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香港有多久歷史記錄

香港有多久歷史記錄

發布時間:2021-03-03 23:29:50

❶ 中國香港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有 人 認 為 , 本 地 史 前 文 化 是 受 到 華 北 或 東 南 亞 地 區 文 化 入 侵 演 變 而 成 的 。 不 過 , 愈 來 愈 多 學 者 相 信 , 華 南 地 區 的 史 前 文 化 在 本 土 逐 漸 形 成 , 並 沒 有 受 到 外 來 文 化 重 大 影 響 。 另 一 方 面 , 研 究 公 元 前 四 千 年 以 後 的 最 早 期 文 化 , 無 疑 要 顧 及 環 境 轉 變 的 因 素 。 其 間 海 平 面 由 低 於 目 前 水 平 100 米 之 處 不 斷 上 升 , 淹 沒 沿 岸 的 廣 闊 平 原 , 形 成 今 天 的 海 岸 線 和 環 境 生 態 。 在 該 地 區 生 活 的 人 必 須 適 應 環 境 , 否 則 便 遭 湮 沒 。
考 古 發 掘 主 要 發 現 兩 個 新 石 器 時 代 的 文 化 層 。 青 銅 器 約 在 公 元 前 一 千 五 百 年 出 現 , 這 是 香 港 史 前 最 後 一 個 階 段 。 雖 然 當 時 沒 有 廣 泛 使 用 青 銅 器 , 但 香 港 考 古 遺 址 曾 有 刀 、 箭 鏃 和 戈 等 精 巧 青 銅 兵 器 出 土 , 也 發 掘 到 魚 鉤 和 空 銎 斧 等 青 銅 工 具 。 在 赤 鱲 角 過 路 灣 、 大 嶼 山 東 灣 和 沙 螺 灣 , 以 及 南 丫 島 大 灣 和 沙 埔 村 出 土 的 青 銅 器 石 范 , 足 可 證 明 青 銅 器 在 本 港 鑄 造 。
青 銅 器 時 代 陶 器 的 幾 何 印 紋 , 大 部 分 與 新 石 器 時 代 晚 期 陶 器 的 幾 何 圖 案 一 脈 相 承 , 但 其 中 的 「 雙 F 」 夔 紋 則 是 這 時 期 區 內 特 有 的 紋 飾 。
早 期 中 國 文 獻 稱 中 國 東 南 沿 海 地 區 的 居 民 為 「 越 人 」 。 因 此 , 很 可 能 至 少 有 部 分 本 港 史 前 先 民 是 「 百 越 人 」 ( 各 類 越 人 的 統 稱 ) 。
一 九 九 七 年 馬 灣 東 灣 仔 北 遺 址 發 現 的 一 處 史 前 墓 地 , 為 研 究 香 港 史 前 人 類 的 族 屬 提 供 了 新 資 料 。 該 處 共 發 現 20 座 史 前 墓 葬 , 15 座 有 人 類 骸 骨 , 當 中 七 座 的 人 骨 保 存 得 較 完 整 。 研 究 顯 示 , 這 些 史 前 先 民 屬 亞 洲 蒙 古 人 種 , 並 有 熱 帶 地 區 種 族 的 特 徵 。
一 九 九 九 年 在 西 貢 蠔 涌 發 現 的 新 石 器 時 代 石 器 加 工 場 , 是 本 港 另 一 項 重 要 的 考 古 發 現 。 該 處 占 地 約 200 平 方 米 , 四 周 遍 布 多 件 石 環 心 、 石 片 、 打 制 石 器 如 蠔 鋤 、 雕 刻 工 具 , 以 及 錛 、 環 及 玦 等 磨 制 器 物 。 這 些 文 物 為 研 究 香 港 新 石 器 時 代 先 民 的 石 器 制 造 技 術 , 提 供 了 寶 貴 的 資 料 。
二 零 零 一 年 十 月 至 二 零 零 二 年 九 月 期 間 , 古 物 古 跡 辦 事 處 聯 同 內 地 陝 西 省 、 河 北 省 、 河 南 省 和 廣 州 市 的 考 古 研 究 所 , 組 成 本 港 歷 來 最 龐 大 的 考 古 隊 伍 , 對 西 貢 沙 下 遺 址 進 行 搶 救 發 掘 , 避 免 公 路 建 設 工 程 破 壞 考 古 遺 產 。 這 次 發 掘 有 重 大 收 獲 , 發 現 了 新 石 器 時 代 、 青 銅 時 代 、 唐 宋 時 期 和 明 清 時 期 豐 富 的 文 物 , 出 土 大 量 遺 物 和 遺 跡 , 不 但 進 一 步 完 善 了 香 港 考 古 學 文 化 的 編 年 , 還 提 供 了 追 溯 珠 江 三 角 洲 史 前 社 會 與 聚 落 形 態 的 重 要 線 索 。
