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關於歷史書的書評 3000字左右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書評 歷史是這么個玩意兒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袁騰飛說中國史 上》 洪宇澄/文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不少人問過這話,但初見書名,還是有些詫然。作者正是百家講壇《兩宋風雲》的主講袁騰飛。
這本書好處多端,略表其三。
意
「你看那廝長的那模樣,哪有一點帝王福相啊。那臉跟個鞋拔子似的,又像瓦刀,滿臉麻子……你給他畫成這樣,他宰了你。你美化他,把他畫得跟秦始皇漢武帝似的是吧,他也宰了你。」大約沒有哪本說史的書能出現這種文字,說的還是一朝開國之君,然而袁騰飛不但說,而且旁徵博引,條理分明。
除了痛斥朱元璋之外,他不屑於反清復明而有理有據地贊揚了滿州的諸位明君,他把懦弱無能的大宋朝總結成「最可愛的王朝」,他把勇猛聞於世的斯巴達300勇士說成「300個人打仗放在咱們周朝相當於是連長乾的事兒。」種種跡象表面,普遍的歷史觀念在《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這本書里休想輕易扎穩馬步,你總能在讀這些顛覆性論斷的時候發覺從前對歷史的認識如此概念化,它們被袁騰飛風卷殘雲地描述成另外一番風景。等你醒悟過來又幡然覺著,他教會你的卻並不是形式化的顛覆,而是重新審視既定事實的勇氣同智慧。
情
面對歷史,多半人選擇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他們很客觀,如一尊庄嚴鈍重的石佛。偏有另一些人,不能說他不學術,也不能說他沒道理,但從他們口中噴涌而出的歷史事件總像沸騰的熔岩,那種蓮花錦綉的情景須臾便能俘獲你的心情。
其實歷史書最初的面貌本就是痛快愉悅的,像《史記》,像《三國志》,總能把學術集結和情感噴薄搭配到渾然卓犖,如何兩千多年後的歷史書卻成了這副寡淡模樣?袁騰飛不信,他就是另一些人之一,他直斥寺廟里的亂收費,直斥明朝皇帝是一個賽著一個的混蛋。此君感情滾燙,一口京片子生脆而兇猛,砍瓜切菜痛下針砭,如同老北京的豆汁,初入口毀人朵頤,細回味悠長綿然。文采節律即便不能復刻司馬氏,情感的風骨倒是私淑得徹底。
趣
據網友說袁騰飛真正的對手是郭德綱。
這話不準確,但也不扯淡,「七次下西洋,600萬兩銀子花出去,鄭和整個是一個散財童子」、「漢人的服裝是最笨拙的,寬袍大袖,那個大袖子能鑽進一個人去,穿上那個衣服一上街,勤勞的清潔工都得下崗。」從這些通篇通篇充滿智慧的包袱可見,袁騰飛說史真有點兒相聲樣,學和唱談不上,說和逗不含糊,讓一本說歷史的書變得飽滿鮮艷,像含著滿口的跳跳糖一樣充滿驚喜。有多少人願意等地鐵的時候或者蹲馬桶的時候抽一本笑話書來翻幾頁放鬆心情,快樂之時如能兼顧汲取隱遁在幽默之後的信息量和知識點,更加難得。看起來他是明確想告訴我們歷史是個有趣的玩意兒。
衡量一部作品,意、情、趣三者只佔其一就是好書,三者全占的,確實沒什麼理由無視了。有句話叫「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袁騰飛能不能飛騰遠沒關系,但他的名字估計會和詩句一樣要被人們念叨得越來越頻繁。
❷ 歷史書評該怎麼寫
一、對所評的書來的內容源作言簡意賅的概括敘述,讓讀者對該書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二、評述①要注意評價的科學性。要以科學的文學理論為指導,實事求是地進行評論,不要以個人的直覺和偏見任意地拔高或貶低。②要注意見解的獨創性。要反復閱讀、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確把握評論對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從而提出自己新穎、深刻、精闢的見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讀,分析不得要領,只是發表一些陳舊、膚淺、庸俗的見解。
三、使用有力度的詞語,盡量簡短地總結你對此書的觀點。
❸ 歷史書的書評要怎麼寫 方法
大致如此:首先講講獨立一篇歷史文獻的寫法,我估計你要的是這個:
第一,首先要好好把原著的相關篇章好好讀讀,仔細讀讀。歷史著作是以事件為中心的,所以讀的時候務必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像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必須弄清楚。也就是說書評的第一部分,務必把這六要素簡要地寫清楚。
第二,事情是死的,人是活的。事件是沒有意義的,人物才是有意義的。因此,第二步是分析這個歷史事件中反映出來的某一人物的性格特點,這個人的能力、水平。
第三,歷史的意義在於鑒於昨日而有補於未來。因此,第三部分必須重點分析重要人物在這件事情中的功過得失。有什麼做得好,有什麼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如何做才能更好,才能最好。這也是一篇歷史書評容易出彩的地方。
第四,也是最後,由於歷史文獻是史家所寫,怎麼寫,反映了史家的認識和思想。因此,在全部分析之後,要重點分析這個文獻中隱藏的史家的看法和思想。因為歷來中國是講究春秋筆法的。
