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秋時期有多少個諸侯國
春秋時期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其中比較重要的諸侯國是齊國、晉國、宋國、陳國、鄭國、衛國、魯國、曹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燕國等。
1、齊國:春秋年間,齊國出現了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他依靠謀士管仲整頓國政,設各種官吏,各司其職,並分全國為二十一鄉,如此幾年之間,齊國國富民強,到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齊國已稱霸北方。
2、宋國:是周朝三恪之一,國君子姓,國都商丘。 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武王分封諸侯時,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啟於商丘,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
3、晉國:晉國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東周初期,晉獻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絳(山西翼城縣),開始了晉國的霸業。晉國先後消滅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諸侯國,統一了汾河流域。
4、鄭國:鄭國在春秋時期諸侯國,國君姬姓,初都鄭邑(今陝西渭南華州),後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在一段時間之內,強大的齊國也對鄭國禮讓三分,曾跟隨鄭國討伐宋國,甚至求助於鄭國。
5、楚國: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後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
春秋諸侯國的由來:東周前期又稱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范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另一說公元前403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
② 中國古代諸侯國地名列表
晉: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今山西翼城西),叔虞子改稱晉,後曾遷都於曲沃(今山西聞喜)、絳(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馬)等地。春秋時期,晉國伐滅耿、霍、魏、虞、虢等國,戰勝驪戎、赤狄等族。又打敗楚國,大會諸侯時被周襄王正式賜命為霸主。
邘:周武王封次子邘叔在商代邘國舊址,建立邘國,其子孫以國為氏,姓邘。在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西萬鎮邘邰村。邘城北扼上黨之門,南控虎牢之險。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春秋戰國時,戰亂四起,鄭國滅邘國。
原:武王封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國域在今河南省濟源市。現濟源市西北2公里的廟街有原城故址。晉文公於前635年圍攻原國。原人因文公守信而主動投降。原亡國後,晉文公將原伯貫遷往冀(山西省河津縣)。
蘇:夏朝中期,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史稱有蘇氏,建蘇國。商末蘇國滅,族人以蘇為姓,開始向四處遷徙。但留在蘇嶺的蘇姓族人歸順了周朝,首領蘇岔生入朝做了周武王的司寇,被封於蘇地,國都溫(今河南溫縣)。
雍:原為商代子姓小國,武王封文王第十三子於雍。雍國都城位於今河南焦作市西南7公里的朱村鄉府城村。這里北望太行,南鄰黃河,是夏商文化交匯處,商王畿西部的田獵區,也是東周時期晉國東進黃河下游,與齊楚爭霸的戰略要地。雍國於春秋中期被晉國吞並。
單:作檀,周成王之子所封的姬姓國。系東都王畿內封國,國域在今河南省濟源市東南。單國之君世為王室卿士。楊樹達注曰:「單音善,天子畿內地名。單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此及文公之世皆稱單伯,成公以下常稱單子。」
虞:周武王封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二兒子虞仲的子孫在虞國(在今山西平陸縣北)。春秋時,虞仲有個後人叫奚,因住在百里鄉,又稱百里奚,他在虞國任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國被晉國所滅,百里奚和虞君都當了晉國的俘虜,成了奴隸。
魏: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國,在今陝西大荔縣和山西芮城縣一帶。古魏國原為商朝時的古芮國,西周分封時改為「魏」。《詩經·魏風》之「魏」,既是指此魏國。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古魏國為晉國滅亡。
焦:周滅商後,「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焦國得名於焦水,即今蒼龍澗河。焦國之城,當在今陝縣七里村至湖濱區南關村一帶的黃河階地上。上陽(今三門峽市區)與焦城僅數里之遙。
郇:公元前11世紀時,周公旦公封文王第10子(一說第17子)於郇,史稱郇侯、郇伯。地處山西猗氏縣(今山西臨猗)之境,其子孫以原國名「郇」為氏,後去「阝」旁,加草頭為「荀」氏。春秋時為晉武公所滅, 晉國公族叔受封於荀邑,戰國時屬趙國,故荀子為趙人。
虢:周初始封姬姓國,有東、西、北虢之分,東虢、西虢已先亡於鄭、秦。晉獻公所伐為北虢,佔地當今河南三門峽和山西平陸一帶,建都上陽(今河南陝縣李家窯村)。
齊:姜子牙就封在這里了。武王首封姜子牙為山東齊國侯。姜子牙建都丘(山東昌樂縣),姜子牙的後人就以齊國的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疆域最初在今山東偏北,後擴至整個山東半島,與燕、衛、魯、杞、萊接界。公元前221年,秦滅齊。
魯:周成王封周公之子伯禽(代父就封),是為魯公伯。諸侯國,姬姓。魯國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小部分。在公元前249年被楚國滅亡。魯國也是孔子的故鄉。
燕:周武王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史稱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找荊軻殺秦王的,就是燕國太子丹。前222年燕滅於秦。
越:越國始立於公元前2079年,由夏六世帝少康所封(少康恐禹祭之絕祠,乃封其庶子於越,號曰無余),因此越國不是西周的封侯,而是以「聖王後裔」的名義,獨自立「國」生存的部族。國都在會稽(今紹興),公元前334年,楚國攻滅越國。
③ 中國歷史一共有多少個諸侯國啊我指的是一個朝代的最大的諸侯國是諸侯國的國王都姓什麼啊急急急!
你的郵箱里!
④ 春秋戰國時期共有多少諸侯國.