在 大 嶼 山 石 壁 、 滘 西 洲 、 蒲 台 島 、 長 洲 、 東 龍 洲 、 港 島 大 浪 灣 和 黃 竹 坑 等 地 區 發 現 的 石 刻 , 相 信 也 是 這 些 先 民 刻 成 的 。 石 刻 以 幾 何 圖 案 為 主 , 是 有 趣 的 考 古 發 現 。
秦 ( 公 元 前 二 二 一 至 二 零 七 年 ) 漢 ( 公 元 前 二 零 六 年 至 公 元 二 二 零 年 ) 時 期 , 朝 廷 揮 軍 南 征 , 平 定 嶺 南 , 南 遷 的 漢 人 不 斷 增 加 , 對 原 居 民 產 生 種 種 影 響 。 這 段 動 湯 的 歷 史 可 從 本 港 出 土 的 漢 代 錢 幣 得 到 證 明 。 不 過 , 最 重 要 的 遺 跡 , 當 然 是 一 九 五 五 年 在 深 水 埗 李 鄭 屋 發 現 的 完 整 磚 室 墓 。 這 座 古 墓 隨 葬 典 型 漢 代 的 明 器 , 可 推 定 為 東 漢 初 期 至 中 期 的 古 跡 。 最 近 在 大 嶼 山 白 芒 、 滘 西 洲 、 馬 灣 東 灣 仔 及 屯 門 掃 管 笏 進 行 的 搶 救 發 掘 工 作 , 均 在 文 化 層 出 土 各 類 漢 代 陶 瓷 器 皿 、 鐵 器 和 大 量 銅 錢 。 此 外 , 在 旺 角 渠 務 工 程 地 盤 也 發 現 四 個 陶 罐 。
漢 代 以 後 的 考 古 遺 跡 至 今 所 知 甚 少 , 有 關 本 港 各 海 灘 常 見 的 圓 拱 型 灰 窰 的 挖 掘 和 研 究 工 作 , 正 好 幫 助 了 解 唐 代 ( 公 元 六 一 八 至 九 零 七 年 ) 本 港 居 民 生 活 的 一 面 。 石 灰 是 當 時 很 有 價 值 的 商 品 , 可 用 來 填 塞 木 罅 、 保 護 木 船 免 受 海 洋 微 生 物 蛀 蝕 、 為 容 器 防 漏 、 中 和 農 田 的 酸 性 土 壤 , 又 可 用 於 建 屋 、 制 鹽 等 , 在 當 時 顯 然 占 有 重 要 的 經 濟 地 位 。
公 元 十 三 世 紀 , 元 兵 南 下 , 結 束 宋 室 統 治 。 香 港 與 這 段 歷 史 淵 源 深 厚 。 已 遷 往 九 龍 舊 香 港 國 際 機 場 入 口 附 近 的 宋 王 台 石 刻 , 大 廟 灣 天 後 廟 的 宋 代 石 刻 , 石 壁 、 米 埔 和 奇 力 島 出 土 的 宋 代 窖 藏 錢 幣 , 以 及 在 大 嶼 山 稔 樹 灣 、 石 壁 和 元 朗 鰲 磡 石 等 多 處 發 掘 到 的 宋 代 青 瓷 , 都 是 這 個 時 期 的 文 物 。
考 古 工 作 有 助 研 究 明 代 ( 公 元 一 三 六 八 至 一 六 四 四 年 ) 和 清 代 ( 公 元 一 六 四 四 至 一 九 一 一 年 ) 期 間 的 本 港 歷 史 。 研 究 工 作 包 括 分 析 近 年 在 大 嶼 山 竹 篙 灣 出 土 的 大 量 明 代 青 花 瓷 器 。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 這 類 瓷 器 制 作 非 常 精 巧 , 是 輸 往 東 南 亞 和 西 方 國 家 宮 廷 的 外 銷 瓷 器 , 在 公 元 十 六 世 紀 初 期 制 成 。 二 零 零 一 年 竹 篙 灣 遺 址 出 土 了 更 多 明 代 的 遺 跡 , 其 中 包 括 具 特 色 的 明 代 建 築 和 居 住 遺 跡 。 從 大 埔 碗 窰 遺 址 的 考 古 調 查 中 , 發 現 窰 工 可 能 早 至 明 代 初 期 已 開 始 制 造 青 花 瓷 器 。 瓷 器 工 業 一 直 維 持 至 二 十 世 紀 初 , 共 有 五 百 年 之 久 。 二 零 零 零 年 在 掃 管 笏 遺 址 進 行 搶 救 發 掘 時 , 發 現 了 一 個 明 代 墓 葬 區 , 共 有 墓 葬 三 十 多 座 , 陪 葬 品 包 括 陶 瓷 器 、 銅 錢 和 鐵 器 等 , 對 研 究 明 代 本 地 居 民 的 生 活 提 供 了 新 資 料 。
東 龍 洲 清 代 炮 台 的 發 掘 , 使 市 民 可 以 了 解 炮 台 的 內 部 結 構 , 以 及 清 末 屯 兵 香 港 的 軍 人 使 用 的 日 常 用 品 。 九 龍 寨 城 的 考 古 勘 查 , 發 現 寨 城 的 城 門 遺 跡 和 南 門 上 兩 塊 刻 有 「 南 門 」 和 「 九 龍 寨 城 」 字 樣 的 石 碑 。

