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新疆若干歷史問題研究座談紀要》的內容是什麼
《關於新疆若干歷史問題研究座談紀要》的內容是:切實肩負起主體責任,大力培內訓各級黨員容幹部、知識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廣泛宣傳教育群眾,確保領導責任到位、思想教育到位、工作落實到位。各部門要自覺站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積極擔當,主動作為,理清工作思路、明確任務目標,謀劃好下一步工作。各地要加大對紀要的宣傳力度,使廣大群眾更多了解新疆、認識新疆、支持新疆。
紀要明確闡明:新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統格局是我國自秦漢以來就基本形成的歷史傳統和獨特優勢;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新疆各民族文化紮根於中華文明沃土,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多種宗教並存地區,促進宗教關系和諧是新疆穩定繁榮的歷史經驗。
拓展資料:
《關於新疆若干歷史問題研究座談紀要》的提出,為解決新疆意識形態領域特別是歷史領域的現實問題提供了重要遵循,為統一新疆各族幹部群眾對若干歷史問題的認識提供了重要共識,為掌握新疆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主動權、話語權提供了重要思路。
B. 一條關於新疆的歷史問題
周朝設置「大行人」,「掌大賓客之禮儀」,接待遠方賓客。在六官中,大行人屬秋官,後來還設過「小行人」。此外,還設「象胥」,掌「異國」來使的語言翻譯。
秦朝中央設「典客」,「掌諸歸義蠻夷」。秦將非華夏族的地方行政區劃分為兩類:①在被征服的少數民族地區設道,不設縣。②在歸降的少數民族地區分別設置屬邦(又稱臣邦、外臣邦),設臣邦君長或臣邦君公統領其地。為管理這些屬邦,中央職官中設典屬邦(漢改稱典屬國)。《漢書·公卿百官表》載:「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
漢承秦制。
魏晉南北朝自三國至北魏,各朝大都設有大鴻臚,並置謁者僕射或鴻臚卿等官職,負責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只有梁朝置十二卿,鴻臚為冬卿,改大鴻臚為鴻臚寺;後周設賓部。
隋唐隋襲梁制,稱鴻臚寺。唐初亦設鴻臚寺,高宗龍朔年間(661~663)改為同文寺,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為司賓寺,中宗神龍年間(705~706)又恢復為鴻臚寺,「掌賓客及凶儀」,置寺卿以掌其事,另設典客署,專司民族工作事宜。
宋朝宋元豐年間(1078~1085)設鴻臚寺,置鴻臚寺卿。
南宋時,廢鴻臚寺,民族事務歸禮部管理。
遼稱「部族節度使司」,金稱「諸部族節度使」。金朝除置節度使、節度副使、判官之外,還設有知法、司吏、通事、譯人等官。
元朝中央不設鴻臚寺,「凡朝會、即位、冊後、建儲、奉上尊號及外國朝覲之禮」,由禮部的侍儀司掌管。
明朝恢復鴻臚寺,並設過九關通事、外夷通事等官,掌少數民族事務。還設有提督四夷館,掌國內外各種民族文字的「譯書之事」。
C. 關於新疆從古之今歷史問題
新疆,古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於我國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統一新疆,之後改稱新疆。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發掘資料表明,還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七角井、吐魯番盆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以及木壘、奇台、伊犁、庫車、巴楚、且末、於闐、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其石器型制、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我國甘肅、內蒙、寧夏等地相近。
新疆位居東西交通孔道,歷史上十分頻繁的民族遷徒和交往,導致了新疆古代居民錯綜復雜的種系族屬和民族關系。
西域同中原地區的交往聯系源遠流長。 很早以前,我國的絲及絲織品便中經西域遠銷南亞和歐洲,古希臘人稱中國為「絲國」。沿此以往,這條橫貫東西的貿易通道被後人統謂作「絲綢之路」。
