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好怎麼應用

歷史好怎麼應用

發布時間:2021-03-04 02:00:18

❶ 如何正確學習和認識黨的歷史新形勢下應用好黨的歷史

認真的聽取黨課的內容。課下閱讀相關書籍進行復習,自己准備一個本子做好相應筆記,善於和一起的同學一起討論,最重要的是自己需要反思自己的不足,

❷ 什麼是歷史知識的運用

個人認為歷史知識運用分為這幾個層次,第一就是熟知歷史知識,通曉歷史,第二是對歷史內有所容研究(因為大多歷史觀點不會被所有人認同,歷史觀點大多有分歧),第三,用歷史的眼光去看現在國家、社會的問題,解決問題,第四,用歷史的思維去生活

❸ 歷史教學中怎樣運用好多媒體資源

現在的課堂復多媒體設施主要是制投影機、電腦、掛圖等,有條件的學校還可能有電子白板等。
歷史課堂其實是一個多維度的線性的教學課堂,因此如何用好現有的多媒體設備十分重要,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做好該堂課的PPT,使用投影機教學,這個PPT,要切合你這堂課要講的內容,最簡單的設計方法就是線性設計,按年代或教學內容的先後順序進行設計,多做課堂思考題和知識點討論題。將這些題目嵌入你的PPT中,在利用投影機講解時分配這些課堂互動的時間。
二、掛圖主要用在一些直觀展示項目上,例如人物、地圖分析、時間分析、條款陳述等內容上,實際上你用好了PPT,掛圖已經過時。
三、電子白板作為現代教學中一個較為領先的多媒體設備,如果你校有這個東西,那麼你完全可以將教學內容虛擬化,衍生出許多生臨其境、圖文並茂的教學方式,具體可以看看網上的電子白板教學演示

❹ 怎麼學懂並且運用好歷史

一、歷史課堂學習「四習慣」:預習—筆記—思考—溫習

我們常說,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的習慣多麼重要。學習更是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種好習慣:即不經預習不上課,不動筆墨不看書,不經思考不提問,不經溫習不作業。要養成預習、筆記、思考、溫習的習慣。

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於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見勤於思考多麼重要。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不然「讀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話。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當然,這四種習慣對其他任何學科的學習也都是實用的,只不過對歷史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松自如。歷史教師更要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歷史教材閱讀「九到位」

歷史學習一定要提高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力。學生往往是拋開課本背筆記,丟下教材看資料;即使看書,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這樣是很難學好歷史的。歷史閱讀要全面、仔細,要提高閱讀能力,既要快速瀏覽,也要重點解讀。還要帶著問題去研讀。老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歷史閱讀指導,甚至要用學語文的方法去學歷史。

(1)閱讀課前「說明」,明確學史目的

高一歷史「說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編寫,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知識、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習的全面發展,為高一級學校和社會輸送素質好的合格的畢業生。」這段話,讓我們明確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積極的心態,是學習成功的前提。當然,「新課標」對歷史學習目的另有表述。

(2)閱讀課文目錄,形成框架結構

歷史課文是以章節體系編排,每一章構成一個單元,體現出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反映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經常閱讀目錄,便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本冊歷史結構,從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新課程是以專題形式編寫的,閱讀目錄可以對該專題有個立體的了解。

(3)閱讀章節導言,把握背景線索

高中章節導言主要是介紹國內國際背景和主要線索。導言是高度概括濃縮的語言,讀導言也是便於從宏觀上了解這一章或內容,明確該章大事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常讀導言還可以提高歷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由此及彼。」

(4)閱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每節正文1200—1300字,顯然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每節都有相應的子目,閱讀正文要圍繞課題與子目,了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注意每節歷史事件、人物的關系。高中學習,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關系。讀正文,要注意領會理論性的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正文的閱讀應帶著問題去研讀。如「鴉片戰爭」這一節,要思考:英國為什麼要發動鴉片戰爭?林則徐為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什麼影響?這些問題在課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閱讀小字、注釋,拓展歷史思維

小字每課時也有1000字左右,學生學習最易忽視。小字是正文的說明、補充、拓展或分析。雖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卻可豐富歷史知識,開拓視野。有些小字是較高的理論分析,對我們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維有很大幫助,如《中國近代史》下冊第9頁有關「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形成。一些注釋,除了掃清文字障礙處,還介紹某些學術觀點,也不妨閱讀一下,以啟發思考,拓展思維。更何況,小字、注釋,文字生動,引人入勝,可以激發我們學史的興趣。

(6)閱讀文獻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節材料1—2條材料閱讀,不僅能讓我們直接感受歷史,還可以提高認識能力,「去偽存真,由表及裡」。如洋務運動一節引用曾國藩話:「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認識他辦洋務是為了鎮壓人民起義,至於「勤遠略」,只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閱讀不僅要通過注釋,掃除文字障礙,而且要結合課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閱讀歷史地圖,形成時空觀

