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萍鄉有什麼歷史人物

萍鄉有什麼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4 13:39:33

⑴ 萍鄉的歷史

●據說春秋戰國時期楚昭王渡江時,江中漂來一物,又紅又圓,大小如斗。他問遍了滿朝文武都無人知道,於是派使者到魯國問孔子道:此物為萍實,是吉祥物,只有稱霸的人才能得到。萍實是集天地精華而成,千年難得一遇,現在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國將要振興的徵兆 。於是,後人便把楚王得萍實的地方稱之為萍鄉,即「萍實之鄉」。
●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三苗族在萍鄉生產勞動和繁衍生息。
●西周時,萍鄉屬揚州,春秋屬吳國,戰國為楚地,漢高祖劉邦時屬豫章郡宜春縣地。
●三國吳帝孫皓於寶鼎二年(267年)設立萍鄉縣,縣治設蘆溪古崗。
●唐武德二年(619年),縣治從蘆溪古崗遷至萍鄉鳳凰池(今市治所)。唐貞觀元年屬江南西道袁州府。
●元元貞元年(1295年)萍鄉由縣升格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為縣。
●清屬江西省袁州府。
●民國3年(1914年)屬廬陵道。民國15年直隸於省。民國20年,屬第八行政區。民國24年屬第二行政區。
●建國後屬南昌專區,1959年1月,南昌專區改名為宜春專區,萍鄉屬之。1960年9月撤縣設市,由宜春專區代管。1970年3月萍鄉為省轄市。1971年經江西省革命委員會批准設立4個區。

⑵ 萍鄉的著名人物

古代名人姓名生卒年事跡文廷式1856—1904近代著名愛國詩人、詞家、學者劉鳳誥1760—1830歷任國子監祭回酒、太常寺卿、答內閣學士、兵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吳希1237—1279起兵勤王抵禦外侮李有棠1837—1905寫成《遼事紀事本末》40卷,《金史紀事本末》52卷劉元卿1544—1609著名教育家唐廩874-?唐乾寧元年(894)進士,入翰林院,官至秘書正字,掌管國史、著作兩局湯增壁1881—1948代孫中山作詩挽革命烈士,毛澤東的國文老師現代名人吳希李有棠黃海懷朱益藩劉鳳誥蔡孟堅喻宜萱吳運鐸林瑞笙彭荊風甘祖昌熊澤京甘勛優蕭嘉魁鄧貞謙李良發李有棻葉新甫喻增高應益都孔原龔全珍胡啟初柳斌蔡正雅彭汝容陳述彭簡水生彭蘇萍孔丹孔棟湯晶媚劉洪彪顏龍安吳學周劉恢先劉天泉

⑶ 萍鄉的歷史

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三苗族在萍鄉生產勞動和繁衍生息。西周時,萍鄉屬揚州,春秋屬吳國,戰國為楚地。

漢時屬豫章郡宜春縣地。三國吳帝孫皓於寶鼎二年(267年)設立萍鄉縣,縣治設蘆溪古崗。

唐武德二年(619年),縣治從蘆溪古崗遷至萍鄉鳳凰池(今市治所)。唐代屬江南西道袁州。元元貞元年(1295年)萍鄉由縣升格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為縣。明清均屬江西省袁州府。

民國3年(1914年)屬廬陵道。民國15年直隸於省。民國20年,屬第八行政區。民國24年屬第二行政區。1906年12月,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於發動了萍瀏醴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922年9月,劉少奇、李立三等在此領導了舉世聞名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萍鄉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同時也是秋收起義的策源地。

建國後屬南昌專區,1959年1月,南昌專區改名為宜春專區,萍鄉屬宜春專區。1960年9月,撤縣設市,由宜春專區代管。

1970年3月,萍鄉為省轄市。1971年,經江西省革命委員會批准設立4個區。1979年1月,經江西省批准,萍鄉設四個縣級區。

1983年,改社為鄉,撤銷萍鄉鎮設立五街(鳳凰街、八一街、後埠街、東大街、丹江街)。1984年,萍鄉市設置白源鎮,管轄長溪、橫板大隊;設置廣寒、萬龍、雞冠、五陂鄉。

1986年2月15日,同意萍鄉市湘東區設置泉田鄉,管轄區為農科所的樟里、青泥、甘泉、盆形、五里、流田六個村。1992年6月20日,將吉安地區的蓮花縣劃歸萍鄉市管轄。

1997年11月13日,撤銷萍鄉市上栗區,設立上栗縣,以原上栗區的行政區域為上栗縣的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上栗鎮。

