地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新朋老友,締結同心,共創輝煌。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欣賞平輿
平輿縣轄6個鎮、12個鄉:古槐鎮、楊埠鎮、東和店鎮、廟灣鎮、射橋鎮、西洋店鎮、東皇廟鄉、高楊店鄉、十字路鄉、陽城鎮、萬冢鄉、玉皇廟鄉、郭樓鄉、李屯鄉、老王崗鄉、辛店鄉、萬金店鄉、雙廟鄉。縣人民政府駐古槐鎮。
古槐鎮代碼:411723100
2006年,轄13個居委會:永樂居委會、陳蕃居委會、解放街居委會、城北居委會、西塔寺居委會、月旦坪居委會、城東居委會、鐵塔路居委會、健康路居委會、城南居委會、小劉居委會、小徐居委會、大馮居委會。
楊埠鎮代碼:411723101
2006年,轄1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河南居委會、河北村、金庄村、陳樊村、王美村、大灣村、任柳村、老任村、王店村、大馬村、薛店村、夏庄村、大朱村、窪張村。
東和店鎮代碼:411723102
2006年,轄1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和店居委會、小吳村、高庄村、大石村、董庄村、寧庄村、張趙村、木香店村、邢崗村、李廟村、前樓村、李孟村。
廟灣鎮代碼:411723103
2006年,轄14個村委會:楊明端。廟灣村、龍王廟村、大盧村、里灣村、大楊村、念張村、鄭樓村、代關廟村、余樓村、八里夏村、李寨村、馮庄村、黑田村、趙庄村。
射橋鎮代碼:411723104
2006年,轄2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東關居委會、西關居委會、永塘村、劉庄村、後劉村、大孫村、大王村、古城村、馬庄村、張柏墳村、單老村、王灣村、臧樓村。
西洋店鎮代碼:411723105
2006年,轄1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西洋店居委會、尹灣村、賈營村、譚趙村、聶寨村、陳寨村、高台村、耿庄村、後崗村、西洋潭村、毛陳村、吳灣村、秦王村、小尹村、潘營村、王寺台村、馬樓村、趙廟村、彭庄村。
東皇廟鄉代碼:411723200
2006年,轄14個村委會:五里村、王堂村、徐寨村、李庄村、王寨村、張奶奶廟村、段營村、蔡營村、張營村、小陳村、劉凡村、南陳村、張樓村、孟庄村。
高楊店鄉代碼:411723201
2006年,轄15個村委會:高楊店村、中高村、新張胡營村、四門代村、窪李村、三所樓村、王莊村、陶樓村、劉寨村、袁庄村、陳劉村、王閣村、金劉村、姚呂庄寨村、老莊村。
十字路鄉代碼:411723202
2006年,轄8個村委會:十字路村、石磙廟村、前盛村、曹庄村、王關廟村、中馬村、秦勝村、三麻村。
陽城鎮代碼:411723203
2006年,轄17個村委會:張萬寨村、張老人村、孫鮑村、寺耳埠口村、胡嶺村、丁營村、張庄村、新集村、劉寨村、馬李坡村、西賈村、張營村、嶺王村、馬劉村、劉吾村、洪山廟村、魏庄村。
萬冢鄉代碼:411723204
2006年,轄12個村委會:萬冢村、萬寨村、湯嶺村、閆樓村、閆寨村、三橋村、庄堂村、蔡庄村、郭寺村、楊橋村、牛庄村、張劉村。
玉皇廟鄉代碼:411723205
2006年,轄10個村委會:玉皇廟村、余坡村、學佃村、范寨村、鄭營村、王樓村、唐庄村、大宋村、曾庄村、韓寨村。
郭樓鄉代碼:411723206
2006年,轄10個村委會:郭樓村、戚坡村、高平寺村、宋海村、三陳村、陳集村、岳庄村、曹寨村、王棟橋村、前店村。
李屯鄉代碼:411723207
2006年,轄9個村委會:李屯村、大郭村、官余村、普照寺村、管坡村、位樓村、前崗村、大許村、閆坡村。
老王崗鄉代碼:411723208
2006年,轄10個村委會:王崗村、黃灣村、馬灣村、孫庄村、龍灣村、甘港村、孫坡村、白龍廟村、方良河村、興旺店村。
辛店鄉代碼:411723209
2006年,轄10個村委會:辛店村、李庄村、南劉村、馮寨村、郭庄村、崔庄村、兩口村、韓坡村、新淇溝村、黃寨村。
萬金店鄉代碼:411723210
2006年,轄13個村委會:萬金店村、張坡村、大郭村、廠廟村、黃庄村、馮樓村、余營村、余庄村、新周村、宋劉小村、土店村、茨園村、王寨村。
雙廟鄉代碼:411723211
2006年,轄7個村委會:雙廟村、梁橋村、謝庄村、南宋村、邢營村、馬營村、前張村。