❷ 香港有多少年歷史

希望對你有幫助: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香港的都市與綠地(4張)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只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從維多利亞港遠眺香港中環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例》,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7月1日之後實行「一國兩制」。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模式、法律和社會制度,五十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地名來源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四種說法: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 香港(6張)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息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說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據說,香姑是一位海盜的妻子,海盜死後,她就占據了這個小島。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小島以她的名字為名,稱之為「香港」了。說法四:因為一名叫陳群(「阿群」)的漁民,帶領英人從香港仔越山循此路至 《粵大紀》上的香港 上環一帶為英軍開路,因而得名。她極有可能是一名疍家婆,因為路是阿群帶的,所以就稱之「阿群帶路」了。英人即以疍音"HONG KONG"為記,便因而成為全島的總稱。這也成了香港名字由來的其中一說。現仍有人把香港稱作「香江」、「香海」、「香島」、「香州」等。香港的英文名稱,是照廣州語音, 原譯作Heung Kong, 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讀「香」為「康」,所以英文名稱也就隨著改拼為Hong Kong。

❸ 香港歷史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

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

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香港隸屬新安縣。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3)香港有多久歷史記錄擴展閱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優勢合二為一。

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英國武力侵佔香港三步曲:

侵吞香港島。1840年4月,中英鴉片戰爭首先在香港揭開序幕。戰後,英國代表義律提出割讓香港,賠償鴉片煙價等無理要求。

清政府負責對英交涉的琦善在談判中雖力求妥協,但由於道光皇帝態度強硬,琦善未敢接受義律的割地要求和與義律訂立任何條約。

但1841年1月20日,義律卻擅自宣稱與琦善達成了「把香港島及其海港割讓給英國」(即《穿鼻草約》)。這純屬義律所捏造。

公告頒布5天後,英國侵略者便用武力強佔了香港島,並於26日舉行了隆重的升旗儀式。1841年5月,英軍攻打廣州,逼迫皇侄奕山訂立《廣州和約》,要求清政府賠款和清軍從廣州城撤出。

並提出協商割讓香港島。1842年6月,英國攻入長江,並於8月進入南京江面。面對城下耀武揚威的炮口,清政府徹底屈服了,遂於8月29日,派全權代表耆英、伊裡布與英軍談判。

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同意把香港島永久割讓給英國。割佔九龍半島。英國殖民者侵佔香港島後,便以港島為基地謀取九龍。

1860年,英法侵略者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3月,侵華陸軍司令克靈頓遵循英國在華全權代表卜魯斯的指令,派遣軍隊強行佔領了九龍半島岬角至尖沙咀一帶。

在軍事佔領後不久,英國駐廣州總領事巴夏禮強迫廣東地方政府簽訂租約,將「九龍司地方一區」「永租」英國。

是年9月,英法聯軍6000餘人進逼北京,10月24日,強迫清政府與其簽訂了《北京條約》,從而九龍半島南端的九龍司又被英國割占。

謀取「新界」。1898年4月,中英雙方就香港擴界問題開始談判。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根據英國外交部的指示,向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等出示展拓界址范圍的地圖。

李鴻章等屈從於壓力,遂於1898年6月9日,與英國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沙頭角海至深圳灣最短距離直線以南、界限街以北廣大地區。

附近大小島嶼235個以及大鵬灣、深圳灣水域租予英國,租期99年。至此,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這顆「東方明珠」完全落入了英國殖民者的魔掌。

❹ 香港有多久的歷史了(快!!!!!!!!!!!!急!!!!!!!!!!!!!!!) 在沒有回歸之前的歷史算嗎

香港未回歸前一直屬於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開元廿四年,香港屬於循州。設立屯門軍鎮[1],派員2000駐守來保護海上貿易。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及由於大步一帶海面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公元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後明令禁止官方採珠。至元朝曾復采官珠,但受到士紳反對,不久又再次停辦。明清兩朝採珠事業時禁時馳,但仍不能回復至五代十國時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瀝源,大奚山沙螺灣的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所以種香及產香也慢慢發展起來,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樹製品皆用木箱裝好,經陸路運至尖沙頭的香埗頭(運香樹製品碼頭)用小艇到石排灣,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至廣州,再用陸路經南雄,越大庾嶺,過贛江至九江市,再沿長江輸往蘇杭銷售。公元1662年清朝為防犯沿海居民接濟及明朝遺臣鄭成功反攻,遂下遷海令,使種香及產香大受打擊,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復界,亦難復舊觀。