撤銷萍鄉市蘆溪區,設立蘆溪縣,以原蘆溪區的行政區域為蘆溪縣的行政區域。上栗縣、蘆溪縣由萍鄉市管轄。

(3)萍鄉有什麼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萍鄉乃古之吳楚咽喉,今之贛西明珠,是中國近代工業起始最早的城市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商貿繁榮,已成為江西重要工業城市之一,下轄蘆溪縣、上栗縣、蓮花縣、安源區、湘東區,全市土地面積3823.99Km2,人口192.50萬。

萍鄉市位於江西省西部,東與本省宜春市、南與吉安市、西與湖南省株洲市、北與湖南省瀏陽市接壤。地處東經113°35′~114°17′,北緯27°20′~28°0′之間。

萍鄉是江西的「西大門」,在贛西經濟發展格局中處於中心位置,素有「湘贛通衢」、「吳楚咽喉」之稱。萍鄉處於長株潭經濟圈的輻射核心區域,同時接受泛珠三角經濟區和閩東南經濟區的輻射。

境內滬昆鐵路橫穿市內腹地與京廣、京九兩大動脈相連,隨著滬昆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的完成,中國第一條設計時速200Km/h的鐵路干線將成為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重要通道。

319和320國道呈十字型在市區交匯通過,滬昆高速、萍洪高速貫穿全境。市中心城區距湖南長沙黃花機場僅120Km,具有優越的區位地理條件。

萍鄉市屬江南丘陵地區,以丘陵地貌為主。東、南、北大多為山地,西部地勢較低,境內山地、丘陵、盆地錯綜分布,地貌較為復雜。

東南部有武功山脈,海拔一般在800~1900m,最高峰(白鶴峰)海拔1918.3m。北部楊岐山至大屏山一帶地勢較高,地形險要,海拔在600~900m左右。

西部萍水河河床最低點的海拔只有64m。中部偏東地勢較高,成為洞庭湖水系和鄱陽湖水系的分水嶺。

萍鄉市地貌類型有中、低山、丘陵、崗地和河谷平原四類。其中中、低山和丘陵區分布廣泛,面積分別為1535.92Km2和1591.09Km2,佔全市總面積的40.17%和41.61%;

崗地面積為256.41Km2,佔全市總面積的6.71%;河谷平原區面積440.57Km2,佔全市總面積的11.52%。

區內水系地域分屬長江流域的洞庭湖水系和鄱陽湖水系。全市主要河流有五條,即萍水、栗水、草水、袁水、蓮水。袁水、蓮水發源於羅霄山和武功山,流入贛江;

萍水、栗水、草水發源於武功山與羅霄山、楊岐山之間,最終注入湘江。主要支流有長平河、福田河、東源河、樓下河、高坑河、萬龍山河、張家坊河、金山河、大山沖河、鴨路河等。

規劃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天氣類型。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極端最高氣溫達41℃,極端最低氣溫~9.3℃,年平均氣溫17.3℃。

據萍鄉市氣象局資料(1955~2009年),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596.7mm,最大年降水量2184.0mm(1997年),最小年降水量1086.4mm(1971年);最大月降雨量659.4mm(1982年6月),最大日降雨量225.6mm(1972年8月18日)。

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時間上主要集中在4~6月,佔全年降水量的42%;空間上南部多於北部,東部多於西部,山區多於平原。

⑷ 萍鄉武功山有什麼歷史故事和傳說

萍鄉武功山的歷史故事是明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年-1567年)曾派御使進御香於三天專門,武功之名大噪於天下。明朝屬人劉鑒在《武功記》裡面寫到:「東南天柱有三,蓋衡,廬與武功。衡首廬尾武功中……乃乾坤之勝境,神仙之福地也。」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武功山後寫下的,並賦《武功游》一詩,對武功山風光大為贊嘆(收錄於《明一統志·藝文篇》),其中名句「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嶺堪比武功山」也就成為了武功山的最佳名片。武功」,從此「武功山」取代了其他各種名稱而名傳千古。

萍鄉武功山的傳說是武功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遠自漢晉著名玄學家葛玄、葛洪修煉於此始,被佛道兩教視為「洞天福地」,爭相建觀營剎,傳道布經。文人雅士也接踵而至,留下了諸多吟誦佳作。「千峰嗟峨碧玉簪,五嶺堪比武功山」這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登臨後寫下的千古絕句。「登臨似有江山助,身在五嶽最高處」這是清代詩人劉正期游覽後發出的由衷感嘆。