我國古史中對於西域地理歷史的真實具體記載當始自漢代,同樣也在漢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開始設置地方政府機構,所以,自漢代以後,西域便已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我國古史中對於西域地理歷史的真實具體記載當始自漢代,同樣也在漢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開始設置地方政府機構,所以,自漢代以後,西域便已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至西漢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會經濟已有很大發展。
西漢王朝統一西域大業是從討伐匈奴開始的。匈奴是秦漢之際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活動的一個實力強盛的游牧民族,初弱,後強盛。匈奴對北方地區,包括西域的統一管轄,結束了該地區長期以來諸游牧部落不相統屬的分割局面,為後來全國性的統一局面形成創造了條件。
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敗匈奴,鞏固其統治,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為此他先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以加強同西域諸地的聯系,共同對付匈奴。張騫西使加深了中原地區對西域的了解,密切了兩地之間政治、經濟聯系,擴大了漢朝在西域諸地的政治影響,為漢朝統一西域創造了條件。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後不久,公元前121年漢朝大將軍霍去病大敗駐牧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漢朝在此置武威、酒泉兩郡(後改為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從而切斷了匈奴同氐、羌諸部的聯系。爾後漢朝同烏孫的聯盟使匈奴在西域更顯孤立,公元前109年,漢軍將領趙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樓蘭、姑師等西域重鎮。前102年,漢軍攻破大宛城(今費爾干納),漢朝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漢朝在西域的輪台、渠犁等地駐兵屯田,並置使者校尉統領之。使者校尉是漢朝政府設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員。
公元前60年,駐扎西域的日逐王賢撣降漢,天山南北諸地均歸漢朝中央政府統屬。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標志著西域諸地自此成為我們統一多民族偉大祖國的組成部分。漢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了西域同中原地區的關系。
西漢末,外戚作亂,王莽篡權,內地政局不穩天山南北各地復陷入分裂割據狀態。東漢初年,匈奴南下,重新統治了西域各地。公元73年,東漢王朝派遣大軍攻伐北匈奴,其中漢將竇固、耿忠等率部出酒泉,於天山一帶擊敗匈奴呼衍王部,占據伊吾(今哈密市)。同時,竇固部將、時任假司馬的班超受命順天山南麓西行收復失地,班超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家才幹,在西域各地人民大力幫助下,南征北戰,有力地穩定了西域的政治局勢,後受封為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在任期間,還派甘英等人於公元97年出使大秦(東羅馬帝國),其使團足跡曾抵達波斯灣,使東西方之間的交往聯系得到進一步發展。
西漢時期,隨著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傳播,極大地帶動促進了西域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西域的農作物胡麻、蠶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繼傳入內地,被譽作「天馬」的大宛馬、烏孫馬、各種毛皮也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進入到中原地區。同時, 原地區的絲綢和絲織品也傳入西域並經此西傳歐洲。此外,伴隨著屯田士兵而傳入西域的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農業經驗,如鐵鏵、鐵鋤等鐵制農具及代田法,還有掘井技術和冶鐵技術等。
西域的手工業,如陶器製造,毛紡織品,玉石製造業技術工藝俱有相當高的水平。漢代新疆廣泛流行漢朝的五銖錢,和田馬錢以及安息銀幣等說明了該地區蓬勃發展的商業水平。