古人治史,尚且「左圖右史」,我們學習歷史更要結合地圖。課文本身有地圖,另有單獨的歷史地圖冊,邊讀史書,邊對照地圖。如有些地圖是戰爭形勢圖,體現戰爭動態過程,結合地圖用彩筆勾勒,了解戰爭的經過,結果,以便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空間觀念。近些年高考歷史試題加大考查歷史地圖的比重。學生學習歷史最忽視讀圖,所以要格外重視。

(8)閱讀歷史圖畫、表格,提高觀察力,想像力

高中歷史每節里的圖畫4—6幅,課前還有約20幅彩圖,此外還有些表格。這些圖畫有歷史人物畫,遺址圖以及歷史場景等。多讀圖畫可以提高觀察力,想像力,使新學的歷史知識更直觀,更立體,更豐厚。這些圖畫不少還是藝術精品,可以給我們以美感。

(9)閱讀書後年表,理清歷史線索

課後的大事年表要反復讀,每章節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記。只有記住年代,才能對龐雜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生最怕記年代,因此要探究記憶方法,提高記憶力。

以上只是要求歷史閱讀要全面,要到位。而歷史閱讀的方法還很多,需要在歷史學習中不斷總結。

三、歷史學習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見解(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總結了歷史學習三步曲。這三步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點到線再到面,循序漸進,循環往復,便於進行高效、系統而有趣味地歷史學習。在教學中,我們運用「三步曲」,取得較好的效果。

「了解」是歷史學習第一步。即了解歷史事實、梳理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等。歷史就是人類社會以往的運動過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時間、地域內進行的一些重大活動。因此,每一個歷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諸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經過、結果等都要瞭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歷史是一門科學,科學要求准確嚴謹。這就要求歷史學習要建構明確的時空觀。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善於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鴉片戰爭」一節,我們就要了解戰爭的過程:戰爭的起止年代、作戰雙方、戰爭路線和階段、重要的反抗斗爭、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礎是記憶,因此,要提高記憶力,探究記憶方法。

「理解」是歷史學習第二步。歷史學習要求弄清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揭示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證聯系,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這就要求歷史學習時應精讀、細讀、有重點地閱讀;要善於綜合閱讀,諸如歷史地圖、歷史材料、圖片乃至注釋都應有目的地讀一讀;學習時,要討論,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閱資料,要整理筆記,生生合作,師生交流。如「鴉片戰爭」我們就要思考:這場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嗎?清政府為什麼會戰敗?為什麼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等等。

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第三步。我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習要從歷史的成敗得失中總結經驗教訓,從紛繁的歷史現象中獲得深刻的歷史啟迪,要善於在歷史的聯系比較中獲取歷史認識,運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評判。「見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雲亦雲。要去感受歷史,從歷史中獲取人生智慧,要學以致用。仍以「鴉片戰爭」為例,我們要從戰爭的成敗得失獲得見解、啟迪:落後就要挨打;政治腐敗必然導致軍事失敗;腐朽落後的封建主義不是新興資本主義的對手;林則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等。

「了解——理解——見解」這三步是聯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開來。對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歷史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課的「預習」也應屬於「了解」這一步。「理解」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是歷史學習的關鍵,體現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課堂歷史學習主要是「理解」這一步。而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目的所在,其要求較高,要培養創造思維,加強理論學習。「見解」這一步還應延伸到課外。如研究性學習中的歷史考察、歷史采訪、歷史辯論等都不會局限在課內。「歷史學習三步曲」 要求歷史學習要由粗讀到細讀,由宏觀把握到微觀掌握,由封閉式孤立學習到開放式合作學習,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到主體性探究式學習等。還要求把歷史學習和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綜合化的特點。

四.總結記憶方法,減輕學習負擔

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學生歷史學習更要不斷總結記憶的竅門,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樂趣無窮。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記憶方法。

(1)濃縮法

濃縮法就是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字眼,把繁雜的內容進行壓縮、整理的過程。如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只要記住兩個成語就行,「開天闢地」,「煥然一新」;《中英南京條約》記住「賠款、開商、割地、關稅」;南昌起義意義記住三個「一」:「一面旗幟,一個標志,一個節日」,大運河記住「永、通、邗、南」。還可以通過數字把課文內容濃縮為若干條,如「新文化運動」可濃縮為「一個口號,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

(2)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從不同角度進行對比,從中找出異同,把握特徵增進記憶。如「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比較,其中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動力是相同的,領導階級、指導思想、群眾基礎、革命前途、革命結果是不同的。通過比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種比較,不僅要前後對照,古今比較,還要中外聯系比較,如「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成敗得失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比較」等。歷史學習一定要形成比較的意識,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

(3)圖示法

圖示法是老師教學板書經常使用的方法。歷史學習使用圖示法可以化繁為簡,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簡潔明了形象生動,記憶變得輕松。

如毛澤東論持久戰可設計如下圖示(略):