㈢ 辛店鎮有哪些歷史人物
白居易
新鄭白氏,據古譜記載:白鍠這一枝,在白居易隨父親寄居符離集之後,並沒有在這里留下後代。現代新鄭白氏來源,鞏縣《石關白氏宗鑒》中有《重修石關白氏世譜序》是這樣記載的:「二十九代孫元嵩州通判諱時先,遭元季之亂,棄職。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隱居鞏縣石關,為鞏縣白氏始祖。元末明初(1355年),遭戰亂、天災,三子又分別卜居。長諱君卿居鞏縣石關,次諱君讓居溫縣王羊店,三諱君鄉居密縣白寨和新鄭辛店,為鞏、溫、密、新四縣二世祖。白氏始祖自徙鞏迄今,已六百餘載。」這段話說得非常明白,白居易二十九代孫白時先先從洛陽遷到鞏縣,他的三兒子白君鄉又回到新鄭,為新鄭白氏始遷祖。
自從白君鄉定居辛店以後,已經656年了。他的子子孫孫,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得天地之靈秀,出蓋世之英才。明清時代,進士及第授任縣令以上者,有十多位,白綉正德年間任鎮江通判;第十一代孫白鳳闔任禮部儒官;十二代孫白熺任西城兵馬司;白笏萬曆年間任鴻臚寺署丞;十五代孫白士魁以知縣任廣東博茂場鹽大使;白士弘任四川資州(治所在今四川資中縣)井研縣知縣;十六代孫白昭任直隸趙州(治所在今河北趙縣)高邑縣知縣;十七代孫白書丹任四川通判、鹽業大使;白書田任廣東新安、大埔二縣知縣;十八代孫白焯任山西省屯留縣知縣;白三元順治年間任陝西遞運所大使;白幼輿乾隆年間任中書科中書。十九世孫白喬林任湖北德安府州判。他們多繼承了祖先美德,為官清正廉明。君鄉公的第十一代孫白鳳書任鑾儀經歷司經歷。明末,匪寇四起,災荒連年,民不聊生,餓殍遍野。鳳書凄然慨嘆道:「人皆空腹,我豈能獨飽!」遂家財散盡,捐谷三百餘石,金三十兩,搭設粥棚,廣濟災民;又施棺木百具,收殮屍骸,督眾掩埋。及清朝定鼎,新鄭知縣王業興上報朝廷表彰,於雍正六年人忠義祠。第十二代孫白祿,進士及第後任廣東肇慶府陽江縣主薄,後欽命任廣東、江南兩省尺斗較量,實為「日進斗金」的肥缺。然而在他任職的數年之中,始終廉潔自持,一塵不染。上司獎以百金,但他堅辭不受。後又遷升為陝西鞏昌府同知。
新中國建立以後,新鄭白氏更是人才薈萃。僅辛店一鎮,縣市級以上的政界要員就有七位。白居易第五十一代孫白進中歷任開封地委組織部幹事、地委辦公室秘書,省科委秘書,省委文教部幹事,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室人事處處長、機關黨委書記、內司工委辦公室主任,省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省九屆人大代表。白金聲歷任河南省委書記趙文甫秘書,省政府僑務辦公室副處長、處長、機關總支副書記、助理巡視員。五十二代孫白福治歷任新鄭縣沂水小學、新鄭第六中學教師,中共新鄭縣委宣傳部幹事,縣委辦公室幹事,縣革委辦事組副組長,縣委辦公室副主任、主任,縣委副書記,中共開封地委副秘書長,中共中牟縣委副書記,中共登封縣委書記,中共鄭州市委常委、市農委主任、黨組書記,市紀委書記,政協鄭州市委員會主席、黨組書記。中共鄭州市第五、第六、第七屆代表大會代表,鄭州市第八、第九、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河南省第四、第五屆代表大會代表。五十三代孫白紅戰歷任航空工業總公司新鄉103廠設計員、工藝科科長、廠長助理、副廠長,河南省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黨委委員,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鄭州市委常委、秘書長,市委辦公廳主任,鄭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省轄市市長級幹部,鄭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白留斌任新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白保迎任新鄭市市長助理;白新治任新鄭市政協副主席。他們都是新鄭白氏的精英,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盡職盡責,不辱使命,為人民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新鄭白氏後裔英才,更是瓜瓞綿綿,生生不息。