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漢字的出現有什麼歷史意義
文字是人類書寫語言的符號和交流信息的工具,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文字的誕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文字出現後,一些與之相關的藝術門類也隨之誕生,極大豐富了精神文明的寶庫。
❷ 漢字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一、漢字擁有強有文化認同感。漢字更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版字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權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著我們中國人,讓人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和血濃於水的文化血脈。
二、漢字有利於國家統一和發展。自甲骨文和秦朝書同文以來,幾千年的歷史,我們成功抵抗侵略,漢字也有著重大的功績。
三、對周邊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比如日本和朝鮮,大量使用漢字至今。
四、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由漢族發明並改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中國商朝甲骨文、瑪雅文字)之一,亦是其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❸ 漢字的歷史是什麼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歷史的啟示
從上述漢字發展的歷史中,我們可以得出兩點啟示:
(1) 漢字的結構可以在短時期內發生巨大的變化
這體現在大篆向小篆的變革之中、小篆向隸書變革之中、繁體字向簡化字的變革之中。
(2) 漢字的改革是和生產力的大發展相互對應著。
這體現在漢字兩大改革活躍時期(秦朝和20世紀)都是發生在生產力大發展的時期。這種現象可以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來解釋:漢字本質上是一種生產工具,生產力的大發展為生產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術和人文基礎,而生產工具的革新將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又滿足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此外,生產力大發展和漢字改革都需要中國處於一個相對統一和穩定的政治局面。這也是其原因之一。
幾千年漢字演變的歷史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❹ 漢字的作用是什麼
第一,漢字維護了中國的統一和凝聚力。
中國歷史上經過了多個分裂的時期,由於中國有統一的文字,使得中國的統一變成非常容易。語言有一個特點,就是時間久了語音就會有自然的變化,就如台灣的普通話與北京的普通話有區別一樣。這樣歷史一長,方言就形成了。雖然中國不同的地方語言發音極大的不同,北方人聽南方人的方言就如聽外語,但是一回到書面,就完全一樣了。在歐洲,神聖羅馬帝國分裂後,各個國家以自己的方式用字母形成文字,雖然都為拉丁語系,但是已經成為多國語言了。有了語言的隔閡之後,在語言之上的文化發展就差異更大了,國家也就沒有統一的基礎了。
第二,漢字保護了文化的傳承。
在五四以前中國是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書面語言(文言文)與日常的說話(白話文)不一樣。這樣使得語言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2000多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基本保持一致。同時民間的語言又是另外一個樣子,所謂的白話,實際上是地方方言;而現在的普通話,實際上是歷史上的官話,就是北京方言,而民間的語言表達方式變化很大的。魯迅倡導的白話文,但是我們現在看魯迅的文章已經日漸艱澀,這才幾年呢!因此中國的文言文制度實際上是讓讀書人可以無障礙的讀取先人的著作。
❺ 漢字有什麼作用
1.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它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專多的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屬文字之一。它是表意性質的音節文字,現代常用的文字有四千至八千個,大多數是形聲字。現代漢字的字體是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演變而來的。
2.人類在長期的實踐中,既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又積累了無比豐富的文化知識,它們依靠文字得以保存至今。作為記錄、保存、傳播知識的工具——文字,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了不可埋沒的貢獻。
❻ 漢字在世界語言歷史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漢字的歷史價值
中國的傳統典籍都是以漢字為載體記載的,中文是中華文化的根.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史,就是依靠漢字承載、傳播、見證和昭示的.
漢字是世界三大古文字之一,蘇美爾的楔形字、古埃及的聖書,已在1500多年前失傳,漢字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傳承下來的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文字,可以說是文化的活化石.一
、漢字濃縮著字前史中國人對自然的認識. 二 、漢字濃縮著字前史中國人的科學精華.三、漢字體現先人哲學的思辨.
漢語的傳播價值在於成語的凝煉、唐詩宋詞的意境,是表音外語文字永遠無法達到的.成語的美妙在「贊天地之美,頌萬物之理」!如:改過遷善,弔民伐罪,捨己救人,妙手回春,其命維新,返老還童,一勞永逸,永成不朽.將成為世界最好的經書《三字經》,就是用漢字寫成的.《三字經》記載:「惟一經」,可知三字經的重要地位!經中包涵了天文,地理,人體等奧秘.又如"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春風送暖入屠蘇」;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禪
……這些滋養我們中華民族的經文和詩句,翻譯家傷透腦筋也難譯出那種讓外語「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神韻來.在漢譯英題目里,竟有人將「富貴不能淫」譯成了「富貴但不性感」.