現有的石窟壁畫和大量的漢文記載都說明當時西域的音樂舞蹈藝術已有相當高的水平,並給內地很大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出現了社會大動盪和民族大融合的局面。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昌盛的時期。唐朝統一了西域,並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大都護府和北庭大都護府,以及回鶻西遷,是這一時期西域歷史上的兩件大事。北宋時期,西域存在著高昌回鶻王國、子闐王國、喀喇漢王朝三個並立的地方政權。到了南宋時期,於闐王國並入喀喇汗王朝,但又出現了西遼王朝。
1206年,蒙古汗國建立,1271年改國號為元。蒙元時期西域大部分地區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明代,西域在東察合台汗國統治之下。明朝中葉,東察合台汗國演變為葉爾羌汗國。元、明兩代,西域各族人民為保衛和開拓祖國邊疆、繁榮西域經濟、發展科學文化技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清代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和發展的時期。18世紀中葉,清朝先後平定了准噶爾貴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亂,統一了新疆,並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這對於我國西北疆域的最後界定,新疆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間、新疆與中原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與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771年,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回歸祖國。
乾隆二十四年(1759)後,改稱西域為「新疆」或「西域新疆」,清政府開始在新疆各地置官立府,行使中央政府對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轄治理。新疆與內地的軍政體制基本一致,國家的統一局面得到進一步加強。
1840年是中國近代社會的重要分界,鴉片戰爭以後,新疆和祖國其他地區一樣,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新疆各族人民反地外國入侵,反對分裂以及反對封建剝削壓迫的斗爭任務更為繁重。新疆同祖國的命運越來越密切。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大清王朝日益衰弱,中國領土主權遭到帝國主義的踐踏。位處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更深受沙俄侵吞之害。沙皇俄國在完成對西伯利亞的擴張之後,開始蠶食侵佔我國領土。1860年到1851年前,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訂》和《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由於清朝衰落,就連毗鄰新疆的浩罕小國都有伺機吞並我國領土的野心。一些反動和卓打著「聖戰」的旗號,攻城掠地,無惡不作,給新疆人民帶來沉著災難。沙俄又借口伊犁農民起義和阿古柏勢力威脅到俄國安全,打著保護和代守的旗號,公然出兵佔領伊犁。新疆面臨為外國瓜分侵佔的危險。
清政府在經過一場所謂「海防和塞防密瓜」的爭論之後,西北防務生新得到清統治者的關注和重視。光緒元年(1875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受令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清軍入疆順應歷史潮流,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至光緒三年底,清軍已陸續收復到天山南部諸地,阿古柏的侵略政權覆沒。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早在漢代,就開始與西亞、歐洲保持著經濟貿易的聯系,邊境貿易歷史相當久遠。從我區邊貿發展的歷史來看,從稚嫩、成長到成熟,歷經四個階段。