以上是單獨的一篇歷史文獻的書評的寫法。要想寫法,最好從單獨一篇來寫。比如說要寫史記,要評論整個一本書,除非是研究了幾十年的大家,不然是寫不出什麼好東西的。因此,要想寫好,可以退其次,單選一篇,比如選刺客列傳,寫這樣的題目:從刺客列傳來看司馬遷的游俠思想。這樣就更加容易出彩些。
當然,如果你是大家,那當然也可以寫一本書的。但即使是大家,也要注意有所重點,比如專寫史記的語言風格,比什麼都寫,要好得多。因為什麼都寫,那肯定是好幾百萬字的著作。
如果寫一本書的一個側面,那寫法與單獨文獻寫法有所不同,不能以事件為中心了。如果你研究語言特點,那必須以語言為中心。必要的話先把能體現語言風格的相關內容都列出來,如果太多,那麼至少一個類型的,必須列一種為代表,然後各個種類,必須全了,這樣才有意義。然後第二部分你詳盡地分析,比如分析語言特點,有什麼特點,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然後第三部分,可以找同時代或相近著作進行對比,對你研究的部分作出中肯的評價。如史記的語言風格,你可以和漢書比,因為內容相同;你也可以和通鑒比,因為歷來的地位相近。
最後的部分,你可以簡要分析作者形成這種語言風格的歷史原因和個人原因,我們應該怎麼借鑒和發揚。
大致的內容就如此了,不知道對你有沒有用。
❹ 美國人的歷史的專業書評
書、藝術與風格(Books, Atrs and Manners)
約翰遜以一句鼓舞人心的話把美國的故事帶向了一個稍嫌突兀的結尾:「在一個成功的音符上結束這部美國人的歷史再合適不過了,因為,美國人的故事,本質上是憑藉智慧和技巧、憑藉信仰和意志的力量、憑藉勇氣和堅持來戰勝困難的故事。」好吧,可能是這樣,也可能不是,但約翰遜的讀者不能不對他的能力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正是憑借智慧、技巧、信念、意志力、勇氣、尤其是堅持不懈,來戰勝敘事性歷史學家的困難。在這種通俗風格的歷史寫作上,約翰遜的主要競爭對手是他自己,而且,盡管在這樣一本書中,某些失誤和乏味的部分不可避免,但他沒有辜負他作為一個學者和一個作家的盛名。
《美國人的歷史》一書證明了:歷史也可以是文學。
——邁克爾·林德(Michael Lind,1964~)美國作家,先後在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任教,曾任《紐約客》(New Yorker)、《哈珀斯雜志》(Harper』s Magazine)和《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等雜志的編輯或簽約作家,出版過很多部關於美國歷史、政治經濟和外交政策方面的著作。
大片(The Big Picture)
這是一部現代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歷史,撰寫這本書的人可算是第九大奇跡。在扯到美國人之前,我們不妨快速回顧一下保羅·約翰遜這個人。約翰遜曾經是一個成功的平面媒體和電視新聞記者,在不同的時期先後擔任過知識分子左翼周刊《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的編輯,倫敦一份有點守舊的雜志《旁觀者》(Spectator)的專欄作家,以及平民化的保守黨報紙《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犀利而直率的專欄作家。人到中年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當中大多數人開始研究養老金手冊的時候,約翰遜開始研究歷史。之後他寫了一部英格蘭民族史,一部猶太人的歷史,一部現代世界史,以及一部現時代誕生的歷史,中間作為放鬆,他快速地研究了諸如上帝、知識分子和約翰·梅傑的保守黨政府這樣一些課題。如果這些歷史研究是輕松活潑的快照的話,那應該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但事實上,他的每一本著作都是包羅萬象的全面記述,篇幅通常在800頁到1000頁之間,不僅僅是對大量歷史研究的概括,而且以輕松活潑、可讀性很強的散文把它打造成了一部條理清晰的敘事篇章。
——翰·奧沙利文(John O'Sullivan,1942~)。英國政治評論家和新聞記者,曾任《國民評論》(National Review)的總編輯,現為自由歐洲電台的執行主編,其出版的主要作品有《總統、教皇與首相:改變世界的三個人》(The President, the Pope, and the Prime Minister: Three Who Changed the World)。
❺ 關於歷史類書籍的書評 2000字左右不是讀後感!!!求大神們幫幫忙不要轉帖