香港海岸線漫長,故香港多處皆適宜興建鹽場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於今日的九龍灣一帶設立官富場並派鹽官駐守,負責產鹽及統籌各小型鹽場。公元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10年5月29日)大奚山的私鹽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寧宗慶元三年)大奚山發生騷亂。南宋末年,兩位小皇帝宋端宗趙是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人稱該處為宋王台。後來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軍追趕,遂經淺灣循海路西渡前往新會。但當船隻駛至今日廣東新會崖門時,被元軍趕到,陸秀夫於是背負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

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遂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戰爭爆發,戰役持續了四十天,葡軍陷入苦戰,但仍未肯撤退更於6月27日增派兩艘軍艦從馬六甲趕來增援,仍無法挽回敗局。最後,他們決定把剩下的士兵集中到三艘軍艦上,准備突圍。9月8日早上,三艦試圖天黑突圍,不幸遇上中國的戰船,雙方又發生了激戰,葡軍寡不敵眾,陷入了絕境。不久,海上颳起了風暴,敵艦因船體大,乘風逃脫,狼狽返回馬六甲。但葡軍不甘心失敗,翌年四月,再派出由四艘軍艦組成的艦隊,路上又增加了兩艘,企圖重新佔領屯門,於7月10日進犯中國海區。8月,兩軍在大奚山茜草灣附近對峙。由於中國海防實力已大大加強,此戰從茜草灣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2]海面,中國海軍繳獲敵艦兩艘,生擒艦長於都盧等官兵四十二人,斬首三十五人,明軍大獲全勝。

清代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下令遷海,沿海居民須向內陸遷徙五十里,使居民家園盡失。加上實施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遷海後漁鹽業廢置、田園荒蕪,沿海居民深受遷海之苦,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朝廷終允復界,本區居民陸續遷回。因此新界五族[3]於上水設立報德祠[4]恭奉兩公該祠及鄧族於岑田設立周王二公祠內設周王二公書院並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謝。

英治時期

早期統治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經常對香港島擾亂治安的地區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砦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國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條約。無奈國力不繼,北伐的事情使國家政府無閑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但是,當時香港政府仍然開放中港邊境,兩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來往。當時不少香港人為了建設國家,除了捐錢回國以外,更身體力行的加入國民政府里工作。前國民政府外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

抗日期間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在1938年登陸廣東,並迅速佔領與香港為鄰的廣州及附近地區並派間諜潛入香港調查英軍的布防位置。香港的華人支持抗戰,出錢出力,日本軍政府為此表現不滿,曾多次向英國的領事抗議。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及越過深圳河侵佔香港。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戰事。最後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當時的港督楊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開始了香港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期間,日本人為方便統治,多次將港人遷回中國大陸。

抗戰勝利及國共內戰

香港殖民地最後的一面旗幟,由英國藍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組成。
1945年香港重光(重見光明的意思)後,在中環和平紀念碑前升起中華民國及英國國旗抗戰勝利以後,米字旗同時在香港港督府前升起。當時因國共內戰開始,中華民國政府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公道。當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後,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中方無意收回香港主權,也不幹預前國民政府軍民在香港的活動,用以換取英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1950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而後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鮮戰爭與西方世界交惡,被西方國家禁運,使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況的唯一窗口。

1956年10月,九龍深水埗區發生右派工會暴亂,中華民國政府的情報人員從此被禁止進入香港。

繼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及受到同年11月於澳門的騷亂,迫使澳葡當局妥協的剌激,1967年,中國國內的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後來左派公然響應國內造反派的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動暴亂。當時在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5],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以「長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針,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經濟起飛
經歷過1960年代末的暴動,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開始咨詢華人的意見,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1973年由於受國際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歷了故災和經濟大衰退,恆生指數從1700多點暴跌至400多點。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開始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跡」奠定基礎,使香港於1980年代初成為世界著名的「亞洲四小龍」[6]之一。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不過在1970年代末,「香港前途問題」已成為中英兩國正式議題,但誰先提出轉移香港政權,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但不論誰先提出,香港前途問題為中英兩國,揭開了近20年爭拗的序幕。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來的經濟起飛,歸功於中國的開放改革。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11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既改變了新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也給香港經濟發展的良機,讓香港發揮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中介人角色,從而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

中英談判
主條目:香港聯系匯率制度, 1981年香港股災, 和 我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不少香港傳統上流社會的政治及商界精英,開始時亦支持有關建議。傳統的英資公司,如匯豐銀行、怡和洋行,亦曾參與游說工作。期間,1981年由當時的商界年青領袖李鵬飛率領當時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組成「年青才俊團」前往北京交流,並得到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接見。當他們向鄧小平提出有關建議時,被鄧小平嚴辭指責,這種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的態度,令游說工作失敗。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乘福克蘭群島戰爭大勝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繼續「以主權換治權」作為方針,企圖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結果與之前「年青才俊團」一樣,但中國稍微讓步讓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這亦成了中英兩國談判時的唯一方針,亦因中方對收回香港立場強硬,其間香港的樓價、股市及港元匯價大幅度波動,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兌1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宣布聯系匯率制度[7],港元再與美元掛勾,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穩定下來,聯系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而作為英資首席財團—怡和,於1984年3月28日宣布遷冊百慕大,這舉動被政經界人士視為英國資金撤走的先兆及對中國收回香港的舉動投不信任票。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97年7月1日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而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產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