⑸ 江西省萍鄉市的歷史

湖南省位於長江中游南部,大部分地區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境內湘江貫穿南北,又簡稱為湘。據傳,湘江流域過去多植芙蓉,唐代詩人譚用之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湖南故又有「芙蓉國」之稱。湖南東臨江西,西接川黔,南毗兩廣,北連湖北。
洞庭湖平原位於湖北省北部。范圍東起汨羅、岳陽,西到臨澧、常德、桃源,南至益陽、喬口、湘陰,北接湖北荊江以南。面積12690平方公里(湖南省境內)。海拔30—50米。系洞庭湖長期淤積、湖底出露而成的湖積沖積平原。洞庭湖平原與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漢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是全國三大平原之一的長江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
湖南省河網密布,流長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條,總長度9萬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17條。省內除少數屬珠江水系和贛江水系外,主要為湘、資、沅、澧四水及其支流,順著地勢由南向北匯入洞庭湖,經城陵磯入長江,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洞庭湖水系。湘江湖南最大的河流,也是長江七大支流之一。洞庭湖全省最大的湖泊。該湖跨湘、鄂兩省。1644—1825年洞庭湖總面積為6270平方公里。1937年為4700平方公里。1983年測量結果,洞庭湖湖泊水面只有2691平方公里,不到1825年的一半。由於入湖泥沙量與日俱增,1949~1977年的28年中,洞庭湖湖面平均每年縮小8.55萬畝。
湖南是一個少數民族較多的省區,有回、土家、苗、壯、滿、侗、瑤、蒙古、維吾爾、彝、藏、朝鮮等26個少數民族。
湖南省會長沙市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京廣鐵路線上,東與江西省的銅鼓、萬載、宜春、萍鄉交界,南連湘潭、株洲兩市,西與婁底及益陽地區毗連,北與岳陽地區接壤。長沙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約在七千多年前,長沙已有原始先民在這里生息繁衍。長沙之名始於西周。東周時期為楚國南方重鎮—青陽,秦統一後置長沙郡,西漢初期建立長沙國,漢、晉、南朝時,長沙為臨渣縣,隋為長沙縣,唐為潭州,五代十國時為楚國都城,元改潭州路,又改天臨路,明清為長沙府,1933年設長沙市。自清以來,長沙歷為湖南省會。1949年8月4日,長沙和平解放。新中國成立以後,這里經濟發展很快,現在已形成以機械、紡織、輕工、化工、建材、食品等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棉紗、卷煙、工業泵、風機、原煤、鋼材、水泥等,傳統工業產品有長沙湘綉、瀏陽夏布、爆竹、菊花石雕、銅官陶器等。農副產品以水稻、生豬、鮮魚為主,茶葉、柑桔、茶油、油菜籽等亦享有盛名。
湖南礦藏資源豐富,是全國的重要的礦產基地,素有「有色金屬之鄉」之稱,近又被譽為「非金屬之鄉」。
湖南的名勝古跡很多,有岳陽樓、洞庭湖、嶽麓書院、馬王堆漢墓、天心閣、桔子洲、韶山毛澤東故居、新民學會舊址、清水塘革命紀念館、自修大學舊址、瀏陽文家市會師舊址、劉少奇同志故居、楊開慧同志故居、雷鋒紀念館等,另有衡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
湖南概況
面 積:21萬多平方公里
人 口:6300多萬,主要少數民族有苗族、瑤族、土家族等。
位 置: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古稱「瀟湘」、「湖湘」、「三湘」,與湖北、貴州、重慶、江西、廣西、廣東等省(直轄市、自治區)毗鄰。
省 會:長沙
景 觀:夢中神牽魂繞,醒來如痴如醉,巍巍衡山險峻,湯湯洞庭浩淼,智者吟詩,仙家把酒,一代偉人指點江山如畫,瀟湘山秀水美,楚界人傑地靈……