《史記》讀後感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住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園前91年完成的曠世巨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里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以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實在刺客才是對君主最赤膽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會被四周的衛士殺死,不成功更無生還的可能。真可謂是有往無回。固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 「風蕭蕭兮易水冷,壯士一往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能與君主鬥智斗勇的,還有那些有著頑強意志的說客。蘇秦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蘇秦窮困潦倒,連家人們都嘲笑他,然而他沒有就此放棄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鑽研《陰符》,練就自己論辯說理的功夫,用書中的道理往游說君王,然後奔走於各個國家,終於讓燕文侯認同了他的意見和建議,將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讓他往游說各國,終極蘇秦成了六國合縱同盟的負責人兼六國的宰相。從而讓家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格外尊重。說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不但要遊走於各個國家,路途艱辛自不必說,而且費盡口舌君王也未必會聽,搞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很多人都退卻了,但蘇秦堅持了下來並獲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軍萬馬。讓我見識到了一個人口才的氣力和古人那堅持不懈的偉大。
這樣令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史記中還有很多很多,看了後讓我崇敬太史公的剛正不阿,仰慕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愛古典文學中千絲萬縷的盡唱。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十分悠久。作為新世紀青少年的我,當然要好好的了解我們中華民族最為驕傲的時段。為了了解這些歷史,我選擇了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盡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由於平時,我們所熟悉的指鹿為馬、完璧回趙等寓意深刻的成語典故均來源於《史記》。《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天子時期,它先容了黃帝的由來、發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堯、舜、禹的功績,然後禹建立了夏朝,《史記》還講述了夏、商、周、秦興盛和終極衰敗得原因,在天子和漢武帝時期,發生了許很多多的事件,《史記》都逐一記述下來,還講解了其中3000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史學家,生於公元前145年西漢時期的夏陽,他的父親司馬談時漢武帝的***令。在父親的熏陶和影響下,司馬遷20歲時就開始游歷全國,考證歷史遺跡、了解風土人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為司馬遷以後寫《史記》積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歲時,發生了一件影響司馬遷至深的事:漢朝大將李陵進攻匈奴,由於寡不敵眾,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罰李陵族人,司馬遷沒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樣爭相附和,而是為李陵辯護,希看天子寬恕。因此司馬遷受到牽連,被處以腐刑。出獄後,司馬遷立志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代。經過了20餘年的專心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跡,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
通過閱讀《史記》,我了解了很多歷史知識,還讓我熟悉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讓我知道了很多平時根本就沒有聽說過的歷史典故,而且在《史記》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還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傳,既豐富又詳實,使得人們閱讀完它之後,感覺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識,它的豐富、充實性,也使得人們百看不厭。之所以有《史記》這本著作,是由於作者司馬遷的不懈努力,他敢於大膽地評論漢武帝的功過,肯定陳勝、吳廣反抗暴秦的首創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惡,就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史記》真實性的要求。