(4)製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歷史知識通過製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時間、內容、特點、作用」等幾個方面去掌握。製表法和比較法有所不同。比較法是要求比較異同,找出規律;而製表法只是把相似的歷史知識放在一起,進行對照,以便掌握。

(5)歷史年代速記法:

歷史年代的記憶只要動腦,也是有法可循。或連續記憶,或間隔記憶,或諧音記憶,或數字重疊記憶,或中外對比記憶等等。如1771年可諧音「一起起義」。如「1919年」、「1818年」屬於數字重疊,等。

總之,歷史記憶的方法很多,諸如綱要信號記憶法,討論辯論記憶法,重復朗讀記憶法等等。這就需要同學在學習中認真總結。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提高記憶力不僅可以改善思維能力、豐富想像力,而且還會可以增強自信心。中小學階段是記憶的黃金時期,所記憶的知識最為牢固,甚至可以終身不忘,因此同學們應加強記憶,快樂記憶,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

五.歷史復習四步法: 史實—史通—史論—史感

歷史課如何復習,向來是老師學生都感到困惑的問題。單純的強化訓練,未免枯燥;一味的讀書背記,難免單調。我們探索出歷史復習四步法,即「史實→史通→史論→史感」。具體而言,即以章為一個復習單元,以訓練為主線,在老師的引導下,按照四個步驟,循序漸進,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形成系統的歷史時空觀,並讓歷史認識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第一步:「史實」——知識整合

歷史復習的第一步,要梳理該章主要大事,歸納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這就要求學生對基本史實和階段特徵的掌握必須准確、全面,要建構清晰完整的歷史體系。復習時,要快速閱讀,迅速翻檢,准確勾勒歷史線索,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概括歷史階段特徵。如「國共十年對峙」這一章,可以概括三條線索,即:國共兩黨由對峙對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斷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聯系比較

聯系與比較,觸類旁通,古今中外融會貫通,形成立體思維。這一步要求學生不能拘泥於本章的內容,而要以本章知識為主要出發點,前後聯系,能力遷移。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就跨越兩章內容,涉及兩個階段十件大事。歷史復習的第二步顯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寬歷史視野,善於縱橫聯系,這就要求歷史復習不能支離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師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

第三步:「史論」——史論結合。

運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論,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評價,對歷史現象進行探索質疑,科學分析歷史的因果關系,使歷史學習上升到較高理論層面。歷史科《考試說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項10條中,明確提出「史論結合」,這就要求歷史闡釋時要論從史出,立論鮮明,要把基本的理論觀點溶入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評價之中,既不能把理論像標簽樣貼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論加史事搞成拼盤狀。

第四步:「史感」——感受歷史。

學生通過系統的歷史學習和復習,感受歷史,走進歷史,體驗歷史,形成全新的歷史時空觀和歷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體現出史學的功能,從歷史中認識現實,增強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歷史的成敗得失,縱橫比較中,產生新的經驗教訓、啟發,以此指導生活,引領人生。

歷史復習四步法是復習時大致的四個步驟,這四步之間是互相關聯的,不要割裂開來,要互相滲透,互相聯系。「史實」是前提,是基礎。主要是掌握記憶的方法,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復習時要求准確全面。「史通」、「史論」是核心,是關鍵,突出體現出歷史系統復習要求,要善於聯系比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於運用歷史思維和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復習時要求深刻系統。「史感」是歷史學習、復習的終極目的,是逐漸形成的過程,突出體現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總之,歷史學習、復習中有意識形成這四個步驟,會提高學習效率,發展學科能力,增加學習歷史的樂趣.

六.開發歷史資源,提高治史能力

歷史學習不可只停留在課堂,也不可拘泥於課本。而要把視野引向家庭、社區和廣闊的社會生活,引向圖書館、互聯網、博物館、歷史遺存等豐富的歷史資源。還要充分挖掘鄉土教材的歷史內涵,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總之,要拓展歷史學習的空間,把學校歷史教育與社會歷史生活緊密相聯,實行開放性學習.上海教科院付院長顧泠沅教授曾講到:「聽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記得住,做過的才能會」。歷史學習,要求同學就某一問題,通過查閱資料,走訪考查,篩選甄別,撰寫歷史小論文或歷史考察報告。還可以組織歷史辯論會,重大事件紀念演講會,歷史題材的郵品、圖片展等。還可以開展「我的家庭歷史」的調查活動。

❺ 高中歷史該如何去背誦和應用

背誦時要理抄解性的記憶。
對於歷史基礎知識的記憶,有些學生錯誤地認為只要死記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無從下手,因此要理解性的記憶。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對歷史現象、歷史概念、歷史結論、階段特徵、歷史材料多問幾個為什麼,要將教材中的句號變成問號。 如對於「兩稅法」這個知識點,我們不僅要記住具體內容,還要理解為何稱「兩稅法」?與以前的賦稅制度相比有什麼特點?這些變化說明了什麼?
在應用時要注意獲取和運用信息。

