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樂陵發展的怎麼樣了
樂陵是一個物產豐富、商貿發達的地方。近年來,樂陵大力推進現代化流通業態,著力打造版魯北冀南物流中心權,上海聯華、全友家私、三聯家電、佳寶乳業、寶利來鑽石等一批名品名牌物流項目先後落戶該市。全市年交易額過億元的市場26處,紅棗市場是全國最大的紅棗專業批發市場,年市場交易額過10億元。樂陵調味品專業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調料市場,有「中國調味品之都」之稱,已形成「買全國、賣全國」的大流通格局,並遠銷韓國、日本、俄羅斯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年市場交易額13億元。2005年該市被國家商務部列為全國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市。
㈡ 山東樂陵有哪些古老的傳說
樂陵一名的來歷,據說是安樂公劉禪死後葬於此,即城南五里冢遺址。另外流傳較廣的是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事跡,她普度眾生,慈悲為懷,深得百姓愛戴。
㈢ 山東省樂陵市的歷史
歷史記錄
樂陵歷史悠久,據五里冢和惠王冢遺址出土文物證明,早在4千多年前,即有氏族部落聚居生息。春秋、戰國時期,當齊燕交界處,秦為齊厭次地,西漢始建縣治。歷代隸屬屢更,縣治數遷,資料參差,多處不清。現據史書、歷史地圖集和舊志所載及地下出土文物,整理考證,列述如下: 帝嚳及堯、舜禹時期屬古兗州域。夏、商屬青州地界之麥丘邑。「樂陵地」(未置縣前,「樂陵地」,指今樂陵地域,下同)屬其域。西周屬幽州麥丘邑。「樂陵地」在其境之中部。東周屬齊國之麥丘邑。「樂陵地」當齊燕交界。秦為濟北郡地,屬厭次縣,「樂陵地」當其北境。西漢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置縣,為都尉治。清宣統《山東通志》載:「故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今名魏王城。」址在今劉武官鄉大顧家村北。東漢初治同西漢。至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置東陵郡,縣隨郡徙。清《續山東考古錄·武定府古跡》載:「樂陵故城在今樂陵西南三十里,其墟高丈余,周三里。」明《嘉靖武定州志》載:「樂陵郡,領縣三,日樂陵(帶郡)……」,「為侯邑,故城在今山東樂陵縣西南三十里。」據《水經》記載篤馬河,即「源於楊虛縣東,又北經平原縣東,又東北經安德縣故城南,又東經般縣城南,樂陵故城南,又東北經初鄉縣故城南,又東北經馬嶺城,又東經富平縣故稱北,分二水注於海」。按此,城當在今縣治西南奎台北一帶。三國改群為樂陵國,治厭次(今陽信縣邵城窪),縣屬之。治回「魏王城」。 1958年12月,商樂合縣定名商河縣,先後屬聊城專署、淄博專署。1960年1月,改名樂陵縣,1961年9月,商樂分縣,屬德州專署。1988年9月1日,撤銷樂陵縣,以其行政區域設立樂陵市;1990年1月1日,商河縣的奎台鄉劃歸樂陵市管轄;1993年12月10日,撤銷樂陵市王寨子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楊安鎮;撤銷樂陵市大徐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朱集鄉;1996年12月25日,撤銷樂陵市朱集鄉,設立朱集鎮(魯政函民字[1996]58號)批復;1999年,樂陵市轄5個鎮、20個鄉:城關鎮、黃夾鎮、孔鎮、楊安鎮、朱集鎮、郭家鄉、三間堂鄉、西段鄉、胡家鄉、楊家鄉、大孫鄉、茨頭堡鄉、楊盤鄉、丁塢鄉、張橋鄉、化樓鄉、張屯鄉、鄭店鄉、王集鄉、花園鄉、劉武官鄉、鐵營鄉、寨頭堡鄉、雙廟趙鄉、奎台鄉。 2000年6月15日,樂陵市撤銷城關鎮,以原城關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市中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城關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胡家鄉,以原胡家鄉的行政區域設立胡家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胡家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雙廟趙鄉,以原雙廟趙鄉的行政區域設立雲紅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雙廟趙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郭家鄉,以原郭家鄉的行政區域設立郭家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郭家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三間堂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朱集鎮;撤銷楊家鄉、茨頭堡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黃夾鎮;撤銷丁塢鄉、楊盤鄉,合並設立丁塢鎮,丁塢鎮人民政府駐原丁塢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花園鄉、劉武官鄉,合並設立花園鎮,花園鎮人民政府駐原花園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鄭店鄉、王集鄉、奎台鄉,合並設立鄭店鎮,鄭店鎮人民政府駐原鄭店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化樓鄉、張屯鄉,合並設立化樓鎮,化樓鎮人民政府駐原化樓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張橋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孔鎮。 