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驚蟄的由來
驚蟄(insects awaken)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內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容6日左右為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鑽到泥土裡越冬的小動物被雷震蘇醒出來活動。「驚蟄」節氣日,地球已經達到太陽黃經345度,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2. 24節氣中的驚蟄是什麼意思
震為雷,雷來驚動,潛藏之物都驚源恐而出。蟄是潛伏,所以陶淵明詩用「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驚蟄原名「啟蟄」,改啟為驚,突出了驚動。
驚蟄最有氣勢的描寫是:「春霆發響,驚蟄飛競,潛龍浮景,幽泉高鏡」,如此生機勃發,方有春光爛漫。
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也將進入春耕季節。驚蟄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
驚蟄時節,人們常感「春困」,表現為常常昏沉困頓,昏昏欲睡,晨起不宜。這是因為此時夜漸短,日漸長,要順應自然規律,夜卧早起。也就是晚點睡,但也不要超過子時(晚上11點),宜早起以利於早上陽氣升發。早上起床伸懶腰,舒展筋骨,適當運動。
3. 驚蟄是什麼意思24節氣節氣驚蟄有什麼意義
在公歷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天氣回暖,春雷始鳴,蟄蟲專驚而出走,所以將屬這一節氣命名為「驚蟄」。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按照一般氣侯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驚蟄是什麼季節
驚蟄是春天之中的一個節氣。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前是雨水,後是春分。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4. 驚蟄的由來,
對於我國而言,驚蟄意味著春天的即將來臨。驚蟄,是二十四節版氣之一,驚蟄時節,春權雷始鳴,春雨萌動,動物們開始出來活動,給人呈現一種萬物復甦的景象。
驚蟄過後,意味著春天的真正到來,春回大地,萬物更新。這樣一個春意萌動的時節,它是怎麼來的呢?又會有哪些習俗活動呢?下面,就由小編帶著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驚蟄的由來和習俗
space
驚蟄的由來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蟄」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動物躲起來冬眠,叫入蟄;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時再鑽出來,叫做出蟄。大地回春,雷聲漸多,舊時人們認為動物之所以可能從蟄伏中醒來,是由於由雷聲驚醒的,因而,就有了驚蟄的說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但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5. 驚蟄的意義
根據我在網路「驚蟄」詞條查詢的情況: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版氣。斗指丁,太陽到達黃經權345°,於公歷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發之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在二十四節氣之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所謂「春雷驚百蟲」,是指驚蟄時節,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蟄蟲。一歲十二個月建,每個月建對應一卦,卯月(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驚蟄節氣的標志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6. 驚蟄的來歷
該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漢初以前立春—啟蟄—雨水—春分—穀雨—清明
漢景帝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歷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歷與宣明歷。「啟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歷的時候。
7. 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是什麼意思啊
二十四節氣里的驚蟄是打雷驚醒了冬眠的動物的意思。
驚蟄,是24節氣中的回第三個節氣,答於每年公歷3月5日或6日交節。驚蟄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
驚蟄後氣候逐漸變暖,萬物開始復甦,是梨、桃、李等落葉果樹的開花抽梢期和柑橘、楊梅等常綠果樹的萌芽前期,也是果園年周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
驚蟄是卯月之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驚蟄節氣的標志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7)歷史上驚蟄行動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歲起攝提紀元)的基本內容,它是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節令。干支歷法將一「歲」(攝提)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斗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