首先要學會解讀和獲取「設問」信息,在這個基礎上然後再去解讀並獲取試題的文字資料、圖表、數據、畫面、符號等材料或「情境」信息,不要將這個順序顛倒。
其次要進行一番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才能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
再者,要將試題中材料與所學知識建立起正確有效的聯系。
最後,對設問的信息進行解讀時,有的可以直接用所學知識回答,有的可以將材料中的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還有的則要運用相關的史學觀點進行闡釋。

❻ 如何在歷史課中更好地應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將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新型教學形式,它對於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其它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現代化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已經走進初中歷史的課堂,並以其特有的優勢改變了歷史課任憑老師一張嘴、一枝筆、一幅掛圖進行課堂教學的傳統形象。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課堂的地位和作用
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當中的恰當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意識,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質量,是歷史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方法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新知的動力。心理學研究也告訴我們,學生如果對學習對象產生興趣,他就可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而歷史學科一直被學生認為是一門較為枯燥乏味的學科,在歷史教學中如果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那麼教學效果自然就會提高。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
在教學中把收集到的大量教學資料(包括資料數據、聲音、錄像等)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在課堂有限的時空內,使學生增加接受知識的信息量,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的空間,為學生分析問題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學生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增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了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和掌握,也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問題,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二)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意識,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給學生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他們能直觀地感知歷史時間的演進、地域空間的變遷、歷史人物的活動、重大事件的發展、社會形態的演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同時運轉,感性認識與理性有機結合,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如講《甲午中日戰爭》內容,可播放電影《甲午風雲》中的這樣幾個鏡頭,鄧世昌等北洋水師官兵上奮勇抗敵,壯烈烈國;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師「避戰自保」;慈禧太後籌備六十大壽慶典,大肆鋪張;北洋水師在威海衛全軍覆滅。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在短時間里就毀滅在日本侵略手裡呢?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聯系李鴻章退縮避戰、慈禧太後鋪張浪費的鏡頭,得出結論: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因此恰當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極大地拓展了教與學的時空界限,有效地揭示了歷史的變化發展過程,並激發了學生創造性思維,通過媒體提出新問題、新思路,推動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推動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歷史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計算機走進歷史課堂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首先,計算機具有強大的多媒體功能,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圖形、動畫、發聲等功能,能夠增加歷史教學內容及過程的趣味性,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走入過去的時光,重溫歷史事件。其次,計算機存儲量大、准確性高、直觀性強、處理速度快等特點,為歷史教師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提供了更先進、更有力的手段。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運用多媒體教學有許多優勢,但同時,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首先,教師的教育思想落後,也就是說教師對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這種教育改革還沒有徹底理解。
其次,過分講求形式,盲目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傾向。許多青年教師不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注重實效,認為運用多媒體手段就是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就越能顯示教學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從而忽視了傳統教學手段。為了上一節歷史教學示範課,常常為一支粉筆,幾張幻燈片就能解決的問題,也牽強地使用多媒體,而要花費幾倍甚至於幾十倍的精力去製作或請人製作多媒體課件,結果反而破壞了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效果無明顯增強。
第三,沒有從本質上突破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只是把板書製成多媒體教學框面,加上一些音像、聲響等多媒體,只是讓書本搬家,把屏幕當成電子黑板,而沒有真正的實質內容。
第四,多媒體課件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多媒體的運用並沒有真正把它應有的優勢發揮出來,沒有體現它的發散式思維的培養和啟發式教學的運用,還是線性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沒有利用多媒體起到更大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第五,歷史教師計算機技術不嫻熟。在製作課件交互性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都難以在課件教學中實現,更不用說人機交互了。
三、在歷史課堂中有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建議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效地進行歷史教育,而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現性的特點和較其他學科更為嚴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狀況看,如何實現多媒體技術為歷史學科教學目標服務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運用,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轉變觀念,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變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整合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教師如何教的問題,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整合到歷史學科中,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一是轉變不重視多媒體技術在人文學科中運用的思想或認為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太麻煩、太難的畏難情緒。二是要轉變已經把多媒體技術僅僅看作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社會變革的動因,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運用,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深刻變革,並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也就是說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相聯系的。
(二)學習先進教育理念
目前歷史計算機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教師缺乏科學理論和先進理念作為理論基礎。對中學歷史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改進具有指導意義的有:
(1) 三大傳播理論。 ①「 四大要素決定論 」—— 貝羅認為,傳播過程有四個大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受者。傳播的效果是由四個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共同決定的。②「傳授雙向互動論」——施拉姆認為,傳播過程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傳者和受者都是傳播的主體。受者不僅接受信息而且對信息做出積極的反應。③「傳播五 W 論」——拉斯威爾認為:要描述什麼叫做傳播,可以概括成五 W : wh0 ,傳播者是誰; What ,傳播內容說什麼; Which Channel ,傳播的通道是么途徑; TO whom ,接受者是誰,即對誰說; With What Effect ,傳播達到什麼效果。
(2)兩種學習理論。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與「建構主義」,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紐厄爾等,基本觀點:①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形成,要通過學習者的主觀作用來實現。新學習的知識必須附著在原有知識結構的「附著點」上。只有學習者將外來的刺激同化於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才能發生有效的學習。②學習憑智力與理解,絕非盲目的嘗試。③學習過程是信息加工過程,人腦好似電腦,應建立學習過程的計算機模型。認知理論認為新知識一定要以舊知識為附著或拋錯點,認知的發展過程是同化、順應、平衡。
這兩種新教學理論要求歷史教師開發教學課件時做到:①利用多媒體優勢,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歷史教學軟體必須引導學生把已學的歷史知識與將要學習的歷史新知識建立起緊密地聯系。對舊歷史知識的整理科學越明晰,越有利於新知識附著,使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勢充分發揮。 ②要充分發揮計算機的特長,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既要符合青年學生求知慾強,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又要創設比較好的情境和情緒體驗,引出並保持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寓教於樂。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的存儲和調用功能,在課堂上展示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文字、畫面、聲音,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課本以外的內容或本學生的前沿知識。這就對教師的素質進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專業知識,更要在信息技術運用上「采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真正將多媒體教學的優點發揮到及至,達到「授人以漁」、「點石成金」的效果。③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參與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因為計算機輔助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時有些教師往往增大教學容量,一味追求高、深、難,把學生視為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計算機輔助歷史教學的本來意義,甚至加重學生的負擔。課堂教學採用計算機輔助手段,除了讓學生廣泛地獲取歷史知識,開闊視野外,更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其實,教師要把節約下來的時間還給學生,大膽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博採眾議。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不僅要研究歷史之「然」,而且要研究歷史之「所以然」。如果課堂教學能讓課本知識延伸,就能達到高層次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真正發揮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
(三)正確處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的關系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要想取得應有的最佳效果,必須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來使用。針對教學中的具體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一般而言,像圖表、地圖、短小歷史影片、歷史圖片等資料、內容,可以藉助於多媒體工具來展現,這樣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對於一些板書,一些啟發式的提問,一些討論,則不必樣樣都採用多媒體工具來設計。有些通過老師的口頭表達,更容易與學生溝通,和學生產生共鳴。甚至有助於老師的課堂即興發揮,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所以,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多媒體手段,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我們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應從歷史課的授課類型和歷史教材內容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同時還要從初中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而心理學又告訴我們如果長時間單一做某種活動,會使人感到疲勞。),科學地運用多媒體使多種教學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適當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設計一些人機對話類型的討論題、思考題,通過師生對話,學生討論,多媒體展示,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也會感到有有張有弛精神也會非常飽滿,也就不會出現冷場的現象了。總之,「教就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用什麼先進的教學手段都必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四)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的講授仍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的語言、教態、情感對初中生起著巨大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多媒體技術怎樣發展都不應該也不可能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教師表情以及身體、語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力。因此,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初中歷史教學不是老師撒手不管任憑計算機牽著學生走。我認為教師要時刻對課堂進行宏觀調控,同時應該根據教材的實際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強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創設一些情景引導自學、思考和分析,使教師能按自己的需要組織教學,展示自己的教學風格,而不是受課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師在課堂的主導地位。因此,如何用好多媒體關鍵在教師。任何時候都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工具,而不是為了使用工具而教學。可見,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仍起主導作用,學生仍起主體作用,媒體仍起中介作用。
(五)中學歷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加大教育投資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變革,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給每一位教師帶來挑戰,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對教學形式的需求也越來越新穎多樣,這就需要每個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書本知識,還要有先進的教學技能。多媒體教學是當今每個合格的教師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作為一個歷史教師,應自覺地加強信息技術知識方面的學習與提高,隨時關注它的發展動態而不至於落後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會作、會用,更要用好。另一方面的事實是,目前還有許多學校沒有這方面的條件,利用多媒體從事教學還無法實現。即便是有條件的,也只是部分教師,偶而利用而已。要想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充分利用它來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惟有國家或當地政府加大對這方面地教育投入。
總之,我們只有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正視傳統歷史教學手段中的實用價值,二者相互結合,使它們互為所用、相輔相成,並在教學中自覺克服多媒體教學的消極方面,才能正確合理的使用它,最大限度的為提高歷史教學效果服務,從而真正進入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教學時代。

❼ 有什麼好的有關歷史的軟體

第一款.全歷史

內容非常全面,通過地圖、時間軸、關系圖等多種表現方式還原歷史全回貌。音樂好聽,答畫作好看,文章好玩兒。歷史不只是冰冷枯燥的考試科目,也可以為我們帶來審美的享受、閱讀的快樂。