❺ 關於香港的歷史

英國建立香港殖民地之前,還未有「香港」這個行政區域的概念,所以之前的歷史皆附屬於嶺南或香港各地區的歷史。考古研究指出,香港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至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香港歷史: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

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5)香港有多久歷史記錄擴展閱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

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

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

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可後來,村裡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❻ 香港的詳細歷史記載

香港的歷史沿革

11/19/2004/13:21 華夏經緯網

香港的由來

香港,顧名思意,就是芳香的海港。關於這一美麗名稱的由來,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最可靠的說法,則是這里過去曾是運香、販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在明朝時,香港及廣東東莞、寶安、深圳一帶盛產莞香,此香香味奇特,頗受人們的喜愛,故而遠銷江浙,飲譽全國。由於當時販香商人們一般都是在港島北岸石排灣港將莞香船運往廣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們將這個港口稱為香港,意為販香運香之港,將港口旁邊的村莊,稱為香港村。1841年英國侵略軍在港島南部赤柱登陸後,由一名叫陳群的當地居民帶路向北走,經過香港村時,英軍詢問該處地名,陳群用當地土話答稱"香港",英軍即以陳群的地方口音HongKong記之,並用以稱呼全島。在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中,香港作為全島的名稱被正式確定下來。1856年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和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之後,香港又進而成為整個地區的稱謂。

香港的歷史沿革

早在遠古時代,香港地區就已經有人居住,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中原後,又派兵平定了越族聚居的嶺南地區,將之納入秦朝的版圖,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並從中原遷移了50萬商人和罪犯到這一地區進行守衛和開發。自秦始皇開始,香港地區就一直在中國中央政府的管轄之內,直到英國侵佔香港以前,從未間斷過。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因為嶺南太遠,鞭長莫及,對趙佗採取了安撫政策,封為南越王。劉邦死後,趙佗又鬧獨立,朝廷多次征伐無功,只好再派人去賞賜慰勉,趙佗才除去帝號,臣服於漢室。漢朝在這里設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九個郡。香港地區劃歸南海郡博羅縣管轄。此後,一直沿續到西晉時期。

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並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唐肅宗至德二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又歸東莞縣管轄。明神宗萬曆元年,廣東巡海道副使劉穩,奏准朝廷,將東莞縣濱海地區劃出另設一縣,名為新安縣。自此,香港地區改屬新安縣管轄。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戰敗,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咸豐十年即1860年,又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國強行租借,香港地區遂全部歸英國人管理。

屈辱的歷史

一、鴉片戰爭

英國對中國這塊肥肉,早已垂涎三尺。1773年,英國開始對華進行鴉片貿易,是最大的鴉片販子。英國鴉片販子源源不斷地把鴉片輸入中國,頓使中國陷入災難深重的泥潭之中白銀從中國滾滾流出,使清政府的財政發生嚴重危機,白銀外流的結果更引起民不聊生。工商業普遍蕭條和衰落,鴉片煙毒已在中國泛濫,對此,當時愛國者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中就憤怒地說;"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

1839年虎門銷煙

由英國對華掠奪而釀成的鴉片濃煙滾滾,直接威脅著中華民族的生存。這時,以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者、民族英雄林則徐為代表的"嚴禁派"(禁煙派)揮起中華之劍,對英國侵略者進行堅決的斗爭,領導了震撼世界的禁煙運動。1839年3月,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到達廣州查辦鴉片。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來到廣州附近的虎門海灘,下令把已繳獲的鴉片全部當眾銷毀。虎門銷煙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決心禁煙和反抗外國侵略者的堅強意志。

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的壯舉受到世界上一切主持正義的人士的支持,如一位英國人在他所撰寫的《在中國做鴉片貿易罪過論》書中,就指責英國商人的"鴉片貿易給英國國旗帶來了莫大的侮辱",而英國的鴉片販子和工業資本家不甘失敗,加緊活動,催促英國政府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6月,由540門大炮裝備起來的48艘艦船,乘載著4000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軍",到達廣東海面封鎖了珠江口。於是,這場由英國資產階級蓄謀已久的、目的在於打開中國門戶,謀取英國在中國的最大得益的鴉片戰爭,終於爆發了。7月6日攻克舟山群島的主要城市定海。再北犯大沽,道光皇帝派出怯弱無能的官僚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議和,並同時把林則徐職查辦清政府的驚恐與無能,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1841年1月,英軍以武力強佔香港島,2月攻佔虎門,5月進犯廣州。1842年,英國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先後攻佔廈門、定海、寧波、吳淞、鎮江。同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在南京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二、香港的割讓