白居易的五十二代孫白現軍,辛店許窯人,攻讀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研究生。在國家核心期刊《行政與法》等發表論文多篇,獲得碩士學位;五十三代孫白艷鋒,辛店人,攻讀河南大學物理系「光學傳輸」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他們都將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從白君鄉定居新鄭辛店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下傳三十餘代,又因為居官、經商、避亂、過災等原因,一部分族人遷徙到中牟、尉氏、密縣、長葛、寶豐、魯山、方城、社旗、襄縣、葉縣等地,目前新鄭白氏後裔已達十萬之眾。無論他們徙居何處,他們都認定新鄭辛店是他們的發祥地。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日,遷居各地的白氏後裔都會返回辛店祭奠先祖,以懷念先祖,懷念故鄉,聯絡宗親,共圖發展。
㈣ 南辛店鄉的歷史發展
南辛店自1949年10月至1954年8月為區政府所在地。1953年8月設鄉至1958年10月。1958年10月並入衛星人民公社。年5月至1984年5月為人民公社。1984年5月為鄉。2001年3月賈罕鄉並入南辛店鄉。
主要大事記
1953年3月,劉庄、北陳十多個村蝗蝻密集,縣派工作組攜帶葯物、器械組織群眾捕殺,很快滅絕,未成災害。
1958年8月,途經該鄉躍進渠動工興建。
1973年3月,整修南辛店烈士公墓。
1982年7月,省政府、省軍區授予東徐村張月好模範軍屬稱號。
1984年5月,農村人民公社改組為鄉鎮建制。
1985年7月,新民村種糧專業戶李五娃一次交售小麥1.2567萬斤,成為全縣第一個售糧超萬斤大戶,受到省政府賀電表揚。
1985年8月,建立鄉黨校。
1986年1月,團縣委在北陳村召開創建青年活動陣地現場會。
1986年3月,縣委召開了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南辛店鄉現場會。
1986年10月,劉庄村植棉大戶孫根全一次售棉1.067萬斤,成為全縣第一個售棉超萬斤大戶,成為當地有名的孫萬元,受到縣委表彰。
1989年,賈罕村建立集貿市場,搞活流通,大力扶持商貿餐飲服務業的發展。
1991年5月,原賈罕鄉被評為全省計生工作先進單位。
1992年秋,籌資20餘萬元架設了中陳騰飛橋一座,打通了南辛店鄉東大門。
1993年9月,原賈罕鄉黨委、政府率全鄉一萬八千人投義務工,歷時40天,形成超二級襄光路路基,10月率全鄉機關幹部自力更生,歷時一月,架起汾河備浮橋。
1995年10月,襄光路鋪油完畢,原戰備浮橋處開始建設永久性汾河大橋。
1995年,安裝程式控制電話,在全縣率先實現通訊現代化。
1996年11月,汾河大橋通車,原賈罕鄉由交通閉塞的鄉鎮一舉成為我縣交通優勢的鄉鎮。
1996年,原賈罕鄉在全縣率先實施素質教育改革,開展特色藝術教育,組建了200人的學生軍樂團,200人的學生舞蹈隊。
1997年,原賈罕鄉副鄉長楊滿喜被省政府授予全國普法優秀指導員。
1998年6月,湖李、劉村劃歸城關管轄
2001年3月,撤鄉並鎮,將賈罕鄉與南辛店鄉合二為一。設南辛店鄉建制。
2001年10月,中宣部、國家計生委授予「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鄉銅牌獎,同年12月獲省綠化委員會「山西省先進綠化集體」證書;南辛店鄉司法所連續5年被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評為先進集體。賈罕初中被省教育廳評為「全省紅旗初中」。
2002年3月被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山西省優秀科普文明鄉鎮」;被授予「山西省農村科普工作先進集體」。
2002年11月被山西省教育廳、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授予「科教興鄉」先進單位;
2005年,恆泰制動器年產4.2萬噸汽車制動盤、制動轂、離合器壓盤技改項目籌建。