不知道您對文博是否感興趣,也想推薦您每日故宮博物館兩款軟體,從中也可以了解到豐富有趣的歷史知識。

❽ 歷史怎樣記,才不會忘記,考試時,怎樣運用

我是做高考教輔,歷抄史科的。
做到現在,方法也介紹了很多。但是到最後,我就是覺得:
1。熟悉課本。這是關鍵,不建議你背,主要是多看。。
2.多做題,在做題的過程中,多翻書,要注意其中的一些語言的描述,可能一兩個文字就會讓選項變成錯的了。要符合課本中的語言。這樣記住的更加深刻
3.可能就是,一些題型的學習技巧。當題目做多了,就要對某一個題型,要有自己的解答思路,套用公式。
4.一定要鍛煉自己的語言閱讀能力。否則很多材料題無法解答。

❾ 如何運用多媒體課件上好初中歷史課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將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新型教學形式,它對於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其它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現代化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已經走進初中歷史的課堂,並以其特有的優勢改變了歷史課任憑老師一張嘴、一枝筆、一幅掛圖進行課堂教學的傳統形象。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課堂的地位和作用
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當中的恰當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意識,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質量,是歷史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方法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新知的動力。心理學研究也告訴我們,學生如果對學習對象產生興趣,他就可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而歷史學科一直被學生認為是一門較為枯燥乏味的學科,在歷史教學中如果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那麼教學效果自然就會提高。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
在教學中把收集到的大量教學資料(包括資料數據、聲音、錄像等)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在課堂有限的時空內,使學生增加接受知識的信息量,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的空間,為學生分析問題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學生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增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了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和掌握,也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問題,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二)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意識,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給學生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他們能直觀地感知歷史時間的演進、地域空間的變遷、歷史人物的活動、重大事件的發展、社會形態的演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同時運轉,感性認識與理性有機結合,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如講《甲午中日戰爭》內容,可播放電影《甲午風雲》中的這樣幾個鏡頭,鄧世昌等北洋水師官兵上奮勇抗敵,壯烈烈國;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師「避戰自保」;慈禧太後籌備六十大壽慶典,大肆鋪張;北洋水師在威海衛全軍覆滅。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在短時間里就毀滅在日本侵略手裡呢?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聯系李鴻章退縮避戰、慈禧太後鋪張浪費的鏡頭,得出結論: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因此恰當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極大地拓展了教與學的時空界限,有效地揭示了歷史的變化發展過程,並激發了學生創造性思維,通過媒體提出新問題、新思路,推動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推動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歷史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計算機走進歷史課堂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首先,計算機具有強大的多媒體功能,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圖形、動畫、發聲等功能,能夠增加歷史教學內容及過程的趣味性,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走入過去的時光,重溫歷史事件。其次,計算機存儲量大、准確性高、直觀性強、處理速度快等特點,為歷史教師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提供了更先進、更有力的手段。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運用多媒體教學有許多優勢,但同時,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首先,教師的教育思想落後,也就是說教師對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這種教育改革還沒有徹底理解。
其次,過分講求形式,盲目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傾向。許多青年教師不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注重實效,認為運用多媒體手段就是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就越能顯示教學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從而忽視了傳統教學手段。為了上一節歷史教學示範課,常常為一支粉筆,幾張幻燈片就能解決的問題,也牽強地使用多媒體,而要花費幾倍甚至於幾十倍的精力去製作或請人製作多媒體課件,結果反而破壞了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效果無明顯增強。
第三,沒有從本質上突破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只是把板書製成多媒體教學框面,加上一些音像、聲響等多媒體,只是讓書本搬家,把屏幕當成電子黑板,而沒有真正的實質內容。
第四,多媒體課件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多媒體的運用並沒有真正把它應有的優勢發揮出來,沒有體現它的發散式思維的培養和啟發式教學的運用,還是線性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沒有利用多媒體起到更大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第五,歷史教師計算機技術不嫻熟。在製作課件交互性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都難以在課件教學中實現,更不用說人機交互了。
三、在歷史課堂中有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建議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效地進行歷史教育,而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現性的特點和較其他學科更為嚴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狀況看,如何實現多媒體技術為歷史學科教學目標服務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運用,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轉變觀念,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變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整合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教師如何教的問題,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整合到歷史學科中,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一是轉變不重視多媒體技術在人文學科中運用的思想或認為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太麻煩、太難的畏難情緒。二是要轉變已經把多媒體技術僅僅看作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社會變革的動因,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運用,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深刻變革,並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也就是說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相聯系的。
(二)學習先進教育理念
目前歷史計算機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教師缺乏科學理論和先進理念作為理論基礎。對中學歷史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改進具有指導意義的有:
(1)
三大傳播理論。 ①「 四大要素決定論 」——
貝羅認為,傳播過程有四個大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受者。傳播的效果是由四個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共同決定的。②「傳授雙向互動論」——施拉姆認為,傳播過程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傳者和受者都是傳播的主體。受者不僅接受信息而且對信息做出積極的反應。③「傳播五
W 論」——拉斯威爾認為:要描述什麼叫做傳播,可以概括成五 W : wh0 ,傳播者是誰; What ,傳播內容說什麼; Which
Channel ,傳播的通道是么途徑; TO whom ,接受者是誰,即對誰說; With What Effect ,傳播達到什麼效果。
(2)兩種學習理論。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與「建構主義」,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紐厄爾等,基本觀點:①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形成,要通過學習者的主觀作用來實現。新學習的知識必須附著在原有知識結構的「附著點」上。只有學習者將外來的刺激同化於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才能發生有效的學習。②學習憑智力與理解,絕非盲目的嘗試。③學習過程是信息加工過程,人腦好似電腦,應建立學習過程的計算機模型。認知理論認為新知識一定要以舊知識為附著或拋錯點,認知的發展過程是同化、順應、平衡。
這兩種新教學理論要求歷史教師開發教學課件時做到:①利用多媒體優勢,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歷史教學軟體必須引導學生把已學的歷史知識與將要學習的歷史新知識建立起緊密地聯系。對舊歷史知識的整理科學越明晰,越有利於新知識附著,使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勢充分發揮。