英國根據《南京條約》佔領了我國領土香港島。英國強佔香港島,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英國的目的是企圖在軍事上和經濟控制中國。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進犯北京,火燒園明圓。清政府又被迫接受侵略者的全部要求,於10月24日簽訂《北京條約》。就這樣,英國佔領了九龍半島今界限街以南的土地,以及位於九龍半島西部的一個大島嶼昂船洲。這使英國所取得的香港這一侵華基地得以進一步鞏固與加強。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在英軍艦上簽訂《南京條約》

英國侵佔九龍半島南部後,不久又圖謀佔領整個九龍半島及其附近島嶼和水域。1898年6月9日,清政府總理與英國在北京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根據該約,清政府把位於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島嶼,租給英國,租期99年。這塊租給英國的土地後來被稱為香港新界。致此,英國通過刺刀、洋槍與大炮的野蠻征服,實現了對中國香港地區領土的佔領。

三、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

建立港英政府,是英國在香港殖民統治的重要一環1843年6月26日,英國利用《南京條約》換文生效的時機宣布香港為英國"直轄殖民地",派璞鼎查為首屆香港總督。港英政府遂告成立。

1898年清政府將九龍半島租與英國九十九年。
圖為中英官員在邊界樹碑

香港總督,又稱港督,是港英政府中擔負最高首長職責的人。按英國對香港實行殖民統治的根本法《英皇制誥》的規定,英皇是香港的最高統治者,香港總督是英皇的全權代表。港督之下設立四個系統,構成港英統治政權:(1)咨詢性質的行政局和立法局,(2)以布政司為首的行政機構,(3)以首席按察司為首的司法機構,(4)受命於英國國防部的駐港英軍。此外,還設立一個"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行政局和立法局是輔助港督行使職權的兩個重要機構。港英政府中的主要官員,還包括:布政司、財政司和律政司等。駐港英軍,是英國維護對香港殖民統治的重要力量。英國自強佔香港以來,在香港一直保持著一支數量相對穩定的軍隊,約有一萬人,包括陸、海、空三個軍種。源於英國的法律與司法體制,是英國對香港實施管治的重要手段。英國除了從政治上實行對香港的殖民統治外,還從經濟上確保英資財團在香港的特權地位。英資財團是指以香港為基地的英國資本財團,主要有匯豐財團、太古財團、怡和財團等。英資財團大都創業早,長期插足香港經濟,與港英政府關系密切,對港英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影響力。它們依仗港府的支持,控制著香港的經濟命脈。如英資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擁有發行港幣的特權;英國大東電報局通過它附屬的香港大東電報和香港電話公司,獨佔了香港對外通訊和全市電話、電訊服務;英資的地產公司擁有香港大批地產物業等。這正如香港民間所說的:"實際統治香港的是馬會、怡和、匯豐和港督府。"英國的殖民統治,使整個香港社會充滿著殖民主義的色彩。

四、二戰時日本佔領香港

淪陷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香港地區呈現出和平安閑的氣氛。電影院場場滿座,酒巴間坐滿了客人,舞場里不斷傳出爵士音樂,年青人成群結隊地到新界農村郊遊。還不足三個星期,聖誕節就要到了。只是在前兩、三天香港政府舉行過幾次開玩笑般的防空演習。誰知在第二天的早晨,竟聽到了隆隆的飛機轟鳴聲,猛烈的炸彈爆炸聲和高射炮還擊聲。人們預想不到的香港戰役開始了。在戰斗機的掩護下,三十六架日軍輕型轟炸機空襲了啟德機場、九龍水上飛機停泊等處。機場附近的一些民房也被炸彈擊中。就在同一天,日本還襲擊了美國海空軍事基地珍珠港等地。太平洋戰爭爆發了。

12月8日,在空襲啟德機場等地的同時,日本陸軍兵分四路,越過深圳河進攻新界。在垃圾灣防線,大部分地段英軍略作抵抗就紛紛後撤。僅在城門水塘西南的黃金山陣地戰斗比較激烈,雙方展開了肉搏戰,英格蘭步兵營營長陣啟亡。終因雙方力量眾寡懸殊,英軍司令馬爾比少將決定放棄九龍,命令"半島旅"撤回香港島。九龍之戰只進行了五天到12日夜晚,整個九龍半島都被日本侵略軍佔領。

12日晚,英日雙方隔著維多利亞港海面互相炮轟。第二天上午,一艘插著白旗的小艇,由九龍油麻地碼頭向香港島駛來。艇上載有日軍勸降使者多田中佐,還有被挾持的香港總督私人秘書李夫人等。英軍拒絕了日軍的招降。17日,日軍再次派人乘兩艘小艇過海勸降。香港總督揚慕琦再次拒絕,並且警告日方,如果再有"和平使者"過海,香港將不客氣地開槍射擊了。