⑹ 萍鄉市歷史上出過什麼大人物

浩氣長存的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閣,號純常子、羅霄山人等,萍鄉城花廟前(今屬安源區八一街)人。他是我國近代著名愛國詩人、詞家、學者,在甲午戰爭時期主戰反和,並積極致力於維新變法運動,是晚清政治斗爭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廷式七歲時從塾師李禹九就學,常於正課之外自學《文選》。十歲作律詩,頗露詩人才華,後入廣州學海堂肄業。十七歲從學番禺學者陳澧門下,開始學習作詞,讀錢大昕《潛研堂集》而得史學門徑,為菊坡精舍高材生;又曾往粵秀書院聽課,閱《海國圖志》、《普法戰紀》等,漸知五大洲大勢與西歐各國富強之狀。他從小酷愛科學,博覽群書。光緒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有「小劉金門」(即劉鳳誥)之稱,與福山王懿榮、南通張謇、常熟曾之撰並稱「四大公車」。曾做過珍妃的老師,任過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等職,受光緒皇帝的器重。
光緒二十年(1894年)初夏,日本海軍艦隊在渤海灣襲擊中國艦艇,實行赤裸裸的侵略行徑。而慈禧太後面對國家危難,主張退讓求和。此時,文廷式不過是翰林院一個四品侍讀學士,但他不畏權貴,不避利害,聯合翰林院57人上疏,力主對日作戰,並大膽地提出停辦慈禧太後六十生日大慶,把這筆龐大的開支用作軍費。他還對慈禧的親信李鴻章等人害怕日本,賣國求榮的行為給予了抨擊,因而惹怒慈禧。由於清政府積貧積弱、腐敗無能,中日黃海一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陸軍也遭慘敗。京師震動,慈禧著慌,逼光緒派員赴日求和。文廷式持不同意見,認為如果積極抗戰,最後勝利終必在我,提出「遷都、打持久戰」的戰略思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4月,李鴻章赴日簽訂了賣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回北京,朝野震驚。文廷式更是心急如焚,呼籲眾人上書力主拒約,痛心疾首地說:「辱國病民,莫此為甚」,「何以見列祖列宗於地下」。慈禧太後和李鴻章更為惱恨他。文廷式為躲避主和派的陷害,在好友的勸說下,以回籍修墓為名離開了京師。
當時,康有為等發起了「公車上書」,要求拒約、抗戰、遷都。文廷式支持康有為的變法主張,但認為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有限,應該有個團體來為變法維新大造輿論,鳴鑼開道。同年8月,文廷式返京倡導組織「強學會」,努力探索維新變法、富國強兵之道,創刊《中外紀聞》。「強學會」順乎歷史潮流,勢力越來越大。上海設強學會分會,出版《時務報》;湖南設南學會,出版《湘學新報》及《湘報》;廣西設聖學會;廣州設萬木草堂等。正當文廷式一展宏圖之際,李鴻章授意他的親家御史楊崇伊出面彈劾文廷式「遇事生風,常於松筠庵廣集同類,互相標榜,議論時政」,並奏請下旨封閉強學會。1896年2月,文廷式被「革職,永不敘用,並即行驅逐回籍,不許逗留」。
政治上的沉重打擊沒有使文廷式灰心喪氣,離京回鄉後,他走上實業救國之路,「鐵無可鑄神州錯,寒不能灰烈士心」,決心要為實現富民強國的理想不懈奮斗。同年8月回到萍鄉,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集股開設「廣泰福」煤號,以供漢陽鐵廠之需。他兼任礦主,組成採煤、煉焦、運輸一條龍經營,月供煤二千噸,成為江南有數的工商綜合性大實業。廣泰福七廠十八井,是為萍鄉安源煤礦建礦的基礎。除了興辦實業以外,文廷式力主新學,倡導將書院、祠廟改設學堂,如鰲洲書院改為萍鄉學堂,凌雲、濂溪、栗江、南台等書院改為高等小學校等,使萍鄉的高等小學分布在全縣各地,萍鄉的「中學生之多,幾為各省、縣之冠」,「赴東西洋留學者時有所聞」。
光緒二十四年(1898)4月,光緒皇帝宣布維新變法。8月慈禧太後發動戊戍宮廷政變,在京大肆逮捕維新派人士,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康、梁遠遁日本避難,光緒帝被軟禁。慈禧從案卷中發現有文廷式的來往信函與奏疏,得知罷官後仍積極參與變法運動,便下令通緝他。文廷式得到友人救助,由香港逃亡日本。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夏天,文廷式聽到八國聯軍侵華的消息,毅然放棄日本學術界給他的優厚待遇,匆匆趕回上海,參加了維新派唐才常在英租界張園召開的中國國會,並把希望寄託在自立軍起義的成功上。但在11月間,自立軍總機關被破壞,唐才常遭到秘密殺害,自立軍起義失敗。文廷式的愛國行動再一次受到沉重打擊。
光緒三十八年(1904年)8月,文廷式終因壯志難酬,抑鬱苦悶,在萍鄉城花廟前的家中與世長辭,年僅49歲。他去世後,被安葬在楊岐山普通寺後的半山腰。現在那裡還有他的墓地,不少遊人向他拜祭,敬仰他始終不渝的愛國熱忱和不畏權勢,敢於斗爭的浩然正氣。