《史記》的經典之處也就在於文章的真實性。由於在古代,每個朝代的吏官由於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幾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們將皇室貴族的醜陋的一面都不將記載或美觀化,使得歷史不真實,但司馬遷卻不是這樣,司馬遷不僅將漢武帝的功過逐一記錄下來,還在《史記》中將漢朝以前發生的歷史事件用自己對其的評價寫下來,使得後人對古代的歷史有了正確的了解。
《史記》從文字上看,文筆簡潔,語言生動,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同樣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明史》讀後感
中華古籍經典按照經、史、子、集分四類。我對中國歷史情有獨鍾,而其餘三類幾乎沒有太多涉獵,僅在十餘年前讀過《周易》。當時,由《周易》而至南宋邵節康《梅花易數》,最後至當今易學大師西安邵偉華《周易預測學》、《四柱預測學》。孔子讀《易》,緯篇三絕。可是,我卻誤入了周易預測學的迷宮,知其大學,未敢深窺,悄然早退。
然而,中國歷史,卻讓我從一開始就喜歡上。
記得還是在我讀高中的時候,自己每天從早飯錢和零花錢中省吃儉用,在高二的時候,就花58元買了中華書局的豎排繁體字版全套《資治通鑒》(20冊)。當時,我母親還向我要發票,說把這套書退到她們單點陣圖書室,讓後一本一本地交替借出來給我讀。當時,我嚴正地跟母親說,《資治通鑒》是我要讀一輩子的書,不準她這么做。由此,《資治通鑒》成為我書櫃中第一套史書。逐漸至今,又先後買了《史記》、《漢書》、《周書》、《宋書》、《南史》、《舊唐書》、《宋史》、《金史》、《明史》、《清史稿》(剛買不久》。按照順序,剛剛讀完《明史》。
我是在2006年10月9日開始讀《明史》。我的讀史習慣是每天必讀2頁,除非看到非常精彩的時刻,一般每天也不多看,以保持持久的興趣。我讀史,也不是遍讀:
本紀部分,由於是皇帝更替,基本是編年記述,因此這部分是通讀;
志部分,一般只看看地理志、職官志和兵志,其餘像天文志、五行志、歷志、禮志、樂志、輿服志、選舉志、食貨志、河渠志、刑法志、藝文志,由於這些太專業化,我又沒有興趣,因此基本不看。
表部分,基本是一個時間表,因此,也是迅速跳過。
列傳部分,這是最精彩的,往往把人物和事件講述得比較詳細,這也是我次重點看的篇章,特別是彪炳史冊的人物列傳,如陳友諒、張士誠、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劉基、宋濂、藍玉、方孝孺、解縉、於謙、李東陽、胡宗憲、俞大酋、戚繼光、徐階、高拱、張居正、海瑞、顧憲成、李成梁、楊嗣昌、袁崇煥、史可法、鄭和、魏忠賢、胡惟庸、嚴嵩、李自成、張獻忠等等等等,看得最細致認真。
讀完《明史》後,讓我感嘆和遺憾的地方比清末更加多。
首先,明朝開創性地建立了內閣首輔制,國家的日常性事務由內閣處理。嘉靖、萬曆兩朝皇帝甚至可以常年深居內宮,不理朝政,國家機器照常運轉。這可以說,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君主立憲制的一個很好嘗試。
其次,明朝制度化地建立了對內閣政府的常設檢察機構。雖然說錦衣衛、東廠、西廠濫殺無辜,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也的確對當時的貪官污吏起到了很好的震懾和監督作用。只是,這樣的特務機構所作所為超出了正常的范疇,有些過頭。
第三,明朝中晚期,作坊式經濟出現,甚至逐漸成為國庫收入的重要依賴對象。這樣的情況,大大地超出了以前朝代對農業收入的依賴。
第四,明朝末年,已經意識到火炮在戰爭中超乎尋常威力。只是,由於當時認識不充分,使得居然擁有先進火炮的熱兵器部隊,被冷兵器的清朝騎兵給打敗。
第五,明朝人體現出漢人清晰的個性和氣節。如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永樂皇帝)居然把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給推翻,當了皇帝;明英宗被蒙古人抓住了,明朝居然不接受要挾,另立新帝,繼續抵抗;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在北京面臨李自成和皇太極的兩面夾擊,明知抵抗不了,也不遷都南京,或是暫時逃亡迴避一下,而寧願自盡煤山。
第六,明朝末年的流寇張獻忠為患四川,《明史》記載:獻忠性狡諛,嗜殺,一日不殺人,則悒悒不樂。川中自遭獻忠亂,列城內雜樹成拱,狗食人肉若猛獸虎豹,吃人死則棄去,不盡食也。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久,遍體皆生毛。
如果明朝還能多存在100年,則中國有可能在世界文明史上再一次領先,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❻ 怎麼寫評價歷史的書評
一、對所評的書的內容作言簡意賅的概括敘述,讓讀者對該書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回了解。