2000年,樂陵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總人口615833人,各鄉鎮人口: 市中街道 66518、胡家街道 25668、雲紅街道 23083、郭家街道21496、楊安鎮 42593、朱集鎮 56981、 黃夾鎮 63051、丁塢鎮 35521、花園鎮 42050、鄭店鎮 59327、化樓鎮 37031、孔鎮 47130、西段鄉 25594、大孫鄉 21739、鐵營鄉 24700、寨頭堡鄉 23353。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截至2002年12月31日,樂陵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2007年新增西城街道辦事處和東城街道辦事處,便於管理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經濟開發區的人口和行政。現今,樂陵市下屬18個鄉鎮機構:轄6個街道、8個鎮、4個鄉。
㈣ 樂陵金絲小棗的歷史
1.山東樂陵小棗的栽培,始於春秋,興於魏晉,盛於明清,距今已回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答。
2.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其中有「八月剝棗」的詩句。《戰國策》亦載縱橫家蘇秦游說六國時言「繞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食於民」。北魏時期,高陽太守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又記「青州有樂氏棗,肌豐核細,膏多肥美,為天下第一。」明、清兩代是樂陵小棗發展盛期。明初,國家開始制訂發展林果的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曾頒發榜文:「發展棗、柿,豐年可以賣錢,歉年可當糧,由官吏督辦,違背者治罪」。
3.由於歷代帝王、官吏重視,加之勞動人民的辛勤栽培,樂陵小棗得到長足發展,至清代,樂陵已被稱為「斗地打石糧,一年頂三秋」的風水寶地。清代詩人吳泰龐在《同登樂陵城晚眺》中寫下六月鮮荷連水碧,千家小棗射雲紅」的佳句。民國初年,小棗生產繼續得到發展。1993年陳潞著《棗與棗子加工》一書載:「樂陵,棗樹面積39554畝,結果樹152600株,產干棗356000擔。」
㈤ 山東省樂陵的名人。。古今都可以!!
樂陵地名由來(德州日報德周刊2014年3月28日第12版)
2014-05-09 17:24閱讀:2,060
樂陵地名來自樂陵侯,五里冢應為史高陵墓
(本文經德州日報趙總編友情推薦,在德周刊顯著位置刊發)
「大阜曰陵「之說存疑
山東省樂陵市,位於山東省北部與河北交界。關於樂陵地名,清乾隆《山東通志》記載,「大阜曰陵,樂,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自此便有了「大阜曰陵」之說,但這一說法卻對追溯樂陵地名來歷造成了很大困惑,致使樂陵縣名成了無源之名。
據考證,同時期的《樂陵縣志》(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沒有採用《山東通志》的說法,而推測漢景帝廢濟南國為濟南郡,以餘地置平原郡統樂陵等縣。查嘉靖《山東通志》及咸豐《山東通志》也均無「大阜曰陵「之說。
地名的來源,或依山、或依水、或依事、或依人。如山西依山為名,濟南依水為名,古厭次縣以秦皇東巡壓制天子之氣為名,平原縣以平原君趙勝而得名,命名有出處、有典故、合乎邏輯。
據此《山東通志》的說法實有望文生義之嫌,從樂、陵二個字予以說文解字,因而從社會學角度命名地名。按照這個說法,幾乎所有平原郡縣都可以稱為「樂陵」,所有帶陵字的縣都可稱為「樂陵」縣。《山東通志》的解釋是依照文字為名,單個字作解釋,所以難以講通。
古籍中對樂陵的記載
《漢書 ~地理志第八上》記載:「平原郡,高帝置。莽曰河平。屬青州。戶十五萬四千三百八十七,口六十六萬四千五百四十三。縣十九:平原,有篤馬河,東北入海,五百六十里。鬲,平當以為鬲津。莽曰河平亭。高唐,桑欽言漯水所出。重丘,平昌,侯國。羽,侯國。莽曰羽貞。般,莽曰分明。樂陵,都尉治。莽曰美陽。祝阿,莽曰安成。瑗,莽曰東順亭。阿陽,漯陰。莽曰翼成。朸,莽曰張鄉。富平,侯國。莽曰樂安亭。安德,合陽,侯國。莽曰宜鄉。樓虛,侯國。龍額,侯國,莽曰清鄉。安。侯國。」
該記載為漢平帝元始二年( 即公元2年)的縣制及人口,據此可知此時樂陵縣隸屬於平原郡。
唐《元和郡縣志》則清楚地表明了樂陵名稱的由來。書中記載:「樂陵,北至州一百三十五里,本燕將樂毅攻齊所築,漢以為縣,屬平原郡,即漢大司馬史高所封之邑。後魏屬樂陵郡。隋開皇三年去郡,屬滄州。重合故城,縣東二百步,漢重合縣,武帝封莽通為重合侯。」
這段記載清楚地表明了,樂陵城本是樂毅攻打齊國所修築的城池,漢代以該城為縣,就是漢大司馬史高的封地。
樂陵侯史高
史高為何許人?《漢書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記載:「史丹字君仲,魯國人也,徙杜陵。祖父恭有女弟,武帝時為衛太子良娣,產悼皇考。皇考者,孝宣帝父也。宣帝微時依倚史氏。語在《史良娣傳》。及宣帝即尊位,恭已死,三子,高、曾、玄。曾、玄皆以外屬舊恩封:曾為將陵侯,玄平台侯。高侍中,貴幸,以發舉反者大司馬霍禹功封樂陵侯。宣帝疾病,拜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帝崩,太子襲尊號,是為孝元帝。高輔政五年,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罷就第。薨,謚曰安侯。」