文廷式學問淵博,撰述宏富,有《雲起軒詞鈔》、《雲起軒詩鈔》、《文道希先生遺詩》、《純常子枝語》、《補晉書藝文志》、《聞塵偶記》等著作傳世。
▲才思敏捷的劉鳳誥
在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大門的楹柱上有一副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幅楹聯將濟南風光特徵概括得恰到好處,吸引了大量的遊客。這幅楹聯的作者就是被譽為「江西才子」的劉鳳誥。
劉鳳誥(1760—1830),字丞牧,號金門,是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鄉石觀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後,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其後歷任國子監祭酒、太常寺卿、內閣學士、兵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其間先後任過廣西、山東、浙江等省的學政,充當過湖北、山東、江南等省的鄉試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賞識他,稱他為「江西大器」。
劉鳳誥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萍鄉民間流傳他許多隨機應變、能言善對的故事。
劉鳳誥少年時就以神童之名著於鄉里。某年春插時,一個頗識文墨的老漢見劉鳳誥從田邊經過,便說:「禾稈綁秧父抱子」,命對。恰巧一少女提著一籃小筍經過,劉鳳誥靈機一動,便對道:「竹籃盛筍母懷兒」。大家盛贊絕妙。
劉鳳誥考中秀才後,樓下村裡有戶人家娶兒媳,賓客盈門,熱鬧非凡。主人年過花甲,逢此喜事,精神振奮,躬親操辦。因過於疲勞,心病突發,一命嗚呼。禍從天降,喜事變為喪事,眼看新媳婦的花轎即將臨門,這門前對聯該怎麼改寫呢?學究儒生請來好幾批,然而卻是個個搖頭,相繼拱手告辭。恰巧劉鳳誥路過此地,主事的提調求其速作楹聯救場。劉鳳誥莞爾一笑,即席揮筆而就,為這戶人家新寫了一副妙趣橫生的門聯。聯曰:「紅喜事,白喜事,紅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圍觀賓客無不撫掌稱絕。
舊制科舉,一甲三名必由皇上殿試欽點,以決甲第名次。劉鳳誥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試,來到金鑾殿上後,好奇心驅使他抬頭窺視金殿四周,不巧被皇上瞧見,皇上怒斥道:「你看什麼?嗯?」劉鳳誥一聽,誠惶誠恐地答道:「臣想看殿上的字畫。」皇上說:「哪些字畫?」劉鳳誥說:「對聯,皇上若不信,臣可以背誦出來。」皇上一聽,不妨讓他背背,便說:「你若能背出殿上的對聯,便可免罪。」劉鳳誥果然將殿上的對聯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來了,皇上說:「你怎麼有此記性?」劉鳳誥答道:「皇上,殘月堪照天下。」(傳說劉一眼有疾。)皇上聞言大喜,當即口吟上聯囑對:「東啟明,西長庚,南極北斗,誰是摘星子?」劉鳳誥略加思索後,對道:「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殿下文武百官莫不驚服。按才學,劉鳳誥本該中狀元,無奈此對意思本來就是專點探花的,「東西南北」非對「春夏秋冬」、「摘星子」非對「探花郎」不可,於是,皇上便欽點劉鳳誥為探花。
劉鳳誥在京為官,曾以侍讀學士身份隨乾隆皇帝出遊泰山,登峰頂,覽群山,見氣勢迥然,甚是歡欣,隨即在峰頂寺廟憩息。寺中方丈藉此千載難逢的良機,命小沙彌抬進巨匾,請求御書,以增榮耀。乾隆皇帝素負文墨,游覽各地,均喜歡題詩書墨以留御跡。見方丈求書,心中竊喜。然而對碩大巨匾,文思滯塞,吟哦再三,終無從下筆,一時渾身發熱,極不自在。忽見劉鳳誥隨侍左側,便靈機一動,以筆在手掌上虛劃數筆,伸掌以詢劉鳳誥道:「卿以為可以嗎?」劉鳳誥見乾隆掌中空空如也,知乾隆要自己代擬,又不肯出聲相求,便頻頻頷首,口中假裝吟頌:「『一覽無余,盡善盡美。'好!」乾隆一聽這八個字,甚有帝王氣魄,默默會意,興致勃勃地揮毫即書,不料,一開手將「一覽無余」的「一」字提高了半格,如果再寫下去,字的布局排列甚不美觀。他急速停了筆,手不禁汗出涔涔。劉鳳誥見此情景,也很焦急,忙思補救辦法。正思索間,猛見乾隆的手又伸過來說:「書此,何如?」劉鳳誥心知皇上故伎重演,趕忙湊上前去,裝作認真地品味了一番,說:「『而小天下,更美更善。'更絕!」乾隆這一下可放心了,按劉鳳誥所言,一氣呵成。至今,泰山頂上的寺廟里便是掛著這塊「而小天下,更美更善」的橫匾。
劉鳳誥「崛起寒微」,真可謂「醴泉無源、芝草無根」。他出身貧苦農家,6歲喪母,從小嗜學如命,勤奮刻苦。中進士後,去京城參加殿試,身上僅有14串錢,只好一路步行,實在走不動了才租騎毛驢。功夫不負有心人,一舉成名及第歸,萍鄉父老於興賢堂(今萍師附小)為他集宴慶賀。