春秋確實有幾百個小國,但俱體多少,估計永遠是一個謎。非常遺憾的是,哪些國家本來都有各自的歷史記載,但是,只有魯國的記載保存下來了,也就是「春秋」。如此的結果,估計是魯國歷史是孔子寫的,至少他參與寫了,而中國的歷史基本是儒教寫的,所以,孔子這個儒教祖師爺的東西才能保存,並且被擴張,而非儒教的墨家以及其他歷史則被忽視,直到徹底消失。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諸侯源自分封制,最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土地和連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封國的面積大小不一,封國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諸侯必須服從周王室,按期納貢,並隨同作戰,保衛王室。與此相關的有漢語著名成語即「烽火戲諸侯、挾天子令諸侯就出自這個時代」。
公元前9世紀,由於周厲王殘酷統治發生「國人暴動」,諸侯各國原來一直服從周王,暴動以後代表中央政權的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很弱,實際控制區只剩下幾百里。進入春秋時期後,基本為混戰時期,北方有燕、山戎;東邊有齊;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吳、越;中部從西至東依次為晉、衛、魯,另外還有鄭、陳、蔡、宋。諸侯列國實力不均,強國齊、晉、秦、楚、吳、越,春秋五霸在這一時期出現。客觀上促進了諸侯各國分裂和統一。這一時期產生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哲學理論,如儒家學說、道家理論,學術氣息極為濃厚,涌現了中國歷史上難得的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以後,原來的晉國被趙、魏和韓「三家分晉」;吳被越所滅,越又被楚所滅;諸侯國只剩下了秦、楚、齊、燕、趙、魏、韓。
⑤ 春秋戰國一共有多少諸侯國國名都是什麼
根據《史記》記載共有一百零九國,分別是齊、晉、秦、陳、吳、楚、越、韓、趙、魏、宋、魯、衛、鄭、曹、鉅、邾、杞、楊、蔡、郯、任、滕、費、倪、曾、繒、邳、巢、隨、鍾吾、劉、六、召、周、道、房、沈、申、蘇、溫、廖、舒、舒鳩、舒庸、舒廖、燕、南燕、許、徐、虞、虢、黎、無終、中山、安陵、鄧、賈、邢、甘、榮、巴、蜀、單、州、胡、唐、賴、權、萊、逼陽、紀、遂、譚、代、黃、項、耿、霍、息、梁、芮、滑、薛、邿、章、頓、陸渾、肥、鼓、赤狄、潞國、江、根牟、應、羅、樊、毛、程、宿、詹、焦、祝、呂、聶、義渠、大荔、孤竹、山戎。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
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觀點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史記》的觀點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到多數採納。而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
⑥ 春秋戰國時期一共有多少個諸侯國,它們的名字分別是什麼
春秋時期,始於「平王東遷」。他得名於魯史《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面錯綜復雜,軍事斗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是中華古代文明逐漸遞嬗為中世紀文明的過渡時期。 在內亂和戎族入侵的交織打擊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棄「鎬京」,依仗晉,鄭等諸侯的力量遷都「洛邑」。從此王室開始衰弱,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諸侯爭霸,大國兼並,大夫專政與夷夏斗爭登上舞台。 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一百七十餘個,然其會盟、征伐事跡彰彰可考者,不外齊、晉、楚、秦、魯、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 平王東遷以 後,一些諸侯國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發展了起來,而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漸漸喪失控制諸侯的能 力。強大了的諸侯,不再對周王室唯命是從了,他們有的蠶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別的諸侯國。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帶了軍隊去討伐桀驁不馴的鄭國,鄭伯不僅敢於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這說明,這時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虛名罷了。孔子將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的歷史修成了一部史書 《春秋》,後人就把這一段歷史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見於史書的諸侯國名有一百二十八個,但比較重要的不過十幾個,它們主要是位於今天山東的齊、魯,位於今天河南的衛、宋、鄭、陳、蔡,位於今天山西的晉,位於今天北京及其周圍地區的燕,位於今天陝西的秦,位於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兩湖的楚,位於今天江蘇中南部的吳和位於今天浙江一帶的越。這些比較大的諸侯國憑借其實力,用戰爭來擴充領土,迫使弱小國家聽從他的號令,並互相爭奪,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
⑦ 歷史上有哪些諸侯國
東周時期的大諸侯國有晉國,楚國,齊國,秦國等等。
東周(公版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權,中國歷史上繼西周之後的朝代,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建立東周, 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以別於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
平王東遷以後,管轄范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140多諸侯國。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並,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
⑧ 中國古代有多少諸侯國
諸侯國,中文狹義上指歷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最高統治者天子對封地的稱呼,專也被稱為「諸侯屬列國」、「列國」,封地最高統治者被賜予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現代多數情況, 「諸侯」和「諸侯國」混淆使用。廣義上指封建時代及其以前人類文明時期共主(天子、皇帝)對其家族、功臣給予的封地。其中漢朝郡縣制和封國制兩種制度並存,但「國」屬於行政區劃,和郡行政地位相同,期間伴隨中央政府的強弱,權利發生變化,多數情況下只是作為行政區。但若強大起來也會成為與中央政府抗拒的力量。
⑨ 春秋戰國時期共有多少諸侯國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中國五等爵,大國稱公、侯,小國稱伯、子專、男,而吳、越、楚屬、徐、巴、蜀、義渠皆蠻夷之邦,故不用中國之禮,自稱王。其中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 東周前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范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以楚國、齊國、晉國、吳國、越國、秦國為大。 所以這樣看來,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是140多個!
⑩ 中國有多少個朝代有諸侯的
可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恭供多佳鼙簧俄偽藩鐮,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
「王」。
而每個王朝都分封有諸侯,所以中國有多少個朝代有諸侯的?83個。