一、 記帳貿易階段(1949年-1985年)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中國、蘇聯兩國政府簽訂了貿易協定,對外貿易實行國家壟斷經營,為了照顧到邊境地區,1951年國家批准邊境地區陸續開展邊境貿易,邊境貿易作為一個專門名詞,從此記入新中國外貿史。當時邊境貿易的主要形式是記帳貿易,即按照國家間達成的協議規定開展貿易。1950年至1962年,新疆對蘇開放的陸運口岸有霍爾果斯、吐爾尕特、吉木乃、巴克圖;水運口岸有三道河子、布爾津。出口的商品有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畜產品,各佔1/3;進口的商品主要有農業機械、汽車、機床、鋼材、木材、化肥等。這一時期的新疆與蘇聯邊境貿易,一直處在上升時期。1951年新疆對蘇聯進出口總額為1350萬美元,1962年降為736萬美元。從1963年起,由於國際、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新疆各邊境口岸相繼關閉,每年只有1-2筆貿易。到1967年,新蘇邊境貿易中斷,口岸全部關閉,邊境貿易處於停滯狀態。
1968年,由中國援建的中巴公路通車,雙方簽訂協議,從1969年開始,由中國喀什地區同巴基斯坦北部地區吉爾吉特開展邊境貿易,當年商定,進出口額為2000萬巴基斯坦盧比,每年按10%的比例遞增。由於自然條件和交通運輸的制約,每年只有5月1日至10月底半年時間通車過貨,增長幅度基本上按原來雙方商定的協議執行。新疆對巴出口商品主要有棉布、棉紡織品、陶瓷等,從巴基斯坦進口的商品主要有尼龍紗、乾果、卷煙、葯材等。
1982年4月,中蘇兩國對外貿易部就恢復中國新疆同蘇聯的貿易達成協議。1983年冬,先後開通了中國新疆同蘇聯邊境的霍爾果斯和吐爾尕特兩個通商過貨口岸,使新疆對蘇出口大幅度上升,從1981年的80.9萬美元,上升到1985年的2239.1萬美元;對蘇貿易佔新疆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81年的1.7%,上升到1985年的12.4%。在這期間,除港澳地區和日本外、蘇聯已成為新疆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新疆對蘇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輕紡產品、醫葯保健、食品,進口的商品主要有鋼材、磷肥、水泥等生產資料及鋼琴、電冰箱、艾得麗絲綢等市場緊缺的生活用品。
對東歐各國的貿易均為協定記帳貿易。新疆從1981年開始,也向捷克、羅馬尼亞等國出口棉花、啤酒花及羊腸衣、鬃尾等部分畜產品,但在新疆外貿出口中所佔比重很小。
二、 易貨貿易階段(1986年-1990年)
1986年1月23日,中蘇兩國政府換文,雙方同意恢復和發展中國新疆同蘇聯中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5個加盟共和國和俄羅斯共和國的阿爾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兩個邊疆區和克麥洛沃自治州的邊境貿易。1986年2月24日,經我國外經貿部批准,正式恢復新蘇邊境貿易,霍爾果斯口岸正式過貨。由於受當時經營主體和原蘇聯高度計劃集權體制的制約,邊貿規模較小,1986年我區邊貿總額僅為76萬美元。1988年新疆實行「東進西出,雙向開放」戰略,使中蘇邊境貿易在徘徊5年之後出現轉機,當年邊境地方貿易進出口額達3599萬美元,並給伊犁、克孜勒蘇等自治州下放了邊境貿易進出口權。為了適應新疆對蘇貿易的需要,1989年7月開通了烏魯木齊-阿拉木圖的航線。1989年3月,中蒙兩國政府商定,開放了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的塔克什肯口岸,新疆同蒙古邊境地區科布多省布爾干縣的邊境貿易同時起步,當年中蒙邊境貿易進出口總額為22.21萬美元,其中出口額為9.71萬美元。
三、易貨、現鈔、現匯貿易階段(1991年-1995年)
1990年9月12日,中蘇兩國在中國阿拉山口至蘇聯德魯日巴實現了中國蘭新鐵路和蘇聯土西鐵路接軌,貫通了第二座亞歐大陸橋,新疆阿拉山口鐵路口岸開放。1991年6月,中蒙邊境又開放了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的老爺廟、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縣的烏拉斯台和阿勒泰地區福海縣的紅山嘴邊境口岸。1991年我區邊貿規模突破1億美元大關。