2005年,實施五化工程建設,投資450萬元,完成18公里主幹街道硬化任務。
2005年8月,投資55萬元在北許村新建寄宿制小學。
2006年元月,籌集資金300餘萬元在福壽村北一廢棄草料廠建設南辛店鄉政府辦公場所,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12月份竣工。
2006年,投資20萬元狠抓了計劃生育基礎達標工作,健全了基層服務網路。投資70萬元完成了南辛店鄉衛生院600平方米住院樓項目建設。
2006年7月,縣委、縣政府在南辛店鄉召開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現場會。
2006年投資750萬元全鄉30個村實施了五化工程,四化四改六個一初見成效。
2007年1月,南辛店鄉政府辦公住所遷至福壽村北臨夏線西側。
2007年7月,投資60萬元,新建文臣村寄宿制小學,投資38萬元,新建賈罕初中學生食堂,改善了辦學條件。
2007年,投資120萬元,完成了崔村、北靳、南靳、中陳、北陳、西梁、北賈、南賈、西賈、南辛店、小陳、東王等12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
2007年11月,完成沼氣入戶工程8個村360戶的任務,投資22.8萬元,完成文臣村引水改水管網改造單村集中供水工程。
㈤ 平輿縣的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平輿為摯國,為古諸侯國之一,國君任姓,古城在今西塔寺,周內朝時並入沈子國容。因周文王之母太任歸省家書中有「平輿」抵達(即坐車平安回到娘家)字樣而得名。
周朝,周公之孫始封於沈,建立沈子國,古城在今射橋鄉古城村,公元前506年為蔡所滅。
戰國時期,沈地屬楚,為平輿邑。
秦朝,置平輿縣,治所在今平輿北射橋鄉古城村。
漢朝,平輿縣屬汝南郡。
三國時期,平輿縣屬魏,豫州汝南郡。
晉朝,平輿縣屬豫州汝南郡。
南北朝,廢平輿縣。
北魏,復置,治所在今平輿縣城西南。
北齊,廢。
隋朝,大業二年(606)復置平輿縣,屬豫州。
唐朝,貞觀元年(627)廢縣,轄地並入新蔡縣。
武周天授二年(691)復置,治所在今平輿縣城,屬河南道蔡州。
五代時期,屬蔡州。
北宋,屬京西北路蔡州。
金國時期,屬南京路蔡州鎮南軍。
元朝,廢縣,轄地並入汝陽縣,屬河南江北道汝寧府。
明、清時期,屬河南布政使司汝寧府汝陽縣。
民國時期,屬河南省第八區汝南縣。
1951年4月,復置平輿縣,屬信陽專區。
1965年,信陽、駐馬店分為兩個專區,平輿縣屬駐馬店專區。
㈥ 辛店鎮的歷史沿革
辛店鎮明朝年間原名為「張陰店」;清朝道光年間改稱「辛店」。1994年8月撤版鄉建鎮。原辛店鎮面積權66平方千米,人口5.4萬人,轄29個行政村,136個自然村,252個村民組,其中鎮區面積2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2005年千戶寨鄉並入。原千戶寨鄉位於新鄭市西南部,距市區20千米,是新鄭市唯一的山區鄉。西與新密市毗鄰,南與禹州市接壤。鄉域面積57平方千米。轄21個行政村,158個村民組,總人口19776人,其中農業人口1.96萬人。2005年撤銷。
㈦ 南辛店鄉的歷史文化
這里有海內外知名的「七十二呆」發源地——劉庄,聞名華夏的鑼鼓村——北專許,文化底蘊非屬常深厚。 境內旅遊資源主要以香嚴禪院為主。香嚴禪院位於該鄉境內崔村,元建明清修;境內文物古跡有:西鄧古柏樹,樹齡850年,高50米,直徑1.5米,樹蔭佔地90平方米。
㈧ 平輿縣都有哪些歷史人物
、巢父許由
二人均為堯時隱士,居住陽城(據有關部門考證,即今平輿縣陽城鄉)。巢父結巢居樹,人稱巢父。許由就是漢末主持月旦評的許邵、許靖的祖先。二人學問至高,經常結伴悠遊。堯請巢父,准備讓位,巢父逃走。再請許由,也逃箕山。堯又派人尋至,讓許由做「九州長」。許由聽了,認為污染,濯耳穎水。巢父正在放牛,以為穢濁,趕牛上游以飲。《辭源》《辭海》有載。
2、太任
《辭源》:「周季歷之妃,文王之母。」《詩經·大雅·思齊》有句「思齊大(太)任,文王之母。」《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王季娶為妃。殷商摯國(平輿最早的封國)國君之女,品德高尚,聰慧賢良,殷末嫁給周國季歷為妻。夫妻和睦,互敬互愛。懷孕後,目不視惡色,耳不聞淫聲,口不出傲言,行不涉非禮,是以胎教,生周文王。後人在其生地建文王之母亭,亦稱摯亭。隋開皇16年,在摯亭遺址上建西塔寺,塑太任像。元時重修,建聖母殿。清毀。今於縣城西南建太任公園以紀念。