劉鳳誥很喜愛杜甫的詩,曾集杜詩3卷。他在《著作箴六》中說:「文以載道,弗尚詞華,飛毫聘藻,失之浮誇。」因而他的詩也都寫得很朴實。因為他的詩,廣東巡撫李恭毅不嫌他出身寒微,欣然將女兒許配給他,留下千古佳話。劉鳳誥在書法方面造詣也很深,正楷、行書、草書樣樣精通,至今石觀泉還刻有他的墨寶。他為人秉性剛正,自持甚嚴,晚年寓居南昌時,江西巡撫某貪劣,劉鳳浩說:「此錢穿耳!」絕不與往來。他做學問更是孜孜不倦,鍥而不舍,歷時20餘年,三易其稿,終於完成了歷史巨著《五代史記補注》,還編著了《存悔齋文集》32卷,外集4卷,成為流芳百世的著名學者。
道光十年(1830)正月,劉鳳誥在杭州病逝,歸葬南昌。
▲抵禦外侮的吳希
蓮花縣六市中村有一「勤王台」,雖歷經滄桑,可仍保存完好,時常還有人去那裡憑吊。當年立「勤王台」的,是一位滿腔血淚寄山河的著名抗元將領,他的名字叫作吳希 。
吳希 (1237—1279),字定高,號休甫。他出身於富裕之家,從小就學詩文,習謀略,為以後的成長奠定了基礎。宋朝南渡後,元朝軍隊大舉南下,文天祥奉詔起兵萬人勤王。當時任廬陵主薄的吳希 ,帶頭聯名上書樞密院(相當於今國防部),他在書中慷慨地說:「今主上危難,豈能苟且偷生?惟舍資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報國。」隨後他回到故鄉,傾家盪產招募勇士數千人,組成勤王之師。在家鄉附近的山頭上,立「勤王台」誓師勤王。同時派使者聯通當時四川和廣西的勤王部隊,又與毗鄰的醴陵、攸縣的抗元勇士相約,互為聲援,互相策應,以壯大抗元力量。
吳希 帶兵很有方法,他注重整肅軍隊,嚴格軍法,鼓勵將士誓死收復宋朝山河。他初次率兵出擊便收復袁州(今宜春)、萍鄉等地。當時南宋王朝為表彰其收復失地的功勛,授他為湖南招討使(相當一省的軍事長官)。從此,這支勤王之師軍威大振。後來元軍舉重兵與吳希 軍激戰,吳希 迎頭痛擊,愈戰愈勇,多次大敗元軍,乘勝收復醴陵、衡州等地。
當文天祥兵敗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淪陷時,吳希 「一死以報國」的忠心並未改變,抗元的壯志並未動搖,繼續浴血奮戰。1279年,元兵大舉進攻蓮花,吳希 率眾抗擊,激戰十五晝夜,身受十餘傷,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他的一家三十餘人都為國捐軀。當時,他的兩個兒子帶兵去外圍抗元,至一坳口馬泣不前,不久就傳來父親殉難的噩耗,吳希 的兩個兒子便自刎殉國。後人將此地取名泣馬坳並立祠紀念。
吳希 起兵勤王抵禦外侮的事跡,已載入《宋史》。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當時任蓮花廳同知的李其昌為紀念吳希 ,曾修復勤王台,親自作長歌、刻碑以吊之。
▲勤勉治學的李有棠
李有棠(1837—1905),號芾生,是清末的大學問家。上栗縣赤山鄉周江邊村人。其祖父是當地巨富,樂善好施,熱心公益事業。但因他和兒子都目不識丁,常受人嘲諷。相傳他曾求一個有名的秀才寫了把扇,高興地隨身攜帶,讓人傳觀。人們看了,竊竊而笑。有個親戚念給他聽,原來寫的是一副對聯:「家有萬頃良田,如何上擺下擺?胸無半點墨水,到底左難右難」。他雖氣極了,但人家說的畢竟是實話,怪只怪自己不讀書,也不教兒子們讀書。於是他不惜重金,訪求名師,教育孫子,禮敬超乎常規。因此他的六個孫子都得以先後成為有名學人。
李有棠幼年時讀書,就已顯露出天資的聰慧,不但記憶力好,而且理解能力也強。十多歲時,他便領悟到,「有用之學,無不自經史醞釀而出」。所以他特別留心經史,不到20歲,就已讀完《十三經》。由於在他的上代中,沒有一個讀書人,家裡也沒有一本可讀的書。他便四處借書,一邊讀,一邊摘錄,一邊盤算買書。那時正值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後,滿清政府盡力想要撲滅之,東南各省遍地戰火,蘇、杭等處各大書院士院無不毀於兵災。他不惜重金,搜購了大量的書籍,為日後講求學問、從事著述打下厚實的基礎。同時又在宅旁築精舍一所,專作藏書、讀書之用。
李有棠在22歲時,以第三名考取入袁州府學為附生(即俗所謂「秀才」);在25歲時,以超等第一名,補授廩膳生(即在歲試及科試中都考列一等以上,因而有資格領取國家津貼的秀才);在28歲時,考取補辛酉科第一名優貢(即每三年在全省生員中只選取寥寥幾名貢入國子監學習的生員)。次年,通過朝考,選授江西省峽江縣訓導(縣學中教官之一)。在任三年,即因祖母、母親年老,無人侍奉,棄官歸家養親。
李有棠說:「讀書時積累資料,猶如居家時積累錢財一樣,平時多盡一份力,用時就多享受一份現成。」他歸家30多年,集中精力做學問。他讀書破萬卷,每讀一書,都將其中綱領、主旨、特別事例……,一一摘錄下來,全書精華幾乎無一遺漏。到一定時期再分類整理,裝訂成冊;讀後的心得體會,則另寫成冊。