中文在世界上以難學稱著,影響漢語走向世界的難點是沒有正確的求學路線,
因此,完善中文的學習方法,漢語必將成為世界的最強勢語言.學中文的四要素:格物
,正心.誠意,至知.真正的學問乃是尋求內心的「性本善」.有歷史證明漢字的研究價值:康熙寫了一個「福」字給孝庄太後看,孝庄的病癒,並多活了15年壽命.杜甫曾用詩治病:「子璋髑髏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
漢語與英語為人類文明作的貢獻
漢字將總結了一個很好的事業,就是形合與義合.英語就只是屬於形合語言, 什麼是形合呢?
所謂形合,得天地之氣以為形.就是說英語是形式的合拍.英語是邏輯語言
,法制語言,很講究根據的,這個主要是因為西方語言是在希臘與羅馬文化背景下發展出來,以前的什麼邏輯學,數學,都對這個語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般認為 ,英語的來源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英語是源於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演變而來,第二階段英語源於希臘,羅馬神話與中的文化教育,第三階段,近代英語則是在物質科學技術發展創作組成.正是因為英語有這個發展的脈絡所以註定了他的形合.英文是造物用的產物.
漢字的來源有三個階段,原始漢字是圖騰崇拜,畫形象,第二個階段是根據這個世界物質的運動軌跡造型成漢字,第三個階段根據新星的運動變化規律造就漢字,這樣的漢字就具有指導人走向真理與光明,能開啟人的智慧.漢字的義合是什麼意思?中國乃禮義之國,中國的禮字,就會意作神的器皿.漢字將是作新祭司用的產物.漢字的義合為義人的發展開辟道路.新型的漢字是超時空的,超邏輯的.這字能發光,就像一盞燈.對應的經有《北斗本命延壽燈儀》,也有詩為證:「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故中國是義人與預言家的復興地.理論說到此,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展望未來——-新型漢字,使人類文明走向輝煌
新型的漢字乃是一字一珠,合並美化規范漢字,將是漢語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漢字先創造,再拆字,最後裝字.學文先識字,根據中國的漢字起源:「書畫同源」,發輝中國漢字的優勢所在———「傳神」,「以形寫神」.正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新型的漢字結合「楔形字」與「聖書」,正如《三字經》記載:「舉神童
作正字」.文獻記載,老子傳道給孔子就是個「禮」字.真是身教莫如禮,言傳莫如詩,平安要靠衣.中文成全世界的通用語言是天命所歸,感謝天主的造化.
學中文就是學一種語言,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如經上記載:「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一個字,一篇文章,都是在傳播一個信息,這信息要經過正確的路徑,用高尚的思想求索!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論語"講的是仁,故按仁義的規律和原理來運行與分析,才能明白中文的真正含義.
中文是中華民族統一的象徵,"中不偏"故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中文是中華民族的神傳種子和文化基因,"識某文"能使每一個中華兒女心有靈犀一點通.中文教學是維護中國發展的最重要的手段.一個民族縱然失掉了國土,還可能有朝一日卷土重來.但是當一個國家失掉了自己的語言時,它就永遠不能東山再起.
一顆愛心是一切善知識的源泉.朋友,為了讓中文成為全世界通用語言,您將做怎樣的貢獻?中國將要強盛有詩為證:「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只要語言的統一,「家天下」就走向了成功.
中國的文化高明,乃是給文學配音!正如閃電驚風雨,音成擊魅魎的氣派.詩曰:胡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中國文學的奧秘需要明白一種力學理論:「戒之哉 宜勉力「.
本文主題歌:愛的奉獻 誓師歌:精忠報國--轉載
2. 神奇的漢字 風趣的語言
熊對能說:窮成這樣啦,四個熊掌全賣了;
兵對丘說:兄弟,踩上地雷了吧,兩腿咋都沒了?
王對皇說:當皇上有什麼好處,你看,頭發都白了;
口對回說:親愛的,都懷孕這么久了,也不說一聲;
果對裸說:哥們兒,你穿上衣服還不如不穿!
比對北說:夫妻何必鬧離婚呢?
巾對幣說:戴上博士帽就身價百倍了;
臣對巨說:一樣的面積,但我是三室兩廳;
日對曰 說:該減肥了;
呂對昌說:和你相比,我家徒四壁.
辦對為說:平衡才是硬道理.
兵對丘說:看看戰爭有多殘酷,兩條腿都炸飛了!
日對曰說:「哥們,幾天不見怎麼胖成球了」
木對森說:「我靠,兄弟們都是自家人,可不能窩里斗啊」
兵對丘說:「可憐的哥們,你的腳哪裡去了?」
占對點說:買小轎車了?
尺對盡說:結果出來了,你懷的是雙胞胎.
兵對丘說:兄弟,踩上地雷了吧,兩腿咋都沒了?
呂對昌說:和你相比,我家徒四壁.