二、評述①要注答意評價的科學性。要以科學的文學理論為指導,實事求是地進行評論,不要以個人的直覺和偏見任意地拔高或貶低。②要注意見解的獨創性。要反復閱讀、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確把握評論對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從而提出自己新穎、深刻、精闢的見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讀,分析不得要領,只是發表一些陳舊、膚淺、庸俗的見解。
三、使用有力度的詞語,盡量簡短地總結你對此書的觀點。
❼ 請問一本歷史類的書,應該怎麼樣寫一篇書評
關於你的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解答。
第一,通讀整本書籍,了解所寫的內容,所撰寫的歷史,這是最基本的一個功課。
第二,對整本書籍做一個歸納、排版,總結出一個最基本的框架。
第三,結合框架所劃分的部分,對整本書的每個章節要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這是寫書評的核心。
第四,歸納總結,有針對性的再進行修改。
根據以上四點來寫書評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❽ 讀完歷史類的書籍應該怎麼寫讀後感
你自己可以分析不同朝代的帝王治國之道,取自己比較贊同的一點,仔細去分析。 也可以更深入的去分析自古至今中國農民的思想的轉變和進步,生活的狀況的改變。,這些都可以寫進去
❾ 歷史讀後感怎麼寫
《全球通史》讀後感:除了戲說,歷史自有使命
這個春節,沈陽的鞭炮聲比往年稀疏了不少,耳邊難得清靜,加上連日響晴,天空高爽湛藍,這樣的時光,真是讀書的幸福光景。也是在這個假期里,我拜讀了心儀已久的《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修訂版,上下冊,[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自覺獲益不淺。
這部書被稱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十部書之一」,享有世界性的聲譽,在我國也有大批熱情的讀者,國內一家著名的讀書網站上,讀者有關此書的書評數以百計。書的版權頁顯示,這是自2005年以來,該書中文版的第二版第19次印刷。其受到的追捧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這一現象頗值得玩味。在著史、讀史方面,中國人向來很自豪,也很挑剔。我們在歷史學方面有久遠而光榮的傳統,曾獲得了不止一位洋學者的衷心佩服(包括本書的作者在內),而近年來的讀史熱也是一波賽過一波:說清史、說明史,一直說到春秋;講明朝那些事兒,講宋朝那些事兒,一直講到先秦……是的,即使是在讀史方面見過如此大世面的中國讀者,對《全球通史》依然激賞不已。如若作者斯塔夫里阿諾斯本人地下有知,應該會為此欣慰吧?
翻閱《全球通史》,我常常會想到司馬遷那句抒懷名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和2000多年前我們偉大的《史記》一樣,《全球通史》不滿足於簡單的史實陳述羅列,與《史記》中的那寥寥幾行「太史公曰」的文字相比,斯塔夫里阿諾斯通篇都是用評論的口氣來寫作,甚至有些段落的感情色彩濃厚、有著詩一樣的文字,讓人印象極其深刻(這一點上,倒是和如今暢銷的「說史」、「講史」、「某朝那些事兒」有相通之處)。比如,第二編中「游牧民對邊緣文明區的入侵」一節,在描述古希臘文明在遭受外來入侵之前的情形時,書中這樣寫道:
「專門經商的都是些外國人——腓尼基人或塞普勒斯島人。他們時常來,來時總是攜帶著供平民用的零碎日用品和供貴族用的更為值錢的貨物。這種單調沉寂的田園生活有時也為偶爾來訪的行吟詩人所打破,他彈唱著戰爭的榮耀和傑出先人的豐功偉績。 」
這就使得閱讀成為一件趣事,成為一個生命與另外一個生命的鮮活互動:讀者不僅能分享到作者的觀點與邏輯,也有機會觸摸到作者的詩意與情懷,同時還能深深感動於作者的真誠和純粹。這種既不冬烘迂腐、又不刻意討好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魅力,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即是所謂「風骨」。
對於書中的一些具體觀點,每個讀者的感受和評價可能都不一樣,但至少有一點我想應該會得到大多數讀者的認同:湮沒於昔日時光的歷史所能啟示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明君昏主的帝王教術、權臣梟雄的謀略厚黑、才子佳人的眼淚愁腸、英雄聖賢的野心抱負,還應該包括那些無數先人用血、用淚、用生命、用歡樂和苦難踐成的歷史發展軌跡,這一軌跡完全有理由成為我們今天存在感的一部分。
歷史在戲說娛樂的價值之外,自有其深沉的使命。
❿ 怎樣寫一些歷史著述的書評包括格式的,應該寫什麼內容啊什麼的,謝謝了!
書評是沒有什麼格式的。
你可以把書評當議論文寫。
首先分析歷史著述的思想、專主線、人物刻畫、歷屬史史實、觀點結論。然後結合自己的觀感做下評論,比如書中的某個結論對,對在哪裡;書中的某個結論錯,錯在哪裡……
不需要一味的贊美或抨擊,主要是自己想法與作者想法的印證、互動(即使作者可能早已作古,但思想上的互動是沒有界限的)。
個人意見,希望對LZ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