《資治通鑒》卷二十五之《漢紀十七》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對史高也有記載。「八月,己酉,皇後霍氏廢,處昭台宮,乙丑,詔封告霍氏反謀者男子張章、期門董忠、左曹楊惲、侍中金安上、史高皆為列侯。惲,丞相敞子;安上,車騎將軍日磾弟子;高,史良娣兄子也」。
史高的姑是漢武帝的太子妻史良娣,史高功封樂陵侯,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並在漢元帝五年主動退休。與樂陵侯同代封的還有其弟史曾,封將陵侯,因史曾無嗣,國除。現在與樂陵相臨的陵縣地有將陵故城,陵縣隋代稱將陵縣。
據記載史高封為樂陵侯的時間為漢宣帝地節四年八月乙丑,即公元前66年農歷8月18日,該時間與樂陵市目前小棗節時間大體一致。
樂陵侯史高陵墓原為五里冢
在今樂陵城區西南,五里冢村北30米處為五里冢遺址所在。冢為台形,東西長83米,南北寬31米,台高2.3米,為一阜狀。出土有石斧、石鐮等新石器時期的遺物;有骨錐、鹿角、卜骨、陶紡輪、鬲足等商、周兩代的遺物;還有漢磚、唐罐等。址西側和南面,已露出漢磚墓壁。經山東省社會科學院考古隊考察,石斧、石鐮等出土處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1956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宣布為樂陵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2月23日,被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址文化分上下二層,下層為龍山文化遺址,有石斧、石鐮可佐證。但冢為漢墓,符合漢代侯陵特點。有四個理由可以推論其為樂陵侯史高墓。其一,址西側和南面的漢磚墓壁已露。其二,冢為東西方向,長度寬度符合漢代侯陵的走向、佔地特點。其三,從漢書中史高封侯及嗣承的年表可以看出,樂陵侯延嗣四代,直到王莽才終。列侯在封地安葬,是漢代的制度。在西漢有資格、有實力在樂陵修建侯墓,唯有史高子武陽侯史丹。史高父子二人,深得宣帝、成帝信任及重用。漢書載「丹有子男女二十人,九男皆以丹任並為侍中諸曹,親近在左右。史氏凡四人侯,至卿大夫二千石者十餘人」。既有政治地位,也有經濟實力。其四,史高封樂陵侯謚曰安侯,民間以致傳為安樂王。
綜上論述,樂陵地名應始於史高封為樂陵侯之時,即西漢地節四年,五里冢遺址正名應為樂陵安侯陵,這也將為樂陵的旅遊增添一歷史古跡景點。
㈥ 樂陵市名字來歷
歷史沿革
漢置樂陵縣。據《元和郡縣志》:「本燕將樂毅功齊所築,漢以為縣。」1988年9月1日,撤銷樂陵縣,以其行政區域設立樂陵市。
1988年9月1日,撤銷樂陵縣,以其行政區域設立樂陵市。
1990年1月1日,商河縣的奎台鄉劃歸樂陵市管轄。
1993年12月10日,撤銷樂陵市王寨子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楊安鎮;撤銷樂陵市大徐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朱集鄉。
1996年12月25日,撤銷樂陵市朱集鄉,設立朱集鎮(魯政函民字[1996]58號)批復。
1999年,樂陵市轄5個鎮、20個鄉:城關鎮、黃夾鎮、孔鎮、楊安鎮、朱集鎮、郭家鄉、三間堂鄉、西段鄉、胡家鄉、楊家鄉、大孫鄉、茨頭堡鄉、楊盤鄉、丁塢鄉、張橋鄉、化樓鄉、張屯鄉、鄭店鄉、王集鄉、花園鄉、劉武官鄉、鐵營鄉、寨頭堡鄉、雙廟趙鄉、奎台鄉。
2000年6月15日,樂陵市撤銷城關鎮,以原城關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市中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城關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胡家鄉,以原胡家鄉的行政區域設立胡家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胡家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雙廟趙鄉,以原雙廟趙鄉的行政區域設立雲紅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雙廟趙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郭家鄉,以原郭家鄉的行政區域設立郭家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郭家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三間堂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朱集鎮;撤銷楊家鄉、茨頭堡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黃夾鎮;撤銷丁塢鄉、楊盤鄉,合並設立丁塢鎮,丁塢鎮人民政府駐原丁塢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花園鄉、劉武官鄉,合並設立花園鎮,花園鎮人民政府駐原花園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鄭店鄉、王集鄉、奎台鄉,合並設立鄭店鎮,鄭店鎮人民政府駐原鄭店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化樓鄉、張屯鄉,合並設立化樓鎮,化樓鎮人民政府駐原化樓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張橋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孔鎮。