辦對為說:平衡才是硬道理.
"木"對"森"說,幾天不見,哥幾個玩上雜技啦
"小"對"示"說,小樣兒,練雙杠你還能趕上李小雙啊
木對森說:「哥們,富成這樣啦
電對曳說,好好歇會行不,你這姿勢不累呀?
掰對分說,咋的,當官有架子了,小手還背上了呢?
丑對妞說,好好和他過吧,咱這模樣的,找個男人可不容易呀.
臣對巨說:和你一樣的面積,我卻有三室兩廳.
占對點說:買小轎車了?
土對丑說:別以為披肩發就好看,其實骨子裡還是老土.
未對末說:「戴上大蓋帽就不了起了?」
末對未說:「削尖了腦袋也沒見你爬上去呀!」
木對本說:「穿上裙撐也不見你屁股大點呀!」
本對木說:「褲也不穿就敢出來逛街?」
代對伐說:「挎把大洋刀出來嚇唬誰呢?」
伐對代說:「褲腰帶都丟了,還有臉出來混?」
「自」對「目」說:你單位裁員了?
「茜」對「曬」說:出太陽了,咋不戴頂草帽?
「個」對「人」說:不比你們年輕人了,沒根手杖幾寸步難走.
「且」對「但」說:膽小的,還請保鏢了?
「大」對「太」說:做個疝氣手術其實很簡單.
「人」對「從」說:你怎幺還沒去做分離手術?
「土」對「丑」說:別以為披肩發就好看,其實骨子裡還是老土.
「寸」對「過」說:老爺子,買躺椅了?
「由」對「甲」說:這樣練一指禪挺累吧?
「尤」對「龍」說:不就少一根嘛,差別咋那幺大呢
「個」對「人」說:你那沒我大也不用去做太監啊~
「木」對「術」說:臉上長顆痣就當自己是美人了.
「叉」對「又」說:什幺時候整的容啊?臉上那顆痣呢?
「屎」對「尿」說:乾的和稀的就是不一樣.
從對仆說:夫妻二人要像我們這樣恩愛相處,相隨相從,哪像你倆擠對得變了形,更不用提「幸福」了!
鈔對沙說:「少」跟我提「傍大款」,跟你可是誤上賊船了!
大對夫說:當單身老大不好嗎?非要結婚,如今讓老婆騎到頭上了,滋味不好受吧?
矢對失說:我早就說過出頭的椽子先爛,怎幺樣,你因出頭失誤了吧?
甲對申說:你就是野心太大了,當了老一還不滿足,瞎出風頭,如今被撤職啥也不是了,舒服了吧!
滑對骨說:對人說話要有藝術性,要委婉含蓄,不要太露骨,像我這樣圓滑處世就挺好!
乞對吃說:姐,你的城市戶口一解決,誰都不敢小看你了,再不是丐幫弟子了,可以挺起腰板做人了!
甘對泔說:你被倒入下水道主要是因為摻水分坑害消費者,注水豬肉如不就此止步,也會同樣被扔入垃圾箱的!
蟬對嬋說:當單身女人比當單身網蟲好哇,你看我整天上網聊天,主要是心煩,不平則鳴呀!
好對奴說:跟男子漢結婚多好,別又跟女的搞同性戀,多不好呀!
《》對()說∶頭腦簡單就是因為讀書少啊.
()對《》說∶頭發少才是智能的象徵啊.
「!」對「?」說:你以為你隆了胸就了不起啦.
「?」對「!」說:瘦成那樣兒還減肥呢?
「:」對「;」說:進化都沒完成,別掛著尾巴跑出來丟人了.
「;」對「:」說:你以為你把尾巴藏起來我就不認識你啦?
1對7說∶兄弟,你啥時候被人把腰打斷的?
7對1說∶兄弟,你啥時候被人把腦袋砍掉了?
5對2說∶做女人「挺」好,你是做過隆胸的吧.
2對5說∶談戀愛沒啥不好,未婚先孕就不妙了.
0對9說∶別以為裝大尾巴狼就能嚇唬人.
9對0說∶別以為剪掉尾巴你就是個人物了.
1對0說∶說你啥也不是,你還不承認.
0對1說∶你要有出息咋一輩子打光棍呢
木對末說,扛著長桿我就不認識你啦?
凸對凹說,雖然咱倆房型不太一樣,面積可不差呀.
巴對爸說,你可真夠孝順的了,總能看著你背著你家老爺子到處遛彎.
掰對分說,咋地,當官有架子了,小手還背上了呢?
山對燦說,咱可是以沉著穩重著稱呀,發什麼火呀?
則對廁說,畢業找工作,不信我話,沒送禮,咋樣?進工廠領導讓你看廁所了吧?