18日午夜,日軍乘坐汽艇、橡皮舟等百餘艘,對港島北岸強行正面登陸。他們登陸。他們登陸後,曾在黃泥涌與英軍展開激烈的戰斗。日軍若松大隊長受重傷,英軍西部旅司令約翰羅臣(加拿大大人)陣亡。結果英軍敗退,防守港島的東部旅與西部旅,聯系被切斷。日軍還佔領了黃泥涌貯水池,切斷了英軍水源。英軍曾在局部所剩無幾英軍司令認為再也無法繼續抵抗,在與港督商議後,決定無條件投降。25日晚,東線、西線的英軍相繼掛起白旗。至此,歷時十八天的香港戰役,以日軍佔領整個香港地區英軍徹底失敗而告終。

12月25日是聖誕節。當天傍晚,一輛掛著白旗的汽車由中環開向跑馬地日軍司令部。香港總督揚慕琦與日軍代表簽訂了"停戰協定",他本人做了日軍的階下囚這天晚上,絕大部分香港居民都躲藏在黑暗的房屋或防空洞里。往日燈火輝煌的"不夜城"變成了血雨腥風的恐怖世界,整個香港地區完全陷入了日本侵略軍的魔掌所以人們稱這一天為"黑色的聖誕節"。

暴行

日軍入城後,大肆搶掠,強奸婦女和殺害無辜居民的暴行屢屢發生。日軍的安民布告上虛偽地宣稱:"保護華人財產,香港戰爭是對付白種人的戰爭。"但仍然有許多華人的店鋪被封了門,特別是那些大的鋪店,如先施、永安、大新等國貨公司、五金行、汽車行等。被查封的公司企業門口多半釘上寫有"軍搜集部管理"字樣的木牌,銀行、當鋪門口則釘有"金融班管理"的木牌。大家都明白:"管理"只不過是攫取的別名。日軍將香港的九十五萬擔存米,搶走八十萬擔充作軍糧,造成香港嚴重的糧荒。

《香港淪陷記--十八天的戰爭》一書曾記述了日軍明火執杖進行搶劫的情景:"日本軍隊在海軍船塢附近,他們正在整理一捆一捆的獵得物,那些都是用麻袋紮起來的,堆滿了一個空地。在麻袋上面,有一個敵兵在結著小小的標簽,上面寫的是:'神戶……'獵得物聚集了以後,卡車就將它帶到西環的碼頭去,放入了大輪船里,這些輪船就一直駛回到日本。""我曾經在一個很大的單車行(自行車)門口,呆看了多時,一輛汽車放在門口,幾個日本兵指揮著苦力,把簇新的單車,從裡面一輛一輛地背出來,搬上了汽車,……又一刻,又是一輛卡車……於是簇新的單車,又從裡面一輛一輛的搬出來。""老闆也和我一樣,作為一個旁觀者閑著,似乎這些東西本來就不屬於他一樣,……"(唐海:《香港淪陷記----十八天的戰爭》第95-96頁)

除了搶劫財物,半夜裡許多喝醉了酒的日本兵還經常四齣尋找婦女。婦女們躲藏在各處。不少婦女遭到凌辱,甚至有被幾個敵兵輪奸的。在日軍舉行"入城式"後的那些夜晚,許多婦女嚇得在三、四層樓的房頂上亂跑,瓦片被踏得發出破裂的聲響。當時有些婦女說,他們不怕炸彈和機關槍,因為碰上了它,乾脆死掉就是了。他們最怕的是敵兵的電筒和使人膽寒敲門聲。

日本侵略軍還濫殺無辜居民,視中國人的生命如草芥。在離跑馬地不遠的藍塘道,一戶居民全家八口皆被殺害。在皇後大道西,一名老年婦女,因為聽不民懂日語想通過崗哨東行,被日軍當場開槍打死。在灣,一名青年不小心闖入了所謂軍事區域,日本兵上來就是一刺刀,將他殺害。在深水元州街,一名婦女身上背小孩上街買菜,回來時趕上戒嚴,眼睜睜看著自己信的樓宇,無法走過去。她的長子約八、九歲,想橫穿馬路迎接媽媽。這名婦女,搖手示意,不讓兒子過來。不料母子三人竟都被日軍開槍殺害。……

在日本侵略軍佔領香港三年多的時間內,香港廣大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蒙受了巨大的苦難。日本侵略軍強迫居民使用軍用手票。起初軍票對港幣的比率,定為一比二。到1942年10月,改為一比四。到1943年6月31日則宣布禁用港幣,居民必須在限期內到台灣銀行兌換軍票,違者殺無赦。這是在進行公開的金融掠奪。在日本統治初期,居民每人每天只領到六兩四錢配給米,僅能勉強糊口。到了戰爭中期,糧食發生恐慌,日本侵略者便改變配給制度,只配給為敵人服務的公務人員。結果造成米價飛漲,每斤由數無漲到二百多元,居民餓死者不計其數,餓殍道,目不忍睹。