1991年原蘇聯解體,各加盟共和國相繼獨立。我國實施沿邊開放戰略,加快了外貿體制改革,同時制定了一系列邊貿優惠政策, 主要包括:國務院國發(1992)33號文及國函(1992)61號函,進一步放寬邊貿經營主體,放寬邊貿進出口管制。新疆又恢復開放了巴克圖、吉木乃、阿黑土別克、都拉塔、木扎爾特口岸,為新疆易貨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當年邊境易貨貿易進出口額達3.1億美元,比1986年增長64.52倍。1993年4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開放喀什機場口岸,同意開通喀什與吉爾吉斯斯坦的奧什、烏茲別克的安集延航線。1993年4月25日,新疆交通運輸代表團前往阿拉木圖與哈薩克交通運輸部康采恩簽訂了開通中哈直達國際汽車客貨運輸十條線路的協議,其中客運5條,貨運5條。1993年11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宣布,阿拉山口公路口岸正式對外開放,與鐵路口岸並行為國家一類口岸。1993年11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新疆又有34個縣對外國人開放,至此,加上已開放的縣市,全疆共有60個市縣對外國人開放。1993年新疆邊境貿易額達5.7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5.8%。1994年,新疆先後批准開放了烏魯木齊客運站等7個二類口岸,相繼開通了烏魯木齊至新西伯利亞、伊斯蘭堡、比什凱克的國際航線。從1994年到1995年,在全國邊貿大幅下滑的情況下,新疆邊貿仍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四、 貿易方式多元化階段(1996年至今)
隨著獨聯體國家市場經濟逐步成熟、完善,市場行為逐步規范,經濟得以恢復,加之歐美、東南亞等國跨國公司涉足獨聯體市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我國為適應加入WTO形勢的需要,相繼出台了國發(1996)2號文件及外經貿部、海關總署(1998)844號文件,對邊貿的管理形式、貿管政策、稅收政策等做了調整,同時保留了從周邊國家進口商品的關稅、增值稅減半計征政策,進一步加強對邊貿的規范化管理。新疆邊境貿易經過不斷實踐,以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聯邦為中心的邊貿市場格局初步形成,邊貿方式更趨多元化,包括:易貨貿易、現匯貿易、旅遊購物、三來一補、寄售、租賃、勞務輸出、工程承包等。在經濟技術合作方面還出現了帶料境外加工、援外項目等。隨著對邊貿企業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組織機制、管理機制和經營機制。一大批非國有經濟企業參與邊貿活動,增強了邊貿企業活力和生命力,使我區邊貿沿著健康有序的軌道發展。
自治區「九五」第一年(即1998年)邊貿進出口額達6.2億美元,到「九五」末期(2002年),全區邊貿(含規范後的旅遊購物貿易)累計進出口總額為16.66億美元。 2002年邊貿進出口額占自治區GDP的7.9%。
大力發展邊境貿易是我國沿邊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邊境貿易已成為我區對外開放的一大特色和優勢。目前,我區的邊境貿易就其規模來講,位居全國九個陸路邊境省區的第二,名列黑龍江之後,就其邊貿在外貿中所佔比重來說,我區名列榜首,連續十年佔半壁江山。我區既是經濟弱區,但又是邊貿大區,邊貿是我區外經貿發展的主力軍。
D. 有關新疆歷史的問題誰能回答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一直到二十世紀初,西方學者在塔里木盆地南緣的古代於闐、鄯善地區,發現了許多用阿拉美字母書寫的文書和錢幣,這就是我國佛經譯本所稱的「佉盧虱叱」文字,簡稱佉盧文。它原是西北印度的一種俗語,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四世紀使用於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蘇聯境內的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土庫曼等地 2 。我們知道,這些地方在公元前二世紀前是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所統轄的地區。在這以後是大月氏建立的國家,公元一世紀以後是強大的貴霜帝國的領土, 盧文作為這一帶的官方文字經歷了從希臘到印度、塞種文化的興衰。 它的發現地點主要是和闐和尼雅兩個地方。和闐發現的主要是錢幣上的銘文。這種錢幣為銅制、圓形、中央無孔,直徑約為2.4 厘米、厚4 毫米,一面「鐫一圓圈,圈內刻一馬像作走勢」3 ,圈外有佉 盧文字,漢義為:「大王、王中之兩、偉大者、矩伽羅摩耶婆」;另一面中心鐫一葉形,周圍用漢文篆字標志幣值。因為兩面各有佉 盧文和漢文,故稱「漢佉 二體錢」。關於它的時代,英國赫恩雷定為公元70 ~200 年。斯坦因基本同意赫氏說,但因新疆流行佉 盧文一直到公元三世紀中葉,因而他把漢佉 二體錢的下限稍稍延長了一些。夏鼐綜合了其他證據,如重量以及篆文的字體結構,認為是公元73 年班超到於闐以後,至公元三世紀末 盧文不復通行以前的遺物4。