李有棠是無書不讀的。經、史、子、集四部,各有心得;而他用力最專的則是史部。李有棠用了30多年的精力,主要從事遼史和金史的研究。二十四史中的宋、遼、金三史都是元丞相脫脫主持修撰的。三史成書的時間都很倉促,錯訛、掛漏很多,尤以《遼史》為甚。李有棠搜集各種正史、野史、筆記、雜說等類資料,考訂錯訛,補充掛漏,最後寫成《遼事紀事本末》40卷,《金史紀事本末》52卷。這兩部著作都完整地寫了三次草稿,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上海石印成書,是為兩書的第一次出版。第一次出版後,又花了整整十年的功夫,李有棠對兩書作了大量的補充、修正。他決定這次在家中僱工刻印,由他親自指導和校對。所以這個家藏版不僅內容上更精審,而且刻工准確,印刷精美。全部印成並發行於光緒三十年(1904),是為兩書的第二次出版。
兩書發行後,頗受社會上和學術界的重視,曾先後被收進《七種紀事本末》和《九種紀事本末》里,與宋人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和明人陳邦瞻的《宋史紀事本末》等名著並列在一起。李有棠的姓名也列入了民國時出版的《中國名人大辭典》里。這兩部書於80年代初期先後由中華書局點校出版。
▲百世猶師的劉元卿
劉元卿(1544—1609),字調甫,號旋宇,一號瀘瀟,蓮花縣坊樓鄉南陂村人,時代著名教育家。他從小發奮讀書,隆慶四年(1570年)在江西鄉試中奪魁,後來在他人的推薦下,帶著向朝廷的上書和文卷參加會試,但因「五策傷時,懺張居正」,未獲取錄,還險遭殺身之禍。隆慶六年(1572年)他創立復禮書院。萬曆二年(1574年)再次參加考試,又沒有被取錄,於是絕意功名,回到家鄉,研究理學,收徒講學。
萬曆七年(1579年)神宗詔毀書院,全國大多數書院被迫停辦,而劉元卿把復禮書院改名為「五穀神祠」,仍聚眾講學如故。後來學禁解除,復禮書院又恢復原名,此後名聲更大,「道日益隆,譽日益廣」。復禮書院有嚴密的學規,且教育質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遠千里來此求學,海內學者對劉元卿的學識非常欽佩,譽他為「泰山北斗」。劉元卿還創辦了識仁、中道、一德等書院,至此,他與當時省內名流吳康齋、鄧潛谷、章本清齊名,被人們稱為江西「四君子」。
隨著知名度擴大,不少宮員多次上書朝廷,推薦劉元卿,稱劉元卿為「負邁俗之志節,蘊濟世之經綸」。皇帝非常重視,授他為「國子博士」、「階承德郎」銜,特別下旨叫劉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劉元卿悉心講學,不肯去做官。後來皇帝又再次派員催他赴任,劉元卿再三推辭不掉,只好應召入京。不久,即升禮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許多有利於封建王朝的舉措,在《請舉朝講疏》、《節制貢吏疏》、《直陳御倭第一要務疏》中,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對於革除弊政、安定邊陲、抵禦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劉元卿的這些政治主張,得不到皇帝的採納,於是他稱病辭歸,告老還鄉。
劉元卿人稱「正學先生」,從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於理學。據《明儒學案》載:「先生初游青原山,聞之與人曰:青原詩書之地也,自兩鄒公子(鄒守益的兒子汝梅、汝先)來後,此風遂絕矣。先生契其言。兩鄒與之談學,遂有憤悱之意。因而考索於先儒語錄,未之有得也。」從此誘發了劉元卿從事王守仁理學研究的興趣。他開始在當地求學,但所得不深,於是離鄉背井,遠游從師。他先後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為師,經過自己努力求索,成為該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劉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長,又能堅持自己的見解。他以「存守本體,隨事躬行」作為一生的言行准則,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贊》里說的:「不禮釋迦,不羨王喬,此瀘瀟之所以為瀘瀟,亦瀘瀟之所以止於瀘瀟也。」劉元卿的理學思想,在江右王門學派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劉元卿逝世後,《明史》為他立了傳,明朝名流鄒元標為他撰寫墓誌銘,贊其「流風余韻,百世猶師」。
劉元卿是理學家、教育學家,又是文學家。他涉獵廣泛,對於政治、經濟、哲學、天文、地理、文學藝術,都有成就。所以他的著述比較多,而內容又比較豐富。《江西通志》記載他所著書目有《大學新編》、《山居草》、《還山續草》、《通鑒纂要》、《六鑒》、《諸儒學案》、《賢奕編》、《劉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賢奕編》膾炙人口,曾收入《叢書集成》。近年來,全國出版的《寓言集》、《笑語選》都選入了他的作品。