日軍還隨意拆毀古跡、拆遷民房。他們拆毀了九龍寨城的城牆,炸毀了象徵民族精神的宋王台。1942年8月日軍想在香港設立慰安所(軍妓住所)五百家,地點選在灣仔大佛口附近的洛克道。日軍六十八大隊隊長中川金光親自出馬,指揮大批士兵,突然封鎖洛克道,西至軍器廠街口起,東至勛寧道止,加上鐵絲網。凶神惡煞般的日本兵配上刺刀,限令住戶在三天之內,全數搬出,不得留下一人。居民們被迫在風雨之中扶老攜幼搬往他處甚至露宿街頭。這就是日本侵略軍製造的洛克道事件。實際上慰安所用不了這么多房屋,日軍便把這一地區變成了他們的娛樂區。除了慰安所,還設立了吃茶店、酒巴和菜館。該處就是後來灣仔的酒巴區。

在日本統治期間,香港百業凋零,唯有賭博、吸毒等罪惡的行業得到發展。從最熱鬧的皇後大道到最偏僻的角落都有賭場。臭名昭著的大賭場有"榮生公司"、"兩利公司"等。賭場門口往往是一面日本旗,一條"發財請進"的標語,有人在搖鈴,有的還有土娼招待。這就是日軍帶給香港的"新秩序"。開賭場的多半是與日軍相勾結的亡命之徒,有的甚至標出他們過去秘密組織的堂號,如"十八子"、"粵成堂"等。1944年2月,南支派遣軍司令田中久一兼任香港總督以後,公開鼓勵開賭,抽賭餉充軍費,此後賭場林立,更加烏煙瘴氣。此外,日軍還鼓勵吸毒。敵總督部設有販毒機關---裕禎公司,用飛機從熱河運來煙土,並開設售吸所,准許煙民領牌買煙。

光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和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和其他各國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互相支援,與德意、日法西斯進行了長期的艱苦戰斗,終於打敗了侵略者。1945年8月月15日,日本天皇在東京宣布無條件投降因為香港不屬於蒙巴頓勛爵指揮下的東南亞戰區,而是屬於中國戰區,是廣東戰區的一部分。駐港日軍本應向中國軍隊投降。但英國以洗雪前恥為托詞,堅持要由他們派艦隊前往香港受降。為此,中英雙方在日本投降前後,曾進行多次外交交涉。後來,蔣介石要求以中國戰區總司令的名義授權英方到香港受降。但英國政府依仗自己的軍事實力,並得到美國的支持,連這點保留面子的要求也加以拒絕。在此期間,日本投降的消息傳到香港後,被囚禁於赤柱集中營的香港政府輔政司詹遜,立即按照英國政府的指示,返回市區組織了臨時政府,以防止香港的地位在戰後發生變化。他手裡沒有武裝力量,當時卻讓日軍暫時維持秩序,等候英軍到來。1945年8月30日,英國海軍少將夏愨率領皇家海軍特遣艦隊,駛進維多利亞港,從日軍手中接收了香港。那時蔣介石急於派兵北上和共產黨奪戰略要地,在英國答應他把香港作為運兵北上的轉運站,並答應交出駐港日軍的裝備之後就默認了英國接收香港的事實。

1945年9月16日,在中國代表潘國華少將、美國代表威廉臣上校和其他同盟國代表的陪同下,夏愨少將在總督府正式接受駐港日本陸軍司令岡田梅吉少將和日本華南艦隊指揮官藤田類太郎中將的投降。香港地區在淪陷三年零八個月之後,又重新回到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據《香港的歷史》1996新華出版社出版

❼ 香港的歷史

在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境地就已經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先秦時期,嶺南(包括香港)為百越之地,《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 。正史記載中,嶺南盡皆「南蠻之地」,至秦軍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學界近年來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歷史的誤會」,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嶺南地區在秦朝之前已經存在過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並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岩、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國殖民地。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 。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7)香港有多久歷史記錄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香港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5′,北緯22°15′,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距廣州市約200公里。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的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為1106.3平方公里,其中港島80.7平方公里,九龍46.9平方公里,新界978.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為1648.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於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雖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2倍多的大嶼山。

參考資料:網路-香港

❽ 香港近二百年的歷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回,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答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後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50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歸的,反抗麻煩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❾ 香港百年歷史資料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9)香港有多久歷史記錄擴展閱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❿ 香港有多少年的歷史

有廣東省復的那一天起就有香港,制因為香港沒有被英國人殖民時香港就屬於廣東省!
廣東歷史淵源久遠,距今13萬年前就有」曲江馬壩人」在此繁衍生息。相傳古為百越(粵)之地,故簡稱粵。秦始皇一統中國,於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設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廣州)。漢屬交州。三國屬孫吳。唐代在今廣東、廣西建置嶺南道。宋淳化四年(993年)更名廣南道。元代設廣東道。明代設廣東道宣慰使司,後改為廣東布政使司。清代設廣東省,相沿至今。

閱讀全文

與香港有多久歷史記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