馬雍根據銅幣的佉盧文的拼寫方式,推斷可能為於闐國王安國所造,時間大約在公元152~180年之間 5。 漢佉二體錢的形制及其圖案與公元前五十年至公元後八十年西北印度旁遮普一帶塞種所建立的王朝中毛埃斯(Maeus)阿瑟斯(Azes)、阿最利西斯(Azilises) 等國王的錢幣相似,這種塞種錢幣上也有「大王」、「王中之王」、「偉大者」的稱號6,只不過漢二體錢的銘文是漢文和佉盧文,而塞種鑄幣則是希臘文和佉盧文罷了。而且,據夏 先生說,漢佉二體錢的「花紋和銘文,不是鐫刻的,也不是澆鑄的,而是打壓成的。這是中亞各國的古幣承繼希臘鑄幣傳統的造幣方法」 7 。因此,可以肯定漢佉 二體錢是從通行於西北印度和中亞的錢幣上模仿來的。 盧文書絕大多數發現在古鄯善國的尼雅一帶,於闐有少部分,多為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內容,時間較漢佉 二體錢晚,約在公元三、四世紀。這種文書在巴基斯坦。阿富漢和蘇聯的中亞部分也有發現,甚至連鄯善 佉 盧文木簡封泥上鈐印的希臘雅典娜神像也可以在這些地區的出土遺物上找到它的範本8。 這些事例說明了古代於闐和鄯善與西北印度和中亞的緊密關系,而漢 二體錢和佉盧文書又規定了這種緊密關系的具體時間——公元一至四世紀,這就為我們了解佛教進入塔里木盆地南緣的年代提供了證據。按照斯坦因的說法,和闐和尼雅一帶的佉盧文字的出現是與佛教的傳播聯系在一起的 9。也就是說,由於佛教的傳入,增強了和闐和尼雅地方與西北印度、中亞各方面的交往;同樣,正是由於和闐和尼雅地方與西北印度、中亞有上述那樣頻繁的交往,才為佛教的傳入創造了條件。
滿意請採納
E. 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二十個字方針
愛國愛疆、團結奉獻、勤勞互助、因地制宜,開放進取。
《新疆的若干歷專史問題》屬是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白皮書。 白皮書除前言、結束語外,共包括七個部分,分別為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從來不是「東突厥斯坦」、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維吾爾族是經過長期遷徙融合形成的。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新疆歷來是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伊斯蘭教不是維吾爾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新疆的命運始終與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5)新疆歷史問題必須堅持什麼擴展閱讀:
白皮書指出,歷史不容篡改,事實不容否定。當前新疆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生不斷改善,文化空前繁榮,宗教和睦和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新疆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繁榮發展時期。
境外敵對勢力與「三股勢力」沆瀣一氣,杜撰歷史、歪曲事實,逆歷史潮流而動,其結果必將被歷史和人民所唾棄。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責任和追求。
F. 新疆若乾的歷史問題需要我們始終堅持什麼
愛國愛疆、團結奉獻、勤勞互助,因地制宜,開放進取
G. 新疆的歷史問題你有什麼看法
新疆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西漢時期,中央政府就對新疆進行了有限管轄。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與新疆的聯系。後來西漢設西域都護進行有效管轄。
H. 新疆歷史問題
公元前抄60年 漢宣帝設西域都護府 監管西域36國 東漢班超任西域都護30餘年 威震邊陲 唐朝時有安西都護和北庭都護元朝時新疆大部分在察合台汗國 一部分在嶺北行省明朝不擁有新疆之地 新疆一直在中亞諸汗國手中清朝設伊犁將軍 命名新疆 含義是故土新歸之意
I. 在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白皮書中我們必須掌握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在新疆那個歷史問題,白皮書中我們必須掌握的基本觀點是一個中國西江新疆問題,看我們中國自己來。這里的管理。外國勢力不能吵,你中國的內政新疆,我們自己會處理,新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