知對痴說,別以為有我你就是知識分子了.
我對峨說,掙的比我多,還不是你有靠山,沒有靠山,你行啊?
貝對見說,還練劈叉呢,小心別把褲子整開線了.
小對示說,小樣兒,練雙杠你還能趕上李小雙啊?
丁對打說,以後對媳婦好點,長手就打呀?
吻對吵說,兩口子居家過日子,要知道嘴不是為了打架的,向我學學吧?
用對甩說:愛用不用,你還給人家跪下了?!
感恩語:願中文成為全世界通用語言!
❼ 漢字的發展的歷史意義
要了解漢字與中國的起源,就必須先知道遠古年代的一些狀況,跟現在是不一樣的。
首先,交通通訊不便,使得不同的部落或者城市,所說的話,差別很大,而且聯系也很不緊密。所以那個時候,不可能形成一個龐大的國家。國君發布的命令,要花很久才能到達下面,下面的狀況發生了很久才能傳到國君的耳中,這限制了緊急事務的處理。再加上十里不同音的鐵律,古代很難形成統一的龐大國家。
中國在夏商時期,中國出現了漢字。在此之前,中國雖然名義上是同屬夏朝或者商朝,但實際上只是鬆散的部落聯盟而已。史記夏本紀,商本紀里都有記載,夏的時候,有一百多個部落組成,商代有千個,雖然數量並不一定準確,但數字的規模應該是差不多的。而夏朝、商朝的實際疆域,也只有現在的河南省那麼大而已。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成熟的表意文字。它是用幾千個符號,對應幾千個意思。而不像拉丁語系,由幾十個字母表示幾十個發音,然後由語言習慣來決定不同發音組合所表達的意義。漢語的特殊性,使得漢語的使用者,不論口音相差多大,都能互相溝通。因為語言是直接表達意思的。即使是現在,一個東北人也聽不懂上海人說什麼,但只要寫出來,大夥都能明白。在古代,還沒有文字的時候,東北人和上海人,壓根就是在說兩種不同的語言。而夏商所發明的漢字,在整個中原地區獲得了推廣。隨著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確立,使得整個中國,漢字成了官方文字。使得遠距離信息的傳輸,以及遠距離的管理,變的可能。但周朝過長時間的分裂,導致了即使是漢字,這種表意的文字,也隨著國家的分裂而出現了變體,和區域性。隨著秦朝統一了文字,整個中國的基礎才得以建立。由於文字的統一,漸漸使得一些在中國的小語種逐漸消亡,或者融入到漢語之中。最終形成現在,全中國都用漢語,但口音依然差別很大。使得天南海北不論你是南腔北調,都有了共同的文化依託,信息管理和國家認同感。
反觀歐洲以語音建立的語言體系,則限制了一個國家的大小。因為十里不同音,如果文字是表音文字,就意味著一旦口音不同,就不能用同種文字。因此,直到現在,歐洲的語言雖然相似,卻都各有不同。國家的大小,也都很有限。在英國創立了標准語言教育體系之前,歐洲一個國家的大小,基本就取決於講這個語言的人們的居住范圍。
❽ 漢字在歷史和現實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里,我就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么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並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鍾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出了像「鍾、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一種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一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後,我國研製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於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❾ 漢字的歷史是什麼呢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系。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幾千年以來,中東人都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國現代人能讀懂一些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其產生的裂縫,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 到了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鍾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鍾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內存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封建割據,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文字也不盡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統中國。才把文字統一起來。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其功績顯著的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 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於規范,書寫起來速度很慢,於是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圓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並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到了漢朝,隸書十分盛行,「秦隸」並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而「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雁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松自如。西漢時期流行的這種隸書。稱之為——「漢隸」。 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之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體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之為——「楷書」。 在唐朝時期,「楷書」尤為盛行,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範例。 由於楷書的工整,為了書寫快捷的需要,和書者為了抒發自己的胸臆,寄情於筆端的創造,產生了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草書」。 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范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也是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字體。還不懂字體的時候,本人小時候就被要求練習行書。 到了宋朝,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被發明,「宋體字」也應此產生。最早產生於北宋,是有楷書變化而來。有肥體和瘦體之分,可無論肥瘦,都是橫細豎粗,方方正正。顯得古樸端莊。 「仿宋體」也是模仿「宋體」而產生一種字體,這種字體的出現至今也不過七、八十年,但是發展十分迅速。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一種規範字體,在印刷品還有各種不同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與此同時,「黑體」也誕生了,這種字體醒目大方,筆跡全部一樣粗細,結構醒目嚴密,筆劃粗壯有力,撇捺等筆畫不尖,使人易於閱讀。由於其醒目的特點,常用於標題,導語,標志等等。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出現了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