2000年,樂陵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總人口615833人,各鄉鎮人口: 市中街道 66518 胡家街道 25666 雲紅街道 23083 郭家街道 21496 楊安鎮 42593 朱集鎮 56981 黃夾鎮 63051 丁塢鎮 35521 花園鎮 42050 鄭店鎮 59327 化樓鎮 37031 孔鎮 47130 西段鄉 25594 大孫鄉 21739 鐵營鄉 24700 寨頭堡鄉 23353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樂陵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
㈦ 樂陵文廟的歷史
位於樂陵縣城內,始建於1369年(明洪武二年)。洪武十七年、清康熙二十年、乾隆二十年、光緒八年,歷經維修擴建。擁有明倫堂、興賢齋、育才齋、名宦祠、崇對詞、忠義祠、節孝祠、戟門、欞星門等建築,曾是一組錯落有致、規模可觀的建築。今僅存大成殿、兩廡及崇聖祠四座建築。 大成殿是一座廡頂殿式明代建築。寬11米,長20.8米,高9.88米。內外分別有紅漆合圍圓柱12根擎立。斗拱疊羅,飛檐插天。殿頂覆蓋琉璃瓦,分紅、黃、綠各色,中間組成一大菱形圖案。正脊中有五條金龍戲珠,兩端翹起鴟吻、垂脊、戧脊近端有躍魚、蹲獸,相間排列。大殿共五楹,甬路兩旁,東西廡各七;大殿東北20步有崇聖祠三楹。精緻的設計,細密的組合,磚瓦圖紋的造型,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文廟大成殿不僅是現存完整的一處古建築,而且是一處重要的革命紀念地。1938年秋,肖華率東進抗日挺進縱隊進抵樂陵。成立冀魯邊區特委,宣傳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組織抗日武裝,都是在這里進行的。 後對大成殿幾次維修,使其恢復了本來面目,換燃一新。大成殿已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殿前立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御制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碑,院內古槐數株,枝幹蟠空,秀拔蒼勁,當植於建廟之初。抗日戰爭初期,中共冀魯邊區特委曾在此召開會議,統一領導,整編軍隊。1938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東進縱隊來樂陵,成立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曾在此宣傳抗日,訓練幹部。邊區第一個抗日政權——樂陵縣抗日民主政府即設於此。
㈧ 樂陵市歷史上屬那個府
樂陵,清、明時期屬:吳定府
㈨ 山東德州有多少年的歷史
德州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是山東省的北大門,西、北兩面與河北省交接。京杭大運河有多公里流經境內,歷史上曾是主要的漕運通道。北依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南鄰省會濟南市,西接山西省煤炭基地,東連勝利油田基地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處於華北、華東兩大經濟區連結帶和環渤海經濟圈、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區以及京-津-冀城市群交匯區內。
德州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是華東、華北重要的交通樞紐。德州地處黃河故道,德州之「德」源於「德水」。德水為古黃河別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更河名曰「德水」,以為水德之瑞。漢置安德縣,意在「以其德水安瀾耳」。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安德」為「德州」。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德州市擁有「中國太陽城」、「中國功能糖城」、「中國中央空調城」、「中國糧油食品城」、「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城市名片,被命名為「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新能源產業基地」和「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城市」,是國家交通運輸主樞紐城市。
中文名稱:德州市
外文名稱:Dezhou City
別名:中國太陽城、九達天衢、神京門戶、德縣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所屬地區:山東省
下轄地區:1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2個經濟開發區、8個縣
政府駐地: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風東路1566號
電話區號:0534(齊河縣部分地區使用0531)
郵政區碼:253000
地理位置:山東省西北部、中國華東地區
面積:10356平方千米
人口:556.82萬(2010年六普)
方言:冀魯官話-石濟片-德州話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減河濕地公園、中國太陽谷 蘇祿王墓
機場:--
火車站: 德州站 德州東站 平原站 禹城站 齊河站
車牌代碼:魯N
德州特產:德州扒雞、樂陵小棗
GDP總值:2460.59億元
市委書記:吳翠雲
市長:楊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