⑺ 萍鄉湘東的歷史名人

萍鄉名人 著名人物 吳希 李有棠 劉元卿 黃海懷 朱益藩 文廷式 劉鳳誥 張國燾 喻宜萱 凱豐 蔡孟堅 吳運鐸 彭荊風

⑻ 萍鄉有什麼歷史人物或事情

吳希(1237—1279),南宋將領。
李有棠(1837-1905),字芾生, 清代著名歷史學家,
劉元卿(1544—1609),字調甫,號旋宇,一號瀘瀟,江西萍鄉蓮花人,明代著名教育家。
黃海懷(1935—1967),當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
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號定園,朱益浚之弟,光緒庚寅翰林,官至湖南正主考,陝西學政,上書房師傅(當任溥儀的漢文老師),考試留學生閱卷大臣。曾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即今北京大學校長之職)、著名書法家。
文廷式(1856~1904) ,字道希(亦作道羲、道溪),號雲閣(亦作芸閣),別號純常子、羅霄山人、薌德。近代詞人,維新派人物。
劉鳳誥(1760—1830年),字丞牧,號金門,江西萍鄉人。清朝大臣。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進士,授編修。超擢侍讀學士,提督廣西學政。官至吏部右侍郎,以罪戍齊齊哈爾。釋回,給編修。道光元年,因病回籍。道光十年,病逝於揚州。鳳誥工古文,著有《存悔齋集》傳於世。
張國燾(1897—1979),又名張特立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喻宜萱(1909——2008),中國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教授兼聲樂系主任。
凱豐(1906—1955),原名何克全。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蔡孟堅(1905—2001),字侔天。國民黨高級官員。中統重要特工。後來歷任陸海空軍總司令、武漢行營少將處長、武漢警察局長、蘭州市長、江西省建設廳廳長等許多重要職務。國民黨遷台後擔任過蔣介石駐日本私人代表、中國電影公司董事長、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

⑼ 江西萍鄉景色優美,英雄輩出,這座城市有哪些歷史名人

可以說江西萍鄉這個地方出了很多的歷史名人,首先我要說的第一位是清朝時期的李友棠,而且李友棠小的時候是非常聰明的,此外他用他的刻苦努力年紀輕輕的便擔任了國子監這個職位,而且在後續他收集了很多正史以及野史資料,著成了遼史紀事本末和金史紀事本末這兩本著作,並且這兩本書也成為當代的很多學者研究遼代和金朝歷史的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文獻。


像其他的歷史名人還有很多,在這里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有興趣的可以去搜尋一下歷史資料然後進行一個了解。

閱讀全文

與萍鄉有什麼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