②要充分發揮計算機的特長,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既要符合青年學生求知慾強,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又要創設比較好的情境和情緒體驗,引出並保持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寓教於樂。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的存儲和調用功能,在課堂上展示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文字、畫面、聲音,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課本以外的內容或本學生的前沿知識。這就對教師的素質進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專業知識,更要在信息技術運用上「采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真正將多媒體教學的優點發揮到及至,達到「授人以漁」、「點石成金」的效果。③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參與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因為計算機輔助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時有些教師往往增大教學容量,一味追求高、深、難,把學生視為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計算機輔助歷史教學的本來意義,甚至加重學生的負擔。課堂教學採用計算機輔助手段,除了讓學生廣泛地獲取歷史知識,開闊視野外,更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其實,教師要把節約下來的時間還給學生,大膽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博採眾議。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不僅要研究歷史之「然」,而且要研究歷史之「所以然」。如果課堂教學能讓課本知識延伸,就能達到高層次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真正發揮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
(三)正確處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的關系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要想取得應有的最佳效果,必須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來使用。針對教學中的具體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一般而言,像圖表、地圖、短小歷史影片、歷史圖片等資料、內容,可以藉助於多媒體工具來展現,這樣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對於一些板書,一些啟發式的提問,一些討論,則不必樣樣都採用多媒體工具來設計。有些通過老師的口頭表達,更容易與學生溝通,和學生產生共鳴。甚至有助於老師的課堂即興發揮,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所以,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多媒體手段,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我們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應從歷史課的授課類型和歷史教材內容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同時還要從初中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而心理學又告訴我們如果長時間單一做某種活動,會使人感到疲勞。),科學地運用多媒體使多種教學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適當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設計一些人機對話類型的討論題、思考題,通過師生對話,學生討論,多媒體展示,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也會感到有有張有弛精神也會非常飽滿,也就不會出現冷場的現象了。總之,「教就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用什麼先進的教學手段都必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四)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的講授仍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的語言、教態、情感對初中生起著巨大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多媒體技術怎樣發展都不應該也不可能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教師表情以及身體、語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力。因此,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初中歷史教學不是老師撒手不管任憑計算機牽著學生走。我認為教師要時刻對課堂進行宏觀調控,同時應該根據教材的實際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強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創設一些情景引導自學、思考和分析,使教師能按自己的需要組織教學,展示自己的教學風格,而不是受課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師在課堂的主導地位。因此,如何用好多媒體關鍵在教師。任何時候都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工具,而不是為了使用工具而教學。可見,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仍起主導作用,學生仍起主體作用,媒體仍起中介作用。
(五)中學歷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加大教育投資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變革,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給每一位教師帶來挑戰,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對教學形式的需求也越來越新穎多樣,這就需要每個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書本知識,還要有先進的教學技能。多媒體教學是當今每個合格的教師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作為一個歷史教師,應自覺地加強信息技術知識方面的學習與提高,隨時關注它的發展動態而不至於落後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會作、會用,更要用好。另一方面的事實是,目前還有許多學校沒有這方面的條件,利用多媒體從事教學還無法實現。即便是有條件的,也只是部分教師,偶而利用而已。要想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充分利用它來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惟有國家或當地政府加大對這方面地教育投入。
總之,我們只有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正視傳統歷史教學手段中的實用價值,二者相互結合,使它們互為所用、相輔相成,並在教學中自覺克服多媒體教學的消極方面,才能正確合理的使用它,最大限度的為提高歷史教學效果服務,從而真正進入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教學時代。