3、陳勝
《辭源》:「秦陽城人,字涉。秦二世元年七月,與吳廣率領戍卒九百人,在蘄縣大澤鄉揭竿而起,詐稱公子扶蘇楚將項燕,時諸郡縣苦秦苛法,雲集響應。既佔領陳縣,勝乃自立為王,國號張楚。」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領袖。據有關部門考證,陽城,在今平輿縣陽城鄉。
4、周燕
字少卿,西漢汝南安成(今屬平輿縣)人,先祖周平王,世襲汝墳侯。漢宣帝時,為郡決曹掾,太守欲枉殺一囚犯,周燕直言勸阻,受株連囚禁獄中,絕食而死。他有五個兒子,重合縣令周子輿,櫟陽縣令周子羽,東海太守周子仲,兗州刺史周子明,潁陽令周子良,號稱「五龍」。
5、許揚
字偉君,兩漢之交汝南郡平輿人,曾任酒泉都尉。建武年間,汝南郡太守鄧晨聘請他負責水患鴻隙陂的治理。許揚深入查看水文地理,嚴密組織施工,起塘四百餘里,變害為利,周圍數千頃土地旱澇保收。許揚死後,當地百姓為他立廟畫像,常年祭祀。據考證,許揚廟即今平輿縣城中永樂大市場北門對面的東皇廟,至今香火仍盛。
6、戴憑
東漢汝南平輿人,字次仲。習《京氏易》,16歲被推舉為明經試用博士,光武時任侍中。建中二年正旦,百官朝賀,帝令群臣說經互難,義有不通,即奪其席以予通者,憑重坐五十餘席。時有「解經不窮戴侍中」之語,「奪席談經」典故即出於此,毛澤東詩「奪席談經非五鹿」句即用此典。憑高風亮節,博古通今,忠言直諫,深得君臣好評。(《辭源》有載)
7、陳蕃
《辭源》:「東漢汝南平輿人。字仲舉。官樂安豫章太守,遷至太尉、太傅,封高陽侯。為人剛正不阿,崇尚氣節」,扶正祛邪,政績卓著。十五歲時即以「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一句聞名,後世「掃除天下」即典於此。做官後討厭應酬,唯南昌名士徐孺子來了,特設一床,抵足長談。是以唐王勃《滕王閣序》有句:「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今於縣城北面建陳蕃公園以紀念。
8、張熹
字季智,東漢武城人,漢靈帝年間為平輿令。是年久旱不雨,張熹躬身施求未果,築台積薪自焚。隨天降喜雨,五穀豐登。百姓感激涕零,尊稱令公,並在焚身台旁(今射橋集西)建令公廟以紀念。廟址佔地八畝,定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張熹自焚日為令公廟會。1958年令公廟被拆除,但是張熹為民焚身求雨之事一直在民間奉為美談。(《平輿縣志》)
9、許靖許劭
堂兄弟,東漢汝南郡平輿人,少而好學,聲名遠揚,賢良方正。每月初一,在平輿縣小清河上的月旦坪上聚眾評論鄉黨人物,經他們評論推薦者盡皆顯名於世,故「月旦評」一時名噪天下。曹操曾多次備禮求評,後得一句「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始欣然而去。《三國志》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即源於此。後許靖被劉備任為太傅,與諸葛亮同朝。
10、闞敞
東漢末年汝南郡平輿人。做汝南郡功曹時,太守第五常委託他保管一百三十萬錢。他將這些錢埋藏在堂屋裡,即使窮困潦倒,也絕不動用一分一毫。二十年後,第五常的孫子來取,闞敞將錢挖出,如數奉還。第五常的孫子說,我爺爺說是三十萬,我不能要這么多。闞敞將實情稟告郡守,郡守指令第五常的孫子把錢全部取走。(《平輿縣志》)
11、周嘉
字惠文,西漢末年汝南郡安成(今屬平輿縣)人。王莽篡權,天下大亂,嘉為汝南主簿隨太守何敞護城。敞被飛箭射中,官兵敗逃,敵兵圍困,白刃相交。周嘉懷抱太守,以身相護,大聲斥賊:為人賣命,傷天害理,難道還要傷害正直的朝廷命官嗎?敵兵驚嘆義士,反給車馬遣送出城。光武任為零陵太守。死後,官民建忠義祠堂祭祀。
12、何並
字子廉,東漢汝南郡平輿人,初任長陵縣令,政績卓著,後遷潁川太守。時穎川人鍾元為尚書令,掌管朝中大權,其弟鍾威為潁川屬官,貪贓枉法,罪大惡極。何並赴任之前拜辭鍾元,元向何並行大禮為弟求情。何並言講,罪在本人,刑律自取。到任後,選拔執法忠勇的官吏,追捕案犯,按律殺鍾威於洛陽,就地正法其同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