❿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史料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適當合理地運用史料,不僅可以減少學習課程中的枯燥感,同時還可以借古論今,引發人們對現代問題的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將史料引申到課程中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史料知識 歷史課堂 初中教學
史料是歷史課程的靈魂,歷史這門學科在史料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沒有真實的史料,歷史課如同空殼一般,無法真正發揮教育學生的作用。學生學習歷史,目的不僅僅是了解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案例,更是通過學習的過程,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史為鑒,可以明智。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史料的重視,並在課程中合理運用,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史料在初中歷史課程中運用的現狀
(一)在課程中所佔比重不合理
很多教師都知道該將史料融入到課程教學中,然而,在「用多少」「怎麼用」上卻沒有進行合理設計。一些教師為了給學生多講解些知識,往往選用大篇幅的史料內容,而忽視了與教材間的平衡性,導致學生學習任務繁重,壓力過大。另一些教師則是把重點完全放在教材上,對史料的提及並不多,甚至是沒有,致使很多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不透徹,提不起興趣,從而耽誤了學習。
(二)引用史料的方式不當
歷史是初升高必考的一門科目,因此很多教師都把教學重心放在學生的成績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引用史料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但往往都是單方面口述的方式,採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形式呆板、單一,導致很多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影響了學習積極性。所以這就需要教師順應新課改的要求,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激發其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二、在初中歷史課程中合理運用史料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初中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應當注意知識的傳授外,還要加強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史料都是由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組成,含有曲折的情節、復雜的人物,學起來充滿趣味性。同時,當學生對一件歷史事件感興趣時,會自發尋找與之相關的其他信息,不知不覺中培養了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
例如,在講到武則天創造的大唐盛世時,很多同學都會產生疑問:武則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到底經歷過什麼?又是憑借著哪些能力,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女皇帝?……教師可以解答這些問題,也可以建議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真正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
(二)培養學生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歷史上發生的事情都是真實存在且不可更改的,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就應當認識到這一點。尊重歷史、接受歷史,並要從中領悟歷史經驗教給我們哪些道理。如,當教師講到清朝末年,清政府由於昏庸無能,被列強逼迫著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致使百姓民不聊生,流離失所時,學生就應該聯想到,現如今的祖國雖已足夠強大,但是還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每一個國人都應為祖國富強而作出努力,讓喪權辱國的情況再也不會發生。同樣,當學生了解了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這樣的歷史故事時,也要學著從中吸取有價值的信息及經驗,古學今用,這是學習歷史最大的價值所在。
(三)鞏固課內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歷史是傳承而來,每一部分看似獨立,卻也是由之前的歷史故事延伸發展而來,同時也是後續歷史的鋪墊。學生閱讀課外史料,對歷史會有更深的理解,也容易掌握課內所學知識,強化記憶。如,當學生學習了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後,由於生性殘暴,迫害了很多無辜百姓,致使秦國很快滅國時,就會很自然地理解為何漢高祖劉邦在治國時如此重視百姓之基。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是有了前朝之鑒,才使得漢朝統治如此深得百姓之心,從而建立一代盛世。
三、將史料合理運用到課程中的實施要素
(一)運用鮮活史料,激發學生興趣
史料的選擇應當以課本教材為載體,在難度和內容上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才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符合教學目標,順應新課改的發展。例如當教師講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典故時,可以聲情並茂地講述那個時期的戰役、謀略、人物等。同時,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去搜集資料,盡可能詳細了解自己最喜歡的一場戰役或一個人物,用一堂自習課的時間請每位同學介紹自己搜集到的內容。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擴大學生知識面。
(二)根據教材選擇內容
史料不僅在內容上要進行仔細斟酌,在課程引入時也要進行合理設計。一些教材內容晦澀難懂,通過史料來幫助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理解和掌握。但是一些歷史課文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再引入史料未必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可能還會帶給學生更大壓力,加重負擔。
(三)注意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
初中生處於智力發育階段,更易接受直觀的、表面的教學形式。因此教師在選擇史料材料時,應盡量避免直接從名著典籍中摘選,如《史記》《左傳》就超出了中學生的能力范疇,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甄選材料時應偏向語言直白的文章、圖片或者視頻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達到教學目標。
(四)注重自身對史料的積累
學生在課堂上常常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教師作為教學路上的引導者,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才可以隨時解答學生的各種疑問。這就需要教師不僅僅在備課時對所教授的內容做好充足准備,更要在平時生活中多學習、多看書、多思考,不斷提升自己的歷史知識水平,這樣才能在課程中從容應對學生的各種問題,並為學生樹立榜樣,用自己的教學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對歷史充滿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鍛煉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課程中增加史料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形成愛讀史、會讀史的良好習慣。同時,學校和教師在教學課程中也應當注意合理設計課程內容,使史料既不會過多,破壞了教材的主體地位,也不會太少,使其達不到相應的效果。而在史料的選擇上,也需要教師多費功夫,不能晦澀難懂,也不能太過於簡單,而且要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史料,能大大增加學生對於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從而有助於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閱讀全文

與歷史好怎麼應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